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集锦[14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
时间在故事里看着总是快的,但是转眼百年多的沧海桑田,从初代的勤奋耕耘到末代的荒凉颓败,真让人有种难以言明的感慨。发散一下,觉得儿女的教育还是非常重要的。像乌苏娜瞎了之后想起来的那些,她眼中真正勇敢的人其实是雷贝卡,而她自己心爱的子孙们没有一个拥有她所希望他们拥有的勇敢勤奋的美德。连小说前期的视点主角、前期我最喜欢的奥雷连诺上校也木有。
这个故事通篇看下来除了感慨家族的没落之外并没有特别深的感触——关于ZF和商人对当地人民造成的伤害除外——作为东半球的人,对西半球南边那个太过遥远的拉丁美洲真是知之甚少,真如小说后面附录里所说具有如此深的历史意义的话,也许布恩蒂亚家族就代表了最原始、最蓬勃、简单又有开拓精神的拉丁原住民?然后后来的ZF和香蕉公司就像侵略者,侵略了这块土地,在得不到利益的时候就果断抽身而去只剩下破败的小镇了。
而最后马孔多整个的消失,大概就是要改掉原始的.社会风气?
故事里印象最深的3个人:梅尔加德斯、乌苏娜和菲兰达。虽然最后一个我对她实在十分讨厌,但是依然觉得这个人的个性塑造得合情合理且十分鲜明。乌苏娜代表了这个家族的兴,也代表了这个小镇的兴,她的勤奋和朴实为这个家庭创造出一片美好的天地,而菲兰达代表了亡,扼杀了人性,拒绝接受新事物,迷信又保守,即使布恩蒂亚家因为历史的原因早已积累下衰败的因子,她却也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梅尔加德斯则是代表了局外人,似乎是一个“先知”的角色,他带来了新的科技,知道故事的一切发展,他更像是一种力量而非真实的存在。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2
断断续续的读了很长时间才读完这本书,读了大半本的时候还在为阿玛兰妲的孤高和不可理喻感到愤慨,还在为双胞胎兄弟的放荡感到气愤的时候,在书的结尾却感到了无比的凄凉,从拉乌尔苏去世之后,小说也快走到了尽头,联系着他们几代人的纽带没有了,这也为最后的悲剧慢下了伏笔。
一个小镇从祖先开始的开拓,到最后整个家族只有那个猪尾巴小孩儿,尤其是最后只剩他一个人的时候,不光是他孤独的问题,而是他对整个家族的.历史完全不了解,也无从知道,就是那种悲凉。带着这种悲凉整个小镇从地球上消失了,而再也没有人会了解这个小镇的历史,也无从考证。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家乡,我家是隶属于东北林区,以为林区的总部在那,我们林区的职工也都在厂部附近居住,那时候厂部一派欣欣向荣,院里的凉亭,两边的喷水池,厂部气派的大门,都是我们常去玩儿的地方,最主要的厂部的大部分设施都是由我爸爸带着他的那帮工程队完成的,还记得他在家里的时候做的凉亭上四角的龙头和蹲在亭子上面的神兽,以及做院墙的时候用水泥打的花架。
过年的时候每天都会去好几拨扭秧歌拜年的人,现在过年的时候已经没有这样的景象了,出了过年大部分时间都去城里打工了,镇里有点儿钱的都去城里买房子了,厂部也是野草横生,将水泥地面和砖地埋在里草丛里,喷水池也早就没有水了,在假山的旁边斜斜的横生出一株杨树来,凉亭也是好多年没有从新粉刷过,柱子上的漆大片大片的脱落,蹲在四角的身手和龙头已经露出了水泥的本色,丝毫没有色彩。墙根底下的野草疯长着。墙上的口号时隐时现,一派荒凉的景象。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3
文章的作者读了三遍《百年孤独》,并对作者的身世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种执着探索的精神着实让我敬佩,不由得让我想起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亦是如此,只要你有诚心,也够努力,总会有一定的收获。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其实写的就是拉丁美洲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的兴衰。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
“不团结”在我的印象里有很多解释,从片面的角度说,它是自闭的、可怕的、是要反省的、是要摒弃的。其实在职场上也不乏这样的案例,团结协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实际上我们往往是在本职工作上倾尽了全力,而忽略了其实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这也说明越是浅显的道理,越是难以企及。
偶然吸引到我的文字引导我的这次阅读,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阅读,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可能有时,读着读着,我们会发现它是在写自己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阅读的自己,这种感觉会拉着我们继续阅读;有时,当发现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出现在眼前时,那种兴奋之情无以言表。
阅读不乏是个好习惯,它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知识,也能养成价值的判断力,那我们为何不取别人所长,来逐渐提升自己呢?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4
《百年孤独》,是我用时最长,阅读最仔细、又最意犹未尽的一本书。不要说阅读时偶有跳跃,哪怕稍有懈怠,你都看不出所以然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人物之多、关系之复杂、名字之相像、情节之迷离,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可你若看进去,我保证你不想将目光移开,这本书吸引人到不想吃饭、不想睡觉的程度,连我现在写书评都是激动的。评论名副其实的存在,如果一生只看一本书,一定是《百年孤独》;如果书架上只放一本书,一定是《百年孤独》;一千年后还可能流传的老故事,一定是《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而加西亚·马尔克斯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唯一没有争议的获奖者”确是实至名归。他大概使用了魔法,给你讲了个糅合了现实与虚幻的传奇故事。在加勒比海沿岸的'小镇马孔多,一个家族,七代人,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百年兴衰,所有扭曲的战争、放纵、欲望、疯狂都写的万般合理,魔幻有趣。好喜欢这本书,最大满足了好奇、探险的阅读体验,并细细读出了《百年孤独》深入骨髓的孤独,还功不可没捋顺了所有人的人生。
曾经在喜马拉雅听过《百年孤独》,可只几个章节就因各种复杂放弃了,听书无论如何没有阅读过瘾,许多时候连反应、品味、咂摸的时间都没有,就像速食,而速食都不好吃。也曾经读过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极棒的,自然而然在书堆里会继续拿起他的《百年孤独》。读书可以发现自己的浅薄,读的越多发现越多;而读书也能带你经历许多人生,你可以读读《百年孤独》,因为只这一本书就可以带你经历许许多多人生,那些梦幻的、疯狂的、有趣的、孤独的人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5
刚看完时觉得跟以前看过的《活着》有点相似之处,写着家族的衰落。
这本书的人名重复率很高,假如不去记下的话,可能很容易忘记往前面去翻找。在这七代人重复的名字中,都带有着相似独特的性格。所以在书中乌尔苏拉说后代都重复做着同样的事情。
而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预言布恩迪亚家族最后会消失,“家族的第一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关于研究羊皮卷这一线索持续了七代人,看到最后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书中多次提到的冰块与家族第一人的梦境所联系,百年的马孔多从繁荣走向衰弱,也印证了羊皮卷的预言,马孔多是一座“镜子之城”,在世界上消失。我想了想,镜子在外人看来反射的是外面的世界,而不能看到镜子里面的世界。所以“镜子之城”永远无法被世人所知,以至于被遗忘。
书的开头写了吉卜赛人将外界的新发明带进不发达的马孔多,这更像是在反映历史上的几次工业革命,用新事物改变旧事物,随后导致社会的变迁。在这百年里,我们也看到战争,殖民,种植园,宗教的影子,还有布恩迪亚家族的各种奇闻异事。这些事件让人有想读下去的冲动。
另外,“孤独”在每个角色的晚年生活逐渐表现了出来,他们更多的是“自愿孤独”,让人有点想不明白。可能是旁人无法进入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6
当我看完这部小说的时候,我竟然惊奇的发现这部小说与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都是描写一个家族,而且极力将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淡化模糊,重点叙述故事内容和勾勒人物个性。其次,巧妙的将虚幻和写真的写作手法融合在一起,使整个故事情节无限伸展,无边无际,使小说中的人物无限穿越,鲜活如生。最后相似的地方,就是人物众多。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影子。再一次佩服加西亚.马尔克斯,但对人物个性描写还是及不上曹雪芹,不同的是马尔克斯写完了,曹雪芹却没写完,留下一个巨大的遗憾。
印象中的南美是一个很独特的`地方,有神秘的玛雅文化和原始部落,也有现代文明和工业革命。美丽而又富饶的地域和勇敢勤劳的南美人却过着贫苦的生活。他们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没有经历过一二次世界大战,但是发展却远不及欧洲和北美。从哥伦布发现他们之后,就变成了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后来又成了葡萄牙人的殖民地,成了冒险者的天堂,同时把战乱也带进了这个地方。就如作者的故乡一样,到如今,也还在战争不断。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有这样一句歌词唱到“孤单是一群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最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总不能明白其含义。后来反复琢磨设身处地去考虑,倒是有些懂了的苗头。正是因为孤单,才使一群不甘寂寞的人儿齐聚在一起,彼此消磨着对方的时间,去宽慰自己的颤抖的心灵。而与此对立的,纵使这群孤单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在纸醉金迷中沉沦,自己内心的墙依旧把自己圈存在哪只有自己的密闭的空间内,所以他们注定孤单。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7
去年的时候知道了这本书的名字,今年年初生日的时候朋友送了一本人物自传给我,《活着为了讲述》,作者就是本文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当时跟自己说,我是不会去阅读《百年孤独》的,因为害怕表达出来的情感会过于悲伤幽怨,惧怕自己承受不起,后来不小心看到了这本书的封面,我就忍受不了,太过喜欢这本书的封面了,喜欢到可以盯这样封面看很久很久很久,就这样,我还是开启了本书的阅读旅程。开始时,我脑子只冒出这样的词:荒谬,荒诞,荒唐,不可理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开始意识到孤独无处不在地包围淹没这里面的`每个人物,虽然有多处情节描写了令人充满激情愉悦的欢爱场面(好吧,我觉得这欢爱场面的描写一点也不含蓄。),但是,很快,应该是眨眼间有恢复了孤独的气氛,明明里面的人物都有自己活着的事情做,有目标,还充满活力,但是那孤独就像空气幽灵一般,挥之不去。
更加令人奇特的是,书中的人物,书中描写的生活场面跟我们现在的生活差太远(也许是我未能了解到作者的创作背景才会觉得这样奇特。),在书中,金钱,名利,生死,悲伤,亲情等这样世俗的事好像一点都不会干扰这人们的生活,爱情会折磨人,可也很快能够翻篇,也许也没有那么快,但又似乎很快,一个人为爱情而死好像也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事,就好像是你吃饭了这样平常的事,在那个世界里,人活得虽然孤独,但可以活得自我,不会被外界所累,没有无病的呻吟,没有怨天尤人的叹息,虽然荒诞,但是我喜欢他们的纯粹。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8
在读《百年孤独》之前,我一向觉得我是个容易入书入戏的人,但读罢《百年孤独》,书里面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正因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正因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爱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刻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坚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理解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能够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我坚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9
在嫣然的岁月里跳跃,我被撕扯得衣衫滥缕,明眸空洞。回首,惊觉春已无处寻觅,我早被遗忘在冰雪处,伫立成百年的孤独。
夜,来临了,我抛开日间的华丽,发现自己除了孤独,竟然一无所有。月忧伤地隐去半个身子,用朦胧的云罩着。翠叶密处,藏着一只黄鹂,它在寂寞地唱着: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
我如枯槁的木乃伊,坐成千年的寂寞,枯萎的心,无力再弹起清风明月的篇章,只有让孤独肆意地决堤。
在与世隔绝的马孔多里,浓缩着一个世界,浓缩着世界上的各类人,也浓缩着世上所有的孤独。
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的所有角色,像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虚无比的灵魂。我在读这本书的同时,从里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读出了我们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孤独。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位屡经失败,却又百折不挠的科学家,总是拥有着无尽的幻想和无穷的毅力。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学先驱者的影子,狂热和冷淡,鲁莽和沉着,探知的欲望和放弃的意念,各类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体现。他试图用磁铁挖掘黄金,试图将望远镜作为武器,试图把水银冶炼成金子。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于朝夕相处的'妻子乌尔苏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为。可是当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谜底时,他却被当作疯子,被捆绑在栗树树干上,被迅速地遗忘。昔日的炼金梦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里已成虚无,他只能忍受着生与死之间横亘的痛苦――无尽的孤独。马尔克斯似乎在用这个,表达着对所有的开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0
我想当家族里的其他人看着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孤独的站在那颗栗树之下,不由得悲从中来之时,他们也会这样安慰自己。只是他们没有想到身陷悲剧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祖先,更是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
我试图去看透那个似乎与这个世界重叠的结界,和那群似乎与世人重叠的孤独患者。女人们大多无法敌过自己的感情而沦陷于无尽的孤独漩涡,男人们为女人和事业角逐终身,最终沉寂于落寞。百年的`人与故事都似轮回 般重复,却又个个精彩,篇篇动心。在那里:
吉普赛人带着飞毯和水晶球给马孔多带来混乱与惊喜。
梅尔基亚德斯如幽灵一般捣鼓着他的炼金术,脸上闪着向往的光芒。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站在那颗栗树下,仰望天空,喃喃着无人能懂的语言。
乌尔苏拉以她那比男人更宽阔的臂膀为子孙们提供庇护,终了此生。
庇拉尔·特尔内拉坐在那张吊床上,双眼无神,感知着扑克牌带给她先知的预言。
……
在那个故事里,世界紧簇在马孔多周围,而马孔多因这个家族而诞生而辉煌而没落而消亡。
看书时,我就像一个纵眼旁观一切的老妇人,穿梭在马孔多的大街小巷,打探着有关这个家族的传说,每晚在心细数一遍这些年来我所见所闻的故事。我见证了这个家族的崛起,也看清了它结实的身躯内部那颗支离破碎 的心;我看着那些孩子们长大,也看清了他们在沉重希冀下的不愿再向外窥探的心灵;我了然牛皮纸上记载的家族史,也看清了纸上不能言说的满是荒唐的眼泪。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1
直接点说,看完的感触就是以女人为时间轴线,贯穿这个家族兴盛、衰落、灭亡,男人作为主角,重复的姓名,重复的性格,重复的孤独,延续着、呼应着、轮回着、演绎着、推动着整个书的前进,不同时期的奥雷里亚诺和何塞·阿尔卡蒂奥身边发生着不同的故事,见证着马孔多小镇的变化,而马孔多又和本书的男主角一样,从始到末,合上本书又回到原点。
作者对于每个人物的刻画都淋漓尽致,内心孤独的'描写比较细腻,读起来整个家族就像跳不出的怪圈,不同的故事相同的孤独。找不到本书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查过本书的背景还有看了几篇别人的读后感后,发现了原因:相同姓名相同孤独命运的“奥雷里亚诺和何塞·阿尔卡蒂奥”身上带着的不同的故事,是当时拉丁美洲的真实映射,马孔多人们思想的固守陈规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的状态,间接指出落后的原因。我觉得是这些不同故事的进展,才是本书获奖的重要理由之一,当然作者以这种手法的描写同样令人惊叹不已。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
1、解放思想,快速地接触新事物,认可新事物,不要固壁自封,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
2、多与别人交流,不要把自己的不愉快累计,能消化就消化,消化不了的找朋友谈谈心。
3、自身的努力大于一切,最近看到的一句话“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只有让别人感觉你有利用价值,别人才会与你交朋友,高看你,而这一切就是自己的拼搏上进为基石。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2
花了一天的时间看完了的316面的名著,其实我是颇感自豪的,百年孤独读后感。最早听说百年孤独的是在语文教材——显然,已经忘了教材里面讲的是哪一片段了,不过根据原著我着实想不清有哪个片段值得放进中学生教材的——倒是孩子们启蒙的故事能放进小学里。小说讲的是马贡多以及起主导的一个家族百年来的兴衰。
其中人物未及红楼梦多,但是由于**关系着实不少(第七代那个长着尾巴的孩子就是近亲结婚的杯具呀),以致闹得有点复杂。但是能在如此**中把每个人物都点到而且又足以让读者了解他们的性格特长,同时还能使小说叙事依旧清晰流畅,不得不佩服!除了乱,小说还给人异常的'感觉便是:好多牛人呀!男性中热衷于探索与发明的、热衷于战争以求自安的、热衷于研习书籍的。当然也有**的好财的。女性中更不乏佼佼者,操劳百年的第一代祖母,特立独行的美人(升天也算是),和情夫供养原配至死的情人。各大人物不论在榜样还是借鉴都有足够大的影响!据说小说写的其实是拉丁美洲的命运——惭愧,历史蛮差。
只是觉得小说的人物蛮值得研究研究,毕竟那么一个风云世家不是盖的。我看的是黄锦炎译本,教材选的貌似也是此译本,看着蛮符合口味的。还发现了另外一桩趣事。百年孤独写于1967年,82年作者拿了诺贝尔奖,而90年由于亲眼目睹盗版问题,作者曾动怒: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其作品,包括百年孤独。直至20xx年4月20日新经典拿到其中文版权。6月才有正式授权版的百年孤独。这意味着,此前的所有译本都是没有中文版权滴!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3
这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一个家族所有人命中注定的孤独与轮回,从逃避孤独,到拥抱孤独,到最后被孤独啃噬。
书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人名冗长重复,确实会增加一些阅读障碍。前期离不开人物关系图,不然读着读着就不知所云了。
不禁感叹作者对小细节的运用。有时不免心生疑惑,在如此鸿篇巨制中,这样一个小细节,难道就仅仅只为了展现魔幻么?后来的情节。会让你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于我而言,书中有很多“荒诞”情节。比如说那个吉普赛智者死后忍受不了孤独,于是选择复活,最终下了布恩迪亚整个家族的预言,详细程度令人惊讶,羊皮纸上的预言必须历经百年才能破译,可也无济于事,什么也不能改变,还不是在破译时整个家族从这片土地上完全彻底的灭亡。
书中虽然有数不清的人数不清的事儿,还是有几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美人儿的纯洁无暇,天真烂漫令人陶醉,最终灵魂和肉体都升天我也没有震撼,因为这样的人真的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正如在《围城》中,唐晓芙最终没有和方鸿渐在一起,如此完美干净之人,作者自然不愿意她最终落入泥沼之中)上校的`发动的战争,上校的归来后的空虚;丽贝卡的失眠症,让人知道遗忘是多么可怕,书中唯一没解开迷应该是她为什么杀了自己的丈夫,其实我也不懂,可能是被家族孤独诅咒了,没权利和丈夫幸福的生活,杀了丈夫,陷入无底洞般的孤独;阿玛兰妲的对爱情婚姻的恐惧……
有些句子还是很发人深省,适用于现实世界。很多句子看的时候都想写下来,但又想继续看下去不停,就忘了写,于是乎,看完后,那些吸引我眼球的句子就成过眼云烟了。
孤独不同于寂寞,在孤独中思考,反思,进步。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4
说来很惭愧,我一直没读懂《百年孤独》,对它也没有热爱之情。但王浩百凉对《百年孤独》的研读远在我之上。常言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呵,今天正好相反,“学生拥有一桶水,而老师才有一滴水”。于是,今天语文课的讲台属于他,不属于我。于是,“王老师”跟大家分享他的阅读感受。
这个“王老师”做事可真认真,备课本上写满了心得体会,重新整理他的阅读思路;更难得可贵的是,他还摘录了一些作品里的精彩片段,复印成讲义发给同学们,颇有点大学教授的“范儿”。
登上讲台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醒同学们,要走进这样一个长篇小说,先得从心态开始调整,要带着积极的态度与文字接触,这样才能读懂文本;其次,他比较了不同的译本,他认为不好的译本会影响人的阅读心情,好的译本会更让人容易走进作品;他手头的译本是范晔的译本;第三,他拿中国作家余华的《活着》来比较,让同学们对《百年孤独》多了一份亲近感,因为很多同学看过《活着》。
有了这样的铺垫,大家对作品就有了情感上的接受。当进入故事情节的时候,“王老师”讲述了作品较为经典的.情节,概述了主要人物,分析了作品的主要特色……同学们时而哈哈大笑,时而低首读书。
作品是《百年孤独》,可讲课者和听课者都不孤独。
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还是讲课的同学中板书最多的老师。不过,“辣”字一定让大家印象深刻,我想。
【百年孤独读后感】相关文章: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悟10-29
百年孤独读后感08-29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03-31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04-30
《百年孤独》读后感08-30
百年孤独读后感07-22
百年孤独读后感07-22
【精选】百年孤独读后感08-07
《百年孤独》读后感08-31
《百年孤独》读后感【荐】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