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
读完这本书最核心的收获是:人的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
从时间轴上来看,人的一生是由很多个不停连续的点构成(我理解为随着时间流动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就像自由跳舞一样,只要跳动就会离开原位置,但是刚开始跳舞的时候我们是不明确最后会停在那个点上的,不知道未来会遇到谁,发到什么故事。这也是人生未知的魅力所在。我们要聚焦的、能把握的就是每一个此时此刻。
人是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最终会变化成什么样子,起决定因素的是我们做的每一个选择。我们的现在就是曾经每一个选择的叠加结果。换句话说,幸运是我们的选择,不幸也是我们的选择。——“人是会改变的”是本书论述的前提。
社会的最小单位是2个人,所以说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自存活。譬如你生下来没有人喂食,你活不下去的。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就要处理人际关系。性格是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思想、是行为的倾向性、是生活方式的体现。处理问题的方式又和我们的性格有关,可以说,性格与人际关系相辅相成。
性格里,有些人自卑,有些人自信,有些人自负,这些都是人追求优越感天性过程中产生的。不管自卑还是自负,都是因为无法达成理想中的自己,又不能接受自己的无能的行为表现。自卑感是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低,有“我做不到”的意识。可以从完成小目标开始来增强对自己的了解,建立“我可以”的自信心。如果是自卑情结,思维逻辑是“因为我……所以做不了……”,强行给事件建立因果关系,以此作为不愿意改变现状的借口。表现的目的是为了将人际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如果没有意识到是在不断的对自己撒谎,在对他人撒谎,这种情况是很难改变的。
自负是放大自己的能力,是达不到理想中的自己又想显示自己特别性的一种手段,以此营造出虚假的优越感。生活中也有夸耀不幸的,用不幸的事件或过去作为支配对方的武器,比如有些人会拿原生家庭作为自己行为不当的借口,本质上也是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用不幸显示自己的特别,在弱势的情况下仍然要掌控主动权,以达到避免伤害的目的。老话说,缺什么就炫耀什么。
那如何恰到好处地获得幸福呢?作者认为幸福不是为了获得别人认可的优越性,幸福是追求在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的自由。而自由是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所以,幸福是获得人际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要活得自由,就要达成两方面的人生目标——行为层面的自立和与社会和谐相处,心理层面对应的是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我认为完成这两个人生目标的过程也可以是建立自信的过程。
自卑、自信、自负是源于人追求优越感天性,自卑和自负是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看到了现实与理想的大差距,聚焦在“我没得到什么”上,产生了“我无能”的意识。自信是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看到了现实与理想的大差距,聚焦在“我给予了什么”上,产生了可以“我可以做更多”的意识。自卑自负是以自己为中心,他人都是需要发动战争攻势的敌人,战胜了就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战败了也要找借口说服自己没有输。自信是以他人为中心,他人都是可以信赖的伙伴,想的'是我可以为这个人、这个团体付出什么,在贡献中收获价值感。自信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行(普通),并将关注点转向可以努力改进的地方,最终形成“我有能力”的心理意识。
自立的人有贡献,有贡献的人能与社会和谐相处,能和谐相处的人有价值感,有价值感的人有自信。自信的人能接纳自己的不足,能变得更好。
此外,作者还提到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要做到课题分离,即这件事的结果该由谁承担?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就好比可以将马儿带到河边,可以鼓励它,可以提供援助,但喝不喝水我们不能强行逼迫。就像孩子学不学,我们可以引导但不能用武力等让他屈服,这样会让亲子关系僵化,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关于课题分离,作者提到的“回报思想”对我也是很有启发——无论别人做什么,最终决定如何做的都是自己。比如有些人就是很喜欢请客请来请去的,喜欢AA制干脆利落的人就会很困扰,觉得不回请又欠着别人什么。这时候区分请是别人想请的,你可以拒绝,也可以选择不回请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把握此时此刻、自立、与社会和谐相处、自我接纳、信赖他人、为他人贡献获得价值感、课题分离都需要很多很多的勇气,这就是我全部的收获。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
一开始读这本书时,边读边思考,感觉阿德勒心理学真的很有新意,视角很独特。
比如他否定心理创伤,说“决定我们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是啊,总去寻找原因,认为正因为之前如何现在才会怎样,对于人的成长真的少了些积极的因素而多了宿命的色彩。过去发生的一切,肯定会有影响,可是自己如何去看待,赋予它什么意义,却可以成为由此改变的巨大动力,我觉得非常有积极意义。尤其我们回顾过去,既然已经发生不能改变,就要赋予它积极的意义,作为珍惜现在、改变现在的动力。
再接着读,就受到巨大的冲击,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认为我们没有必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我是学社会学的,人是社会人,是镜中我,是通过别人对我们的反应来调整、规范和完善自己的。可是现在要我们不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是不是矫枉过正,走入另一个极端了呢?我和书中的.青年一样觉得不顾别人的感受而我行我素是绝对不可能的。可是再往下读,读到人生课题这一章节,我慢慢觉得被说中了自己的要害。
我就是那个很容易课题混淆的人,我是如此在乎别人的感受,别人的一句轻描淡写的评价都让我深感不安,为了让别人满意,为了维持一派和谐,甚至会委屈求全。我把本属于别人的课题强加在自己身上,给自己背负了沉重的压力,不是牺牲,而是对自己的执着。
如书中所说“一味追求别人的认可,哪怕竭尽全力迎合别人也还是以自我为中心,是对自己的执着。”另一方面,我也不自觉地对别人的课题从所谓的“为你着想”的角度去横加干涉,引发了权力之争。
所以,当我知道了课题分离这个命题之后,当我不开心,为一些关系纠结痛苦的时候,我愿意冷静下来划一划界限,是不是太期待别人的认可了?那可是别人的课题。是不是对他人进行了干预?那可不是我的课题。
这样去想,心绪会平和很多,当不那么执着于自己,更关心他人之后,我发现分离的效果并没有使得人际距离拉远,反而多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正如书中所说:“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入口”。课题分离、划界限真的需要好好思考和实践。
阿德勒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对他人有贡献,我觉得非常积极。一开始我觉得阿德勒的心理学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安慰,是精神胜利法,但是读到自我接纳、信赖他人、他者贡献时,我看到他实际上非常积极地指向了外部,不是寻求自我的回报。幸福就是贡献感,人生就是连续的刹那,在于每一个此时此刻,过好每一个当下,走着走着自然而然就走到了自己人生的高处。
最后,以书里的句子作为结束。“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3
都是在三十多岁接触阿德勒心理学,可能是缘分到了。
活在当下,接纳自己,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这些观点并不陌生,但是因为之前没有深入思考(或者说没有接触阿德勒心理学),所以一直理解的很模糊,只是在特定场合下有碎片式的应用,因为不成体系,所以听上去像口号甚至借口。
人都追求意义,但少有目标明确、信念坚定、同时又具备全部能力的幸运儿。所以大多数人渴望别人的`认可,自我意识强烈的人虽然不需要别人的认可,但无法回避社会意义上的成功,这些渴望得不到满足就会陷入迷茫和痛苦。对此,阿德勒给出的建议是接纳自己。
如果仅仅是接纳自己,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怎么看都是自欺欺人。对此,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第二个建议:不回避,修好人际关系这个人生课题。修好课题的关键是像伙伴一样待人,无条件的信任,不求回报的利他。当然,伙伴范围是自己决定的,心理学又不是宗教。
但是知易行难,改变需要勇气,接纳平凡的自己的勇气,不在意别人看法的勇气,不怕受伤、信任别人的勇气,不求回报、利他的勇气,坦然自我评价的勇气,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4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话:“他人即地狱。”我们生活在社会环境当中,免不了受到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会塑造我们的人格。而本书《被讨厌的勇气》,不仅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入门书籍,也告诉了我们如何夺回自我塑造的权利。
心理学两大巨擘,阿德勒和佛洛依德的心理学是迥然不同。了解过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人们知道,弗洛伊德强调小时候的创伤会影响以后的性格。网上也有许多人控诉自己原生家庭的信息,认为原生家庭毁了自己的人生,更不用说还要孩子组成了“父母皆祸害”的讨论组发泄情绪。然而事物是一体两面的,有坏处必有好处,阿德勒心理学强调主观改造世界的一面。比如说盲人在触觉和听觉上的敏锐程度要高于普通人。这样来看“上帝为你关上一座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古人也说过祸福相依。如果能用积极的角度来看待这些祸事,心灵也能回复平静。原生家庭贫困的人固然没有享受生活,可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的能力。但如果一直抱着怪罪他人的念头,认为自己的失败都是由他人造成的。这种自怨自艾又怨天尤人的观念,将导致人不断堕落。不要认为处于低谷就是坏事,能从地狱中爬出来的人,一定比常人更容易登上高峰。
其实回过来思考佛洛依德这个人,他研究得最多的是精神病人。用研究精神病人的理论为自己的堕落找借口实在不是一件理智的事情。在心理学上,阿德勒支持目的论,佛洛依德支持原因论。佛洛依德的“原因论”,认为现在的结果是童年时种下的因,是过去时。而阿德勒的“目的.论”则是现在时,他认为现在出现的问题只不过是你自己为自己找的借口。比如找女朋友这件事,如果是弗洛伊德来分析,他会认为你找不到女朋友是因为你从小缺少母爱,不擅长与女人交往。而阿德勒则认为,你找不到女朋友是因为,你内心的目的是为了逃避失败而不断找借口不去尝试。
在人际交往方面,阿德勒的启发更令人发省。中国人总是擅长鄙视别人的,大学老师鄙视高中,高中鄙视初中,初中鄙视小学,小学鄙视幼儿园。更不用说省份之间的鄙视,性别歧视和学历歧视。阿德勒认为个人要通过对社会的奉献来成长,要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奉献社会,而不是压过别人。所有人都是与我平等的生命体,纵然有差别,也无高下之分。对待他人要尊重和接纳,但是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来影响自己的成长。例如学车过程中,有些人总是学不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太在意教练的看法了,尊重教练固然必要,但是没必要把教练的意志强加到自己身上。你的目的是练好车,犯错是正常,如果因为教练一两句话你就不敢犯错了,那你永远练不好车。重要的是你在练车过程中的成长,而不是达到教练的目的。从这里看,阿德勒心理学既是集体性的,也是讲究自我的。他将他人和自我的关系摆的明明白白,不要想着操控别人,但是绝对不要被别人操控。我认为,歧视别人的人内心是自卑的,歧视得越厉害,内心越自卑。结合社会经历思考,也是如此。去政府部门办事,就能深刻体会到什么叫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如果你厌恶被他人歧视,那就不要歧视他人。只要不加入鄙视链这场游戏,他人的看法于我何有哉?
最后,也是前面所说,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目的。我再补充一点,注重现在,而不是寄希望于未来。知乎有个问题是说:到底是现在去追喜欢的人,还是努力致富后再追。我认为的是,什么年龄段就做什么事情。如果你青春年少,就尽情去试错、去爱、去奋斗。如果年老,就思考如何造福后人。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任务,且不说财富自由的难度多大。重要的是你在追求女生的过程中,对自我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现在网上有种思潮,不恋爱,不交友,不结婚,不生子。我认为是不对的。他人即地狱,反过来他人亦是天堂。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而生存,我们要在人群中寻找自我价值和存在感。虽然我们的教育在交际能力方面缺失,可我们自己要不断完善自我的交际能力。这可能很难,对于内向者来说。可是这是一场必须得玩,而且要玩的赢的游戏。社会的铁则就是,善于抱团的人总是赢。而家庭和友人,是团体的最小单位。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这是广为流传的尼布尔祈祷文。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就是认清自我,接纳自我,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升自我,改善自我。每个人都应该成为更好的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5
近期读完《被讨厌的勇气》一书,颇有感想,忍不住推荐出来,这本书是关于阿德勒心理学的一本著作,或许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但是对这句名言应该不陌生: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就出自阿德勒。本书名叫《被讨厌的勇气》,勇气就是指戳破自己的借口,重新开始的勇气,是不念过去,立足当下的人生心态。
本书以青年和哲人的对话来揭开内容,一开始就给人“当头一击”——人不由过去的经历决定,而是由现在的目的决定,即否定了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提出目的论。文中一个原生家庭破碎的人长大后变得孤僻,不想出门,用原因论来解释就是他小时候经理了痛苦的同年,导致长大后孤僻,产生了这个结果;但是用目的论来解释是他想用不出门来达成某种目的,比如减少受到伤害,或者获取父母的关注。原因论是很多人都能接受的,因为它把人自己的主观能动剥离出来,将一切归咎于过去,而目的论恰恰是将人从过去剥离出来,不推卸自己的责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过去的经历是无法改变的,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心理创伤产生的刺激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来决定我们的经历的意义,决定现在的自己的,是自己赋予过去经历的意义。
既然自己是由现在的目的决定,那么,现在的.状态就是可以改变的,包括我们自己的性格、秉性、品质、技能等等。但是很多人都止步于此,因为改变是痛苦的,改变意味着放弃过去熟知的经验,需要应对未知的事情,那么生活就是充满不安的,也可能会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所以,即使很多人认为自己需要改变,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轻松更安心,下不了改变的决心,在变化产生的“不安”和不变带来的“不满”中选择了后者。所以,改变是需要勇气的。
勇于改变,认识到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自己,不是无法改变的过去,也不是无法预知的未来。把握好现在,过去就像一段连续的点,你的现在也是在一个阈值范围内变化,而这个阈值就是你的认知,因此改变需要从认知开始,然后就是改变行动,人没有办法永远通过想象获得满足,现实总是会在某一个节点突然给你来上一下,让你的脚落在地面上,这一刻,一定会让你感受到深刻的痛苦,要勇于改变,活在当下,知行合一,才能画出优美的人生线条。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
带着好奇读完这本书,读了之后才发现,这本书简直就要被书名埋没了,非常值得一读,没有所谓尬吹,有的是满满的分享。这本书通过青年和哲学家对方对话的讲述方式,一层层铺展开问题,将阿德勒错综复杂的心理学与实际相结合,通俗的讲解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很多困惑,有些观点是相当棒的,打通了我原本闭塞的思路,心灵思绪也变得敞亮起来了。
我们经常说活着好难,世界好复杂。但事实上有可能是我们看到的并非世界原有的样子。如果我们觉得世界复杂,完全是因为我们把世界看得复杂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活在客观的世界里,而只会活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世界上的种种东西都是与我们有关联才有其价值的)。如果感觉目前眼前的世界是无比复杂的一团乱麻,我们其实是有可能改变自身让世界恢复其简单的样子的。因为根本不在于这个世界怎么样,而在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同书中所提到的,同样是18度的井水,在夏天感觉是清凉,在冬天却感觉是温热一样,水的温度并没变,改变的只是我们的主观感受。
我们总会觉得很累,到了年龄就要考虑买车、买房、结婚、生娃、养娃等种种问题。特别是这个社会竞争越来越大,有很多城市里的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从胎儿的时候就开始了鸡娃的`一生。我们为什么越来越累了,社会在前进,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便捷了,可为什么我们会越来越累了,不光我们累,孩子貌似也比几十年的孩子更累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叫课题分离,我们只需要管好自己的课题就可以了,即“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怎么理解这个课题呢,我的理解是可以跟义务挂钩吧,把每个人应负责的课题分离开来,每个人都只关注属于自己的,这样我们就能轻松很多,我们觉得很难,往往是被别人干涉了自己的课题,或者自己干涉了别人的课题。而怎么区分是谁的课题呢,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只需要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活在当下绝不是享乐注意的享受现在,而是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的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7
与大多数人一样,我总会在某些时刻不自觉的陷入自我厌恶与自我怀疑中,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偶尔也会觉得生活中存在诸多无奈,若是能换一种活法是不是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又或者对于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
想要改变,却又无从下手,最后只能长叹一声:“我又能怎么样呢?“
直到某一天我在书店里偶然发现了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书中阿德勒阐述的对自我的解放、对幸福的论述都让我有种耳目一新、醍醐灌顶之感,一如胡慎之在推荐序中所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稍带苦涩,但又可治病的良药。“
例如书中所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无论是谁,无论你的年龄多大身处何种地位做着什么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都是无法逃离的存在。而在人际关系中,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在期待着他人的表扬,害怕他人的批评,害怕被他人所讨厌或者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害,从而不断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去迎合他人价值观以及评判标准。因此,各种各样的烦恼就此衍生,疲惫感也随之而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呢?
书中大致给出了几个方向:其一、课题分离。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丢开别人的课题是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的关键。其二、要有“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书上说:“重要的不是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昧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其三、要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害怕而止步不前,却不知这样的我们在他人眼里更显卑微,所以,何不大胆的向前迈进,成就一个更好、更自信的自己!
关于人生的其他许多课题,书中都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相信细细品阅后的你定能从中得到自己需要的问题答案。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无心理学与哲学基础!
怪书。它所讲述的并不是纠正某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或思维,而是一整套圈连起来的思想。如果你反对一个点,所有的点你都很难认同,我一开始因为好奇因为求知,这个知并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对话,我确实很想知道答案。因为它推翻了大众的普遍认知。第二次谈话前有三个问题,自由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自由?束缚我的究竟是什么?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现代思维回答了。
往后看它告诉我们人的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想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从课题分化开始,你的课题,我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被别人干涉。这中间有一个例子,小孩的教育问题,关于他的学习是他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父母都不能去干涉他的课题。不能说,你应该学习,你应该要考哪所学校。能做的是“把马带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决于它自己”。
它主张目的论,否定精神创伤即“因为过去受过什么伤害,导致我现在怎么样”否定因果论即“因为A我做不到B,内心暗示就是没有A我也能做到B”总之人的行为都带有对自己的“善”在里面为目的。我接着寻求答案,最终问题来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对自由的定义是被讨厌的“勇气”,幸福则需要三个阶段来实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自我接纳我尚可接受,因为百分之九十的大众都是普通人总会认识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认知。他者信赖与他者贡献我却是不敢苟同,太理想化,它主张你只管去开始做,不管他人有没有回应,那是他人的课题,改变自己能改变的。这本书内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气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气”啊勒德的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8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恰逢朋友发来一条微信讨论这本书,“‘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的勇气’,这句话怎么理解”。这是本书封底上印的一句话。我想了想,可以从这句话的逆否命来做理解:如果你没有勇气去被别人讨厌,你就不自由。从书中所提“课题分离”的角度来说,自由是自己的课题,是否被别人讨厌是别人的课题,自己的课题自己负责,别人的课题你也干涉不了。即使有被别人讨厌的风险,还是选择率真地表达自我、活出自己,这就是作者所谓的勇气。
阿德勒哲学说,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这并不是说人生没有意义,而是强调没有“普遍性”的人生意义。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没办法给出普适的定义。我们没办法将和平国家的孩子和战乱国家孩子的人生意义进行逐项比较,也没办法将健康人和不幸罹患疾病的病人的人生意义去简单对比。比较没有意义,但人生有意义,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每个生命都有独特的意义。
最吸引我的'是书中对人生目标的描述,概括起来,包含两方面:行为上自由,心理上幸福。两个维度,息息相关。
行为上自由,指的是(1)自立,(2)与社会和谐相处。
心理上幸福,是指要修炼两种意识:(1)“我有能力”的意识,(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意识。
先说自立。自立,对应的便是“我有能力”的意识。不再寻求他人的认可,不通过他人来接纳自己。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经常听到自己被夸的一个词:乖孩子。我们的文化里,总是以乖孩子为榜样。乖孩子,是被父母师长的认可喂养长大的,乖的代价是听他们的话、顺从他们、不任性,乖的结果是被夸奖。乖是一种偷懒的思维模式,听别人的,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然后渴望被别人夸奖。想自立,就要摆脱“乖”的束缚,要走自驱的一条路,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决定自己。不求着一路鲜花和掌声,只需要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如书中所说,勇敢地“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吧”。
再说与社会和谐相处,对应的是“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意识。阿德勒哲学说,“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如何避免人际关系的烦恼?阿德勒给的建议是“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他者信赖”,即相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人与人之间信赖越深,关系越深,能感受到的与人交往的乐趣越深。当然,风险也越大,但是这个风险是值得的。如同博弈论一样,好的策略是以信赖别人作为初始值,如果有人辜负了你的信赖,那么你可以选择终止这份信赖。
“他者贡献”,阿德勒指出幸福即贡献感。幸福是感是体会到在共同体中自己的位置。共同体可大可小,大到家国社会,小到公司家庭。贡献感甚至都不一定来自贡献本身。因为每个人衡量贡献的标准也不一样。但自己有了贡献感,就足以支撑自己。回顾我们一天的工作,有时只是做了一份报告,写了几页PPT,拷贝粘贴处理了一些数据,但是想想看,我们这些枯燥的日常工作,是公司某产品某项目的一个环节,某笔交易的一个部分,最终也是为用户为社会提供了价值。这样想,便产生了贡献感,晚上回顾起来,疲倦的身躯会流动着一股向上的力量。
最后,再把“自立”和“与社会和谐相处”放一起聊聊。因为我们处在人际关系的大网中,脱离人际关系谈自立,没有意义。这里面我特别有收获的是“横向关系”和“课题分离”。
“横向关系”,是治愈自卑很好的药方。简单说,就是人与人之间都是横向的关系,没有纵向的高低。自卑情节,正是基于“纵向关系”的意识。书中有一段描述特别打动我:
“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上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人与人之间,没有纵向的关系,无论成就大小,没有谁高谁一等,我们都在一个平面上努力。在我的成长中,父亲是家庭里不容抵抗的权威,带来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纵向关系”意识。在重要他人面前,会潜意识地认为自己低。这也反映在工作当中。横向关系,给我一个很好的心理暗示,大家的纵坐标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之分,在人格上平等,这会让我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你可能比我强,比我赚的多,比我影响力大,但你不高于我,我便不会因为这些而自卑,也不会因此固步自封。
“课题分离”,是在人际关系矛盾中自我疏导的妙方。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三个重要的人生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你要识别自己的课题,不能让别人控制你的课题;你往往参与别人的课题,但你不能企图决定别人的课题。
孩子的教育就是典型的例子。家长为孩子费劲心机,但孩子贪玩、不认真学习,没有好的学习成绩,家长容易因此非常烦恼。用“课题分离”的妙方来分析,家长为孩子费尽心机,为孩子创造一切好的条件,这是家长的课题。但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家长的烦恼来自于对自己的付出得不到预期的有回报,但回报来自于孩子,你决定不了。从本质上说,你永远控制不了孩子的课题,越早想明白越轻松。古语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便是这个道理。你把马儿带到河边就行了,喝不喝水是他的事,你强迫不了。
最后总结一下,这本书告诉我们两个切实的努力方向,在行为上追求自由,在心理上追求幸福。追求自由,是要追求自立、与社会和谐相处。有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的意识。追求幸福,你要相信“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理解横向关系,尝试课题分离。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9
读完《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从书中获得共鸣。书中所言,很多人困扰于繁杂的人际关系,从降临到熟知这个世界,模糊了人生的意义在何,经历了作者的深刻点拨,我重新梳理,对未来生活幡然醒悟。
曾经,我始终归结于过去不愿改变,这种心结成为了我追求美好的枷锁。我们被他人的评价所束缚,怕被讨厌,这一观念使我们与勇敢的标签失之交臂,也与人生的意义形成割裂。在你等待他人对自己做出评价时,可否想过你是在为自己而活还是为他人而活。
《被讨厌的勇气》书中提到“将自己和别人的课题分开,解决自己的课题,尊重他人的课题。”因为别人如何对待你,要怎么做,那是别人的课题,而我们要做的,是自力更生于自己的课题,同时尊重和有边界的处理别人的课题。我曾经混淆了这个概念,所谓人生的意义可以参考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就是为自己或者他人做出了多少贡献,发生什么事情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工作之中,我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理解我们工作的人会支持我们的工作,当然,也不乏有人满肚子抱怨、甚至粗口相向,我知道在我选择这份职业的时候我就要胸怀坦荡,无论被多少人不理解、甚至讨厌,都必须遵循我们的职业道德,牢记文明待人、礼貌服务、遵法守法、明辨是非的职业操守,不是将清廉正直的约束置之度外,而是认真践行,并把维护每个人的安全作为自己的准则。要想每个人都尊重我们的`职业,首先我们自己必须先尊敬自己的职业,这就需要我们有直面应对被讨厌的勇气,和坚守这份行业的初心。要树立起向前迈步的勇气,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害怕面对而停滞不前,才造成了今天我们仍守原地的局面。
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多次出现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决定立足于此刻,即使那个长久的未来无法预知,我只要牢记:我现在能做些什么能让我有贡献感,能对自己多一些自我肯定,能更喜欢自己,便是我人生最大的意义。
所以,何不大胆的向前冲,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0
《被讨厌的勇气》是对阿德勒哲学思想的解读,以类似《理想国》中的对话形式,通过青年与哲人之间关于人生问题的讨论,对阿德勒的心理学做了很好的诠释和示范。
这本书通过青年和哲人五个夜晚的讨论,透过生活中各种烦恼的表象,朴实平直地阐释这些束缚产生的原因,并试图让我们读者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面对变化带来的"不安"和不变带来的"不满",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同样,面对市场竞争和更新迭代的压力,传统行业在转型和战略调整上,总显得有点儿力不从心。
企业过去的业绩与经验、一贯以来的工作方式、内部的改革阻力,也让不少企业止步不前,无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攫取新的成长机会,甚至走向衰落。改变,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改变,也是从不幸中解脱出来的第一步。
改变不幸的第一步是要理解现状,自身找出问题的答案。通过选择改变的勇气和决心,摈弃"保持现状"的安全感,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身的行为方式,重新选择自身的生活方式,掌握幸福的主动权。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大多数人太害怕被他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看到身边的人活跃幸福的姿态,容易心生嫉妒或者感到非常焦躁,进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而选择缩在自身的壳里,避免与人发生关联。适度的自卑感,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追求优越性,并非是要尽力超越他人甚至通过排挤他人来取得晋升,而是积极地看待自身与别人的差异,接纳自身的不足,利用自身的长处,与"理想的自身"相比较,不断前进,不断超越自我。
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上,常常见到年轻人怨天尤人,用父母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或者儿时的经历作为自身糟糕境遇的借口,将自身当前的窘境归咎于他人。例如"我因为学历低因此无法成功"之类的"因为有A因此才做不到B"的理论,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好像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却根本不考虑"因为我学历低,因此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自卑感源于我们的竞争或胜负意识,因为常常拿自身跟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步入那个"之类的想法,自卑情结或优越感就会随之而生。
竞争或胜负意识,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当成"敌人"。而因为这种竞争关系,人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就会步入权力之争,通过发怒、责难对方,试图让对方屈服,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身的力量。夫妻关系是如此,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是如此,同事之间甚至上下级关系更是如此。如果遭人辱骂或者公然挑衅,我们不妨退一步想想对方的隐藏目的是什么。"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其实是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借此让对方屈服。一旦破除这种竞争关系,我们就能克服自卑情结;直面人生课题,不给自身找借口,才能摆脱人际关系烦恼的摆弄。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首先我们要了解"课题分离"的概念,即把自身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身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而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过分追求别人对自身的`认可,满足别人的期待,不想被任何人讨厌,常常会扼杀我们选择的自由。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这些代价,那就不能贯彻自身的生活方式,也就无法获得自由。
在中日韩这几个推崇赏罚式教育的国家,几乎所有人都会采取"满足别人期待"这一手段,来得到别人的认可,因为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获得表扬和奖赏。对于年轻人来说,父母的认可和希望,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所学的专业和从事的工作。身边有个朋友重点大学毕业,毕业后开了家餐馆,虽然工作辛苦,但干得特别充实,每个月也能净盈利两万。但朋友的家人对他开餐馆一事特别反对,认为餐饮是低级的工作,三天两头跑去店里找他吵架。朋友最后迫于压力,把餐馆转让了出去,去当地一家小有名气的企业干起了文员,每天郁郁寡欢,觉得相当痛苦。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如果说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那"共同体感觉"就是人际关系的终点。对于幸福的人际关系,获得共同体感觉极为重要,即把对自身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这也就要求我们意识到自身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只有直面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参与和融入共同体,思考"我能给别人带来什么",才能在共同体中找到自身的位置,获得归属感。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人们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以为看到了些什么。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尼布尔的祈祷文》里有一段很有名的话:"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活在当下要求我们分清能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通过为他人做点什么,发掘"我有能力"的意识,更积极地与社会和谐共处,从而达成共同体感觉,赋予人生以意义。
阿德勒的心理学,通过对简单案例的讨论,把读者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的羁绊中解放出来,而且让我们意识到,真正让自身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身。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1
去年九月份偶然遇到这本书,断断续续读到现在终于读完了。如果说一本书能够影响一个人,那《被讨厌的勇气》于我的意义应该就是如此。遇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低谷期,对自己失去信心、不想说话、不愿社交、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只想逃离外部世界。幸而读到这本书,让我逐渐打开自己,重新获得拥抱世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阐述阿德勒心理学的哲学课,第一次接触到心理学和哲学竟然还存在联系,属实有点震惊了。在本书中,阿德勒强调:一切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我们和自己、家人、朋友、陌生人之间的关系都属于人际关系。努力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人生的色彩会更加丰富多样。
“现在的人生还不叫“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就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但现在确实是我们唯一真正经历和拥有的。”我似乎一直秉持的观点是:我现在还小,我的人生还没走入正轨。我还需要不断努力才能攀爬到山顶。殊不知,通往山顶的沿途风景,才是我真正经历和拥有的。假如无法攀顶,那我的人生就没有开始过吗,沿途的风光又算什么?摆正自己的态度,立足当下,珍惜眼前,活出风采,足矣!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经历一次次失败之后,我开始怀疑自我,否定自我,总感觉有股阴影笼罩在头上挥之不去。直到拿起这本书,我才逐渐意识到,我缺少的只是正视自己的.勇气。敢于承认自己的平凡普通,认真生活,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这就是一种幸福。
感谢这本书的出现,让我重拾拥抱生活的勇气。天气渐暖,春暖花开,打开房门出去走一走吧,沐浴一下阳光,感受生活的美好!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2
《被讨厌的勇气》终于读完了,在读它的过程里,我写了好几个万历的事儿,看了好几个电影并写了观后感,还写了好几个随笔。历时两个多月,才读完。
是它不好看吗?
不是的。《被讨厌的勇气》属于那种让我无法一口气读完,但也无法放下的书。
这本书一开篇提出了“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的主张。
说真的,开篇的很多内容,并不能一下子让人产生共鸣,虽然难以说对阿德勒的主张不认可,但也难以立马就融会贯通的说认可。
然而,随着阅读的进度,书中的内容越来越深入,当论点浅显时,反而难以理解,待论点越来越深,反而越来越容易理解了。
特别是,遇到这本书的时候,恰逢我父亲脑出血术后恢复阶段。
我从起初满怀信心的认为父亲完全可以恢复到能够自理,到现在父亲的身体完全没有起色,我渐渐接受了父亲很可能会瘫痪卧床的结果的心理过程。这本《被讨厌的勇气》给我对生活重新建立信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特别是当书中提出“课题分离”的论点。那一刻,我真的明白了,无论如何,无论我多么爱我的父亲,他所受的苦所遇到的难题,我其实根本就无法替他承受,那些都是他的课题。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会有恨不得替自己爱的人去受苦的心情。读了《被讨厌的'勇气》一书,我明白了,无论我的心情如何,他们的困难是现实发生了的,那些都是他们课题,不会因为我的苦闷而改变,于是我想与其我一直纠结在他们的课题里,导致我自己陷入苦闷的心情里,不如我先从我做起,把让自己平静下来,把遇到的困难做弱化处理,就当做普普通通的一件事,把生活尽量的往岁月静好的样态去转变,把让自己高兴起来幸福起来当做自己的课题,这样困难即使还存在,生活的味道也不显得那样苦了。
果然,我们的生活又重新步入了正轨。即使父亲的身体与健康时完全不一样了,但是至少我们的生活又进入到了一个正常运转的状态,父亲也并没有表现出悲观的样子,很多时候还会开一开玩笑。
《被讨厌的勇气》里提出把关注点放到宇宙中去,这个论点尽管看起来很虚,但其实正像书里说的,眼前的困难不过是“杯中风暴”,把关注点放到宇宙中,曾经的风暴不过就是微风。就像我父亲的病,在眼前,它确实是一场风暴,但其实把关注点放在未来,它真的是一场微风,因为无论如何,不管是为了父亲,为了母亲、弟弟,还是为了我自己,我们都应该继续好好的生活下去,不能被眼前的风暴打败,既然父亲可以乐观的开玩笑,我更应该拿出轻松的姿态,不可以被眼前的风暴所困住。我知道,我父母最想看到的,其实是我们做孩子的能够幸福。
《被讨厌的勇气》看过半的时候,就已经非常让人放不下了,越来越想一口气读完。
书中后来的论点越来越像佛教中放下“我执”的观点,不再执着于“我相”,不在意别人如何评价自己,而是自己去接受平凡的自己,而自己也放下对别人的控制欲念,放下对别人的课题的干涉。
几年前,大约从做了妈妈开始,我逐渐明白了一件事:我其实是一个特别平凡且平庸的人。
这在曾经,尤其是青春期,是我绝对不会认同的事情,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嘛,仿佛我生下来就该是去改变世界的人。然而,渐渐的,我发现原来我真的真的如此的平凡,就像亿万粒大米中的一颗——谁会从自己手中的一把米粒中,找出一颗天选大米呢?
不会的,没有人会去选什么天选大米,米的位置就是电饭锅,能被幸运的吃下去,而不是成为剩饭粒子被扫进垃圾桶或者冲进下水道就已经是米尽其用了!
当我接受了自己的平凡,我发现我的生活越来越不一样,我越来越容易遇到各种小确幸,哪怕仅仅是拍照的时候遇到了飞鸟,也觉得开心的不得了。
所以说,接受自己,不迎合任何人而活,也不干涉任何人而活,不陷在任何人的课题里纠结,就会发现生活真的很简单。而生活的简单,会让人哪怕在困境中亦能体会到幸福感。就像父亲虽然生病了,但是每周都能够看到他,随时可以和他通话或者视频,这依然很让我觉得幸福呀。我发现父亲虽然消瘦了,但他略有胡茬的脸其实非常帅气,显得很年轻呢!所以,幸福感真的在于自己的主观感受。
《被讨厌的勇气》里面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梦想这件事,但我觉得关于人生是一条直线还是一个点一个点的刹那的问题,其实就是在说梦想。
书里提到,人生是一个点一个点的刹那,而不是一条直线的“在路上”,它让人“活在当下”,其实活在当下听起来是一件很空的概念,但书里面论述的其实非常好。
对于人生目标这件事,根本不在于什么远大计划,因为人生其实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把每一个当下都用尽全力的过好,也就无所谓什么远大不远大的目标了,因为毕竟“越努力,越幸运”,往往好的结果常常会与有准备的人不期而遇。
任何的眼高手低都不配谈远大目标,而真正的脚踏实地又不需要谈远大目标。所以,远大目标在我看来,本身就是一个伪概念。
我想大约,目前而言,《被讨厌的勇气》确实是改变我的一本书。
我记得9月15号中午才写了匆匆那年的那种小感叹,傍晚就接到了父亲病发的通知。然后我整个人在之后的时间里,陷入了一种消沉悲观的情绪里,我突然意识到今后的人生将都是减法,我不知道如何去调节自己,更不知道如何去帮助我的家人。
《被讨厌的勇气》让我想通了“我怎么样才能幸福起来”这个问题。我把我的课题和父亲的课题分离开;我尽量去分析什么是我在干涉人和什么是人干涉我;我去把关注点抬高,放到时间线里,去产生自己的历史眼光,去想以后的生活(我还无法去想宇宙的事情);我去寻找“最好的自己”的感觉,以便把最好的样态放在每一天……
我想,我不能奢求生活温柔待我,但我可以温柔待她,常常微笑,常常感恩,幸福感总不会离我而去的。
《被讨厌的勇气》不是一本故事书,甚至看起来非常像一本鸡汤书,但其实它自有其深刻处,我很喜欢亦非常感谢这本书,就算它是鸡汤,我也要先干为敬!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3
我很开心能够借此作业来对我最喜欢的书《被讨厌的勇气》写一份读后感,可以说这本书是在我读过的书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但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并非是阿德勒他自己写的,是由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擅长对话体写作的自由作家古贺史健共同写作。《被讨厌的勇气》采用的是一个青年与一个哲人对话的方式写的。整本书就是一位缺乏自信,并且充满烦恼的青年带着一肚子的抱怨和疑惑,来到了哲人的面前,经过5个夜晚,5次深入的对话,最终让青年豁然开朗的故事。
《被讨厌的勇气》思维导图
说实话,一开始读这本书是出于我的功利心,想要去了解心理学的知识。而当我真正深入阅读后,完全是立足我的需求了,每一页都有能击碎我的文字被我勾画出来,每一页都被我满满的作上了标记。我真正的用心去求知去体会这本书中的内容,于是我仿佛成为了书中困惑的`青年,从而寻找到了幸福的真谛。
《被讨厌的勇气》摘录
书中的哲人说:世界很简单,它之所以看上去复杂是因为“我”的主观作用。世界从来都不是复杂混乱的,是我们自己把世界看复杂了。我们并非住在客观世界里,而是住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你所看到的世界与我看到的不同,与任何人看到的都不同。读到这里,深深被哲人的观点所震撼。
我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也会因一些事而感到烦恼,甚至埋怨这个世界的不公。我明白了哲人的话,原来问题从来都不在于世界,而只在于我自己。也许,我是在透过墨镜看世界,所看到的当然变暗。我要做的是摘掉眼镜,而不是去抱怨黑暗。哲人的这个观点无疑是指导了我更加积极的看待生活,让我的世界一下变得简单又美好。
这本书还有一个观点对我触动很大,就是阿德勒提出的我们应该立足于目的论而不是原因论;即不可以从过去中找原因,要否定精神创伤,人不是受过去原因支配的存在,人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的。对此,哲人放出了一句狠话他说:“现在的你之所以感到不幸,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并不是因为你生来不幸。”
我的身高只有158,我一度因为个子矮而感到自卑。可当我读到《被讨厌的勇气》的目的论后,我明白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个子矮确实是我客观的劣势,但是是悲观还是乐观的对待它,把它看成是对我们永远的伤害,还是赋予前进的力量,都是现在我自己的选择。我没有必要立足原因论,去埋怨父母没有给我一个好的身高,我应该立足目的论,积极的去看待这件事。就算我们一味的关注自己父母的财富不如王健林,关注自己的相貌不如吴彦祖,抱怨这些生来就不幸的事情,这对于改变现实一点帮助都没有。我们已经成为了今天的样子,高矮胖瘦美丑,在幸福或者不幸的家庭中成长至今,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重要的不是我们被命运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好好的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4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介绍关于“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心理学书籍。该书以青年与哲人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一系列问题,如“我们的不幸在自哪里”、“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如何获得幸福”、“如何处理人生的课题”,给出了阿德勒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
不同于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原因论”(通俗来说,是指一切的结果都是过去的原因导致的),阿德勒则认为一切的行为都是基于我们的目的产生的,我们的不幸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真正对我们有影响的,不是过去所发生的客观事实,而是对客观事实我们所投射的主观看法。井水的温度是恒定的,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10摄氏度,可在夏天的时候我们觉得它清凉,冬天觉得它温暖。它的温度没变,可是我们的主观感受变了。所以当事情发生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如何看待它,就成了将会影响我们行为的主观问题。要去温暖地拥抱它,还是冷漠地疏远它,这就成了我们自己人生的课题。“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对他人抱有期待的。我们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喜欢,受到他人的认可,也因此,我们逐渐地在他人的王国里沦落。阿德勒则告诉我们,追求别人的认可欲求是我们烦恼的来源,我们把别人的认可这个别人的议题,误当作了自己人生的议题。我们为自己没有达到别人的'期待感到不幸,为自己没有做到别人理想中的自己感到痛苦。因此,我们在别人的王国里小心翼翼地乞讨,并以此为荣耀。
如何获得幸福?阿德勒的答案是首先进行课题分离,搞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他人的事情。这不是在疏远人际关系,相反,这是在寻找人际关系新的入口。在完成课题分离的基础上,做到“他者信赖”,把别人当作是自己的伙伴,不去干涉别人的决定,只要给出中肯的意见即可。最后,做到“他者贡献”,当你把自己和别人建立起共同体的感觉,为这个共同体做出自己的贡献,便可以从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感不依赖于他人的认可,而是纯粹基于自我内心,因此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回过头来,这本书为什么会取名叫做《被讨厌的勇气》。是因为作者认为阿德勒的哲学是基于勇气的哲学。怀抱勇气去面对过去的不幸与痛苦,拥有勇气去接受生命的平凡,不去追求别人的认可,即使这份勇气被讨厌。因为人生就应该是这样,人生没有地图,我们一路走,一路被辜负,一路点燃希望,一路寻找答案。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拥有那一份被讨厌的勇气,珍惜当下的力量,在每个日子里起舞。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5
在《被讨厌的勇气》(以下简称《勇气》)这本书中,一方面,作者提到了这样的观点:人的性格或秉性是自己选择的结果。然而,另一方面,作者又说:无论什么样的犯罪者,都没有因为纯粹想要做恶而去干坏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内在的“相应理由”,即在“利己”这一意义的善。我们选择了“不幸”,恰恰是因为我们认为这对自己是一种善。包括我们选择不改变,也是因为我们觉得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不改变还是要轻松一些。
在我看来,这种善本身就反映出了人本质上几乎不可改变的特征,和每个人天生的秉性密切相关。譬如对有些人来说,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对自己的善事,就是说光是学习本身就能给他正向的反馈,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刺激,因而学习起来也就事半功倍,也很快乐。然而如果是违背秉性的事,那么就事倍功半了。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相关文章: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04-24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08-17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09-23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11-14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08-31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2篇06-21
(经典)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5篇05-19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7篇11-14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9篇11-14
“讨厌”的人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