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鲁迅读后感
在中国,鲁迅的出现是一个奇迹。想必大家对他都不陌生。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怀鲁迅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
怀鲁迅读后感1
郁达夫的作品,我少有读过。今日读起《怀鲁迅》,颇觉有些深沉、悲壮。我诚惶诚恐细细咀嚼文中每一个字,然而心中仍有一种不安之情。毕竟是大师之作,由我在此评说,显然有些不妥,但谈些感想还是应该的吧!
或许,正是窒息的时代气氛造就了伟人,我们渴望伟人。渴望伟人拯救支离破碎的国邦,渴望伟人唤醒沉睡着的带有奴性的人们。我们却又痛恨伟人,就像一个产生英雄的民族痛恨英雄那样。英雄固然是被每一个人所拥护、爱戴,但产生英雄的民族却是可耻的。
这样的论断或许有些大大的不敬,但这也是一个民族劣根性的表现。我会摘掉戴着光圈的眼镜,平实公正地看待一切。
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也因鲁迅之一死才射向了彼岸。这点我是十分理解的。鲁迅的脊梁是笔直的,骨头是坚硬的。对于习惯于在中庸王国和封建思想中求生存的国民来说:鲁迅的精神,是罕有的异端。而民众心理,向来是可以扑灭异端的。
阮籍、嵇康曾为一代叛逆之首,但魏晋以降,却少有人再将他们提起。明代的李贽“其性褊急,其色矜高”,但晚年却未逃厄运。魏晋文人的孤傲,得之于佛经真义;李贽的“好高而居傲不能下”,既得之神,又受之释氏之理。而鲁迅的“托尼文章”魏晋风骨刚集“尼采主义”与佛学于一身,凛凛然于世俗之上,可称得上中国历史上异端者流的第一人。
至此,我读出了这篇不寻常“悼词”的深层含义,感受到了黎明将要到时或是大地震要来时充塞于天地间的瞬间寂静。
既为异端,则生存空间就小的可怜。鲁迅的一生,备受误解、围攻之苦。北洋军阀不容他,不容他,共产党左倾领导者不容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仍被文坛的是非所牵制。翻看先生的文章,常可见其心境之苦,在无物之阵的包围之中,他孤然地挣扎着。尤其是晚年,那种“独战的悲哀”,更是长久地弥而不散。
在中国,鲁迅的出现是一个奇迹。他是“好斗的精灵”。能憎,才能爱。他的斗争性是有名的。在整整一生中,他都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作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他的文章,不是雅致的,隐逸的可供摆设赏玩的,而是深沉的,曲折而犀利的。在中国社会处于最黑暗的时候,鲁迅作为一种伟大的“破坏力量”,不可能不受到落后势力的抨击,也不可能有受到传统之俗拥护者的反对。
悲叹愈显无力、泪眼或是旁睁,灵魂与肉体尚是可以出卖的?那悲愤的脸,热烈的脸,真诚的脸的背后折射出的光芒,不正是那微红的新月吗?那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不正是整装待发的战斗者吗?
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看出了中国还是奴役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这话一点不错。鲁迅作为一个出色的思想家、文学家,而不会成为出色的实际工作的组织者和具体实际的领导者。先生一旦认准了的道路,他是不会改变自己的方向的。这正是中国人最缺少的,最难以达到的精神品格。
在专制制度还长久地桎梏着中国人命运的时候,个体的人还没有获得最基本的人的价值的时候,先生的这种反抗意识就显得十分难能可贵了。也许人们认为他不免过于冷傲,偏激,但在中国现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中,他的这种思想,这种个性,这种既深刻得片面又冷静得逼人的精神状态,不也正是中国现代人自我意识成熟的标志吗?
鲁迅的灵柩,在夜深里悄悄埋入浅土中去,甚至不敢公然立碑为念,我着实不解。伟人之一死,或亦平息不少风波,为了大局,先生最终也忘不了“团结”二字。
可敬!
怀鲁迅读后感2
今天重新欣赏了一遍郁达夫为了追悼鲁迅先生而作的《怀鲁迅》,文字虽然不多,却能够声声音的道出对于这位中国近代史上杰出人物的声声哀叹与深深缅怀之情;更能够从中看出一位爱国文人志士的一腔义愤填膺的慷慨之意。是国仇家恨,是大义凛然;是晴天霹雳,是微红的希望!
而当时正值多事之秋,外侵内扰,民无安生之日的时候;亦是英雄豪杰,志士仁人辈出的时候。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而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自当要为国为民作出一番大事业;如若不然,岂不愧对生养自己的一片热土,更无颜面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大众。
每个时代,都会造就出顺应那个时代潮流的英雄人物来的,无论是文的,是武的,都是值得后人景仰,崇敬的。而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又曾经孕育,衍生出了多少的英雄豪杰,似乎早已无从细数了。
就像是《三国演义》中那段开篇词所讲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而是非成败转头既是空,古今又有多少事,也唯有那么一句都付笑谈中了。
而尤为似鲁迅,郁达夫这样的人物,在随着时代的大潮不断推进的今天,更应该是我们值得骄傲,值得学习的榜样。想当然的既是榜样,是楷模,就不能够单单只用嘴那么一说便了事的,那是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去做,去行动的。只有如是,才能够使悠悠中华的光荣传统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得以日益的辉煌灿烂,发扬光大,并开出足以炫耀与世的花朵来。
如同郁达夫先生在这篇文字里说的那样:“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道拥护,爱戴,崇敬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说得多好啊!难道说谁就愿意去做奴隶?甘愿去做奴隶?尽管那样会得一时之风光,一时的耀武扬威,最终换来的却是一世骂名,一世凄凉,甚至是永生永世的遭人唾弃,遭人忌恨。
《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说,墨子亦有人之初性本恶之论;而无论熟对熟错,做人首先得分清好与坏,善与恶,暂不去理会那个天生的是什么,毕竟都得一步步的成长起来,一步步的摸爬滚打,历经世事沧桑;所以便要从这一步步中慢慢的学习,慢慢的认清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必需去做的;什么是需要去舍弃,应舍弃,必需去舍弃的,这才是做人的根本同关键所在。至于说什么本善本恶都不重要,重要的还是要看你的行动,看你真正的作为是什么,然后你便会是什么。而反过来说,自然应当要向鲁迅,郁达夫等等的伟大人物靠拢,再结合自身现有的条件,凭自身的不懈努力进取,才能够成就一番相对圆满,无所愧疚的人生。
不仅是鲁迅,郁达夫等等,还有以后或以前的那些杰出的,榜样式的人物,甚至还有默默无闻的,却一直在做着为国为民的好事的那么一些人,可能他或她就存在于你的身边左右,只是你无暇去用心的观察;只要你稍加注意便会看到许许多多你以前所不曾知道,不曾发现的事情。原来英雄不只是个传说,原来在我的周遭就一直存在着?可能就在你的左邻右舍之间,而你,又能够真正的看到吗?
怀鲁迅读后感3
郁达夫先生的作品,我少有读过,却都是文字较为柔美的,因而一直认为郁达夫先生是文艺的。今日读了《怀鲁迅》,颇觉意外,意外于他不同以往的强烈,更意外于自己读后的深沉、悲壮。不是没被作品打动过,却不曾此次这般沉沦。我几乎带着惶恐咀嚼每一个文字,眼过之处,颇有些触目惊心。
不同的时代会涌现不同类型的伟人,这是由当时的时代环境造就的。我们渴望伟人,渴望伟人拯救支离破碎的国邦,渴望伟人唤醒沉睡着的带有奴性的人们。而鲁迅,即如一道划空之光,着凉了当时长期被黑暗遮蔽的半边天。总是着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就是这样一个貌不惊人的“矮子”,却着实让那个时代的大地抖了三抖,着实让许多国人放掉了奴性,挺起了自己坚硬的脊梁!
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因鲁迅先生一死射向了彼岸,我禁不住拍手叫好。鲁迅先生的脊梁是笔直的,骨头是坚硬的。对于习惯于依附、服从,习惯于在封建思想中求生存的国民来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是罕见的精神,是罕见的异端。而在充满奴性的潮流中,这种异端常会被淹没,难以生存。阮籍、嵇却康曾为一代叛逆之首,但魏晋以降,却少有人再将他们提起。明代的李贽“其性褊急,其色矜高”,但晚年却未逃厄运。鲁迅先生逆流而上,凛凛然于世俗之上,可谓奇哉。
鲁迅先生的辞世,给中国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也让中国迎来一线希望。“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在封建统治了两千多年的中国,鲁迅先生的出现是一个奇迹。他是“好斗的精灵”,是锋利的长剑。能憎,才能爱。他的斗争性是有名的,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整整一生中,他都在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他的文章,不是雅致的,隐逸的可供摆设赏玩的,而是深沉的、曲折而犀利的。他时时将手中小小的笔化为利剑,直插敌人的心脏,在敌人叫苦声中引领着国民为解放而奋斗!
在鲁迅先生的灵柩前,悲叹愈显无力,泪眼或是旁睁,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是控诉?亦或不甘?那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的背后折射出的光芒,不正是那微红的新月吗?那不正是鲁迅先生在这时空的成功吗?
也因鲁迅先生之一死,使人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国家。先生一旦认准了的道路,他是不会改变自己的方向的。这正是中国人最缺少的,最难以达到的精神品格。想起先生曾写到冷眼旁观同胞被杀的中国人,个个油头粉面,外表亮丽,内心丑陋的行尸,是如此地令人不耻。这是一个怎样缺乏精神向导的国家?此时,先生的反抗意识是多么得难能可贵。他的被人们认为过于冷傲、偏激的个性,他的既深刻得片面又冷静得逼人的精神状态,不正是中国现代人自我意识成熟的标志吗?
鲁迅的灵柩,在夜深里被埋入浅土中去,甚至不敢光明正大,我着实感到不平。一个“民族魂”,却被如此静悄悄地埋没,甚至不敢公然立碑为念。先生呼喊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仍时时撞击国人的心灵,激动着青年男女向着晨光进军。一腔腔的热血青春便在呼唤中迸发,这也是给了先生最大的安慰吧!
【怀鲁迅读后感】相关文章:
鲁迅读后感01-14
鲁迅《社戏》读后感12-14
鲁迅《故乡》读后感09-15
祝福鲁迅读后感09-30
鲁迅《呐喊》读后感06-09
鲁迅与呐喊读后感03-30
鲁迅小说的读后感01-23
孔乙己鲁迅读后感04-03
鲁迅祝福读后感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