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萧红《手》读后感

时间:2024-02-09 07:18:5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萧红《手》读后感(推荐)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萧红《手》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萧红《手》读后感(推荐)

  萧红的短篇小说《手》写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我国北方一个染衣匠的女儿王亚明憧憬着对知识的渴望,来到城里读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学好了可以回去教妹妹,可由于劳作而染成的一双黑手,成为她洗刷不掉的耻辱,使她始终不能溶入到学校的生活和学习中去,受尽了各种心灵上歧视和创伤,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给她,就被校长无情地赶出了校门。

  作者通过亲身经历,有力地鞭鞑了那个金钱至上、贫富悬殊的黑暗社会,同时也帮助世人在寻找,建设一个真善美的精神世界。

  小说中王亚明的形象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少女,她凝重、厚实,在家时,常把手浸泡在染缸里,帮助父亲干活,使她的手从指甲到手腕以上都变成了“黑的、蓝的,又好像柴的”,同学们因此常常嘲笑她,在父亲来学校看她时,她向父亲要了双手套,可父亲把手套给她时,她又说“我戴手套本来是没用的”,这显示了王亚明内心复杂的矛盾和心里活动,淡淡几笔,即将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在阅览室里,王亚明与父亲的几句对话,显示了王亚明的自尊自爱,“你小声点说,叫她们听见,她们又谈笑话了”,同时也反映出王亚明的戒备机警和敏感的心理活动。

  她是一个不愿受伤害、也不愿意与别人计较的人,有一次,她误用了一个同学的铁锅去染手套,那个同学哆嗦着把铁锅蹋翻,又把鸡蛋“好像抛着石头似的用力地抛在地上”,王亚明不但没有与那位同学去争吵,还一边收拾着残局,一边惋惜着那只被弃置的铁锅,是何等的忍辱负重,反映出了那个时代人与人的生活差距。

  作品成功地运用了文学创作的“戏胆”道具,多次将王亚明那双被染黑了的手与故事情节有机地串联起来,在整篇文章中好似晶莹剔透的黑色珍珠项链,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妙。

  作者还用对比的手法,着力描写了另一双手,即女校长的手,“女校长用她贫血和化石一般透明的手指去触动王亚明的青色手”,一语双关,“贫血”应是那个时代的病态,被扭曲的灵魂,“化石一般”不是古老,而是守旧。

  王亚明黑色的手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勤劳而艰辛,而女校长的手则代表了才子佳人、封建官僚贪婪。

  她(女校长)用她惨白的手指去撕王亚明的口,而王亚明此时则用青手捧着眼泪。

  女校长“抑止不住地笑出声来了”,而王亚明则“背向着教室,也背向着我们,对着窗外大风哭了”,风都停了,她却还没有停止。

  鲜明的对比和反差,使我们不禁感到,女校长那只踏在王亚明手套上的脚,岂止是一只女校长的脚而是代表了那个社会对黎民百姓人格尊严的粗暴践踏,正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

  学校既是王亚明向往的圣殿,也是她留念的地方,同时也是她伤心的地方,女校长淡淡的一声,“你不用考了”,就将王亚明无情地赶出了校门。

  我为王亚明的求知欲望而折服,又为王亚明的坎坷命运而伤感,更为有象萧红这样为民请命,为人类公平、正义和人的尊严而呐喊的时代先锋而欣慰。

  这正是我们作为新时期工会工作者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所需要的尊重人、爱护人、说真话、评公理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