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敬告青年》后有感

时间:2021-04-04 19:07: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敬告青年》后有感范文

  (一)

读《敬告青年》后有感范文

  《敬告青年》作为该杂志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对国民的改造,首先应该放在对青年人的思想上,因为他们才是历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国家和民族的振兴重任自然落在了他们的肩上。

  因而,他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要求青年人的六项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其中,贯穿这六项标准的一条红线是民主与科学。

  在这六项标准里,我想简单谈一下他的第一项和第六项标准的积极意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这条集中反映了陈独秀的西方民主平等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具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人应该是自由平等的,我们应该打破君权神授这种封建等级观念,求人权之解放,这是作为人的基本权力和人格。

  陈独秀深受西方进化论和人权平等说的影响,极力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想把中国人彻底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的枷锁中解放出来,重视人的国民性的改造,尤其是人格和新道德的培养,以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条是反映出他的“民主”大旗,这也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反映出他对西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狂热追求。“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的确,西方近代社会的兴起和发展,根源于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几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化。陈独秀目睹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深感中国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匮乏,使他深刻认识到在中国推崇科学的巨大作用和历史意义。

  然而,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陈独秀的有些思想和认识存在一定缺陷。他曾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方面,一概排斥和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接纳和吸收西方文化道德,把问题和方式绝对化,走向了极端,这不仅不适合中国所特有的国情,而且从现在看,历史证明这样做有失偏颇。

  (二)

  读罢《敬告青年》,陈独秀先生对青年进步的殷切期盼令人动容。虽然他提出的六点要求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但这些都可以理解,在西方文明入侵,国家民族危急的时代,提出如此一针见血的建议难能可贵,其中的一些建议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作为青年群体的一员,我深深为先生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所感动。我们作为社会的新人,本该“新鲜活泼”,积极向上,“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肩负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并“奋其智能”为理想而奋斗不止。然而大学里终日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只求三餐温饱,一觉睡到自然醒,甘于安逸平庸者为众,这样的生活如何能拥有青年的激情和勇气,如何能实现个人的理想与追求,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旺有从何谈起?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年代,就应当珍惜光阴,练就强健的体魄,“遵新陈代谢之道”,乐观积极,奋发向上。青年是社会的希望,青年的状态就是社会的未来,青年当自立自强,正如先生所言“青年勉乎哉”!

  (三)

  清朝闭关锁国末期,慈禧对天下的统治逐渐变的衰弱,民间出现了很多革命与变法,戊戌变法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救国变法运动,尽管没有成功,但是它所推崇的很多思想还是十分先进并且很有活力,也为后续的革命做了很好的奠基。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窃取了果实,还想恢复帝制,独裁天下,殊不知国内的一些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为推进新思想,新文化,推翻封建专制做好了准备。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敬告青年》作为其中的开篇宣言,体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青年们渴望科学与民主的进步思想,也表达了他对后代青年们的鼓励与期望。

  陈独秀先生开篇便以一句“青年如青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描绘了青年生机活力有朝气的一面,青年时期是人最美好的时期,而此时的青年对于社会有着重大的责任,社会的变革与创新都离不开他们的力量,现在陈先生正需要这些力量,他为他们注入新的活力,让他们成为一把利剑,打破封建的牢笼,打败陈腐朽败的落后分子,以此给国家带来希望与未来。因此,他在宣言里面阐述了他对青年人的六点要求:

  第一点是自主而非奴隶的,实质上是表达了民主平等的思想,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具备了这点,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