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精选[14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合上那本厚厚的《红楼梦》,眼前仿佛又是那片凄凉。我真的被这细腻的文字,曲折的情愫感染了,说到情,就不得不说到为情所生的她——— 林黛玉。
林黛玉似乎钟爱花,其实,她就像是一朵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永远是那么清高脱俗。想来,黛玉并不是小心眼的,总是疑神疑鬼,其实她的自尊心在提醒她,她无比寂寞,刻薄与多疑是在体现她对在贾府地位的担忧,所以才以至于,别人的一种口气也会让她彻夜难眠。
她的敏感总是让自己痛苦,葬花时,那凄凉的景象,她把泪水涂抹在了残余的花瓣上。黛玉是为爱而生吗?我认为不是的,黛玉更体现了一种宽厚纯真的性格,表面上与人谦逊,只不过是过分担忧罢了。
黛玉之所以深入人心,不是美在外表,而是美在内心。她是那么柔弱,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柔弱,更有内心,如一泓清泉,清澈脱俗,与世无争。她忧郁在寄人篱下的痛苦里,内心的波澜,使得她咏出“花谢花飞花满天”的.绝句,她的智慧无人堪比,诗,体现出了她的悲愤,她的坚毅,她的自命不凡。林黛玉留给人们的,是柔弱的一面,但她的内心,其实是坚毅的。
林黛玉,多美的名字,曹雪芹正是赋予了她美的象征,而最后的最后,曾经的“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不是都同样由盛转衰吗?黛玉在其中,不正是以一个主基调出现的吗?最终黛玉泪尽而死,她的坚毅只是化作泪滴了吗?
通过《红楼梦》一书,曹雪芹为世人展示了清王朝灭亡的征兆,那些肮脏的、可怕的贪婪、愚蠢,是无可挽救的!而在现在的社会中,80、90后再一次印证了曹先生的“预言”,奢侈之心不可有,否则到了最后,又怎奈何如黛玉一般?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梦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梦想色彩的杯具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杯具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应当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杯具美。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杯具时恐怕首先是指宝黛感情的杯具;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杯具。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真正的杯具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杯具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杯具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杯具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并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仅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经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杯具性格之美。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红楼梦》这本名著很感人,别看我年纪小,才读了一遍一至十回,我还真懂得了不少,也时常掉眼泪。《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贾宝玉有一个表妹叫林黛玉,她很爱哭,但很有才华,做诗、画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两小无猜。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爱好很广泛,读书、画画,弹琵琶、办小报……。呵呵,好像跟林黛玉有些相似,我也很爱哭,而且,哭起来没完没了。不过,这些应该改正,现代的'孩子要坚强些,不要那么多愁善感。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感人的人物!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再有就是,妙玉,晴雯之类了。妙玉虽以“槛外人”自称,然而青春芳龄的她,却难做到出家人应有的置身红尘外,无情无欲清净无为。宝玉过生日,她会送上粉红信笺,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祝芳辰”,宝玉则是经岫烟授意回帖“槛内人宝玉熏沐谨拜”,这一“外”一“内”,看似调侃,朦胧中也蕴涵着几许情意。可惜宝玉对妙玉即便有情也是敬重之情居多,偶有世俗之情一闪而过他也会当作是一种罪过,惟恐亵渎了圣洁高贵的俏丽女尼。这便是妙玉的悲哀了……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杯具。《红楼梦》不只描述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并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杯具感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应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感情的杯具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杯具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杯具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一样,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读《红楼》,读到最后满心情节都退潮而去,只剩下干枯的残念,只觉人情淡漠不可自胜。
看一脉而承的人勾心斗角,画眉描眼,不由便仿佛已是七旬老妪,炎凉世态打在略有钝重的心上,也只剩下迟钝的痛觉——原来多少嬉笑驽骂,多少月明风清,多少依顺体己,通通都是戏台上虚晃的一枪,犹剩看客叹息不觉反倒显得矫情了。
看那王夫人提携探春,待庶出的她那般好,也不过是愿在周姨娘面前再赢一句:儿子比不了儿子,女儿攀不上女儿,饶剩一个探春也是“亲外”,这样的胜负快感不知给了她几多满足。更何况滩春的`能力对她一直都“有用”:管理家政有用,针锋对决有用,嫁个外番王爷更有用。过程和结果,细节与概况一样折腾人,谁也无心照看一个“别人”。存于世上,人或多或少都在偏袒自己,现世的我们并没有比多少万年茹毛饮血的先人更善良与更文明。
还有那厉害了一辈子依旧两手空空的琏嫂子,持家几年,连猫狗都厌弃,丈夫不爱婆婆不疼,哈着脸欺下媚上掉价儿带伤的还不是自己。一个女人的心并不大,谁放着软香温玉不要去做劳什子铁血娘子,谁有犯得上撒泼放野做戏给别人看。亏空、尤二姐、抄家、丈夫远谪,几场情景剧闹下来,多厉害的角儿也只是在病榻上捧个药罐子,身边的丑角倒是脱了面具上演大反转。——谁尚且不会自甘变作冰,又岂得是谁做的女子呢?
浮生真的那么丑陋而可鄙么?看着金钏儿投井,我们自我安慰如今还得一夫一妻制;贾珍和尤氏貌合神离亦可辩驳爱情的坟墓并不多。当下时,对于此种残忍,我们斤毫年个默认了。寻求解释和出路,创造反驳以求开脱,从来都只发生在我们“设该命题成立”之际。
或者真如史铁生所言,人不仅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而且是被分开来一个一个抛的;或者只是生物学上定义的人类之间天然的竞争关系;或者我们内心从未辍耕预设的自留地;或者曹公已经明示生死悲凉。
读《红楼》,读得指尖眼梢都是心伤。在那样的明朗之后突觉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绝望。所谓困兽,所谓虚妄,所谓清空,统统都不是词,它们已经越过我们自身,抵达不能言说的真相。
而我们依然在别人的故事和自己的悲怆之中,兀自掉下泪来。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中华文化博大精神,源远流长而中华经典更是哺育了一代又代人的成长。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经典便是被人们合称为四大名著的《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及《三国演义》。这几本经典名著不论是书还是电视剧都深受人们喜爱。而我最喜欢从《西游记》和《红楼梦》了。喜欢它们不仅仅是因为书中内容,更是因为他们所给我带来的影响。上起初我并不爱看《红楼梦》,妈妈买给我看都不看,却未曾想过看完这本书的自己会为妈妈把我这本书卖了而伤心,直到自己存够了钱又买了一本才将此事翻篇。我喜欢看这本书是因为一句“满纸荒堂言,一把辛酸泪。"这本书看从内容不多,却完整的记录了一个家族由盛至衰的过程。
正因如此。我将这本书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每看一遍便哭一次,只是不知是因为如此强大的家族也衰落了,应了那句盛宠必衰,还是因为贾宝玉和林妹妹之间多情幻灭哭泣。我只知道,次有《红楼梦》都会有新的体会因为《红楼梦》能让读者明白人生百态,能让人们知道环境会造就人们的性格,性格影响你对一些事情的'心态,林黛玉便是如此她因为体弱住入母亲娘家,认为自己寄人篱下,便成为了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正因为这多愁善感的性格使其因贾宝天娶她人而死,死前焚诗也所早含恨而终,伤心欲绝了。这本书中最让人可惜的是贾。林二人之间的爱情而贾氏一族也随着一人没落了。书中也描绘了许多奢侈生活,这便是封建时代的生活。所谓由给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可想而之贾氏一族人往后生活的艰难。
《西游记》我最先看的不是书而是动画片,可以说《西游记》陪伴了我整个童年。我先是看完了《西游记》的动画片,然后又让妈妈买了有插画的《西游记》的书,再后来又开始看《西游记》的电视剧等自己会拼音了字也认得差不多时,又买了全是字的《西游记》由此何见我对《西游记》这本书的喜爱程度了。小时候爱看它是因为喜欢孙悟空的能干及内容十分生动有趣,而现在我看到有志者,竞成的师徒四人。因为我看到了他们的不容易,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不畏艰险,只为求取真经。不论多难都朝着这个方向,在他们身上我学会了善良,知错能改。忠厚老实等等优良品格。
红楼梦读后感 篇7
红楼梦里梦红楼,一个梦字,尽是哀伤。每一个活灵活现的人儿,都有着自己为人处事的特点,都有让我喜爱的地方。阅完了整本《红楼梦》,欲哭无泪,实感空虚,好似被人将魂魄掏了去。
曹雪芹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能写出这千古绝唱。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好呢功夫不同,眼光不同,看法就种种:经学家见到易,道学家看见淫,文学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以我这个身份来看,我的知识过于浅薄,还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现在想来,喜欢的就是书中的草灰蛇线,暗喻,伏笔,大多都是一语成谶。初看懵懂,看过后有恍然大悟的惊醒,再看便是不撞南墙不死心了,一点点地印证期待,与无奈。可能是一直在书里活过的人,恍如隔世。
给予我最大的人生启示,莫过于对人生的态度与人交往的言辞。黛玉这样的女子,其善解人意与蛮不讲理于一身,集聪明活泼与孤芳自赏为一身,她的性格有丰富的层次,活在现代社会,便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奇女子,绝不发欣赏她的人。但宝钗却比起黛玉要识大体的多,她为人处世会察言观色,做人厚道。对于任何家中之事,她有她独立的思维与见解,知礼守礼,遇逢尴尬场面都能轻松化解,为了顾全大局,也会极力隐藏自己的`内心,不会把情感轻露于言表。所以说哦,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既要真诚也要识大体。如果太过于小心眼或着力于算计他人,最后很有可能落个“机关算计太聪明,反而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同时,言辞也不能过于尖酸刻薄,给人以虚假之虑,要根据你的性格来思考自己说过的话是否妥当,若是个性张扬,说话豪爽一点也无妨,若是个性内敛一点,说话细腻一些也不会让别人多疑。
妥当待人,妥善言辞,这不是一种精神,而是一种态度。但那种不畏惧他人的胆魄也不是并无可取之处。若是死后招人恶骂,这能不是一种悲哀?
红楼梦读后感 篇8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工于心计,城府颇深,似乎不比黛玉更得读者的青睐。而我要说,宝钗之姿容不一样于黛玉之风韵,宝钗之悲苦也非黛玉能体会。
都说黛玉是株芙蓉,傲世独立。那么宝钗便是花中牡丹,其美虽不似芙蓉的高处不胜寒,却多分雍容典雅,沉静大度。
贾府中腐败隐晦,处处皆是勾心斗角,而宝钗处其间并不曾畏惧,也不急于躲避,更不像黛玉过于洁身自好而锋芒毕露,使自身在大家庭中难以立足,宝钗有的只是份超脱的淡定从容,她温和处事并不看轻赵姨娘贾环等人,为人宁静平和的同时又不乏细心谨慎。
人人皆赞宝钗端庄贤淑,殊不知她温柔沉默之下是颗比黛玉还要机警的心。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清贾府各色人等。袭人曾请求湘云代做些针线活,宝钗得知,深深体会湘云在家中的不易而对袭人说明情景。湘云家去时与宝玉等人难舍难分,还是宝钗看得最清楚,明白她若再不回更会被她婶娘抱怨。最终湘云说:“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么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由此可见,宝钗既机敏、心地又善良。
宝钗和黛玉有个共同点便是对世事看得太清。惜春曾说过黛玉总没一点看不破,可若是什么都看破了,那世上还有什么是真的呢?这点惜春倒是看破了,因而她走向黛玉的反面,然而宝钗看轻却不愿看破。她深知社会庞大的力量和自我的渺小,纵然她天性聪慧,精通文墨,却也只能随从守份。久而久之,她便选择从容对待,以开阔的心胸坦然理解现实。
都说黛玉是梦想主义者,宝钗是现实主义者。其实黛玉之梦想实为幻想,她在封建道德上的.突破纵然可贵,却也无力;而宝钗之现实观念实为聪明选择,并非不想反抗,而是预先料到这样做结局必然是个杯具,这在必须意义上也成就了她淡然平和的心态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
三春尽去,牡丹免不了凋零的命运,但其绝世芳华却成了永不抹去的经典。
红楼梦读后感 篇9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是黛玉对这世间最痛彻心扉的诘问。那日瑟瑟风起,落花满地,人影孑立,终是一场未了的戏,再画不出完满的局。
宝黛的故事落得个人人唏嘘。“这个妹妹我好似在哪儿见过的?”初见已是旧识,倒不如从未见过。“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如今想来,倘若未有前世亏欠,今生又怎教“生死作相思”。
曹雪芹为黛玉魂归离恨天安排了个如此戏剧的结尾:宝钗大喜之时,却是黛玉大去之期。如果一个人的离开能成全两个人的幸福也是值得了,只是那日渐痴憨的宝玉终日难解相思之苦。最懂他的林妹妹,他最爱的林妹妹,带着缠绵的怨,带着彻骨的恨,带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爱,兀自去了,这天地间再无如她这般的人儿!也罢,浊臭的世间毕竟比不得那冰清玉洁的幻境。还是走吧,走了的.好。
想那天宝黛二人都迷了心性,但一颦一笑却知卿必解意。这是他们两个最后一次相见,来的突然,可又是必然。总要有一场告别吧。不用浓墨重彩,亦无需别开生面,只要有你,有我,便足够了。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宝玉留下的承诺在众人的哄骗下成了黛玉临死前的离歌。秋窗风雨夕,魂锁葬花吟,那些一起捡拾起的记忆在黛玉朦胧的泪眼里烧成了灰。
还记得潇湘馆里的魂断声绝吗?还记得心尖上被谁剜去一刀吗?还记得错看袭人时说的肺腑之言吗?那是宝玉小心翼翼又真真切切的爱,黛玉,你知道吗?
我记得大承鞭笞时我的心痛难耐;我记得每次话到嘴边的有口难言;我记得你听闻我要回南时的痴傻疯癫。我记得所有欢喜,所有无奈,所有悲戚,所有心酸。宝玉,你的爱我都明白,可我的爱,你又如何知晓呢?
浮生一场大梦,世事几度心凉。终归是梦,缘来是劫。红楼一曲终了,倒落得这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读后感 篇10
一曲红楼梦,似梦似幻似迷。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亦假假亦真,真真假假假亦真,假假真真真亦假。一遍一遍地读《红楼梦》,感受也越来越深。
大观园中作乐,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宝玉痴笑,黛玉垂泪… …何人知是衰败的前奏。
书中一开头,就提到了甄家,后又出现了贾家。开始我读到甄家和贾家时,并无多想,仔细一品,又想想书的中心思想——真假之说,便恍然大悟,这是在暗示“真的”和“假的”,来借此描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观和结局。如此一想,让我拍手叫好,不由得赞叹曹雪芹别出心裁的想法,又佩服他能写出如此背景和关系复杂的巨作。也让人若有所思,我也隐隐猜出了这“何为真,何为假”的`真理。
书中最让人动情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宝玉和黛玉的凄美爱情,看得我也是潸然泪下。想想两个人都拥有新思想又情投意合,却最终阴阳两隔。阻挡他们的虽说是黛玉多疑,但实则是受到了世俗的限制。看似在描写两个人的悲剧爱情故事,实则在侧面描写世俗的枷锁。
当然,读完《红红梦》我还被其中曲折、凄美而又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了。最令我感到悲伤的莫过于黛玉泪尽而逝。
其实《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中。前八十回为曹雪芹而书,后续章节因曹雪芹未完成就早逝了,所以出现了许多后续,经比较,高鹗写得最为吻合前文,所以将高鹗写的那一部分又补了上去,但与前文作者文笔略有差距。不过,在读到黛玉泪尽而逝时,我还是感慨万千:“上一世的浇灌之恩,用一世泪水还尽,再无牵绊。”黛玉烧诗帕,眼中却再无泪水。那让人怜惜的林妹妹,终香消玉殒,让人惋惜。我也不禁佩服高鹗能续写出曹雪芹对世俗的不满。《红楼梦》不愧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
宝玉的善解人意;黛玉的多愁善感;宝钗的端庄大气;湘云的活泼可爱… …终成贾府往事,衰败带走了一切,所有的世间万物终由盛至衰。仿佛看见曹雪芹讽刺的笑,世俗的眼光,清政府的腐败,又感叹“何为真,何为假,一切梦一场”。
想想自己平凡、简单的生活,无论是《红楼梦》还是“真假之说”都似解非解。就如书中道: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读后感 篇11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恬淡自适的午后,寻一本红楼,与开至茶蘼的繁花为伴,一同进入凄美悲凉的红楼梦中。
游走在书中,恍然若见,娇柔的黛玉缓缓而来,真是“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滴翠亭外,是宝钗扑蝶的欢声笑语。隐约可见的是善良纯真,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的宝玉……
红楼梦中,人物繁多复杂,可我却偏爱于拥有“真性情”的林妹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她与11岁的贾宝玉同住同吃,吃穿用度都是贾母打点,自视地位在三春之上,实则只是隔一代近亲,因被王夫人的仆人最后一个送宫花而很不愉快,而道∶“我说呢,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在她忧愁苦闷时,会一个人默默流泪,作诗消愁,活出了自己。反观宝钗,她生长在皇商家庭,处处循规蹈矩,举止娴雅,博学多才,受到贾府上下一致好评,但在我看来她从来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是麻木的按照规定的去做便是了,也不知自己开不开心。在宝玉将她比做杨妃时,她也曾大怒,但也只不过一句反讽的话。
同是处于旧封建社会的礼教中,两人却是截然不同的性格。在忙碌的高中生活中,我每一节课全神贯注,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全力以赴每一场考试。然而不乏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学习压力大,不知何处宣泄,只得牺牲剩余时间,全部投入当中,只为成绩与班上的同学一样,才能够有他人的赞许和认同。这样的我活的很累,似乎与宝钗一般,而遇到了红楼中的林黛玉,给了我不少启发——我不应把自己逼的太紧,闲暇时间,或许可以同朋友聊聊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在意于他人的眼光,应该活出自己。虽然黛玉结局病逝,并未嫁给贾宝玉,但也曾在饮酒赏花时,才气逼人,艳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的诗情”还是“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无不体现她的娟雅脱俗。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从古流传至今,曹雪芹生动的人物刻画,完美的景物描写,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博大精深的人生道理,次次读,次次悟。不正是这样的原因,才会让文人墨客爱不释手吗?
红楼梦读后感 篇12
翻阅《红楼梦》就不觉的感到这是女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就不得不否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但这也是女人的悲剧。这种悲剧是脱离不了社会的关系的。书主要是围绕宝黛的爱情来写四大家族的盛衰。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就已预示了各人的命运会是如何。“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里写了两个人:林黛玉,薛宝钗。红楼梦引子中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誓。“预示了他们三个的未来。不只是大观园中的十二钗,就连宝玉身边的袭人,晴雯也都被预示了结果。似乎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她们跳不出命运的圈子,被压迫着,演绎着这悲伤的《红楼梦》。
这里有着太多的美,有遗憾的,也有伤感的。倘若林黛玉听了赖头和尚的话不去贾府不流泪,那么红楼梦的故事又怎么会有,倘若宝钗进宫金玉良缘,木石前誓又怎么会引出来,大观园中也就少了这样的有才之人。或许故事正是由许多的一不小心组成的。你看黛玉葬花很美,宝钗扑蝶很美,湘云醉卧芍药丛很美,晴雯撕扇很美。
当然这里的红颜薄命是最多的。首先想到的便是秦可卿,她既有林黛玉的婀娜也有宝钗的丰韵。她可以说是十二金钗中最美的一位女子了,却在第十三回中就去世了。其次是尤二姐,她也是很美的,她嫁给贾琏,被逼迫,只好吞金而死,这也不免符合了她的个性。说到迎春只能感伤,提到她的丈夫也只能是气愤可想而知她的结局。黛玉是最熟悉的.。她们都凝结了太多的悲哀,正如水中月,镜中花。每当读到史湘云的时候,我的心里就会有一种很轻松的感觉,也许是她带着的欢乐很多吧!可是她也是很苦的一个人。当她还在襁褓中时就失去了父母,她寄人篱下,她的舅舅为了减少开支居然把所有的手工活都交给她做,而她每天也要做到三更。她是很乐观的一个人。我觉得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能够带给身边的人快乐就是最大的快乐!
我很喜欢《红楼梦》,我只能用我的见解去看这本书,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就会有感想,这便是我的感想。
红楼梦读后感 篇13
这里鸳鸯见邢夫人去了,必在凤姐儿房里商议去了,必定有人来问他的,不如躲了这里,因找了琥珀说道:“老太太要问我,只说我病了,没吃早饭,往园子里逛逛就来。”琥珀答应了。鸳鸯也往园子里来,各处游玩,
不想正遇见平儿。平儿因见无人,便笑道:“新姨娘来了!”鸳鸯听了,便红了脸,说道:“怪道你们串通一气来算计我!等着我和你主子闹去就是了。”平儿听了,自悔失言,便拉他到枫树底下,坐在一块石上,越性把方
才凤姐过去回来所有的形景言词始末原由告诉与他。
这段说到为躲尴尬的鸳鸯来到大观园,不巧遇到出来闲逛的平儿。平儿为显摆自己消息灵通,一句“新姨娘来了!”把这个心里正不自在又无计可施的鸳鸯惹毛了。
平儿是贾琏的妾,算是半个主子,此刻又兼任了荣国府当家奶奶王熙凤的助手,在众奴仆面前正是权势熏天的时候;而鸳鸯虽然是家生奴才,但却是贾母最信任的大丫头,贾府的头层主子们也轻易不愿意得罪她。而这种
情况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下来,鸳鸯学会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谋生存的方法。
正因为如此,鸳鸯面对平儿的取笑,又气又急,张口就说要去找“你主子闹去”。
鸳鸯气急之余的这句话,既有威胁的意味,也有俯视的角度,加上贾琏凤姐夫妻日常面对鸳鸯时还有三分客气,平儿听了之后自悔失言。
平儿和贾琏、王熙凤一样,也不想得罪这么一个特殊的丫头,因此听鸳鸯这么说,也觉后悔。但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那是无法收回的,只能想办法补救。
平儿补救的方法非常简单,还是老套路,向人泄露主子的秘密,以换取对方的信任。这次,“便拉他到枫树底下,坐在一块石上,越性把方才凤姐过去回来所有的形景言词始末原由告诉与他。”
之前我们就说过,平儿的好人缘是怎么来的?全靠出卖主子的秘密而来。这一段不过就是一个佐证罢了。
说实话,我越来越不喜欢平儿。
红楼梦读后感 篇14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小我经常听到这句话,随着慢慢长大,我也逐渐明白这句话的含义,越来越喜欢读书。
曾经的一位语文老师,在毕业时,对我说:“以后,要做一个书香飘逸的女孩子。”当时的自己并不太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但还是坚持读书,希望在某一天自己的身上会有书香散发。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最名的,可是,文绉绉的篇章一大堆,自己总是不能坚持读下去,唯有《红楼梦》,从最初的插图拼音版到现在带有注释的珍藏版,说起来也算读过一本名著了。
自己与红楼梦的接触是由一张图画开始的。
在漫长的时间河里的某一个支流里,自己偶然看到了一张红楼梦的海报,那是一张黛玉葬花的插图。
黛玉飘逸的长发,白嫩的脸庞,古代女子特有的柔情,随风飘散的花瓣,勾勒出一幅唯美的画卷。画中黛玉微垂的眼眸,流露出悲哀与忧愁,那双眸子,至今我都还记得,忧伤之中包含着许多的故事,使人怜惜,更使人想了解她眼里的故事。
于是自己开始了“红楼之旅”。
一开始读红楼梦,只觉得人物很多,是一本记录家族里的事情的书。
再一次读时,便有些思路。书中以贾,史,王,宁四个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为主线,描写了荣府与宁府逐渐衰败的过程。
了解故事的大概后,自己又被曹雪芹老师的文字魅力所吸引。书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十分的华丽。
比如书中最初对贾宝玉的描写: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气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脸似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对人物的.外貌描写的十分精致,似乎都可以想象出他的样子。
我觉得,不管自己读多少遍,都不能揭开这本书神秘的面纱,书中的很多地方都是相连的,或是有暗示,有玄机的,这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我想,当一个人读了很多的书,明白了很多道理,学习了很多知识后,便能散发出书香,成为一个书香飘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