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从考古看中国》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从考古看中国》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人们或多或少曾思考过人类起源之问,我也不例外。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从考古看中国》,便迫不及待地读起来,并慢慢体会到个中奥妙。
全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三星堆、海昏侯墓等考古热点以及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等出土文献的内容和价值,全面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源远流长的理念和光辉灿烂的成就。
阅读本书,让我吸取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营养,也增长了我的见识。书中提到,海昏侯墓园考古出土了《论语雍也》竹简、孔子徒人图漆衣镜等,让我印象深刻。这不仅看出墓主刘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还暗含着墓主被废帝位后曾经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孔子的话语检视、约束自己。还有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9000年前被驯养的家猪,在浙江杭州萧山出土的8000年前的独木舟等,这些无不体现了古人的生活、超高的技术、文化的辉煌。
阅读本书,让我“看”清历史。阿房宫大家都知道,我自己也去过,但读了本书才知道,专家通过考古发现阿房宫其实并非秦代建成,用遗物遗迹实实在在纠正了历史文献的谬误。
阅读本书,让我从考古资料中增添文化自信。考古工作证明了中国的水稻农业1万多年前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流域和其他地区密切互动,被称为“中国相互作用圈”;还有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的《周易》,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读到此,我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面对这些中国历史的瑰宝,还未能做到全盘了解、仔细揣摩、深刻理解,如何谈得上“读史明理、以史为鉴”呢?又如何做到“重拾传统文化,发扬文化自信”呢?突然我切肤感受到“读史、学史、明史、用史”的迫切和需要,犹如小草需要甘露。
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已吹响,我想只有不断深入学习和读通读懂中国历史,才能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中华文化自信,才能够有勇气、有力量、有信心应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