读《百喻经》有感-随笔
《百喻经》原名《痴华鬘》,全称《百喻譬喻经 》,由印度高僧僧伽斯那汇集而成。“华鬘”就是花环,古印度人以此象征讲故事的体裁,就是像以花接环一样,将小故事汇集成篇。《痴华鬘》就是关于愚人的寓言故事的汇集。
此经编入98篇故事,百是指慨数。故事多以生活事件为题材,阐述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寓庄严隆重于幽默谐趣之中,是一部借譬喻故事以申教诫的佛经。每一篇都是先讲故事,然后再打比方,进而阐述佛学义理,是佛法与譬喻故事的'完美结合。
其故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治烦恼。如“愚人食盐”喻治戒禁取 ;“叹父德行”喻治痴;“牧羊人”喻治以我为中心的身见;“尝庵婆罗果”喻治疑;“灌甘蔗”喻治贪;“人喜嗔”喻治嗔;“妇贸鼻”喻治慢;“两子分财”喻治邪见等等。 二,治恶行。如“愚人集牛乳”治吝啬;“死欲停置家中”喻治犯戒等等。三,开示法义。如“小儿争分别毛”喻开示空义;“海取沉水”喻开示一乘等等。
通过这些寓言,经书阐明了佛法的要义。正如此经跋颂所言:“如阿伽陀药,树叶而裹之。取药涂毒竟,树叶还弃之。戏笑如叶裹,实义在其中。智者取正义,戏笑便应弃。”用苦药和石蜜治病,虽然石蜜好吃,但关键在治病的苦药。众生应取佛法之药,而抛弃戏笑的树叶。
鲁迅曾为《痴华鬘》作题记云: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亦可五六种,唯《百喻经》最有条贯。可见他对此经评价之高。
作为一部佛教经典,《百喻经》的目的仍是宣扬佛法,教诫众人不要贪著世间的物相与欲乐,但从文学角度而言,《百喻经》的文字通俗流畅,不失为一部精彩的文学作品。
经中提到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在古印度的宗教理论中,万物和人都是由这四种元素组成。地,本质为坚性,有保持作用;水,本质为湿性,有摄集作用;火,本质为暖性,有成熟作用;风,本质为动性,有生长作用。
此经所用故事,诙谐风趣,通俗易懂,哲理性强,因而流传极广。
【读《百喻经》有感-随笔】相关文章:
读百喻经有感范本04-21
《百喻经》里的10则励志小故事及感悟07-10
读《成长胜经》有感04-19
读《道德经》有感04-27
读《百问百答》有感04-19
读《百问百答》有感01-29
读《百问百答》有感01-29
读《游园随笔》有感04-17
读《封锁》有感随笔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