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

时间:2023-12-25 15:08:0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优秀的绵羊》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1

  一本书凝聚着作者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耗一番心血,成一家之言。作为读者,角度不同、认知不同,读后感悟也不尽相同,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近日品读威廉·德雷谢维奇所著《优秀的绵羊》,作者从美国高校教育切入,对教育内在的本质、人生应有的追求、社会发展的问题等进行剖析反思,列举了大量事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值得思考的观点。阅完小思,有这么几点感悟。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教育是社会表达价值观的一种方式,也是社会传递其价值观的方式","大学教育的本意是提供机会给年轻人去尝试和探索,让其发现新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新的能力","大学承担的责任首先是教给学生如何思考,培养出思辨的习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身边任何事物,不自以为是,不妄下结论。大学的意义是帮助我们生活得更警觉,更有责任感,更有自由度并更加完整"同时,作者也指出,目前的教育"虽然培养了不少高智商、有成就的年轻人,但却没有教会他们领悟生命的追求,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按部就班的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他们也缺乏勇气和自由创造自己的道路"作者写的是美国的教育,反观我们国家,何尝不是如此,教育产业化带了教学功利化,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弱化,学校某种程度上成了生产"工业产品"的流水线。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不应当仅仅以分数为衡量指标,也不应当单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是制造"考试机器",也不是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知世界、认知社会,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探索创新精神。

  其次,人生的追求是什么?

  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究竟学什么、为什么而学?作者在中提到"整个教育系统在一代人身上催生了可怕的世俗态度:盲目的野心,对风险习惯性的回避,霍布斯式的物质唯上的野蛮性竞争""学生们之所以会参加体育、艺术或者领导能力的活动,其动力并非自内心对这些精神的信仰,而是因为这是通向名校的必经之路。这些活动原本是有意义的,但是现在被简化成一种手段:体育竞技讲究的是体能训练;音乐不过是技术上的娴熟;服务他人等同于做慈善;领导能力无非就是追求位高权重"看,(fsir)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东、西方面临同样的问题,青少年时期为了分数、为了能上一个好的大学(在中国可能是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在美国是以常春藤名校为代表的),上了大学又为了将更好的就业,都在你追我赶,以能直接满足现实需要为标准,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余活动等等,而这些牺牲恰恰又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一直在路上拼命的跑着,唯恐自己落后于他人,但是自己的目标究竟在哪里却不得而知,忽视了对内心的'探寻、对人生的审视。

  再者,教育该如何发展?

  社会的发展是由人推动的,人是要靠教育培养的,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但教育系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既受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面。作者在中谈到美国的常春藤名校主要面向精英阶层,通过设置教师推荐信、校友面试等录取环节,以及偏好运动员或者有"领导特质"学生等等,基本上将普通大众的孩子排除在外。"普通大众确实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孩子的未担忧,社会流动性停滞不前,竞争已经全球化,中产阶层艰难生存,资本阶层变得越越遥不可及。在这样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环境之下,唯一可靠地办法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赢家之一""要么你是‘最棒的’,要么你什么都不是,没有其他选择"一方面,所有人都渴望接受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优质的教育资只针对少数人开放,这是社会阶层固化对教育的影响,反过这种教育模式又进一步加深社会的焦虑与隔阂。回归教育本质,建立更加公平、更加普惠的教育,以此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应当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2

  你们认识沈石溪吗?如果认识的话,你们应该知道他写的文章可有意思啦!既生动又幽默。我最喜欢看的就是他写的书啦!

  这次我看的是<<大灰狼与小绵羊>>。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道理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体贴,不能互相伤害。我在这本书里印象最深的故事叫做"金丝猴与盘羊"。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群猎人和猎狗,他们的村长叫帕珐。有一天他带着一群猎人和猎狗一起去林中打猎。

  金丝猴与盘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动物,但奇怪的是,有金丝猴的地方就一定有盘羊,有盘羊的地方也一定有金丝猴,这真是让我很意外呢!盘羊喜欢吃椿树叶,而金丝猴也喜欢吃椿树叶,盘羊要吃到他们也不能光靠自己,一定要有金丝猴的'帮助才行呢!在一次打猎中,在一片椿树林里猎人们发现了十几只盘羊,他们还没有开枪,书上就有猴子的叫声。原来,他们是在跟盘羊说快跑,猎人来了!盘羊都跑了,只剩下一对母女,因为那只小羊羔跑不动了。这个场面被猴子发现了,它们就搭了一个猴梯,用一只只猴子组成的。那一对母女在猴子的帮助下得救啦!但是那群猎人觉得这一群猴子太会管闲事啦!就想着要把猴子杀掉,他们就在林中放火,可猴子逃了出来,骑在盘羊身上跑走了。正因为金丝猴与盘羊之间的互相帮助,他们才能最终逃出猎人的捕杀,幸存了下来。

  读了这本书,我局的人一定要互相帮助,五项体贴。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3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叫《优秀的绵羊》,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将书名叫成沉默的绵羊。呵呵哒!这本书是一位毕业于美国名校,并在耶鲁任教10年之久的一位老师所著。书的宗旨是在讲述美国当前的精英教育的弊端。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来看,我貌似也是处在这样的循坏当中。不停的学习、看书、背书、学英语,获得各种奖项、奖学金。首先来看大学本科四年毕业后我收获了什么,第一当然是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那么除此以外呢?考了那么多高分,但最终自己又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当时奋力去背书的目的又是什么?能够证明自己优秀的也只是一个个的可量化的目标。

  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教育就是当你忘记所学一切之后所留存下来的东西。那我所受的教育呢?惊奇的发现经过相当优秀的本科经历后,可笑的发现自己原有的那个圈子是多么的狭小,但可悲的是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我养成了一种坏习惯,我的自信是一个需要他人源源不断充气的.气球。自信更多的不是自我的肯定,而是要透过他人的评价来肯定自己。这样的我不能经历一丁点的否定,这未免也太脆弱了。

  书中阐明了这种精英教育的根源,其实就是利益的自我循环。优秀的父辈不可能让自己的孩子偏离这样的圈子,而其他阶层的孩子要想进入是难上加上。这种循环的结果就是要告诉我们,一定要上好大学,因为在这里你会接触到拥有良好背景的同学,在这里你会拥有其他一般学校所没有的特权。教育改变命运的确是真的,但基础是你必须有资格进入这个圈子。

  书中提倡博雅教育,即重视个体思辨能力的培养。对比我自己,真的发现思考的太少太少。学而不思这是我目前最大的问题。不仅表现在我之前的考试当中,还表现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面对生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最重要的。反观我自己的决定,我认为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是第二的,最重要的我是要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毕竟学了那么多年的专业,放弃了四年已经是很可惜的事情了。

  之所以成为优秀的绵羊,除了周遭的人都这样做以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是绵羊们不敢于挑战不可能。他们不愿意去做自己所不擅长的事情,因为这样意味着他们可能会失败,他们无法接受自己失败。一丁点都不可以。拒绝可能性的同时也拒绝了成功。

  目前来看,至少我还不是一只完全意义上的优秀的绵羊,第一因为我本身并不优秀,第二在于我起码还是知道自己要去干什么。通往前方的路上,我需要更多的思考。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4

  偶然读到了这本书中的一个章节——大学的使命,因自己的孩子明年也会面临进入大学校园,从而读完了这篇文章,以至被书中的观点触动买来了这本书。

  书虽然还没有读完,单从这个章节大学的使命阐述的观点在我看来,不论是对即将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还是我们这样四十不惑的中年,都特别的有意义。

  书的作者是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虽然耶鲁大学属于常春藤名校,威廉德雷谢维奇做为学校教授却批判了这些名校外表有特色但在内里却都是失去了灵魂的地方,很多在校大学生没有使命感、目标感、自我膨胀、自以为是,有一些藤校学生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可能只是上过藤校,大学教育的实用主义只是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个高效的职员,而忽略了大学教育的责任是首先教给学生如何思考。也正是如何思考这句话让我这个已到不惑之年的奔波者有了触动和警醒。

  如何思考书中已给出了答案,它的实际意义要比我们的认知广和深。思考并不是简单的为某个领域服务(比如如何解决方程式或者如何分析文章),甚至不是获取跨学科的工作能力,思考实质上培养出思辨的习惯,并把这一习惯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简单来讲,学会思考就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身边的`任何事物,不自以为是不妄下结论。

  以我个人的理解,一个人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所见所闻,我们的知识我们的阅历,都让我们的思维形成了一种思维的定式,看到某个人听到某件事马上会让我们想到一个答案或者一个结果,已经不能用纯净的眼光站在高远来重新审视。这可能已经造成了我们距离真相越来越远。虽然重新审视可能会让自己痛苦、煎熬。毕竟质疑自己之前的认知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可就是在这种痛苦煎熬中让我们脱胎缺换骨再次成长,还会得到一个新的答案新的结果。其实我的这些想法还是没有完全脱离实用主义,但是我觉得也不为过,至少可以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我想把这些想法分享给我的已经在高中的孩子们,更好的处理自己在学校期间自己与自己、自己与同学、自己与老师、自己与学习本身之间的问题。明白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正是这个多元才有了五彩缤纷。

  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学会了如何思考,增加了思考的维度,自己与自己对话,明白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工作的意义,读书的意义,浅显的思维也不能完全逃脱实用主义,深层次的思考总有一定的使命感责任感。

  我们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思考中让我们的信念、价值观、人生目标更坚定,更高远,更清晰。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5

  大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从来都没有人问过我,我自己甚至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刚到大学的时候,我有些迷茫。以前自己有一个目标:就是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至少高中三年,这个目标很清晰,这也成为我奋斗的动力。大学开学周的时候,我觉得突然间没有了方向,只是有一种很习惯的想法:我要好好学习,好好享受大学的时光,主要是在上海好好玩一玩,然后参加一些社团活动,让自己的生活丰富一些。选完课以后,听一些学长学姐说有些课程很难,我便放弃了社团,想自己先适应一个学期,感觉一下,如果课业负担比较重就不再参加社团活动了。没有参加社团其实还是自己的兴趣不够,说到兴趣这个问题,我发现自己好像没有什么兴趣。从小到大,我没有培养过自己的兴趣:一来,我家里没有经济条件;二来,我父母都不看好学什么特长,只是教育我好好学习是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其实,我父母算是农村最重视教育的家长了,和我一起长大的很多孩子仅仅上到初中就不再上学了。当时我就特别羡慕那些可以上兴趣班的孩子,因为我小时候特别想学钢琴和电子琴。当然,这个愿望要以后去实现了。所以我长这么大都没有什么特长,这也是我比较遗憾的地方。

  这本书写了美国的精英教育,很多孩子参加了好多课外活动,有很多特长,我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也不知道同时学很多特长,同时参加很多课外活动是什么感觉,应该挺累的吧。但是我可以肯定一点,就是不能做到精透。其实我还是很相信做什么事情要做精就必须付出时间的。当我们的时间被很多活动分割得支离破碎,是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好的。还有,这些孩子都来自精英阶层,有很多天然的优势和条件,这是我没有的,所以有一些建议对我不太适用,这在下面会提到。

  前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反思能力是精神生活的关键,而独处是反思的前提。我很赞同这句话。这可能和我的经历有关系。虽然我生长在农村,但是由于父母对教育的重视,我初中是在县城读的,升高中时我放弃了县一中的通知书,到了市一中就读。在市一中的英才班里,我的成绩不再像初中那么拔尖,各种学神,极其聪明。我只能排在班级中游,每时每刻都顶着巨大的压力。我有两个同桌,每次参加什么活动或者吃饭我们都一起。后来因为文理分班,我的两个同桌都去学了文科,我们班只有三个同学去学了文科,我的两个同桌都走了!两边的人都走了,后来班主任就只调来了一个同桌,我们两个关系还不错,有什么话都说,一起吃饭,一起玩。可是后来,她顶不住压力,转去了普通班。没错,我就是这么悲催,同桌都走了,连一起吃饭的人都没有了,呜呜。我自己独桌一直到高考。开始的那一段时间我真的不适应,总感觉一个人怪怪的。可是后来,我渐渐发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会思考很多问题,比如对近期生活的总结,自己有什么问题等等。我越来越享受独处的时间,自己一个人真心感觉不错,在某些事情上效率也会提高很多。所以到现在我还是喜欢自己一个人做一些事情。在我们班里,这样的人似乎并不多,特别是女孩子。很多女孩子都喜欢和别人一起做事情,受不了自己一个人,我想如果不是我那三个"弃我而去"的同桌,我也会这样吧。我是不是应该感谢我那三个同桌呢?哈哈。

  其实,再后面提到的那些优秀学生身上的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我都感受过。其中最多的还是焦虑。其实我自己也很奇怪,自己以前高中的时候会因为担心自己的成绩而焦虑恐惧,还有很多老师方面的原因。到了大学,本来就很自由了,也没有老师管,自己应该会放纵一些,不会再有焦虑恐惧的心理,至少不会再因为担心成绩而这样。可是上了大学以后我发现自己错了,我还是会因为成绩而焦躁不安;或者说,这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习惯。第一学期,我的绩点达到了4.9,感觉第一学期挺轻松的;虽然第一学期成绩很好,或者说就是因为第一学期成绩比较好,第二学期我觉得压力很大,时常焦虑恐惧,担心自己会做不好。我也总在想自己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每个学生都会这样吗?理智告诉我不是的。恰巧第二学期我选了"社会心理学"这门选修课,我就带着自己的疑惑咨询了这门课的老师。我大致讲了一下我的心理问题,老师说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的时候,但是持续时间会不一样。其实我的焦虑也只是暂时性的,属于很正常的现象,特别是在期末考试期间。而且老师建议我在学习之余找一些其他的可以分散注意力的乐趣。其实我也很想,可是我一看书学课本,总觉得自己学的东西还不够,自己学的还不够精,总是想反复多看几遍,让自己理解更透彻一些,我不想让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让自己所收获,特别是一些理科,这样会有一些心理安慰。没什么事的时候就喜欢出去玩一玩,赏赏风景, 散散心。

  "我们现在的教育系统培育出了高智商、有成就的二十几岁年轻人,但却没有教育他们领悟生命的追求,他们甚至并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按部就班地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在内心深处,他们也缺乏勇气和自由来创造自己的道路".其实中国的教育系统也是如此的。至少我是这样的。我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而且不愿意去打破这个规律,很多人都说我过着老年人的生活。我喜欢健康的生活。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都会准时地睡觉,绝不熬夜。这也是一种习惯吧。"按部就班",缺乏勇气和自由来创造自己的道路,我就是这样的,不敢去冒险,做什么事情总是想要有绝对的把握,当然,我也愿意去尝试一些事情。同班的一个女同学曾经和我说:"我觉得自己什么事情也不敢做,除非有绝对的把握,我比你差远了。"我很诧异,我也是一个不愿意冒险的人啊,有时候是不得已或者禁不住诱惑。慢慢地,如果持续下去,我们只会迷失自我,在预定的框框里生活,不敢尝试,畏畏缩缩。多尝试一些事情还是很好的,哪怕最后失败了。或者说,很少有人一次就成功。只有我们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框框,才会发现更美好的世界。就像柏拉图的"洞穴神话",我们不能只看到影子就满足了,而要走出洞穴寻找更美好的世界。洞穴就是束缚我们的条条框框,自己不敢走出的牢笼,而很多人情愿在牢笼里终其一生。从影子到投射影子的人,再到洞穴外面的`世界,需要我们不断突破,而这是很艰难的。

  其实,我很崇拜"机器人学生".他们很厉害,是现实生活中的学霸学神,是每个学生崇拜的对象。他们很努力,同时参加很多活动,同时学习很多课程,而且全A.我们以这样的学生为榜样,老师也大力吹捧这样的学生,提起这样的学生,我们的眼里全是敬佩与羡慕。我没有努力尝试过那样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可以想象很累很累,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哈佛大学的学生会住在图书馆了。当美国大学教授在质疑这种教育系统的时候,我们还在羡慕和努力发展中,不禁让我觉得中国在教育方面有些落后。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一直想要创新,一直想要全面发展,其实和美国现在的教育系统差不多,甚至我们做不到美国学生那么优秀。

  还有一点,在名校的大学生会自认为自己是最棒的。这点嘛,没有亲身经历,不好说。我没有这种感觉。我觉得吧,自以为是的背后是自卑与恐惧,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很多人表面上很骄傲,其实是不想让自己显得很卑微,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内心深处是自卑的。想一想,在名校很多人都是极其优秀的,身边都是一些很优秀的人,一定会有自卑的感觉,很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我为什么会知道呢?因为我高中的班级里都是大学霸,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我想那些很优秀的人在优秀的氛围里也会有这样的心理吧。

  最后谈一下最重要的话题:寻找自我。大学,首先要选择自己的专业。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之前也没有考虑过,报志愿的时候才想了几天。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学习工科,我更喜欢理科。我开始有一个很普遍的想法:大学就是为就业做准备。特别是经常和我一起的一个女同学,她就一直想在大学里学一些职场的技能,比如谈吐、化妆。这一点,我就做不到。我开始也挺羡慕她的,这么早就考虑工作的事情了,我还生活在学生的世界里,呵呵。我说话做事非常直接,很多时候会让人不开心,但那些就是我自己的真实想法。我总是不会伪装自己,总是会被好朋友说"傻"、"情商低".可是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的性格,反而会更加信任我。各有利弊吧,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我也是这样,但是我更愿意说真话、听真话。学校可能是我们最后能够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地方了,我想珍惜这个地方,珍惜这段时间,珍惜这种机会。等到步入社会,自己可能会变得连自己都不认识了,各种迷失。大学是塑造自我的时间,我不想让自己很早地去接受社会那些潜规则,或者说那些比较阴暗的东西。我想让自己保持一颗纯净的心,享受这段时光。等我在大学养成了满满正能量的习惯,以后可能会与社会格格不入,但是我知道自己是正确的,至少会有抗拒负能量的意识,再加上坚强的意志,一定会走上正确的道路。其实重点是怎么找到自我。我没有这么远大的理想,或者说我好像没有太多机会和条件去发现自我。我没有精英阶层家庭的经济条件,我几乎没有机会去尝试,没有犯错误的空间和余地,我一旦犯错,基本上就挽回不了啦,而且我的生活会变得更加沉重。这也是我说有些建议对我不太适用的原因。我的目标很简单,本科毕业读研(争取出国的机会),毕业以后好好工作,让我的弟弟妹妹有寻找自我的机会,至少有尝试和失败的机会。我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条件,我不想让他们像自己一样活得很被动。我一直相信,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使命,可大可小。其实我还是希望自己的贡献可以大一点呢,最好可以做一些惊天动地的改革之类的,哈哈。机会总是有的,我相信自己可以抓住有限的机会找到真正的自我。

  我一直都觉得学习很重要,学的多了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多读书也会拓展自己的视野,让自己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所以为了改变我一贯的理科直线思维,我决定多读一些文学书籍,感觉哲学类的还不错,虽然有时候不太懂。以前读的书不是很多,以后要多读书,提升自己的内涵。我还要多听一听自己感兴趣的讲座,拓展知识面。我最喜欢的就是音乐了。幸运的是,我选到了"星期音乐会"这门选修课,哈哈,下个学期就有耳福了,想一想就觉得自己很幸福。到了大学我挺满足的,校园环境很不错,走在小路上欣赏大自然的风景是一种很美好的享受,这是高中的我做不到的。大学也很自由,自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老师不再管学习(对我来说都一样)。唉,我还没有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美国的那些优秀的"精英",就被这本书敲了一下。我真的想成为学习的机器吗?不不,当了那么多年学习的机器,真的不想了,可是自己还是很羡慕崇拜那些学生,明明就很厉害嘛,现在,他们的能力很让我佩服,但是他们内心的承受能力就太差了。我觉得自己的内心还是很强大的。有时候我还是很相信命运的,当我遇到挫折、很痛苦的时候,我就会想:我的命运是很好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只要永远相信这一点,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我有些焦虑恐惧的心理和"精英"还是很类似的,但是抗打击能力应该比"精英"强,能力方面自然就差远了。不过我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人,每个人应该都希望吧。我有一个很坏的毛病,太注重结果,往往会因此忽略过程的美好,最后只要结果不好,自己就会很郁闷,我要努力改正这一点。对于大学的发展,我还是想多通过书籍寻找自我,很多时候都可以和作者产生共鸣,这时候应该就找到一些自我了。还有就是多运动,我喜欢羽毛球,新的学期我要多打打羽毛球,我选到了羽毛球课也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情。英语,我要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养成每天听新闻的习惯,背单词。以前总是想多看一些专业书,现在想想,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很难看懂,课外书是很好的选择。

  总之,多读书,好好学习,好好享受,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6

  这是一本探讨教育的书,准确的讲,是一本探讨精英教育的书。

  书中提出现有的教育目标是似乎培养优秀的全才,但是,这些优秀的绵羊并没有自己的.目标,他们按照世俗的标准变成一个精英,然而却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书中同时提到了美国的阶级固化问题,家庭贫困的孩子从出生就比家境优越的孩子进入哈耶普斯坦福的机会小,然而,高薪、“上等”的工作却只在哈耶普斯坦福和常青藤高校招聘。再加上校友力量等等,美国阶级固化越来越严重。中国显然也面临这样的问题,虽然没有想美国这样不可挽救。

  这本书对于精英阶层的孩子们来说,应该会有很大的启迪与改变作用,而对于我们这种没有什么试错成本的底层人士来说,我们只能求稳,因为我们没有犯错的权利。如果我们不按照稳当的路向前走,唯一的结果就是失败,而且没有重头再来的机会。

  所以,这是给精英阶层看的一本书,书中多少提到底层学子的现状,然而只是作为对比,我们能做的,就是一步一步按照世俗规划的路走,别无他法。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7

  一本书凝聚着作者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耗一番心血,成一家之言。作为读者,角度不同、认知不同,读后感悟也不尽相同,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近日品读威廉·德雷谢维奇所著《优秀的绵羊》,作者从美国高校教育切入,对教育内在的本质、人生应有的追求、社会发展的问题等进行剖析反思,列举了大量事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值得思考的观点。阅完小思,有这么几点感悟。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教育是社会表达价值观的一种方式,也是社会传递其价值观的方式","大学教育的本意是提供机会给年轻人去尝试和探索,让其发现新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新的能力","大学承担的责任首先是教给学生如何思考,培养出思辨的习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身边任何事物,不自以为是,不妄下结论。大学的意义是帮助我们生活得更警觉,更有责任感,更有自由度并更加完整"。同时,作者也指出,目前的教育"虽然培养了不少高智商、有成就的年轻人,但却没有教会他们领悟生命的追求,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按部就班的.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他们也缺乏勇气和自由来创造自己的道路"。作者写的是美国的教育,反观我们国家,何尝不是如此,教育产业化带来了教学功利化,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弱化,学校某种程度上成了生产"工业产品"的流水线。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不应当仅仅以分数为衡量指标,也不应当单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是制造"考试机器",也不是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知世界、认知社会,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探索创新精神。

  其次,人生的追求是什么?

  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究竟学什么、为什么而学?作者在文中提到"整个教育系统在一代人身上催生了可怕的世俗态度:盲目的野心,对风险习惯性的回避,霍布斯式的物质唯上的野蛮性竞争""学生们之所以会参加体育、艺术或者领导能力的活动,其动力并非源自内心对这些精神的信仰,而是因为这是通向名校的必经之路。这些活动原本是有意义的,但是现在被简化成一种手段:体育竞技讲究的是体能训练;音乐不过是技术上的娴熟;服务他人等同于做慈善;领导能力无非就是追求位高权重"。看来,(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东、西方面临同样的问题,青少年时期为了分数、为了能上一个好的大学(在中国可能是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在美国是以常春藤名校为代表的),上了大学又为了将来更好的就业,都在你追我赶,以能直接满足现实需要为标准,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课余活动等等,而这些牺牲恰恰又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一直在路上拼命的跑着,唯恐自己落后于他人,但是自己的目标究竟在哪里却不得而知,忽视了对内心的探寻、对人生的审视。

  再者,教育该如何发展?

  社会的发展是由人来推动的,人是要靠教育培养的,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但教育系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既受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面。作者在文中谈到美国的常春藤名校主要面向精英阶层,通过设置教师推荐信、校友面试等录取环节,以及偏好运动员或者有"领导特质"学生等等,基本上将普通大众的孩子排除在外。"普通大众确实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孩子的未来担忧,社会流动性停滞不前,竞争已经全球化,中产阶层艰难生存,资本阶层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在这样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环境之下,唯一可靠地办法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赢家之一""要么你是‘最棒的’,要么你什么都不是,没有其他选择"。一方面,所有人都渴望接受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优质的教育资源只针对少数人开放,这是社会阶层固化对教育的影响,反过来这种教育模式又进一步加深社会的焦虑与隔阂。回归教育本质,建立更加公平、更加普惠的教育,以此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应当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8

  最近看了一本讲美国大学教育的书。优秀的绵羊有点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懂得怎么做事,却不太懂为什么做事。他们懂得在体系里成功,却不太懂推动体系进步。这是一群出身名校,讨人喜欢,擅长交际的家伙。不出意外,他们将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书中提到一个观点,这是一种精英统治,但是现在看来,美国出了很多问题。精英统治失败了。不管为什么失败,这都是一种事实了。领袖是培养不许来的,是要自己冒出来的。社会没有公平公正的`选拔体制,把太多资源放在一群不太胜任的人身上,最终效果不好。有点像过程公正和结果公正。过程公正是保证竞争者的一些外部条件都差不多。结果公正是能者上不能者拿赛跑举例。同一个起跑点,定名次。这是过程公正。不同起跑点,定名次。这是结果公正。我们太强调结果公正。每个人的家庭条件是截然不同的,有些人天热起点高,你在走路,他在坐车。为了修正这个,只能人为平均,有些起点不高的人干得差点也要提拔。均平富大家都听过,既有强行打土豪分土地,也有各行各业的社会人均工资差距不要太大。平权力也有。现在都是一人一票,管你是谁,我们说平等的。同知识也差不多了。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对很多事物的认知,大家也差不了太多。不是还有普世价值嘛。这个问题很复杂。在现实中,既讲过程,又讲结果,有可能变成什么都不公正。这也是没办法嘛。所以我们要清浊并用,兼听则明。在保守和变革之间走出一条路。现在认识到了问题,慢慢会有改变的。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大学以为高考成绩,体现的是学生的能力,其实体现的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大概是这个意思。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9

  《优秀的绵羊》一书批判了美国精英教育。藤校学生善于考试内心迷惘。害怕失败的心态造让他们不知道想要什么,像绵羊一样。过去常青藤大学主要录取白人贵族的小孩,现在主要录取中上阶层精英的小孩。藤校老师注重研究,忽略本科生教学。藤校学费贵。

  撇去谈理想谈人生的部分,这本书没有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书中提到不少藤校学生看书只看开头和结尾,我发现这本书的开头和结尾的章节最有意思。

  《优秀的绵羊》对《虎妈战歌》及作者蔡美儿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蔡的育儿方式充满自恋。蔡内心没有长大,通过让女儿进哈佛来证明自己。蔡的女儿进了哈佛,哈佛奖励了不该奖励的人,可见美国精英教育录取系统有问题。最后一条颇为矛盾:如果哈佛如作者所批判的并不好,那么蔡的女儿进哈佛就不算奖励了。《优秀的绵羊》的作者与蔡美儿背景类似,同是移民二代,同是藤校毕业,同(曾)是耶鲁教授,同是六十年代初出生。

  这两本书都与美国藤校有关,相比之下:

  《优秀的绵羊》文采斐然,文笔略胜一筹。《虎妈战歌》更真诚,掏心掏肺把家里所有直系亲属的人生故事附带照片都献给了读者。《优秀的绵羊》发现了问题,没有实际解决办法。作者建议大家考虑公立大学或者文学艺术类小学校。作者的人生基本都在藤校度过,对非藤校了解不深。

  《虎妈战歌》描述了虎妈瞄准目标,利用规则,培养两个女儿的人生故事。这本充满争议的书,刮起了一阵大风,把女儿的小船们吹进了哈佛。虎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得到了它。虎妈不是常青藤绵羊,而是一头自封的母老虎。

  《优秀的绵羊》对现实全方位批判,批评它文章少。《虎妈战歌》描述了向目标努力的过程,批评它的文章多。题外话,《优秀的绵羊》作者没有拿到耶鲁英文系的终身教职,《虎妈战歌》的作者是耶鲁法学院正教授。

  《优秀的绵羊》说去哪个学校读书,要综合考虑教学质量,学费等因素,让我共鸣。去藤校可以镀金,去公校可以省钱,去军校可以锻炼,去烂校可以寻欢,各有可取之处。想好你想去哪里,遵守游戏规则,努力就行了。或赢或输,都不是游戏的结束。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10

  一听到这个书名,我心里是茫然的,打开首页,才知道“绵羊”原来指的是那些名校中的高材生,出校以来已经很久没有认真的读完过一本书啦,而且很多时候也就是读过就忘过啦,所以vilma一发出书单约读我迟迟都没敢报名。

  这次约读,我心里是既紧张又迫切,紧张的是一拿书就打瞌睡的人20天能读完吗?更何况还要记笔记,写读后感(从小最怕的就是这些,看看故事情节可以,写读后感头疼);很多时候感觉自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特别是跟书店朋友们接触以来,迫切的觉得自己肚子里的东西太少,更觉得货源的缺乏。

  《优秀的`绵羊》是一位耶鲁大学教授对美国常春藤精英教育的反思,一本颠覆美国中上阶层价值观的警世之作!

  全书围绕“需要思考什么”和“想要思考什么”展开。其实很多时候不光是大学生,就是我们很多成年人也一样很迷茫。大部分人都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慢慢找到自我。

  作家拉拉·加林斯基倡导以寻找“意义”为出发点,询问自己“什么事情会触动你?”或者“什么能让你产生共鸣?”

  他说“意义在于你在做什么,而不是你是什么”,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就像游泳教练这个工作,我一直引以为傲,真的,很多人身体已经出现了问题,医生告诉他们游泳可以帮助恢复,还有好多孩子从怕水、不敢放手到最后突破自我,开心快乐的在水中嬉戏玩耍!更何况游泳同时还是一项求生技能呢!

  还有就是加林斯基的那句话让我重新定义了我分享汉后阿胶糕这件事。我当初的本意是自己和家人调理身体,而现在我觉得我在分享的同时更需要做的是传递我们中国传统中医的养生理念。咱们的父辈们,或者就我们这一代人吧,很多人熬夜,加班,每每等到有病了,或者说是身体已经出现种种迹象了才想起来要去医院,才悔不当初,我深有体会。

  我的爸爸妈妈就是毁于陈旧的观念。妈妈20年前由于肺癌早早离我们而去,她的起因就是一个小小的感冒症状,爸爸因为胃癌10年前也撒手人间,当初我每天跟他电话沟通,结果后来劝通了却也晚了,所以预防大于治疗,治未病,这是我们国人目前比较急于转变的一个观念。

  非标抱歉,我的书还没读完,今天就分享这些,不过我也深刻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不但这本书我会坚持读完,而且以后我也会坚持每一期书单都约,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哪怕一页一页的啃那也值,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嘛!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11

  文:李燕;作者德雷谢维奇,一方面告诉了我们美国的精英教育已发展近百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精英;另一方面极具警示性地说明当前美国的精英阶层出现了固化趋势和诸多弊端。比如:他们的思想观念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对未来缺乏热情,预见性不足等问题也日渐凸显,他们虽然有着令人艳羡的名校学历和丰富深厚的社会人脉资源,但面对激烈的竞争角逐,太多人难免呈现焦虑恐惧、甚至抑郁苦闷之态。作者认为美国的精英教育弊端渐现,加大了特权与公众的差距,妨害了社会公平,美国社会在经历了贵族统治与精英统治之后,民主治理的时代已经到来。

  本书让我大开眼界的是作者对“精英教育”的剖析,从贵族教育到精英教育,从贵族特权到精英特权,从耶鲁、哈佛、普林斯顿等常春藤盟校的壁垒森严到美国各个州立大学的蓬勃发展,这些内容不仅拓展了我的认知领域,而且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

  我们自新文化运动出现的新学堂到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形成的教学模式,自1978年恢复高考到985、211院校的合并扩招,至今我国的教育,无论大学还是中小学,大概还远远未能达到美国所谓的“精英教育”标准吧!

  如今,我们某些高中沾沾自喜的是取得压倒性优势的高考高分,某些高中对分数优等生的招生竞争激烈。每年高考季还热衷于打着超越“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的旗号煽动备考情绪。

  我们这种应试教育与高校教育大概是脱节的,我们在专业教育和个人成长上的认识大概也是极其短视和功利性的。就连我们的北大、清华等名校似乎还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肩负民族发展重任并引领时代革新潮流。看看耶鲁大学1927年的改革措施,我们的名校似乎正在努力学习着,努力改变着!

  西方发达国家的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基本是接轨的,SAT成绩,课外实践活动报告,领袖气质和能力,这些都是进入名校、成为“精英”的必备条件。其实每一位“精英”的'背后,都离不开高强度的“魔鬼”训练。单看耶鲁大学接受报考简历的基本条件,我们不得不反思高中三年疯狂刷题的教育模式的弊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高考,依旧是普通老百姓的奋斗方向。但名校与普通高校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能够到达“诗和远方”的“象牙塔”的学子太辛苦、也太少了!

  总之,越是关注教育,越是敬畏教育!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12

  书籍是无言的哲学家,可以让人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更像是优秀的教育家,在一字一句中引人深省。《优秀的绵羊》这本书触动到我的内心深处,使我不禁地扪心自问:正确的教育应当是什么样的?

  书中从美国高校的教育问题入手,对于教育教学的本质、学生面对自己人生应当有的思考与奋斗目标使用大量的事实案例进行了剖析总结,批判了美国的精英教育的不合理性,批判了其对于年轻人价值观的'不利导向。而我也在这本书中体会到了不同的感悟,作为一名教育者,更是对于自己的工作初心更加坚定明确,纠正自己的一些错误想法,以更加积极正确的行为来教育学生。

  在以美国高校为首的案例中,精英教育很是常见,却有着很大的劣势,他们致力于培养学生为精致的利己主义、只为了获得试卷上的一份高分成绩,为了优化毕业简历想尽各种办法手段,用尽各种表面功夫,并称不上是正确的教育理念,其实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教育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为根基来进行传道授业的过程,教书育人是学校自古以来创立的初心。德育为首,五育并举。从一定层面上来讲,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就如同哲学家雅尔贝斯关于教育本质的描述中写道: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而在于这本书中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学校已经忽略了教育具有的引人深省,启迪人生的重要性,教育被只用来作为培养学生成为高级公司企业职员的一种手段,但是那样教育工作就失去了鲜活的灵魂,宛若一潭死水,毫无生机,而教育其中的对象学生也就变成了提线木偶,只记得如何找寻一份好的工作,牺牲健康娱乐感情的时间去只为了一份极高的分数,而忘记了如何生机勃勃,如何探寻生命的价值,如何找寻生命的意义,最终只能走向现实。

  教育的力量是振聋发聩的,是拥有着无穷无尽的活力的。虽然一部分年轻人高智商,有成就,没有任何人,任何学习教会他们要找寻自己的价值,找寻自己对于社会的价值,找寻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他们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缺乏探索世界的勇气,也缺乏对新生活的展望欲,这是可悲的,也是值得反思的。拥有着良好资源的高校却不能够提供给学生最正确的教育方向,以美国高校为例,又何曾不是对我国某些教育模式的映射,教育产业化带来了唯成绩论化,教学功利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好,教育应当是从深远中影响学生发展的,而不是靠一朝一夕的短暂知识技能灌输,那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在培养工业机器。他们是需要借助教育者的手去触碰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13

  作者反复强调的观点是象牙塔里大学生最需要学会的是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我周围的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存在这方面教育与引导的缺失。我无法确切描述我看这本书的想法。对所谓精英学生的新的思考方式,还有现在所处环境的批判?

  作者描写的群体是精英学校的学生,与我现在的学校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他们每个人都像一只平静水面上的鸭子看似云淡风轻水底下一个个都在拼命发力,(米奇看似什么都不学习但实际上每天晚上学到秃头)优秀的gpa,各类擅长的运动,国际义工货支教经历等各种外在的“优秀的标准”让学生陷入一种功利追求的病态怪圈,而没有关注,内在的,自己真正该思考的东西。作者批判名校生产出来一批流水线上的相同的“优秀的学生”,但是,反观自己的生活,更应该批判的是我们这种绝大多数高不成低不就的学校,绞尽脑汁提高自己的排名却完全忽视学生的教育,学生为学校服务,每隔几天就不同层极统计各种不同四六级成绩获奖证书等为系里院里答辩所谓争荣誉的指标,发下来的钱没有投在最需要的基础设施上例如建自习室开水房等基础设施而是搞一些莫名其妙的活动等等,整个学校的悲哀,抑或很多大学的悲哀。作者说要有自己的思考,学会批判整个体系,如何能改变这种现状,让后辈少走弯路?如何认清这种社会的现状并且推翻重建?也许想历史书上说的一样,这是一个漫长而且注定激荡的过程。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14

  “我是一只小绵羊,就是那种毛卷卷,所有人都想要抱一抱的绵羊。我想与海豚做朋友,却飞上了蓝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小绵羊,长着两只翅膀,在蓝天里,飞呀,飞呀……”这是阳光女孩妞妞的话。

  一个16岁的女孩,只身一人来到英语,在那里,他遇上香港的男孩903dj,那个个子高高的男孩,喜欢着海豚,遇见了美国男孩杰瑞德,好朋友乔安娜,朱丽娅,米爱丽……一个素有着东方文化背景的女孩是一步步融化西方文化的,怎样从一只失宠的绵羊成为大家的.好朋友,在那里,她感受着英国学生的疯狂,感受pull,创立篮球队,成为情人节的玫瑰公主,服装秀……在这一过程中,她学会了坚强,忍耐,遵从,宽容,原谅,珍惜,改变……让一个小女孩长大了,敢于去面对这个世界,在这里,与903dj那种少女般的恋爱,最后去了美国,或许这本书就是讲一个女孩的英国生活,但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与英国的不同,在课堂上,英国老师既不写板书,也不说在课本多少页,当初的作者向父母说:“英国老师太好当了。”但后来,她努力改变自己,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后去图书馆查书,再自己做笔记,这样效率高,记得也快,可我们就是死抄黑板笔记,抄完再死记硬背没多久,就忘不了,或许,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下吧!

  在这本书里,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分享,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太多,也感慨太多,不论有没有出过国,这都是一本理解西方文化的好书。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15

  作者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耶鲁大学担任过10年英文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过5年研究生导师。我发现自己常常被那些听起来“叛经离道”的书籍吸引;老腔老调的话,早已腻歪歪的。这本书随同另外10本书一起订阅,只是几句导读词就别蛊惑了。

  作为美国的语文老师,威廉的文字没有任何说教性,只在偶然间给出建议,而给出的建议是这样的:间接性建议:斯坦福大学教授在一篇名为《如何与父母决裂》的论文中建议:要过上有意义的成年人生活,一个人有必要成为一次孤儿。

  直接性建议:“就上大学期间如何提高自己的问题,我在此提出几个建议.与父母的交流频率不超过一周一次,最好是一个月一次。无需告诉父母任何有关论文或考试方面的成绩,甚至任何在校期间的情况,同时,也不要期望求助于父母。如果他们涉足你的选课或大学生活的细节,请委婉地拒绝”。

  思想撞击就是这么有意思:惊愕,颠覆,叛经离道似乎也有些道理。在书中,威廉描绘了“直升机式”父母的形象。在书中,威廉以大学教育为主线,深刻揭露了世界名校的运作规则,进一步生动说明了大学是怎样将一个孩子培养成“优秀的绵羊”的。读后感·话题虽然是教育,但涉及了除教育之外的`名声,社会地位,人性,市场等一系列的社会话题,令人深思。

  比如:作者引用路易斯院长的话,大学所提供的课程与学生的需求并无关联。比如:作者引用康奈尔大学某位学生来信:该同学逐渐意识到,他们花费55000美金所接受的大学教育在他们创业中显得捉襟见肘......

  作者在第二部分说道:大学的使命就是把青少年转变成成人。大学的4年,也就是青少年向成年转变最黄金的4年,倘若仅仅是为了职业而做准备,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那简直是荒谬至极。

  在书中,作者对于学生投入了高度的人文关怀:作者的平淡叙述,更像是在无情,严肃的发问:问这个社会、问在职教育工作者、问家长、问学生本人...

  就算是那些曾经赢得无数奖项的最成功的学生,他们也会在某个时刻停住脚步思考这一切是否都值得:他们从事的职业是出于他人的希望,或者是他们随波逐流并不假思索地加入了目前从事的职业。

  这样严肃深刻的问,不适合在白天,只适合在夜里,放松警惕时,人在忠于自己时,才往往能得出较好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攀爬成功阶梯,并非每个人都喜欢被关注。经济建设的滚滚洪流,并非人人喜欢。尽管是英雄,亦会落幕:探索自己,发展自己,忠于自己。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相关文章: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08-26

绵羊的羊角08-17

绵羊的追求09-20

绵羊的作文12-11

绵羊和山羊08-15

猴子和绵羊09-18

小绵羊的宝贝08-15

关于绵羊的谜语11-29

猪、山羊和绵羊09-15

机智的公猫和绵羊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