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目送》读后感

时间:2024-09-19 14:14: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关于《目送》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目送》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目送》读后感

关于《目送》读后感1

  弟弟,长大了。每次回家,他都自顾自地玩着玩具。或者是画画,亦是看书,看也不看我一眼。我心中好象缺了一块。莫名的痛楚从内心深处涌出,渐渐地荡漾开来。

  我一直不知道,那痛楚,是什么。在读了龙应台的《目送》后,我有些心酸,也有些无奈。

  看着熟睡的弟弟,我猛然发现,龙应台与安德烈之间,隔了个中洋文化。而我和弟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他在美国出生,最多算美籍华人。而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和他,相隔了九岁。

  而那份痛楚,大概我也有了眉目。

  弟弟在我9岁那年出生,我是看着他长大的。我看着他从刚出生起那个“小怪兽”,长成现在3岁的“小帅哥”。我陪他玩、陪他闹,陪着他长大,却在不知不觉中,与他渐行渐远。

  还记得,他让我和他一起比“爬”,一起比谁吃得慢,把他扛在头上到处跑……曾几何时,他已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妈妈告诉我,弟弟上幼儿园时和我小时候一样,不哭不闹。他就仿佛一颗闪光的星,照亮了我们全家。

  我仿佛又想起了他出生前,我们全家就在美国NewYork当地的`图书馆里,坐在地板上,身边放了好几本英文名大全,一人一本的翻。那天,我们在图书馆呆了有至少2个小时,只为给他取个好的名字—“Sparky”。

  但他长大了,他有了自己的伙伴,有了自己的小世界,我却只能这样与他渐行渐远。

  改编一段话吧: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亲人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关于《目送》读后感2

  看着它,抚摸着它,静静的思考着,再把这本《目送》放回书架上的某个角落。

  龙应台的《目送》讲的是儿子华安从懵懵懂懂到一个成人,勉强忍受着父母的深情的过程,目送着儿子远去的背影和父亲在火葬场,目送着他离我们远去。文中写到华安上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手来到学校,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而华安十六岁出国时,“我”送“他”到机场,期待着他回头看我一眼,但并没实现,“我”知道华安长大了,希望“你”不必追。

  记得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就意味着,你和他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我反复地朗读着它,我把它告诉妈妈。她沉默了片刻,失神了片刻。妈妈的失神让我回想到:幼儿园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妈妈不在了。我惊醒来,望着身旁的妈妈,一动不动地望着她,仿佛离开一刻,他就会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一般。嘴里不停的嘀咕道:“不会的,妈妈不会死的。”念着念着我想到人总是要生老病死的,妈妈真的不在了该怎么办?那时的我极端地想:妈妈不在了,我也不活了!现在的我长大了,懂事了,知道就算妈妈不在我也要坚强地活下去。因为:未来的.路要自己走。而现在,我正处于青春期,我也常会嫌父母烦,父母唠叨,我知道父母是为我们好,但一脸的严肃,也会不时让我们怀念起儿时那久违的微笑。我害怕失去,又不愿接受父母的嘘寒问暖。有时候,青春期的人们就一直生活在这样一个可笑的想法中。我曾幻想过接受,但在尝试中发现其实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并不能做到。

  或许最好的结局不需要人为的改动,是要静静地享受着,吵闹时的烦恼。或许作者在儿子与他渐渐疏远时,除了无奈,还有一些欣慰,欣慰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却又无奈于不需要他了。

关于《目送》读后感3

  今天,我在家里读完了《目送》这本书,感觉对我的写作文有很大的帮助。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讲的是龙应台目送她的孩子——华安小学到大学,然后作者的父亲住院还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文字让我得到了感悟:当大家长大了的时候,家长们应该学会放手,让我们自己闯出一片新空间,而不能扼杀在对孩子的溺爱的'摇篮里。和她父亲的去世,在火葬场最后一次目送他父亲的时候,明摆她和他的缘分也就终止了。

  原来,龙应台的“落寞”与儿子、父亲有关。儿子逐渐得长大,离“我”愈来愈远,机场龙应台目送儿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儿子都不愿意回头看“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当龙应台大学教授的那一天,父亲开车送“我”,但是父亲并没有把“我”送到大学的大门口,而停在侧门的巷边,因为他认为,这种廉价的小货车不是送大学教授的的车子。父亲生病住院,“我”每个礼拜都去看父亲。有一次,龙应台帮父亲清理排泄物,结果让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粪便。父亲对“我”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愧歉都告诉了“我”:不必追。

  最让人感动的是最后一篇文章《魂归》,它说了龙应台的父亲死了,村民们说,根据家乡的习俗,儿女不能亲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和她的母亲却说:“最后一次接触父亲的机会,我们不会以任何理由给任何别人代劳。”这一天清晨,“父亲”上山了,当司仪长长地唱“拜”时,他深深跪下,眼泪决提。读到这里时,我不禁发现,全国各地的人们,对自己的长辈都是无比的孝顺,因为,没有了他们,就等于没有了他们自己。这也是都长辈的一种尊敬。

  虽然我可能还没有真正的读透这本书,但,它却深深的留在了我的心里,一辈子也不可能忘记。

【《目送》读后感】相关文章:

《目送》经典句子03-17

目送的作文02-16

目送作文03-13

龙应台《目送》心得04-02

关于目送作文05-24

【精】目送的作文10-11

龙应台《目送》的经典名句09-04

目送读后感[精选]09-04

[经典]《目送》读后感08-31

《目送》的读后感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