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孟有感-人生感悟

时间:2021-04-05 15:12:4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孟有感-人生感悟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读孟有感-人生感悟

  魏国在战国初年本是一个较为强盛的国家,到了惠王(即梁惠王)统治时,“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如此看来,梁惠王算是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主。他并不只是一个有今天没明天,吃凉不管酸的败家子。身处忧患,励精图治,就凭此“利吾国”一问,就很值得人们去赞赏的。

  但孟夫子很不买帐,并且毫不客气的对他说“你何必谈什么‘利’呢?”――我这次来,并不是想和你谈什么“利”的,我带来的是更宝贵的东西,那就叫做“仁义”。

  孟子说,如果像你这样一上来就谈什么利益的问题,是很危险的。比如说吧,如果像大王您一样的好利。那些当大官的,以下犯上,把你干掉取而代之,对他们来说利益就大的可观。那些平民,也犯上做乱,把当大官的干掉,他们也就获得了大利益。所以我们就看到,如果大家都只盯着利益的话,那就是祸乱的根源了。不是很危险的事情吗?所以呢,我们再谈利益之前,应当谈一下比利益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我所带来的“仁义”啊。

  若单从论证逻辑的角度,我觉得孟子的推理还是有些失于严谨的地方,也或者有些强词夺理。因为谈“利己”并不一定就要通过“害人”才能达到。另外,梁惠王所说的“利吾国”也并不能看成是“损人而利己”的自私心理。

  我们也可以知道,孟子的重点也不在于批评梁惠王的“利国”说法,而是否定他的急功好利。孟子认为梁只着眼于眼前表面上的国家强盛,或者具体来说,就是军事力量上的壮大,想在与其他诸侯国在争强斗狠中胜出,这是错误的。

  孟在后文也描绘了他理想中的“利国”景象――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也就是说,按孟子的强国理念,国家发展的顺序应当是先有仁义,而后国家才会富足,也正因为你的仁义富贵,所以才能天下顺之,仁者无敌。若套用一下现在的名词,大约可以翻译为:先发展精神文明,既而促进物质文明,最终是一种综合国力的强盛。军事上也会达到一种“不战而屈人兵”的最高战略目的。

  道理讲的.很通畅,也很正确。只是在实际应用的时候总又千姿百态。关于“精神与物质”哪一个更应优先发展,这好像本就是很值得辩争的命题。于是有个折中说法叫做“两手抓,都要硬”。新问题是,“鱼和熊掌不能兼”,或者兼而失之。于是,我们又总在顾此失彼中,此起彼伏中前进。

  再关于军事建设的问题也在实际中纠结。春秋宋襄公就是个可爱又怜,又笑又可悲的例子。没考虑明白自己的实力问题,就要强出头。他觉得自己有了“仁义”就有了一切。在实际的对阵中,还要“不鼓不成列”。问题是,对手并没有按他的意愿来讲什么“仁义”,而毫不犹豫把他痛打一顿,于是他只好惨败,并遗笑大方。可见规则不是一方情愿的,包括“正确的道理”。

  穷兵黩武的往往短命,粗俗好利的也难长久。而多么灿烂光彩的文明在前两者面前,往往不堪一击。“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一是,你说的不明白,二是他听的没兴趣,三是大家没有在一个“频道”上。

【读孟有感-人生感悟】相关文章:

读孟孙氏请师有感04-23

读《品味书香 感悟人生》有感11-27

读《孟佩杰的故事》有感小学作文04-22

读人生有感04-09

读《人生》有感04-11

读《人生》有感04-16

读“人生”有感09-25

读《孝经》有感悟04-14

读《感悟母爱》有感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