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10:17: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

  忘记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种说法,随着电影的出现,对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于是小说家们开始思变,致力于创作出很难被影视作品复制的文学作品来。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差不多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小说内容其实比较简单:一个男读者买到了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兴冲冲地回家阅读,结果读了三十多页却发现书籍装订错误,后面都是17页到32页的重复。于是第二天去书店换书,才知道那一批书都发生了这个差错。而自己昨天看的那个开头也不是《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而是一个波兰作家的小说《在马尔堡市郊外》。男读者此时不再对《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感兴趣,于是从书店换了那本波兰小说准备回去接着读,同时还认识了跟他同样选择的一个女读者。男读者回去才发现,拿回来的这本书并不是前一天所读的那本,而是《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同时印刷再次出现错误,读完第一章之后就由双面印刷变成了单面。于是他给女读者打电话询问情况,得知女读者的书也是如此。但是女读者给了他一个线索,即他们读的是一本辛梅里亚语(虚构的)的小说,同时约他去大学找一个研究辛梅利亚文学的教授。在那里听到教授讲述了另一部小说的开头……以此类推,最终男读者通过各种方式阴错阳差地得到了十部小说的开头。

  小说的结构也是由一章关于男读者寻找小说剩余部分的故事和一章寻找到的小说开头穿插进行的。而这十部的小说的小说名,其实还能组合成一个句子: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在马尔堡市郊外,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不怕寒风,不怕眩晕,望着黑沉沉的下面;在线条交织的网中,在线条交叉的网中,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在空墓穴的周围,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那么作为一本“元小说”——关于小说的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有哪些可以解读的角度呢?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第八章,卡尔维诺借弗兰奈里的日记,使得小说第一次出现了“我”这个第一人称叙事者。(在此之前,男读者都是以第二人称“你”出现。)而在第八章最后提到“我”想写一部小说,小说的内容与之前男读者的经历完全一致。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里“我”就是卡尔维诺意志的一种体现。在第八章中,“我”提到,“任何一部小说的作者都是真实作者虚构的一个人物,是在虚构之中代替作者的一个替身……所谓的理想作家,即完全溶解在严严实实包裹着的现实世界的虚构之中的作家……”在这里,其实卡尔维诺提出的是一个叙事学中的“隐含的作者”观点,即一部创作完成后的作品,它的本意并不完全由作者本人说了算。而是有一个“隐含作者”,是由作品本身所分析归纳出来的,隐含作者与作者并不能完全划等号。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作者抱怨读者批评作品不好是因为看不懂,其实从“隐含作者”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实读者的批评是应该的。就像罗兰巴特提出的“作者已死”观点一样,作品的本意跟作者已经没有关系了,而如何感知作品,就需要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了。

  文中提到“我”一直期待自己的作品能有一个真正的读者,以至于他拿着望远镜去看一个在认真读书的女士,嫉妒她那本书的作者。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读者呢,第八章出现的两个读者必然不是,他们一个只注重文字层面的内容,一个只注重结构与手法的形式。而“我”需要真正的读者,因为“只有作品得到某个读者的阅读,才能证明该作品具备了作者赋予它的功能”。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读者呢?在小说的最后,男读者在图书馆里遇到了几位读者,他们讲述了自己的阅读方式。分别有:带着发散性思维去推理和想象文中的内容;集中注意力去挖掘细节;不断重读,去体会上次的感受或获得不同的感受;将其他的作品积累起来与这部作品相比较;带着先验的知识去阅读;带着阅读期待去读书;把作品中的个体和整体联系起来,看到它的独特之处与新颖之处……相信把这些方法结合起来,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卡尔维诺在本书中,其实蕴含着对读者如何阅读作品的一种期待。除此之外,书中写出的那十本小说的开头也各有各的趣味:来到一个陌生的小镇想要进行一场间谍活动,却忽然被告知情况有变,要求必须马上乘一班并不存在的班次列车离开;杀人之后准备用大塑料袋移尸的时候,在电梯口遇到了三个人,他们发现了塑料袋里的尸体;慢跑的时候听到邻居家的电话铃声一直响了近半个小时,好奇心下去接了电话,电话那头告知在某处有一个姑娘被绑架,必须马上去救,连忙跑去救下姑娘,姑娘却只说了一句:“你这人顽固不化”……可以说,每一篇都停在恰到好处的地方,让人很难不想继续读下去,也不怪男读者一直耗费精力去寻找下文。卡尔维诺为何这么处理?在文中实际上也有提及,“我”欣赏小说开头的那种魅力。在他看来,小说的开头让读者保持了一种对未知内容的期待,而这种魅力在接下来的叙述中会慢慢消失。这种在开始阶段对未知事物产生的期待和向往,如果把它延伸出来,其实可以发现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我们初接触一件事,满怀热情地想要继续下去,可是往往并不如意,或者发现不像开始设想的那样美好,或者发现与初始想法南辕北辙,或者直接“撞上南墙”。可是就像并不是每个小说有个开头就意味着一定有个结尾一样,人生的许多事情也并不一定要一直纠结于结局如何,重要的是享受过程,享受阅读文本的过程。

  最后,联想到男读者十次没能读完小说的理由。那么,当我们如今拿到一本装订精良、印刷精美、校对严格、翻译准确、作者认真、版权无误,经过国家审核后来到我们这位真正为了阅读的读者面前的书籍时,你是否想成为它真正的读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