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
第一次阅读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但还是通读下来了,就像作者说的:“面对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通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检索。”因为有时候查着查着为难情绪就上来了,然后放弃阅读的概率就会增加,从而错过后面更精彩的内容。
阅读分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越是主动阅读收获就越多。要明白自己阅读是为了什么:是为获得资讯,求得理解而读还是纯粹消磨时间娱乐自己而读。明确目标!
在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中,让我收益最大的还是检视阅读。
一、检视阅读中教会我们如何有系统的略读:
1、先看书名页,然后有序就先看序。
2、研究目录页。
3、检视索引。
4、读出版者介绍。
5、挑选主题篇章来看。
6、可以对整本书东翻翻西翻翻,留意主题动脉。
我以前没有注意那么多细节,基本都是翻开书直接阅读,以后应该按这样的流程在阅读前。
二、在粗浅的.阅读时,面对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通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检索。
我以前阅读就是碰到不懂的都要去查资料,有时候查着查着就放弃的这本书的阅读,以至于错过后面的精彩的有用的内容。这次就尝试了通读难度高于我理解力整本书,对我来说,好有成就感。对于阅读的速度,以前不太关注,读了这章后,刻意关注速度,发现用书中教我们的方法用手指着字一行一行的移动,速度要比眼睛感觉要快一点,这样专注度增加了,速度也上去了。也不要一味求快,有时需要快慢结合着阅读。
在分析阅读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阅读一本书所提的四个问题:
1、这本书的内容是在谈什么?
2、内容的细节是什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这本书说的是真实的吗?全部真实或部分真实?
4、这本书与我何关?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的质量会更高。
对于这章的分析阅读我还需要继续细读它,因为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指导,没有消化这部分内容。对于第三章的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因为自己原先的阅读都比较单一,对于戏剧,历史,科学和数学可以说基本没有接触,所以阅读起来相当有难度。
就主题阅读,也是我接下来要去尝试的一种阅读,因为近期对积极心理学很感兴趣,所以想进行这方面的阅读。想从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利格曼的系列著作开始。希望有这方面阅读体验的小伙伴能分享你们的阅读经验。
“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帮助你思想增长。当你阅读了一本好书你的阅读技巧必然是增进了,还能教你了解世界以及你自己,对人类生命中的永恒真理也有更深刻的体认。好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和成长。”对于书中的这段话特别的认同,一次好的阅读就是一次思想的成长。希望在马老师的阅读营里能阅读到更多的好书。感恩马老师无私的付出,感恩小伙伴一路相伴!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
《如何阅读一本书》早前看过。当时没有做阅读笔记,都忘记差不多了。昨天翻出来重读一番。
阅读的作用不外乎获取资讯、娱乐、理解与发展心智。
读书有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层次递进,互为基础。基础阅读,我觉得自己还行。基本保持一周1——3本书(视书的厚度而定)。宝爸也曾说过我速度蛮快。检视阅读阶段,我想挑选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具体的应用。看看书名、前沿、书序和目录,以此来推断是否值得花心思进一步阅读。我原先比较注重目录,不太爱看前沿和后续。保持理智、中性的判断的前提下,其实看看别人的'评价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本书到底说什么,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帮助。分析阅读阶段,我做的不太好。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看了许多书,却少有收获的原因吧。另外,我觉得分析阅读阶段的技巧和我的小学以及初中语文老师教的阅读技巧很相似。1.这本书谈的什么主题??是如何发展的?这个主题如何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关键主题?2.细部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3.有道理么?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对你有什么意义?而主题阅读阶段则和写论文很相似,首先根据主题搜索相关书单,挑选精读的书单,略读非主要书单,精读主要参考书。给书籍分类:理论还是实用。实用的书主要在于实践应用。把他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选择好的,有益的书。不值得为烂书花时间。与人做朋友也是。向良师益友学习,在交往中提升自己;远离坑碰拐骗与吃喝嫖赌也是需要注意滴。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3
对于一个读不进去书的我,总想找点什么方法来提高读书的效率,最后好像还是要在书中寻找想要的东西。我看了这样一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其实我并没有觉得这本书里介绍的方法有多么的让人恍然大悟、一下子就开窍学会怎样读书,而且像是给读书找一个目的,在做读书笔记时写下自己的感想这些方法似乎以前经常听到。
这本书大概有如何形成一份购书清单、如何写自己的读书笔记、如何运用读书笔记这些方面的内容。语言简单易懂,重点的部分用加粗的字体突显出来,偶尔还配有示意图,整本书读起来很轻松。这本书对每一件要做的事的原因都进行了说明,但这些说明不是什么长篇大论的理论,都是很容易让人明白的事情。我本来是想将书中的技巧方法一一列举出来,但想想似乎有些多此一举——如果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而去做的话,是很难坚持的,但是如果要想知道“为什么”的话就不如直接去读读这本书,何必需要我在这里画蛇添足呢?所以我只想谈论我感兴趣的那一点内容。
开始让我觉得意外的一点是作者似乎在书中强调了一种坚持大于内容的观点。作者认为当我们有什么感想的时候,就要写在读书笔记上面,哪怕是“这本书比我想象中有意思!”这样简短的、甚至有些肤浅的语句。作者认为“一切都应该以‘能坚持下去’为先”这似乎看起来是更强调坚持而不在乎质量,但其实读书笔记质量的提升正需要不断地练习如何表达。这种记录自己的感想既不是说一定要写的多么的完美,也不是说为了坚持而走形式主义,重要的是记录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理解。
另一个我比较在意的观点就是,对自己有感触的内容进行标记和摘抄,而不是那些客观上很重要的东西。“写读书笔记也是有窍门的`,简单来讲,就是要彻底地专注于‘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即使客观上很重要,如果眼前的信息无法与自己在感性层面上产生共鸣,那么再读多少次也不会有感想”我看到这里时忽然就明白再看专业书时候我为何会感到“痛苦”,也许正是因为那些“客观上很重要”的知识使我无法共鸣吧!有些知识在读书时无论如何都感觉很困惑,而在看完书很久之后的某一刻就忽然明白了,这种情况我也是有过的。
我所说的两点只是我个人感兴趣的一些内容,这本书包含的内容要比我提及的更丰富,里面的方法可能不太适用于研究学习,而是比较适合相对轻松的阅读。如果像书中那样在读书时记笔记,并时常拿出来翻看,可想对扩大阅读量是很有益处的,在想要写些什么东西时也可以翻出来看看之前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也想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做做,然而实际坚持起来似乎还有些困难,比如我还无法做到像书中所写那样随时随地有想法就记录下来,但是我还是想要继续尝试,也希望自己能坚持下来。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4
终于重新读完了这本书。这是一本教授如何阅读的书,她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根底阅读,诠释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根底阅读作为一个成年人,根本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大多数成年人也多停留在根底阅读这个最低的层次上。
诠释阅读是稍微高一层次的阅读方法,主要是利用阅读书名、目录和序言等快速了解一本书的大概内容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展开表达的?你对此有何评价?这本书对读者本人有什么用?
分析阅读是第三层次的阅读,也是非常消耗心力的阅读方式通过更深入的阅读,进一步答复上一层次阅读中的四个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也有不同的分析阅读方法。我认为分析阅读,最核心的是找出作者的关键字词,进而找出作者的观点和主旨,针对作者的观点,读者要认真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评判,同意或不同意,为什么?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吸收了一本书。需要说明的是,值得分析阅读的书,世界上不超过一千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书籍不超过100本,对此,我表示相信。
最后一个层次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与分析阅读最大的区别在关注点不同,分析阅读的关注点在以作者的观点为中心,主题阅读的关注点应该放在自己要研究的主题上,让各种不同书的作者来参与自己主题的讨论,然后自己综合分析比拟得出自己的观点。阅读的方法也是一项技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不断的练习,这样才能熟能生巧,变成我们能够运用自如的技能。
阅读点亮生活,阅读让自己的心智获得成长,这才是阅读的真正目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5
今天看完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受益匪浅。以前不断读书却总感觉不得要领的疑惑现在解决了,原来是阅读方法的问题。
书中提到读书的三个阶段:粗略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三个阶段是相互包含的,大部分人是停留在第一阶段。只是将书从头到尾看完,而书的主题、作者的中心思想、情节设计都未有深入理解,如此阅读只能从书中吸收到极少的知识和信息。
而分析阅读则是一句一句去分析书的情节、作者的意图、书的论述结构等,将书中的信息尽量挖掘出来。而主题阅读则更进一步,抓住一个主题,对相关主题的书进行分析阅读,并比较讨论。后面两个阶段很少人能够做到,而这才是最有价值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才不会让你觉得毫无所得。
当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这般大费周章去做,我只是单指那些高价值的书而已。那些不怎么重要的书只需翻翻即可。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提到要对书进行分类,判断书的价值。毕竟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书的'数量浩如烟海,我们只需去认真阅读我们需要的书即可。
另外要注意工具书的应用,有时灵活运用工具书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进入作者的语境。
最后要在阅读完一本书后要写读书笔记,把对书的理解和感悟记录下来,最好再对书进行全面的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
求知路漫漫,愿始终如一。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6
用最近学到的SCQA框架解析这本书
S(情景):书读得断断续续,读了就忘,书中的知识难以应用到实际,读书不能形成系统思考
C(冲突):浪费了时间却一无所获,心智与技能成长速度缓慢跟不上实际需求
Q(问题):如何改变现状
A(答案):《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核心内容:读懂一本书的前提是主动阅读,而阅读的目的应当是获取资讯,求得理解。
有主动读书的意识,方法论才可奏效。
(阅读前)主动阅读的核心:提出四个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读什么
2、作者部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阅读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基础阅读——认字,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第二层次:检视阅读——略读,这本书在谈什么
1、有系统的略读,了解本书框架
书名、序、目录、索引、出版者的介绍、结语、挑选跟主题相关的篇章
2、粗读
从头到尾读一遍,不要停下来,了解全书内容
3、速读
眼睛跟着手指移动
第三层次:分析阅读——咀嚼与消化一本书
1、确定书籍种类及主题
2、了解书籍框架及作者主张
3、客观评论书籍好坏及认知作者
第四层次:主题阅读——比较阅读,阅读同一主题的多本书,进行比较分析,形成自己的'框架。
一、确定与主题相关的章节内容
二、将所有作者的语言翻译成属于自己的语言。
三、提出你的问题,从主题书中找到答案。
四、界定议题。确保所有作者都参与进议题的讨论中
五、分析讨论。
且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回到最开始,本书作者提出,读书前应提出四个问题,前面的内容是对前两个问题的作答。现在将进行后两个问题的作答。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本书讲得很全面且深入,但内容过于冗长,且结构不够清晰,我是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读完整本书后,回头看笔记才将整本书的内容框架梳理出来。如果没做笔记,现在这本书估计又进入了读了就忘系列。
凡是经过9年义务教育的同学,建议只读第一篇阅读的层次及第四篇阅读的最终目的。为什么?基础阅读对应小学识文断句阶段,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对应初高中的阅读理解。仔细回想一下,读一篇课文之前老师是否要求学生快速将课文看一遍,将每个自然段用一句话总结,将整篇文章分层,每层讲了哪些内容,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文中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哪些句子有何深刻含义,其含义是什么。且开始一篇课文前会有预习时间,这个时间就是去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文章所写年代背景等。这里就不一一概述。将9年义务教育中所学到的分析一篇文章的方法迁移至此来学习阅读一本书,大体是没有问题的,并且更通俗易懂容易理解。
而主题阅读可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快速了解某个领域的相关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总的来说,回到开头,不管阅读技巧如何丰富且绚烂,最重要的还是需要主动阅读,才能从中获取资讯,求得理解。
受这本书启发,我将会对“如何有效地阅读一本书”进行主题阅读,这本书是我主题书单里的第二本。读完整个书单后,我会以此为主题梳理相关内容。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7
收敛性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解;愈是理智地研究这类问题,答案的焦点将愈聚敛而清晰。发散性的问题没有正确而唯一的解;有知识与智慧的人愈是研究这类问题,会发现并提出愈多相互冲突的答案。发现这样的情形,问题不在于这些专家,而是问题本身的性质(P329)。
收敛性的问题也就是不容易受不确定因素干扰的问题,问题的性质比较单一、变量少、且可以通过逻辑表达出来并解决。比如我从哪里来(闵行来),要去哪里(要去徐汇);而发散性的问题是变化的、因个体差异答案也不一样,甚至有些时候无法清晰表达解释的问题。比如我从哪里来,要去哪里(寻找人生的意义)。
这段话解开了一直困扰我这些年的疑惑,为什么总是努力解决了问题之后,觉得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或是原来的问题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从而导致自己在问题上一直处于紧张、无力的状态。我之前拼命想寻找一个收敛性的答案,而事实上并不存在,对于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就是要接受答案的不确定性。
第一遍读完这本书,在工作方面让我意识到了,由于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组织适应问题的存在(我也明确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另一方面解决了自己目前一些人生方面的疑惑(有点意外),诸如开放性的问题的确没有明确的答案。而且书中也有指出不要一味地依赖系统思考,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开放性答案的体现,系统思维不是万能的`,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会是一种趋势。
这本书存在的意义在400页被指出——传统的组织最初的设计,是为了满足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人类需求的前三个层次:食物、安全和归属感;这些在现在的工业社会大多已不成问题,因此使得目前组织难以真正要求员工忠诚和奉献。除非组织开始致力于自尊和自我实现这类高层次的需求,否则目前管理方面的纷扰还会继续下去。同时让我惊叹的是,这是一本20年前初版的书,而对于20年后看到这本书的我来说,内容并没有过气甚至读起来非常辛苦。而且东方智慧早就被西方所吸收了,着实让人脊背一凉(因为我还是有点竞争意识的)。当然有前人铺路,学习起来可能也会方便许多。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8
人们常说,你为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才会真正理解它。把读书笔记作为目标去读书,得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比口头叙述要更多一些。这样读书的目的从“读完就好”变成了“要写读书笔记”,读书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写读书笔记不要成为读书的负担,而是目标,读书笔记其实可以是简单的一句话,只要你觉得这句话对你来说很重要就可以了。而读完后你在整理这些话的时候,也是二次思考和整理自己想法的过程,从这句话你可能会联想到很多相关的`信息,脑子里有东西了,写出来就不太难了。
而且当写读书笔记养成习惯之后,你再读书的时候就会主动的寻找书中“打动人心的内容”,看一遍,找一遍,再写一遍,这样的内容就很容易加深记忆,提升阅读效果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9
天爸从5月份起先让我读书,举荐了我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然后我磨磨蹭蹭到现在才看完了。 一起先读这本书,我好吃力,然后看两页看不下去,但是后来反复读了前几页,咦,似乎看出了点什么,然后就耐性的思索了一下,嗯,看了好几遍才看懂了书目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
那为啥要读这本书呢,因为它想让我知道阅读可以是一件多少该主动的事,越主动,效果越好。当一个人主动去读一本书,他在读书的时候就会很专心,对于有启发的地方还会拿笔画出来,读完之后还会思索书中的内容,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真正汲取了书里的内容。所以,单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并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只有我们将读书目标锁定在"为增进理解而阅读"时,去读一些"烧脑"的书,理解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那阅读中遇到问题咋办,看不懂呢,反复看啊,还是不懂呢,那就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需尝试去回答问题。只要是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阅读的艺术就是要以适当的依次提出适当的问题。所以假如书读的少,连自己想问的问题都表达不出来。 当学会了如何阅读一本书,那看到一本好书对你的回馈也最多。 首先,胜利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阅读技巧必定增进了。其次,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阅读完了之后,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会变得更有才智,而不只是更有学问。会成为一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当自己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下,靠着内心的力气,玩味着书中的.文字,书中的概念慢慢由模糊变得清楚时,就像是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又像是一粒破土而出的种子,那种生命力突然迸发的感觉,让人有无比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唯有在专心读书时才能获得。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0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艾德勒于1940年写的,距今已有八十一年,这本关于阅读的书历久弥新,堪称经典之作。
最近,我只阅读了这本书的前两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以及《阅读的层次》,书中的金句在耳畔时常回想,细细品味,深有感触。
阅读,为什么而读?爱看书,关注儿童阅读的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
首先,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书中写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为阅读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这些话令我醍醐灌顶。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学校老师让我读、家长让我读,转变为我要读,阅读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书中提到:读者对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书籍,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结合我个人的阅读经历,我深有同感。我喜欢读书,不是为了提高专业技能,更不是为了炫耀,就是自己心中有疑惑,需要到书籍的海洋里寻求答案。一开始,可能什么也找不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得多了,想得多了,领悟慢慢加深,心中的疑惑自然茅塞顿开了。
其次,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在自媒体发达的时代:手机微信、QQ等聊天工具无时不刻不入侵我们的生活,我自己也感觉工作离不开手机,生活离不开手机,有时想阅读一些文章就随手到微信订阅号上刷几篇,又快又省事。以上这些都是为了获得资讯而读。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确实需要为获得资讯而读,然而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就必须为求得理解而读。
书中将“阅读”这个词,区分成两种不同的意义。
我的阅读很多时候都停留在为获得资讯而读的层次。我也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的阅读要为增强理解力而读。读了这本书,我有一种想见恨晚的感觉:要是我能早点读到这本书,我的阅读之路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了。所以,我现在总是想去肯一些自己不怎么读得懂的书,比如艾德勒的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我特别想深入研读的书之一。想想之前自己带领班级跟随百千一起读的两本书,不禁觉得汗颜———我自己都还不懂得读,就胆大妄为地带领班级的孩子试水读了两本,收益可谓少之又少,只不过聊胜于无罢了。
我期待在后面的共读和自己的阅读之中,有更多的收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1
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做是增进理解力的人而写。
作者开篇指明读者对象。如果读书是为了消遣,那这本书不适合你;如果读书是为了资讯,那这本书也不适合你。如果想在读书之后,可以清楚知道:这本书是讲什么?作者的写作架构是如何的?主张/主旨/诉求是什么?和我的关系是什么?那么,这本书可以帮你。
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出什么,应该怎么利用他们。
这个时代,找到信息/资讯并不难,随手百度/google,即使不是直接的`答案,随着相关的搜索结果也或多或少可以找到相关的内容。所以,我们不需要做个“百科全书”,而是要做好准备,随时可以解决问题。怎么准备?目前我找到的答案就是不断自我学习,或者叫“思考”。思考包括观察、记忆、想象、分析以及审思。
如果你不靠自己,只想依赖别人为你作判断,那你就是奴隶,不是自由的人。
阅读的过程,不是单纯接受的过程,而是一种思辨的积极的批判的过程。如作者所写,书里回答了什么?是所有吗?它是如何来论证的?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比尔盖茨谈到当读到一本与他想法不一样的书,是最难受的,最花时间的,因为他要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2
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
——托马斯·霍布斯
一、我读这本书的初衷
我曾经苦恼于我的阅读效率,进而怀疑自己的阅读能力。从朋友那里听说某书不错、从网上看到某书评分颇高,于是找来此书的纸质版或电子版,专门抽出时间郑重其事地打算一睹为快,却从兴致满满到昏昏欲睡,要么读不下去,要么被其他事情打断,结果总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无疑会增加个人挫败感,让我对很多推荐书单也望而却步。
当我看到《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书名和封面介绍时眼前一亮,初步判定这是一本手把手教给读者如何阅读的工具书,可以精进我的阅读能力、提高我的阅读效率。加入到自己的书单后第一次专门抽出时间郑重其事地开启了本书的阅读。截止目前,收获颇丰,通过写读书笔记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对本书的思考、练习,也给大家做一个推荐。
二、本书简介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初版是在1940年初的美国,当时中学和大学普遍忽视阅读教育,导致学生在进入中学之后阅读的学习曲线就跌入了死寂水平,作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32年后又逢成人速读培训班泛滥,作者看到了这两种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决定增添修订再版。书中的许多观点和内容得到完善,针砭时弊又提供方案,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我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阅读教育不被重视,很多大学生和成年人的阅读能力甚至还不如中学生。中国当代学者撰写的关于“如何读书”的书很少,国内关于阅读方法的研究还不多见,科学而通俗的著作更少。唯一值得欣喜的也许是,中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地位和重要性在逐渐提升,阅读和写作课程也越来越多地被教师和家长重视。
互联网社会,人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不计其数,阅读行为也时刻在发生。《如何阅读一本书》成书于约50年前,对现代社会还具有参考价值吗?我认为有。作者认为阅读行为一般有三种目的:娱乐消遣、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我们在面对繁芜庞杂的信息时不能只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要保有选择和筛选的权利。面对经典读物时,需要被启发以增进自己的理解力,需要穿越时空和大师进行“无障碍的交流”。要达成以上成就,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或多或少的答案。
三、做一个主动的读者
有多少次你在看一本好书的时候,翻了好几页,脑海却陷入了白日梦的状态,等清醒过来,竟完全不明白刚才看的那几页在说什么,然后又倒回去看,依旧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走神,既浪费时间,又有挫败感。要避免这个问题,我得到的启发就是:阅读时,要努力做一个主动的读者。
(一)带着问题和思考
看到一本书后,“归为哪一类主题?从书名、封皮、推荐语等大致知道本书在讲什么内容?能解答我哪些疑惑?增加我的哪些认知或给予我什么样的指导?”阅读是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的学习,是跟着一位缺席的老师在学习,我们所提出的疑问都要通过自己在书中找出答案。如果一个读者摆出一副完全被动的姿态,那简直是在浪费时间。
作者建议初学者按照以下顺序提出如下问题:
1.这本书整体在谈什么?如何发展主题并论述为关键议题?
2.作者主要着墨在哪些部分?
3.你觉得作者哪些说得有道理,哪些说得没道理?(这个问题建立在前2个问题的基础上)
4.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二)通过输出内化于心
写作和阅读是一体两面的事情,没有高效的阅读,何来高效的写作。在阅读一本有水平的经典读物时,一般而言作者的水平都要高于读者,读者得付出努力才能够得到作者的水平,而检验你到底被启发了多少最好的办法就是照着作者当时所做的再来一遍——写作。
(三)不要轻易借助外力
阅读是一个凭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字句之外,不借助任何外力,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要想达到被启发、增进理解力的目的,不轻易借助外力是一个对自我有要求的读者的必由之路。类似“3分钟”、“XXX带你快速看XXX”等辅助性的读物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二传手的水平决定了你对这本书认识的上限,这种拾人牙慧的行为极有可能让我们对原著先入为主且难以纠正。
四、阅读的四个层次
作者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它们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之所以称为层次是因为阅读的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高层次包含了低层次的阅读技巧。
五、基础阅读
一个人只要摆脱了文盲状态,开始认字,就已经进入了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在熟练这个层次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学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基础阅读分为四个阶段。
(一)阅读准备阶段。身体机能上要有良好的视力和听力、口齿清晰,智力方面有起码的认知能力。
(二)读写阶段。通常相当于小学一年级典型的学习经验,能够独立阅读简单的书,写出简单的字。
(三)习得功能性读写能力阶段。该阶段的特征是有能力快速建立字汇的能力,根据上下文找出自己需要的信息。
(四)积累并运用阅读经验阶段。读者已经能够精炼和增进之前阶段的技巧,并且能够进行不同读物之间观点的演绎、类比、归纳。
六、检视阅读
本书的重点从这一层次开始。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有些书应当浅尝辄止,有些书应当囫囵吞下,只有少数书应当反复品味,消化吸收。”拿到一本书时,读者并不知道它是否值得一读、会花费自己多长时间、会不会引起自己的兴趣。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分辨你面前这本书属于那一类,检视阅读会是解决疑问很好的方法。
(一)有系统的略读
1.书名,封皮上的摘要。包括副标题和重要观点的摘录、宣传文案、推荐人的评价。看完这些基本可以给这本书做一个归类。
2.序。包括作者的序、邀请其他人做的序、译者的序等,个人认为作者的序参考性比较大。
3.目录页。方便对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事实上,许多作者花了很多时间来创作目录,如果这些努力都浪费了不免让人伤心。
4.索引。很多人都不会看索引,甚至都不知道面前的书到底有没有索引。作者认为索引部分能够尽快地让读者锁定一本书主题的范围,博学的读者看到引用的书籍和作者还能够做主题的分类(类似于第四层次的主题阅读)。
5.跟主题相关的篇章。挑几个和主题相关的篇目看看,多注意其开头和结尾。
(二)粗浅的阅读
我们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是阅读时要去注意那些我们不懂的地方。例如,碰到生字生词就去查字典词典;读到一些不明白的隐喻和论说就去查百度或相关资料;多注意注脚和相关学者的注释。但是如果不在对的时间就去做这些事,只会妨碍我们的阅读。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只把注意力放在你能懂的部分,略过那些不懂的部分,保证先过一遍。
(三)技术性问题
1.逗留与倒退。脑子的效率比眼睛要高很多,人脑运作的速度快,眼睛移动的动作慢,故需要用双手训练自己的眼睛,用手指着阅读。
2.阅读的速度。“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理解”。阅读的速度绝非只有单一的一种,重点是知道阅读什么样的读物(不同的章节)用什么样的速度,这一定得益于日积月累的练习和反思。
七、分析阅读
能使用分析阅读规则去读的书,往往是我们必须要吃透的书或者我们非常想深读的书。
(一)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
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二)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
5.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三)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
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八、主题阅读
(一)准备阶段:观察研究范围
1.针对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
2.浏览书目,确定哪些与主题相关,并就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二)阅读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1.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2.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使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3.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使大多数的作者为解读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
5.分析这些讨论。以突显主题为原则,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议题以其共通性来决定排列的先后顺序。解读某个作家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
九、写在最后
这本书是公认的经典,也是公认的晦涩难懂。很多网友分享读书心得时吐槽“读的时候昏昏欲睡、雨里雾里”。我也有这种感觉,但耐着性子读完,有两点感悟。
一是我猜测译者在翻译时为了保证原汁原味,于是将各种介词短语、不定式、分句的插入语也都照搬,导致本书特别口语化,表达拖沓、烦冗,让人找不到重点。同时我也怀疑,作者故意把篇章写的又臭又长,但又在其中夹杂着金玉良言,就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主动,开动脑筋。有一丝“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的意味。
二是作者为读者列了很多阅读规则,如分析阅读层次多达15个规则,这些规则多到足以让读者自嘲,“原来我根本不会读书,之前就是闹着玩”。作者却坚信脚踏实地练习这些规则才是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升华成阅读艺术的不二法门。阅读就像滑雪一样,只有将每一个步骤熟练掌握,才能将所有不同的步骤连结起来,做出复杂却和谐的动作。这本书非常值得作为案头书,时常翻阅,不断实践。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3
第一次阅读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但还是通读下来了,就像作者说的:“面对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通读一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检索。”由于有时候查着查着犯难心情就上来了,然后放弃阅读的概率就会增加,从而错过后面更精彩的内容。
阅读分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越是主动阅读收获就越多。要明白自己阅读是为了什么:是为获得资讯,求得理解而读还是纯粹消磨时间消遣自己而读。明确目标!
在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中,让我收益最大的还是检视阅读。
一、检视阅读中教会我们如何有系统的略读:
1、先看书名页,然后有序就先看序。
2、讨论名目页。
3、检视索引。
4、读出版者介绍。
5、选择主题篇章来看。
6、可以对整本书东翻翻西翻翻,留意主题动脉。
我以前没有留意那么多细节,基本都是翻开书直接阅读,以后应当按这样的流程在阅读前。
二、在粗浅的阅读时,面对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通读一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检索。
我以前阅读就是遇到不懂的都要去查资料,有时候查着查着就放弃的这本书的阅读,以至于错过后面的精彩的有用的内容。这次就尝试了通读难度高于我理解力整本书,对我来说,好有成就感。对于阅读的速度,以前不太关注,读了这章后,刻意关注速度,发觉用书中教我们的方法用手指着字一行一行的移动,速度要比眼睛感觉要快一点,这样专注度增加了,速度也上去了。也不要一味求快,有时需要快慢结合着阅读。
在分析阅读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阅读一本书所提的四个问题:
1、这本书的内容是在谈什么?
2、内容的细节是什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这本书说的是真实的吗?全部真实或部分真实?
4、这本书与我何关?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的质量会更高。
对于这章的分析阅读我还需要连续细读它,由于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指导,没有消化这部分内容。对于第三章的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由于自己原先的阅读都比较单一,对于戏剧,历史,科学和数学可以说基本没有接触,所以阅读起来相当有难度。
就主题阅读,也是我接下来要去尝试的一种阅读,由于近期对乐观心理学很感爱好,所以想进行这方面的阅读。想从乐观心理学之父马丁、赛利格曼的系列著作开头。盼望有这方面阅读体验的小伙伴能共享你们的`阅读阅历。
“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关心你思想增长。当你阅读了一本好书你的阅读技巧必定是增进了,还能教你了解世界以及你自己,对人类生命中的永恒真理也有更深刻的体认。好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有关心,更能关心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和成长。”对于书中的这段话特殊的认同,一次好的阅读就是一次思想的成长。盼望在马老师的阅读营里能阅读到更多的好书。感恩马老师无私的付出,感恩小伙伴一路相伴!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4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一本教授阅读方法的书籍,被许多读者奉为阅读圣经。
本书的开篇指出了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因此必须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很多人在阅读的时候,常常没读多久就开始出现双眼停滞、头脑昏睡的状况,这种精神不济的状态根本无法将阅读进行下去。作者认为,人们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阅读缺乏主动性。
完全被动的阅读只会越读越疲惫,越读越乏味,直至放弃阅读。所以,预备开始阅读的人首先要认识到的是: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情,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既然阅读是一种活动,那么也必有活动的目的。阅读的目的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为获得资讯而读,第二种是为求得理解而读。
阅读与自身知识水平相当的书,那么阅读的目的就只是为了获得这本书所载录的信息而已。阅读高于自身知识水平的书,并试图读懂读透它,向自己现有的理解力发起挑战,则是阅读的另一种目的——提升理解力。
这本书所针对的读者就是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的情况下,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理解,认知自我破茧而出。
好的阅读者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以及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阅读的人都拥有这些阅读能力,但好在这些能力和技巧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答案和秘诀就藏在这本阅读圣经里。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
记得在中南读书时,导师给我们列的书单中,第一本书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当时在图书馆粗略的翻读了一下,觉得太理论化,也就没太用心去读。今天,在孩子学校的推荐下,专门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只有借的书看起来才有动力,因为有归还日期,要是自己买的,就会变懒)。
打开目录,一览下来,发现这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教导我们如何去阅读一本书,不过别小看这本300余页的图书,并不容易阅读,尤其是第一次阅读本书,大部分人会感觉非常吃力。建议反复阅读这本书的目录,有耐心的思考几遍,理解目录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后开始阅读。
我阅读本书目前的收获是了解了阅读的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前三种阅读方法是针对图书类型,主题阅读是针对阅读目的。其中分析阅读作为一项最为核心的能力,需要重点掌握。而主题阅读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只有真正掌握了主题阅读才能深刻、快速的研究某个特定主题。
其实,《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主旨就是要告诉读者:读书要主动。主动阅读——这是一个我认为最重要的观点。书中说:任何学习都不应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应该死气沉沉。阅读时越是带着自己应有的积极、主动态度,以及尽量让自己阅读得更加有活力,才能够更有所得,阅读的效果才会更显著。道理的确如此,要培养孩子积极主动阅读的态度与习惯,家长们必须做好持之以恒的准备。
"增长理解力"是我们阅读的最终目的,书中说"知识(Knowledge)不等同于理解(Understanding)"。但我觉得,理解力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没有知识信息的积累,何来的.理解力?所以,主动阅读加经常阅读,才能帮助我们"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更深入的体会,此时就像自我的破茧而出。"
"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书要咀嚼与消化。" 在选择阅读内容时,要养成阅读目录的习惯。不要被书中文法或文章结构阻碍,不必要每词每句都读得透彻,重要的是在最少时间内掌握书的重点、主题框架等,再以此来判断一本书是否是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
挑书的步骤:
1、阅读书名、副标题、序,总结主题并归类。
2、细读目录页,概括性地理解书中内容的基本架构。
3、检阅索引,可以评估书中的主要涉及点,再细读重要词目的内容获取第一感受。
4、挑几个跟主题相关的连续段落读下去。
一本书读完之后,我们应该提出的4个问题:
1、该书整体上谈些什么?
2、书中具体讲了什么,怎样讲的?
3、书中的内容有道理吗?是部分有理还是全部有理有据?
4、书中内容跟我有什么关系?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的翻译质量特别差,很多地方发生词义不当、很多句子用词、语序怪异,不符合中文习惯。如经常出现的"资讯"一词,其实翻译成"信息"多好;第八章的"单字"最好改译成"词语"; 第九章的"主旨"最好改译成"句意",在中文中,主旨通常是对一篇文章而言的,不能用于单句。第十章的"修辞"最好改译成"劝说技巧",因为修辞是一种表现手法,指"比喻、拟人……"这些东西,用在那里我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究竟怎么理解,等等。
当然,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应用指导类书籍。也许第一次会感到晦涩,而在你第二次阅读这本书时,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好的阅读即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对工作或事业有帮助,它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如何阅读一本书》简介及作者介绍07-07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07-08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05-01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通用11-05
《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体会范文优秀03-07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08-16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3篇)08-26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精选29篇)04-11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后感1200字07-03
如何激发阅读兴趣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