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读后感【精品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贫穷的本质》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1
很奇怪,为啥出版商要翻译成贫穷的本质。
标题党的心态吗?实在找不到可以吐槽更多的地方,只能把翻译拿出来吐吐。
全文大约230页左右,很小的一本册子,但是探讨了非常多的内容。
从教育,医疗,保险,借贷,储蓄,慈善,援助,人口,生育等等方面进行了讨论,通过详尽的数据来分析了贫穷是如何产生的,为何穷人之所以是穷人,穷人为何离不开现状。
作者通过数据对比分析,提出更多的援助并不能解决贫困,反而因为增加了穷人对援助的依赖,从而丧失对未来工作的积极性和渴望,长远上反而是有害于贫困国家的发展。
通文中,看得出作者对贫苦人们出境的同情,对造成他们贫苦的原因一一作了分析,同时可能是作者自身出身的问题(我并没有仔细研究作者出身),从贫困人们心理学层面上分析的时候,尽管是间接的引用的方式,还是表达出了对穷困人们缺乏自我约束,没有长远目标计划,目光短浅,甚至是因为长期缺乏物质导致穷人对物质的.渴望和奢华虚荣等远远超过富人等一些意味,有点居高临下的俯视感。
穷人的钱只是忙于生计而不是用来储蓄和进一步投资发展。
穷人对保险的意识只是停留在保险公司毫无作用的层面,却不知其对冲风险的作用。当然其中举得一些栗子也能够说明穷人为何对保险有这样的看法,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保险的操作实在不站在穷人这一边。穷人因为自身教育,眼界,和理解能力等约束,信息的极度不对称,造成了穷人越是不了解复杂的保险,越是不愿去接触,只能够通过自身单薄的力量对对抗风险。
穷人的融资问题,作者对比的了一般人融资,大公司融资等,分析了穷人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以及原因。
大多数穷人的生意都接不到多少钱,而且借钱的代价非常高昂。作者对此提出了发展小额信贷的建设性意见。
借鉴此条,其实国内已经这方面做起来。相信未来十年里的民间阳光小额信贷,会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如果都来仔细阅读此书,不难发现,作者更鼓励还处于贫困人们去创新,利用小额信贷的机会去发展,去做一个足以支撑自己的生意或者事业。所谓买一份工作和找一份好工作之间的选择。
腐败和贫穷如影随形,提到贫穷就不能不提腐败的问题。
对于那些悲观的看法:极少油激烈的政体改革,从一个专职腐败的政体转变为一个功能完善的民主政体。作者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估计是这本书可以被出版的原因):
如果从底层的观点出发,只要增强职责和减少腐败,不一定要对政体进行彻底的改革。
我不知道原文是怎么样的,这句话说的实在是太和谐了,非常适用天朝当局。
作者举了数个栗子,说明即使没有固定的大的反腐体系,从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抑制腐败。
作者同样也提出了对于多民族的问题,可以”粉饰民族鸿沟“,通过一些选举区别对待。就像天朝,无知少女(无党派,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女性)总会有在政界的一席之地。也符合天朝千年的中庸之道。
本来是给这本书五星的,就作者的政治观点扣掉一星。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2
很喜欢有很多实验的书,《贫穷的本质》在前面的很大部分,都是基于各种实际实验而得出的判断。这让很多判断,更加让人信服,也更值得讨论——因为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背景故事。
前两章的两个例子,更多的让人想到的是:我们身边的世界,对于非穷人而言,是自动的——不必为干净的'水源、充足的食物过多的担心;但是对于穷人,这些都是手动模式——在水中加氯,获取清洁的水是否值得?睡在蚊帐中,避免疟疾是否合算?……穷人更多的生活在缺少公共设施的环境下,穷人与非穷人的区别,除了这种缺少公共设施本身之外,似乎微乎其微。
书里讨论的例子很多,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的实验和对应的结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印度护士工作的实验。护士经常翘班,服务意识低下。民众不再信任护士或医生,本来应该密切协作的护士和患者,变成了两类完全不相关的人——护士翘班,拿工资;患者自寻出路。这是贫穷国家更经常发生的问题——当一种正确的政策或福利进行,总是能够形成一个特权阶级。但是特权阶级并没有解决本应解决的问题,反而形成了一种浪费。更讽刺的是:印度的穷人,会把当护士看成一种追求的职业。很难说,这是由于人的懒惰造成的错误选择,还是一种制度的缺陷。
最后作者的总结帮我们梳理了作者的思路。穷人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在非穷人看来,这也许是很奇怪的,但如果考虑到穷人是在手动的环境下生存,可能就会稍微易于理解一些——过多的手动操作,过多的选择(无论大事小事,都需要做出经济选择),浪费了穷人的精力,也让穷人的注意力,很难专注到对的事情上。
我们在社会中,比起比我们占有更多财富和资源的人,都是相对的穷人。在富人眼里,我们也是做出各种愚蠢决定的穷人。如何用一种富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其实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考验。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还不知道很多本该知道的事情”。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有越来越多的选择,但却越来越难以衡量正确的选择。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3
先说说我是怎么看这本书的吧!刚开始拿到这本书,我以为我会用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三个月的空闲时间来看完它。可是没想到,234页的实质内容,第一天我就看了129页,内心一种特别的动力,在让自己看这本书,我想从书中找到答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两项没有发现。这本书前半部分用生活来分析,后半部分用经济学来分析,里面大量的数据和艰涩难懂的术语,看得让人头疼。
看完这本书,仔细想想,这本书表达了我们的行为和心理决定着我们的"贫穷"。例如:人脑会以不同的方式对现在和未来进行处理,本质上,我们似乎可以预见自己的将来的行动,但这常常与我们今天的行为方式不一致,这种时间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我们在花钱的同时,也计划着将来省钱。换句话说:我们希望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更耐心。你认为这可能吗?也不是说完全不可能,这也就引出后半部分的观点:改变自己。这本书研究的都是发展中国家,这也包含中国。生活分析里的结论好像和高晓松赞同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很相似。人生来无差,只是后天环境的改变了。首先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做事受到同样的思维、风俗影响,更主要的是你生活在其中,你的习惯思维已经决定了你的一切。另一方面就是心理环境,对于人们自己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改变人们的期望不容易,却并不是不可能,因为人们常常放弃。身处环境的渐强,对于一件事不可能,人们自身被潜移默化的认为不可能,当你自己的内心认为不可能的时候,潜意识的不可能变成真的,这种情况常常受到一种心理过程的强化。失去希望,感到没有出路,这会大大降低人们渡过难关所需的自控力。面对风险,会使我们为此担忧,而担忧会给我们带来压力产生抑郁情绪。我们感到压力时更难集中注意力,这可能降低我们的效率。书中的实验表明:身体所分泌的皮质醇水平标志着压力大小。将实验对象置于实验室的压力环境下,面对不同的选择时,我们不太可能会做出理智的决定,充分认识自己潜力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有时候,人们获得更多的资助时,不是先购买与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相关的物品,而是购买他们认为"重要的"奢侈品。逃出"贫穷陷阱"的"提子"是存在的,但并非总是放在正确的地方,而是人们不知道怎样踏上"梯子",或者他们根本不想那样做。这时候是你需要改变自己,无法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强大。人拖延的习惯会把事情搞砸。很多情况"时间矛盾"会阻碍我们将目的转化为行动。当你想要的一切看上去很遥远时,你很难感受到动力,将目标设置得更近一些,或许是我们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方式。但是更多时候,我们不愿承担风险,或者说逃避风险。有时当我们需要选择时,往往都是认为这个失败了,还可以保留另一个,没有真正的全力以赴去做一个选择,去做一件事。在启动一个良性循环时,人不应害怕必要的付出。
后半部分的经济学知识,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保险算法,这些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其实我们应该关注一下身边的经济发展,利益=收入-成本,这是颠不破的真理,至于总体利益,边际利益的具体关系,则要更多考虑市场经济。这些数字相关函数图形,只能浅解,深解需要更多的时间。书中所提的成功者,从零到无穷大,也算是是一种指引方法,敢于承担风险,勇于拼搏努力,有时我们害怕失败。
想说,不要过于消极,你的消极思考并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写照,尝试从积极的方面思考问题,你会发现你看问题的角度,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你所得到的成果。我们并不是真正的贫穷,贫穷的是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行动者。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4
饥饿和营养:
“穷人挣的钱太少,导致他们无法胜任重要工作,但哪些可以吃饱饭的人,却足以胜任细致的农活,这就产生了贫穷陷阱,穷人变得越来越穷,富人变得越来越富,吃的越来越好,身体也越来越强壮,从而变得更加富有,因此,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扩大。”
文章在后面又阐述了一些内容来证明饥饿不一定会产生“贫穷陷阱”,举例了印度和中国的贫穷家庭。
“事实上,有大量证据支持这一观点(指前文更高的人更聪明的研究),即童年时期的营养不良会直接影响成人的处事能力。
“营养不良的儿童个子更有可能长不高、学习成绩更差、生下的孩子更瘦小。此外,营养不良还与成年时期的经济地位较低有关。
“穷人在选择食品时,主要考虑的并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品的口味怎么样。”
“我们眼中的穷人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机遇的土地,我们好奇,为什么他们不把买那些东西的钱攒下来,将钱投入到真正能使他们过的更好的地方?然而,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改变的都要花很长时间。”
贫穷和健康:
穷人因为挣的钱太少,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很少,在疾病上面采取能忽视就忽视的措施,由一点小病小痛越拖越大,最后无可挽救,花光家中的积蓄,甚至举债,变成赤贫,我举个自己的例子,我的牙齿在小时候补过,前年开始补的材料开始脱落,当时如果我去医院补上或者做个根管治疗,几百块钱就足够了,但是由于我刚入社会,经济情况十分紧张,有时候还需要家中的'接济,就一直拖着,一直拖到今年我已经有了些积蓄,觉得自己有闲钱了,去看了牙医,结果因为拖的太久,连牙根都已经驻掉了,拔掉再种的话需要一万多,总而言之,我现在又变成了赤贫。
而相反的有些贫穷的家庭又因信息的匮乏而迷信抗生素,他们放弃热水和一些简单的治疗手段,比起发烧的时候使用物理降温,他们更希望那个医生为病患进行静脉注射,因为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的经济状况解决不了大问题,但还是要为自己的健康做点什么,或者说这样做会让他们好受点。
“穷人更多选择的是治疗,而不是预防。”
“在穷人的世界里,良好的卫生设施少的可怜。”这一切是个恶性循环,贫穷,吃不饱,居住条件差,继而患病,花掉大量治疗费用,更穷,营养不良加剧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5
我觉得自己变急躁了,因为看到研究性的文章或书籍,都会先去看看它的结论是怎样的。如果和自己的预想一致,就直接扔了;如果和自己的预想大相径庭,甚至违背自身的立场,那也扔了;如果有新颖的说法或思路,再回头去看它的论证。但对于这本书,我忍住了,是从头看到尾的。
简单地评价就是,事例的分析还比较有意思,但是解决问题的政策的参考价值较低。
分析的一大堆,虽有极少部分涉及中国,绝大多数对象都在南亚和非洲。如果这本书在上世纪50年代初被我国引入,那倒是很有些价值的。因为书中大量提到的通过疯狂生育来防老,婴儿注射疫苗,幼儿打蛔虫,儿童义务教育等问题,在现阶段的中国,这些都不再是需要讨论或会在国家和公民间引起存废博弈的问题。很多事情都是国家或公民必须做的,法定的,没什么可讨论的。而书中提到的那些国家中,当道还在为“法律父爱主义”的困境而踯躅。甚至一些公益组织还通过给父母奖励的方式,让他们允许孩子参加免费教育。这样的父母在中国少之又少。
政策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给水质超级差(传播疟疾)的地区发放消毒粉等在我国几乎没什么可应用的(不知道印度会怎么看“村村通”工程),唯独一个是在书中被反复讨论,而在我国有可能应用的——小额贷款。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贫困人口的企业家才能。但无可否认地是,贫困人口中的一部分人,的确具有极高的企业家才能。小额贷款可以向他们提供流动性,把事情运转起来,使他们脱离“贫穷陷阱”。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小额贷款。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必须考虑本书前半部分所分析的那些贫困人口的特点,比如缺乏信息,比如风险巨大。怎么可能又是缺乏信息,又是难以承担风险的群体,有了小额贷款,就可以大概率地发挥自身的企业家才能呢?这个事情的成功率值得怀疑。无论如何,这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路径。而且我觉得由公益团体或私营组织来运作小额贷款,比政府直接指挥银行(甚至政府自己)来操作,要好得多。
阅读本书后,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对于扶贫,我有两点想法:
一、扶贫方式有三步,挑出能扶的人,找出能扶的领域,选出扶的'方式。必须是自己有脱贫意愿的人,才能接受帮助,否则,又是在浪费资源;不能从帮助者的角度出发,而只能从受助者的角度出发,寻找帮助的领域;帮助的方式,用惯用语说,就是得是“造血式”的,而不仅仅是“输血式”的。如果在任何一个环节不能达成合意,就只好无可奈何地放弃这种帮助的尝试,否则其后果不会令人愉快。
二、移风易俗也能帮助人。移风易俗很难,传统风俗很强悍很顽固。就像书中说的,可有可无的人情往来耗费了大量资源。或许要让愿意接受帮助的人知道,如果想要改变,就要先放弃过去的一些习惯。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6
买这本书的时候,当时想可能更多的是描写个体心理及环境对贫穷的影响,没想到书中的内容是世界性的有关于贫穷的问题,不过这样也好,让我对这一问题有个基本和较为全面的了解。其中有些内容在《瞬变》中有提及,就是面对时如何改变。
如文中所述,尽管我们没有根除贫困,但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或许可以改善穷人的生活,主要是以下5个方面:
一、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在健康(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基础教育、农药化肥、心理情绪控制、政治参与方面,都有许多误区,而任何方面的改善或恶化,都有可能脱离或返回贫困。信息告知穷人时,要使人们改变:需尚未知晓或听说但未感知的、信息发布的方式必须是简单而又吸引力的、信息的来源是可靠的等。对于免费疫苗,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心理沉没成本”—人们更有可能会利用他们为之支付很多钱的东西。人们可能根据价格来判断质量:恰恰由于某物品时廉价的,便有可能认为他缺乏价值。
二、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小孩很多的大家庭,资源分配时,最吃亏的是“母亲”。穷人脱离贫困后,许多较难突破瓶颈往更高走,如走出S型中的第一个高点。制约因素和贫困时差不多,只不过难度更大和更高。
三、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这个穷人的融资和信贷方面尤其明显。
四、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许多时候,主要是由于制定政策时出现的错误造成的,包括无知、意识形态和惯性。腐败的制度往往会滋生更加腐败的制度,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所谓的“寡头政治铁律”。当政的领导者倾向于制定能够为他们谋取财富的经济政策,而他们一旦变富,又可以利用手中的财富,提前阻止可能对他们的权力构成威胁的人。
五、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通常,成功能带来更大的成功,当一种情况得到改善时,这种改善本身就会影响人们的信念和行为。因此,在启东一个良性循环时,人们不必害怕必要的付出。一份稳定的工作会通过决定性的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因为它能够赋予人们足够的心理空间,对未来产生一种控制感,从而会进行长期规划和准备。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7
为什么贫穷的地方一直还是那样的贫穷,贫穷的本质是由于外部因素,如自然环境的恶劣、土地贫瘠、气候炎热,还是自身原因,如缺乏教育、认知、信息、资金、胆识。一个家庭一旦没有钱就很容易掉入“贫穷陷阱”。
你今天的收入会影响将来的收入,这个将来可能是明天、下个月、也可能是下一代;你今天有多少着你能吃多少,有多少钱用来买药、支付你孩子的教育费、为自家天地买来化肥或更好的种子,所有这些都决定着你明天会有多少钱。
根据书中的内容,我认为陷入贫穷的原因可以归纳成:却反认知而容易造成目光短视、享受生活、害怕风险。很多非洲家庭不愿意花费10美元购买一个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导致很多非洲儿童在疟疾丧生。即便是公益组织捐赠给他们蚊帐,对于不花钱就能得到蚊帐更加不会珍惜蚊帐,更加也不会自己出钱去购买。不重视基础疫苗接种和基础教育,导致很多儿童得病或者缺乏基础自我保护意识间接被传染得病。
为什么穷人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上学,最主要的是小孩子上学不能立马变现,而且还会耽误赚钱的时间。即便是认可获得更多的教育可以增加收入,可是投资教育的是家长,而获得收益的却是孩子,投资人与收益人错配,尽管有孝心的孩子让父母的投资得到回报,但是不可否认,还有很多家长并没有从中获得应有的收益而心生怨恨。不仅如此,可能老了晚年过得很凄惨。每次回老家我总是能听到各种各样言论,特别是很多女孩子受到教育后,都远嫁他乡,父母老了想看一眼都难。反而那么没有读书的孩子,都在父母身边,享受天伦之乐。站在部分父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果知道结局是这样,父母心里不会丝毫的后悔那也是很难的。
为什么印度所有的怀孕妇女都不吃加碘盐,尽管这种盐到处都可以购买,很有可能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让自己及子女吃得更好有什么价值,人们并不完全了解微量营养素的重要性,尽管微量元素很便宜。小孩子的未来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培养好一个孩子他们未来会创造多大的价值也是难于测算,不仅仅可以让他们健康生活在地球上,更可以让他们因为身体健康而大大提升了他们一生的收入。基础教育、接种疫苗与饮食一样重要,做出的错误的决策本质还是认知问题。就像来长沙后,我才发现湖南地区的人们很喜欢艾叶和熏艾,而在我的人生经验里艾草被收割来当做柴火烧了。
书中还提到穷人选择食物时,主要考虑的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品的口味怎么样。甚至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有比电视更重要的东西,例如先考虑买车、买电视(电视比食物更重要);会发很多钱置办婚礼、嫁妆。
曾经听家人讲过从柬埔寨嫁入到中国当媳妇的女人,无论家里生活条件多苦,她们都舍得一次性买20个鸡蛋,然后把鸡蛋用油炸熟,加入白砂糖,一顿可以全部吃掉。对于国内生活的人民来说,简直不可思议,甚至觉得是暴殄天物。不知道是价值观不同,还是对于生活的享受,没有想到一次性可以透支半个月鸡蛋使用量。所以,我时常觉得生活在勤俭持家的中国实在是幸运。
不肯冒险,是穷人面临的第一大风险。不肯冒险,其实是最大的冒险。不肯冒险或不敢冒险是因为没有办法把全家人的幸福当做赌注,现有的一切可能是最好的,至少比失去现有的一切要好。输不起的观念会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并束缚着他们,因为输了没有办法翻身。只要有一代人挺身而出,努力一把,就可以让一代人在甚至是三代人在一个健康的环境里成长、生活,将他们从“贫苦陷阱”中解救出来。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8
后脱贫时代应聚焦精神层面的贫困治理
笔者以为这本书对我们的启示不仅在于研究的结论,还在于帮我们换一种视角和思路来思考脱贫工作。我们需要在理解贫困人口的基础上来设计助其脱贫的方案。面对贫困人口所呈现出的与预期有差异的行为表现时,我们更需要的是站在他们的视角上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急于表达我们的无奈、失望甚至愤怒的情绪,更不应简单武断地归因,并在这样的归因基础上继续下一步的措施。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已经成为我们对扶贫路径的共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所谓人类贫困指的是不具备基本的人的能力,例如文盲、营养不良、卫生条件等,能力贫困、精神贫困、文化贫困、信息贫困和生态贫困等成为贫困的主要范畴。
如果说在脱贫攻坚阶段,我们要解决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上的贫困,那么后脱贫时代,我们将聚焦于看不见、摸不着但更加复杂的'精神上的贫困治理。
教育将在其中扮演更加重要的作用。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明确了贫困地区中小学学生辍学的原因主要在于“新读书无用论”以及感觉学习没有劲,因此也在努力探索让学生“留得住、学得好”的途径,例如提升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丰富学校课程,优化学习方法,等等。
笔者也非常认同对于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的必要性,而在可行性方面则需要基于对贫困地区学生及家庭的理解,更加系统地进行贫困地区学校教育的重新设计,而非简单地模仿、接纳先进地区、高质量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输送,无论是师资还是课程教学资源。班纳吉和迪弗洛的研究同样指出:“争论的焦点不在于教育本身是好是坏,而在于政府是否应该干预以及如何干预。”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9
这里讲到了教育与贫穷的本质。
我之前早高三的时候,我们有阵子流行读书无用论。在这里有个数据就可以证明。
“在马达加斯加。640所学校的学生家长们曾回答过这样一个问题,即孩子们上完小学之后应怎样谋生,上完中学之后又应怎样谋生,70%的家长认为,一名中学毕业生会得到一份政府工作,而实际上只有33%的'中学生得到了这种工作。”
作为发展中的国家的我,我很有感受。小时候读书我父亲就和我讲读书然后当官,之后你想什么就有什么。中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就是现在都还是的,感觉中国就是个很奇怪的国家。
这里的读书已经不是需求了,而是一种传统,只有读书不管你有没有工作但是你还是被大家羡慕的。因此很多人借读书来逃避现实读博读研但是现实工作却与科研工作没有半点关系。已经超越了教育的原有理念为了读书而读书,然后去换取好工作。而不是自我修养提升。
看完了总体感觉,就像最后总结说的一样,只是抛砖引玉。
贫穷的本质,摆脱不了资金——没钱信息——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能力——不具备工作能力,听说读写专业技能平台——和信息有关,但是有时候有信息确没有渠道实现,比如人人谩骂但是内心羡慕的——内部安排。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10
我决定看这本书,
一是想从书中找到一个贫穷的人摆脱贫穷的方法,
二是想从书中找到对自己的启发(让自己避免陷入贫穷?)。
书还没全部看完,书中主要从教育、饥饿、疾病、人口等社会问题教育阐述了贫穷的本质,我这个感悟主要从个人教育阐述,先写下我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解。
第一个问题:贫穷的人如何摆脱贫穷?
一是要加强学习。无论是自己再次受教育还是让子女受教育,起码是高中及以上,最好是高等教育。大量的人通过受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从农村走到大城市,人数真的数不胜数,包括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员,离不开爸妈倾尽全力对我在教育上的支持。学习不仅限于书本和受教育,更是终身学习。
二是要有外力支持。国家近些年在扶贫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是基于这个方面的考虑,穷人之所以一直穷,主要是因为资源有限,无法凭借自己的努力突破贫穷的限制,也就是所谓的“贫穷陷阱”,这个时候需要外力支持,如论是帮忙打开眼界、提供技术培训、给予资金扶助、帮忙度过家庭难关等,外力支持加上个人的努力,自己起码可以在认知等方面有个提升或者摆脱贫困。顺带说下,自己获得的信息也是一种外力。
三是改变自我认知。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受环境和金钱的束缚而一直拥有穷的思维,《穷爸爸富爸爸》很好的阐述了这一点(惭愧这本书听了十几年还没认真读过一遍)。比如投资方面,因为没钱,根本没有投资的理念,只懂得消费;再比如健康方面,由于不懂得关于健康的常识,更侧重于昂贵的疾病治疗而不是很少花钱的疾病预防,而且生病后所选择的医疗方式也经常不靠谱,导致恶性循环:因穷和缺少常识而生病,为生病而花钱,因为花钱而变得更穷。
第二个问题:从书中找到对自己的启发?
一是改变自我认知和行动。书中提到: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我现在或许并不贫穷,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但实际上除了些许财富外,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要小得多。比如,我依然会懒惰、拖延、意志力不坚定等等,这些看似每个人都有的弱点,也在限制着我向更高方面突破。实际上,我可以让自己的时间利用效率再高些,可以让自己每天都能睡够8—9个小时每天都有好状态,也可以让我面临选择时更加快速做出决定和行动而不是拖延,我都可以做到并且做的比现在更好。
二是树立更加远大的目标和志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之所以被眼前琐事淹没、耽搁和干扰,是因为我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志向。穷的一个标志性特征是短视,这跟财富多少无关。看过不少深圳本地房东坐拥几栋楼收租,自己还住在交通不变、道路狭窄、配套堪忧的城中村里,不愿意搬到各方面都很好的可以有很大面积的现代化小区(也可能有其它原因)。穷人因为认知局限导致缺乏更大的眼光可以理解,我自己完全可以在工作和学习中树立更加长远的目标和眼光,比如战略眼光、投资思维、安全和保险意识,工作上再突破效率再提高50%等,都是可以实现的。
三是加强学习。不仅要学习学科和理论的系统知识,更要懂得学习、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信息,信息对人的改变往往见微知著,学习永远是让自己精神强大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学习就是借力,这点不多赘述。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11
最近有一本书让我非常印象深刻,我不敢说我非常同意作者的观点,但是这是有史以来我看过最直接把问题说的这么直接的书。这本书就是《贫穷的本质》。
说起贫穷我们并不陌生,提起贫穷就不得不说一下穷人,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很擅长概括经济发展的秘密。他们运用了很多针对当地的考察记录及实验,探寻贫穷国家的穷人是怎样应付贫穷的:他们知道什么?从表面上看他们想要什么或不想要什么?他们对自己及别人的期望是怎样的?他们怎样做出选择?
在第一章中列举了全球不到5岁就夭折的儿童有900万。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贫困地区,并且这些贫困地区人口的平均寿命不超过55岁。仅在印度一国,就有超过5000万的学龄儿童连简单的课文也看不懂。
马拉维的食品短缺影响着超过300万儿童;在赞比亚,自20xx年以来的严重干旱已导致粮食产量下降42%。因此,300万赞比亚人将面临饥饿,400万安哥拉人(占安哥拉人口总数的1/3)已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超过1100万埃塞俄比亚人急需食品援助。
杰弗里·萨克斯是联合国顾问、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主任,同时也是一位贫穷问题专家。他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往往都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疟疾肆虐、四周被陆地所包围。因此,如果没有大量的原始投资助其解决这些地方性问题,这些国家很难提高自己的生产力。然而,这些国家却因为贫穷,无法支付投资回报——这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谓的“贫穷陷阱”。除非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落到实处,否则无论是自由市场,还是民主制,都帮不上什么大忙。
而全球每年在扶贫这件事情上也花了大量的钱。但是仍然没有什么太好的效果,过去我知道,贫穷的本质是早收到了资源或资本的剥削,我一直都认为没有剥削就没有贫穷,但是作者的看法给我一个全新的观点。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宁愿不吃饭,也要去买奢侈品。
在印度,99美分只能买15根小香蕉,或是3磅劣质大米。你能靠这点吃的活下去吗?不过,20xx年,全球有8。65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都是这样生活的。有人认为穷人懒,不愿意思考。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大多数穷人都很勤劳,而且他们有非常多的想法。
作者说:“我们应该认识到,谁也没有那么明智、耐心或博学到能够为自己的健康做出正确的决定。同样,对于那些生活在富裕国家的人来说,他们周围充满了无形的助推力,而贫穷国家保健政策的首要目标应该是,让穷人尽可能容易地获得预防性保健,并规范病人所能享受的`医疗服务的质量。”
读完《贫穷的本质》我知道了贫穷的本质其实不是物质上的贫穷,精神上的贫穷其实更可怕。不止是非洲乃至全世界,这种贫穷的本质是一样的。虽然作者的想法难免偏激,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应该正视贫穷,正视自己。这本书我有很多收获。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12
“贫穷陷阱”是经济发展理论中的概念,意为在一种循环的状态下,长期陷入贫穷之中而无法自拔。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贫穷成为人群中不可摆脱的阴影?贫穷经济学与穷人经济学是相同的概念吗?我们究竟该如何去了解贫穷背后的经济原理?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是一部由两位分别来自印度、美国的经济学教授共同完成的经济学著作。本书所关注的焦点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在全球穷人最多的50个国家,其平均贫穷线为每人每天16印度卢比(相当于人民币约2元)。从书中我们发现由于处于贫穷状态,所以他们在作选择时会非常谨慎,而一些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所司空见惯的小花费,对于本书中的贫穷人群而言却是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你是否会想过贫穷的人为什么经常搬迁?书中告诉我们,临时搬迁是他们应对风险的'主要形式;而他们一生中的主要收入都用在了婚丧支出;而这些我们所很难理解的选择往往就是由于他们缺少信息来源,以至于长期陷入贫穷陷阱,而无法自拔。
对于每一位关心世界贫穷问题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谓是一本必读之作,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本书。我已将全书生成4张读书卡片(包含前言、总结)。将书读薄,将知识内化,希望对你有帮助,阅读愉快!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13
《贫穷的本质》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看了几十页时内心就有一种特别的动力。然而继续阅读,则发现这本书前半部分用生活来分析,后半部分用经济学来分析,里面大部分的数据和难懂的术语,看得让人头疼。
耐心读完整本书,才发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掩卷而思,这本书表达了我们的行为和心理决定着我们的“贫穷”。例如:人脑会以不同的方式对现在和未来进行处理,本质上,我们似乎可以预见自己的将来的行动,但这常常与我们今天的行为方式不一致,这种时间矛盾的一种表现,就是我们在花钱的同时,也计划着将来的省钱。换句话说:我们希望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更有耐心。你认为这可能嘛?也不是说完全不可能的,这也就引出后半部分的.观点:改变自己。
有时候,人获得更多的资助时,不是先购买与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相关的物品,而是购买他们认为“重要的”奢侈品。逃出“贫穷陷阱”的“梯子”是存在的,但并非总是放在正确的地方,而是人们不知道怎样踏上“梯子”,或者是他们根本不想那样做。这时候是你需要改变自己,无法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强大。但是更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承担风险,或者说逃避风险。有时当我们需要选择时,往往都是认为这个失败了,还可以保留另一个,没有真正的全力以赴做一个选择,去做一件事。在启动一个良性循环时,人不应该害怕必要的付出。
书中所提到的成功者,从零到无穷大,也算是一种指引方法,敢于承担风险,勇于拼搏努力,但有时我们害怕失败。想说,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不要过于消极,你的消极思想并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写照,尝试从积极的方面思考问题,就会发现你看问题的角度,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你所得到的成果。
我们并不是真正的贫穷,贫穷的是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个行动者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14
以往,我们思考贫穷的时候,总是带着偏见与歧视,认为他们不思进取和懒惰,但是我想事实并非如此。
我母亲是一个勤劳而勇敢的女性,同样的,在我们的村子里绝大部分的女性也是如此,她们起早贪黑地劳动,爱护自己的孩子。但是我母亲是村里少数的负债让我们上了大学的人,同样的,在她的周围也有三四个这样的女性,她们几乎是忍受着“嘲笑”将自己的孩子供上的大学,并看着孩子有所成就。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就是她们曾经到省会城市打工过,不仅如此,她们也曾试图为了摆脱女工微薄的收入而试图去做点小买卖。在80年代中的大城市的小摊位上,来买东西的人络绎不绝,但是那些想要多买的人都需要开发票,她们突然意识到她们不会开发票,学普通话倒是难不倒年轻聪明的她们,但是不会写字让她们眼睁睁地看着即将赚到的钱从手中溜走。这段经历埋在她们的潜意识里,虽然她们没有勇气摆脱包办婚姻的束缚,也不曾脱离过传统思想的左右,但是她们都存着朴素的念头,读书是有用的。在90年代,工厂盛行,初中毕业后,许多同龄人都选择了打工,因为那样有更快的收入,不仅如此,同样爱子心切的父母们也没觉得读书有什么重要的,他们纷纷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读书的料,并以自己管不住孩子了而选择放任孩子结束学习生涯。
当然过去20年后,这些选择带来了极大的差异性。那些有读完高中和大学的孩子,人生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即使依然和城市富二代有极大的鸿沟,但是确实可以选择避免从一段火坑一样的婚姻跳入到另一段火坑的婚姻,下一代也更加有了一些自由与机会。
主动接受学习和提供教育机会的苦,和被动接受生活的苦之间有着极大的'时间差,大部分处于资源劣势的人没有这样的远见与机会让他们摆脱短见与更大的代价,他们不曾清楚地了解到这样的盼望与希望能够实现,能够使他们摆脱困境。
母亲与她的朋友是幸运的,因为她们偶然瞥见了世界更好的真相,以至于她们坚定了内心的选择,但是又多少人根本没有机会瞥见一丝真相呢?正如我上次接待的一个来往与印度的商人朋友,她说,那些种姓制度下的贱民根本没有想到人可以有尊严地活着,他们不是不想,而是根本不曾有这样的思想让他们可以想。
撇开印度、非洲这种极度贫穷地方的情况,从这本书中,我也看到我们除了幸运的感恩,还需要一种提醒,我们依然活在短浅的目光之中,正比如,我明明晓得夜宵与熬夜对我的健康是一个极大的受损,为避免更大的健康问题就是要有运动与节制的生活,但是我依然无法摆脱当前享受的诱惑,放任自己的食欲,而选择忽视未来代价更大的健康问题。
很多人以为《贫穷的本质》这本书是为了写给那些社会公益组织的,岂不知,我们一样在犯着我们以为我们不会犯的错。
另外一点思考是,我想公益比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清醒的头脑和对这个世界真实、理智的认识,那些以为穷人缺的只是钱的“大撒币”人物,其实是对这个世界的真相与人性并不了解。我们也不断看见许多金钱的投入不仅不利于世界解决贫困的问题,更是增加了腐败和社会的对立情绪。
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这贫穷的本质中发现我们人性的影子。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15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是因为今年诺贝尔奖影响,才来到这里看这本书的。很粗略地读了一遍,感觉这本书最佳可贵的地方可能就是其深入实地调查、真正地和很多贫困人群交流、与扶贫人士探讨。告别了以前大多数讨论贫穷经济上那种精英式的“悬丝诊脉”,和自以为是地“隔空开方”。为什么有些扶贫措施行得通?为什么有些又不行?那些贫困人群在面对贫穷时的所思所想:这边本书里都有记录。所以,如果来贴标签的话,那么“真实”无疑很适合它。
分章来看,本书从人们长期认为与贫穷相关的地方开始着手研究:饥饿、健康、教育、家庭、贷款、储蓄、创业和政府政策。先探究理论上这些因素和贫穷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实际,或加以佐证、或提出质疑,最后梳理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很多地方,如果不是书中有明确的调查,读的时候我都不太相信;原来真实情况是如此,那些穷人原来是这么想的。拒绝将懒惰和贫穷划等的公式化思考,认真倾听穷人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逻辑,这是作者提供的发现贫穷原因和解决之道。很佩服本书的作者能够长期坚持这项令人生畏的.研究,这才是造福于人的真正学术精神。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是书中描述的穷人对于自身如何脱贫的看法。介绍到的很多例子表明,外在的助力都在那里,但是自身可能因为之前的教育或信息不足,导致这些援助不能够被好好利用于自身的财富创造。与其说存在着“贫穷陷阱”,不如说是存在着“贫穷心理陷阱”。如果不能摆脱贫穷的心态,给予再多地援助,都很难保证能够脱离贫穷的现状。这不止适用于最贫穷的那些人们,也适用于像我这样的人。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相关文章: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02-28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精选18篇)09-27
贫穷的名言02-14
生命的本质作文01-13
《本质》读后感05-16
《贫穷是最好的“大学”》读后感06-21
透过现象看本质作文11-30
《酶的作用和本质》说课稿05-31
不看外表看本质的名句01-06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