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时间:2024-04-12 10:35:4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园丁与木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1

  最近,偶得一本《园丁与木匠》这本书,它是一本带你走出传统“让孩子成才”的教养误区的儿童教养类书籍,直击当代父母焦虑的核心根源,给你教养思维的全面升级。养孩子不是套用公式,具体的教养方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你与孩子的关系怎么样。高手父母与普通父母的根本分野,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真正的高手父母,都懂得为孩子搭建成长生态。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及哲学系客座教授,她是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专家,也是首位从儿童意识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高普尼克认为,相比于其他生物,漫长的童年就是人类专属的学习期,它使孩子成为最高级的学习者,孩子是真理、爱和人生意义的最大来源。

  好父母的重新定义:成为园丁。

  成为父母,照顾一个孩子,是成为一种深刻而独特的人类关系的一部分,投入到一种特定的爱当中。因此,可以说:为人父母,本质是爱。确切地说,爱孩子的意义就是为那些无助的幼儿提供一个丰富、稳定、安全的环境,这个环境充满变化、创新和新奇的元素,可供他们无限发展。爱孩子并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而是为他们的旅程提供给养。要理解我们与孩子的特殊关系,最好借用一个古老的比喻:照顾孩子就像照顾花园,做父母就像做一个园丁。

  优秀的园丁致力于创造肥沃的土壤,以涵养整个生态系统,其中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美丽,同时也具有不同的弱点和生长困难。好父母不一定会把孩子变成聪明、快乐或成功的年轻人,但可以打造出强健、具有高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将要面临的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变化。

  因此,父母的工作并不是要创造一种特定的孩子,而是要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发展。我们的工作不是塑造孩子的思想,而是让这些思想去探索世界的所有可能;我们的工作不是告诉孩子该如何玩,而是给他们玩具,然后在孩子玩完后再把玩具捡起来;我们不能逼孩子学习,但可以让他们自己学习。

  对中产阶级的家长来说,“让孩子变成有用的人”的努力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焦虑、自责和挫败感;对孩子来讲,父母无尽的'期望反而是一种负担。人类会生出特点各异的孩子,他们的性格、能力、强项、弱点、智力水平、技能禀赋各不相同,千变万化,无法预测。这让我们在可进化性上具备优势,从而得以适应千奇百怪、不断更迭的文化和自然环境。

  孩子对世界的运作方式总是有一箩筐的想法,他们经常在这些不同的想法之间跳来跳去,如果你拿一个相同的问题反复去问一个还没上学的孩子,很可能每次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这可能正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如此擅长学习。稚嫩的大脑比成熟的大脑有更多的神经连接,更加可塑、更加灵活。一岁孩子大脑中的神经元连接数目是成年人的两倍。不止于此,年轻的大脑还拥有更多连接的可能。这些连接很弱,已有的连接可以根据新的经历更迅速、更容易地发生改变,因此,年轻的大脑可以毫不费力地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人类的学习能力在反馈循环中代代更迭,这是一种范围很宽泛的学习演进和文化传承。这些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发展出许多不同的、新颖的,而且通常是前所未有的认知技能。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2

  一本书读完了,如果没有让它和我们发生点什么,可能就真的完了。它会变成占据书架的纸张,与我们再无瓜葛。我们还要再与它发生点什么才行。

  纠正的误区一

  在心理、教育文章遍布的今天,我们听到太多观点。其中有一个观点是:夫妻关系应先于亲子关系。要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亲子关系。然而高普尼克奶奶告诉我们:

  对孩子的爱就像一个无法言喻的承诺。

  我们对孩子的爱如此特殊,以至于让“我们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关心自己的孩子。我们认为,自己孩子的幸福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甚至比其他孩子或我们自己的幸福都重要。”

  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在生活中看到为孩子付出的父母,愿意牺牲自己的父母。我们当然不是提倡父母为孩子的牺牲,但是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他们,而非指责。

  那么,牺牲是必然而无解的吗?我们或许可以增加一些智慧。夫妻之爱不同于亲子之爱,在不同的情境中,依据具体事情选择并做出符合当下情形的行为,才是解决之道。我们真正要理解的是夫妻关系不同于亲子关系,而不是将其排序或对立。

  纠正的误区二

  什么样的'父母是好父母?孩子是否健康、愉快、成功是标准,TA是否符合标准,成了考核父母的 KPI。另一个人的身体、情绪、成就,要由我们来负责,且一旦出问题,受到谴责并被认为失败的竟然是我们。理由只有一个,那个人是我们的孩子。世上竟有这种不合理的存在!身处其中的我们毫不怀疑其合理性。

  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中告诉我们,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保留多样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至今的关键策略。我们没法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孩子,比如专注力。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们全然地无条件地爱着他们,无论他们睡着了或是醒着,无论他们优秀或是平庸,无论他们健康还是生病,无论他们快乐或是烦恼,我们都发自内心地爱他们。这样的我们就是好父母。

  得到的启示

  从观察式学习、证言式学习到掌握式学习,再到探索、创造自己的文化,孩子们的学习一直在发生着。玩,于孩子来说,就是学。孩子是自己学习的主导者。

  父母最该做的,是打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孩子得以满足其探索的需要。成为一名创造肥沃土壤的园丁,涵养整个生态系统,让不同植物依其特性自由生长,是父母的荣耀。

  运用于生活

  在群里和大家一起读完《园丁与木匠》后,我看到吴钩老师写了一篇《每个“神童”背后,都站着一对残忍虚伪的父母》。其中回顾了自古就有的“神童崇拜”现象,汉代时,朝廷设了“童子郎”的官职。唐朝时,十岁以下神童通过童子科考试,便可获官职。宋承唐制,亦设童子科。

  这些设置催生了民间的神童培训机构和名师。各机构和名师将孩子关在一个大竹笼里,再吊在树梢上,然后逼孩子读经,以便通过童子科的考试。然而,通过童子科的神童,大部分泯然于众生。

  为何如此?我们可以用高普尼克的研究来解释一下。

  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他们边玩边学,边看边学,边听边学,边练边学。为了通过童子科考试,孩子们只有死记硬背,失去了更多学习的机会,甚至错失了众多大脑发育的好时候,当然更大可能是泯然于众生。

  引发的疑问

  高普尼克的书言简意赅,道出了父母养育焦虑中的关键问题,提供给了我们科学的思考方向。然而,高普尼克似乎是为美国的中产阶级父母写的书,其观点是否适用于当下的我们呢?我们作为父母真的不需要做什么,只要爱孩子就足够了吗?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3

  《园丁与木匠》是艾莉森·戈普尼克的最新作品,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你是否希望像木匠一样“打造”一个你定制的孩子,还是像园丁一样,通过悉心照料,辛苦付出,虽然最终和你预想的有很大的区别,但依然健康可爱。

  以下是书中的一些触动我的摘录:

  一、为人父母的职责

  为人父母,不是工作,不是木匠做桌子,重要的不是技巧;为人父母,是园丁种花,本质是爱;这种爱的目的,是给予他们成长所需要的一个安全、温暖、自由的环境,使孩子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二、不要做一个木匠父母

  这本书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了如何养育孩子。解释了现在流行的教养乃是最大的谎言,是像木匠一样,按照精美的'图纸将孩子打造成特定的样子,即使手艺再精湛,教育的结果也是不成功的。而理想中的父母,应该像园丁一样。给孩子提供足够的营养、空间,时不时根据需要进行修剪,任由孩子生长。即便结果不是预期的,也许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什么是木匠思维?即木匠是一种工作,是根据我的想法、我的品位、我的技术、我的蓝图,制造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书架,制成品的优劣可以用来判断木匠技能水平的好坏。园丁思维则是不去改变孩子,而是给予他们成长所需要的一个安全、温暖、自由的环境,或者说一个“花园”,在这个花园里面,一个生命层层绽放,最终他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他会塑造自己的命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尽量不要用成人的视角去看孩子看到的世界,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视角。

  三、如何看待玩和学习“大人”眼中的技能

  其实孩子需要从玩中学习,家长必须允许孩子玩耍,同时还要促进孩子工作;所谓工作是孩子创造时候的不打断,创作可以是一幅画、一个沙堆,一个乐高,让孩子在玩中学习。

  四、不要把天然流露的爱抚变成了精心准备的计划

  基本的作业是要完成的,孩子注意力分散也是正常的,学习是枯燥的,无论伪装得多有趣。这些事情是可以计划的,但是教育本身不应该把和孩子的相处变成to do list.身为父母,只要我们都能像园丁一样,去努力创造一个生态系统,只是保证土壤肥沃,空间安全,花园的花草就能以各种我们预想不到的方式自行应对环境的变化,进行任何事情的时候要用爱作为底色,否则会本末倒置。

  正如作者所说:爱的意义不是塑造我们所爱之人的命运,而是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命运;不是为了向他们展示道路,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道路,哪怕他们所走的道路不是我们想选的,也不是我们能为他们选择的。

  五、三个关键让父母回归理性和从容

  第一个关键,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理解并支持他们按照天性来认知和学习。

  第二个关键,修炼自己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你用什么方法养育孩子重要得多。

  第三个关键,建立联接。

  养育是一种关系,而不是一种技巧。我们要关注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做家长本身也是一场修行,教育没有固定模式,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让孩子在行动中,在家庭环境中学习。让孩子冷静的最好方式是家长不要太焦虑。

  总结一句就是鸡娃不如鸡自己!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相关文章:

小木匠06-15

园丁10-09

园丁06-17

园丁04-21

木匠和画师06-09

木匠和鸟兽10-25

贪心的木匠作文03-25

园丁颂07-15

花儿与园丁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