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呼吸秋千读后感

时间:2024-08-21 09:01: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呼吸秋千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呼吸秋千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吸秋千读后感

呼吸秋千读后感1

  我读不懂赫塔米勒的书,不是她的书不好,而是她的书写得太美,美得让能力不足的我读不懂,即使读懂了也不知道如何下笔去讲述通过阅读这本书给自己带来的震撼和自卑。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看不懂书名,呼吸秋千是什么回事?它不是一件物体的名称,也不是城市的地名,更不是你可以了知的,但倘若我引用作者的话来描述你将可以很清晰的感知到它。

  “天使把我的面颊贴在它的下巴上,让我的呼吸打起了秋千。”

  “我感到胃里一阵抽搐,直冲向硬腭。呼吸的秋千翻滚起来。”

  作者似乎最擅长用诗意的词语来表述苦难。饥饿被称为天使而不是魔鬼,可见其用心。我想用诗性来描写残酷也是《呼吸秋千》被誉为一部气势磅礴,夺人心魄及令人谦恭的小说,甫一出版便获得了德国书奖的原因之所在吧。

  故事背景设定于“二战”结束时,主人公是17岁男孩,他被送到乌克兰营。这些曾在“二战”中与纳粹政权合作过的德国人,受尽非人的待遇。作者以大角度描绘了这个悲惨的年代。

  “在我的劳动营岁月之前、之中与之后,我有二十五年的时间生活在对国家与家庭的恐惧中,畏惧那双重的毁灭:国家把我当罪犯囚禁,家人把我当耻辱放逐。” 作者的一生都处于恐惧之中,无论是处于任何境况,在作者脑子里最根深蒂固的'便是恐惧,但是我们在其间的文字里却感到是因为恐惧而充溢的一种残酷的美感。

  在劳动营的五年间“饥饿天使”不停的造访,“水泥病”如影随形,“换面包交换症”的频发率都从侧面表达劳动营里残酷的生活状态及险恶的生存环境。

  “我从未像在劳动营的五年里那样坚决地抗拒过死亡。抗拒死亡勿需用自己的生命,只需一个尚未完全终结的生命就够了。”聋哑人来茨被两节车厢给压扁,卡蒂麦耶在水泥塔中被掩埋,伊尔玛普费佛在沙浆池中窒息而死,而换得的只是监工的一声“很遗憾”,而作者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处理尸体的过程中学会不再恐惧,而是趁尸体还未僵硬之前剥下衣服,为了不冻死需要死者的衣服,还要吃掉死者省下的面包,当死者咽下最后一口气后,死亡对活着的人而言就是赢利。清理尸体,活着的人目睹只是解脱。脑袋中那个坚硬的巢,呼吸中那架令人眩晕的秋千,胸口里那部热衷于节奏的泵,腹部那间空荡的候车室,都获得最终的安宁。从未有过的纯粹的头的幸福,因为每张嘴里都是饥饿。

  劳动营过去60年了,吃依然令作者兴奋不已。

  作者用所有的毛孔再吃,和别人一起用餐时,他会让别人感觉到很不舒服,因为他吃的很自我。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对嘴的幸福一无所知。

  “回乡后,每一种感觉每一天都有自己的饥饿,都要求给予回应,可我无法满足它们。谁也别想再靠近我。我被饥饿吓怕了,人们难以接近我,不是因为我高傲,而是因为我卑下。”

  作者没有用任何苦难的词语,却让我们对劳动营里经历的饥饿感同身受。作者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说不出来的东西还是可以写下来。因为写作是一种沉默的行动,一种由脑至手的劳作。”

  读作者的小说,对这段话才能体悟至深。

呼吸秋千读后感2

  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并不觉得艰难,赫塔米勒,作为一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杰出女作家和女诗人,她的这本小说,写得宛如诗歌一般优美,一页页翻下去,总有那么三两个句子会让你停顿下来思索良久,甚至只是单纯被她美妙绝伦的文字而折服。

  然而,看到十分之一的时候,却渐渐地感觉不安起来,有种隐隐约约地意识,似乎,这本书是在向我们讲述一段被刻意掩藏和隐瞒的历史,或者说,在我们关注点之外的那些东西。

  我一贯懒散,除非遇见特别感兴趣或者是实在看不懂的东西,要不然很少因为一部小说去细细查找和作者有关的历史背景,但是这部小说,坦白而言,若是想要读懂,有些与政治、与历史、甚至与价值观都很颠覆的东西却是无法绕过的。

  作为一名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下成长起来的大好青年,我们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共产主义是崇高而伟大的,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是关于中国未来的美好前景。

  而关于二战,我们在历史书到得到的认知也一贯都是,德国人是无恶不作的,是纳粹,是法西斯,而苏联,是我们的老大哥,是中国相亲相爱的小伙伴,是高大的'是无私奉献的是正义的使者是和平的化身。

  可是赫塔米勒,却一贯在她的作品中揭露共产主义的暴政,她说“我的主题从来都是暴政和专职对个体系统的摧残,集权社会中的个体无任何价值而言。”她甚至对中国充满敌意,曾经呼吁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立场,而不必考虑这样做是否对中国平民造成伤害。她说“中国还远不是一个民主国家,只有在西方少一点宽容的时候,中国领导人才会稍稍考虑改变其政策。”

  面对持这种态度和信念的米勒,读她的这本小说的时候,有一种微妙而复杂的感情,她同你一直接受到的思想相悖,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永远在尊崇集体主义,崇尚以牺牲自我来成全大义,而米勒,却始终在她的作品中不断地为了自由,为了自我,为了个人的价值而叫喊、抗争。

  你能够感受到她带给你的震荡,正如这本小说,它描述的是一个17岁的少年,在“二战”结束时,当时的苏联吧战争中与纳粹政权合作过的部分德国人流放到了乌克兰的劳动营,在监禁中,忍受了整整五年的寒冷、饥饿、劳累等非人的折磨。整部小说,几乎在不断地描述着劳动营中无休息的饥饿和劳累,还有身处劳动营中的这些人们,在极端的饥饿状况下,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发生的种种有违常理,有违人伦的事情。

  在看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有些诧异,这场面何其相似,战败后的德国成为全世界众矢之的,似乎生为德国人就是一种耻辱,然而,又有谁注意到那些根本无辜的普通德国百姓,因为一场战争而承受到的这些非人待遇?正如同,内战后留在大陆的那些国民党官兵,他们也曾在抗日战争中献出热血,却不过因为在内战中站错了队,又有多少人在后来的反复整整斗争中失去尊严甚至生命?

  赫塔米勒,可以在她的小说中“为了遗忘而写作,提醒人们认识到自由的价值。”然而我们呢?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国家,是否允许我们不去遗忘这些历史?是否允许我们为了自由为了不被遮蔽的历史而抗争?甚至,是否允许我们,去自由地讨论这个问题?

【呼吸秋千读后感】相关文章:

秋千10-04

爱的秋千09-25

荡秋千10-10

爱的秋千09-30

秋千的作文04-07

我的小秋千10-10

荡秋千的作文05-06

秋千优秀作文12-22

秋千的作文【合集】02-22

回味风中的秋千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