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悟

时间:2021-03-07 11:40: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挪威的森林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悟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悟作文【1】

  初读村上春树的作品被吸引,似乎在作品中体验,又似乎是个旁观者。

  挪威的森林贯穿全书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全书的结构也如作者所说,并不以死为终结,这里有作者的无奈即每个人都会死,也有作者面对生活的勇气即有死才有生。作品中最主要是两次死,很相似的两次死。一次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后直子和渡边的关系便开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按玲子的话说就是“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两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另一个相似之处是,木月在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不是他最爱的直子而是渡边,这似乎应该是木月把直子托赋给了渡边,直子在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也不是渡边而是玲子,同理应理解为直子把渡边暂时托赋给了玲子。

  书中所描写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醒着的,但由是他们价值观不同,心理成熟程度不同,所以他们的生活本身是有着巨大差异的。

  渡边本书的男主角,一个实在是很普通的人物,普通得让人难以留下印象。他对学校这个小社会内部虚假、肮脏也是很厌恶的,但他却也没有去改变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点逆来顺受的意思,因为他很清楚这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渡边的无奈了。不过这家伙最强扞的也就是这种逆来顺受了,似乎任何人都不能影响他的生活轨迹,虽然他也并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或将要去哪里。不过渡边的心理也不太成熟,他在寻找一种既不伤害直子,又不伤害绿子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是不存在的,“如果每个人正义都大行其道,每个人都得到自己的幸福的话,必然导致混乱”,在直子死后渡边想通过旅行来找回自己但却失败了。直到渡边见到玲子,玲子说“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此时应该说渡边解到了相对于已经失去的更应该珍惜眼前存在的,应该停止对生者的伤害。

  直子本书的女主角之一,很执着于完美。本书一开始直子就提到了一口井,一口在森林边缘的井,一口深的并且一但坠入便只有孤独陪伴直至死亡的井,但又是很吸引直子的井,因为坠入井中便与现世隔绝,她也明白这是危险的,但这才是她真正想要的,这就是直子的无奈了。这口井也是直子后来生活的写照,所不同的是渡边一度在井的附近守望着直子。在疗养院的直子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她需要靠井边的渡边才能确定自己还活着,需要靠玲子才能完成与外界的交流,以至到最后玲子几乎成了直子的化身。

  绿子本书的另一位女主角,应该说是森林里一棵非常奇异的树,她似乎可以冲破黑暗享受到阳光,也是我非常非常佩服的一位女性。之所以说她是一棵树是因为她非常坚强,面对生活的苦难,亲人一位接一位在经历了非常的痛苦后慢慢死去,应该说她是以常人无法想像的毅力坚持了下来(这是绿子的无奈了)。她也想逃避,也许逃到那个被她称做驴粪蛋的乌拉圭去,也许是借助性幻想(其实从这点看她的道德观远比看起来要严格得多)。她也很想有个依靠,就像她对渡过说的那段关于买饼的任性的话。绿子从心理上表现得相当的成熟,甚至很有策略,她很明确的向渡边表白,因为她尊重自己的感受,也尊重渡边的选择。当渡边因为陷入对直子的思念而忽视了她时,她选择告诉渡边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并选择暂时离开让大家可以冷静的思考。

  永泽注定会成为这个社会“精英”的人物,他暗熟在这个社会成为“精英”的规则,“绅士就是做他应该做的,而不是做想做的”(这是永泽的无奈),虽然他也看不惯这个社会。他也期待和初美获得爱情,但他清楚这样做就会被排除在“精英”这个圈子之外,在他的价值观里除了成为“精英”其它都是通往“精英”这座城堡的铺路石而已。社会的压力,家族的压力以及周围人对他的看法都注定了他永远都无法做一个随心所欲真实的自己,他在为这些看法活着,为别人活着。

  初美,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并不多,但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个人物。应该说初美很纯美童真式的梦想会让每一个读者动容吧,初美的梦想是用自己的爱来改变永泽,使他获得真正的自己,把他带回到那个纯美的世界中去,即便为此赋出再大的代价也无怨无悔,即初美可以一定程度的接受永泽的放纵。可是在永泽却不想放弃“精英”这个社会赋予他的头衔(这是初美的无奈),因为如果放弃了他可能除了初美就真的一无所有了,永泽选择了戒色,而初美在纯美的梦想破碎后选择了自杀。

  玲子,虽然作者赋予了她身世背景,但玲子更多的时候还是以直子的附助者,或者是替身的形式出现的,替直子写信,以至在直子死后和渡边,我们似乎看到的是直子。关于玲子来到疗养院的原因到是有点要说的,在我看来玲子相对于对事件本身的打击来说,似乎更看重玲子丈夫对此事的冷静处理,应该是这件事在玲子价值观里这件事是重大事件,解决方法只有马上离开换个新环境,而从玲子丈夫的价值观看首先是家庭本身的稳定,这件事应该是排在第二的位置,玲子感到自己没有被重视于是崩溃了。

  完美不是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行驶的船,而是暴风雨过后洒在甲板上眩目的阳光,完美不是来自由我们对它的执着追求,而是源于勇于面对磨难的坚强的心。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悟作文【2】

  夏日午后,站在旧式的胡同中透过交错的电线杆,望着并不太蓝的天空,两旁的行人似乎是在穿梭,但却听不到糟杂的声音,就连呼吸的声音也不能感受到,我只是在享受这种静,心灵的静,真想投入于静中不再回来,这实在是很享受的。初读村上春树的作品被吸引,似乎在作品中体验,又似乎是个旁观者。

  “传说,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得会让人迷路的森林。那种,人进得去却出不来的巨大原始森林。”生活就像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要走进去,因此我们才不可避免的对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可是迷茫和痛苦的源头在哪里呢?在长大和成熟起来的过程中。我们在长大,我们在不断地在明白这个世界,在知晓这个世界,自己也在不断变化着,来适应这个世界,融入这个世界。可是变化的过程哪有这么容易!我们必须放弃一些,忘记一些,改变一些,适应一些:但是其中有很多我们是不想做的,不愿做的,甚至不得不违心去做的。所以我们看到,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知心的交流少了,恭维的话却多了;信任的眼神少了,说的谎话却多了;幼稚的想法少了,生活给我们的压迫却多了;对事情单纯的看法少了;每个人的心却变得复杂了。但是我们仍要成长,不要去过分改变自己。

  也许,是时候我们要重新学会与他人相处了。从无目的的和别人交往,倒有目的的和别人交往;从无保留的和别人交流,(www..cn)到有保留的和别人交流;从对人没有戒心,到对人有戒心……最后,让我们放弃这种原始的,纯净的,寻求个人理解与被理解的相处方式。而是要自己承受痛苦,在别人面前隐藏些东西。这是社会带给我们的改变吗?我愕然了……

  可是,这种转变有时候不那么容易,所以我们就看到,《挪威的森林》里的很多人在挪威的森林里迷失了方向。木月首先死了--17岁--死在一个成长的年龄。或许他承受不了成长带来的变化,或许他不敢面对成长,总之他以死来作为回避成熟的方式。而对于直子来说,本来她可以握着他的手,小心但是坚定地走过成长的道路,可是,木月的死带给她的是,要自己去对待未知。就像直子自己说的那样:“在他(木月)死了以后,我就不知道应该怎样同别人交往了,甚至不知道究竟怎样才算爱上一个人。”对成长的恐惧最后也把直子推入了死亡的深渊。即使有疗养基地可以让直子身心放松,即使渡边作为直子“同外部世界相连的唯一链条”,也无法把直子从迷茫和痛苦中解救出来。不只是直子和木月,初美,直子的姐姐,直子父亲的弟弟,不都是在这个成熟的年龄段,在对成熟的恐惧,迷茫和痛苦中了结了自己的.生命吗?玲子,也是作为其中的一员,仅仅是没有失去生命罢了。

  而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像主人公渡边一样在迷茫和痛苦中完成这些转变,即使我们自己并不了解为何迷茫,即使这种转变是被环境所逼迫的。而像永泽,看上去是能勇敢且完全的适应这些转变,但是,永泽的内心也痛苦,他自己也不想完成这种转变,只不过,他用自己的“奋斗”成功逼自己完成转变,而不是等社会来逼他转变。这也是大人物与普通人的区别。

  当面对成长的痛苦,我们都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痛苦,都想有人来分担我们的痛苦。对于迷茫,我们也想通过与人的交流消除迷茫。因此,我们才寻求理解与被理解。可是,完全的理解与被理解不可能达到,自己的痛苦别人不可能完全体会,我们也依旧在寻求理解和被理解的道路上迷茫。并且,越是寻求百分百的理解,其实也就与成长的主要方面所抵触:“我们不能寻求这种相处方式,而是要自己承受痛苦,在别人面前隐藏些东西。”所以,村上才要把玩孤独。因为孤独是不可避免的,是无可奈何的,是每个人最终都要经历的。这也就是渡边与人格格不入的原因。还记得渡边在看望直子回来后,回到新宿唱片店里打工时,看到周围的一切感到陌生和茫无头绪吗?因为他孤独,而自己甘心孤独,自己将在这种孤独中完成人生的蜕变,最后成熟起来。

  直子所在的疗养基地,更像是一个现实世界中的伊甸园。在那里,我们可以不必完成这种蜕变,不必作出转变,可以依旧保持那种相处的方式。所以在渡边刚来看直子时,会感到那里吃饭的气氛很奇怪,因为渡边自己已经完成了部分的蜕变了。也正是在直子面前,渡边才拿出自己已经蜕变的部分对直子说:“来吧,没有木月没关系,有我陪你渡过难关呢。”可是,村上的设计很有意思:它让这个不必蜕变的伊甸园中住的都是精神病人。也就是要借此表达:不完成蜕变的人,在那些完成了蜕变的人看来,就是不健全的。

  或许在这个成长的道路上,只有爱情是真正纯洁的了。因为当每个人都完成蜕变之后,爱情就沾染了太多别的东西。可是,爱情带给人的,却是更加快速的变得成熟。不论是在爱情中成或败,得到或者失去,人都会成熟很多。因为爱情让人懂得更多地背负责任。其实初美就是因为爱情的变化,而真正意识到成熟的,也是因为自己经受不住这种蜕变,最后选择了死亡。

  《挪威的森林》我读了这么多遍,没想到直到前些天,我才像完成大一统理论似的把每一个分割的感想统一起来,其实,也是在前些天,我才把自己这些年的生活中的迷茫和痛苦看透。当然,随着我的长大,很多想法还会发生变化,但是,不会变得就是,我希望自己和每一个我认识的人,都能勇敢的面对蜕变,勇敢地完成蜕变,并能在蜕变中保持一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悟作文【3】

  几年前拿到这本作为生日礼物的书,怀着对送书者轻描淡写描述的“小清新”的好奇翻开扉页--轻快而不失格调的文笔,令人感同身受的心情,情与欲、生与死的隐晦阐述,读来甚是感慨。

  故事以主人公渡边回忆青春往事为开端,初入大学的渡边在电车里偶遇直子,直子是渡边死去的好友木月的恋人。渡边与直子开始漫无目的地行走在东京街头,逐渐相恋。不料两人同床之后,直子因无法摆脱愧疚的心魔而休学。与此同时,学潮迭起,独善其身的渡边在东京孤独度日。然而,绿子的出现令渡边重获生机,一段新的恋情发生。在两段感情的纠葛与失去所爱的痛苦中,渡边逐渐摸索出了生活的本真……

  每每读起这本书,1969年日本繁华而冷漠的都市,盲目前行而自鸣得意的路人,气氛压抑而畸形可笑的大学,仿佛为我所经历一般,一一于脑海中呈现,人物所感仿佛也是我自己刻意掩饰的潜意识。这部被誉为“纯爱”的长篇小说,完完全全称得上是一部“心灵巨史”。

  初次读罢,有太多共鸣,阴暗面的共鸣,合页只觉无奈。书中人物的心境与我不谋而合,“在隔了许久后重新观望这光景的时间里,我蓦然注意到一个事实:每个人无不显得很幸福。至于他们是真的幸福还是仅仅表面看上去如此,就无从得知了。但无论如何,在九月间这个令人心神荡漾的下午,每个人看来都自得其乐,而我则因此而感到了平时所没有感到过的孤寂,觉得唯独我自己与这光景格格不入。”如此捕捉入微的心理细节描写,读来不禁怦然心动。作者一向不将阴暗面视为羞耻而避而不谈,相反,这样不遗余力的揭露正是他努力寻求心灵出口的必经之路。

  共鸣催促着我将此书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甚是感慨。几年过去,我的心境风云变幻,一次次落空,又重拾幸运,痛苦与平淡让我更加懂得了坚守,渐渐地,那个心灵出口也浮现出愈加清晰的形状:

  在繁杂荒凉的世间,请承认自己的孤独,与自我和解。

  越是逃避孤独,越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想用随波逐流使自己忘记孤独的人终将沦为碎片。孤独的价值在于反思,反思之人对自己不再持有自尊,看清自己,才有资格对症下药,与自己和解。

  绿子作为书中最离经叛道的人物,留一头短发,“为什么男人偏偏以为长头发女孩才有教养,才心地善良?头发长而俗不可耐的女孩,我知道的不下二百五十个。”鄙视空洞无聊的贵族学校,“因为我讨厌学校讨厌得要死,所以才一次课都没旷过,心想怎么能败下阵去!一旦败下阵岂不一生都报销了!”看透了虚伪的口舌,“讨论的时候就更加不可一世,一个个无不摆出无所不通的架势,玩弄一大堆玄而又玄的词句。我莫名其妙,就接连发问说:”帝国主义剥削是怎么回事?同东印度公司有什么关系?“”粉碎产学协同体是不是必须走出大学去公司工作?“可是谁也不解释,不仅不解释,还煞有介事地大发脾气。那情形,你能信?”……这个家境平凡,父母双亡,看似卑微的女孩却实实在在持有一份拒绝受人摆布、拒绝社会同化、待人真诚坦荡的执着。她言语粗俗、行为乖张,该认真的时候却不吝于任何人,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确找到了社会与个人的平衡,接受了自己。

  正是绿子这种亦正亦邪的存在带给了渡边慰藉。与绿子相似,渡边自知与环境格格不入,而若没有遇到绿子,或许他将一如既往地堕落下去,不断为空虚折磨。

  渡边与绿子的相互吸引来源于一份共性,即他们天生懂得尊重自己的感觉,内心古怪、肮脏、自私的感觉并不为他们所刻意压抑,而是用于抗拒虚伪片面的现世道德。他们不把自己看成怪人,他们内心强大。

  恰恰相反的是,直子从未接受独特的自我。加在她身上的重重枷锁--社会道德、社交法则--每当她稍有违背便内疚自责不已,无可解脱,“我们不能不把欠世上的帐偿还回去,偿还成长的艰辛……”直子的悲剧与绿子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惋惜而深受警醒。

  就是这么一本小说,1987年在日本出版后长居销售榜首,并介译到各个国家。其作品的魅力如葡萄酒一般,越读越觉得余韵无穷。

  其主题不关乎政治,不关乎励志,直抵人心。村上说:“这部小说具有极重的私人性质,喜欢的自是喜欢,讨厌的也大有人在。”

  其语言明快而优雅,正如译者林少华所说,“一种优雅的饶舌,一种有节制的故弄玄虚”。这一点也要归功于同为村上迷的林少华,他中日融合的笔法浑然天成,让人不得不一读为快。

  其取材源于村上的真实生活,据其散文集流露,渡边原型乃村上本人,绿子则是村上的夫人村上阳子。小说中大多数场景是村上的真实经历。渡边喜欢反反复复地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喜欢爵士与古典乐,喜欢猫,村上亦如此。如此一来,情节的栩栩如生便不难得到解释。

  对这本书的情有独钟,在于很多方面,语言,作者,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缺一不可。对我而言,它不仅是一本书的定义,它仿若成为了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最难熬的时光,所幸与之邂逅。

  多年以后,再捧起这本书,也许会嘲笑此时的自己--区区皮毛。那时候,我大概将越来越多世事看明白,也与自己和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