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时间:2024-02-09 07:11: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合集)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合集)

  洋洋洒洒一百五十万字,耗时80个小时,这大概是我花费最长时间看的一本书。很长时间没有这样酣畅淋漓过了,快餐式的娱乐方式肢解了大多数人静下心来的思维。我想用几千字来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兴许大家不一定有时间看完这些文字,但在这个碎片化知识,追求流量的时代,我还是想以这种笨拙而漫长的方式去讲一些事情。纵然不讨喜,然则我甘心为之。

  整部历史小说大致与目前史书记载相同,包括人物生平和重大历史事件,以历史为基础,对人物形象填笔加墨,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跃然纸上。如刘伯温、朱元璋、徐达、常遇春、王保保、朱棣、朱瞻基、朱祁镇、于谦、王阳明、戚继光、李成梁、张居正、李时珍、徐霞客…对历史中的这些人物,我知道的都很片面。通过本书,我看到了一个个和教科书上相差甚远的有血有肉的灵魂。很多兴衰起落,很多无奈更替,很多王侯将相,很多风云变幻…终究抵不过一句话: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当然,这本书权当做培养对历史的兴趣来看,我也深知不能将其当做正史来读(即便正史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历史),或许以后有精力再多看几本:《明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张居正大传》、《万历十五年》…书是读不完的,历史有太多的迷雾,每看一遍都会想到不同的东西,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是历史的有趣之处,每读一遍都是别样的“庐山烟雨”,别样的“浙江潮”。想到这里,我又要把许倬云老先生的话搬出来,不是山在变,海在变,是我在变,是我的想法在变。

  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科学技术变了,商业模式变了,衣食住行变了,这都是外壳。人性什么的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史书留名的人,对于他本人,荣辱不过几十年,而对读者而言,只有廖廖几页。但是当年明月说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你自己都要充满希望。因为“十年可见春去秋来,百年可证生老病死,千年可见王朝更替,万年可见斗转星移”,人如果在深井,眼里的天空就会变小。试想一下,我们几十年生老病的那些小事情,放在千万年的历史中,何其像《庄子.秋水》形容的那样: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让人唏嘘不已、掩卷长泣的场景,是北京保卫战之后于谦力挽狂澜却被复辟的皇帝处死。史载:天下冤之!千载后,人们亦不会忘记,正是这个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我想他心中是不在意那些朝堂上的非议褒贬的,因为“及籍没,家无余资”,唯有两袖清风。“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此心昭昭,可照日月,也可照千古。历史或许不该个人英雄主义。但是通篇看来,我觉得有两个人对大明公司维系两百七十多年的运转起到了扶大厦将倾的作用。一个上面已经提到了,于谦于少保。叫门天子带五十万军队出去转悠被瓦剌逮住机会以两万军队大破,皇帝被俘,余者大多都殉了国。纵观二十五史,除了靖康之耻,也就这里有这样的奇观了,然而大厦将倾的国家还是被于谦救回来了。另一个是张居正。依稀只记得中学历史课本对于这个人提到的关键词有两个:万历新政、大明脊梁。书里的他推行一条鞭法和考成法,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但他生活奢侈、独断专行,抄家起来有黄金万两。这样的人,我不敢评价。贴出明月的原文:一句话,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但在明代浩如烟海的人物中,最打动我的,却正是这个复杂的人。我想起了海瑞对他的评价:工于谋国,拙于谋身。张居正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按教科书上的历史,虽然有郑和下西洋、有隆庆开关、有资本主义萌芽,说到底也只是封建王朝,努尔哈赤代表的后金(后来的清朝)取代明朝是人心向背,天命所归。然而历史有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王朝更替的另一面就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如果没有天时灾荒引起的农民起义和东北女真兴起这两件事同时发生,如果崇祯不理会言官们的叽叽喳喳,接受杨嗣昌和皇太极和谈的建议,说不定历史的车轮会因为这些偶然的没有发生而骤然改道,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借用当年明月的话来说: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它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既成事实,拉到医院急救都没办法的事实。

  然而幸运的是,每次读史看到一个朝代的末期,都能出现一群立于危墙之下的士大夫。他们践行着一件事“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出自中庸)明朝当然也不例外。黄道周在江西婺源遭遇清军,英勇就义后衣中留有血书,内容共十六字: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正如当年的他,不识时务,绝不妥协。在明末的诸位将领中,卢象昇是个很特殊的人,他虽率军于乱世,却不扰民、不贪污,廉洁自律,坚持原则,从不妥协。我对这样的人钦佩之心无以复加。

  说一下让人诟病的一点,有人说当年明月的书夹带私货太多影响阅读。我认为瑕不掩瑜。从主要参考书目来看,他取材了五十几本专业历史书籍。只不过行文的时候,语法诙谐轻松了一些。他说的一段话也尚可自明心迹:我本人虽然经常幽默幽默,但对很多事情都很悲观,因为我经常看历史(就好比很多人看电视剧一样),不同的是,我看到的那些古文中,只有悲剧结局,无一例外。但我坚持幽默,是因为我明白,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你自己都要充满希望。

  大家完全可以借由此书,逐步打开视野,引发对历史的兴趣。这样你对封建王朝的印象将不再只是落后专制,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