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读后感
儒家经典《孝经》,明白了很多做人的根本道理。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孝经》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孝经》读后感
今天,我有机会诵读学习了儒家经典《孝经》,明白了很多做人的根本道理。
《孝经》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写的。曾子小时候家里很穷,没钱买煤,就跑到山里砍柴。这一天,他正砍着,突然觉的手指特别痛,看看也没有受伤,心里也很难受,他就想只有妈妈一个人在家,是不是家里出事了?就匆匆忙忙的跑回了家。为什么手突然这么疼呢?因为他的妈妈身体不好,平时都是曾子照顾家,他七岁起就会做饭了,今天家里突然来了很多客人,她妈妈着急,就咬破了自己的手指。曾子回家,果然看见来了很多客人,就赶紧好好的招待客人了。妈妈的心和孩子的心真是连在一起的啊,这就是曾子孝行的故事。
为什么要“孝”呢?“孝,德之本也。”人的根本就是“孝”。“根”是祖先,是父母,我们是他的花朵,没有根就没有花叶,树叶靠根来汲取营养,我们靠爸爸妈妈哺育长大。如果浇花,给花朵浇水是没用的,要给根浇水,所以要孝敬父母,就是给根浇水。树叶花朵离了根就会枯萎,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那这个人就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了。
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的开始是,把自己的身体保护好,不要损伤身体,比如坐姿不端,就会损害身体,就是不孝。身体虽然是自己的,但是从父母那里来的。再比如,有的同学到处乱跑,不小心掉到
河里了,身体受了伤,父母最难受,你让父母难受了,你就是不孝,不是你的手疼,是父母的心疼,要比手疼的多。
孔子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作为一个人,必须要做到“小孝”,侍奉、照顾父母;用尊敬父母的方式,去尊敬你的老师,同学们,长大后尊敬工作的领导,能够把天下的人都放到心里,就是“大孝”;能够全心全意为全天下的人服务,就是“至孝”,就是圣人,是至孝之人。
动物界,乌鸦老了,飞不动了,小鸟就会飞出去找食物回来喂给妈妈吃,连小鸟都懂的反哺,我们人难道还不如小鸟吗?
篇二:孝经读后感
关于孝,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百善孝为先”,在生活、工作中,我也一直推行孝道。除了身体力行,尽己所能;在工作中,也通过各种感恩活动,引力推推孝行孝道。但对于《孝经》一书,曾有耳闻,却不曾细读。最近工作清闲,选读几本经书,《孝经》便是其一。粗粗通读两遍,却是心愧颜红汗涔涔。
一为如此经典,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而我今日才读,枉为我大学本科文科专业毕业生的称谓。特别是耳熟能详的这些话语:“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竟然不知道是出自此书。汗颜!
二为自己孤陋寡闻,读之前片面而主观地以为此书只讲孝道,却不知从孝出发,书中更多讲述了立身理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孝”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延续。当然,对于“孝”的要求和方法,书里也有详尽论述,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书中分别提出各阶层人士“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而今,虽然时代变化,社会大环境与当时有了很大差别,但这些讼述仍是值得深思,值得修为……
三为自己行为差距之大。书中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比照自己,实在无语汗颜。
读《孝经》,才知古人早把道德规范与法律联系起来,”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古人已知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道德秩序和宗法关系,而今我们常回家看看却也需立法规定,实不知是法治进步还是悲哀?昨夜听新闻一男子将其母杀死并分尸三段,真可谓穷凶极恶良知点无;再想到现如今社会上众多抛父弃母、悖行逆德之徒,心生寒意和愤慨!或许我们真的该更多地学习一些古人之言之行了!
篇三:孝经读后感
近期,结合《孝经》读了一本史学博士朱翔非先生的大作《孝里有道》,感悟颇深。低头自思,年少时对父母的呵护、关爱总是觉得有些不以为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阅历的不断加深,才深深的感觉到父母所给予的那种浓浓的情、浓浓的爱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无私,有一句老话说得好”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在我们的周围经常会听到或遇到这样的场景,父母在对孩子说教的时候常常会说”父母亲不容易,对你付出的那么多,为你做这做那,你是不是应该怎么怎么样“、”我们为你付出的这么多,你该如何回报呢,是不是应该怎么怎样呢“,等等这些说教,给孩子的心理一是带来逆反心理,再者就是会给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压力,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也应该反思一下是否正常、是否存有问题,尤其是不能用一种投入回报的商业化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昨天朋友推荐了一个道家的养生文章给我看,我就觉得不错,也转载了,原来我也读过一些关于介绍儒释道三教的书籍,觉得还是儒家的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可能最深,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孝经》就是倡导、宣扬亲情、伦理之天经地义的永恒价值。《孝敬》的第一篇《孝经—开宗明义》是这样写的“仲尼居,曾子侍”,说的是当时2500多年前的教学环境和礼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说的是一个讲求孝道的人,首先应该做到爱护自己的身体,做到这一点才是孝道的开始。一个人的一生,不见得就是任何事情都一帆风顺,当我们处于逆境的时候,遇到挫折和打击的时候,不要丧失信心、不要灰心丧气,更不要偏激到自残或自杀。孔子对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这样说的,“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人呀,遇到一个很苦恼或者很气愤的问题时,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心理,往往会丧失理智,一下子冲动起来,以至于忘其身及其亲。看看现在网络上报道的那些案例,无不是触目惊心,马加爵事件就充分说明了问题,尽管有不得已的原因和苦衷,但是如果再坚强一点、再忍耐一点、再坚韧一点,结果会不一样,前途就会很光明。生命是珍贵的,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过激心情就抛弃了充满希望的未来。
一个不会爱护自己身体的人,怎么会爱他人,怎么会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各个阶层,怎么会完成自己的人格。当然,看看那些为了民族的尊严和社会的和平、安定以及经济的发展而流血、流汗的那些人而言,我认为那是更高层次的`孝。正如佛教里所讲的“放生”和“杀生”,国学大师翟鸿燊教授讲“面对日军的侵略,杀日本鬼子就等于给中国人民放生”是一个辩证的道理。
篇四:孝经读后感
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人伦之大本,穷理之要道。
《孝经》,一部弘扬中华孝文化的儒家经典之作。世人奉为圭臬的儒家经典,圣贤恪守不二的立身之本。孔丘曾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吕维祺也曾说过:”《孝经》继《春秋》作,盖尧舜以来帝王相传之心法,而治天下之大经大本也。“
《孝经》出自孔子故居墙壁藏书中,据传孔壁藏书为孔子裔孙孔鲋于秦末时所藏,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建宫舍,推到孔子故居墙壁始被发现。
《孝经》这部书,据说是曾子问孝于孔子,退而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由学生们记载而成的。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为何而作也?曰,以阐发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 《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 ”孝“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社会上奉为圭臬,人之所应遵守的德操。
中国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可称之为孝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是植根于孝道上的社会,因而孝道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文化中,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其原意为”奉先思孝“。据文献记载,《孝经》大约产生或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和生儿育女,延续生命。至孔子,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孔丘著的《孝经》共分为两大部分——二十四孝图、孝经。其中《孝经》分为十八章,以孔子与曾子问答的方式阐发孝治思想。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徳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军,终于立事。“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顺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三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义和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事军章,讲孝子与事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
古人云,”忠臣必出自孝子之门“。唐玄宗亲自注解《孝经》,曾国藩把《孝经》下 发到每位士兵的手里,李嘉诚用《孝经》的思想做企业管理。《孝经》虽然篇幅简短,但字字珠玑,旨趣深远,义理宏深,而圣德无处其右,明五其治则天下和平。以孝治身、治家、治国、平天下,则宇清、国安、家和、人乐。
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为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的人获益无穷,是至孝。
孝,是评定一个人道德品行修养及做人的标准。孝。也是一个企业和团体在人事资源上重点考虑的要点,是一个生命得以继续繁衍下去的阶梯,是一个国家、一个名族得以发展壮大、被敬重、被敬仰膜拜的无形力量,它无坚不催,事不待发。
说到孝,相信每个人都会想到自日趋年老的父母,那渐渐浑浊的双眼、瘦削的腮骨、佝偻的脊梁、日渐降速的步履、那蹒跚的背影,是啊,曾经父母膝下顽皮的我们,一眨眼就出落成青年了,父母对我们无所需,无需什么巨大的回报,只求我们能常回家看看,留意父母,保持通话,哪怕是简简单单的 家常饭,都能给忙碌准备佳肴的父母增添喜色,是幸福,是温暖,是由衷的欣慰。朋友们,正像我这种只身在外,与父母南北各一方,在外读书打拼,父母在远方只是想要我们经常地问候,交流自己的成就、读书历程,无论辛酸,父母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是个有主见的人了,可以放手任其自由发展了。报喜不报忧,是我们远离父母的学子们常常做的事,唯一是不让父母担心惦记。父母之恩,永难报,但作为儿女的我们要有一颗时常陪伴父母的心,即使不能陪在身旁,也要常报安、报优。让父母幸福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孝对父母是其一,我们还要尊兄敬弟,爱夫护子,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亲人朋友,甚至是同事、同学、领导,这都是孝的一种体现。实际践行的孝,不仅会使自己活在一个其乐融融的氛围,也会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与气质,增强亲和力,与人沟通更具主动性……
行万里路,踏千条河,力求践行《孝经》传天下。
篇五:孝经读后感
以孝道为始,演绎出一系列做事做人的伦理规则——这是孝经的主线。
当前我国处于一个巨变的时期。各种思潮和观念不断涌现,相互交织和碰撞。置身其中的人们或受到冲击、头脑眩晕,或随波逐流、失去自我。
什么是我们可以紧紧握住的救命草?由此找到立足点和重心?也许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它有解释力和预测力——它有生命力。它言简意赅却洞悉一切。这也许就是它的魅力和价值。
【《孝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孝经》孝经06-14
关于《孝经》读后感04-14
孝经读后感范文03-28
孝经读后感400字04-07
关于孝经的读后感范文04-14
关于《孝经》著作读后感04-14
孝经读后感1100字03-28
《孝经》的解读04-09
孝经读后感(通用15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