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理想》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理想》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理想》有感1
《新教育理想》读后感 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员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疑问、困惑是很多的。尤其是在班主任工作中,接触到的学生问题,更是多种多样。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新教育理想》一书,让我深受震撼。
这篇文章没有高深的理论,而是在一个个真实的实例中,孕育出来的教育实践经验。这些实例,不正是我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过、困惑过的吗?例如:现在,为什么教师越教越累,学生越学越累,却出不来高成绩呢?是啊,和其他国家的同龄学生相比,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新西兰某校的一堂课,让出访的中国教师很惊讶。他们五年级的一堂课,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每个篮子里有24块蛋糕,6个篮子里共有多少块蛋糕?新西兰五年级的学生用各种方式踊跃回答,很有成功感!可是,这不是我们二年级的课吗?由此可见,新西兰五年级的那个“蛋糕题”同我们五年级孩子承受的学习重量,已是多么强烈的对照。”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的学生承受了如此大的压力。这也难怪,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厌学感,比他获得多少知识重要!
我们自己的国情和历史决定了我们这样的教育方式。现实,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使自己更加的适应我们的教育。使我们的学生,更加快乐地成长。我想这不仅是所有学生的愿望,也是所有家长和老师的愿望。长久以来,家长说“学生不愿意与家长沟通”,“一提学习,就发火”,“家长天天晚上陪着孩子学习到很晚,电视不敢看,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为什么不见学习成绩提高?”……以前,我们老师总是和家长讨论如何鼓励、鞭策学生学习的问题。现在看来,我们也有必要换一个方式,换一个角度了。我曾经在与学生聊天的时候,也听学生说过,学生和家长、老师之间,没有真正的平等。所谓的平等,只不过是空谈,当学生真把心里话说出来的时候,家长或老师就开始批评说教了。这就是一个陷阱,一个不平等条约。
我们都明白孩子的压力,而我们在此基础上,却不能为孩子缓解压力,这就出现了学生逃学、上网聊天、沉迷游戏等状况的出现。看来,新学期的开始,也是我们教育反思的开始,在新学期的教育工作中,我会多鼓励家长与孩子真正平等的交谈,毕竟网络的虚拟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孩子能够大胆地与家长交谈,会比与网上的陌生人交谈安全得多。让不与家长交谈的孩子开始与家长交谈,让与家长交谈的孩子更多的与家长交谈。以此,缓解学生的压力,缓解我们都不想出现的厌学情绪。让孩子自己主动地来学习。学生们是可以唱着歌向那些未知的秘密出发的,到时候那些基本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你所需要的,会缠住你,让你印象深刻。
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责任是重大的,使命是光荣的,教师有教师的压力、教师的痛苦,但也有教师的乐趣、教师的意义。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良的心、美丽的心,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教育眼光,全面的教育技能,崇高的教育理想,阳光的教育行动。让我们以此为目标作为对自己的鞭策吧!
读《理想》有感2
纽曼的著作《大学的理想》是一本较早系统阐述大学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的书籍。他的大学理想是一种代表自由教育思想的大学理想,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大学的本质
在《大学的理想》中,纽曼在前言中谈到了他对大学的独到理解和他对大学本质的想法;在绪论(即第一篇)里面,他针对当时大学的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第二篇至第四篇中,他阐释神学和知识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前四篇演讲都是用来说明这本书的中心论点:知识本身即为目的。在第五篇至第八篇演讲中,他主要论述了知识本身的意义和知识与学习、专业技能的关系。在第九篇演讲中,他谈到了教会对知识的责任,认为教会介入文学很有必要,并且谈到了教会如何弥补文学和科学的不足。最后一篇演讲是关于如何学习文学的内容。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布鲁贝克评价说:“在高等教育哲学领域的所有著述中,影响最为持久者或许当推红衣主教纽曼的《大学的理想》。”由此可见,在西方高等教育史上,《大学的理想》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我十分支持纽曼把大学当做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的观念。在纽曼看来,大学就是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探讨各种学问的地方,大学就是为向学生教授普遍知识而设立的。“理想”多次强调这种普遍性是大学的本质特征,是与其他学术机构之区别所在。
在阅读《大学的理想》这本书以前,我一直觉得大学是最高的学府,是无数求学者梦寐以求的学习之地,只要上了大学,就可以获得最理想的教育。然而在阅读了《大学的理想》以后,我重新审视了一下现在的大学,我觉得大学不单单是一个能让我们获得更好的教育的场所,它更能带给我们对知识的更深刻的理解。也许有人会问:“教育和知识有何不一样吗?”我觉得这是毋庸置疑的,教育不一定等于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却包括教育,它们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知识的获得要通过教育的途径,但同时它又不是简单的。纽曼在第一篇演讲中说道:“明智的人,不论观 点、倾向如何,永远都会竭尽所能,这并非他们的行为准则。只要不是直接的职责办不到,我们可能不得不在最好的情况下去做我们一旦做起来又会抱怨甚至反对的事情。我们知道,希望越多实现越少;我们知道,我们必须实践,否则一无所有;我们也知道,我们势必要接受事与愿违的情况。”我觉得这是富有深刻道理的。我觉得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会这样去做的,更何况是明智的人。大学的教育应该提供的是互相联结的和有实用价值的知识,而不仅仅是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没有任何一门知识可以因为它太大或太小,太遥远或太细致,太散漫或太具体而不去关注它。”纽曼的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在大学里,作为学生的我们应丰富自己的.知识,不应只学本专业的知识,我们都有自己想了解、想学的东西,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认真去学。
但纽曼也认为大学里如果没有神学,就不能称之为大学。纽曼的这个观点主要是基于他本身的社会身份(即红衣主教),同时也是受古典学院教育的影响。虽然他的这个观点是片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这个观点和个人所受的教育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纽曼在第五篇演讲中提出了“知识本身即为目的”这一观点,而在第六、七、八篇演讲中,分别探究了知识与学习、专业技能以及宗教职责的联系。他认为:“大学教育有非常实际、充分的目的,不过,这一目的不可能与知识本身相分离。知识本身即为目的。这就是人类心智的本性。在大学学习中,对于知识的获取固然重要,而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不能因为“知识本身即为目的”而把获取知识作为头等大事,而忽略了学习其他的东西。只有知识而忽略掉实践的人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单单有理论是不行的,还要结合实践。纽曼认识单纯的知识的不断积累不能成为真正的才智扩展。宗教也是如此,宗教只是人们的信仰,并不能把它放在教育中重要的位置,知识是很实际的东西,宗教只是虚幻的存在。确实,文化是由知识积累而成的,风俗习惯是一种知识,建筑是一种知识,艺术是一种知识,等等。正是由这一种种的知识才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二、自由教育
对于纽曼提出的自由教育,我认为它涉及的不仅仅是教育上的自由,所谓“自由教育”,它涉及的范围应该更广泛。传授教育是自由的,接受教育也是自由的,教授知识是自由的,获得知识也是自由的。“知识是扩充思想必不可少的条件,是达到思想扩充的工具,这是不可否认的,应一以贯之,我把它当做第一准则来起步。”[3]纽曼认为“自由教育是智力培养的教育”,这一点我特别赞同,自由教育是对人的智力培养进行教育,让人的智力得以提升,从而更容易地引导人的心灵趋向真理,这是自由教育的一个最真实的出发点。我国现在的教育往往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我国培养创新人才,也使得教育陷入僵化的怪圈。
三、文学与教育
在对文学的阐述中,纽曼提到的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文学能激起人的荣誉感,丰富人的想象力,激发人的好奇心。人与文学的关系就像自然与科学的关系,这就意味着阅读面会进一步拓展,并且必须是充满才情的典范之作或者说是一门语言里的经典之作。文学与思想打交道,文学是个性化的,这些都说明了阅读文学作品的必要性。一个人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与情操,通过大量的阅读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因此,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我也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升自己,掌握更广泛的信息。
同时,纽曼也提到,什么叫获取经验。纽曼认为是久经世故,积极生活,步入社会,旅行游历,与社会各阶层的人打交道。这些说明纽曼并不提倡死读书,而是希望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
四、启示
纽曼的思想不仅影响了西方教育,也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仍以学术成果的多少来评判人才,认为科学研究是评价大学实力强弱、教师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教学反成了次要指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在教师评价中权重太大,正因如此,教师对自己的本职即“教书育人”并不那么关注,而把大部分精力用在科学研究上。还有我国的高等教育过度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单一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持久发展。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要想强化高校的教育职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实现大学的本质目的,就要全面进行教育机制、体制的改革,深化大学本质,培养全面型人才,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
《大学的理想》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应该珍惜时间,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对于知识的学习,应该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逐渐对某些知识形成自己的独到理解,将学问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一种财富。
读《理想》有感3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永新教授《我的理想教育》。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
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会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生命。
一、学会赞美他人
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意气风发,通达洒脱,奋发向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乐于分享,肯于吃苦,勇于创新;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淡泊名利,虚怀若谷,默默奉献;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挚爱事业,深爱学生,精益求精;……我们本该赞美他们,我们能够赞美他们,我们也必须赞美他们!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二、学会把握机会
我们的教育工作它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其之所以会成为名师,都是将困难视为机会的,他不仅可以从困难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更从中发现了那个“伟大”自我,收获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三、学会利用时间
课堂高效益令学生喜欢,学生坐在教室里,其实是在投资,投资为了回报,每个学生投资一样多的时间,可为什么这个班的学生学得很好,那个班却很糟糕?因为效益不同,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学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飞天外,到头来一无所获,这就是浪费生命。金子般有限的童年、少年时光,随着我们的课表,被一点点用蛀虫爬满。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做短短课表的.“守财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心向着孩子”。我们要心向着孩子的快乐,那么学校就成了孩子延续在家庭、父母之外的地方,他们自己流淌、享受着快乐,当然更需要学校这个快乐之地为他们创造快乐!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精神财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尤其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从这本书中,普通教师可以回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此书给了我很多的启迪,也让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了这本书,作为人,你是幸福的,作为教师,你是快乐的,作为你的学生,他们的生命也会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几点感想,其实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赋注于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
总之,教师创新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需要我们有正确的思想、执着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提高。
读《理想》有感4
读了《理想点亮人生》这本书,我明白了从小树立理想的重要性。理想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有了人生目标,就有了努力方向,就知道我们为什么学习,为谁而学习。
书中的人物为了实现理想而拼搏而坚持的精神,为了理想不怕苦不怕累的坚定意志让我感受很深。比如杨利伟,通过辛苦磨炼克服了恐高症,经过不懈努力与坚定的信念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实现了理想;数学家华罗庚,因为心怀远大目标,在失学后抓紧一切时间自学。一年四季每天一边在店里干活一边刻苦自学10个小时以上,寒冬酷暑也要坚持,最终以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实现了理想。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拥有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应该珍惜,更应该加倍努力。
书中人物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心怀理想,凭着坚定的信念与不怕吃苦的精神战胜了种种困难。作为新时代的儿童,要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并以坚定的意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将理想变为现实,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理想点亮人生》读后感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生活的目标。
大家都应该有理想吧?我就有理想,但是有很多的理想,因为是每一个阶段的理想。上幼儿园时,我的理想是当一个音乐家,刚上小学时我想当舞蹈家,二年级时我又想当一名画家。转眼间,到了四年级,我又想当一名教师,想为比我小的同学增加很多丰富的知识。
每个人的理想都不一样。邓亚萍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乒乓球员,为了她的梦想,她努力奋斗,终于成为奥运冠军。诺贝尔的理想是当一名发明家。经过他的.努力,终于发明了“安全炸弹”。你的理想是什么?有可能在说理想的时候,你的大脑会是一片空白,但我绝对不会脑子空白,因为我有理想,有抱负。
我们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只有有了理想,才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才会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理想催人奋进,指引着我们为之努力、拼搏,我们的人生,因为有理想而变得绚丽多彩,我们的生命之花也因理想的存在而绽放。
读《理想》有感5
值得一看的书。
有时候,观点的碰撞是需要的。更重要的是,许多观点在中国官方是不受欢迎的。
这里面,有名人的观点,也有无名者的.发言。但思想却是最宝贵的。
启蒙,网络。这是本书得以成功发行的原因吧。
读《理想》有感6
理想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生命;理想是一方罗盘,给迷路的我们指明方向;理想是一帖良药,为我们愈合心中的创伤;理想是一只白鸽,牵引着我们飞向希望的天堂。理想是伟大的。它充满着神秘而不可思议的力量。它能使人振奋,使人勇敢,使人充满活力与激情。在大雨滂沱时,理想会成为一把伞,为你撑起一方晴空;在无月无星的夜晚,理想会成为一盏灯,为你照亮脚下的路;当你误入灌木丛林时,理想会成为一把利斧,为你斩去挡道的荆棘;当你陶醉在成功的港口时,理想又会成为一双有力的手臂,牵引你奔向又一段航程,开始全新的追求之旅……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需要理想。因为,有了理想,我们就有了去拼去闯的动力;有了理想,我们才会拥有无穷的力量;有了理想,我们就会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才会赢得胜利。
记得是刚入初一的时候,面对全新的生活,年幼的我有些手足无措。经过一个暑假的时间,我好玩、懒散、上课不专心,与放假前的样子截然相反。前两次考试,我考的很差,都是六十多分,这让以前考前几名的我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周末的时候,作业不想做,电视不想看,电脑不想玩,对别人也是爱理不理的。只是一个人在那里看着试卷,翻着书。妈妈看到我这样,走到我身边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是布满各种艰难险阻的,但是只要有理想,它就会激励着你前进,你就会看到曙光,就会看到希望的。孩子,你的理想呢?它还在么?”听完妈妈的话,我的心就像抽了一下子似的,突然,我好像明白了什么。是啊!是理想陪伴我走过那些已逝的年华的。初一又是一个崭新开始,需要我带着理想出发。
人生或许不是那么顺利的,有欢乐也有泪水,即使风浪再大,我也要执着的前进着,无怨无悔。为了美好的明天,请让我们在这收获的金秋,面带微笑,对着蓝天,对这大地,向千千万万个生命大声呼喊:“带着理想出发!”
读《理想》有感7
理想,我们每个人都有。理想,是我们的好帮手;理想,是我们的朋友;理想,我们是你的“粉丝”啊!理想,是你促使我们向成功迈上一大步,是你让我们飞向我们理想的天空。《理想》这篇文章作者是流沙河,主要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当我读到“那时妖魔在考你的坚贞,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这句话后,我感悟到了如果去追求理想的信念被动摇了,理想就会被扒窃。告诉我们要视理想为生命,切莫失去。我又想了一下,觉得自己也很容易被动摇。有一次,老师在讲课,我在下面想:将来我能做一位老师该多好啊!所以我下定决心做一位负责任的英语老师。
到了第二天,我上英语课时,觉得英语题目很难,想到以后教同学做英语时,也不知怎样解释给同学们听,想着想着,觉得数学挺容易,就改变了理想,将来要成为一名会计。上数学课时,觉得奥数题很难。也改变了理想,将来成为大学生,最后觉得每科都很难,也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直到我看到《理想》这一课,知道理想就像生命一样重要,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我们的朋友、帮手,是理想让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读《理想》有感8
台湾法律人陈长文、罗智强合著的《法律人,你为什么不争气?——法律伦理与理想的重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主要探讨台湾地区法律人从政后引发社会弊病的防治策略与措施,强调法律不能割裂“实然”与“应然”,作为担当正义守护者的法律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忠于良知、秉承正义、无愧于心地为事处世。
威权政治下的台湾大学法律系,吸引了众多青年才俊在此研修思辨,为当下台湾的“民主”政坛输出了大批政治精英。可以说,台湾地区民主进程的逐步推进,法律人取代了本应作为中流砥柱的历史社会学人,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法律人的政治表现,却并不那么尽如人意,正义守护者的法律人在台湾政治舞台上似乎在为私利肆意倾覆公平、拆毁正义。法律人从政后,尤其是一些现代法律观念并未渗入血液、贪婪为私欲望更加放肆的法律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并将人民赋予的公权力兑现为实实在在个人腰包中的金钱,不惜将法庭上的辩论技巧发展成诡辩无赖的“流氓”伎俩,甚至抛弃经济、民生的本位根基,将人民卷入无尽的族群和意识形态纷争,换来的是经济的停滞、民生的凋敝、政局的腐败和社会价值观的缺位。
法律人表现的逊色,不仅使个别人的人格受到人民的鄙视,使政治局势的清明受到人民的质疑,更使本应在推进社会法制化、维护社会良性发展的重任中承担至关重要作用的法律人遭到人民的猜忌,丧失了有所作为、担负大任的基础的、人民的信任。作者既有丰富的实务经验,又有自己长时间的深刻思考,针对律师、检察官、法官、法学教授和法科学生等各类型的正在或即将研习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士,提出了不同策略,推荐了不同措施,以维护法律人的正义守护天职,挽回法律人和法律在人民心中的不良印象,真正推进社会的法制化和民主化进程,保护人民权利的实现,维护社会的良性发展。
这些策略措施虽然针对不同的职业、工作,但总结起来,无外乎作者为台大法律系学弟学妹点化的“秉于良知,无愧行事”,也即“坚持职守,为所当为”。法律人的为人自当忠于良心,这也是所有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在从事法律工作时,更应该忠于良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有什么能比十年后回首,对曾经的那件事仍觉无愧于心,活得更潇洒更安心的呢?我长期觉得并至今仍觉得,法律中只有宪法、刑法这样的公法才算“法”,民法、经济法这些司法领域的部门法与其说是法律,不如说是道德伦理,所谓“法不外乎人情”是也。实际上,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也就是道德的底线。一方面,法律应该得到执行,违法枉法就是在破坏既有的社会道德与秩序;另一方面,法律在执行的过程中应该思辨,至少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被人民赋予正义实现重任的法律人应该思辨,形式上道德文字化或固定化的法律未必就是实质上正义的外化,时间上、目的上、表述上等诸多环节都可能使法律在立法和执行过程中偏离自由与开明这样人类福祉的公共形态。
这样的要求看似不高,做起来却很难。最重要的,人是社会动物,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幼小动物的印随行为也可能在成人身上出现。不违法的理念可能向利益低头,思考实然的法条是否符合应然的'正义也受到重重干扰。上司的压力、同事的嘲讽,自不待言;自己觉得不当为,可是上司、同事为而无责,那么心存侥幸为之,这样的印随更着实可怕。想为与真为之间真有一道心里的鸿沟,为无愧于心不伸脚跨到彼岸,需要勇气过人和过人智力。
台湾地区的经验无疑是内地法制化民主化进程的最好借鉴,同文同种,一样的五千年文化积淀沉积在一样的鲜红血液中。可以说,台湾的思维模式与内地的思维模式无异,台湾出现的问题在内地也可能出现,台湾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内地也能有效。在此意义上,内地法律人可能要对同一命题进行同一深度的反思,甚至做出更进一步的解答,因为仅仅内地的十三亿人口就已经将同样问题的解决难度增大了不止千倍,更何况我们还处在社会快速变革、问题也快速涌现的转折期。
无论台湾的法律人,还是内地的法律人,都要争气。发挥所学,张扬正义,坚持职守,为所当为,无愧于心,无愧于民。大变革是大挑战,更是大机遇,也是大考验。法治是人治、德治失效时无奈的选择,也是当下可以想到的维持社会稳定进步的唯一方法。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法律人是什么?社会的正义守护者?但愿,法律人的所为所思所言,能够让上面存疑的答案在人民的口中得到证实。中国法律人,我们要争气!为了人人能过上体面的生活,为了“人人生而平等”的真理……
读《理想》有感9
在没有踏上教师工作之前,我认为教育是一项单一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活动。在踏上教师岗近一年的今天,我深刻领会到“教育”活动的不简单。
做一名老师简单,但是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却并不简单。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老师看来简单的数学模型,但是学生却很难理解,这就需要我们用多种方式去辅助他们理解。你的方式是否多样?你的方式是否有效?这个就需要我们去下功夫了。
数学是一门很需要思维逻辑的学科,你稍有注意力不集中,你可能就跟不上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所以需要学生注意力集中,如何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呢?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加入你的课堂探讨当中呢?在读完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后我深有感触。
浅谈德育,从古至今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先成人后成才的说法。对于“”先成人”,我的理解就是要先养成良好的品德。
德育,看似简单的二字,但其所蕴含的含义却是广泛的。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学生良好的品行,引导学生品味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体会品德的含义,感悟道德的境界。
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因此我们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体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境界。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朱永新老师指出,“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中净化自我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我非常赞成这种观点,优秀文化是人类积累了上千年的成果,把自己沐浴在优秀文化的海洋里,这是我们应该感到享受的海洋,这是我们提升自我品德的最便捷的途径。
浅谈智育智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那么我们智育的目的是什么呢?很多人的观点是传授知识,认为传授知识就是智力教育的全部,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这是典型的“唯知识论”、“唯分数论”。当然也不是说把“知识教育”否认了,教育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智力等的全面发展。
是什么让我们产生了“唯知识论,唯分数论”呢?我认为是由我国的教育国情决定的——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升学考试。近几年应试教育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仍需进一步努力。应试教育虽然提高了学生们的应试能力,但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精神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朱永新老师在《我的教育理想中》提出的'“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传统教育认为,教师是真理和知识的化身,更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观点,是典型的“教师为中心”,学生把教师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新教育主张重新审视师生关系,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应该是共同探讨真理的志同道合者,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平等交流。教师应该更多的倾听学生的心声,让他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不能跟割韭菜一样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很好的发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里需要我们老师做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读书”是学生们感受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读书,学生可以学习伟人们的高尚品德,领悟道德的力量;通过读书,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强调他们对道德的体验与感悟,最终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
在这里我主要从“德育”和“智育”两方面谈了我的一些感触和收获。我认为多读读像朱永新老师这样的大师的优秀作品,我们现在巨人的肩膀上,定会成长的更快。从而不断增进和完善自我教学经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读书”,是一项很好的学习活动,可以汲取伟人们的经验,帮助你更快更好的成长。然而,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读书”变成了一种奢侈,取而代之的是“读手机”。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做好“读书模范作用”,为学生树立读书的榜样。建立“书香校园”,进而到“书香社会”,这可能是一段比较长的路。但是我们要相信路是走出来的,你的坚持终将收获美好。
读《理想》有感10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历时10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对教育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给人以教育智慧启迪。
肖川博士勤于思考与探索,求真务实,常常以浓浓的情怀表达新锐的思想。劳凯声先生称赞道:我觉得他的文章是美文。张清平赞美肖文很“酷”,激情洋溢,文采斐然,他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堪称教育学界美文。十年磨一剑。肖川苦心旨意,高屋建瓴,写成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并全力宣传他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在他演绎下,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显得异彩纷呈,激发我们殚精竭虑地去实践、完善和升华。
教育的理想是什么?教育的理想是打造理想的教育,培育理想的校园,培养理想的教师,塑造理想的学生。
什么是理想的教育?在肖川的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是一种良好的教育。“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教育。”按照肖川的理解,教育就是这种有方向和目标的活动,这种活动使受教育者成为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惟有这种良好的教育才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什么是理想的教师?肖川说:“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师是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师是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是学校制度的参与者,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更是自己幸福生活的创造者。”这样的教师不再以导师的身份自居,不再以先知先觉者的身份出现。而是走下“高高的”讲台,步入学生中间,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按照肖川博士的理解,理想的老师要学会等待、学会宽容、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新。学会等待,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以从容的心态对待工作。对学生永远都说“你能行”,给与学生的是切心的理解、充分的信任、无间的亲密。学会分享,做倾心的听者,走进孩子的内心,蹲下身子平视他们,分享孩子的喜悦,分担孩子的苦恼,用真诚的语言赞美,用美丽的心情对待。学会宽容,用开阔的胸襟、恢弘的气度对待孩子,敞亮自己的心智,灵活自己的头脑,活泼自己的思想,阔宽自己的眼界,尊重多样化,珍视个性化,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学会合作,对于不同能够理解,对于差异能够尊重,对于另类能够接纳,妥协与坚决并存,隐忍和张扬共处,退让与坚持同行,放弃和追求共振。学会选择,让教育走向民主化,走向个性化,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选择恰当的教育时机,选择最优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会创新,从新的角度解释司空见惯的事物,以新的视界审读理所当然的的事物,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开放头脑,积极进取,主动探究,将教育的智慧变成信念和教养,落实在日常的、细微的教育行为中。
什么是理想的教学活动?肖川认为,理想的教学是一种完美的教学,而完美的教学有两个不可缺少的要件,一是深刻,二是真诚。所谓“深刻”,就是教师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运、别有洞天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忽然开朗。所谓“真诚”,就是师生之间坦诚率直,一言一行都发自内心。在深刻而真诚的教学活动中,课堂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阵地,不是教师传经布道的舞台,而是学生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发问,大胆地质疑,热烈地讨论,激烈地争论,踊跃地表达。在深刻而真诚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彼此分享思考的快乐,顿悟的惊喜,激情的燃烧,真情的涌动,灵性的焕发,情感的融合,心灵的碰撞。在深刻而真诚的教学活动中,能力得以提高,想象得以放飞,潜能得以发掘,体验得以深化!
在市场经济色彩充满社会每个角落的今天,教育早已被抹上浓浓的功利色彩,人们往往把务实勤勉视为教师的良好品质,却总是忽略了务虚状态下所闪现的理性的光辉,却总是压抑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诗的情结。于是,教师们总是像春蚕、像红烛、像园丁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忙忙碌碌,埋头苦干,常常兀兀穷年于三尺讲台,却难于体验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没有理想的教育是可怕的,愿广大一线教师读一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在咀嚼中让灵性复苏,让诗意迸发,让激情洋溢,让理想放飞!
读《理想》有感11
我拿出了很大的勇气才决定看《理想国》,它还真是没让我失望,果然看了一遍简直是不知所云。所谓的“理想国”我看第一遍之后的感觉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城邦,那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那里的人都不是“人”,因为我相信在现实的社会当中是不存在的。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它比起来,简直差远了。
但是我还是坚信受到那么多美誉的它,肯定还是有它的独特之处的,所以我又拿出了12分勇气看第二遍,虽然是断断续续地看了半个多月才把第二遍给看完,但还算是完整的又看了一遍。不过我看了第二遍之后好像更晕了。我现在也不知道自己要怎样表达我在看了第二遍之后的感想了,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
《理想国》是对话体的形式,就是比女人都还能侃的男人在聊其所谓的“理想的城邦”。一开始就在讨论关于“正义”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当然是各执一词。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不想去纠结了,因为我搞不懂。不过我对所格拉底和波勒马赫斯的一个对话印象非常深刻,
苏:如此一来,岂不把仁人君子当成仇敌,却把邪恶之徒看作好友了吗?
波:没错,是会这样。
可是在我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这样,苏似乎把人类看的都太愚蠢了。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频率应该不是很大。苏还有一个类比是把马受伤,狗受伤之后其本质变化,类推人受伤之后正常的美德也相应地退化,这是不正确的,人是有肉体和精神的高级动物,说一个人身体受伤之后,道德精神层面就会退化,这是不正确的。没有谁听说过一个人生病之后信仰就改变了吧。
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之后,他们就对建设一个正义的城邦或者说国家展开了设想。他们想象的城邦是超乎我们常人的想象能力的,至少我是不能在那里生活下来。那样的城邦至少在我看来是枯燥无味的。他们所谓的正义就是指每个人做自己的事情,绝对不能做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否则城邦就会秩序混乱不堪。他们只允许简单的音乐、体育、几何学、天文学等学科的存在。而且音乐的风格要一成不变,不然也是会改变人们是风尚的。我觉得这样的城邦能一直维持下去吗,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就真的能够永久的留存下去,不被破坏吗?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事物不能更新和进步,那么迟早是会被淘汰的。这样的城邦又怎样始终保持其所谓的合理的秩序呢?还有就是城邦的成员构成,也是分了三个等级的'。我姑且先不讨论他们这样有没有阶级歧视,就只说他们对于护卫者这一阶级的要求,我觉得是近乎苛刻。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是完全不能成正比的,这还有什么公正和正义可言呢,这样的城邦还能算是一个正义的城邦吗?护卫者,在他们看来是最有能力的,也是最辛苦的,对城邦也的贡献最大的,可是他们不能有一丁点自己的私有财产,否则就会有腐化的危险,所以他们除了给予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以外,什么都不给。这样只有付出没有回报,公平吗?
还有,他们认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地带,即存在和不存在之间有一条空隙。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有一些东西,看似存在又不存在,它会成为纯粹的存在和绝对不存在之间的媒介”。原来“灰色地带”也是可以这么定义的。
当然,这只是我在看了《理想国》之后的一点点小小的想法,都说这是一部大书,要好好地读、认真地读。我觉得我的知识和我的见解还没有达到能体会其中的真谛的时候,还需要经过时间的积淀,有一定认知的时候,再来看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读《理想》有感12
读完王涵校长的《追寻教育理想,享受教育幸福》,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王校长为我们阐述了当今的社会,我们需要秉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从事教育工作?
“我们应该努力是自己沉静下来,认真反思和追问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社会,教育都是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所谓人的“全面”发展,不能狭义的理解为学生在校各科成绩全优或各种知识技能的发展,而是应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全面发展学生各种潜能衡量,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今天的教育已经走向“窄化”,不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没有给学生提供“完整的教育”,甚至就是为了一个“分数”,把学生完全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了长时间的进行“应试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其实质是教育的倒退与异化。”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是啊!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不正是我们的教师、学生所向往的吗?可有几所学校能不把“分数”当作第一,能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天地里解救出来。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需要综合性人才,可最后的选拔考核除了分数还能以什么为准?在严重的追求升学率的这个大环境中,学校、老师、家长无不在为孩子考取“高分”而努力着。为此,我们的好多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这一社会现状又让我想起流传甚广的一位母亲的言论:“我们也想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可如果我还他一个童年,那我就欠他一个的成年!”多么实际的计算与取舍。我想,那位母亲也能认识到:“一个牺牲了童年的孩子,在成年取得较大的成功时,他的生命也不是完整的。”可又多么充满无奈!何为“幸福完整”?怎么做能“幸福完整”?好矛盾啊!作为一个教师,一个母亲,看看自己的一个个孩子,却束手无策,又无能为力。孩子们真的好累啊!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好期待啊!
读《理想》有感13
首先我觉得我对柏拉图所向往创造的理想国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是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可以达到完全公正的。其次,阅读苏格拉底与其他哲学家的对辩,“满足”了我对人与人之间那种纯理论交流的愿望,即只专注于你本身表达的语言思想内容,而非其他。举个例子,就拿我读的另外一本小说《局外人》来说,其主人公默尔索因意外杀人而上法庭审判,法官及陪审团并没有把审判的重点放在默尔索是故意杀人还是误杀这一法律责任上,而是以其道德为标准去审判他,最后因其在他母亲葬礼上没有哭泣为由,给默尔索判了死刑。在这个例子中,如果是按照柏拉图,抑或是苏格拉底的辩论形式来进行审判,那就只应该追究默尔索的法律责任,对其道德上的责任根本不需要进行考虑,这便是我所说的理想的双方的`交流、谈判、审判等形式。这种理想的谈论的形式贯穿了整本书,我相信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也一定采用的是这种只关注谈论本身内容的理想的谈论形式。然而我们都知道,越是理想的东西,在现实中就越难实现,这种理想谈论形式也是如此。在现实中,我们与人交谈,避免不了会被其谈论本身内容之外的东西所吸引并影响,这可以说是基本上不能实现的。所以才会有人说,与其柏拉图,不如亚里士多德。尽管如此,这却并不影响我阅读了解《理想国》这本书。因此,我就更加珍惜在《理想国》中读到的每一段对辩,对我来说每一次辩论都是我精神上的享受,即便我深知这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但我实在无法逃避人对真、善、美这些美好向往的天性,依旧沉浸在纯语言文字理论交流的理想海洋中无法自拔。
除了对辩本身的理想辩论形式外,《理想国》书中所讨论的问题也都非常有实用性。全书讨论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譬如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加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问题,几乎都是普通人一生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我个人而言,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主张理想与公正的人,因此在这些问题的观点上不存在大问题,主要看重的是苏格拉底与其他哲学家对辩时的逻辑思维,他是怎么推出结论的,是怎么去反驳对方的。就从这点看,《理想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比如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的对话中,苏格拉底去辩驳玻的“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观点,他首先通过一系列例子说明在生活实际中人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种技术上的帮助,而不是宽泛的“正义”——“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这样会推出一个悖论,也就是说正义是无用的东西,技术才是有用的东西。苏格拉底这番“助产术”的最主要用意我理解是在于说明“正义”是一种专门适用于国家管理的政治才能,而不是一种技术。接着苏格拉底谈论到如果一个人既能够把善给予他人,又能够把恶给予他人,那么这个人本身也很难说是一个正义的人。
综上,阅读《理想国》让我收益了不少,这次只是粗略地阅读了前面地一些部分,日后一定会读完,有机会还会重读一次。
读《理想》有感14
理想真的是“站的高,尿得远”吗?
“理性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诙谐的一句话道出深的内涵,任何的理想我们不能逃离这个环境,而这个环境是由一个个现实去构成的,而一个个现实却是由一个个日常的行为、决策和规划组成。
为了你的理想,你应该珍惜日常一个个行为和决策。
本书主要是从企业发展环境的剖析,但环境却对“人”也是适用的。到底什么是理想呢?就是:
理想=目标+价值观
“我长大后想成为一名军人”;“我想要一栋别墅和一个漂亮的老婆”,这是我们日常认为的理想、愿望或目的,可这些目的愿景往往与我们擦肩而过,与现实总有距离,可想而不可得。那要怎样才能所得如愿呢?怎样才能拥有如画中般的女子成为我的老婆呢?我们需要将这些转化成我们的目标:
目标=目的+标准
弗罗伦萨。查德威是一个长距离的游泳健将,也是第一个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1952年,34岁的她要挑战21公里长的加利福尼亚海峡,15个小时后,精疲力竭的她想放弃了,周边是雾蒙蒙的大雾,如一个可怕地怪兽折磨她疲惫的身心,这时她的母亲告知她目的地不远了(在跟随船上)。于是她又坚持游了半个小时,她放弃了,因为前面除了浓雾还是浓雾。后来她知道仅有半个英里就是目的地,“假如我能看到陆地,我就能坚持”,她后来说。
它表达我们不光只有目的愿景,我们需要有一个实现这些目的愿景切实可行、可测量、看得见的标准,例如典型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一是在1990年前实现小康水平,二是在20xx年前实现翻两番,三是在20xx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有具体时间和衡量指标,这就是标准。如果你想拥有漂亮的别墅,你需现在就规划什么时候拥有这栋别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环境、多大价值的等等的标准,并以此规划你怎样到达此这些目标切实可行的行动。
价值观
在实现我们目的愿景的道路上,一件件现实的事情需要我们去评判、决策,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可能走向相反的方向,给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归根到底就是“正”,它就是朴实的为人理念,如同儿时父母教导我们不偷、不抢、不撒谎,接人待物要公平正义等等,这些简单的话语就是我们需要遵循的价值观。告知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任何事情按”正“去处理,就不会有任何后遗症和牵连,即便短期有异议,但却是守住大公平。当领导没什么诀窍,就是责任、公平,守正出奇。
什么是公平?一刀切是不是公平?改革开放前食不果腹的“公平”,这不是公平,这叫做“终点公平”,它就是一刀切外加极端的特权。刘翔起跑的那一瞬间,他和其他队员都是公平,这是“起点公平”,它具有一致性、等同性和机会均等,只要程序合理、制度合理大家就没有异议,加上公平基础上的竞争。例如某班参加某培训,大家实战的机会应该均等,这是“起点公平”,在这个起点的基础上,后期跑多快,这是竞争,优胜劣汰了。
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我们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才能有坚韧不拔之力去披荆斩棘,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们需要做脑袋以上的事,需要我们有公平心、前瞻力。
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关键地方弥补自己,让自己与整体组织、社会、外部环境一致,守住你心中的那份“公平正义”,相信你能成功。
读《理想》有感15
读了《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后,我发现这篇课文是按倒序的顺序来记叙课文的。读完整篇课文后,我从刘老师给大家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还笑谈自己腿残疾的`是事例中感受到刘老师的乐观,坚强和幽默。更重要的一点是:他的坦然,他的敢于面对现实,不选择逃避。不像生活中的一些人,因为一点点大鸡毛蒜皮的小事自暴自弃,将自己丢到黑暗的角落里。
跟刘老师比起来,我简直是差远了。记得有一次,数学试卷发下来,当时我一看成绩考的这么差,这么糟糕,整个人都垂头丧气,老师讲评时都没有认真听,后面所有的课脑子里都在想着那个成绩,害得后面老师讲的内容都没有听进去。而刘老师失去了一条腿还能这么乐观的面对生活,想想我自己,就因为一次成绩考差就不敢面对现实,垂头丧气下去,以后人生路上还会有许多事发生,如果每件事我都不敢坦然面对,那怎么是可以呢?所以,我要向刘老师学习乐观,敢于面对现实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