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3-11-18 10:30:5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傅雷家书读后感合集【13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傅雷家书读后感合集【13篇】

傅雷家书读后感1

  当时选择读这本书的原因是,想看看文学大家对于自己的孩子会有哪些教诲和期望,我自己会很感谢父母在我小时候教给我的一切,不管是思维方式,生活等等,只是现在会比以前更为成熟,有时候跳出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自己会发现自己的局限,有些局限归结出原因是和小时候的家教有关系的!

  傅雷的成长篇章(次序)——感悟

  一个人的完美程度,成功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和家庭教育有着莫大关系,那些受过教育的父母的终究还是在教育孩子上要更加用心,孩子也会成长的更加完美。这里的"受过教育"不是单纯说上过学,我知道相对于不识字的父母,上过几年学,识字的父母会好很多,这一点我深有体会,相对于我父母和我亲戚家相比较而言,我确实感觉的出来,家里的两位会更加容易沟通,交流起来压力会小许多,他们也愿意尊重我。其实这里的"受过教育

  "我更加偏向那些有着文化底蕴的父母,我知道这些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很快,但是那真的只是应试教育而已,在教育孩子这么重要的事情上,仅仅应试教育和有着文化底蕴的父母之间还是有着巨大的鸿沟,这是无法跨越的,都说财富阶级跃升通常(不乏有特殊情况,这里只论述平常情况)是一个家族或者是一个家庭里面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最终到达顶尖地位,教育又何尝不是,而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或者说活的更加让人羡慕,也许不是获得成功,仅仅是让人羡慕,教育也是占很大程度决定要素的。章节最后傅雷先生说傅聪散漫之类的,这里我倒是觉得可能仅仅只是代沟罢了,不管是怎么样的父母,终究和孩子之间的代沟还是存在的,或许父母看不惯甚至无法忍受,但是对于我们孩子来说那可能只是我们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事情。

  最后还是羡慕下傅聪先生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父母,也羡慕他的家庭能够提供的教育是丰富的,全面的和富有内涵和美好的!

  信件——感悟

  做父母的首先考虑的还是孩子的生活,要孩子不要生病,要补足营养。傅雷先生对于孩子的教诲有生活,交友,学习,时间管理,做事各个方面,把其中的利害关系,逻辑分析都一点一点的道出来,还举了自己当年的例子,尤其是对于恋爱的那段,举例子自己对于孩子母亲的三番四次的看法的改变,真得让人觉得可爱。还有文学大家人到中年面对孩子也要时常哭一下,也让我想到我自己的爸爸,我还和姐姐提过好几次自己家的老父亲真是年纪越大性子越小,说是思念孩子有时会哭一场(来源是母亲,父亲大概是不好意思的)

  看到了一个傅雷先生提到的点,青年人都是"忘恩负义"的,其实不是,那个年纪是眼睛往前看的,身后的旁边的都看不见,这个点也是我自己和父母有许多摩擦的`地方,一方面父母不像傅雷先生那种大家,能够看得出理解出青年人的这种特点,另一方面,我自身也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还是《傅雷家书》这本书读的太迟了呀!不过傅雷先生提到这个点虽然是青年人的通病,如果能够早点认识到,那么为人处世也会更加游刃有余,不会给人感觉"忘恩负义",最憋屈的是青年人被认为是"忘恩负义"而实际上仅仅是因为年轻气盛,忽略了他人罢了,哪里是"忘恩负义"这么严重的人品道德问题!

  父母果然都是啰嗦的,傅聪先生发了一张照片给父母,傅雷先生从体重,学习用功与否,睡眠,拍照地点,拍照的人,拍照的光暗,为什么有两家琴,背后的竞赛广告什么?广告上的日期,地方又是什么。

  这么一段下来,我都觉得好麻烦好啰嗦啊......

  看到傅雷先生和傅聪说的"说服人"和"好辩论"是不好的,我也在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问题,首先我不能肯定这两个点到底是不是有问题的,"说服人"这个我是觉得是不是存在于对自己的认知上,很多时候会有一种感觉是两个人在不同的思想认知上,认知高一些的人会去普及一些东西,在本质上是没有坏心的,只不过对于接受方,可能会认为自己被鄙视或者轻视了,二来人生导师不是那样好做的。人生百态,经历不同,各自欢喜,各自感悟!

  至于"好辩论",想到了当前乌烟瘴气的网络环境,不知道傅雷先生所说的"好辩论"是不是现在大家所说的"杠精",再来心直口快,我一直无法准确去界定心直口快和率性直接,一丝一毫的逾越二者就混合了,无法准确控制这个度,或者说生活中总有不自知的时候跨越了!

  傅聪先生在傅雷先生被批判的时候还写信告知自己的苦闷境遇,一方面我羡慕这样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另一方面我又想这样做会不会让父母压力很大,父母是孩子的遮阳伞没错,但是徒增父母的烦恼,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我会觉得内心过不去这个坎

傅雷家书读后感2

  女儿在一个旧抽屉里翻出一沓信件,问:“妈妈,这是什么?”“信啊!”这是几封我学生时代与同学、家人往来的书信,算起来也有十多年了,如果不是女儿正值喜欢到处乱翻的年龄,那么我早已想不起来它们的存在了。如今,通讯技术日新月异,无时差、无距离交流方式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圈。这些书信正如久违的老朋友般变得有些陌生。当再度翻开这些书信时,那绵绵亲情、年少的彷徨和曾经的筹措满志却又如长了翅膀般从片片纸上跃入眼帘……在历史的长河里,书信在为我们传情达意、交流思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那些饱含真挚情感的家书更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展现了人们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传递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家书中为人们所重视、谈论得最多的是关于子女教育问题,当代的《傅雷家书》就是其中的典范。翻开《傅雷家书》我们很容易从字里行间感触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感受到一位翻译巨匠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从1954年傅雷的儿子傅聪赴波兰参加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并留学起到1966年5月,傅雷夫妇尤其傅雷先生坚持给儿子写信。在《傅雷家书》中摘编的186封书信里,从那质朴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傅雷先生对儿子深沉的爱。

  在傅聪童年,傅雷先生对其严格管教,令常人不为所认同。但当父子分别,年少的儿子独自远渡重洋留学之时,那种为人父的舐犊之情又是怎样的溢于言表啊!在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九日晚的一封信中,傅雷先生这样写道:“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我也知道你从小受的挫折对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但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错误。——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过这几天特别在脑海中盘旋下去,像恶梦一般。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另一封信里,傅雷先生又写道:“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我们都知道,傅雷先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因而所写家书能够很容易达到文情并茂的程度。但是,在读他的书信过程中,我们却没有看到华丽的辞藻,只是从这些毫无做作的、平实的文字里感触到一位父亲的真挚感情!

  傅雷在给儿子的信中,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着艺术与人生,在艺术道路给予孩子客观的的评价和精心指导。从阅读中我们很容易体会到,在那个需要书信的时代,家书成了远隔千里之外的父子俩最好的交流方式,也正因为这些家书的存在,让我们看到父子俩在音乐、戏曲、诗词以及异国他乡的文化礼节等诸多方面的交流,让我们今天依然能够通过阅读得到一代翻译大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对文化艺术领域各个方面的深刻见解,让我们能从更深层次去理解那些艺术作品。

  在傅雷先生看来,他给儿子写信的作用在于讨论艺术、激发青年人的感想、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做一面忠实的“镜子”。因此,我们看到信中写道:“你的情形与我不同:少年得志,更要想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更要战战兢兢,不负国人对你的期望。你对政府的感激,只有用行动来表现才算是真正的感激!”再如:“哪个人教育一个年轻的艺术学生,除了艺术以外,再加上这么多的道德的?我完全信任你,我多少年来播的种子,必有一日在你身上开花结果——我指的是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我们知道你自我批评精神很强,但个人天地毕竟有限,人家对你的好评只能起鼓舞作用;不同的意见才能使你进步,扩大视野:希望用冷静和虚心的态度加以思考。不管哪个批评家都代表一部分群众,考虑批评家的话也就是考虑群众的意见。你听到别人的演奏之后的感想,想必也很多,也希望告诉我们。爸爸说,除了你钻研专业之外,一定要抽出时间多多阅读其他方面的书,充实你的思想内容,培养各方面的知识……爸爸还希望你看祖国的书报,需要什么书可来信,我们可寄给你。”我想,这些语言文字很能让年少在外求学的傅聪明白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正因为有这么一个伟大的父亲,才将傅聪造就成为一位“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读过《傅雷家书》后,我在想:不知道等到我的女儿认字了以后,我还会有机会、还会静下心、还能够有提起笔给她写信的机会吗?时代变了,交流方式也悄悄地变了,那些需要静下心来、需要加以斟酌、需要抒情言志,需要将如泉涌般的思潮付诸于纸张的家书还会存在吗?我的孩子还会愿意翘首等待、耐心阅读那些写着父母“唠叨”的家书吗?我想,一封emil的速度已经不再会让我们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同感,但是那饱含着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道;读书治学、立身成长之道;理家聚财、和亲睦邻之道;做官任仁、经邦治国之道等诸多方面的家书所传达的中华民族美德还是需要我们竭尽所能去代代相传。好的家教、好的家风、好的家道是成就中华儿女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软实力”!

傅雷家书读后感3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疑问。

  傅雷用个人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疑问,全部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意见。圈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能不能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办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能不能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办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瞅出傅雷是一位对个人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个人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由于写下的一切文字全部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便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并且是他敢于剖析个人,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便是傅雷个人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便是凡事多从"为啥"的角度思考疑问,从而瞅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瞅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全部很有成便。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人类的命运,操纵在个人的手里。"我们全部渴望成功,期望做一番大事业,这便需要智慧的指引。

  那么,便从这本书开始吧!它将给我说您全部迈向成功的办法和技巧,帮助您打开财富的智慧之门,开创您辉煌的人生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能不能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便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晓得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能不能通过这本书了解个人的父母,父母能不能通过这本书了解个人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并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全部非常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个人的头发全部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能不能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能不能健康的成长。

  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懂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

傅雷家书读后感4

  读过了傅雷家书,我收获的仿佛是整个世界。

  有人说三国时期就有《家训》,南北朝有《颜氏家训》,清朝有《曾国藩家书》,现代有《傅雷家书》。可见《傅雷家书》产生的影响之深远。即使迄今为止我并未读完,但单是我读到的,就够我细细品味了。与其说它是一本书,一部父子心灵的对话史,倒不如说是一个人所必须经历的人生,跌跌宕宕,逐步成熟的人生。同时也是一曲质朴而高贵、淌进心底的生命之歌。

  由书中可知,傅聪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学习的条件也比同时代的青年人好了不知多少,当然还有傅雷先生极其严苛的教育——所以,傅聪的出国留学似乎成为了必然。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就连傅聪这样受万人景仰、当之无愧的天才,有时也会怅惘,也会不知所措,甚至于生活也是有瑕疵!这与我平常所认为的无所不能的“天才”这一概念相悖。其实仔细一想,也合情合理。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我们眼中所见、耳畔所听的别人光鲜亮丽的代言罢了。在另一面,他们也是人,也是两个肩膀顶着一颗脑袋,也要生活也要吃喝拉撒。惟一不同的是,普通人努一倍的力,他们会努两倍、三倍、十倍!傅聪每日练琴十二小时,假设早晨六点就开始,那他得练到下午六点!当东方的太阳还惺忪着睡眼,摇摆着头爬上天穹时,他早已静坐在钢琴前。每个白昼的尽头,又是一曲,余音绕梁。伴着西边的日落,像是发下邀请函:明日不见不散。所以鲁迅先生有句话说得特别深刻:“世界上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了。”可叹,可叹!至此,我的思想不知泛起多少汹涌的潮汛,只觉一种伟大,一种无与伦比的升华的气质。

  初三即临,最近作业也繁杂无序。所以我近乎无暇读书,精神上的养料也便告罄。悲欢情绪在心里乱成了麻,故即使偶尔阅读,心却难静。文学素养,准确来说是精神升华,不单靠一本好书,更重要的还是要心平气和,所以难以静心是个大麻烦事。我原以为事情已发展到无可转圜的地步,可直到我开始读《傅雷家书》,我竟寻到了久违的宁静,那种阅读的欢愉。好似清凉的溪涧汩汩抚过心间,不觉寒气,但觉质朴与典雅。这本书的每一页,每一句话都是人间至理呀!一字一珠,发人深省。特别是其中有一段,傅雷先生拿欧洲古典文化的对比,作为一个门外汉,我虽没有基础,但仍能从睿智的文字中文化与艺术的深邃,哪怕就那么一丝一毫,也足以让我的精神泡在暖阳里好好享受一番!

  书中不止一次提到萧邦的半浪漫半古典式写作风格,而在波兰留学期间,傅聪对萧邦的理解也是妙极。因此,我特意找了傅聪弹的《玛祖卡》来听。事实上,我对音乐简直一窍不通,故对于弹奏技巧来说我是一莽夫,那就作一个普通的听众来感受傅聪弹曲所注入的情感吧!自小至大,每次听钢琴的声音,我都会想到俩字:高贵。那是一种可远远瞻仰却不可靠近的高贵。不仅仅因为钢琴本身就价值不菲,贵重无比。那种感觉是一种带有宫廷气息的轻踮着脚似的厚重。好比一位西洋贵妇,慵懒而端庄。可这曲《玛祖卡》(当然不知道是哪一首“玛祖卡”)截然不同,就像贵妇退去了一切华丽的装饰,少了不敢企及的威压,沉淀出一种纯净的,令人钦佩的圣洁。如同那个“雨巷里的.丁香姑娘”,轻盈地,慢慢地,越来越近,然后又渐行渐远。少了愁怨,多了一份初逢的欢喜。傅聪真的很能把握情感,像被那曼妙飘舞着的一个个音符给摄了魂,与他的演奏融合在一起,升华,再升华,到了一个恰到好处的极点,随即向下,向下。连接自然,跌宕起伏,情感真挚而细腻。难怪傅聪能有如此大的成就!

  或许,聊《傅雷家书》就不得不提及傅雷先生与傅聪跨越无数山河的父子情深。但,我不会谈——我的阅历尚浅,还没有足够饱满的感情去谈。我并没有受到傅聪那样的从小即有的艺术熏陶,也没有经历过痛苦的生死离别,更未曾有那种思国思乡的悲怆。他们的那种感情是有专利的,是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产物。在此,我只能用一句话摸摸皮毛。

  两人相隔天涯。这个父亲什么都给不了儿子,却什么都给了儿子……

  他们的时代或许已湮没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但这本《傅雷家书》却承载了那个时代的踪迹,哪怕只有一丝一毫,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无价之宝。它就像是孤寂在历史里的一座沾了尘的丰碑,质朴而高贵,昭示着那里曾经的时代光辉,教诲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踏实步伐,为遥远却又越来越近的未来点亮灯火。

  即使碑上沾了尘,也会有无数人为它执守。

  真的,读《傅雷家书》,我收获的仿佛是整个世界。

傅雷家书读后感5

  父母是我们身边最贴近的人们,他们时刻关怀着我们,在身边教导着我们。同样是父母,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沟通。正是这一封封的书信,感动着我们,打动着我们。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妈妈在我读四年级时就为我买了这本书,便没有去好好品味。这当中原有如此之多的道理。让人怎样兼顾事务与学业。有了它,我便确定了路该如何取走,事该如何处理,人要怎样去做。

  《傅雷家书》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儿子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儿子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在书中我也读懂了自己面对以后的生活不是手忙脚乱地去过。而是控制好每一件小事,让自己的生活秩序有条不紊,不去因为琐事而放宽自己的事业要求。不因为自己要做一些额外的工作而影响了自己分内的学习任务。做好自己,老师的作业认真完成,同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父母多沟通。分享自己的想法,让他们理解你,懂你。

  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傅雷家书读后感6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到5月14日为止,花了一个月时间,利用晚上休息前或其他一些零碎时间完成了《傅雷家书》一读。 当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 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 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其实我早就受了毛泽东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己了。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 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7

  在我们一贯的认识中,作为文艺界和翻译界首屈一指的大师,平素似乎也以严谨认真、古板、严肃、一丝不苟著称,但是在这几十页的阅读当中,我却更多看出来他作为一个父亲,分明体现出来的为了儿子甘愿舍掉面子,降下身子,主动与儿子交流。在那些充满真挚话语的信件当中,让我分明觉出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关怀。

  傅聪在事业上的成功,其实真的离不开傅雷在其年幼时的悉心教导和严格管教,不必说,我的母亲,包括他的家人以及傅雷的一些亲戚朋友,他们都坦言傅聪之所以能够在年少时取得闻名世界的成绩,在其成长和进步的过程当中,傅雷对于他在音乐、艺术、文学、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大抵是因为傅聪才年仅21岁的原因吧,他尚且是一个很年轻任性或者是还未长大的孩子吧,所以,很多时候似乎是难以理解父亲母亲对自己未来成功所寄托的深厚期望吧。

  读着这一部分的内容,常常发现,发信的时间非常的频繁,并且很多信件的篇幅都特别长,内容从艺术欣赏、钢琴技巧的提升、一些技巧方法的建议、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生活琐事等等,事无巨细饱含深情。

  很多信件的篇幅非常之长,傅雷在写这些信的时候也应该是用了不下于四五个小时的时间,他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儿子那份魂牵梦萦的牵挂、思念以及担忧之情,希望得到儿子在艺术上的交流,教育上的互动,情感上的回应以及心灵上的沟通。他唯恐自己说的话不能尽意,让儿子不能明白他心中所思所想及深深的情意,所以他用了较长的篇幅用了很多的反问句,用了很多重复性的话语以及分明很多的唠叨,表达他内心强烈的感情。

  在信里边,他不止一次在信中提到:“我亲爱的孩子呀,你为什么不给父母写一封信呢?爸爸妈妈知道你非常的忙,但是也不至于说两三个月连一封信也没有吧”……“不能写长信,哪怕是短信也可以呀,寥寥数字也足以使我们欣喜若狂”……“我可爱的孩子,给你写的信,一直都没有收到你的回应,仍然是为了年少时爸爸对你管教严格,心中有怨气吗?爸爸也同样感到后悔和自责,多希望你能写信过来,我们好好沟通,好好和解”……“我的好孩子,如果太忙不能写信,爸妈也是可以谅解,寄一张明信片也是可以的呀……”

  这些真挚的话语,每次让人读来都觉得心生感动。就是那样一个骄傲的、任性的父亲,当自己的儿子远在国外,连面对面促膝长谈都成为奢望,电话沟通一时难以达成,自然内心思念难耐,也虽然身体苦痛备受煎熬,却在信中从未透露一二,以免让儿子过度担忧。

  天下父母皆是如此吧,我在想是什么让一个如此骄傲的父亲在心中变得如此的卑微?我想除了爱便还是爱吧,那是一份血浓于水,割舍不断的牵挂,不论对方身处何方,也不论对方对自己有多少的埋怨、误解和责备也都是可以谅解的。毕竟,他是个还未长大的孩子呀。

  虽然说儿子的信仍然是非常的少,但是父亲母亲对于儿子的牵挂和思念却从未减少,反而与日俱增。无论儿子在信中多么的冷落和冷淡自己,作为父亲母亲是永远都不会责备自己的孩子的`。

  其实也许真的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的缘故吧,当我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再来看这些信件,所以我在读的时候总是感触特别深。

  读着这一部分,再对照前一部分谈人生与艺术的信件当中,我发现,天下任何人皆不是铁石心肠,真正发自内心的关怀与诚挚的关爱,一定能够使坚冰融化,因为爱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前边的信件当中,我们慢慢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距离的拉长,傅雷一直非常诚挚用心的在信中表达对儿子的深情,所以儿子和父亲之间的隔阂慢慢的化解。也加之朱夫人在二人关系的缓和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所以在先期看到的那些篇幅当中,我们分明看到傅雷和傅聪的关系和解,二者开始以一种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的身份谈文学,谈钢琴,谈艺术,谈生活,谈感情,谈困难,当然也谈思考,两人先前的所谓恩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化为了温馨的情感。

  所以在看着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分明从这些文字当中感受到了绵绵的温暖和深深的感动,温暖于这些真挚平凡但又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文字,感动于傅雷的坚持,傅聪的谅解,亦感动于朱夫人在这个过程当中所扮演的调解的身份,这是一个温馨美满而又幸福的家庭,只有这样充满和谐、充满爱的家中,才成就了如此伟大的父亲以及如此成功的儿子。

  年少时任性而又乖张,一心想要追求更远的地方,所以心儿总是浮躁甚至张狂,随着年龄的增长,却慢慢想要平静和安稳的现下,所以心儿开始平和而宁静,这让我想起来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其实年少时的朱自清和年轻时的傅聪也是有着很多相像之处的,身负很多英明才华横溢的年轻的朱自清曾经是如此的看不惯自己的父亲,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很是迂,不大聪明。却在当自己成了一个父亲,有了儿子之后渐渐明白了,父亲曾经对自己的深爱,也开始觉得遗憾和自责。父子之间感情的消解对过去所有的误解和不悦,画上了圆满的句点。也让我们觉得爱真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所以不论是朱自清的父亲还是傅聪的父亲傅雷,在他们看来为了儿女,牺牲一切,又有何不可呢?

  回归现实,看看我们的周遭,想想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了儿女,便是粉身碎骨,便是毫无尊严,便是卑微若尘又有何不可,这全部皆是因为爱你呀!

傅雷家书读后感8

  随着信息化世界的发展,在这个网络世代,人们仿佛已经和书写渐行渐远。书信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现在是视频聊天的时代,可是人与人之间距离不见得比旧时代近多少,反而生出很多的隔膜和冷漠。机械的文字冷冰冰的,缺少了书信中书写人手下那浓浓的情感,与淡淡的书香。

  早闻傅雷的育子之道,而当这次读完《傅雷家书》,心中不免还是荡起一层涟漪,每一封书信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他对子女的谆谆教导与深深关爱。怀揣一份感动,心系一丝景仰,读完静坐回忆,感触最深的就是傅雷对儿子那真挚充满期待的爱……

  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的学者,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育有一子一女。《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孩子的信,而这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由于在傅聪幼年时傅雷先生对他的教育过于严格,导致父子二人关系并不亲密。面对这样的父子关系,傅雷先生在通信伊始就对儿子表达了自己的悔恨,并且在以后的信中也一再提到自己的教育有不适当的地方,并感叹儿子能够避开这些不利因素,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收藏了从1954年开始长达十余年共计两百余封的信件,字里行间渗透的是傅雷夫妻对儿子生活的关心,对儿子成长进步的欣慰,他告诫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遇困境不气馁,获嘉奖不骄纵;要有尊严,有强烈的民族荣辱感,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另外在日常生活注重劳逸结合,对待感情需谨慎不要过早投入,他认为傅聪应以事业为重,如此细致与全面的关心,阅读之后我不禁被傅雷的精神深深感动,感动的是傅雷不仅在学术上的成绩令人信服,更难能可贵的是傅雷对子女那种细致的,体贴入微的爱,这是一种将毕生心血全部寄托的根深蒂固的爱。

  很多人认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一种天性,但傅雷对儿子傅聪与女儿傅敏的爱则是一种因材施教的爱,这源于傅雷对子女特有的`教育和关爱方式,他始终把教育和艺术放在首位,简单的呵护和疼爱放在第二,从《傅雷家书》中也可以看出,在儿子的成长途中,傅雷采取的更多的是严格的管教,有时甚至有点不近人情,这一点在少年傅聪的成长过程中尤为明显,显然这无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可,特别是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教育上的大势所趋,人们都把孩子捧在手掌心,疼到心坎里,舍不得他们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但细细品味,傅雷的这种教育使得傅聪在音乐上展示出了自己的天赋与实力,施展自己的才华,也为其成为钢琴大师奠定了坚实而又有力的基础。

  纵观《傅雷家书》,它是以一种家常谈话的口吻,字里行间流露的是质朴,真实的感情,平易亲近,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因为这样的一种真实,在读完之后,这本书中的诸多细节仍然令我回味,这本书里烘托的情感让我久久不能忘却。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段话,“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通俗的语句,字里行间将傅雷的爱子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这段话写于傅聪刚出国不久,对于一直在身旁的儿子,傅雷感慨颇深,既有对儿子成长的欣慰,也有对儿子目前生活的关心与寄托。

  作为父亲,傅雷希望自己培育的儿子能够成人成才,而今也已经实现,但是孩子刚离开,不舍之情还是溢于言表,孩子出国是为了热衷的钢琴事业,这一点却又是傅雷一直希望的结果,这其中夹杂的对子女的复杂情感怎能不让人动容?儿子不在身边,感觉失去了好多,感触也多了好多,这些回忆让我们也清晰的理解傅雷“爱恨交织”的爱……

  《傅雷家书》更像是一部人生纪录片,记录的是一段浓浓的父子情,傅雷的循循善诱,从中感受他那高尚而又正直的灵魂,傅雷不仅仅是在给他的孩子指引方向,更是在给刚刚起步的中华民族指引方向,他也让我们了解了那个年代的历史,那个年代中华民族的父辈对子女和国家的情感,他的思想成熟不失稳重,理性评价社会的同时,带来很多自己生活的独特见解,印象深刻的是这其中还包括与儿子谈马哲中悟出的诸多人生哲理,现实而又客观,真实中蕴含对儿子的深深关切,和对这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眷恋。

  而从《傅雷家书》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心中有种说不上的酸楚。父母们一辈子的操劳,为了谁?他们虽然无法像傅雷那样与自己的子女沟通,可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传达他们的关爱,半百的年纪,渐渐花白的头发,爬上眼角的皱纹,长满老茧的双手,还有那双时时充满期盼的眼睛。

  几十年如一日,他们一直都在用自己的爱呵护着我们,面对我们的不解与叛逆,他们又偷偷的流过多少泪水,但还是坚强的给予理解,微笑相对,其实他们的唠叨和教诲是对我们最最深切爱的诠释,我们需要做的是理解他们的爱,感恩他们的付出,用我们的努力和成绩让他们感觉到欣慰,最后感谢全天下父母毕生的操劳!

傅雷家书读后感9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强烈感受,便是“爱”之一字。父母是怎样爱着我们的,夫妻之间应当怎么相处为宜,究竟怎样爱对方,怎样爱你自己,怎样跟外人相处,在寄予其子傅聪的书信中,傅雷先生发于肺腑,吐尽心血,娓娓道来,仿如潺潺流水,漫过我的心田。

  傅雷先生当初与朱梅馥女士结婚,或许是是因为门当户对,或许是因为青梅竹马,或许是知根知底,总之不是因为爱情,所以婚后几年,傅雷由于年轻的心太过飞扬,做了不少荒唐之事,不仅伤害了夫人的情感,也没有尽到多少照顾孩子的责任——最初,他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父亲。

  傅雷先生最初不是好丈夫、好父亲,但是到了他写《傅雷家书》这些信件时,他跟夫人关系和睦,相敬如宾,对傅聪满怀愧疚,关怀备至,这时的他,传达出的那种“爱”之力量,震撼人心,不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我读到一些傅雷先生“啰里啰嗦”,仿佛和尚念经一般的追问,“看照片,你并不胖,是否太用功,睡眠不足?还是室内拍的照片,光暗对比之下显得瘦?又是谁拍的?在什么地方拍的,怎么室内有两架琴?有些背后有竞赛会的广告,是怎么回事呢?通常总该在照片反面写印日期、地方,以他他日查看。”——这般密不透风的关爱,一般人能受得了?如是我,简直要疯了。

  然而在每月一两封充满音乐和艺术相关知识点的啰嗦语言中,却又能够读出一位老父亲的竭尽心力,使人愣怔良久,长叹一声。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想起我的父亲母亲,虽然他们与傅雷先生文化程度相差巨大,其关爱子女、为子女担忧之心却无差别,都是一般唯恐受伤害,都是一般小心翼翼,都是一般爱子更胜爱自己——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是怎样爱你的',父母究竟有多么爱你,读一读《傅雷家书》,当有一番体会,进而能够对父母少一分不耐烦,少一分对抗,多一份理解,多一些主动沟通的意愿,我想这也是这本书被选为初中必读课外书的最大原因。

  傅聪出国留学学习,受到极多国家支持,可以说是国家财力和国家关系培养了他。但他学成之后,惧怕国家当时的政治混乱,不顾父母的殷切呼唤和安危,没有选择归国,而是辗转跑到英国发展,其爱国之热忱与尽孝之义诚,跟同时代的那些大师相去甚远,让人佩服不起来。而傅聪三段婚姻皆为不幸,也让人怀疑傅雷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值得借鉴。

  我觉得我们不要直接去学习傅雷先生教育傅聪的手段,本就不可学,傅雷先生自己字里行间都在检讨呢,而是应该去体会傅雷先生表现出来的价值观与为人处事之道。

  在自我批判精神和自我意识方面,其表达了几个观点。一是时时警惕,天下事有利必有弊,有长必有短,面对新感受,当以冷静而强有力的智力,仔细分析;二是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写下来需要正确精密的思想,所以写在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什么,对自己也印象深刻;三是对于过去的事和人生起落,要明白“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与低潮中浮沉“,应当在高潮中不至于过分紧张,在低潮中不过分颓废,正视现实与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并做将来的借鉴。

  在工作与休息上,傅雷先生提倡经常体会艺术,每月要郊游几次,接近大自然,认为这是调节身心、保持敏锐、保证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你离开琴,沉浸到大自然中去,多沉思默想,反而对你的音乐理解和感受好处多。人需要不时跳出自我的牢笼,才能有新的感觉、新的看法,也可有更正确的自我批评。”“多和大自然与造型艺术接触,无形中能使人恬静、旷达,维持精神与心理的健康。”

  在教育目的方面,傅雷先生认为“人的伟大在于帮助别人,受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积聚更大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绝对不是盲目的自我扩张”。

  在经济上,傅雷先生强调:“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想要保持艺术的尊严、人格的独立,控制物质更是最迫切、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唯有经济有确实保障,才能维持人格的独立。凡不长于理财的人,少有不吃银钱之苦的。肖邦跟经理人谈起利益,也是寸步不让的。

  在婚姻上,傅雷先生写到:“成功的婚姻不仅对当事人是莫大的幸福,而且温暖的光芒和无穷的诗意一直照射到、渗入透双方的家庭。”他强调双方应当互相理解,共同修炼。“共同的理想、感情,需要长期不断地灌溉栽培,不是光靠兴奋时说几句空话所能支持的。而一本正经地说大道理,远不如日常生活中琐琐碎碎的一言半语来得有效。”只有平静、含蓄、温和的感情方能持久。

  最后,借用傅雷先生的一段话送给青年人:“这是你一生中的黄金时代,希望你好好享受、体验,给你一辈子做个最精彩的回忆的底子。眼看自己一天天地长大成熟、进步,了解的东西一天天地加多,精神领域一天天开阔,胸襟一天天的宽大,感情一天天的丰满深刻:这不是人生最美满的幸福是什么!这不是最隽永最迷人的诗歌是什么!孩子,你好福气!”

傅雷家书读后感10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亲情与孝道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孩子无论长多大,有多少成就,在父母眼中,依然是孩子。正如《傅雷家书》中的主人公之一傅聪(已是八旬老翁)所说:“我觉得许多人老是问我家书的事,好像我还是个小孩子似的。我已经不再是‘家书’中的小孩子喽!”

  是啊,当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还在捧读《傅雷家书》时,傅聪已经渐行远,自成一“家”——一个性格独特、博学多才、愤世嫉俗的世界闻名的大钢琴家。他的身上,有着鲜明的双重叠影:音乐的傅聪和人文的傅聪。音乐的傅聪,充满着诗情画意和幻想,被称为“钢琴诗人”。他的琴声中,有一种纯净、质朴以及神幻般的古典美;而作为人文傅聪,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涉猎甚广,他学识渊博,且直言不讳。他的身上,有着矛盾的两重性:叛逆和顺从;细腻和粗犷;正直与宽容;诗情与悲壮。

  看到这样拥有诸多光环的傅聪,不由得又让我们想到了《傅雷家书》中那个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父亲,那个既对儿子专业要求极为严苛、又对生活琐事关爱有加、既从思想上引领又从情感上帮助的父亲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和震撼。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父子如敌人”的例子,让人伤感让人忧,回看傅雷傅聪之间的父子情,既是挚爱的亲人又是和谐的师生,既是相通的朋友又是心灵的知己。一封封饱含舐犊深情的家书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和启示。

  “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两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这恐怕是为人父母者经常会做的事情,尤其是在孩子慢慢长大,离家远行的时候。想到儿子临去军营的前一夜,自己不也是彻夜难眠,凌晨三点钟又起来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似有千言万语要说,到最后无非又是注意身体,好好学习,听从指挥,服从命令之类的俗语。傅雷夫妇这样的大知识分子也不例外,但他们却有了这样无与伦比的幸福:“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而且,傅雷毫不掩饰自己对儿子优点的夸赞:“我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能从孩子身上学到知识,真是一个好父亲!

  在对音乐的谈论交流中,傅雷展示了极深的艺术造诣,他不止一次地教导傅聪,绘画、音乐、文学等都是相通的,作品需要注入自己的感情,才能打动人,并非需要刻意追求华丽的美。“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其实这一点对我们为人师者亦很有启示意义。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可以看作我们的作品,我们不能只注重课堂教学的技巧,更应该注重孩子们的学情,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能让孩子们真正学到知识,所以,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教育的心,对课堂教学倾注我们的真情,相信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因为傅聪出国早,接触西方文化较深,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忘了祖国,忘了祖国的传统文化。这和傅雷的悉心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儿子取得巨大荣誉时,他这样提醒,“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都没有相干。”在对待感情方面,他这样引领,“古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又有一句话说,‘夫妻相敬如宾’。可见只有平静、含蓄、温和的感情方能持久,夫妇到后来完全是一种知己朋友的关系,也即是我们所谓的终身伴侣。”

  在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他这样分析,“中华民族多数是性情中正和平、淡泊、朴实,比西方人容易满足。中国人的理想是追求智慧而不是追求信仰。我们只看见古人提到彻悟,从未以信仰坚定为人生乐事(这恰恰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幸福)。”在理财方面,他这样开导,“老话说得好:开源不如节流。我们的欲望无穷,所谓‘欲壑难填’,若一手来一手去,有多少用多少,即使日进斗金也不会觉得宽裕的。”在写中国汉字方面,他这样纠错,“‘战战兢兢’勿写作‘竞竞’,‘非同小可’勿写作‘岂同小可’。”这就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这就是一个中国父亲,时刻提醒着海外的游子不要忘了中国的文化,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国!

  更难能可贵的是,父亲屡次告诉儿子,多写信多讨论问题,就是多些整理思想的机会,许多感性认识可以变作理性认识。这样的训练不能漠视。多写信可以随时有新的启发,帮助今后的学习。“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正是有了这样的逼迫,才有了我们喜欢的《傅雷家书》。

  回到现实生活,我们是否也应该多些时间、多些思考给自己年迈的父母,给正在成长的孩子,给班级里的学生写点东西,做些记录。致我们快速逝去的岁月!

傅雷家书读后感11

  夜已深,四周静得只剩下风的脚步声,世界被黑暗掩盖,一切都安静了。人早眠,唯有我难以入眠。

  今晚我和父亲吵了一架,因为没看他所指定的书。最后以他的一巴掌结束,现在还感到火辣辣的疼痛。

  他凭什么让我看什么,我就看什么?他凭什么想打就打我?……带着满肚子的委屈和恼怒,我摔门进了自己的房间,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用门来隔离我认为是最安全的。

  我的父亲为什么是这样,他不再是小时候陪我玩游戏的父亲了。输了给我刮鼻子,笑的双肩不停的抖着;也不再是为了让我开心变着法子给我讲《西游记》,“你看这就是孙悟空,凌空一翻……”,他从这个床头翻到那个床头;为了让我能够让我打上篮球,百忙之中还抽出时间送我去篮球场。但现在,他却再也没有带我去打过篮球了。我曾经以此引以为傲。

  现在呢?学习上,也总是母亲打电话给老师,开家长会。他的话越来越少,一言不合总感觉要举起手甩过来,事实上也是这样,关键时刻一个巴掌拍过来,我不愿理睬他,甚至畏惧他。沉默不一定是金,在我这是一种抗拒的方式。我开始喜欢和他唱反调,他总说我不听话。

  今夜便是这样。父亲让我看一套他买的散文集,可是我就偏偏看了漫画书。

  此时此刻我已然看不下漫画书,为了平复自己的不满的情绪,我拿起了《傅雷家书》。

  这是傅雷先生给儿子的傅聪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可是我看到了这样的文字:“看照片,你并不胖,是否太用功,睡眠不足?还是室内拍的照,光线对比之下显得瘦?”“又是谁替你拍的?在什么地方拍的,怎么室内有两架琴?又有些背后有竞赛会的广告,是怎么回事呢?……”读着这些文字,我突然感觉这个父亲傅雷是多么迫切想要了解孩子的一切,事无巨细,就这么一个又一个问题从大洋彼岸飘来,飘来的每个字都苦心孤诣,都有爱。可是如果我是傅聪,我有这个耐心一一回复父亲吗?我感觉有些愧疚,哪怕是父亲现在问我,也许我也是不想回答这样啰嗦。

  “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回想傅雷先生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在那些温柔的文字背后,更多的是“残忍地虐打”了儿子傅聪。最终,在别离之后,“孩子,孩子,孩子……”那声声叫唤,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孤独寂寞的背影,从此望穿秋水。这就是目送的背影吧,“不必追”我记得很清楚,我突然想到自己的父亲,有一天也会这样吧!

  傅雷先生还让自己的成长中的儿子立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国籍。这三个原则,不仅仅是体现了傅雷先生对孩子的用心良苦,更是突出了傅雷先生对祖国的深深的爱。不仅自己要做到忠于国家,更是教导自己的孩子也要有爱国之心,他想用自己的全部去成就一个优秀的儿子。我的父亲不也是希望我优秀,成才吗?

  傅雷先生在信中,始终把道德和艺术放在第一位。对孩子在艺术上的指导和道德上的教育,从来没有松懈过。他也有要求孩子读书,他经常让孩子多阅读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和有关艺术方面的书籍。将心比心,这些是我所不愿做的,而傅聪却认真的做着。

  也许父亲,真的没有做错什么!一份再深沉的爱,如果没有沟通,也会成为一种伤害。

  越读,我越感受到了一种压住喉咙的热流。傅雷先生如同自己的孩子的挚友,和自己的孩子谈论艺术、哲学和人生上的事情。他不是让孩子埋头苦练,而是劳逸结合;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给予动力,让他在失败是认真总结教训。还有很多很多,它们都饱含了一位严厉,却用心良苦的父亲的深沉而又伟大的爱。

  爱的理解是互相的,傅聪理解了父亲,傅聪认真的聆听着,傅聪用心的做着。

  读着读着,感觉心,慢慢平静了下来,想想自己的父亲的所作所为,从小对我要求严厉,希望我能成为有修养的人,希望我能一步一个脚印做好自己的学业,希望……好像他有很多的希望。但是我长大了,我慢慢的一个一个去磨灭他的希望。与他也许就是一种气不打一处来的失望吧!可是,我却不能质疑他是爱我的。他对我的严格要求,即是对我的错误的及时纠正,更是让我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少地去犯错……父亲骂我,打我,都是为了我们好,只是他不太明白如何去表达罢了,只是面对我的成长他不知所措!

  我想起了父亲曾经的唠叨,不似现在这般寡言。我想起了曾经穷追不舍的缠着父亲的画面,也不似自己现在这般的漫不经心和不耐烦的回答。我在改变,也改变着我的父亲。我感觉到他那双看我的双眼,有许多的言语,却说不出一个字的无奈。

  我开始后悔,后悔自己和父亲大吵一架!

  突然感觉门外有些动静,迅速关了灯溜回床上。门轻轻地被打开了,在黑暗中,我能感觉到是父亲走了进来。我假装睡着了,他用手抚摸着我被打的脸,感受着那粗糙。却又温暖的爱抚,鼻子一酸,却强忍着没让眼泪流出。门被轻轻关上了,躺在床上,我任由眼泪淌下。

  天下可怜父母心,所以别让父母伤心失望,这个世界最让他们受伤的可能会是现在的我们,而这世界上最爱你的,还是只有他们。

  这个世界那个深爱我的人,让我动情的人——我的父亲,在今夜,正用他不一样的方式把我当成他黑夜中那颗闪耀的明星。

傅雷家书读后感12

  读《傅雷家书》感受最深的当然是傅雷夫妇对孩子的那种无私的博大的爱。傅聪从小就极有音乐天赋,20岁时留学波兰,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父母:

  车一开动,大家都变了泪人儿,呆呆的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冗长的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回家的三轮车上,个个人都止不住流泪。敏(傅聪之弟)一直抽抽噎噎。昨天一夜我们都没睡好,时时刻刻惊醒。今天睡午觉,刚刚朦胧阖眼,又是心惊肉跳的醒了。昨夜月台上的滋味,多少年来没尝到了,胸口抽痛,胃里难过,只有从前失恋的时候有过这经验。今儿一天好象大病之后,一点劲都没有。妈妈随时随地都想哭,--眼睛已经肿得不像样了,干得发痛了,还是忍不住要哭……

  这是家书收录的第一封家信。傅雷对孩子要求极严,他为人极为严肃,甚至刻板、不近人情。妻子朱梅馥女士是傅雷青梅竹马的恋人,两人情深意笃,相敬如宾。就连她也说有时和傅雷在一起是“精神上备受折磨”。傅雷性格倔强,一生追求艺术第一,真理第一;而傅聪年少气盛,更是一个“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人,所以导致后来的父子反目,傅聪离家出走。其实还是性格使然。但这件事对傅雷的打击很大,在这封家书里傅雷表达了作为一个父亲的真诚的愧疚之情。自从有了元元之后,我身兼老师和父亲的双重身份,对傅雷的这种感情应该说是体会更深。我现在明白了并且有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也许有的人不会同意,那就是:一个没做过父亲(母亲)的人也绝不会是一个好的老师。在我看来,在很多方面做父母和做老师是相通的,他们面对的都是孩子,都是要教育的对象,并且都是未成年人,而父母或老师手中有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好象是天生的,你拥有它是天经地义的一样,所以我们有时就不免滥用这种宝贵的权力而做出一些让人后悔的事来。傅雷其实就是这样,他可能觉得作为父亲,管教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做父亲的拥有不容质疑的绝对权威,他不允许儿子来挑战这种权威。其实做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试想想,当老师这么多年,做出的伤害学生的事情还少吗?给他们带来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伤痛还少吗?真是不堪回首,不敢回首啊。

  再看这一封: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烦恼。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这哪里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艺术家写的文字呢?这分明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邻家老者对孩子的喃喃细语、絮絮叨叨啊。但就在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里包含着父母对儿女多少的爱恋和期盼。我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父母,想起天底下所有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同样的道理:做儿女的也只有自己做了父母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做父母的这种感情。

  儿女的婚姻大事历来是父母最关心最操心又最担心的事。傅聪英俊潇洒,身材修长,才华横溢,温文尔雅,更兼艺术家的气质和禀赋,多少女孩子对他表达爱慕之情。加之一个人长年在海外,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孤单和寂寞可想而知。做父母的深知这一点。但是为了孩子的事业,他们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一封封家书就像温暖的火种不仅安慰了异乡的游子孤寂的心,也照亮了他前方的路:

  其次我不得不再提醒你一句:尽量控制自己的感情,把它移到艺术中去。你周围美好的天使太多了,我怕你又要把持不住。你别忘了,你字誓要做几年清教徒的,在男女之爱方面要过几年僧侣生活,禁欲生活的!这一点千万要提醒自己!时时刻刻防自己!一切都要醒悟得早,收蓬收得早;不要让自己的热情升高之后再去压制,那时痛苦更多,而且收效也少。亲爱的孩子,无论如何你要在这方面听从我的忠告!爸爸妈妈最不放心的不过是这些……

  再看看妈妈写给儿子的话:

  幸运的孩子,你在中国可说是史无前例的天之骄子。一个人的机会,享受,是以千千万万人的代价换来的,那是多么宝贵。你得抓住时间,提高警惕,非苦修苦练,不足以报效国家,对得住同胞。看重自己就是看重国家。不要忘记了祖国千万同胞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为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尤其要想到目前国内生灵所受的威胁,所作的牺牲。

  这才是真正的爱、博大无私的爱!这是抛弃了狭隘的小我,成全了高尚的大我的爱。在最隐私最坦诚的家书面前,傅雷夫妇为孩子做出了表率,表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道德和良知。这种高尚的品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可惜在现在的时代我们渐渐离它而去了。傅雷夫妇堪称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学习的楷模。

  花了一个月时间,利用晚上休息前或其他一些零碎时间完成了《傅雷家书》一读。

  当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傅雷家书读后感13

  “闲来无事多读书”是我一直追求的境界,但我却很少真正做到。最近看了《傅雷家书》,真的受益匪浅,所以,拿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而傅雷先生写信的目的也在书中记载的也很清楚:“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本书,不仅仅对于傅聪,对我们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总体而言,我从这本书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教育孩子,应该先和孩子成为好朋友。

  其实,傅聪儿时,傅雷对他的教育是很严厉的,甚至可以说是不近人情的,可是他后来改进的教育方式,我认为是父母们都可以借鉴,学习的。现在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怀着当初傅雷先生对傅聪那种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所以就有了各种各样揠苗助长的措施,对待孩子的心态也扭曲了,这样只会使孩子们的金色童年黯然失色。如果能够和孩子建立朋友间的友谊,我们这些孩子不但对家长的话更听得进去,而且我们也更能理解“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可是在离别的关头怎么免得了割舍不得的情绪呢?”这种矛盾的情绪。

  第二,要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

  现在早恋的现象层出不穷,许多中学生,甚至大学生都错过了学习的大好机会和时光。所以傅雷先生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劝告少年得志的傅聪道:“就是我一生任何时期,脑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这样类似的话,傅雷先生不知道在信中重复了多少,强调了多少,可见这对我们青少年是何其重要啊!而且,不早恋,是对自己,对别人负责。试想啊,我们现在还年轻,眼光、嗜好、趣味不知道还要经过多少的变化呢!现在喜欢的,不担保一辈子都是这个口味,而且,万一以后遇到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呢?爱情,如果没有上升为一种“亲情”,真的不可能一辈子!说出来的'话,就意味着要一步步地去实现,不然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别给太多的承诺,因为你真的不一定做得到。除非你真的想歌里唱的“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不然,劝告你,还是不要早恋,这也是于人有益,对人负责的事。

  第三,成功者,必是能够忍受孤独的人。

  忍受孤独,是一件十分让人痛苦的事了吧?现在很多人,都玩起了什么qq农场,qq牧场的,就是为了打发时间的吧?可是“一个人孤独了思想集中了所发的感情都是真心实意。你所赏识的李太白、白居易、苏东坡、辛稼轩等各大诗人了是我们喜欢的,一切都有同感,亦是一乐也,等到你有什么苦闷、寂寞的时候,多多接触我们祖国的伟大诗人,可以为你遣兴解忧,给你温暖。”所以,为什么不选择在孤独,无聊的时候听听音乐,看看书,写写信,跑跑步,甚至打电话给朋友唠唠嗑,也是很不错的,起码还可以联络一下朋友间的感情。时间过得很快的,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

  第四,养成写东西的良好习惯,也是让我们一生受益的。

  通讯工具越来越发达了,所以,很少人会写信。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什么都解决了,什么事情都交代清楚了,可是信带给人的那种感觉,是这些都无法代替的!不然,现在怎么还常常有人写情书?傅雷先生也说了:“一个人的思想不动笔就不在会有系统,日子久了,也就放过去了,甚至于忘了,岂不可惜,就为这个缘故,我常常逼你多写信,这也是很重要的:理性认识的训练。我屡次要你生活正规化,学习规范化,不正规如何能持久?不持久如何能有成绩?如何能巩固已有的成绩?而且作品的了解与掌握,就需要长期的慢慢消化、咀嚼、吸收…”所以啊,如果你不爱写东西,起码在表白的时候,把用短信、电话的方式,改成写情书吧,因为情书更能把你心中的爱慕之意表达的淋漓尽致!

  当然,不能忘了傅老先生的“赤子之心”,这是强调最多的了。

  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傅雷家书》真的是很值得我们去看的一本书,如果我的文字能引起您阅读原著的兴趣当然是最好了。因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篇文章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心得04-19

《傅雷家书》好词好句02-02

傅雷家书的好词好句03-07

傅雷家书阅读练习09-18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03-25

傅雷家书的优美句子12-01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11-14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09-18

阅读《傅雷家书》心得03-14

2022傅雷家书感想感悟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