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流浪地球》读后感

时间:2024-05-31 13:53: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流浪地球》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流浪地球》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流浪地球》读后感

《流浪地球》读后感1

  《流浪地球》是一本很经典的著作,也是中国科幻大师刘慈欣的代表作之一。在班级的阅读活动里,我才真正地见识到了这本书的好看之处。第一天看,我并没有弄得太懂,但从接下来几天的阅读中,我逐渐发现这本书构建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把地球推出太阳系这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写得令人信服,这也是《流浪地球》原著中,我最欣赏的地方。刘慈欣的文笔也非常好,整篇文章都是以“我”的视角来写的。在开头中,他写到“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这句话引发了读者们的思考,也把我们带入了他的流浪世界。在这本书中,既有宏大的科幻构思,也不乏对人性的思考。

  先说说科幻构思吧,刘慈欣的流浪地球计划是一个很宏大的计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刹车时代:用50年的时间研发制造行星发动机,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第二阶段逃逸时代:全功率开动行星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第三阶段流浪时代Ⅰ(加速):地球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这个阶段,地球脱离太阳系轨道,飞向目标,不间断地加速500年,加速至光速的千分之五,然后地球以光速的千分之五滑行1300年。第四阶段流浪时代Ⅱ(减速):地球掉转方向,用行星发动机开始长达500多年的减速;再用100多年的时间,泊入比邻星的轨道。第五阶段新太阳时代:地球成为目标恒星系新的行星,人类抵达新家园。这是一个很宏大的世界观,把地球本身变成了一个大飞船,飞向别的星系。

  再来说说对人性的思考,刘慈欣在书中写道:“在这个时代,人们看四个世纪以前的电影和小说时,都莫名其妙,他们不明白前太阳时代的人怎么会在无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感情。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能打动他们了。”在这里,刘慈欣提出了他对人性的深思,当我们的生命里只剩下了活着这一个念头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也就失去了色彩。

  流浪地球这整件事写得很完整,但作为一个读者,我还是觉得刘慈欣有些地方写得简略了,比如在原著中,有一段是人类经过木星的场面,我很喜欢这一段,但刘慈欣只用了短短两页就概括了。虽然文笔很好,不过我觉得可以写得细一点。还有,书中人物的感情也有些平淡了。在文章中,我有一个印象非常深刻的场景,是在“我”的爷爷弥留之际说出:“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啊……”但文字到这儿就戛然而止了,没有人哭,也没有人说些什么,这些人都冰冷的不太像人了。所以如果刘慈欣能改写这本书,我很希望他能详细写一写人物感情。

  20xx年《流浪地球》电影上映的时候,我看了一遍,只觉得很震撼,并没有其他的感受。但最近我看了原著之后再去看电影,发现这部电影改编得很好。虽然剧情是原著中没有的,但还是很值得去看,他是围绕着人类经过木星这个情节来写的,把事情描写得很具体,剧情也很有逻辑性。但我最喜欢的部分还是人物的感情,有家国情怀,也有亲情,都是很自然的流露,没有一丝生硬,让人感动。

  故事的开头是刘培强对刘启说:“当你能用肉眼看到木星的时候,爸爸就回来了,当你想爸爸了,只要数3,2,1抬头,就能看到爸爸了。”故事的结尾,是刘培强毅然决然牺牲自己和整个空间站撞向木星拯救全人类时,他对刘启说的最后一句话:“3,2,1,抬头,你就看到爸爸了。”这既是父亲对儿子最后的爱,也是一位国家航天员对祖国的爱。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已经泪流满面了。

  我很喜欢《流浪地球》这一本书,希望大家也能去看看原著和电影,相信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流浪地球》读后感2

  熬夜看完了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心里很是触动,所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故事背景设定太阳四百年后会发生一次大爆炸从而走向毁灭,爆炸产生的能量会在瞬间将地球蒸发。

  人类为了生存想要在四百年的时间内逃出太阳系去最近的恒星,但是如何去又成了一个问题。有人说应该抛弃地球建造宇宙飞船过去,但是问题是最近的恒星周围没有行星,有行星的恒星又太远以人类的技术无法建造足够支撑其到达的生态系统。

  因此人类选择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在地球上建造发动机,人类搬进地下城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加速,地下城市遭受岩浆的不断侵袭,跨越小行星带时无数小行星的撞击,地球终于到达逃逸速度,脱离了太阳系。

  但是太阳却没有如期发生爆炸。不少人开始重新观测太阳,发现太阳的数据同四百年前并没有什么区别,愤怒的'人民感觉被政府骗了。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地球却已七零八碎满目疮痍,人民开始质疑政府以至于叛变夺取发动机的控制权,想要重新回归太阳的怀抱。

  当人们处死流浪地球计划的政府人员的时候,太阳却爆炸了,随太阳粉碎的还有人类回归的希望。愤怒的人民变得沉默,带着地球开始继续流浪。故事梗概大致如此,但是令我震撼的却不仅仅是刘慈欣的想象力,也不仅仅是作者硬科幻的水平如何之高,而是在科幻背后所展现出来的人文情怀。

  文中科幻仅仅是作为背景,人类的感情才是重点。当地球第五次加速接近近日点时,社会上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觉得地球马上就要被太阳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弃,爬上地面,想着现在被蒸发也比忍受着毫无希望毫无未来的黑暗生活要好。

  但是男主的父亲却告诉自己的家人: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说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以前一个高贵的人需要有金钱、权利等等,但是现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

  这是整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地方,越是在绝境中,越要抱有希望,这才是人类高贵之所在。

  当男主参加运动会雪橇项目,一个人开车在冰封的太平洋上奔驰时,放眼望去一片黑暗,连星星的光芒都不复存在,他甚至无法感受到自己正在移动,感觉自己就像一颗粘在黑暗这块幕布上的小颗粒,无依无靠,动弹不得,孤独就像一个大手将他紧紧攥住,他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园,未来一片灰暗,强撑的希望在这孤独的黑暗中也一点点熄灭,这种绝望令人难以忍受。

  最后还想分享一下我自己胡思乱想强行带入的一点想法。

  我觉得这本书描述的可以转化成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人成长到某个阶段总会意识到自己无法在父母跟前过一辈子,必须要出去闯荡,去流浪,去打拼,就像太阳系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了,那人类只能迈向宇宙。

  出发前必须想明白的一个问题就是究竟是带着父母给予我们的资源、人生经验、做人道理之类的上路还是把自己当成一张白纸,在社会上自己闯荡?但是即使你选择了后者,父辈对我们的影响却早已深入骨髓,难以磨灭,我们只有接受父母给予的一切才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就像人类逃离太阳系也必须带上祖祖辈辈生活的地球。

  当我们终于踏上社会,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可能会在某个深深地夜晚,在遭受社会的打击之后,回想起父母,回想起家,想到父母的怀抱,家的温暖。于是,回家便像一颗种子深深的扎入我们的思想当中,经历的磨难越多,受的委屈越大,这颗种子越是破土发芽茁壮成长,就像逃离太阳系之后的人类遥望仍然安静祥和的太阳一样。

  终于有一天我们鼓起勇气想要放下社会上的一切回家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真的已经回不去了。我们终将一个人孤独的流浪在这大千世界,就像地球流浪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一样,出发了,就再也回不了头了。

  当然,纵使宇宙无边,还是要抱有希望,万一就碰到新的太阳(另一半)了呢?

  唉,扯完这一大段,真的觉得刘慈欣都要打人了,感觉就像那些红学家,简直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红楼梦,红楼梦生万物一样,啥事都能扯到红楼梦,所以我也就是给大家安利下这本书,据说同名电影都在拍了,大家就是看个乐呵就好。

【《流浪地球》读后感】相关文章:

《流浪地球》观影感10-09

《流浪地球》高考作文素材05-24

《流浪地球》读后感04-28

流浪地球读后感12-19

《流浪地球》读后感范文(通用12篇)08-05

《流浪地球》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08-19

流浪07-08

流浪07-13

《流浪狗和流浪猫》读后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