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优选】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著名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语。今年夏天,我又重温了这部经典。作为一部经典名著,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着独到之处,书中更是刻画了智绝诸葛亮和义绝关羽两个人物。
第一,智绝诸葛亮。
诸葛亮的初次露面并不惊艳,属于典型的低开高走的路线。由一介村夫到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高潮迭起,使人读来大呼过瘾。诸葛亮作为蜀国军师,对刘备忠心耿耿,辅佐刘禅尽心尽力,更是写出了千古名文《出师表》。其深谋远虑想必大家都有自己的体会。魏延是一个反贼,刘备救下他最后被马岱所杀,诸葛亮生前变深知死后魏延必反,于是提前下计让马岱除去魏延。如果这不足以体现诸葛亮的智慧,那么赤壁一战就显得尤为突出,仅仅借东风一事就波澜频起。一:诸葛亮知周瑜卧病是因其火攻计策无风可助,也清楚自己如果想活命就必须让周瑜知道自己可以“借来”东风,这样诸葛亮为自己争取到了足够的准备时间;二:诸葛亮借东风故意要求东吴搭建“七星台”,借此来蒙蔽周瑜让他放松警惕,为自己回蜀奠定了基础,同时,高耸的“七星台”可以用来观察东吴,为自己保留逃生路;三:诸葛亮知道周瑜机警,善嫉,因此行动迅速,做完法立刻与赵云汇合离开东吴,令周瑜望尘莫及。从一些事件的细微之处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智绝,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第二,义绝关羽。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眉卧蚕,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这是对其外貌的描写,也暗示了其不平凡。首先,为义而战。当初刘备在袁绍手下,仰人鼻息,为了使刘备受礼待主动邀战华雄,不仅为刘备张足了面子,更是留下了“温酒斩华雄”的名段。其次,护义而降。屯土山之围,关羽穷途末路,正欲就义时,正是张辽以义劝说才使关羽暂投曹操。这里真正能体现义的地方在于关羽首先征得两位嫂嫂的准许,此中无一丝一毫私心,全是对刘备的忠心。最后,就义而辞。关羽在曹操处得知刘备下落后立即启程,过五关斩六将,只为践行“义”。而最绝之处在于曹操通过华容道,关羽与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势必斩首曹操。但关羽思其恩深,且“观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可见其对于护义而义薄云天,置生死于不顾。
《三国演义》作为传世巨著,值得我们去细细咀嚼,在世态变换之中洞晓其中滋味。人物的描写令我记忆深刻,性格鲜明可感。值得大家深入研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三国演义读后感01-03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经典)08-04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07-23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25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5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16
三国演义读后感08-09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3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15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