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1
“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那撑伞的人啊,自己是离乱时代的孤儿,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儿女的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已惘然。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
亲情,是一个温暖而又心酸的'话题。父母目送着我们,我们目送着孩子。一代人在马不停蹄地老去,一代人在马不停蹄地长大。只是什么时候才会懂得,懂得了之后又什么时候才能说得出口。
常常想,人生这场旅途,都是在成长中顿悟。年少无知,年轻气盛,年长懂得,年老明白。死亡是最后一道阅读理解。
亲人不会永在,希望亲情永存。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2
断断续续的……总算是读完了。短篇小散文,用最近健哥的话来说就是“忧伤的质量很高”,嗯……读起来有一种伤感的美丽,有的片段会不知不觉眼眶酸涩。不过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仍然是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那一段诠释“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在看奇葩大会的时候,薇薇姐有一段关乎爱父母的话说得我感同身受,特别我也是独生子女一代。小的时候想独享,长大了特别希望有一个人能分担。我只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够平衡父母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在有限的时间抽最多的时间陪伴他们,真正的做到“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3
不过是一个下午去市场买菜的时间,就永远回不了家,见不到父母的面,此刻我不是在想战争的残酷,我在想都是父母的子女,都是人,都是中国人,为什么能做到这么决绝,难道不能有一点怜爱之心,我真的.不敢想象母亲会变成啥样,是疯是傻,其实就不言而喻了。真如作者所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今生今世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边,看着他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让我不止一次的想到父亲,我庆幸我可以随时回家看到父亲,我内心深处也隐隐痛的想到作者的父亲,一别就是七十年。回来之后只是魂归故里,落叶归根而已!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4
篇一:目送读后感
父女母子之间的缘分,是将你和他手上系了一根线,他的渐行渐远不能拉动你,却有了一丝痛楚,是牵挂,是回忆,是生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得,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一个人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记忆最深的一次,每次回老家,出去玩的时候:总会看见奶奶一脸不舍的神情,双手急促缠着围裙,那时的我总以为:
又不是不会回来,担心什么。便一脸不耐烦走开了。却不曾想这却是最后一次见面。奶奶因为摔了一跤,不幸走了。我十分伤心当生命里最关心的人走了,我们才知道我们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再也找不回来了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再多的遗憾都只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与释怀与生命的和解。
小时候,每当遇到两难时候。我们总是喜欢问爸爸妈妈:你说我选哪一个好?我们总是喜欢把问题丢给父母,当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我们必须学会一个人面对,然后去解决。
昨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里,让他们的眼睛多落点在我们的脸庞上,而不是含泪看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有些路,只能一人走,你给孩子的只是些精神上安慰与支持,让他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人过。有些关,只能一人过。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见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篇二:目送读后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书《目送》中的一段。龙应台,这支亚洲最犀利的一支笔,也会有最柔软和难以言尽的时候。在此之前我读过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都是用尽了深沉和喜悦的笔锋,写尽了一个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惊叹和感慨。而《目送》却是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于是,我读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话。一下子,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那“不必追”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而那个背影要去的地方却是无尽的黑暗。我知道,花开总有花落的时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却没有了最亲的人,庭前花开却失去了驻足欣赏的人,你的喜悦再也无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你额前的伤疤出自何时来自何处,你,可以这样想象吗?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穷尽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
篇三:目送读后感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别喜欢她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并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是全书的首篇,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第二篇《雨儿》写患老年痴呆症的年迈母亲,母女情感真心实意,让人感动,第三篇《十七岁》写的是青春期儿子的“独立”,还有《爱情》、《明白》、《胭脂》、《为谁》等等,这些都是写父亲的逝,写母亲的老,写儿子的离,把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铭刻在心,诉诸文字,处处是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过四十后,经历过许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场面,再读《目送》这类亲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别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平静中透露着的哀痛,让人不甘又无奈。永远记得儿子在第一次拿到学习成绩单时的情景,手拿奖状,在人群中急切地寻找我地样子,那时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学四年,每次打电话时,即便是在脚骨折卧床时,他的声音是欢快的语调,第一句话永远都是“妈妈,我很好!”我很感谢儿子的孝顺,但心里也明白,儿子长大了,能自己担待所有的伤痛,对父母的依恋会越来越少,每每想到这,那种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无奈,瞬间会填满我整个胸膛。
读《目送》会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亲走时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哀痛,也会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亲时,母亲那欢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唠的话语。世间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目送》所描写的.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
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5
人都有温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烧着野火的龙应台。散淡的文章里,把浓浓的亲情深埋在字里行间;随意而写的闲适中,把台湾的风土人情传递了出来;即便写的只是家里的日子,还是在不经意间把一个大家的深刻隐约的显露。
貌似不着边际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没有浓墨重彩的去扬厉爱深爱切的感受,只是随手把捡起日子里的点滴,然后,你会在无意之间被貌不惊人的文字打动,会报以会心一笑,会默然神伤,会被柔软的孝顺所温暖。
写亲情一般都回难以自持在浓的化不开的情感里。可是,《目送》不会让你如此,即便笔者的母亲脑萎缩不认识自我的儿女,可是你也会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满爱意的孝顺中,看到灿烂的人性,把你温暖的留下含笑的热泪。书的最终写到作者的父亲埋葬故里,族人把这个从台湾回来的孩子按照当地风俗荣光下葬。你会为乡里人们那打不断的骨肉相连而浩然落泪,那是自豪的泪,交织着民族大义的泪。一句,族人们就像迎接自家里十几岁走丢的孩子一样的,在几十年后接来了从台湾回来的骨灰。你不能不为之动容!
合上书的时候,你的思想会在那一场葬礼的轰轰烈烈中升腾,从一个人的爱,到一个家的亲,最终阔到达一个中华民族的分合。你会忍不住想,哪些走丢的优秀华夏儿女,又有多少,又会葬身何处呢扼腕叹息里,桑梓依旧在,青山永不老。
这就是大家的文笔,不着痕迹里,就写出了大视野大境界。
有时候,甚至,你都会读的心不在焉。或许,这是两岸下笔不一样的思维所决定,可是,你的思绪还是会不绝如缕的随同文字勾勒的人情去起伏。
散散的文字全然不似作者火力凶猛的杂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达文化深处的基因,即便是写生活里的点滴和琐碎。你能够从另外的世界里,看到他们社会里的风情,也能清晰的'比较出我们自我生活里的各种劣根,甚至你还能看到制度里的黑洞。不避讳能直言,在温情的文字里依然能真实的传递批判的力量。
刚猛而深刻犀利的龙女侠,在《目送》里回到生活的真实烟火,用随意即兴的日子,淡然的描绘出我们共同的亲情。做起了孝顺的女儿,回到了碎所里的母亲。做女儿,那般温润智慧;做母亲,一样絮叨,一样在代沟前耸肩表达深广的无奈。
这就是真实的目送,这就是我在稀稀疏疏的文字里读出的感受。
目送,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子女,让我们共同去经历,一齐去相互目送,一齐相互慰藉,在这浅长而又深邃的日子里,在亲情的温暖中,在这浩茫的人生里!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6
人都有温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烧着野火的龙应台。散淡的文章里,把浓浓的亲情深埋在字里行间;随意而写的闲适中,把台湾的风土人情传递了出来;即便写的只是家里的日子,还是在不经意间把一个大家的深刻隐约的显露。
貌似不着边际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没有浓墨重彩的去扬厉爱深爱切的感受,只是随手把捡起日子里的点滴,然后,你会在无意之间被貌不惊人的文字打动,会报以会心一笑,会默然神伤,会被柔软的孝顺所温暖。
写亲情一般都回难以自持在浓的化不开的情感里。但是,《目送》不会让你如此,即便笔者的母亲脑萎缩不认识自己的儿女,但是你也会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满爱意的孝顺中,看到灿烂的人性,把你温暖的留下含笑的热泪。书的最后写到作者的父亲埋葬故里,族人把这个从台湾回来的孩子按照当地风俗荣光下葬。你会为乡里人们那打不断的骨肉相连而浩然落泪,那是自豪的泪,交织着民族大义的泪。一句,族人们就像迎接自家里十几岁走丢的孩子一样的,在几十年后接来了从台湾回来的骨灰。你不能不为之动容!
合上书的'时候,你的思想会在那一场葬礼的轰轰烈烈中升腾,从一个人的爱,到一个家的亲,最后阔达到一个中华民族的分合。你会忍不住想,哪些走丢的优秀华夏儿女,又有多少,又会葬身何处呢?扼腕叹息里,桑梓依旧在,青山永不老。
这就是大家的文笔,不着痕迹里,就写出了大视野大境界。
有时候,甚至,你都会读的心不在焉。或许,这是两岸下笔不同的思维所决定,但是,你的思绪还是会不绝如缕的随同文字勾勒的人情去起伏。
散散的文字全然不似作者火力凶猛的杂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达文化深处的基因,即便是写生活里的点滴和琐碎。你可以从另外的世界里,看到他们社会里的风情,也能清晰的对比出我们自己生活里的各种劣根,甚至你还能看到制度里的黑洞。不避讳能直言,在温情的文字里依然能真实的传递批判的力量。
刚猛而深刻犀利的龙女侠,在《目送》里回到生活的真实烟火,用随意即兴的日子,淡然的描绘出我们共同的亲情。做起了孝顺的女儿,回到了碎所里的母亲。做女儿,那般温润智慧;做母亲,一样絮叨,一样在代沟前耸肩表达深广的无奈。
这就是真实的目送,这就是我在稀稀疏疏的文字里读出的感受。
目送,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子女,让我们共同去经历,一起去相互目送,一起相互慰藉,在这浅长而又深邃的日子里,在亲情的温暖中,在这浩茫的人生里!
最后,感谢《目送》!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7
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难以言尽的时候。
——题记
面对路途的疲惫,心神的劳累,坚强的她逐渐领悟到许一个人走的路。龙应台,著名作家,也是一名普通的母亲。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也写下一部部人生的经典。
《目送》便是其中的一道心灵鸡汤。华安从上学开始,龙应台便目送他的离开,望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心中的欣喜也夹杂了丝丝的忧伤,那幽幽的悲来自孩子的叛逆。当华安将母亲递来的伞弃之不理,当淡淡且带有嫌弃的说“小孩”时,此时的她才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
这时,我才真正了解到小路尽头的“不必追”的深深的落迫,了解到目送背影的离开也真的变成了对时间的无言,对时间的目送。飘渺间,似乎看到了我的'母亲,她那早已为我白了的发,皱了的纹。他虽没有渊博的才华的深明的见地,却有同龙应台一样的母亲的心。终究,就会明白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苦。
如今的我即将走向成年,迈向社会,也许有一天父母会离开我,虽然我改变不了现实,但我能够做的,就是不留下遗憾。清晨的一句问候,劳累时的一杯茶,也许真的很小,但在父母的眼里,那就是全部。父母陪我们走过了无知的童年,叛逆的青春。但是你了解你的父母吗?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处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这样之后,你还能说了解他们吗?儿行千里母担忧。所谓父母的痛不过就是在孩子长大,欣喜之余留下的孤寂。他们是在用一生去等待目送之后的回望。真正能够抚平亲人心中的痛,不是进行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是与他们陪伴的每分每秒。父母的心,真的很容易满足。若每个人都能够参悟到这一点,也便不会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治理名言。
时间无情,带走了青春,偷走了快乐,却永远带不走你对父母的真心。珍惜与父母陪伴的一分一秒,勿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8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
无数次在朋友圈读到这个句子,每一次都是如鲠在喉,难以言表,“龙应台”三个字充满了神秘。终于有机会拜读《目送》,几乎是逐字去读,不想丢掉任何一个细节。读出了什么呢?读出了父母的怜惜和体恤、朋友的牵挂、儿子的离别;读出了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痴呆;读出了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还读出了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她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整本书娓娓道来,满满的不舍与无奈。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大概就是在儿女长大之后,父母还未老去,在儿女有能力回报父母的时候,父母仍然在身边。我期盼着这件美好的事情能够发生在我和父母身上,给予我一个报答父母的机会,让我和父母一起慢慢地变老,一起静静地幸福。想到自己每次回家,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付出:这是你爹做的你最喜欢吃的麻辣鱼;不用你收拾,快去休息会;这是给你留的火鸡蛋;晚上不要睡那么晚……年龄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感受到有爹娘在,自己永远是孩子,有爹娘在的地方,才是家。我们像一根漂泊的风筝,线,永远在父母手中,那是一种生命的支撑。他们的世界很简单,只有我们;我们的世界太复杂,装得太多。在时光无声的脚步中,父母越来越老了。衰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每年,都在一点点地累积,或者在母亲的脊背,或者在父亲的头发,注视着,端详着,不仅泪水涟涟,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恐惧。“我们都知道了,母亲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揪心的痛……
目送,有的送别一时,有的则是送别一世。
“他的嘴不能言语,他的眼睛不能传神,他的手不能动弹,他的心跳愈来愈微弱,他已经失去了所有能够和你们感应的'密码,但是你天打雷劈地肯定:他心中不舍,他心中留恋,他想触摸、想拥抱、想流泪、相爱……你告诉自己:注视他,注视他,注视他的离去,因为你要记得他此生此世最后的容貌。”
“他躺在你面前,黄巾盖着他的脸。是的,这是一具尸体,但是,你感觉他是那么的亲爱,你想伸手去握他的手,给他一点温暖;你想站起来再去亲亲他的脸颊、摸一下他的额头测测体温;你希望他翻个身、咳嗽一下;你想再度拥抱他瘦弱的肩膀,给他一点力量……”生命的支撑没了,内心深处会有一处被抽空的感觉,存在的根据也会变得恍惚可疑。我佩服龙应台的勇气,能直面这个残酷的画面,只为永远记住这个瞬间。字里字外的柔情,是满满的不舍与无奈。
父母那些被时光添加的东西:蹒跚、迟缓、软弱,让我们意识到生命无限的脆弱,认识到人生这个悲剧。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大限,只好等待着,那必将到来的日子,别无选择。只愿当这天到来的时候,我们不会懊悔,不会内疚。作为儿女,在他们老迈衰弱时,我们曾经尽力照料呵护过,尽到了自己的一份责任。面对着一个铁一样的定局,我们做出过最好的抵抗。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9
《目送》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当我读到“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时,我的心有种难以言喻的痛楚!当读到“我一向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可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听音乐。”我们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对我们是如此的排斥与冷漠!
于是“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任谁看到这样的文字,都不免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这让我想起现实中的自我,此刻我们总在抱怨孩子粘人,总期望能让自我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少一点孩子的纠缠,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想要跟她们亲近都将成为一种奢望了。
我们的`此刻就是孩子的将来,今日上午我还在跟表妹埋怨老妈太过唠叨,我都三十好几了还管三管四的。从上学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明白留给了母亲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离家,留给父母的仅有背影!当车轮启动我目视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后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离家,母亲都会把我送到车上,帮我找好座位,而我却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妈,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妈妈都会固执的等到车子启动,直到我完全脱离她的视线……
感激龙应台的这篇散文,是她让我读懂了老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奈!是她让我明白在以后的日子里应当怎样去对待我的亲人,爱人和孩子!怎样让我们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遗憾!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10
刚刚在新浪博客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时间,留住真正的朋友;岁月,留住真实的拥有。患难时读懂了人情冷暖,平淡中体会到缘分善变。
时间和实践,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也是检验人与人关系最好的一张“试纸”。真正的朋友不在于朝朝暮暮,而在于心的相通,彼此能够互相理解,互相谦让,互相帮助,互相担待。
人最累的',就是心累。只要心不累,再大的困难都能够战胜的。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不要指望谁来陪伴。择友交友,一定要把握好这样几条:心底不善良的人,不能交;不懂得感恩的人,不能交;自私自利之心重的人,不能交;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人,更不能交。
现在,关于人生的书籍,确实非常多,比比皆是。但是,书籍是书籍,生活是生活,二者之间有很大差距。人生重在边走边感悟,走错了,就要立即回头,如果明知错了,还优柔寡断,不能立即回头,肯定会受到惩罚的。
都说“好心有好报”,也不一定;也有人说“行的好多遭的难多”,这也不一定。好心、行好,都要选择对人,如果没有选择对人,就会“一腔的热血变成一肚子的冷水”。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11
如果说亲爱的安德烈写的是龙应台与她孩子那么目送就是写她与父母。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书是去年小花推荐我读的却一直因为看宗教系列以及其他书,一直放在一边,看完艾力地 你的8670小时这种励志书感觉需要看一本书来中和中和于是选择了龙应台先生的书,艾力是一个20几岁的新东方有名地老师,也是一个“有志者,事竟成“的新疆小哥哥。很有趣的是今天我的荔枝平台竟然自动为我推荐了酷艾英语。好玩,可能是起床刚好是他发语音时吧!
读龙应台先生的书总有一种很安详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在读晚完艾力地书后读她书的原因吧!两本书是前后这几天读的,由于最近真的是挤压时间的状态,所以最后想想还是将两本书书评压一起写吧!
三本书中有两本一直是想读的,一本就莫名奇妙的拜读。民国灵魂充满香气的女子,她们的爱情有许许多多的版本。自控力终究是要一点点的量化的`,毕竟数字冲击力更强(爱今天也许是看艾力的这本书给我最好的礼物)突然有一天感觉自己长大了,和舍友说起总会眼圈红红的,说不出的感觉,有太多的记忆,却是乱乱的。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12
最近,我阅读了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随笔集《目送》,这是一本书某些地方写得与我此时的心境居然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当然,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看看我的书评,如果否,那就不用了。
《目送》收录了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等等,在刚读完第一篇的时候,我就不忍释手,深深为之吸引,为之感动。
龙应台先生的文字,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却总是,如此的动人。读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满露珠的青草,带着轻微的潮气和清新,扑面而来。亦如黑暗海面上绽放微光的灯塔,散发温暖的光茫和明亮,照进心房。
《目送》是《目送》的`开篇点题之作。阅读它,让我的内心无比的酸楚,眼泪差点决堤。文章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龙应台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叙述了儿子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几年的感人片段,当时看这个篇章里女儿刚好上二年级,第一天开学她也是这样头也不回就跑进了学校。
第二段龙应台从一个女儿的角度,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的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而我的父亲却在我不知世事下已然离去,成为我一生的痛。
另有一段写《雨儿》一文时,作者伴妈妈睡、陪妈妈聊天、带妈妈洗温泉、坐公交车,让妈妈享受着有女儿陪伴的分分秒秒,这应该是人世间最朴实的幸福吧。回想我自己,却因为种种事务,更是丈着她对我的爱,让她独处在家,心中的愧疚无时不作痛着。每月的抽出那点时间来到母亲的家中,听着她家家长里短的唠叨,不管对错都点头应和着。
在作者清新细腻的文字里穿梭,我读懂了太多关于爱的信息。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这些个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13
《目送》是龙应台的一部散文集,通过平实、简洁的语言,她讲述了生活中的点滴、人生中的起伏。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与作者一同经历了那些悲欢离合,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无奈。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仿佛发生在我们身边,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龙应台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儿子的相处时光,以及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纽带。她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我。
在《目送》中,我特别被“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这句话深深触动。它让我思考了关于成长的'孤独与坚韧。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究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学会坚强和独立。而父母、朋友的陪伴只是暂时的,他们不能替我们走完人生的每一段路。正因如此,我们要珍惜与他们共度的时光,同时也要勇敢地迈出自己的步伐。
此外,《目送》还让我意识到了时间的无情。时间如流水般逝去,我们无法挽留。在这本书中,龙应台对时间的流逝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她感叹岁月的无情,但也明白正是这些时光构成了我们的人生。因此,我们要珍惜当下,尽可能地让每一刻都充满意义。
这本书还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去爱和被爱。在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亲情的伟大、友情的真挚以及爱情的甜蜜与苦涩。这些情感让我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也让我明白了付出的意义。
在总结我的读后感时,我想说,《目送》是一本充满智慧与感性的书籍。它教会了我许多关于生活、成长和情感的道理。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人生旅程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行。
最后,我要感谢龙应台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部宝贵的作品。通过阅读《目送》,我不仅获得了心灵的洗礼,还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本书值得每一个人去品读,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与力量。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14
本书在近两个月的碎片时间才阅读完,每个小章的故事都引人深思。作者的文笔细腻,一些小事在作者的描述中,仿佛身临其境,感情的描述往往能够引起共鸣。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地背影渐行渐远。百善孝为先,在父母的教育和陪伴下,我们逐渐的成长,树立自己三观,认知着这个世界,她们陪伴着我们长大,我们陪伴着她们老去。她们操劳着这个家庭,对我们不厌其烦的唠叨。而她们又是为谁,为了身体的一部分,为了自己的骨肉。并不仅仅是养儿防老,而是为了自己的望子成龙的期盼,为了把最好的给孩子,不辞辛苦,日日夜夜的操劳,这就是父母。我对父母的印象是从呵护、依恋、反感、想念、慈祥逐步转变,他们是世界上对自己最好而又不求回报的两个人,而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的去伤害。
想一想多久没有给父母打过一通电话了,多久没有给父母洗过一次衣服,从小都是父母在照顾我们,而我们又为父母做了多少?我们终归有长大的一天,有着自己的生活。上小学她们接送我们,中学后便开始目送我们的背影。自懂事开始就一直听着父母的唠叨,听多了便开始厌烦,但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感受到浓浓的爱意,感受到她们对我们的用心。
世界很大,我们想去看看,工作也好,旅游也罢,总会有远离故乡的一天,渐渐习惯没有父母陪伴的时光,每一次与父母相聚时的笑容总是感觉到亲切而又温馨,每一次的离别都能感觉到她们心中的不舍。当父母渐渐变老,她们却如同小孩子般,用最质朴的话语,幼稚的小脾气,温热的'目光,来表达着她们对我们的依赖,习惯用着她们的思维模式,用柔弱的语气,和我们聊天。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减少着我们自认为与父母之间的距离,但又何尝为父母考虑她们的学习能力,其实她们最在乎的往往是一年中有几次陪着她们共进晚餐,和她们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在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永远不知道见到的朋友是不是最后一次,错过了就错过了,繁事众多,牵扯的不仅仅是友情,还有亲情。
我们很忙,忙着自己的生活中,忙在自己的世界中,总会有些事物与以往不同,来打乱自身的生活,但又不知道何时到来,只闻其声,不见其影,却又一直寻找它的踪迹,想去认知它,又无从下手。
只有从多方面来慢慢地去适应,这个世界上不知道的事还有很多,不要一直一往直前,有时在原地想一想、等一等,会发现不同的风景。
她走了,你怎么办?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总是在目送着一个又一个身边的亲朋好友,未来我们会再相聚亦或是不在相聚,但因为曾经的相守,分别后的生活习惯都会多多少少的有着改变。
时间总是默默的流逝,回不去的不只是故乡,还有时间。谁也不能抵挡时间的摧残,河流入海,群山平移,不仅仅是大自然的力量,最主要的还是时间的无情。
我们总想着那些快乐的时光慢些过,痛苦的时光快些过,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管境遇如何,都能泰然处之,才是我们追求的生活状态。
目送,目送着我们长大的身影,目送着父母老去的背影,目送着幸福的开始和结束,目送着战争残酷留下来的悲伤,目送着我们回不去的欢乐时光……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15
龙应台是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她的《目送》,读完后,感慨万千。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一本让我感慨万千的书。这本书,是由散文、小说三部曲汇集成的。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最后一次目送》。这篇文章讲述了母亲患有重病,但是,母亲还是目送儿子去学校,然后再目送他的一次目送——“华安上大学”和“华飞到美国”。这一幕幕,都表达出了母亲对儿子无限的依恋、眷恋及在背后默默支持儿子一路前行的坚定信念。
这让我想到自己的爸爸。爸爸是一个工作很忙的人,但他从不嫌麻烦,也不会去上班,每次回家都会把好吃的留给我吃。爸爸每次回家都很累,但是我还是觉得很开心。爸爸的每次回家都能感觉到他对我的爱,而每次回来都是很严肃地说:“你一个人回家。”爸爸的每次回家都会说“你先回家吃饭。”我也一样,但爸爸总是会对我说:“你先回家吃饭。”
爸爸的每次离去都让我很难受。我也一样,不能每次都很开心地和爸爸说再见,不能一起吃饭,不能一起睡觉。爸爸一直都是我最好的玩伴,是最亲的小伙伴。
读了这本书,使我深深地懂得了:父母之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我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相关文章:
龙应台《目送》心得04-02
龙应台散文《目送》原文03-13
龙应台目送阅读理解题09-20
龙应台目送优美句子(精选150句)07-19
目送龙应台阅读心得10篇10-04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04-30
龙应台目送读书心得09-02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范文08-26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范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