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时间:2024-03-30 18:05:2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优秀)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秀)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篇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

  “头悬梁,椎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我们听说过太多苦学的故事,如今再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却给了我们一种不同的感受。

  宋濂读书求学苦不苦?苦!且不是一般的苦。且看证据:

  一、看书难。家里没书,要去借读,不仅要读,而且要抄,即使“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也要抄录完毕把书送还人家;

  二、求师难。找老师要跑到百里之外,老师还要耍大牌,动不动就给脸色看;

  三、求学难。好不容易有学上了,在路上就差点被冻死,住在旅店里,吃也吃不饱,穿也穿不好,这求学的日子,真不好过。

  可我们从这种“苦”里边读出了另一种滋味——“乐”!每每从苦里边透着开心地长舒一口气,“余因得遍观群书”,“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这种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精神,让我们感动,更值得我们学习。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苦大仇深似的悬梁刺股者,纵然可以通过顽强的意志获得成功,但观其人生形态,难免让人产生悲悯之情,也有点让人担心——吃过大苦之后的人,会不会用享大乐来对自己的人生作一下补偿呢?像那位“锥刺股”的苏秦,挂六国帅印后,不也是自我膨胀起来,赶紧跑回家乡炫权炫富么?建大宅,散千金,后来竟至敢于勾引起燕国的皇太后,得个车裂而死的悲惨结局。这种现象,在许多的官场腐化者中可以找到案例,而“暴发户”们的奢侈消费,更让我们明白了这一点。

  而乐知者的学习形态本身就是享受,像白岩松一样累并快乐着,像马克思一样把“斗争”当作终极幸福,像华罗庚一样期望可以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像生来就无四肢的力克·胡哲一样来抒写自己的人生:我那好得不像话的'生命体验……

  这种人,不把学习和工作过分地功利化,不是拿学习和工作当跳板,而是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嗜学”,那是一种拼了命的喜欢,喜欢了就会快乐,一切艰难险阻就都成了浮云,中国共产党只靠小米加步枪可以打败全幅武装的正规军队,最强有力的战斗力,就是这种战无不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人生最大的赢家不是意志坚强的人,而是安于吃苦乐于吃苦的人,把吃苦当作人生观常态,像宋濂一样,在苦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陶醉于自己所从事的事情中。我们若能在学习与工作中善于发现苦中之乐,乐于体会苦中之乐,我们那“无可奈何苦不堪言”的人生,必定华丽转身,成为一种幸福完整的人生!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2

  现在的我们正处在初三这个非常时期,每天早出晚归,几乎12个小时都在学习。开头一段时间,大家还能坚持,过了一阵子,每个人都开始厌倦了,而现在不仅内心厌倦,嘴里也常常抱怨了。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后,我就不敢再抱怨了。这篇文章是明代学者宋濂为勉励晚辈,而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的学习之路。通过他的讲述,我们了解到他求学所面临的无书之难、无师之难和衣食之难以及他艰辛克服困难的过程。这篇文章让我震动了。

  为了解决无书之难,宋濂亲自抄书,即使“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也不敢懈怠逾约;虽有衣食之难,他对那些达官贵族的子弟丝毫不羡慕,心中只有学习这一个信念。

  最令我敬佩的是他求师、从师的过程,为了有“硕师名人与游”,他“趋百里外”“执经叩问”;为了得到先生的解答,他简直恭敬到了极点,又是“立侍左右”又是“俯身倾耳”,即使“遇其叱咄”,也仍然“色恭礼至”。可见他求知的欲望是多么强烈啊!至于从师之道,宋濂走得就更艰难了,即使是“足肤皲裂”、“四肢僵劲”也不放弃。这样的精神实在可歌可叹!

  看看我们今天同学们学习的条件是何等的优越,和宋濂相比,简直是在天堂。再看看我们的学习条件,简直是天堂中的天堂啊!要书、要衣、要食,家长绝对不会含糊的,必是尽力满足我们的要求。还有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师”的改变,现在的.我们不仅会在不同学科有不同专业老师指导,而且也不需要我们“趋百里外”才能获得指教。老师对每个学生都很负责、耐心,若是学生有问题询问必会耐心详尽地解答,保证我们会得到知识。这样优越的条件是宋濂不敢想的,就是那些“太学”中的学生也想不到的。试问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呢?

  有些人可能会说,宋濂处于封建社会中,要想出人头地,只能靠寒窗苦读,但我们就不同了,在当今的时代,学习不再是唯一的出路了,我们何苦那样折磨自己呢?我认为此言差矣!今天是知识的社会,没有知识怎能走向成功?学习知识怎能不付出艰辛努力?任何人要想取得大成功,必须要用超过常人的努力来铺就成功之路,正如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只有用自己今天的汗水才能换来明天的成功。就拿现在的我们来说吧,只有用今日的付出才能换来明日的成绩,才能保证自己在激烈的竞争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觉得这篇序不仅仅可以送给“东阳马生“,更可送给所有的学子,甚至所有天下的人。相信每个读过它的人都会受到鞭策和激励。我更希望正在读初三的我们能以此文自勉,停止抱怨,用自己现在的艰辛去创造未来的成功。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3

  读罢《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之前也在网上看过有关此文的读后感,我开始思考。

  我思考的不是我们和宋濂、马君则生活环境优越性的对比,也不是我们之间所处社会的优劣,而是为学的精神。

  如何为学?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的开头就写到“余幼时即嗜学”。他从小热爱学习,而且,在从师之际,冒着冬天刺骨的寒风,背着行囊,忍着皮肤冻裂的疼痛,克服各种困难,凭借自己的努力,认真读书、做学问。

  你看他,没有华丽的衣服和美丽的珠宝饰物,不会把自己装扮成天上的仙人;你看他,也没有更多的锋芒,不会把自己装饰成浮躁又自大的人,谦逊的他反而在官场和学舍里有自己举足轻重的地位。荀子在《劝学》中也曾说过类似的例子,螃蟹有着“六跪而二螯”,却成天假正经,找蛇和鳝的洞穴安身,浮躁又蛮横。而“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踏踏实实地“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闷头钻洞,反而拥有自己的厅室。正是有着默默无闻的坚韧、淡定和信念,宋濂和蚯蚓并没有碌碌无为,他们为自己打造出一片天地,享受成功后的.喜悦。

  因此,为学首先需要的是一份对学问的热爱与执著,其次是有一份“为”的行动与努力,最后就是拥有一份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可以使热爱常在,行动永恒。这三者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如果只有这份主观能动性,不足以成功,客观因素也在成功的道路上起着重要作用。在为学求得成功的路上,要学会求助于他人,宋濂和马君则正是善于求助、利用他人的帮助,才把握住了成功的机遇。试想想,如果没有那户善良的“藏书之家”借书于宋濂,宋濂那份“嗜学”恐怕会被残酷的事实消磨殆尽;如果没有那位德高望重的“先达”为宋濂指点迷津,宋濂恐怕还要踏上更加艰苦的求学之路。当然,只有“自助”,才会有“人助”、“天助”。

  很多人会去比较宋濂和我们之间的差别,他们说我们处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理应像宋濂、马君则一样有不错的成绩,有一肚子学问。这点我不完全赞同。我们和宋濂比,我们有更多的物质诱惑。或许正是那些物质诱惑,使得我们不能淡定十足地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安心读书;面对学业上的失败,我们更多的是把失败归结为教育制度,而不是自查、自纠。这样比较下来,我们和荀子笔下躁动的螃蟹有何区别?!再者,面对机遇,我们不懂得把握。机遇像手中的流沙,有多少个幸运被我们丢失?有多少成功被我们摧毁?

  我想,关于为学的思考,还有更多更深;但是,更重要的是行动,而六百多年前的宋濂,早为我们指明了通往成功的道路。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4

  读完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我的思想像潮水在涌动,我的心情像波涛在澎湃,我深感,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将来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

  作者的求学经历使我难以忘怀。从文中,我看见宋濂的读书环境是如此恶劣。天气十分寒冷,砚台里的墨都冻成了坚冰,手指都冻得不能弯曲了,他也不放松抄写,四处求学。

  《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有的只是艰难与困苦。这样的条件下,作者可以成功,而同为学子的我们在生活条件、读书环境、教学条件、读书条件都如此优厚的条件下,为什么不能成功?或许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习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天资不够聪敏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文章开篇“余幼时即嗜学”,不错,学习要从小时候开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就是此意,要珍惜时间,才能如宋濂学有所成。

  我们读书不再是因“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也不是为“光耀门楣”,更不是为了“敲开官府的大门”,只是为了震响那一声“为中华之崛起!”

  现在,社会飞速发展,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在向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要成为新世纪的.人才,必须丰富我们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经过长时间努力追求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我们生活中,一些青少年在掌握一些知识后,便自命不凡,“欣欣然”起来。殊不知,学无止境,知识永无穷尽之日。对知识,我们必须抱有谦虚的态度,宋濂写到“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这不就正体现了他谦虚的品质吗?身为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理所当然地要以谦虚求实之心,勇于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

  有人认为只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便不用去追求那些繁琐的东西了。我不以为然。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我们的责任与角色同在,我们背负的不仅是振兴中华的使命,还要发扬优良的传统道德。

  古人教子就注重德的培养,从细节上看,《送东阳马生序》中不正有:谦虚、诚信、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等优良品质吗?

  可能有人会说,在当今社会,知识已不再是唯一的出路。我们何苦再被教条所限。我认为此言差矣!今天是知识的社会。没有知识怎能成功?学习知识路上怎能不付出艰辛?

  不要再说读书苦,读书累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古训应牢记!趁着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努力读书吧!则民族的振兴,祖国的腾飞,指日可待。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5

  细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感触颇深。作者年轻时的艰苦坎坷求学经历,让人十分敬佩!与现实当中生活安逸、学习条件好的众多学子们相比较,我们更应自感惭愧。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文。作者宋濂先生为了勉励太学学子珍视良好的学习环境,勤奋学习而道出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这也是送给我们年轻一代的学子们最好的赠言。

  宋濂先生在当时贫困的处境中,为了求学受尽了“冻馁之患”“奔走求师之苦”和“借书抄书之难”仍然不放弃求学的机会。而当今的学校为每个学生搭设了优越的学知识平台,普遍的学生却不以为然,不好好珍惜机会努力学习,在学习上怕吃苦,迷恋网吧、游戏厅,好逸恶劳,荒废学业。宁濂先生在求学的生活中“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而同舍生“衣着华丽,烨然若神人”,自己则“温袍敝衣处其间”,但宁濂先生却“略无慕艳意”。而当今的众多学子在物质生活方面却讲究价格、质量、追求潮流、名牌,互相攀比,讲排场、好面子、盲目高消费,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心而随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根本就不把父母的劳累当作一回事,反而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样的学习态度与宋濂先生的求学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有着优越的学习条件却不珍惜,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有句话说:“老师的话是‘圣旨’,教师的行为就是表率”,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有着滴水穿石的功效。而有的学生却嗤之以鼻,不懂得尊重师长,以为这样就显出个人的威风,让人感到可悲。相对宋濂先生“俯身倾身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尊师态度,我们应感到惭愧啊。

  再看看现实当中的张九精同学,他自幼丧母,家境贫寒,从小便踏上艰辛的勤工俭学之路。和命运抗争已成为他人生中的一道主旋律,但坚强的他从没抱怨过,泄气过,从不向厄运低头,不自卑,不自弃,一边求学,一边赡养患病的父亲。靠着拣废品、做电器促销,文具促销,从事建筑防水工程,当家教等工作来维持生活。尤为可贵的是在这种困苦的生活处境下,他仍然热爱学习,求知若渴,勤学苦思,学业优异。他在逆境中自立自强,勇于进取的坚韧品格,面对困难不低头,面对挫折不放弃的奋斗精神,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典型模范。

  宋濂先生与张九精同学的求学态度,吃苦耐劳的品格应引起我们大家的沉思,以他们为榜样,不要为了贪图眼前的利益,享受生活而荒废学业,应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为铸造美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

  一个面包师的孩子跟一位江湖艺人跑了。

  面包师找到孩子,一把弃涕一把泪地哭道:“孩子啊,别这么糊涂!跟了这个穷艺人,你会挨饿的!家里有香喷喷的面包,有你最爱吃的巧克力小蛋糕,孩子啊,跟我回去吧!"

  “不,爸爸,卖艺虽然苦,但是有人听我唱歌,我觉得快乐;经过青翠的树林,云雀与我比赛歌喉的婉晰,我觉得快乐;月夜时分,没有屋枪遮蔽,我便在月亮下唱一支歌催自己人眠,我觉得快乐。要知道,爸爸,”孩子坚毅地对面包师说,“人不是光靠面包活着。”

  “人不是光靠面包活着”。故事虽然是我编的,可也并非无中生有。600多年前的大学士宋濂回忆起他青年时艰苦的求学生活时也说:“此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学士乐的是什么?有人把它解释为读书做官,以未来的美景安慰辘辘饥肠。我想这种解释未免太偏重实际了,是以俗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其实,矢志为学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那就是在不懈地追求精神财富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超功利性的满足,把知识的获取本身当成快乐,而不在乎是否能以之换取现实的功名。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是真正的求学者。也许他们不能拥有钱财或权力,也许在世人眼里他们是迂腐的失败者,但在他们自己心中,在一切以精神的快乐为最高追求准则的人心中,他们是至高无上的,是上帝身边预留下位置的梦想者,他们不必写诗便是诗人。

  毋需质疑,自由的、超功利的'、精神天国的存在,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曾有一位学者把人的需求分出几个等级,其中最低的就是生存需求,最高的便是精神需求。中国的发展蓝图也定在温饱而小康而富裕。在我看来,这一发展蓝图虽然是依照经济指标而确定的,中间却依然含有精神指标的因素。所谓的温饱,现在一般人都早已实现,便是“小康”,大约也不成问题。只是满足了物质需求后,精神生活发展到了何等阶段,现在还值得考虑。大多数人,胃已经不再为饥懂所苦,心却依然停留在寻觅衣食的阶段上,并没有超出“饥懂”以求“温饱”的水准。其实,真正的小康还是心灵的健康,明白在生存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值得人为之去奋斗、去追求。这种追求的过程本身即是快乐,即使导致口体之奉稍不若人也没有关系,只要不导致俄死冻死都没关系,你必将在一种精神国王似的骄傲中,昂首走过竖着白色的衣领、匆匆忙忙、没有思想的人群。

  吃饭穿衣之外,请别忘记,留点生活给自己,是为宋学士所言之大欢喜的。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7

  合上书,回想着刚才看的一篇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作者宋濂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在这响亮的名号下,不禁让人想,他的童年一定很幸福,一定是丰衣足食的读书,在童年就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事实上,只有最后是对的,他是在童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不是丰衣足食——“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我怎么也不明白,一个历史上这么伟大的人,一个流芳千古的伟人,怎么会穷到连看的书都买不起,要借别人的抄!可另一方面,他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都能主动学习,实在引人深思。

  再看看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何时愁过“无书读”?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珍惜这样的环境——读过的书,随手一扔,不见了就再买,就算没有不见,也是卷角的卷角,掉页的掉页,破烂不堪,心中哪有珍惜书的想法!不仅如此,还有人沉迷于现代先进的网络中,伏案游戏,游离在各种虚拟游戏中,殊不知网络是我们学习的'工具,而不是游戏的玩具,甚至要家长逼着学习,又哪来“十年寒窗苦读书”?与宋濂相比,简直是天地之间的差别。

  宋濂的学问的积累,还需要老师的指点。他对自己的老师十分尊敬——“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他这样的尊敬老师,实在令人敬佩!

  再反观我们,这样的尊师重道,现在我们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对老师的啰嗦十分不满,因老师布置太多的作业而怨言迭出……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殊不知老师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之一,是老师,教会我们做人,教会我们做事,把我们引向成功的彼岸。可是,花朵却不明白辛勤园丁的苦心,反而希望园丁不要过多的阻挠自己。这样的我们,与宋濂一对比,就显出我们是多么的无知和无礼。

  今天的我们,实在是万分的的幸运——生在一个民主、自由的时代,又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就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环境。看着宋濂,看着他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看着他条件艰苦却勤奋刻苦,惭愧之余,更应有一股向他学习的冲动和劲头!

  不知当年宋濂的后辈马生有没有因为这篇文章而发奋图强?反正我是受到鼓舞了——从今天开始,我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环境,带着对宋濂这种精神的钦佩和向往,努力学习!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

  宋公幼时即嗜学,奈何家贫,遂假书以手笔抄录。后加冠,慕圣贤之道,不惜百里,求师问道。师严,以是宋公尝受其叱咄,虽然,不愠不恼,色恭礼至,弗敢出一言以复。既从师,行深山巨谷中,踏数尺大雪。食无鲜肥,衣无华丽。人不堪其忧,宋公亦不改其乐。以中有足乐者,不错意口体之奉。

  今学生学于学校,国家日有早餐之供,父母日有衣裳之遗,无冻馁之患,无衣食之忧。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波之苦。所宜有之书,皆集于书院,不必若宋公之手录。师未尝有问而不告者,凡问之,皆俯身讲解,颜和色悦,无叱咄之态失望之语。凡逢雨雪,父母必诫余以伞避雨,惧不闻其言,奔走于雨雪之间。今食鲜肥滋味,一应俱全,无患食之不饱。

  而每逢穷冬,余以衾覆身,虽鸡鸣三声不愿被衣。念衾枕之暖,惧风霜之厉,怕晨昏之暗。终起,父母驱车送于学校,无奔走之劳。至校,则与同舍生谈天说笑,而不研至道,无诵诗书。餐时,遂怨饭食不能色香俱全,故时而不食。遇疑,而不敢请问师长,惧其嫌余学识浅薄,反而师长问余有疑难否。俟应试,尝熬于三更,胸无成竹。余每怨学业之重,任务之繁,甚少思且改进。今余碌碌无为,皆以余未勤艰于学业,心不若宋公之专矣,而非天质之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无止境,以余之学识,何敢懈怠?且今余有暖衣,有美食,学于书桌之前,则灯火明亮,冬日坐于教室之中,则暖气袭人。如此却愧对师长父母,学未所成,荒于嬉,毁于随。比于宋公,余无衣食之患,也未若此勤且艰也。

  宋公手自笔录,余不必若此。宋公趋百里问师,余有良师左右,可不若宋公奔劳,况可常援疑质理,听师良言。

  故余宜恭敬有礼,不负师之重望。学必有其苦,不能常乐,宋公能忍其苦,虽路途艰远,饭食粗陋,亦可苦中寻乐。余无冻馁之患,则益勤于学业,而不怨作业之多。寒日亦要勉自身:贪一时之暖,忘职责所在,不亦谬乎?以是余之苦轻十倍于宋公,余宜学则专。宋公缊袍处同舍生间,见其皆光彩照人,略无慕艳意,今余与同学皆着校服,无衣饰之别,但仍有诱惑大行其道:手机、网络敝学生之信念,阻学生之道路。是亦不可以已乎?余可制其诱惑,闭手机网络而专于读书,增广才干,拓宽学识。

  若如此,余亦会学有所成,攀高峰之巅,达青云之志。学则勤艰,终有获矣。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相关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05-30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原文10-09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02-02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04-20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译文07-18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原文01-21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原文及赏析12-09

送东阳马生序的文言文07-20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及鉴赏12-19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通用8篇)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