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12篇(热门)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俗话说得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充分体现了读书的益处,书虽不是万能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到许多知识,学到不少的东西进而开拓我们的视野。因此,我们需要多读书。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阅读《呼兰河传》时产生的感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图书的世界吧!
《呼兰河传》讲述了作家萧红幼年居住在呼兰河时经历或者目睹的各种事情,顺带展示出了呼兰河地区的风土人情。从文中一些事件的叙述可以看出那里的人热情、喜欢帮助他人。此外,还有那里的大泥坑,那里的田地等等都被萧红在书中描绘出。可以说凡是作家看到的感知到的,都能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地勾画出。
在书中所有的`文章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要数《祖父的园子》,因为里面充满了美好、欢乐和温暖。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拥有各种昆虫如蝴蝶、蜻蜓、蚂蚱等和各种各样的植物蔬菜,我虽然不能亲眼所见,但通过文字已经可以想到这园子的美景了。除了景色的美好之外,更让我难忘的是萧红童年时祖父的陪伴以及他们相处时的种种欢乐场面,因为这些足以令我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也不禁使我想起自己的祖父了,想起他对我的好了。
不难看出,祖父的这个园子中埋藏着萧红生命里一个无形宝藏,而这个宝藏就是快乐的童年。试想一下,假如你正在那园子里嬉戏,该是多么地快乐啊!五彩缤纷的蝴蝶绕着你飞,玩累了还可以随手摘一根黄瓜吃。呀,这样的生活真是美好!遗憾的是,这个园子只存在于萧红的笔下,现实中并没有,真的是太可惜了。
书可以记事并且记载无限的内容,只要你愿意读就可以知道无数的事情,感受到许多不同的东西,通过阅读《呼兰河传》,我知道了一个叫呼兰河的小城以及那里的民风民俗,还有一个充满美好的祖父的园子,收获丰富,感受也颇丰。以上就是我对书中内容的一些感想。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我读完全书第一个感受。回头想想,书名《呼兰河传》就有着鲜明的一种印记或是别有意味的标识,我去过的地方不多,但生长在虹桥镇——据传因桥梁远眺宛如长虹卧波而命名的古镇——桥梁众多,水道纵横,对溪河湖海总有一份自然的亲切熟稔,绝没听过“呼兰河”这样的名称。“呼兰河”、“呼兰城”一经叫出,咀嚼不出小桥流水的江南气韵,却能咂摸出独具特色的北地风情。
这风情在萧红笔下不是壮丽无边的风光景致,不是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也不是惊天动地的情情爱爱,就是一个童真质朴的孩子的所见所闻。真,真实地怀想,真实地展露。
呼兰河的人们怎么活着?“一天一天的,糊里糊涂地过去了,也就过着春夏秋冬,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衣来地过去了。”呼兰河的人们活着是为了什么?他们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回答“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读到这些,给人的感觉是非常麻木和无趣的。对他们来说,一日三餐有块豆腐吃,有大酱下饭都是奢侈的事情,“温饱”二字已占满心胸,榨尽所有念想,容不下旁的了。
“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顿生民生之多艰的悲凄感!呼兰河的人们也是可悲可恨的。赶车的老胡家接来了团圆媳妇——12岁传做14岁的童养媳——婆婆从最开始的下马威,到打骂、烙铁、请大神各种迷信行为摧残折磨,难以置信的是起因只是团圆媳妇的`天真活泼,而不是媳妇样的毕恭毕敬。其间各种请大神、偏方“治病”都称得上酷刑折磨,最终无数看热闹的人,看着12岁的赤身裸体的女孩在大缸里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善心的人上去施救,救活过来后善心的人还要按着团圆媳妇的头接着浇热水。这般冷漠、愚昧的一面,堪比魔鬼。
萧红的《呼兰河传》语言有着独特的幽默与童真,但有些地方令我觉得絮叨和凌乱,可能是未入其境,不得其意吧,《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也没读出独特见解,有机会再细细品读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呼兰河,一片长殇之地,一场漠然故梦,呼兰河传读后感600字2篇。旧忆如窗,推开便难使人合上。更何况萧红,但她以女子的细腻加上才女的灵气,便糅合做了这一回思乡,但又沾染了些许讽笔。无可奈何,她并不是那些愚钝的乡民,她是具有觉醒意识的。
冰封之所,雪花纷飞,她最先带给人的是活泼的生气与爽朗的人民。我写文章喜欢运用细致烘托温情,要不就使严寒紧逼大军。可萧红没有,她笔下的`冬就是豪放,豪放一如这里的居住者们。
开始是较欢快的语调,但很快反讽出来了。可能会让走马观花的读者笑笑就过了,却会使细心之人重视起,并迅速掀起了盖在沉重面孔上的小丑面具。
语调让人读者很顺溜,可是在这文字下的是一个又一个悲剧呢!
比如跳大神。
神附在大神身上,大神就会站起乱跳,二神交给她圆鼓,便一唱一和起双簧来。有时大神还可以拿鸡,得布,估计那时大神可幸福呢,顶多算半个戏子,演一回,唱一回,跳一回,就有钱啦。心情不好多闹一回,还得鸡呀,有布呀。说不定那时有大神日日吃着鸡肉,喝着鸡汤,啃着鸡骨。衣也不愁呀,红布染完了,做衣裳穿便好了呀。天天有人围观我演戏哟,爽呀,估摸着我成了戏台子上名角那样人物啊!
可笑可悲的幸福日子,哈哈……
这种愚昧多得是,如天上明闪闪繁星,数不尽数不清哟!
但萧红忆起的,还有美好。念诗,烧鸭子、储藏室,都是美妙的。但美妙是在当时哟,长大了之后回忆起来,她也变得悲切切了。
可是书中,还不是哀伤到了极点,也有鲜明,也有快乐。
苦中乐,乐中苦。
这究竟是苦是乐啊?谁都不清,恐萧红更不清了。
又是多少载,晚风渐凉,枫叶红了满面的秋霜。呼兰河这一场尽殇的故梦里,多少人生如戏场?
但也只有萧红,带着殇去了他乡,遗忘。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灰色的笔调,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把我带入一个小城呼兰河。
书中作者萧红给我们看小城里的人屈服于传统,迷信,愚昧,麻木,甚至于残忍。作者不留情地鞭挞他们,可是也同情他们。
书一开始就交待了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就是戏剧大舞台,车翻了,马陷了,猪闷死了,于是人们忙着抬车抬马。有人说拆墙,有人说种树,但未有人说去填坑。也可见这些人是多么愚昧,不知变通,不知顺应社会,顺应天意,这是小城人的悲哀,也是当时社会现状。作者鞭挞他们不去改变现状,同情他们思想被限制。
书中有一个小孩曾掉入泥坑,是学校校长儿子,人们认为是因为学堂建在龙王庙里冲撞了龙王所以降罪于人。因此甚至有人不想让自己孩子上学。可见人们过度迷信,并且在最需要接受教育开放思想的时候不重视教育,说明人们屈服于传统,愚昧无知。也写出他们思想闭塞的可怜与悲哀。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她不过是个十二岁的小女孩,本应是最活泼,天真的年纪却已为人妻,被婆婆虐待,吊起来打了三个月只为让她听话,可以说生不如死,如囚犯一般。更是生病后人们用各种偏方,各种跳大神虐待她,甚至让她在开水中洗澡,洗一次昏一次,虽看她可怜却无人愿意帮她解脱。最后痛苦凄惨地离开人世。可是婆婆只心疼她自己的钱。作者将人们迷信、愚昧、麻木、残忍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表达了对团圆媳妇的同情,批判了当时恶浊不堪的社会风气。
其实小城里的人生性不坏,只不过在这样社会风气下铸就了这样的他们。
团圆媳妇,王大姑娘,冯歪嘴他们的'悲剧都是封建迷信思想,麻木冷漠的社会风气造成的。呼兰河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呼兰河传》用灰色的笔调,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描绘了当时黑暗社会,用司空见惯的故事批判了封建礼教,社会风气,麻木冷漠的人性,读来让人唏嘘感叹,心情久久不能自已!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轻轻合上《呼兰河传》这本书,心久久不能平静……
《呼兰河传》这部小说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没有完整的情节的贯穿始终的人物形象。
小说以一位小女孩的回忆起笔,以"我"的思绪跳动和变化来谋篇布局,以"我"的视觉来摄取众生相,借"我"的内心感受来透视作者对生活,对事物的评价,写得格外真切,细腻,自然。
呼兰河这座小城是荒凉的,寂寞的。萧红的童年也同样是寂寞的,她19岁因实在不想结婚而漂泊在外。
《呼兰河传》这本书唯一让我感到温馨、快乐的,就是萧红和她的祖父在一起的时光。祖父慈祥的面孔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了,他和萧红一起在后园玩耍,一起念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萧红和祖父的园子。
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植物是自由的、动物是自由的、人也是自由的`。萧红在园子里很快乐,这可能是她一生中快乐记忆最多的一个"天堂"吧!萧红在这儿可以忘记一切不高兴的事。玩腻了,就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栽花,她就栽花;祖父铲地,她就铲地。年幼的萧红竟然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祖父教她,她又不仔细看,又玩其他的了,这一章是这本书最能感到温暖的。
但最悲惨的,就是小团圆媳妇了。小团圆媳妇,这个只有十二岁的乡村女孩是非常健康、快乐、开朗的。就是这么一个开朗、纯朴、机灵的乡村女孩,却被身边的恶风旧习的周遭加愚昧之人慢慢折磨而死。由拧大腿、刺手指到吊在大梁上用皮鞭抽打,由用烧红的铁烙脚心到跳大神,由画花脸到吃全毛的鸡……这些都还不够,还被滚烫的开水烫的撕心裂肺叫喊……在这一连串的折磨下,小团圆媳妇终于死在了半夜。
正如矛盾所评价的,是"一篇叙文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6
呼兰河传,讲述了20世纪初作者的童年。
首先讲了呼兰河传的冬天,以寒冷的环境描写了一系列的事,主要写我和祖父在祖父的菜园里愉快地玩耍的快乐也是“我”在童年里永远也无法忘记的记忆。虽然祖父的身体老了,但他还是有一颗童心,这也应该是“我”为什么在祖父和祖母之间更喜欢祖父的原因了吧!并且祖父也非常喜欢跟小孩子玩,经常小孩子一来,祖父就把他们的帽子藏起来,但总是藏一个地方,就像跟他们约定好了一样。“我”就放在这,你们来拿。
而这也是整本书中最温暖的回忆。
呼兰河传是一个非常信鬼神的地方,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等都体现了人们的迷信。
跳大神,大神是治病的,她们会穿着一些不寻常的衣服。而且他们会把招牌弄得非常旧,就会体现她一年跳的次数多,生意就会更兴隆,赚的.钱也更多。
放河灯,七月十五日,呼兰河上会放河灯。这是为了让死了的冤魂怨鬼从地狱里脱生。
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人们会去呼兰河附近的两座庙拜祭,表达了人们对神的尊重。
小城中的人们,大部分都是看客,他们愚昧无知,冷酷无情,对生命漠视,这就是呼兰河的人才。
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就是被他们活活整死的,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丑恶,封建的思想以及丧失的良知啊!读此,我感到十分悲哀,为小团圆媳妇而悲哀,也为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而悲哀。
万幸,在冯歪嘴子身上看到了希望。他在王大姐死后,一个人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生活虽然很艰难,但他没有放弃,该干嘛干嘛,面对生活的困难的时候,他没有屈服,虽然他的眼里常含泪水,但当他看到自己的两个孩子正在慢慢长大,他就立刻把那含着泪水的眼睛笑了起来。
没错,只要有希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要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我相信,这也许是作者的期望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7
茅盾说,萧红是以含泪的微笑回忆呼兰河这座寂寞的小城。他并不像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对于茅盾的这一评价,“并不像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这一点,读过以后深有体会。但我并不认为萧红的《呼兰河传》是叙事诗风土画或者歌谣,或者说,这些并不够。
随季节消长的大泥坑及因此而有的便宜猪肉,夜一来就有的蛤蟆叫和虫叫,八月的女人浆衣服、拆被子、锤帮锤,早晚街巷叮叮当当的乱响……日子不温不火,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这样的小城里,生活理应如此,卑琐而平凡。
呼兰河城里的人信大神二神,拜娘娘庙,有为缠绵病榻的亲人请来的大神,就有呼朋引伴翻墙头看跳大神的邻里。鼓声敲得有腔有调,赶上雨夜就格外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请神为了治病,却使街坊感慨兴叹,终夜不能已的也常有。不知是天上的神太忙,来不及庇佑这卑微的生命,还是这大神功力尚浅,不能通灵?“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第一次看到此处,觉得这样的感慨实在突兀莫名。萧红一生与贫困苦难为伴,悲剧紧贴她的肉身,对一个女人,她经历的实在太多,用她自己的话说,一生走的都是败路。萧红最后沦落于香港,病魔缠身,写回忆录,写呼兰河传。“老,老了也没有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经历了这一世的风雨,生于她,也未免沉重。迟子建的北极村是纯澈的明丽油画,大朵的葵花和梦里的家;萧红的`呼兰河城是轻描淡写的水墨,生命走到如此,她已调不出许多色彩,只得用简单的灰白墨色涂出一片黯淡与寂寞。
《呼兰河传》是一部很单纯的作品,没有太多复杂的人物性格与情节,像是在讲故事,而不是演剧本。生者如萧红,想必很难再用控诉与疾呼来一发胸中苦闷,所以呼兰河传尽管“好看”的很,却同样“难言”的很。就像一个虚弱的病人,回忆着有过生活,尽管想要努力微笑,却难掩哀伤。因为过去越是单纯,就衬得现实越发伤痕累累。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如何,为什么那么悲凉?”
这又何尝不是她的人生一叹?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8
《呼兰河传》是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山水画和一串悲伤的歌谣。灰色的基调,平静的叙述和暗淡的画面.带我去了呼兰河——号的一个小镇。
作者萧红向我们展示了小城市的人们屈服于传统、迷信、无知、麻木甚至残忍。作者无情地鞭打他们,但也同情他们。
书的开头解释道,东二道街的大泥坑是戏剧的舞台。汽车翻倒了,马卡住了,猪窒息了。所以人们忙着抬车和马。有人说要拆墙,有人说要种树,但没人说要填坑。也可以看出这些人是多么无知和固执。他们不知道如何顺应社会和命运。这是小城镇人民的悲哀和当时的社会现状。作者抨击他们没有改变现状,同情他们有限的思想。
书中有一个孩子曾经掉进泥坑,是学校校长的儿子。人们认为是因为学校建在龙王庙里,与龙王相撞,才惩罚了人们。所以即使有些人也不希望他们的孩子去上学。可以看出,当人们最需要接受教育、最需要敞开心扉的时候,却过分迷信、不重视教育,这说明人们屈从于传统,愚昧无知。他们也写下了他们可怜和悲伤的想法。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胡夫家族的重聚媳妇。她只是一个12岁的女孩,应该是最活泼的,但在一个无辜的年龄,她已经是一个妻子,被婆婆虐待,挂了三个月,只是为了让她服从。可以说,生不如死,就像一个囚犯。甚至在她生病后,人们用各种民间疗法和伟大的神来虐待她,甚至让她在沸水中洗澡和晕倒一次。尽管她很穷,但没有人愿意帮助她。最后,他悲惨地死去了。但是她的婆婆只爱她自己的钱。作者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人们的迷信、无知、麻木和残忍。他还对媳妇团聚表示同情,并批评当时的社会风气极其恶劣。
事实上,小城市的生活并不糟糕,但它们只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创造出来的`。
团圆媳妇、王小姐、冯伟最的悲剧都是封建迷信和冷漠造成的。呼兰河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呼兰河传》以灰色的基调、平静的叙述和暗淡的画面描绘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它以通俗的故事来批判封建伦理、社会风气、麻木不仁的人性。它让人一口气又一口气,这种情绪久久不能抑制。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9
这个漫长而又短暂的寒假,正似箭一样,一下子就没有了;正似一阵风,一瞬间就不见了踪影;正似飞机一样,在天空中立刻飞远了。我在这个寒假里,阅读了六七本书,如:《百万英镑》、《三国演义》等等。其中,我最喜欢萧红创作的《呼兰河传》。
萧红,她是一位孤独的女诗人,原名叫张廼莹,是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最负盛名的女作家。1911年6月2日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就是现在的哈尔滨市呼兰区),与张爱玲等女诗人,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她在1942年,在香港病逝,时年仅31岁。她在短短的八年里创作生涯中,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
这一本书一共有七章:第一、二章写的是呼兰河的风景和情感;第三、四章是谈谈家中的亲人和生人;第五、六、七章“描绘”的是独立的一个有特点,有个性,很特别的`人物。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要七十岁了。祖父对我特别和蔼可亲,每天,祖父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就戴个小草帽;祖父裁花,我也栽花……长大了,我也就经常拉着祖父的手,带他一起去后园玩。一入后园,就立刻变成了另一个世界了。而且,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开心的一笑,常常笑的跟小孩子似的。祖父长得很高,身体无比健康,手里总爱拿着根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每一见到小孩子,他都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瞧,天空飞着个家雀。”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帖子给取下来了,有时放在长衫边下,有时放在袖口里头。他就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子啦。”然后,小孩就向他要帽子……
这本书即深动又感人,而且,还保留着当时时代的痕迹与特色。她童年最喜欢跟和蔼可亲的祖父玩,即开心又幸福,每天想睡就睡,想玩就玩。自由自在的像在天空飞翔的鸟儿,快快乐乐,没有烦恼。我也很向往她那种快快乐乐,无烦恼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0
在《呼兰河传》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是将家乡小城的种种琐事,如淙淙小溪般娓娓道来。
呼兰河,萧红的家乡,她在介绍呼兰河时,先给人塑造了一个整体的印象,万分荒凉,然后再一点一点地详细介绍。小城里的人们,每天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每当有小石子击破沉寂的水面,都会引起注意。人们为着那些不经常发生的事情兴奋着,不管那些事情是好的,还是坏的。透过平淡的文字,我们仿佛能看到萧红在叹息,在哭泣,为了那些呼兰河人生存状态的无奈与可悲。一切的残忍,在小城里都被看作最极其平淡的事。
人的人生,就这样被萧红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了,生与死的意义,在这里,一切都没有颜色。人,如同树上的一片叶子,似乎自己的出现,就是为着有一天能无声无息地重归尘土。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作者短暂的一生中,唯有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其中却也充斥着寂寞,她的乐园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萧红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很小时候,那无忧无虑的时光,永远没有纠结和悲伤。每个人都有童年的记忆,像一幅画展现过去的芬芳艳丽,像一首诗吟诵那逝去的岁月,像一只,记录下成长的点点滴滴。那我的童年去与萧红的相比,相差如此之大,好似两条平行线一般,永远没有交集,重叠的可能。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1
大文学家——矛盾曾评价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大家能猜到这本书叫什么名字吗?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不朽巨著——《呼兰河传》。
这本书是萧红写的,记叙了她的童年生活,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天真活泼,充满好奇,非常馋嘴的小女孩。
“呼兰河这座小城里活着我的祖父,也埋着我的祖父。”在这本书中,小萧红有了祖父就有了快乐,祖父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她一家子人都不喜欢这个疯丫头,每天不闯一点祸就不乐意的小女孩。她和祖父在院子里一起玩,她和祖父最亲,在院子里一呆就是一整天。她帮祖父“干活”干的“特别好”玩累了就不用枕头,把草帽盖在脸上就睡着了。睡醒了谁也不知道她接下来会怎么做,去吃黄瓜,去追蚂蚱,还是去刨土?她明天都那么自由,太阳也管不了她。我感觉到每个人和物都向往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这本书里,有点神经的买豆芽菜的寡妇给我的印象最深,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在那哭自己的儿女。可哭完了一样要回家卖豆芽菜。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天人都要活着,与其说是伤伤心心的过一天,不如快快乐乐的过一天,主要是心态要好。
在这本书中,街上的'大泥坑使得人们敬畏,只因为在这里淹死过几个人和几头牲口,我就在好奇人们怎么不把它埋上,这样人和牲口就不会死,行走就方便一点。好多年过去了,这个大泥坑还在这,这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的愚笨。我不知道为什么不埋了。应该是那个时候闹瘟疫,有人怕猪染上,就不吃猪肉,那时在泥坑里淹死了一只猪,这些愚钝的人们在欺骗自己,淹死的疫猪的肉可以吃,淹死了就变成了水猪肉。这些人自欺欺人,万分愚钝。老张家的团圆媳妇儿,就是因人们迷愚钝和迷信而被害死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自欺欺人,事实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骗自己。
这本书的确很好,让我收获的知识,道理,乐趣数不胜数,在这里就不一一表明了,这本书我建议大家好好读一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2
著名作家茅盾曾评价这本书:“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说到这,你应该会知道这本书就是二十世纪女作家萧红所写的“现当代长篇小说经典”《呼兰河传》。它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清凉的人情小说,也是女作家萧红一曲哀而不伤的挽歌。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住着女作家萧红,她从寒冷的冬天开始记录。也许,这段童年回忆对她的印象太深刻,至她长大了,还记得这段又伤心,又快乐的童年。
《呼兰河传》所描写的场景,事情都十分仔细。不说作者萧红的童年记忆全在上面,但我肯说,只要是记得的,只要是书上萧红写了的,都是十分详细的。
“西二道街上,不但没有火磨,学堂也只有一个。”“有一次一个老绅士在泥坑涨水时掉里面了。”“来了风,庙子上的铃子格棱格棱地响。王寡妇的.破框子虽不会响,但也会东摇西摆地作着态。”这几句话看似没什么特别的,但是这几句话和文章里的其它话都有一个重要的手法,也是许多人丢了的手法,那就是贵在写实。很多人看见文章要求是“写一篇亲身经历的事”,就拿生活中的一件事,把它改改改。原本的事就被改成另一件事了。这样一来,就成了编,这样是可以,但是写文章还是讲究原汁原味的好。当然,加点辅料,也就是好词好句来画龙点睛,会让文章变得更有趣。
读着读着,我发现了文章的另一个特点兼优点。
很多人和我一样,看见悲惨的电视剧、文章都会伤心。有时候这个“环节”过了,还沉浸在眼泪海洋里。这时,我们可能需要一些充满正能量的事物来“治疗”一下我们。而作者萧红,每次在写完比较凄惨的段落或篇章以后,作者萧红就会写上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植物,写得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呼兰河传》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著名的长篇小说,也是萧红的自传。独特的写法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翻阅……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呼兰河传05-15
呼兰河传作文04-05
呼兰河传的好词好句01-15
《呼兰河传》阅读心得03-24
阅读呼兰河传心得04-14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大全01-16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佳句04-28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汇总01-14
摘抄呼兰河传的好词好句07-30
呼兰河传作文(精选22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