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时间:2024-10-21 13:19: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相约星期二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

  生活真的——这么简单吗?

  老教授的回答,无一不是简单明了的道理。很多人或多或少,曾经知道的道理。不知道是不是中国的教育如此,有些美好甚至理想主义的到底早在小学就已经教授。——大概课本上是这样教授过的,我这样记得。

  不过,忘记了。或者说为了生活,这些东西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的有用的。这是实际意义上的生活。

  那么心灵上呢?——或者说,老教授说的精神上呢?

  我又想起来tal给出的那一副图片,上面有小孩,车。不过大家只看到了一些东西,而忽略了另外一些东西。

  所以他说,就好像简单的道理其实就在我们眼下,我们却看不到一样。

  这个教授所给出来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有些我们都明白的道理,看不到听不到。

  但是即使如此,

  这本书这样说出来。

  还是会,涝的涝死旱的旱死。

  其一:每个人都要生活,尤其是物质上的东西

  其二:心怀爱,满心爱——最后心里宁静,这种感受,像大彻大悟。太难,年轻生命如果追求,生活的进取实在太难。

  理想主义的生活,还是需要经济独立才可。

  这就像是悖论。年轻时候的悖论。其实或许也不是,因为道理呀——就是生活之后才有的.呀。

  但仍旧有可取之处

  “这是忌妒,我要离开它。然后我离开了它。

  这是病,我接受它。

  我会逐渐失去自理,我享受别人的照顾。

  流泪不是那么难堪的事情。

  这和tal说的:准许自己为人是一个道理。

  这对于自己调节情绪,可以说这种思路的清理十分重要。

  如果这种文化不对,就不要接受他,要建立起你自己的文化。可同时,他小声说了,这个世界,还要准许别人存在。

  理解人和人之间的不同,明白不要为不同而感到难堪和难过。

  相爱或者死亡。

  爱真的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很重要。我同意。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2

  闲来无事翻翻书籍,看到一本《相约星期二》,怀着一颗好奇的心,翻开了这本书,于是整个周末在图书馆中度过。

  书中讲到一位身患绝症的老教书,将要不久于人世。当他年轻时的一位得意的学生得知老师身体情况后,匆匆来看望自己的恩师。于是老师就邀请他的这位学生,每个星期二来这里听他讲最后一门课。学生米奇不远千里都会在星期二那天出现在老教书的床前听他讲人生之课。最后的十四节课没有惊心动魄的如何与病魔做斗争,有的只是那些平凡的,淡淡的人生道理,当你路遇悲伤时,你应该尽情的品味其中的滋味,品味完后,那种超脱,使你生活更加的宽广。米奇一直与教授相伴,聆听的他的内心,也思考着自己的生活。

  他们谈论的话题有: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我们的文化、原凉。最后一堂课是老人的葬礼。每上一次课老人的病情就会加重,说话就会更困难。到最后,要靠学生不停地用力地敲打背部才能说出话来。他是一名终生的教师。他留给了人们无限的'思考!也许谈人生太大、太空洞,但是人生的确很玄!谁也不知道下一妙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那么还在等待什么、犹豫什么、好好把握今天!每一个今天都是精彩的!

  看着这位老人安然的离世,余生已经战胜各种恐惧,坦然的面对死亡。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3

  窗外,绿草葳蕤;窗内,我困兽般踱步。

  为什么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为什么人生的旅途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常常这样想。从古代的“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到现在“艺术与文化难以并蒂开花。”我的心中仿佛有一个结,直到我遇见米奇·阿尔博姆。

  米奇·阿尔博姆是《相约星期二》的作者。讲述身患ALS,重症的教授莫里·施瓦茨最后十四个星期中,每个星期二为他讲授人生哲理课,从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到最后一个星期二谈论道别,无不散发哲学意蕴。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

  在谈论过程中,这个问题吸引了我的眼球,我本以为教授莫里会回答“病痛”,“贫穷”,“创业失败”这样类似的回答,而教授莫里的回答是:

  “与生活讲和”。

  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

  在莫里的生命最后时光中,他就是这样践行的,他在死亡面前懂得了与生活讲和。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就在自然的怀抱中讲和。他的世界中:境界,让死亡充满韵味;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

  讲和,不是向平庸倒退,而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跳出莫里的世界,回到现实生活。前段时间,不少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与素颜和解”的热潮,不少网友都晒出了自己最自然的面貌,深一层说这是“与素颜和解”,更是“与自己和解。”

  晒出素颜照,并不是看自己与带妆时差别有多大,而是让自己释怀,每个人都是真实的存在,与其去绞尽脑汁的想“上帝为我关了哪扇窗”,还不如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成长,总要让我们经历许多的事,好与坏,顺心与不顺心,一样都少不了。而正是这样经历,都会成为我们坚硬的铠甲,为我们抵挡人生路上的荆棘。

  不论是教授莫里人生的最后时光,还是我们成长的旅途,都要懂得和学会与生活讲和,而不是与生活较劲。

  人生是一个不断拾起又放下的过程,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掺杂其中,珍惜所拥有的,忘记该忘记的,不断前行,与自己和解,与生活讲和。

  人生就像一场漂泊的漫旅,释怀吧,在这个浪漫的春日。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4

  父亲走后,重读《相约星期二》,关于父亲的点点滴滴不断在脑海中浮现,压抑的感情不断释放,最终泪流满面。看着莫里教授在生命的最后14周里,与生活讲和,深受病痛的折磨依然能为陌生人遭受苦难而伤心流泪,向他的学生米奇分享关于对死亡、对家庭、对爱等人生重要课题的句句箴言,我渐渐释然了。

  去年11月份吧,当血清甲胎蛋白含量急剧上升,药效渐渐下降,父亲的身体也在慢慢变差,最终在大年初一肠胃出血之后,我意识到那一天不久就要到来了。而这个情况又不能和母亲说,也没有和哥哥姐姐说,真相除了增加他们的痛苦和心理负担,毫无意义,只能期盼奇迹的降临。父亲最终在今年5月中旬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也摆托了折磨他的病痛。

  在最后的一个月里,父亲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病房中度过,生活已不能自理,由家人日夜陪床照顾,而我远在天边,只能每天打电话问候。那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样挤公交去上班,看到哥哥发来的消息,说医生建议我们办理出院手续回老家,我意识到该来的还是要来了,但也没想到却是那么突然。想着把手上的工作抓紧办完交接清楚,乘坐当天傍晚的航班赶回家见父亲最后一面,没想到还没登机,就收到父亲离世的噩耗,直到现在也没能原谅自己。

  父亲走后,自家兄弟帮忙张罗料理后事,我赶回到老家已是半夜,看着父亲静静地躺在纱帐里,只能默默接受。悲痛欲绝的母亲在屋里卧床不起,由姑姑婶婶们陪着,说话有气无力,看到我回来之后,不禁放声大哭,念叨着父亲弃我们而去,而我从此就变成了没有父亲的人了。屋里哭声阵阵,为了不让母亲再分心担忧我们,我只能故作坚强,强忍泪水,握着母亲的手安慰她,只是此时此刻再华丽的'话语也显得苍白无力,只能默默地陪着,告诉母亲还有我们在。来到灵堂,掀开纱帐,看着父亲的遗容,泪水在眼珠里打转,强忍着低声啜泣,俨然一个没心没肺的不孝子。随后与叔叔合计着各个事项,得知事情安排妥当之后回到大厅,一直坐着直到天明。

  料理后事,安顿好母亲之后,怀着复杂的心情返回这边。白天沉浸在忙碌的工作中,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行尸走肉般走在街道上,整个人跟丢了魂似的。父亲生前,我一直安慰开导他,看开点,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每次他看到一些异常的指标,试探性地问我病情怎么样了,我只能小心翼翼地引导他,从最积极的方面去解读各种化验和检查结果,有时自己竟然也差点信以为真,以为奇迹会出现,最终证明只是自欺欺人罢了。父亲走后,我时常在想,为什么会是我,为什么偏偏是我的父亲摊上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也时长会责怪自己,为什么在父亲身体有异样的时候带他去体检,也很恨自己没有能力去尝试疗效可能更好的治疗药物,以为自己做的是“理性选择”。

  以前和朋友闲聊的时候会提及子欲养而亲不待,没想到一语成谶,也许真的是只有经历过,感受过,才能有更加深刻的体会,才会去做出改变吧。现在所能弥补的,只能是多打电话陪陪母亲聊天,督促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走路健身活动筋骨,每年做好健康体检和高危疾病的筛查。家人平安,才是最大的福气吧。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5

  中国人很忌讳谈及“死亡”,从而带来中国式教育对生死、对生命的关注的阙如。我将《相约星期二》当做一本教育学书籍,是因为其中所描述的就是一堂生命教育课。从中我看到“向死而生”的勇气和魄力。

  还记得14年很是热闹了一阵子的冰桶挑战吗,从微软的比尔盖茨、Facebook的扎克伯格、苹果公司的库克等科技领袖,扩展到政要、明星。一桶冰水当头倒下,浇遍全身,意在唤起大众对渐冻人的关注。渐冻症即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球部、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这种病的患者头脑始终清醒,却要眼睁睁地看着身体的全部机能随肌肉萎缩逐渐丧失,直至呼吸衰竭。《相约星期二》的主角莫里教授就是渐冻症患者。本书的主题内容不在于得了这种病有多么痛苦,而是一个人在临近人生终点时对死亡、对家庭、对爱等等重要人生课题的感悟。

  余秋雨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这样说,有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稍稍多谈几句的,一是高中毕业生,动笔会写“生活的风帆啊”之类的句子;二是街头老大娘,开口会发“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兼有人生阅历和思考水平的人,一般就不谈人生了。我曾设想过,什么样的人谈人生才合适。想来想去,应该是老人,不必非常成功,却一生大节无亏,受人尊敬,来日无多,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告别意识,因而又会对人生增添一种更超然的鸟瞰方位。

  这本书的主角正符合余秋雨的设定。他叫莫里·施瓦茨,是一名社会学教授,年过七十,患了渐冻症,医生说他最多存活两年。在看得见的死亡面前,人会怎么继续剩下的日子呢?是每天埋怨老天的不公平,痛苦不堪地倒数日子,还是心灰意冷任自己枯竭下去直到消亡?莫里教授的选择是接受,勇敢地去面对死亡。他要把死亡作为他最后的一门课程,以自身为研究对象,观察身上发生的一切,留待旁人参考,“我已踏上了最后的旅程,我要告诉他们该怎样打点行装”。

  在最后的时刻,莫里不愿意离群索居,浑浑噩噩地等死。他希望同事朋友多来看望他,给他打电话分享他们遇到的难题,他要证明一件事,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他接受了电视台的访问,和更多人来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他的一个学生米奇看到了这个节目,他曾是莫里的得意门生,毕业16年一心追求者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没日没夜的工作,采访各种高端体育赛事和炙手可热的运动员。他一直在努力向前,埋头追逐,但心底有时却被迷惘和空虚侵袭。从电视里看见老师,隐藏了多年的感情喷薄而出,他以为遗忘了的时光其实一直珍藏在他的心底。

  米奇穿越了岁月的烟尘再次握住了他曾经非常爱戴喜欢的老师的手。老师回报他以热情的拥抱,并且莫里教授要给自己当年的得意门生上最后一门课。于是,每星期二,米奇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莫里的病床前去上课。

  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第一堂课讲的就是关于死亡。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尤其是和一个时日无多的绝症患者来谈论。而莫里不回避,也不故作洒脱,他说自己也很恐惧,甚至会流泪,但只一会儿,就放到一边。他说,我每天问自己,我准备好了吗,能生而无悔、死而无憾吗?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接下来的十来个星期,他们谈了家庭、金钱、感情、对衰老的`恐惧还有爱的永恒。而随着课程的进行,莫里的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开始,他们还可以在书房上课,莫里可以大声说笑,随意做手势表达感情,还能吃自己喜欢的意大利菜。而后来,他的手都抬不过胸口,只能吃流食,躺在床上再也站不起来坐不了了。渐冻症,如同一支点燃的蜡烛,它一点点融化人的神经,使躯体变成一堆蜡。通常它从腿部开始,然后慢慢向上发展。等病人不能控制大腿肌肉时,就无法再站立起来。等控制不了躯干的肌肉时,便无法坐直。最后,病人全身瘫软,只能通过插在喉部的一根管子呼吸,而你清醒的神志则被禁锢在一个软壳内。或许你还能眨眨眼睛,动动舌头,就像科幻电影里那个被冰冻的怪物一样,但连最隐私的擦鼻涕上厕所之类的事情都没有办法去完成了。

  面对这种种折磨和难堪,莫里却以常人无法想象的达观平静面对。他幽默地说,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给你擦洗、有人按摩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莫里的身体病了,但他的心却依然火热。他比以前更有同情心,更有责任感,他会为远在别国的遇难者留下同情的泪水,会热情周到地接待来访者,给来信求助的人解答疑问,他像蜡烛努力燃尽最后的热量照耀出一片光亮。他说,这疾病一直敲打我的灵魂,但它夺不走它。病魔可以夺去我的躯体,但无法夺去我的灵魂。莫里给学生上的最后一堂课是葬礼。他葬在了一棵树旁,可以俯视到一个水池。他在课堂上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他认为只要彼此有爱,记忆会一直存在,你就仍然是活着的。

  他的学生米奇把和老师的这14堂课的笔记整理出版,书名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在各大图书畅销榜上停留4年之久,并被翻译成31种文字在世界流传。这本小说还被改编为电影、话剧以各种形式广为流传。人们没有忘记莫里。《圣经》上有段话说,天下万物都有定期,凡事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6

  几年前,一位好友劝我读一读在美畅销排行榜的一本好书《相约星期二》,它会给你带来一定的启发,改变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出于好奇和期盼,周末的一天,我走进新华书店,在新书架上找到了这本书,一个老头,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的课,一个感动整个世界的故事,从此让我改变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相约星期二》的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一位美国一位颇有成就的专栏作家、电台主持,他得知自己最尊敬的老教授莫里身患不治之症,在前往探视中与老教授相约每周二,在与莫里教授相伴的最后十四个星期里,米奇。阿尔博姆聆听莫里教授最后的教诲,他们聊到了许多的人生问题多,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人生是莫里教授的临终一课。这持续了十四周的人生课题,直到莫里教授的逝去。米奇。阿尔博姆将莫里教授的醒世箴言谈话内容编辑成册,书名《相约星期二》。

  翻开这本书,我看到面对自己将要逝去的生命,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它没有发人深省的警示名言,也没有什么心灵鸡汤之类的词语,只有记录了莫里教授用他的`平和、亲切、幽默面对即将死去的事实,侃侃谈吐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这是一堂关于如何面对爱与被爱,衰老与死亡的教育课。之所以让我感动,面对关爱,当大多数人在索取,在抱怨自己没有得到更多一些关爱时,而莫里教授却始终保持往以的乐观和一向饱满的热情,继续给唯一的学生上课;面对衰老,当大多数人在哀怨惋惜,在抱怨时光如剑、逝者如斯夫时,而莫里教授坦然的回答: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二十二岁的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就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得更好。;面对死亡,在大多数人恐惧而终日不可惶恐时,而莫里教授面临死亡,坦然的说:死亡跟生命一样自然。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用清醒冷静和热情的心态去审视自己的一生,用自己一生的智慧去辨别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以前,回想自己工作生活的现状,勤勤恳恳的工作,忙忙碌碌的一生,随着流失的岁月,也看不到自己人生价值所在的体现。自从读《相约星期二》之后,我对人生的感悟有了一定的认知,再也不会抱怨和畏惧。我明白自己不能抵挡时间逝去的脚步,也不能抹去岁月留在脸上的痕迹,但我会保持一个阳光的心态,以平常的心态对待生活,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情,踏踏实实的走自己的路,做一个永远快乐的平凡人。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7

  最近在看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还一知半解又有点震撼?没有一种统治能如思想统治这般强大从恐惧、茫然、自我怀疑到现在的慢慢释然,只有你想明白死的问题以后,才能好好地活,我们都害怕死亡,究其原因,是害怕自己还没有爱够,怕自己还没来得及去爱,来不及去道歉,来不及偿还,来不及看看未来。相信没有人会说是因为我还没来得及去赚钱和玩手机吧。

  很显然,我们曾想破脑袋的生命价值,其实就在于和爱的人建立联系,共同生活。物质名利是基础和保障,也是一个虚荣心,甚至是一个逃避责任的借口罢了。当死亡来临时,你会发现一切都那么可笑。

  这本书十天前看完的,一直没写书评,现在是时候了,我想,最好的直面死亡的'办法,是做好现在该做的事,无愧你可能会说,就这么简单?这算什么答案。就这么简单,也很难。无愧于自己,意味着克制自律又要取悦自己,让自己保持快乐积极健康的生命状态。无愧于别人,意味着对所有人坦荡,时刻尊重温柔相待,从不敷衍。对自己很好很好,每天都会有感恩;对爱的人很好很好,每天都坦坦荡荡;哪怕有一天,有些人要离开,也不会太遗憾。人生就是一班观光车,到了某个地方,一些人就下车了,不舍但无悔,就足够了。

  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他们从此一直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的童话。

  最好的直面死的方法,是今日无悔,这也是最好的直面活的方法。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8

  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的我,还是幸福的。奶奶健在,八十多岁;外婆健在,身份证上显示一百零二岁,身体硬朗,行动自如;虽然爷爷中风五次,无法自理,但能勉强站立,用肢体表达情绪。小的时候虽然经历了外公去世,很清晰记得当时的场景,我知道死亡离我们其实很近,但却未曾想过自然死亡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会如何去接受。经历过死亡的人也无法述说,而濒临死亡的人,或恐惧,或孤独,或病痛缠身,或无法言语,没有多少人能够给我们讲述走向死亡的感觉。《相约星期二》,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课。

  本书以一位患了ALS(霍金教授也患此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的大学教授莫里给记者学生米奇布置作业为开端,以老师的书房为教室,以老师的身体状况为时间轴,每周二约访,最终以葬礼为毕业典礼,开设了十三节哲学课,谈论的话题包括: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文化、原谅,以及完美的'一天。

  “你总是要死的。这不取决于你对自己怎么说。”变老,是目前人类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但从古代中国的炼丹修仙,到现在采取各种青春常驻的手段,人们都想违背或减缓这一过程,不愿接受它。“我乐于接受老。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会更加丰富。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你会因此而活得更好。

  一旦你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你想体验六十五岁的那份经历。如果你一直不愿意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接受和坦然,使得我们的时间反而变得更有价值。地球村使得我们已经没有了白天和黑夜,貌似只有“你死我活”。在分秒必争的互联网“风口”时代,慢下来就好像等于死亡。在这个机会稍纵即逝的时代,我们能否把握住自己内心的那点从容,自己控制住节奏?每每重新翻阅这本书,都会让我的心和时光瞬间慢下来。

  “如果给你最后健康的二十四小时可,你会想去做什么?”要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就好像问我们“假如有十个亿,你会怎么用?”与“假如只剩六百块,你会怎么用?”往往只有在场景真实到我们思想可以量化的后者,我们才会仔细斟酌每一块钱的价值一样,拥有几十万个小时的我们从未曾置身于真实的最后二十四小时,我们很难想象。假如不是金钱,而是时间,作为我们交易的货币,我们很多想法会不会改变?时间是上帝赐予最公平的礼物,每天都有且只有二十四小时,但我们却更愿意为金钱而努力,去透支未来的时间存储,直到失去健康甚至死亡。控制欲望,在纷繁复杂灯红酒绿、市场创造欲望的当下尤为重要。

  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鸡汤,但花一个小时读完这本书,我从时间的奴隶,回到人生的主人。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9

  也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吧,最近一来我总是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好处在哪里”,这是二十岁左右的人最爱问的问题。到了四十岁,人大多已经很“入世”了,不屑或不敢再问这样的问题。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它还会悄然从心底冒出,让我黯然神伤。这千古之问,有谁能说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学家,他们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却并不解决我们平凡人的问题。一位老人,在临终之前,透过他的学生,向我们带给了一份人生的答卷。“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书《相约星期二》封面的话,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人到中年,更渴望珍惜人生。

  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刻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米奇把他对人生的话题拉了个目录,每周二飞到老莫里身边,听他讲述,其实不能叫讲述,叫两个友人之间谈心更为恰当,直到老莫里离开。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老莫里渐渐影响着米奇,影响着周边的人,我想还有读了这本书的人。

  这位叫做莫里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的病。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时为止。这是一种残酷的绝症——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但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他和他十六年前的学生,已经成为专栏作家、记者的米奇相约,每个星期二见一次面,一齐讨论“生活的好处”,包括“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好处的人生”这些重要的课题。从第一次相约到最后一次见面,这样的讨论持续了14个星期。米奇眼看着他的老师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礼来临。

  临终的`老人都说了些什么呢?如果你期盼着微言大义的话,你可能会失望的。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理解爱;他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职责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完美得多;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应对整个社会……这些极为朴实的话,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谜底其实可能很简单。

  但莫里老人并不简单。就在病魔和死神拼命撕扯着他的时候,他还能谈笑风生。谈到死后火化,他对家人说:“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谈到墓地,学生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就听不见你说话了。”莫里笑了:“到时候,你说,我听。”莫里以自己最后的存在,论证了人性的完美。一个普通的美国老头,一些普通的话语和生活细节,但是读完却让你怅然良久,这就是《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0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令人受益匪浅,也给我上了一堂人生的课。

  他们的课堂中,不需要课本,却更好的了解了人生。感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

  课堂上的教授,原是一个精力充沛的舞蹈爱好者,意外的,他得了不治之症,舞蹈戛然而止。但是他依旧豁然,丝毫没有表现出对死亡有任何畏惧。

  他也曾说过,学会了死,也就学会了活。人生莫非也只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终结。你学会了死,那也就不枉此生。

  一生中亦只但是是在一条漫漫长路上前行。沿途便有着不一样味道的丰硕果实。有时有的果子也可能是带毒、带刺的。工作、原谅以及死亡都只是一颗颗小小的'果子。等你吃饱了也就走完了一生。

  对于一个知道自己将死的人是什么感受,我不从得知。正因根本没有办法去设身处地的设想。他所拥有的是恐慌?漠然?还是自暴自弃,颓废剩下的活着的时光?

  而那老教授注定是特例,他并不像别人那般无措,而是选取安然上课。将他毕生的心得与见闻传授给他的学生。

  虽然知道自己一日不如一日,却依旧乐观坚强的活着,直到万不得已静静停止呼吸。

  “死亡,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但是不幸的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也许,不幸的活着会比死亡更加悲哀。

  虽然在死亡面前,可能还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有着千千万万个所谓的“来不及”。但是,在莫里的人生词典中,没有“来不及”三个字。世界不可能为了你而时光倒流,同样也如米奇所说,“也同样不能再生活一次”。

  “他直到说再见的那一天还在改变着自己。”过去的自己是定格,改变,只能是此刻。

  每个周二,一节又一节不用教科书的课。不间断的进行着。不论刮风下雨。

  莫里离开的时候,很平静。也只是正因去拿咖啡。那天,星期二。也作为最后一节课亦或是第一节课。

  “你说,我听。”

  是的,他一向在听,默默的、认真的听。

  此刻,换你说,我听。

  以后的每一个周二。你来说,我来听。(我们此刻说的,莫里教授正听着呢!)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1

  沉默,无限的沉默。一个老人,或者说一个社会学教授,临终前的十四堂人生课。在这里我将它简单的罗列一下: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第三个星期二——谈论遗憾、第四个星期二——谈论死亡、第五个星期二——谈论家庭、第六个星期二——谈论感情、第七个星期二——谈论对衰老的恐惧、第八个星期二——谈论金钱、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第十个星期二——谈论婚姻、第十一个星期二——谈论我们的文化、第十二个星期二——谈论原谅、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第十四个星期二——道别。我不知应当如何形容这本书,因为它富有太多太多的东西了。

  有一位悲观学家说:“人一出生,就是为了走进坟墓。”我想如果每一个人都那么想,那么这个世界将是何等的'冷漠。我们就像一个个牵线的木偶,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匆匆走过。莫里教授,不,我错了,莫里教练——以一个乐观豁达的心态诠释了人生的美丽,否定了那一句:“人一出生,就是为了走进坟墓。”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还可以平静的观看(我是在网上看的),之后就再也平静不下来了。我同步的打开我的博客,一看到好的句子就记录下来。在以后,我的心灵防线完全崩溃,打开音乐盒,借着音乐,读完了全文。我这才体会到书中作者为何会放弃自己的一切,并不止一次透露——“我被融化了!”是的,不仅仅是作者,我也如此!

  人一生匆匆而过,想要铭记的太多太多,我想如果你有像莫里教练一样的豁达开朗,一切就够了,就够了!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2

  《相约星期二》是米奇·阿尔博姆(美国著名作家、记者、剧作家、广播和电视节目制作人、音乐人)撰写的一本广受好评的畅销书。

  书中的社会学教授---莫里·施瓦茨是作者曾经的大学老师,他已年迈,罹患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渐冻症),已走到人生的末途。在他接受一家电视台采访时,被他十六年前的学生米奇·阿尔博姆偶然看到,于是学生匆匆赶去探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则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周一次,上课时间为星期二。这门课持续了14个星期,直到最后一堂课---葬礼。莫里教授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坦然讲述着他关于世界、感情、婚姻、家庭、文化、衰老、遗憾、原谅、死亡等问题的思索与看法,在老师谢世后,学生根据老师的遗愿将“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于是便有了这本《相约星期二》。

  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虽难免有些许道别的悲哀,但却没有过分的煽情,没有丝毫的压抑。作者一边回忆着大学时代与莫里的师生相处片段,一边记录着莫里逐渐被疾病吞噬的生命的最后时光。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死神一步步向莫里逼近,但这位老人没有恐惧、没有自怜、没有惶然无措、没有将目光仅盯住自己,他是那样的坦然与平静,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将一生的智慧毫无保留地讲述出来,用最后的温情指引着他所爱着的世人,正如他自己说的“人们把我视为一座桥梁......我已经踏上了最后的旅程---人们要我告诉他们该怎样打点行装。”

  掩上书,我仿佛看到了莫里,他虽然被疾病禁锢在躯壳之中难以活动,但他却一直面带微笑,苍老的眼睛因智慧而闪烁,他语音低沉,娓娓诉说: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与人,并去接受爱”

  “如果没有家庭,人们便失去了可以支撑的根基”

  “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钱无法替代温情,权力也无法替代温情......它们不能使你感到满足,真正使你满足的是给与他人你应该给与的东西,比如时间、关心、陪伴......”

  “爱情和婚姻还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有麻烦......婚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没去尝试,你就会失去很多很多”

  “我们不仅需要原谅别人,我们也需要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

  “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的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爱你的人的心中”

  ......

  或许,当我们能够真正地体悟这些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坦然地应对人生中最困难的事情了吧,那就是----“与不完美的生活讲和”。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3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很简单,我可以用三个短语来概括,那就是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老人是莫里教授,年轻人是作者米奇,人生课就是这本书《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也很复杂,讲述了作者米奇与自己老师莫里的一段故事,是他的亲身经历,也是他的人生感悟。星期二仿佛是独属于他们俩的约定,星期二是作者大学时莫里教授每周上课的日子,也是作者在经历了金钱至上的忙碌后,在教授来日不多时每周的见面之日。星期二对其他人来说只是普通的一天,但对于莫里教授来说却是一周中最有意义的一天。因为只有在这一天,他可以忽略身体上的病痛,重拾教师的身份,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正如莫里教授写给自己的碑文一样“一个终生的教师”。在莫里教授生命最后的这段日子里,他们共进行了十四堂课,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例如遗憾、衰老、死亡、金钱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九堂课“谈论爱”。

  走到生命尽头的莫里教授说,“不甘枯竭而死,要勇敢地面对死亡”。为何莫里教授面对衰老和死亡时能够如此淡然呢?我认为和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有关,那就是“爱”。莫里教授说,“我们要追求我们应当追求的东西,当我们追逐名利时,其实我们想要的并不是物质上的金钱或者地位,而是被关注,被需要。就像伴侣送的礼物,人们想要的不是礼物,只是通过礼物寄托的爱意与真诚。”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流行词——仪式感。坠入爱河的少男少女们寻求的并不是“仪式”而是“感”,寻求的是爱人通过这个仪式所传递出的爱与重视。这不是正好贴合了莫里教授这句话吗?

  “被需要,被关注”这之中所蕴含的爱意是很有分量的。当我们被关注时,表明对方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当我们被需要时,我们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我想,这个观点在师生之间也是适用的。每一个孩子都想要被关注,被需要。无论是事事都能做完美的优等生,还是认真上进的中等生,亦或是调皮耍滑的后进生。给予他们需要与关注,实际上是在给予他们爱意。孩子们又不傻,对于给予他们爱意的人肯定打心底里尊敬的。以前的我不明白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我总想着忽略他们,觉得越理他们肯定会越来劲。可是后来,我发现这样行不通。原来他们也想被关注,被需要,一味的忽略只会让他们在课堂上变本加厉。

  这让我想起我之前的一名学生。暑假结束,我在教室里等着学生们回归校园。但有一名学生迟迟未到。忙碌过后我拨打了家长的电话,在打到第三遍的时候终于打通了。一个苍老的声音接了电话,在我表明来意后,这位老人告诉我她管不了自己的孙子,接下来便是长达一小时的家庭情况的哭诉。丧子丧夫的打击对这位老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然而对于我的学生来说,他只有奶奶这一个亲人。不对,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好吃懒做并且会对他和奶奶进行肢体暴力的哥哥。在我和奶奶的多次劝说之下,他终于来到了校园。果然,破碎的家庭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暴躁,内向,执拗,不合群。相对于这些来说,我觉得学习差只是一个小问题。毕竟学习不好我们还有其他出路,但性格缺陷可能会伴随着他的一生。所以,关心他的生活和发现他的优点是我的工作重点。后来在一次聊天中,我发现他喜欢画画而且画得还不错,便让他和文艺委员一起完成黑板报。在和同学一起完成任务的同时他感受到了与人合作的乐趣,也获得其他同学的赞赏,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关心他的生活”就是“被关注”,“发现他的优点”就“被需要”。这就是爱意。我不奢望这能够彻底改变他,我只希望这些快乐的校园回忆能给他的生活增添一些暖意。

  书的最后,莫里教授离开了他最爱的世界。虽然毫无悬念,但我的泪水还是浸湿了眼眶。这堂人生大课,带给我很多思考。生命只有一次,时间也无法逆返,一切都弥足珍贵。爱让我们拥有了或是欢笑或是流泪的回忆。现在的我们都还年轻,谈起衰老、死亡似乎都太过遥远,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一直都在得到与失去。在我们充满精力的时候,我们拼命地向前赶路,放肆地去忽略爱,尽管我们正处于被爱的世界中。可当我们慢慢成长,精神上的爱却变成了最高必需品。因此,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弃爱。更不要因为家人、朋友是理所当然的而忽略了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热爱。我们接受爱意的同时,更要爱自己,这是对爱着我们的人的一种回报。正如莫里教授所说我们要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愿我们都能活得像枫叶一样,在岁月的浸浴下变得愈发红火灿烂;像礼花那样,绚烂暗淡的夜空,自由自在地美好,无所顾忌地绽放;像莫里教授一样,在爱意的洗涤下变得更加清醒坦然!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4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讲述了一位老人,或者说一位老学者生前的14条人生教训。

  米奇是个幸运儿,他在短短14周内学到了一些适用于今生的东西;莫里也是一个幸运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后14周里,他让每个人都成为了他的学生,听我们来听听他的`想法;我们更幸运地在遥远的地方听到了莫里教授的殷切教诲。(是的!我们都是幸运的!)

  读这本书时,我仿佛觉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那个轮椅,那个微笑,那个录音机,我听到他说,“我不想让世界恐慌。我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平静的心态,然后走。”书中,有很多莫里所说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而这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

  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淡定。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冷静面对无疑是很重要的。哪怕是死亡。当然,莫里教授的话还有很多值得珍惜的地方。就像,“我们不仅需要原谅别人,我们也需要原谅自己。” “活着也一样难过。” “人们把我看作一座桥梁。我不像以前那样活着,但我没有死……我类似于……介于两者之间。” “你知道吗?我死后,你说我听。” “……”很多很多,这些话,这些真心话,值我的命。

  莫里的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悲伤。这位终身教师,在他生命的最后14周里,完成了自己的愿望,也完成了所有人的愿望。看完这本书,我深受震撼。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启蒙,莫里的话无疑告诉我们:“就是它了!”

  每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去。死之前,没有人像莫里那样死得有意义,也没有人像莫里那样无私地死去。我想每一个看过这本书的人,这辈子都会受到莫里的影响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5

  有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是在这本书中的这位生命垂危的老人说出的话又何止只是“善”?莫里在他生命垂危时,继续完成作为教授的最后一课。

  如果,你说,这只是一本书,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准确的说这又何止是一本书、一堂课。这是莫里教授与心灵的对话,这十四节课又何偿不是对于人生的一番彻底醒悟?他无私的'把这些分享给了我们,在他的面前,我们都是人生这门课程的学生!(对!我们都有幸成为这样的学生!)死亡永远让我们恐惧,当我们知道生命快要结束了的时候,又会做些什么呢?也许现在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显然莫里教授选择的是好好的活下去,带着乐观和笑容继续活下去!

  面对他我们是多么的渺小,甚至到现在还有那么多人拼命想结束这看似毫无意义的生命,这种人是可耻的、无知的,他们从来不会感恩,从来不会学会去爱别人,这种人苟活在世界上又有什么意义?就这样结束了,他们想过家人的感受吗,以为以这种方式结束就可以摆脱一切吗?不,当看到家人悲痛欲绝的时候,你逃得了心灵的谴责吗,面对生命与爱,这一切都太渺小了。

  莫里依旧活着,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上着这个关于人生与死亡的大课!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相关文章:

相约星期二作文12-12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04-28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04-30

【精选】读《相约星期二》有感03-07

与相约作文03-11

与书相约作文12-22

疯狂星期二作文04-16

激情冰雪相约冬奥征文05-31

相约好时节作文11-20

与死神相约了十五年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