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解读统编》有感

时间:2024-02-20 15:13: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一篇一篇解读统编》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一篇一篇解读统编》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学生会喜欢什么样的课堂呢?

  我想“引人入胜”是不是更确切?

  怎样才能“引人入胜”呢?

  假如是一堂语文课,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词语,教师能够结合人物、故事、诗词、文章、字源,就像使用搜索引擎搜索了一下关键词,所有与之相关的条目就都罗列了出来,再经过智能的筛选、归纳、融合,把最精华最出彩的部分提炼出来,呈现出一场精彩纷呈的精神盛宴。这样的课堂才更能引人入胜吧!

  要想呈现出这样的课堂,我们要靠什么来实现呢?我想就应该是——读书。广泛的读书,深入的读书,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充实我们的学识储备,提高我们的授课技能。

  打开《一篇一篇解读统编》这本书,我最先拜读的是其中的《一封信》借助设计,实现目标一文。

  文中指出的,从写作求真,写作的独立精神,写作的情感表达三方面来分析课文中两封信的内容让我倍受启发。虽然是低年级的课文,但是其文章的写作意义始终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的,所以在课文分析的过程中要更多层面的的深入的去欣赏和理解。比如从写作的精神独立方面来看,第一封信完全是露西自己写的,全程独立完成,没有辅导,也就是不被干扰的。而第二封信则是妈妈和露西“一起重新写”的。这封信,实质上成了“妈妈给爸爸的信”,仅是借露西之手书写。所以,信中到底表达的是谁的意思?谁的情感?父母在写作时介入的方式和程度,还真值得考量。为什么要干涉儿童的独立表达呢?为什么要“变着法儿”说呢?这样的层面的确也是我们需要更多的去考量的!

  从教学层面来讲,也许学生会喜欢第二封信,但又不得忽视第一封信的优点。此时,通过教学设计,既给予学生自由表达、评判的权利,又能顺利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第二封信中语文内涵,领悟教学意图,抵达教学目标。设计,能实现自然引导,理性喜欢。教学,就是带着学生一路赏读,最终抵达。

  无论是赏析课文还是教学设计,要想达到深层次,能够真正深入浅出,让学生津津有味的学到知识,体会情感,理解文章。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抵达教学目标,就需要老师有更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更高效的教学技能。

  而实现这些的途径就是学习和读书!

  深入的读好书,深入的思考问题,把自己的实践和读书思考结合起来,把读书和思考所得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印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是否有更好的效果。学会反思,不断的实践,从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想,这就是读书能够带领我们到达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