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优秀读后感
读完追风筝的人以后,大家会有着什么样的感想呢?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追风筝的人优秀读后感,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追风筝的人优秀读后感一
好读书,读好书,不仅仅指我们的工具书目、专业书籍,更应包含一切好的文学作品。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书店带回了这本畅销小说,故事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之后的美国为社会背景,讲述了两个男孩的珍贵友谊,经典的故事多悲伤,在这份友谊中,交织着上代人的情愁,烙印着阿富汗的贫穷和战争,更深刻的是爱与伤害,背叛与牺牲。
对阿富汗的印象,仅止于战乱,停留在新闻上那不断刷新的伤亡人数以及闻名世界的本·拉登。所以当《追风筝的人》这个故事一点一点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一个平静的,也曾春暖花开,羊肉串香飘整条街的画面出现在眼前,我没有想到,更没想到那里的孩子也可以无忧无虑的追逐风筝。
故事的最初,阿米尔和他正直能干的父亲,善良纯真的仆人阿里和哈桑父子在一起幸福愉快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与侮辱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为了赢得风筝大赛,也因为自己的懦弱,他背叛了那个为他追风筝的人,那个有兔唇的人,那个说出的第一个字是自己名字的人——哈桑。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哈桑忠志不渝的承诺,让阿米尔对自己的懦弱和背叛以承受,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善良的哈桑承认了那个不该承认的错误,走出了他们的生活。斗转星移,当哈桑和阿米尔分别在阿富汗和美国生活多年之后,哈桑在坏人统治之下死去,而已经事业有成的阿米尔得知了父亲的罪行和惊人的秘密——哈桑是自己的兄弟。他带着自己和父亲的罪行赎罪般的努力,不顾危险回到战乱的阿富汗,只为找回哈桑的儿子。对于阿米尔的父亲,罪行导致善行,他倾尽半生去做慈善,那是真正的获救。而阿米尔,也最终像个男子汉一样,在满目疮痍和坏人残酷的统治现实中,找寻回自己二十年前未能拥有的勇气。
所有人都热情的赞颂哈桑和阿米尔年少时的友谊,关注在阿米尔的救赎之举上,我也不例外。但同时,我注意到,即使是孩童时,他们的友谊也是有条件的,一个是主,一个是仆;一个普什图人,一个哈扎拉人;一个逊尼派,一个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因此而不同,尽管他们拥有同一位父亲,阿米尔可以继承父亲的豁免权,哈桑却只能每日做饭洗衣,读书识字的机会都没有,或许这就是悲剧的根源,不单单个性的差异,在这些年少无知的孩子的潜意识里早已被灌输了相应于自身社会地位的“应该”与“不应该”。 但阿米尔终究是不同的,或许是身处单亲家庭对阿富汗传统社会活动的疏离,拟或许父亲开明思想的影响下,他心底终究存有平等的意识,即使在哈桑受辱的时候,他被自己的.怯懦打败,为自己的逃避开脱,但哈桑在他心中始终都是朋友,之后的二十多年愧疚不停歇地煎熬拷问着懦弱的灵魂,直至他再次踏上故土。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友情,不仅仅是亲情,还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这些情感直指人心。让读后的每一个人不自禁的想到自己人生。
我们当中大概有许多人都面临过与阿米尔类似的困境:在生命成长的某个阶段,总会有过那么一次深刻的错误、缺陷、遗憾,让我们记忆深刻、难以释怀,即使有过千回百转的反思、痛悟、自责也难找出口。或许我们不会像阿米尔那样长久地受其折磨,或许我们也会偶尔假装遗忘,但只要我们愿意选择继续保持着清醒,那么这些记忆还是会像梦魇一样,隐藏在内心深处,伺机发作。没有人愿意因为一次错误就甘心一生沉沦,让梦魇始终伴随,所以,我们也会像主人公阿米尔一样,在苦苦地寻找那个打开自己心结的钥匙。
在反复的挣扎与矛盾中,小说中的阿米尔渐渐有所了悟,其实,有着不光彩过去的并不仅只是自己一个,他的未婚妻也有过离经叛道的往事,自己置若神明的父亲,一个大义高洁的父亲,也曾背叛朋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不同的是,他们都没有像阿米尔那样,将罪恶感压抑在心底,毫无作为地折磨着自己。未婚妻把过去坦诚地告诉爱人就已表明其实自己已从过去走出来;而父亲,虽然生前也没有承认弟弟的身份,但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了他对哈桑深沉的爱。他们都选择了勇敢去面对那些不堪的往事。摆在阿米尔面前的选择是:要么继续将这沉重的负罪感背负,纠缠一生,要么抬起胸膛,勇于承认,给自己机会去弥补生命的缺口。最终,他选择了踏上祖国的土地,在永远失去了哈桑之后,在朋拉辛汗的鼓励下,他直面当年伤害哈桑的暴徒,救回哈桑的儿子。
设身处地,若我经历阿米尔的生活,面临同样境况,未必会有更好的表现,但在此时,在这故事的启发下,我愿意更加真诚的感恩,感恩我的祖国,感恩这美好年代,让我有机会在平等、开放的环境下幸福成长。同时,以书中的感悟反省自己,有没有珍惜身边的亲情、友情、爱情,有没有将忠诚、友善、勇敢坚持到底,有没有在犯错后勇于承认自己错误,尽力弥补。人生就是如此,允许犯错,但你必须对此负责。勇于面对,全力挽回,才能真正放下。
追风筝的人优秀读后感二
当很多人都在推荐这本书时候我就很好奇这本书写的是什么,为什么那么多人推荐。追风筝的人,代表着什么意思呢?带着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
追风筝的人,我终于明白了追风筝的人是什么意思了。虽然译后记里写到: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但我更愿意简单的认为,追风筝的人指的就是哈桑,那个陪他一起成长一起放风筝,每次为他追到风筝,在他夺冠那次不惜受辱都要保护那个蓝风筝的哈桑,那个被他背叛的哈桑。风筝,是他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也是最痛的回忆。
索拉博自杀的那一段,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小的小孩子要承受这么多的痛苦,为什么!仅仅只是因为他是哈扎拉人?所以他的父母就要被当众击杀,所以他就要被侮辱,所以他就要被像个玩偶一样在音乐响起的时候必须跳着那滑稽的舞蹈?最近去了一趟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屠杀让我想起来坏人对哈扎拉人的屠杀。以前都说爱国爱国,民族振兴,并没有什么太强烈的感觉,感觉那离自己很远,但这一次民族强大的信念第一次那么沉重的击打着我的心灵。对民族信念的麻木终有一天会让南京大屠杀重演,或者出现像坏人对哈扎拉人的屠杀。我们不管在哪,不管变成一个多么优秀或多么糟糕的人,我们都代表着我们血液里流淌的民族。如果这个民族代表着懦弱,无能,我们每个人都是逃脱不了这种声音。所以所有的华人,无论在哪里,都会为这个民族的强大努力着,因为他们也是这个民族的一部分,他们也许不是中国籍,但也改变不了他们是中国人的事实。
全书都写的很压抑,很沉重,唯独与索拉雅的爱情是那么的让人赞许。美妙的一见终情,结婚前的坦陈与包容,婚后无子也坚守的婚姻,已经完全不是阿富汗人的作风,也自由了,也幸福了。虽然有些人说作者在后面有着浓浓的拜美情绪,但面对自由和平的美国和枪弹尸体的阿富汗,我想,作者并不是在拜美,只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希望阿富汗的天空能再飘着那么多自由的风筝,让他重新回到那个记忆中的故乡。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他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追风筝的人优秀读后感三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已经读过三遍了,每一遍都会被深深的感动。我始终在追寻,到底触动我的是什么?那柔软细腻的笔触,那毫无矫揉造作的描写,那关于童年的跳动,那罪恶的定格,那救赎的可贵……
"为你,千千万万遍"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的塔布尔,就像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这里有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和最丑恶的东西,友谊、忠诚、信任,背叛、歧视、自私……
童年,是孩子们的天堂。阿米尔和哈桑,在一个富裕家庭长大的两个亲密无间的主仆,一起爬树、一起搞恶作剧、一起看电影、一起放风筝,一起在树上刻下"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我喜欢所有的这一切的描写,那么亲切、自然、童趣,那微妙的幸福悄悄的在心中蔓延着,蔓延着……
阿米尔和哈桑,"无论如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因为历史不会轻易改变,宗教也是。最终,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这些没有什么能改变得了。没有。"这些"不能改变的历史",给了阿米尔背叛的勇气和借口,并最终背负着这个罪恶。在那场追风筝的比赛中,那那条小巷之中,在那打开父亲心门钥匙的蓝风筝与对友情的背叛中,我们再也看不到阿米尔眼中的澄清与欢愉。
对阿米尔来说,美国是个埋葬往事的地方。但,往事终究会自行爬上来,你会发现,原来它从未离开过你。
一条救赎之路,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追风筝的人优秀读后感】相关文章: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优秀范文精选04-14
优秀作文:追梦的人04-08
追梦的人优秀作文精选04-08
《追风筝的人》优秀读后感4000字05-09
追风筝的人优秀读后感600字01-17
《追风筝的人》优秀读后感范文14篇03-25
《追风筝的人》 读后感05-04
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10-26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