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跪着教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1
初看《不跪着教书》这题目,不解,教师如何跪着教书。看至一半明白,确实,一个没有思想,只做“传声筒”的教师不就是跪着教书吗,若你跪着教书,没有精神的追求,学生又如何能站起来。吴非老师发出如此的呼喊:不跪着教书,不仅站在了学生的角度,更是从民族,祖国的立场发出这样的呼喊,教师不跪着教书,民族才能不跪着!“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有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
教师如何能不跪着教书,也许有这么几个关键词,“自尊”“精神追求”“读书”“思想”“风格”。终身学习的教师必会教会学生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也许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目标之一。时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学习永无止境。
吴非老师说“不跪着”,我问自己,你是否经常也跪着了,你是否有丧失掉师道的尊严,丧失了独立的思考,丧失了对教育的神圣感?学生是否喜欢你,学生是否因为你喜欢你的课,你任教的学科,你把对语文的热爱传递下去了吗?你的课堂有思想的交流吗?如果没有,是不是该反省自己,问问,今天你看书了吗?今天你思考了吗?今天你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自由的'学习氛围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也许我们该反省的是自己是否一味的追求规定的教学目标,而忽略了以生为本的考虑,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教会他们做一个思考的人,一个有温度的人,一个人。我们也该反省,自己要求学生做到这样那样的要求时,我们也做到了吗,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这是教育界永恒的至理,用你去影响学生,你站着,让学生也站着!
犹记得大学时我的导师说过的一句话:也许我们是平凡人,但是我们教出的学生会成就不凡。这也许是教育工作者最大的荣誉,而非头衔,职称。但凡学生记住过你一言一语,你的教育也是有价值的,因为人生漫漫长河,遇到的人事何其多,而影响你的你记住的又有几何?若等到毕业,学生对你的课毫无印象,对你的人毫无想法,连你的名字也不知道,这真的是悲哀。
而比较这种悲哀,与另一种付出的欢愉相比你选择哪种?当有学生说,我每天睁开眼睛最幸福的事就是能看到老师。听到这样的话为人师者能不感动?或者学生说,每天睁开眼睛最幸福的事是可以到教室。这也值得窝心的事,因为你的凝聚力创建了这么一个温馨的教室。但是能让学生说出这番话,又谈何容易,学生必是尝到了求知的乐趣,受到了崇高精神的熏陶,才能说出此番话,教室里若只是冷冰冰的教学任务,和冷冰冰的老师,是不会感染学生的。
这两种选择,任何一位教师都不会选择第一种,怎么做到,唯有改变。
不能跪对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民主、融洽的,既要抛弃师道尊严,也要直起脊梁做人。对学生的正确态度是:热爱,尊重,不迁就。
不跪对权威。教师首先要自尊、自信、自强,也要保持一颗淡泊宁静之心,无欲则刚,无求品自高。
不跪对社会。教师要做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一个普通人,不要整日忙与社会应酬,不要下跪于名利之中,应固守自己的一方天空。
不跪对家长。教师要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又要彼此在必要的沟通之中平等、理解、信任、支持。避免庸俗化、功利化。
是啊,我们要做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和智慧。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这是吴老师一篇文章的标题。我想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教师是工作者,教师是劳动者,教师是指导者,而更应该是“思想者”。我国有过不需要思想的年代,所以我们愚昧疯狂。那个时代已经过去,我们除了反省,更重要的是去实践,去破除内心的封闭意识,要学会思想。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语文学科应该是认知、思想的工具。如果仅仅是把它当作一门学科知识,照搬教参来传授,而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个人智慧,那势必会使这门学科黯然失色,而且我认为这种行为还是对教师职业的亵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读书应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我觉得,在教师进修问题上,也得用这句话。——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2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不跪着教书》,我很惊诧,亦很迷惑,不知其意。不跪着教书?平时我们不是站着教书的吗?怎么是“跪着教书”?这“跪着教书”指啥?怎样才不是“跪着教书”?带着疑惑和好奇,我把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所写的这本《跪着教书》一口气读完,胸中涌起了无限的温暖,书中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作者吴非是南京师大附中的语文教师,擅写杂文随笔,这本书就是一本随笔集,这本书收录的,是吴老师平时对于一些教育教学现象的思考与感悟。此书篇幅很长,分为六辑,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不同问题,吴非先生确是一代大家,把近三百页的内容浓缩为一段话启迪我们,使我感触颇深。
吴非先生所说的跪着教书是说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老师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各种教学比赛的奴隶。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看了书,值得我深思的问题是:教师是什么?要如何才能不跪着教书?
教师是什么?
有人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着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着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教师是什么?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
如何做到不“跪着教书”
1、思想有深度
因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已不再是单维的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而必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人格建构。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语文名师窦桂梅老师的课堂就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在不断的提问和师生互动中体会的爱生之情让人感动,她那亲切、和善、平等、尊重的言语,无时无刻不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从人格上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老师的热爱,从而内在的履行“亲其师信其道”。
2、知识有厚度
吴老师在《只要肯读书》中提到:天下事道理多有相通。换个话题,说到教师的教学观念及业务素养,可能也该说一句:“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为什么教师的地位仍旧没有高起来,为什么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提高缓慢,除了社会的原因之外,教师本身道德修业意识比较淡薄也是一个方面。这集中反映在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够。
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让自己有一定的高度、深度和厚度,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否则的确会“人云亦云”。
以读书为支撑,教师可以立足课堂,从从容容播种传道,以读书为信仰,教师可以积极坦然而宁静,明朗的面对人生;以读书为生活,教师可涵养自己的丰富的感情、健全的理性、敏锐的判断,和不竭的创造力,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以读书为己任,可使教师的生命之树常青,无声的润泽学生也悄悄的葱茏自己。
读书,思考,实践,再读书,再思考,再实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规律,是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我们要在今后的教育进程中坚持遵循这一规律,一路前行。
最后我想说:《不跪着教书》真是一本好书。在此我只想好好地感谢吴非老师,他给我带来了触及灵魂的感悟。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愿吴非老师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境界能给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带来深刻的反思和启迪,愿中国涌现出更多更多的“铁骨教师”,教育出的学生都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3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当我开始看《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时,题目下方的这段话深深地撼动了我。
吴非以高度的责任感把他看到的当前教育存在一些腐败、堕落以及种种不人道所表达出的那种愤怒让我感同身受;他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祖国教育现状的担忧、以及对理想教育的向往和追求,不能不使我对他产生深深的敬意。我看到了作者对人和生命本质的全面地关注。对那些反人性的愚昧残酷的教育,对扼杀生命的专制落后的教育,作者或扼腕长叹,或抑郁愤慨,或无情讥讽…
苏霍姆林斯基、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孩、那朵硕大的玫瑰花,在不停地拷问着我,从教20多年,在忙忙碌碌中度过的一天又一天,到底给了学生什么?
参加四川师范大学的国培示范项目的培训和周丽蓉老师名师工作室以来,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这么多年来,忙着工作,书读少了,思考少了。正如吴非所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是啊,语文老师要读书,读大量的有价值的书。所有的名师都读过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做过像余映潮老师那样的读书笔记。我所接触到的周丽蓉老师、魏光虹老师都是读书不倦的老师。可是在生活的忙忙碌碌中,很多时候我只读一点杂志,看一点自己感兴趣的书,忘记应该读一读理论书籍和专业书籍了。我和昆明市教科院、云大附中、昆十中、新迎中学的几位老师成立了"丑小鸭"读书小组,互相鼓励,互相监督,读一点有意义的书。我们每个月读一本书,开展一次活动,检查读书情况,交流读书心得。现在已经开展了两次活动,每次都有一些新的收获,因为发自内心地想读书,因此不觉得是负担,还有一种久违了的幸福。
吴非说:教师应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那么独立思考的精神来自哪里?我以为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要有底气。二是不盲从。
先说要有底气。教师要具备专业知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要具备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而不是教参的传声筒。离开大学走上讲台后,我们许多语文老师就成了教参、考试的奴隶,不再读书,不再写文章,不再看月亮、嗅花香,失去了自己。可见如果教师没有学习,一切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要说创新超越了,可能连最起码的教书育人的底气都没有。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还应了解学科内容与学科的教学方法--理解学科的知识是如何创造的、如何组织、如何同其他领域的知识整合的;能够运用专业知识把学科内容传递给学生;形成适于知识的多种途径。也就是说必须具备教学生学习的能力。简单说,一个语文教师就应该会读、会写、会教,只有这样,才可能是一个有底气的语文教师,才有可能进行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真正成为吴非认为的.一个合格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其次是不盲从。各具特色的著名教师、铺天盖地的教育思想、面面俱到的教学设计、五花八门的复习资料,面对这些,有的选择了跟从,选择了失去自我;清醒的教师则一种审视和思考在前行。教师是劳动者,教师是指导者,而更应该是"思想者"。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语文学科应该是认知、思想的工具。如果仅仅是把它当作一门学科知识,照搬教参来传授,而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个人智慧,那势必会使这门学科黯然失色,而且我认为这种行为还是对教师职业的亵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让我们从读书和思考做起,让我们的名师工作室给昆明语文教学带去一缕清新的风。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4
起先看到这个书名后,我不由的陷入了思考中,什么叫跪着?谁跪着了?向谁跪着?老师怎么会跪着教书?带着种种疑问我拜读完了吴非老师的这本随笔集,看完之后才明白,此书写的是吴非教师多年教学工作的实际经验,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这本书强调要想学生成为站立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看完以后我再一次陷入深深的思索中,因为吴非老师的很多思想的确是让我有震撼!
《不跪着教书》——很有骨气,很有个性的书名,透着倔强,透着理性,透着思索!《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等文章显现出一种为人的道理,一种正直、纯洁的气质,深入的剖析、新锐的理念、独特的视角、无畏的精神,深深地吸引了我。“想要教师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书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永不凋谢的玫瑰》,这篇文章讲的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吴老师在书中提到“小睡有何不可?”这恐怕和很多老师的想法大相径庭,吴老师在书中说到多年前默许学生课上睡觉的事情,并且怕学生睡觉着凉,还请同桌给他盖了件衣服,并且事后对大家说,以后上课如果谁睡着了,就轻轻地替他盖件衣服,少听几分钟语文课不要紧,万一生病了,损失就大了。他还举了单位开会(包括学校教职工大会)的例子,先到的人都喜欢往后排坐,讲台前都要空出一大片,为的就是坐在后面可以分分神,小声聊聊天嘛!既然如此,为什么对学生那么苛求!对教师而言,要有本领把课上得让学生喜欢,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如果学生能喜欢他的课,只是因为特殊原因偶尔打个瞌睡,老师们实在不必大惊小怪。看到这里,我觉得吴老师是真的在用心去教育他的学生,是真正的人道教育。
在当中我也看到了很多触目惊心的例子,有个大学有女学生跳楼自杀,尸体躺在教学楼前,大楼里的老师还在照常上课,学生正常嬉笑,谁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还是有个外国留学生看不下去了,给死者献了一朵花,这时候师生才开始对死者有动静。浙江有个高中生杀死了亲生母亲,在监狱里有人问他,如果你能够出去,你最想做什么?他说,我最想好好读书。吴老师气愤地写道:“他杀了自己的`妈妈,居然没有一点悔罪的意思,居然想不到人死不能复生,这还是人吗?”这就是冷漠教育的典型作品。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云南大学大学生马嘉爵无端锤杀四个同学,这样的新闻有轰动效应,但是更多人的冷漠一样的可怕。人文教育缺失,必将会有报应。吴老师的教育思想就是回到常识,他希望学生有感情,有爱,有怜悯,敬畏生命,知耻,知感恩图报,说真话……这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大目标。
我认为,现在的道德教育应该重视让儿童不断感悟人性美的方面,多给儿童一些真实的东西,如:我们的社会应给学生一些美好的东西,学校应营造人性美的氛围,让我们的学生具备美好的人性;同时我们教师首先应该是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很多发人深省的案例以及吴老师对于如今教育界的一些看法,看完后的震撼和反思是无限的。我想我已经慢慢明白吴老师在书中说的那句话的含义了“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5
很偶然的,我在上网时看到一个大学同学的QQ签名上写着:不跪着教书,我很诧异,亦很迷惑,更百思不得其解,心想:这人,平时骄傲得很,怎么难道真的有学生给他难堪了?原来,丢脸丢大发了的一直是我,他说他指的是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亡羊补牢,我立马跑到图书馆买下了这本书。
我对这本书的感觉真的可以用贪婪来形容,可能是工作一年以来一直感觉自己很忙,根本就没时间好好的阅读,现在一定要好好恶补一番。正如吴非老师在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也许一直以来教师这个职业的真谛很难捉摸:教师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呢?
常常有人这样形容老师这份职业,老师是辛勤的园丁。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教师不应该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都在奉献的,都在实现自身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冶炼,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但是,一直以来,提倡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然而,吴老师也在书中提到,现在的老师是对课本,对参考书是顶礼膜拜的,记得在我记忆中听过这么一句话:老师是神,放的屁都是香的,意思就是说老师的话都是真的,而老师的话大多来自于书本,今天这个话题有些沉重了。在课堂中,也不乏有一些照本宣科的,缺乏的是教师自己独立思考的精神。一个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他才有充实的内心,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才能称得上知识分子。现今课堂上最缺少的通用语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培养驯良的思想奴隶,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一个优秀的教师如果自己都丧失了对思考的精神,能靠他去立人吗?作为教师,应当时常提醒学生学会识别皇帝的新衣,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且,吴老师的认为,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更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这比喻非常生动形象,现实中,教师就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教师应该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绝不能跪着教书。
同时,吴非老师还认为,评价一个老师的工作,简而言之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这话虽说简单,做好的还需花一定的功夫。
首先,让学生喜欢你的课。我觉得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然学生听了两三年也说不出对这个老师上课的印象。其次,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说实话,语文是最有灵性的学科,让学生喜欢很难,讨厌也很难,毕竟这是最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让学生单纯的照着课本的知识点梳理,机械记忆,这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引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这种思维,理科适用,学习语文同样也合用。从课本出发,学习阅读课外的名著,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我想现在的学生家长,包括大部分老师也是持这样的观点的。关键学生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吗?如何做呢?老师要有表率作用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
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的第二辑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这是有一年由吴非老师出的一道作文题,我同样深有感触。现在所谓的美丽,都被外表的光环罩住了,真正的独立的思想者鲜有所闻。而吴非老师就是其中一个充当思想者的角色,他在本书中不仅仅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还开出拯救痼疾的良药。纵观全书,你就会发现,作者在书中谈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或者说痼疾,比如不让学生请假过生日、不让学生迟到、不让学生组织课外活动,教师接受学生礼物,以及怎样做一个出色的教师、做一名优秀的校长、做一位合格的父亲等等,这些除了在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以外,作者还为所有的阅读者开出了一副普遍适用的良方,那就是:读书。
不跪着教书,不做刻板思想的奴隶,站直了教书,才能教出大写的人。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给了我一次思想的洗礼。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6
在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就拜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最近再次拿起这本书,读到一些贴近我们一线教师各种状况下的劝勉以及指导方法,有了很多和以往不一样的想法,有人说这不就是类似鸡汤吗?把教育放在心上,育人放在首位的人会明白,这“鸡汤”是真材实料,是我们可以“喝”一辈子的。
(一)“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们培养出了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
相信很多青年教师会同我一样,怀揣着一腔热忱从学校毕业,刚踏上岗位之时,把自己的热情挥洒在讲台之上。可是能够保持这样劲头的人可能渐渐地减少。教育是一件良心活,所以我一直保持自己的初心,去爱自己的学生。
感恩教育是老生常谈了,尽管如此,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教师本身如何看待这件事呢?是不放心上?还是时刻渗透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之中?想起我带的第二届学生,他们如今在六年级,我带到他们三年级后就没接着教他们了,离别之时我们都非常地失落。他们熟悉了我,熟悉我的班级管理模式,很喜欢我,舍不得我,我则有种把自己亲手带大的孩子拱手让人的感觉,相当难过。回忆起和这些孩子三年来的点滴,从一年级时我就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晨会、班会、单独谈心等方式,开展感恩类型的活动,讲感恩主题的故事,写小日记,制作手抄报,画感恩主题的画等等,最主要的让学生懂得换位思考,让他们懂得父母的心情,或者模拟场景,情景再现,让他来做当时的爸爸或妈妈,学会换位思考,就会减少很多矛盾。还有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开家长会。家长会上必须提及感恩教育,并争取家长们的全力支持,做到在校在家态度保持一致的,家校合作,让孩子成为有感恩中心的人。三年如一日,我班上的每个孩子都非常善良,团结一致,班级氛围良好。从无撒谎之事,待人诚实友善,也无忤逆父母之举,方方面面体现着感恩教育带来的影响。之后的两年我都不在他们的学校工作,偶有事情回来一趟,每回遇见,他们都会像一群小鸡遇到鸡妈妈一样飞奔过来,那情景让我难忘。每当说起这些学生,我会不禁露出微笑,“得意门生”不正是最好的形容吗?他们是我的骄傲,我知道,这份懂得感恩的心,会伴随他们走过人生每一程。
(二)“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孩子,而不是争论是非曲直,争输赢。不要训家长,这可能使他们为难。”
和家长沟通方面,我一直秉承这个观点。良好的家校沟通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点之一,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才能全力地教育学生。如果真的为了学生着想,而不是为了自己学科成绩的平均分、优秀率,那么就应该让家长与我们站在同一战线,或者说我们的出发点一致,因此不应该把家长放置于和自己的对立面,那样自己只会孤立无援,与此同时,在家长学生心目中,你也不会是一个负责、工作能力强的老师。
我们班有个孩子,在学习上是没有要学习的意识的,但是也不惹事,上课的.时候自己安静地坐着看书,下课后和自己喜欢的一两个同学玩。班上有几个调皮的学生,觉得他很好欺负,平日里经常和他开开玩笑,有一次两个男生认为这个男生用言语侮辱他们俩,因此伺机找机会“报仇”,在排队的过程中打了这个男生一巴掌。我当时看到后立马跑过去制止,随后分开处理,让被打的学生先去上课,打人者留在教室,结合我自己所见,将事情了解清楚,立马通知两位家长前来学校处理此事。电话中大致告诉他们请他们过来的原因,让他们注意安全。随后在办公室中等待他们的到来,这个过程中,我让两个打人者分开,冷静思考。待家长来后,再将事情经过原原本本告知,并告诉他们此次要他们过来的意义在于什么?同学之间玩闹可以,若是仗着他人天性软弱进而转为欺负,这样的势头必须立刻阻止,否则火苗蔓延,影响性格、影响未来。出了这样的事,家长肯定首先关心自己的孩子什么原因打架,因此客观陈述事实是他们想听的,也是我们应该做的第一步,他们会觉得你很公平,取得他们的信任后,再进一步进行沟通。如果这里我们不够冷静,不够智慧,质问他们你们怎么在家教育孩子的,想必接下来的谈话都没有任何意义了,甚至无法继续谈下去,原本是过错的一方可能因为这样的批评无地自容而拒绝沟通。因此看到吴老师这段话的时候,我深有感触,我们只是学生的老师,这点绝对不能逾越界限,我们要想让自己的工作顺利进展,怎么能够把学生家长当作学生一样来对待呢?
事后我找到被欺负的这位同学,告诉他遇到这样的事情必须要挺起胸膛,软弱不能给自己安逸,只会带来更多伤害。耐心教他处理此事的方式,愿他能够成长,不再为这样的事犯难。后来我和他的家长用电话进行了一番沟通,将此事悉数告知。这位家长也知道自己的孩子软弱,家长本身人也善良,她认为孩子之间的矛盾,她就不去计较,因此我又把吴老师的这段送给了她,“不要宽容那些以愚弄别人为能事的人,他们不仅仅是在捉弄人,而且亵渎了人世间的善良。”挂电话后,没一会我收到了一条短信:“李老师,你人真好,就像《淘气包马小跳》里的欧阳校长一样让人觉得倍感亲切。我们家长会全力配合您,一起让孩子变得更好!”这是心灵靠近发出的动人的声音,这是家校之间友谊的联结。
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给了我一次思想的洗礼,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我要提醒自己身为人师的激情永远不能消退,让自己站直了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7
《不跪着教书》,看到这个书名,心里觉得非常奇怪,什么叫跪着?谁跪着了?我也像学生看到课题就会质疑一样。这会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带着期待、怀疑、审视和好奇的心态,我打开了这本书,便就放不下了,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而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教学随想,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那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使我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
跪着,意为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意为人云亦云,意为趋炎附势,意为为生存而失去教师的责任。书中阐述了吴非老师几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条是:“不跪着教书”。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人格独立了,才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 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
不跪着教书,必须要有站起来的勇气,要有视野的宽度、知识的厚度、思想的深度。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深记自己做为教师的责任。开启学生的智慧,完善学生的品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的人。作为教师还要有高超的教育智慧。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也就是说要想拥有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必须从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渊博自己的学识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养、升华自己的教育追求来入手,才能不断地积淀自己的教育智慧,舍此,别无他径可寻。“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是跪着的,那他的学生只能趴着了。”这句话,我想对教任何课的老师都适用。针对目前教育界很多教师“跪着教书”的现实,吴老师给出了一个良方:就是读书。“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了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吴老师认为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言简意赅,把握住了现代“师道”的实质。课堂中我们要有激情,这种激情劲儿很重要地来自言辞,不仅仅是将预先准备的内容表达地流畅、有韵味,更多的还是对随机出现的问题能接过话题阐释和借题发挥,有了新意,有了深度,学生怎么会厌学呢,学生喜欢有激情的老师,喜欢有激情的课堂,我们得靠激情感染学生。我们要和学生对话沟通,要展现所教学科的内在魅力,体验老师的妙趣横生。你看,这将是一件多么令人人兴奋的事,我们现在所做的不仅仅是传播,更是创造,传说人本来是泥做的,因为得到一口灵气而开始了生命,也许经后我所做的就是要传承着这股灵气,让更多的生命有新的呼吸。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他们的课往往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展现自己的学养;而一个不善于思考问题的教师,只能做“传声筒”。
教育首先要培养有善心有同情心的人,这是吴非的基本观点。因此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这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大目标。也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
我们要做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和智慧。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8
最近,读了吴非《不跪着教书》一书,读着作者的一个个对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读的过程中像在看一个个教育故事一样,这些故事有的似乎很遥远,有的确离我们很近,有些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书中说了很多我们想说的话,教了我们许多遇到一些教育问题的处理方法,有些问题也有作者的无奈。总之,此书又好像一面镜子,反射出了我们作老师的身份,时时提醒我们肩上担负的责任。
我首先关心的仍是在我看到书名后就想弄懂的几个问题:何谓“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又该怎么教书?
书中并未对此作出系统的论述,但透过那些零零碎碎的感言,不难窥见问题的答案:
“多年来,语文教师屈从于世俗的评价,忧馋畏饥,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教学上也搞‘无一句无来处’,言必称宗师权威。”选自《呼唤风格》——这是一种跪。
“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他的学生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选自《教师要有精神追求》——这样的跪也是极为可怕的。
“为了岗位抛弃做父亲、做丈夫、做儿子的责任,我以为他的情感虽不健全的,其价值观也是虚伪的。”选自《模范如是说》——被“主流媒体”大肆颂扬的“模范”,也是跪着的人。
再摘录作者另一部分经典语录:
经典是一个时代语文和人文的最高成就,青年时代读这样的书,会给一生的读书打好“底子”。在这种阅读中,培养人文精神,学会独立思考,终身受益。
教师对学生讲“学贵乎疑”,至多停留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上,这是很不够的。如果教师不敢于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未免是叶公好龙。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
读书也要站直了读,跪着读,和不读书差别不大。
—— 《不要跪着读》
天下事道理多有相通。换个话题,说到教师的教学观念及业务素养,可能也该说一句:“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为什么教师的地位仍旧没有高起来,为什么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提高缓慢,除了社会的原因之外,教师本身道德修业意识比较淡薄也是一个方面。这集中反映在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够。
——《只要肯读书》
格即人。
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他们的'课往往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展现自己的学养;而一个不善于思考问题的教师,只能做“传声筒”。
没有风格就不会有地位。
—— 《呼唤风格》
每个健全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思想者,因为上苍公平地给了我们大脑,赋予我们感知的器官。然而总是只有很少的人能成为真正的思想者,因为大多数人没能从精神上获得解放,不知道自己可以站起来。匍匐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应当卑微,如果他有思想,站了起来,就会发现太阳每天是从自己脚下升起来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当是知识分子的必备要素。
思想者往往是寂寞甚至痛苦的,因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因为他要挣脱“瞒与骗”的禁锢,这种追索的意识会使他突前于时代的潮流,他的思想会像荒原上传来的第一声嚎叫,使大部分习惯于常规的人不寒而栗。
——吴非《思想者》
例如读了“善良的心是一盏灯”、“感恩之心”、“做最出色的教师”、“小睡有何不可”、“跑,还是别跑?”、“教育无小事”……等这些随笔杂感时,感触颇多。
例如,看到“跑,还是别跑?”一文,我也是有同感的,在学校时,经常看到学生在走廊上飞奔。有些学生确实是赶时间,有些学生确实在打闹,我也总会叫学生小心,慢点,我也经常为学生捏一把汗。你想啊,走廊上有时刚拖了地板很滑,人流量又大,有学生和老师拿着实验器材的(尤其是教学器材),有老师拿着笔记本电脑,万一撞着了,万一滑倒了,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 所以我也总叫学生课间文明休息,别疯赶打闹,如需锻炼,则去操场运动,别在教室走廊狂奔。
是的,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不仅仅在课堂,学生在校的全部活动都是接受教育的过程。教育者应当教会学生仁爱,教会学生学习感恩,教会学生好好做人,让学生知道人格尊严、品格往往就在细微处体现出来。教育事关人格修养,校园里生活中无小事,所以我们老师处处要做好学生的表率,认识到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
拉拉杂杂写了些许读后感受,当然书中有些观点与作者也有不同看法,但作者那种真实的深沉的情感深深打动了我,让人心生暖意,若我们的教育官员教师队伍都能如此,大概是另一番景象吧!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9
假期中读了《不跪着教书》,读了之后就舍不得搁下,索性一口气把它读完,感觉自己内心深处一直以来想一吐为快的想法在书中得到了宣泄。这本书中没有深奥晦涩难懂的教学理论,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简易实在的教学杂感,教学反思和教学随想。读了作者沉甸甸的思考,且不说受益匪浅,有一点对自己日后的教学生涯的帮助,就应当值得去读。
同样作为教育工作者,同样是语文教师,吴老师是怎样认为做好语文老师的呢?
吴老师认为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言简意赅,把握住了现代“师道”的实质。当然,他也没有回避“应试教育”,高中语文教学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在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给学生一粒人文的种子,一是设法帮学生搞到一张进大学的门票。这是现阶段我们这些“语文匠人”的追求。同时,吴老师又在更高的层次上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使命。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这是吴老师一篇文章的标题。我想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教师是工作者,教师是劳动者,教师是指导者,而更应该是“思想者”。我国有过不需要思想的年代,所以我们愚昧疯狂。那个时代已经过去,我们除了反省,更重要的是去实践,去破除内心的封闭意识,要学会思想。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语文学科应该是认知、思想的工具。如果仅仅是把它当作一门学科知识,照搬教参来传授,而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个人智慧,那势必会使这门学科黯然失色,而且我认为这种行为还是对教师职业的亵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爱因斯坦语)作为青年教师,我要学习和思考的东西还有很多,努力保持的教学个性,要有自己的教学见解和主张。
语文教师要保有职业的激情(精神追求)。吴非老师在书中谈到的上海于漪老师于老师虽已是古稀之人了,但是她依然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她能够在长年从教后依然保持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敏感,能对未知领域不停地探索,能始终对教学保持浓厚的兴趣,在灵魂深处永远地有那种“热爱”的禀赋,这是实属不易的事。于漪常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这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而现在许多教师没有任何“精神追求”,就是在那里“混吃等死”,这是十分遗憾可悲的事情。我作为青年教师,前方还有很长的路,心中还有理想。坚持向吴老师和于老师学习,始终保持自己的职业激情,教书的心永远年轻,一辈子学做教师。
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读书应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我觉得,在教师进修问题上,也得用这句话。——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
然而现实却遇见了尴尬的事情,在中学里学生读书,准确地说是读点小说,甚至名著都是一种罪过。有些教师自认为让一些平时酷爱名著、小说之类的同学改邪归正,从此不再看这等“闲书”,是教育的.成功。想起这我心中油然就会产生悲痛之感。我现在已为人师,但是我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所以对于这我当然很有感触。说实在的,我如今不爱读书跟以前读书是一种罪过的教育不无关系。刚有点想读书的念头,就被老师扼杀了,拿着收缴的书挥袖而去,这样的背影一次次的出现我的眼前,自然,久而久之读书的兴致没有了,到了大学里有了时间却没有了兴致。不爱读书,这是可悲的。
不读书也就没有了知识的营养,也就不会思考,自然也就没有了独立思想的精神。我教语文学科,而语文是最有灵性的、最具思想性的学科。我们和学生之间的需要桥梁,这个桥梁就是语文,语文是人与人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
为人师表,说的就是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的最初的理想很有可能就是来自学科的基础学习,一个能言善辩、妙语连珠的语文老师很可能“铸造”有成就的学生。于是如何做好这个表率,吴非老师说的好: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只有教师肯读书才能要求学生肯读书。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努力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
简而言之,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要有“精神追求”,要多读书。当然这只是我从书中读出的几个观点,要做好神圣有尊严的教师,远不止这些。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不跪着教书》心得体会11-09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09-23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02-21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09-03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09-02
《不跪着教书》的读书心得12-10
(通用)《不跪着教书》读后感09-19
初中《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1-04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1篇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