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曾国藩传》读后感

时间:2024-10-19 17:39:5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推荐】《曾国藩传》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曾国藩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1

  在儒家精神世界崩溃的前夜,曾国藩这个最后的精神偶像出现了,好像是儒学这位长寿老人临死前的一次回光返照。传统的人格之美集中在曾国藩身上,在风雨飘摇的末世做一次告别演出式的呈现,绚烂而又凄婉。

  这个评价相当之高。

  读完《曾国藩传》之后,整个人好像受到了一次洗礼。回过头来看他的一生,有很多次让我印象深刻的事件。

  首先我们要知道,他的理想和志向是什么。在他成为翰林、大开眼界之后,就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向“圣人”看齐了,所以才有了后面那些超越常人理解的操作。

  第一个非常值得说的点是,曾国藩十分懂得人才的重要性。

  曾国藩的幕僚班子或者说助手班子,非常之大。一般官员的幕僚,不过几个人到十几个人,而曾国藩身边,最多的时候长期保持一两百人的队伍。

  而且除了幕僚之外,还有候补官员、法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机械师等等各类人才。总之是中国一切出类拔萃和著名的人物,都被他磁石般的品德和声誉吸引到了他那里。

  他为啥有这么多人才呢?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个是他好为人师,他想当圣人,意志力又比较坚定,每天坚持写日记复盘,所以他自身的品格比较过硬,很多有才的人来找他学习。

  他也非常愿意教,享受这种感觉。他的学生也觉得跟着他学得到东西,再就是学生认为他有权势,未来可以提拔他们。

  第二个是因为,我们上一篇文章说过,曾国藩是个不太聪明的人,所以很多时候,他会拉一些比较聪明的学生,听他们讲讲对事情的看法,他可以从机敏的年轻人哪里看到一些不一样的视角,这对他会很有启发作用。

  他手里人才的规模和类型,一下子让我想起了看过的一些当代企业家的`案例。雷军、段永平、任正非,他们的传记里都有提到,他们非常重视人才,人才对于做大事是非常重要的。

  任正非在华为就会养一批全世界最聪明的科学家,他们没有具体的业务目标,就是让他们自己去研究尖端领域,这些人工资很高,看起来几年没产出,但是一个重要的科研成果就足够养活公司很久,据说 5G 技术就是这样来的。

  老曾一辈子帮过很多人。但是呢,并不是所有被他帮助的人都懂得感恩,甚至还报复他。

  这就要引出第二件他干的很牛逼的事了。

  左宗棠,一个聪明人,曾国藩在他犯错时,托关系走后门救过他的命。老曾看他是个人才,就一直奋力提拔他。

  但是左宗棠这个人,瞧不起曾国藩,觉得他笨,跟自己比差远了,所以就很看不得曾国藩混得好。在一次曾国藩立功之后,左跑去皇上那儿打小报告,搞得最后曾国藩很难堪。

  他还经常见人就骂曾国藩,但是曾国藩也不跟他一般计较。

  后面许多次,曾国藩俸命给他打后勤,左自己慌的不得了,怕曾这个时候给自己穿小鞋,可是不跟他计较,该自己做好的事情就做得很好。这么几次之后,左宗棠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曾国藩一辈子遭受过的背信弃义可不少。

  因为赏识,费大力气提拔上来的人,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将老曾置于水火之中,但是老曾大多时候只是专心解决眼前的问题,不跟他们一般计较。很多时候,老曾身边的人都气炸了,为他感到不公平,他倒反过来宽慰他们。

  太大度了。仔细想一想,他的做法确实是最正确的,他知道,他有能力收拾这些人,但是他不会这么做,因为他太清醒了,历史告诉他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会演变成权力斗争,而他的目标不是当一个权臣,而是当圣人。

  他牛逼的点在于,我们普通人,很多时候都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事,他不仅知道对的事,还能做到,太恐怖了。

《曾国藩传》读后感2

  支部安排的读书分享活动,免费赠送书籍,我也拜读一大部分,因为时间原因还在继续阅读中,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曾国藩踏实认真,以诚相待的为人处世品德,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下面就我的读后感分享如下:

  一、自我教育。

  我们都知道曾国藩在早年的时候,其实是非常笨拙木讷,也有一些急躁、轻浮。

  包括他早年间去北京做官的时候,每天都是结交更多的朋友啊,串门逛街,喝酒等等,甚至也非常的好色,有一次觉得朋友的媳妇儿特别漂亮,为了多看两眼的他就经常去朋友家,名义上是和朋友谈事情。

  因为他有写日记的习惯,每天晚上回来以后就会把这个事情记录下来,就开始扇自己大嘴巴子,反思说自己太轻浮了,后来是有什么重大的改变呢,就是他在京城拜访了一个名师,名师也是告诉他,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圣贤?其实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点呢,就是要记日记,要冥想静坐,这两点他也是听进去了。

  每天不停地都会记这个日记,反思自己的功与过,得与失,自己记还不行,还会把自己的日记,让同事让亲人朋友传阅,请他们提出批评的意见,那这一点是非常厉害的,包括我都不能做到,我只能做到说记日记、周记做复盘来反思自己。

  在心烦意乱的时候,他就是找到一个空荡荡的小屋,让士兵把守在门外不许任何人打扰他。

  那在这样的静坐冥想的过程中,他也梳理了自己的一些思绪,包括在围困南京的时候久攻不下,再加上皇帝在一直给他下命令让他进攻,但是他认为时机还不成熟,那就这样他处于这种内外交困,进退维谷的时候,他也是通过这种冥想来找到了方法进行调节。

  曾国藩在平衡洋人和朝廷的关系,平衡朝廷,跟老百姓的关系,平衡老百姓跟洋人的关系等等,一切都做到了游刃有余,你真正的做到了是一个圣人,立言立功立德。

  二、对于家风的重视。

  这个我也是感触特别深,曾氏家族在近现代绵延不绝、人才辈出。

  在曾国藩之前,曾家500多年世代务农,而自曾国藩开始至今,曾氏一族每一代都涌现了知名人才。

  曾国藩认为,家庭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家庭成员人人孝悌。曾国藩有段著名的评论,说家庭兴旺的规律是: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也就是民营企业家的'家庭,一般可传三代;耕读之家,也就是以治农与读书为根本的家庭,一般可兴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讲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曾国藩在“和以治家”的宗旨下还特别强调“勤以持家”,家庭成员要克勤克俭。

  三、他非常有领导艺术。

  曾国藩门下可以说是人才济济,比如我们都很清楚的,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这些洋务运动的名人都是出于他的门下。

  其实在很多人眼里曾国藩是权谋的代名词,感觉他就是一个老谋深算,甚至老奸巨猾。

  这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我研究曾国藩以后呢,就发现他待人的原则并不是权谋,而是真诚。

  他有一句名言,他说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所以他在处理湘军集团内部关系的时候,就是以拙诚为原则,就是尚拙尚诚,讲究笨着,讲究真诚。

  曾国藩对待部下第2个特点,它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实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你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站得住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你想要有所发展也要给别人制造发展的良机。

  另外呢,他在保举下属方面非常的努力,他曾经对皇帝说胡林翼之才,胜臣十倍。说李鸿章才大心细,人才难得,要知道李鸿章在安徽混了好多年仕途一直没有起色,直到在曾国藩这儿待了几年以后才出掌一方。

  你凡是涉及利益一定要注意与人共分,你有好处啊,也要给别人一些好处,凡涉及名声,也一定要与人共享,不能自己垄断。

  所以有句名言就是说“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这就是曾国藩能够吸引一大批人为他所用,并最终成就自己事业的根本原因。所以说曾国藩在自我教育,在家风治理,领导力方面,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在工作生活中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曾国藩传》读后感3

  这本书,我读了很久,也深深的打动了我。对于曾国藩,一开始的认知是教科书里面的坏人,现在,我知道他是多数人的信仰。对于个人明明就没有彻底好的和彻底坏的之分。他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一生以圣贤自期,却也不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活一辈子。他的风雨飘摇的一生,浩浩荡荡,也给我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具体说不清是什么,但是我觉得似乎离我们的理想很近,离我们的初心很近。我们走的越来越远的时候,需要关照自己的内心,保存灵巧与可爱,也需要高瞻远瞩的目光以及对自己的'一些要求和期待。圣人,完人本就没有一定的标准,并且我们的生存条件也不一样,如何的要求自己,这是很难的。“君子慎独”一直以来,我不知道自己信仰的是什么,是教科书吗?还是别的。近来的日子我确有体会,似乎知道意识到,儒学理学文化以及现代科学对当代人的影响,那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渐入我们的灵魂,长成我们的骨骼,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一直以来我常常会追求完美,但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节奏,今天我知道那是自己的惰性,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要自我节制。昨天看了白岩松的“对白”他说“自由即自律”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更是要自律,形成自己的良好行为养成规范。未来的日子,我就试着做更好的人。

《曾国藩传》读后感4

  经过一个月的断断续续的晨读,我读完了整本书。曾国藩的奋斗一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视他为我的偶像。让我分享一下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想法。

  1、强烈的使命感

  曾国藩六次科举落第,第七次才考中进士。此后,他年年通过高中入学考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是他面对学业的目标;坚持下来,30岁的他制定了重生计划,一直在践行“学成圣人”。在京为官的十年间,也广访贤才,继续深造,并晋升十品。这是他自律、求精的目标;他创建湘军时,遇到了太多困难和阻碍,从未放弃。后又创办安庆内兵工学院江南制造总局,处理天津教案,派学生出国留学,救国救国。保卫国家的目标;回顾自己所做的.这些事情,他有强烈的使命感,坚定不移地做、做好。事实证明,这些事情对于当时的社会乃至后世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2、面对困难:从失败中寻找出路

  六年科举落榜。由于笨手笨脚,曾国藩苦读求道,终于第七次考上了。 43岁,他帮助组织团训,并外出练兵。他得罪了湖南官员,差点被痞子兵杀了。前往衡阳,他掉牙吞血,徒手创建了湘军。湘军的创建过程非常艰难,没有资金,也没有人支持。在困难的情况下,他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他首战失败,差点投河自杀。好在湘潭大获全胜,挽回了面子。后来户口战败,他第二次自杀,被解除兵权。他在家待了两年,自我反省,完成了“重生”。之后,他在“与光和谐”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处理其他事情的方式也比以前多了。面对困难,他总是总结反思,认真分析问题。他采取的方法虽然不是最聪明的,但有很多甚至是愚蠢的。方法虽然不讨人喜欢,但却很实用,而且缓慢而稳定。

《曾国藩传》读后感5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功、立德、立言,大巧若绌,大智若愚,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反身而诚。

  文正公作为中国封建王朝末期儒家历史上最后一个圣人,真正的实现了每一个儒家传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想愿景,在风雨飘摇的王朝后期硬生生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一甲子。

  文正公一生功名赫赫,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叛乱,追剿捻军,兴办洋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公费派遣学子留学,家书谆谆教诲,一言一行影响后世。

  文正公的成功,很好的佐证了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可以很好的阐释了“空疏无用”等指摘,于今人也是莫大的鼓舞。我们亦当如文正公一般志存高远,并时时反省自己,不虑人人如龙亦当做一个有为之人。最后以其最杰出的弟子——李鸿章之评价来结尾: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曾国藩传》读后感6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传》描写了曾国藩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孩童一步步成长为一位大儒名臣,也反映了他从事道德修养的`心路历程。读这本书可以让人感觉到原来成功如此简单,原来成功人士也有许多普通人的缺点,只是他们懂得如何去克服改正;原来成为一名成功人士是有迹可循的

  曾国藩从小并没有表现出多少超过常人的地方,相反他个性内向,喜欢报复,天生一对三角眼,人称——闭眼蛇。而且资质平平并无天赋之才,两次考取功名不中,最后是在不懈的勤奋钻研下考得功名。之后,他在与太平军对抗中,由于自己刚腹自用,不算指挥等原因遭多次失败,顶三次跳河自杀未遂。但是,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曾国藩并没有长期沉溺于此,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不断自我反省,吸取教训并最终成为一世推崇的大家。

  二是,他提到“作诗文,有情极真挚,不得不一倾吐之时。然必须乎日积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达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时无镌刻字句之苦,文成后无郁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读书积理之功也。

  也就是说,在写文章时即使有真情要倾吐,可是道理却无法表达清楚,从而不得不临时去探寻真理,而真理并不是一时就可以获得的,于是只好去追求字句工整。以至于作文时沉溺于字词的推敲,想通过取巧来取悦于人,而修辞立诚的宗旨早已荡然无存,这就更为败笔了。

  我写东西的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明明自己有很多感情要抒发可真正开始写时,却发现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以至于不得不冥思苦想一些好的句子,到最后想一吐而快的情致往往被破坏,文章往往不了了之。一直以为这是自己才疏学浅的表现,没想到在曾国藩家训中竟然有类似描述,看来这是初写文章人的通病。而要解决这个困境的办法,曾国藩有提到那就是要多看书、多思考、多积累。

  19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曾国藩一直用“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所许”来自嘲自己。相比而言,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曾国藩传》读后感7

  我们很容易记住那些波澜壮阔的力挽狂澜的全新蜕变的那一天,而真正铭记的是那些日日夜夜的奋不顾身的心向璀璨的过往。

  《曾国藩传》的开卷介绍了曾国藩与其父的科考经历,初读不免大为惊讶,六次科考终于在榜尾列入了“秀才”,他曾被“悬牌批责”全省示众,他曾被考卷当作“反面典例”文理欠通,而他却让被学台“悬牌批责”成了命运的转折点。更为努力奋发,凭借着极强的进取心,终于秀才、举人、进士三联捷,直升翰林。面对上天没有给他一个更聪明的大脑,他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站起。

  有人早早中了秀才却又止步不前,有人在失败中跌倒止步,而有人经历磨难,而从磨难中重新向前。可以联想,当竹编工艺从一代一代的生活中逐渐隐去身影,当一次又一次的文化在现代的生活中被“陶汰”,有人传承着非遗文化,有人续写着文化的生命,他们从世人的置疑与不解中走出,他们从世俗中走出,学习了那样指尖上的.文明,他们不屈服于城市发展事物的“筛选”,他们不忘祖辈的智慧,转而心向璀璨,将那世人对他们“不顾正业”的“悬牌批责”。“好好工作”的“反面典例”一抛勿去,走向了生命命运的转折点,奋斗,奋斗,成了一代代传承不息的中华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当一个人不断为自己心中的璀璨前行时,他便没有失败。重新审视自己,九年寒窗,谁的道路上没有阻碍,没有曲折呢?没有他人通畅,只能更加努力。曾国藩“尚拙”,他认为一生挫折越多,失败越多,无法取巧,没有捷径,只有更为虚心,更肯付出。九年寒窗,还有未来很多很多天的学习,工作。人生,道阻且长,只有抛弃那一路的困难,才能一身轻松继续向前;只有不断深化自己,才能准备好自己,在下一次料考、道阻在眼前时,继续心向璀璨,继续一路前行,璀璨在心中,行则将至。

  《曾国藩传》中给出了人生的坚持的意义,那就是人生不论遇到了几次道阻,几次“科考的失败”,几次懊恼没有一个天生聪明的脑袋,可以被推倒,但不可以被打败。曾国藩曾带着的“悬牌批责”的沮丧,接受了六次科考失败,他回家后没有放弃,没有堕落。他只对自己说,只有更为努力,才能填补失败的痛苦。他奋力一搏,再次迎接了下一次的科考。

  遇到困难时的顽强不屈,远比取得成就时的坚持不懈更为重要。曾国藩的聪明不在榜头,但他的勤奋与坚持却是清朝官员中当仁不让的坐拥榜首。

  道阴且长,行则将至。道阻且长,行且将至!

《曾国藩传》读后感8

  北宋理学家张载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堪称理学的精髓所在,而在数百年后将其贯彻至今的却是一名不喜理学但却足够伟大的清代官员。虽然他在历史上的记载不讨人喜爱,但他却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民族,他便是曾国潘。

  近日读了由萧一山先生呕心沥血所创作出来的《曾国潘传》后,令我感慨万分,对曾国藩这样的人物刮目相看。此书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影响,同时也概述了以曾国藩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和主要特征。除此之外,萧一山先生还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并重点记述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的过程,同时还系统客观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作用,是第一部全面评述曾国藩的历史著作。

  那么曾国藩究竟何许人也呢?曾国藩在1811年出生于湖南双峰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小热爱书文,后来只身一人进京赴考,凭自己的才华斩获进士之名并且在京师任职,年仅37岁便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留下了"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美誉。在我看来,陆游的这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便是对曾国藩一生最好的评价了。本是胸怀大志的一代鸿儒,却因硝烟四起的国土毅然选择了弃笔从戎。当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国肆虐华夏大地之时,心怀天下的曾国藩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战斗中磨炼自我,逐步掌握了用兵的精髓所在,最终得以崛起,为平定动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样兢兢业业的他却被皇上所猜疑,借口曾国藩汉人身份而将已然许诺的王位贬成了"毅勇侯",他忠实的'将士门为其抱打不平,甚至一致拥戴曾国藩自立为王。熟读史书的曾国藩焉能不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呢?但"君为臣纲"的儒家思想已然融入了曾国藩的骨肉之中,他的内心不准许他作出这样违背道德的事情。所以在如此巨大的权力诱惑之前,他始终不忘初心,不存半分怠慢之心地服务于当朝圣上,可谓是无愧于国家了。

  而曾国藩之所以能有如此令人侧目的成就都离不开他严以律己的高尚品质。而除了对自己严格之外,曾国藩对于自己的后辈更是有着诸多期望和劝诫。他所作的《家书》中不仅有着:"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散,一国之中,廉则兴,贪则败。"这样的话语,更是有着:"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这样的教诲。他让我了解了为人处世的三个最重要的地方,一是读书之勤——唯有专注才可以有所作为,富贵功名只是过眼云烟,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才是最为重要的;二是为官之廉——要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作为为人处世之道,将廉字时时自惕;三是做人之谦——天地间唯谦谨是载富之道,要时时刻刻将谦这一字牢记于心,鞭策自我。可以毫无夸大地说,他用他一生的积累教会了一代人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得不说是曾国藩一生最大的成就,他对于国家,对于民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他的《家书》不止是对其后辈有着深远影响,更是令我们这代人振聋发聩,警钟长响。毛主席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如此高的评价,可见曾国藩在为人处世,治学为官以及齐家治国等方面成就斐然了,让伟大的毛主席都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而中国作为拥有悠悠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无数先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曾国藩便是其中的伟大人物之一,他让我领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可谓是给我的前路指明了方向,让我很是感慨。

  身为一名铁警后辈,曾国藩有太多太多的精神和品质值得我去借鉴和学习。我们铁警需要秉持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这样的道理,不骄不傲,持之以恒,在铁警这个岗位上不懈地奋斗下去,虽然前方道路迷雾重重,但我相信谦逊和努力定会冲破重重阻碍,不负韵华,抵力前行,为我的从警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曾国藩传》读后感9

  从资质鄙陋到金榜题名,从文理欠通到名列翰林,从下里巴人到大儒本色。从湖南的一个小镇走出,出身低微的曾国藩,完成了人生一次又一次的蜕变。不断推动着他的,正是他的三大品质。

  一为“尚拙”,即崇尚笨拙。这看似迟钝,实则是一种独特的人生哲学。“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是曾国藩的名言,也是他自身的写照。漫长的九年,他经历了七次秀才考试,虽有天性钝拙之故,但也扎实了他的根基。弥补天资的卑劣,唯有超人的努力。他曾回忆,自己读书“或携诸途,呼诸枕”,笨拙的方式,在他的身上培养起了超乎常人的勤奋和踏实。凭借这看似笨拙的学习方法,之后的路却顺风顺水。不久,他便连中举人和进士,甚至名列翰林,受道光皇帝的钦点。那些曾经看他笑话的.同学,有的却连举人也没有考上。这实与他的踏实密切相关。尚拙,则更肯付出,更能虚心,更能一步步拓宽自己的人生之路。涓滴积累,水滴石穿,凭着这股拙劲,他化拙为巧,走上了飞黄腾达的京官之路。

  二为“自省”。年方而立,曾国藩便立下了圣人之志,决定要脱胎换骨,洗刷自己身上的庸俗之气。他坚持着圣人之准,每日痛切自责一番。他在日记中屡次斥责自己的傲慢自是,批评自己的虚伪浮夸,甚至一言一动,一语一行,都要记上几条自省录,来督责,规范自己,言语之间更是针针见血,刀刀剜心。这一封封日记犹如汹涌的浪花,一遍遍打来,不断冲刷着海滩上的沙石,也洗涤着他心灵的杂质,使他褪去了狭隘与偏执。自省,使他的精神焕然一新,变得大气宽广,平实沉稳。

  三为“有恒”。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便是有恒。“有恒为作圣之基。”耐得艰苦,忍得辛劳,才能驰骋于这天地之间,因此一颗恒心必不可少。曾国藩曾尝试戒烟,第二天便如同“失乳彷徨”。但他一旦下定决心,便从未退让一步。在烟瘾发作的痛苦与煎熬中,他的一颗恒心显得更加闪耀。他曾说“无事不可变”,而求变所必须的便是不断坚持的定力。三十天戒烟易,三十年修身难。修身途上,恒字为先。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人的恒心,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长,历经时间的积淀,更加成熟。曾国藩的恒心,驱动他不在小目标前止步,不在大困难前退缩,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追求。

  尚拙,自省,有恒,正是这样的品质使曾国藩成为一位不朽的人物。他以一人之力,渴望为万世开太平,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境界。他无力挽回晚清的颓败,但仍用一生捍卫着它。他,为我们竖起了一座仰之弥高的丰碑。

《曾国藩传》读后感10

  细嚼慢啃的《曾国藩传》基本阅读完毕了,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为何他会被后人称之为圣人?圣人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标准?

  百度上有各式各样的答案,大体意思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但,偏偏这些指标都不属于容易被量化的指标,如何考核?着实一筹莫展。也许本就不该在死胡同里一根筋、也许提出问题的点就不妥,反正,问题依然无解。

  解决与否可以暂且闲置一旁,从这本书中,收获了什么这才是阅读的目的。

  乖巧的儿子谈管理之时有一个思路,转换成对此书的阅读,大体可以如此思考梳理为:你看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你期盼此书对你自己有多大的帮助?需要多长时间把它阅读完成且需要多长时间去消化它的内容?按照此模式,其实,为何曾国藩被称之为圣人与笔者阅读本书的目的就没有太多关联了。

  既然如此,何必在细枝末节里折腾呢?没有必要。

  此书对笔者触动的内容不少,大的层面诸如几十年如一日的日省观照自身、战略层面的强势拧巴和战术层面的和稀泥般的同尘、新生事物的敏锐视角和排除万难的勇气等等优良品质。此外,有2个细节小事对笔者的触动也不小,值得日后参悟和修为的。诸如:

  对李鸿章“沉稳规劝”的栽培。曾国藩尤其善于对幕僚人员的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施于不同的`方法,这点的确特牛。

  简简单单的“沉稳规劝”,践行到位可不简单。一般人偶尔稍有沉稳的闪光点,也大多属于昙花一现,美景不长。也许有友友觉得“沉稳”无所谓,其实,对于个人而言、对于个人成长而言,至关重要。君不见,许多事情往往就是一点点稍微嘚瑟的飘,轻者,让你后悔不已;重者,可就不是简简单单的肠子悔青能够表达清晰的。

  为此,李鸿章用了大半辈子时光来践行“规劝的沉稳”,年轻时候的嘻哈和懒散因为曾国藩得以渐渐蜕变,最终成就了他的沉稳而不露锋芒。

  此外,在处理与同乡及下属左宗棠的关系时,曾国藩处理方式也堪称一绝。每逢与人谈及曾国藩,左宗棠总是牢骚满腹、一脸懵圈的不满;相反,曾国藩却从不谈及两者之间隙,若不得不谈,也大都往好的方向去给予对方评价,这的确是人精啊。曾国藩不但情绪管控得好,而且刻在骨子里的明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影响力,以及对“说出的话泼出去的水”的敬畏。

  也许,每一个人都知晓这些谚语,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能够一以贯之者、能够一直保持理性觉知者、能够让这些思想在快思考的过程中落地生根者一定是寥寥无几,不然,哪有如此之多的所谓“中伤”或“后悔不已”。

  知道和做到确实很遥远,毕其一生修行也未必能够达成,真的很佩服曾国藩大人。

《曾国藩传》读后感11

  “我都三十好几的人了,事业事业没有,家庭家庭焦灼,我这辈子就这样了,算是废了!”

  生活中,我们总是能听到这样带有怨气的话。有些人,三十好几,彷徨一生,但觉一事无成。

  嗟叹低沉,从此一蹶不振,总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就这样了。

  任何事情,有因必有果,到了一定年龄还未事业有成,那么我们就应该停下脚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哪里做错了。

  在古代,到了三十岁还未事业有成,那么很容易被人笑话的。古代人因为寿命短的原因,所以做任何事都会提前。

  有些人十几岁功成名就,有些人二十多岁可能就做官了。

  曾国藩到了三十岁的时候,才幡然醒悟。也和一开始的情况差不多,三十而立的年纪却蹉跎了十载岁月。

  可是他没有抱怨,也没有认命,而是开始了改变自己的计划。

  “吾日三省吾身”,曾国藩为了做到反省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便开始了记日记。当然,虽然一开始他也记了,然而也有断更的`时候。

  这就涉及到坚持的原则,在后来,因为遇到的人以及环境的变化,让他开始一直坚持下来。

  在湖南的环境当然和在京城是不能比的。那些身居高位或者能被宫廷选拔的人才,那都是有些东西的。

  跟优秀的人,自然学优秀的东西,于是在那时候曾国藩便有了很大的改变。

  每天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所谓做圣人,那是曾国藩从上到下,从外到内,针对自己的一次改变。

  日记的作用在于“研几”,所谓研几就是细节。从细节出发,然后反省自己。

  那反省自己是不是得找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啊?没错,曾国藩找到了,而且还是我们身上所拥有的。

  第一个毛病——浮躁、坐不住

  第二个毛病——为人傲慢、修养不好

  第三个毛病——虚伪

  这三个缺点或者毛病,哪怕现在也通用于很多人的身上。

  曾国藩这个人看起来并不是很聪明,至少和他父亲一样,科举考试连续多次,甚至曾经被主考官当众点名批评,而成为了众人的笑柄。

  他没什么好牌,甚至拿到的都是一手烂牌。然而正是因为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因此才慢慢的把烂牌换成了好牌。

  通读《曾国藩传》,我们会发现,曾国藩仕途的关键人物不仅仅是他自己,更多的是来自皇帝以及青睐他的官员。

  这和后来的李鸿章一样,是在曾国藩的培养下成长出来的人物。当然了,曾国藩能如此培养李鸿章,还是因为李鸿章有些东西。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如果没有实力,或者没有他人的青睐,那哪里能遇到贵人呢。

  如果您到了三十多岁还是事业无成,我建议您可以读一读这本《曾国藩传》,反省自己改变自己,只要我们愿意且坚持,任何时候都不晚!

《曾国藩传》读后感12

  历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回首去聆听和抚摸这段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一串串的姓名在耳边突兀、回荡。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倚赖,为人所唾弃,为人所鄙薄的名字——曾国藩。

  数峰无语立斜阳,也许曾国藩本人留给后人的,也是一块默默的无字碑。一个虽不聪明但拥有超人的毅力的读书人,一个二十多岁就考入翰林的儒士,一个当清政府在太平天国打击下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时挺身救驾,创立湘军的勇者。他曾在官场上春风得意,官至极品,也曾饱受嘲讽,郁居乡里;曾在战场上带甲百万,挥斥方遒;也曾一败涂地,差点投水自尽。这截然不同谜一般的身世,也许正是他一生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融合在一起的折射吧。

  内圣外王,不错,这正是曾国藩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翻开《曾国藩传》,细读其中所引的曾国藩家书中的'字句,我为之所震惊,这难道就是扬名政坛,决战沙场,坚韧果断的清廷柱石?不!不像啊!湿润隽永的文辞,语重心长的告诫,诚挚由衷的的认错;一派慈和,一派忍让,更有一份曹植的『烈士多悲心』。我不由惊叹,我不由折服,我不由反思。历览前贤,有秦皇汉武的风骚,有唐宗宋祖的文采,更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弯弓射大雕。可又有谁,能像内圣外王的曾文正一样,为官则清正无私,举贤若渴;为将则机智沉稳,步步为营,奇正相佐;为儒则谦和内敛,毫无文人的狂傲之气;为父为兄则严于律亲,不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曾国藩是一个永远让人无法读明白的人,是一个文人,是一位儒将,是一个好官。也许只有毛泽东主席的评价最中肯:『曾国藩是地方阶级里最厉害的人物。』

  无可奈何花落去,毕竟人无完人,安庆城破,大辟三日;天京陷落,大辟十日;投靠外国……这些是事实,不知是有意,还是不得已。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逝去,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携字满』,也许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曾国藩传》读后感13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曾国藩生在一个湖南农村家庭,而且曾国藩自身也没有什么天赋和过人之处,但是最后却能名垂青史,这是他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我非常欣赏曾国藩的屡败屡战的品质,这是他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

  据说毛主席非常仰慕曾国藩,我认为不只是曾国藩消灭太平天国,而且并不骄傲的原因。之所以曾国藩能够最终成功,我认为这是曾国藩能够清晰认识自己身上的错误,并且能够迅速改正。在曾国藩传这本书中,一开始我就看到了一个不自律,傲慢的曾国藩形象,几乎和我们平常人一样,每一个我们有过的错误他都有,但是他与我们的不同可能就是它能够在犯错误之后能醒来,然后改正自己的错误,就像曾国藩说的.一样,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不仅如此,曾国藩立志做一个圣人,为人民,国家做贡献,而不是自己做官,这也是我欣赏他的另一个原因。他的官位虽然很大,但是曾国藩的家中却是没有多少钱财。曾国藩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而且他还具有广阔的胸怀,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面前,曾国藩从来都是以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我特别欣赏曾国藩的这一点。

  然后曾国藩还特别严于律己,每天坚持写字读书的好习惯,一直学习,活到老,学到老。除此之外,曾国藩具有广阔的胸怀,以诚待人。曾国藩这一生结交的朋友,教育的学生有很多,有点学生成长起来反而对他怀有敌意,有意刁难曾国藩,但是曾国藩都是尽力忍让。以德报怨,真可谓曾国藩是真有圣人的品质呀。

  曾国藩身上还有一点令我佩服的就是曾国藩能够脚踏实地的做事,从来都不投机取巧。曾国藩都是打好基础,心态沉稳,然后再行动。如此一个能够脚踏实地做事的人真的是令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曾国藩总是在不断地自我反省,不断地更新自己认知的知识,提高自己办事的能力,我想这就是他最终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没有人能够一直能适应时代,只有我们不断的更新我们自己,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在这里曾国藩为我指出了一条明路。

  曾国藩是以“诚”字为先,在那个普遍鄙视洋人的落后时代,他首先发现了洋人处理事情还是很守诚信的,所以反复教导学生李鸿章在与洋人打交道时还是以“诚”字为先,说清楚自己的底线,不能退让的绝不退让。而不是像别人一样“打太极”。这个字在他一生的为人处世上也是一直遵循的。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丰碑,后人评价他“功比周公孔孟,名垂万世千秋”也不为过。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人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产生的巨大力量,一生忍辱负重,为国家付出了全部这也正是国家的脊梁。

  曾公是我一生的榜样与明灯,我希望在自己人生路上多多反思,时时自省。每每遇到物质和道德底线冲突时能够想起他来,给我与力量,光明前行!

《曾国藩传》读后感14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效率至上。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天赋比努力更重要”。听着听着,也便信了,一句“努力过了,只是天赋不足”以慰自身。再后来,做任何一件事,恍惚之间便也觉得定是做不成了。

  未读书前,本以为曾国藩是个天赋异禀且胸有大志之人,但却不然。书中记载:曾国藩成名之后,湖南乡下流传着一个关于他小时候读书的小笑话。说是曾国藩从小读书非常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觉。有一天黄昏,他坐在书桌前背《岳阳楼记》,有一个小偷,潜入他家,爬到房梁上,准备等这家人都睡着了,下来偷东西。结果没想到,曾国藩这篇课文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在房梁上睡了两觉了,醒来一看,曾国藩还在那儿背呢:“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听来听去,连小偷都背会了。到后来,小偷实在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跳了下来,指着曾国藩的鼻子,破口大骂:“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你听我给你背一遍!”说着,从头背到尾。然后,一甩门,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在屋里目瞪口呆。这当然只是个传说,不过这个传说说明了两件事:一个是曾国藩确实很用功,另一个是曾国藩确实很笨。曾国藩考秀才,六次未中,但他却不放弃,并欲以超人的努力,解决自己雄心与头脑的差距。他为自己取号为“涤生”,并曰:“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在寻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后,曾国藩的科举之路有如神助——他顺利考取了翰林。

  “我生怕自己并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雕琢,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而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年少轻狂,总想着一步登天,急功近利,欲速不达——拼命搭起的空中楼阁在注重基础的中考轰然倒塌——在这时,我才知晓了老师平日里强调的注重基础有多么重要。

  当然,中考并非人生的终点,知晓曾国藩7次的秀才之旅,我也重获了继续前进的勇气。

  徐泸生曾在《少年啊,前路漫漫》一书中说道:要是这么容易看到未来的话,这世上就没那么多一天到晚怨天尤人的人了。”难道,不是吗?

《曾国藩传》读后感15

  如果你有时间阅读一本书,那就读《曾国藩传》,“自古圣贤可佩但不可学,唯有曾国藩可配亦可学”,当你感到迷茫,不知前路如何的时候看看这本书。

  “中国圣人两个半,曾国藩就是那一半”,张宏杰所著的《曾国藩传》将这位仅次于孔子和王阳明的大儒——曾国藩的一生真实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很高。他的智商平常,一个秀才考了七次;身体素质很差,常与病痛相伴;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祖上五六百年都没有读书人。就是这样一个先天条件不算好的人,是如何在十年内七次升迁,连跃十级?

  究其成功的原因,《曾国藩传》中提到了很多,以下几点便是奥秘所在。

  第一,是他良好的家风。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年轻时候也曾走过弯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成家多年之后,或许是受到了一些刺激,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改号星冈,人生从此大变样。曾星冈生有三子,长子曾麟书,就是曾国藩之父。曾麟书在曾玉屏的.要求下,从小攻读四书五经,但由于天赋和积累有限,考了17次,甚至和儿子一同考秀才,直到43岁时才勉强中了秀才。在曾星冈的教导之下,曾麟书也有不凡之处,他曾经对曾国藩兄弟说道:“吾固钝拙,训告尔辈钝者,不以为烦苦也。”此外,曾国藩还回忆道:“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这些训导,曾国藩坚持了一生。

  其次是他的坚毅。他与父亲一同考秀才,屡屡落榜,受尽他人嘲笑。再到后来父亲在43岁时考上了秀才,而他的文章却被列出来批评。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寻求方法改变,终于考上了秀才,后中举人、进士,再后来做官,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第三,是他的持之以恒。有一个故事讲小偷藏在曾国藩的房梁上,等他背完《岳阳楼记》睡觉后下来,结果小偷等了许久,他还是没背下来,小偷忍无可忍,跳下房梁给他背了一遍后扬长而去。可见他的天赋属实不高,但胜在持之以恒,勤能补拙啊!

  第四,是他的踏实。脚踏实地,干在实处。他从不走捷径,一步一个脚印,这是如此这般作风,为他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夯实基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他的自省。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他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将自己的不足一一记下,日日反省,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从一开始的脾气暴躁、虚伪、好色、愚笨到最终完成了自己立功、立德、立言的目标。

  他通过日复一日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个不仅在政治上成就极高的人,还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后一个偶像,他的人生经历和行为准则无论是对我们的学习还是个人成长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曾国藩传》改变了我对历史书籍的认知,打破了我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感,原来他们的身上也有和我们一样或者相似的缺点,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他们的智慧,学到他们是如何逆风翻盘,从一个资质平庸的人,成为一个。当你被现实打倒,受到挫折时,请不要轻易言败,学着像曾国藩一样迎难而上,战胜挫折。用曾国藩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校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能够从跌倒处爬起,从迷茫中走出。

【《曾国藩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08-09

曾国藩传读后感07-15

《曾国藩传》读后感11-09

《曾国藩传》读后感(精选25篇)08-07

推荐书籍《曾国藩传》读后感10-24

《曾国藩传》读后感常用[10篇]12-22

《曾国藩传》读后感【常用7篇】11-16

曾国藩语录06-24

曾国藩语录02-06

曾国藩经典名言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