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合集】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
宸:这些材料有什么用呢?
涵:我们来做小实验吧!
两人开始摆弄电池、电线、电珠
涵:(惊喜地)看:电珠亮了!
宸:你教教我,我也想让它亮
涵:电珠放在电池上,用一根线通电。
还是不亮
宸:我发现秘密了:电池的两头是不一样的,一头鼓起来,一头凹进去。要把电珠放在鼓起来的一头……
以上是宸和涵两个小朋友在探索区的对话。我把它记录了下来,并在活动评价时读给了小朋友听。小朋友的反应时这样的:
佚:哦,你们两个真有办法!下次我也去做实验!
弈:你们两个是科学家,长大像吴健雄奶奶一样!
特:电珠很烫会触电吗?……
多么有意思的谈话!当你静下心来,走近孩子聆听并记录他们谈话时,你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纯净美好,我多么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将孩子们的童言趣语记录下来。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幼儿园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繁琐。环境布置、区角材料的准备、培训作业、成长档案、随笔、论文……手头的文案好似永远都写不完。
理想是美好的,相信每一位老师都和我一样有一颗爱孩子,想尽力做好这份工作的心。也懂得记录孩子的一段话,一个活动的精彩片段对孩子、家长的意义是多么的深远。孩子们会觉得自己的话是多么的重要,因为自己的老师会花时间写下来。家长会觉得孩子的想法是重要的,因为老师把它们记录下来并且在学习环境中认真地呈现。
在真实的幼儿园教学环境中,幼儿的一日生活都是安排得非常紧凑的,特别是大班,一个环节紧接着又一个环节。刚开展完一个活动,又得马上准备开展下一个活动了。一个上午老师们往往忙得喝不上一口水。即使在游戏时也很难驻足于某个游戏区来静静地聆听,或置身于游戏中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去捕捉那些精彩的瞬间,因为还有30多个孩子需要老师去关注。所以常常是走马观花而遗漏了许多的精彩。
因此记录、解读孩子语言背后隐涵的意义的最佳方法是和同事、家长的共同合作,让那些不在对话现场的人也能参与到解读和挖掘意义的过程中来,这就是目前作为幼儿教师对于“记录”这个工作所能尽的微薄之力吧!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2
你觉得儿童是什么?对于儿童是学习者,是和你密切相关的人的这种说法,你的看法是什么?成人倾向于持有两种认识儿童的观点:儿童是“空白”的,儿童是有能力的,你持有哪种观点(或是你在这两种极端之间)会影响你对待儿童的方式:你如何与他们互动,如何向他们提问,如何应对他们的想法以及不断涌现出的对世界的看法,以下是我记录的一则案例:
一次美术活动,涂色画一大苹果。幼儿通过摸、看、闻和吃等的活动已经对苹果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用红色把苹果的形状画在纸上,然后请小朋友拿红色的蜡笔涂色。当我走到明明旁边时,只见她正用绿色的.蜡笔涂色。“明明,你怎么用绿色笔呀,你看小朋友的红苹果多漂亮呀!”听我这么一说,明明吓了一跳,连忙用手捂住画,并来回搓动,仿佛要把画的颜色搓掉。
看着她这样,我又好气又好笑,说:“没关系,涂绿颜色也挺好看的,只是绿苹果还没熟,不好吃呀?”听我这么一说,明明笑了,捂着的手也松开了,说:“老师,我姑姑就吃这样颜色的苹果,她说可好吃了,我是给姑姑画的苹果。”听他这么一说,我仔细一想,对呀,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说起苹果就常常是红苹果,画苹果时,认识苹果时往往是以红色苹果为标准,仿佛苹果只有一种颜色。当孩子在生活中看到了绿苹果并画了出来,说明孩子对事物有自己的认识,我们所给的唯一标准反而限制了幼儿对自己认识的表达机会,我们应当尊重、表扬幼儿对自己认知的表现。
如何更好地教育幼儿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对儿童的认识,尊重孩子的体验,与孩子在共同的探索中认识和发现事物。让孩子有用眼睛看事物的机会,并承认每个孩子的感受。原来我们的教育观是多么的让人不安,因为它压抑了幼儿的自主性,甚至幼儿个性的发展。我们在教育儿童时,本质上幼儿没有自主的权利,它只能听老师的,否则那就是错的。这一切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包括幼儿。承认幼儿的认识尊重幼儿是幼儿学习和探索世界的动力,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让我们转变教育的观念,一同伏下身子,从幼儿眼中看世界,了解、理解、尊重幼儿,走进童心世界,把认识和探索的权利交给孩子。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3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中,对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的角色定位也做了十分到位的解析,让我们知道如何在与幼儿的对话中进行自我反思,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在学习环境中,试着把过程录下来,过后再来反思自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语言表达和互动的有效性,从而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今后自己在与幼儿的互动中能够“游刃有余”寻找突破口。
书中提到:时不时地反思一下自己在促动型对话中所承担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用录音机或录像机记录下自己与儿童的互动对话,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根据对话记录你可以对自己提出一下几个问题来进行进一步的反思:我问了哪类问题?我是否应用了其他一些策略,如总结和重复?这些问题是否启发了儿童更多的思考?有些问题会局限儿童的.思维吗?
提出问题进行反思在一开始会让教师产生些许的恐惧,因为它挑战了教师的权威。其实那是促进自我成长的助推剂,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分析自己在与幼儿互动对话中的表现,并全面地解读自己。
首先,解读自己的角色,也就是自己在与幼儿的互动对话中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我们都知道应该是支持者、参与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那么在与幼儿对话时,我们的语言是否真的起到了这些作用呢,可能还是需要再对自己严格地审视一下的。
其次,要解读所提的问题,而不是针对提问者。只是解读和评论客观的问题,而不针对具体的提问者。问题要客观,并且不能伤害个人情感或侮辱人格。
最后,解读交流的质量,而不是自己的话语。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花语的“你来我往”,要确保能理解儿童所说的话,而不仅仅关注自己的语言。师幼间的对话应该是动态的,相互联系的,特别要关注是什么促成了对话,对话的主题是什么,而不仅仅关注儿童对教师问题的回应,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学会理清思路,进而清楚地表达。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4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本书第三章《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中讲了“一日对话活动安排”,文中既讲到了如何利用“来园与离园”、“点心时间与进餐时间、“不受干扰的游戏和探索时间”来展开自发性对话,也讲到了如何在一日活动中找准时机开展促动型对话,让师幼、幼幼间有充分对话的机会。
审视自己的教学,一日生活似乎真的被排的满满的,几点到几点干什么,每天都是规定好的。虽然师幼、幼幼也有交流,比如:早晨幼儿会告诉我一些有趣的事情,我会简短的和他们聊一聊;每天上午都有“晨谈”,和幼儿谈论最近特别有趣或需要注意的事情,幼儿也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平时幼儿有什么问题或疑问都会耐心解答;游戏中通过与幼儿对话引导幼儿更好游戏,帮助幼儿解决矛盾……
但是,我知道这些还远远不够,有时只是满足回答幼儿问题,不会和幼儿一起讨论,去深入探究。比如:早晨幼儿来告诉我,“老师我穿了新衣服!”,我会说很好看,会问他谁买的。然后,我会考虑到现在是晨间游戏环节,草草几句后就会“催促”他赶快去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吧。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多,正如书中描写的那样:似乎老师的职责就是赶紧让孩子加入满满当当的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去玩、去学,根本想不到停下来大家聊一聊。
不但师幼对话没有充分挖掘,幼幼互动的机会就不多。因为平时除了游戏时幼幼交流较多,其他时候几乎都是教师占主导地位。比如:有时学习活动前我在发学习材料,会让幼儿耐心等一会,因为感觉就一点时间,如果他们一说话就很很疯、很吵,再要让他们安静下来学习又要多花一些时间了。有小朋友如果讲话大声还会对孩子说不要讲话,没有问孩子在说什么就否定他们对话的`行为了。还有很多类似情况,教师常常要求幼儿休息不要讲话,或者引导孩子去操作、完成任务,也就不自觉地就影响了他们聚在一起对话的机会。
看了这本书,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理解孩子想表达是好事,应创设师幼对话、幼幼对话的机会,鼓励孩子与老师、与同伴多交流,这才是尊重孩子的表现,也是促进孩子发展的方式。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5
学会探究儿童的想法——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
教师的谈话是为了促进儿童成长,培养其独立性和学习能力,拓宽儿童对自己、对于世界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为了考察儿童知识或是控制他们的思考和行为,那种只是为了找到一个正确答案的教师谈话被称为“封闭式”谈话,这种谈话无法发现儿童关于话题的丰富图式,下面是一组是教师与一名儿童正在玩动物玩具的时候的一段封闭式谈话:
教师:这是什么动物?
幼儿“马。
教师:对了,它是什么颜色的?
幼儿:黑色的。
教师:是的,你还看过另外一种颜色吗?
幼儿:白色的。
这样的谈话没有试图去发现儿童先前的只是经验,另一种教师在谈话中会使用“开放式的”问题和评论来引出更多的信息,在同样的情境下,开放式谈话的内容是这样:
教师:这里发生了什么?
幼儿:马在跑。
教师:噢,还有呢?
幼儿:这个男孩想骑马,但是马跑了。
教师:那会怎么样呢?
幼儿:他等着,他的爸爸会把马抓住,看见了吗?(向教师展示一个代表爸爸的玩具小人)
教师:那爸爸怎么抓住马呢?它跑得那么快。
幼儿:马上的绳子,马被套住了,爸爸会把绳子套在马上,小男孩就能骑到马了。
在第一段的.对话中,教师的提问几乎没有为幼儿关于马的想法和知识提供信息,这些问题是封闭式的,教师只了解了幼儿能辨认马,知道马的一些颜色。然而,第二段的对话透露了更多关于幼儿的内容,教师开放式的问题是为了让幼儿尽可能多地找出幼儿对于他正在玩的动物的知识,教师知道幼儿有了这些知识:马跑得快,人骑马,爸爸帮助解决对于孩子来说太难的问题,绳子可以用来抓住马。这个话题同样激发了教师的好奇心:幼儿说的绳子是套索还是缰绳?幼儿是否见过像他爸爸这样能够解决很多问题的人呢,关于骑马,他还知道些什么呢?这种对话对于发现他先前的知识来说是更为有效的,符合幼儿的兴趣并能促使其学习,它也让幼儿独立思考。
开放性谈话能发现幼儿的想象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先前知识运用到操作中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应该多运用开放式的谈话,了解幼儿更多的信息,培养幼儿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精密性,不断提高活动的效率。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6
每次寒暑假,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放松身心尽情享受这短暂的假期外,还有一件事情可不能忘记,那就是给放松的“灵魂”充充电。这次的寒假,又会有怎样的神秘礼物等着我们呢?《老师,你在听吗?》一书,探讨了师幼之间的谈话艺术,以及通过对话教育幼儿的好途径,着重围绕教师如何创造一种民主对话的环境,如何支持高质量的交谈,如何鼓励、支持对话的学习和发展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在有限的语言能力前提下参与对话进行了阐述。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对于年轻教师的我们来说,无不是一份丰盛的大餐,慢慢咀嚼,在仔细品味中收获所需的营养;无不是一次全新的充电,慢慢感受,在滚滚的电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无不是一场美好的旅途,慢慢体验,在新奇的景点把握美好的瞬间……
每天在与儿童的对话中应有一些问题是为了揭示儿童的想法,但仍有一些对话是为了准确地从儿童那里了解信息。但慢慢地,更多的对话是要弄明白儿童的想法,教师要开始逐渐询问儿童的'意见和想法,而不是主观臆断。当孩子们中产生一些特殊的想法或特别的想法时,作为老师,我们应尊重他们的想法,努力地支持他们。
在一次画“切开的西瓜”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们把西瓜的瓜瓤画成红颜色或者黄颜色,可是在最后完成的作品中,我发现一块西瓜被涂成了粉红色,是茜茜画的。我也没多想,就问她说:“平时我们吃的西瓜只有红颜色和黄颜色的瓤,你怎么乱涂颜色了呢?”茜茜只是一贯地保持她甜甜的笑容,没有说什么。这时保育阿姨正好进来,听见了之后,她笑着对我说:“也没错的呀,没有熟的西瓜不就是可以那个颜色的吗?这才“恍然大悟”的我赶紧又当着大家的面对茜茜说:“原来你画的是没熟的西瓜呀!”她想了想之后害羞地点了点头。于是我便把茜茜的这一特别的想法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大家一致认可了她的想法。此时此刻,我在尊重茜茜自身想法的同时,也保护了她的自尊心,同时也为其树立了绘画的信心。
再如角色游戏,有时我们老师往往会以自己的喜好把一些观点、想法强加给幼儿,而没有认真倾听、尊重他们的想法。书中提到在准备活动或材料时,教师可以让儿童自己来选择材料制作的一些东西。其实,在我们的角色游戏中,尊重儿童的想法也可以很好的落实、体现。就拿“百宝箱”游戏来说,老师可以通过这个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缺少游戏材料或想增加游戏情节时,自主地到“百宝箱”中寻找可以替代的“宝贝”,让游戏更加顺利、精彩地开展。最主要的是,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真正地做游戏的主人。
新《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教师应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和幼儿之间应该是平等、友好的一种关系。让我们一起努力,尊重幼儿,尊重他们的想法,把倾听作为我们的习惯,多倾听孩子,多用心观察、了解孩子,让孩子们更加自信、乐观、大胆地成长,你会发现,孩子们比你想象的要更棒!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7
《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中有很多真实的案例,每当读到这些案例时我都会想:如果是我来处理这些案例中的问题我会怎么做?
在《学习与老师的儿童观》一篇中提到了一个关于让孩子们协商处理是否拆掉积木的问题,在我看来一些孩子长期玩一个区域,并霸占废旧材料,我肯定是要“劝”这些孩子把材料拿出来,然后让别人来搭。当我看到书本中佩吉和戴夫老师是如何引导孩子自己协商处理这一问题,以及孩子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时,我才恍然大悟:我的“劝”或者说“建议”其实不是尊重孩子想法的表现,他们因为知道不能霸占玩具,知道要听老师的话,通常都会“服从”老师的建议。但是,孩子真的内心就“服从”而不挣扎了吗?看了案例我就觉得至少让孩子来协商,让孩子来做这个决定,他们内心应该会不那么挣扎,会更心甘情愿一些。
我还想到类似的案例,两个小朋友抢一把椅子,都认为这把椅子是自己的,我尝试让其中一个孩子谦让一点,告诉他们抢东西是不对的,要谦让一些,但孩子没一个肯让步的。我只好换一种口气说:“既然不能肯定谁的,那我只好拿走了,你们要么做旁边一个空的凳子,要么自己去搬一个新的凳子。”结果其中一个孩子坐了旁边的空椅子,另一个孩子还是坚持要他们抢的`椅子。我又对坐在空椅子上的孩子说:“你已经有椅子了,那你愿意让他做这张椅子吗?”坐到空椅子的孩子点点头。问题是解决了,和平的解决了,可是从头到尾的“劝”或“建议”都是老师的意愿,都是成人认为什么是对的,然后让孩子照着做,觉得这是尊重孩子,其实只是流于表面。
我们也许真的应该像案例中的佩吉和戴夫老师那样,让孩子自己协商解决问题,正真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是让孩子听从。不仅注重师幼间交流的有效性,也关注孩子间的交流,让幼幼之间也能有更多交流与沟通,通过交流了解彼此,解决彼此的冲突。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8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是由美国教育工作者丽萨。波曼女士所着。书中共有八个篇章,分别为《学习与你的儿童观》《教育环境中的对话》《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促进对话》《收集对话》《解读对话》《倾听处于语言发展中的儿童》《有目的地运用对话》。
第一章向我们讲述了理论学习下的教师儿童观,每个老师都会有不同的儿童观,正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样,他们不同儿童观的产生原因是因为理论理解的不同,所看到的事物和现象也会不同。
第二章阐述了开发儿童思维、支持儿童学习的对话的特征和类型。
第三章讨论了学习环境和课程设计的问题,并给教师提供了一些实用性的建议,比如环境的空间布局、课程的时间安排、课程的材料组织,以及促进儿童对话最有效的学习情境等等。这些鲜活的案例正好给我们一线教师献上良策。
第四章种探讨了教师在促进儿童对话中的作用。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和故事,向我们阐述如何引导儿童小组学习、向儿童提问、挖掘儿童对新知识和新经验的理解以及组织对话的策略。
第五章则向我们简单介绍了收集对话的内容、收集对话的'方法。
第六章介绍了解儿童对话、理解儿童产生的想法的策略。
第七章主要讲的是某些儿童不善于表达,那我们教师该如何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想法。
第八章讨论了一些利用对话的方法,和家长交流,和儿童分享,以及指导你的课程设计的方式。书中列举了通过儿童的游戏、绘画、建构作品、对材料的探索、区角操作和深入对话等多种方式来拓展思维的例子,将学习理论与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本书想幼儿教师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要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把握对话的实际、创设对话环节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技能与技巧。全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有助于幼儿教师更好地了解儿童,反思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纠正自己的不适宜言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9
《老师,你在听吗?》第七章,让语言发展中的儿童加入对话这一节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小女孩:她叫劳拉,6岁。她拒绝和学校中的任何一个人说话,包括他她的老师、同学。但是她在家绝对是一个爱说话的孩子,她在家里会经常和家人说起学校的事情,而且每天早晨都乐意来学校。在学校的休息或午餐时间,她也会和其他小朋友在教室玩耍。但是在学校她就是不开口说话。
她的老师没有抱怨,采取了“接收现在的劳拉”的策略……突然有一天,劳拉第一次在班级中讲话了。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我突然瞥见劳拉的小手高高的举在半空中。我是多么兴奋,我努力克制自己,等到正在说话的小朋友发言结束之后,我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转向了劳拉。她给了我一个很简单的回答,接着我们继续我们的教学活动。孩子们似乎也明白这对于劳拉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通过脸上的表情来为劳拉的表现感到高兴,而不是用一种让劳拉不知所措的过分激励的方式。”从那天开始劳拉并没有奇迹般地在学校的任何时间都开口说话,她依旧保持她的安静不语,但是她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更加自由自在,并且偶尔会用语言和她的同伴分享她的想法……
我读着读着不由自主地联想起我们班的小C,他长得人高马大,他也是这样一个不爱讲话的孩子,每天早晨来园见到老师、阿姨是他最尴尬的事,因为他很不愿意说“老师早!阿姨早!”他喜欢一个人看书,看书的时候会自言自语,但是一旦有人走近他便不再发声。他很要好,每次老师布置的手工、绘画都力求完美,因为动作慢常常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于是大哭大闹。当他有求于老师的时候,也常常拽着老师的衣服,用手指着某件物品让你猜测,如果你领会错了他的意思,便又是一场疾风暴雨。
大班开学到现在已经快一个月了,这个月里,他没有发过一次脾气,阿姨说小C长大了,进步了。可是恰恰相反我却多了几分担心,因为这一个月里我几乎没听见他的一点声音,哪怕是哭声。我多么希望小C像劳拉那样突然有一天也能高高举起他的小手或是主动跟老师,同伴说话呀!
我能为他做些什么?这是我目前需要明确的事。他喜欢看书,他对汉字认读感兴趣,在这个时候跟他交流汉字也许会更令他舒服、自然。重要的是可能要营造一种对话的氛围。如:亲切的态度、积极地鼓励性的回应以及对他能力所表现出来的信任,能让他渐渐找到安全感,然后慢慢地参与到对话中。
不管这些对于小C来说是否有效,我必须尽力去尝试。我相信:要有耐心,并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成为有学习成就的一员;我也相信有付出一定有回报!我静等着花开的美妙瞬间!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0
丽萨。波曼所着的“老师,你在听吗?”一书的序言中有这样一首小诗《我希望》,诗中这样说到“我就是那个忧伤的孩子,一直在黑夜里唱歌。我希望有人听见,并且在我耳边,用很小、很小的声音,赶跑恐惧和惊慌。牵着我的手,轻轻的带我回家。”让我似乎听到了孩子的的心声,他们在呼唤成人的温暖与呵护,呼唤成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渴望成人的支持与关爱。在每个孩子的.心目中,老师就是一个神圣的使者,老师的话有时对孩子来说就像是圣旨。当孩子忧伤时,老师一句轻轻的宽慰的话,就能让孩子转变心情,开心很久很久,这就是单纯的孩子。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总是要求孩子认真听,仔细听,那么作为老师的我有没有好好听孩子的话呢?在这本书中的第四章“促进对话”中提到了有效的倾听对学习和人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而教师有效的倾听儿童的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认真的听了,才能对儿童进行教育。在我们班有个叫辉辉的孩子,很调皮,平时班里只要有什么事总有他的份,例如:洗手时玩水把水泼在镜子上,泼在同伴的身上。户外活动时把所有的器械都拿出来之后又跑开了,等等类似的事情有很多。有一天吃过午饭,我带着孩子们在校园中散步,孩子边走边在我的引导下,观察着种植区的植物,在孩子们都在为看到自己种的花生长出苗了而兴奋时,一阵不和谐的争吵传来了。
我一看又是辉辉,正握着拳头,面红耳赤的和旁边的明明争论着,当时我就来气了,呵斥住了辉辉,辉辉很不服气的放开了拳头,跟着大家回到了教室,之后我就安排孩子们午睡,看着辉辉还是气呼呼的样子,我决定和他好好的聊一聊。于是就有了一次平等和谐的对话,也就是这样一次对话,让我重新审视了辉辉这个问题孩子。在谈话中,我知道了一些事情的真相,原来散步时辉辉看见有一颗花生露在泥土外面,就想用手把花生埋到土里,明明偏说他把花生挖出来了。而之前发生的诸如玩水的事,辉辉说是想给镜子洗洗澡的,不小心才会弄到同伴身上的。因为每次老师都会在小朋友面前凶凶的批评他,所以他不愿意说,而这次的对话,没有其他人在,他觉得很轻松。
看来一些孩子平时可能是调皮了些,但他们也不是每次都无理取闹。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候,老师一个无心的批评会给孩子留下永远的阴影。老师要做的不是盲目地判断谁对谁错,而是应该静下心来,耐心地听听孩子们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做孩子心灵的呵护师,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爱吧。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1
有幸翻阅了由丽萨·波曼女士所着的《老师,你在听吗》一书,让人受益颇多。全书共分八个章节,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让我们确立科学的儿童观和学习观,学会把握对话时机,掌握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促进、收集、解读、应用对话的技能和技巧等。
本书运用了大量的教学实例,深入浅出,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分析孩子。翻开导言部分,作者例举了两类未能投入学习的类型:一种是以安东尼为代表的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孩子;一种是以安东布列塔尼为代表的被动学习的'孩子。
读完这两个例子,不由让人深思,其实我们的身边不乏这两类的孩子,可我们在的教学工作中却往往忽视了他们。记得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他在幼儿园里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他话不多,在学习活动中有时也能举手发言,而且也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喜欢满活动室乱跑,平时早晨来园后总是静静地坐在小桌子边上画画、捏橡皮泥或者折纸工。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他的的确确是个‘好孩子’。他不像那些调皮的孩子那样,容易给老师带来麻烦,也不像那些能力弱的孩子那样,经常需要老师的帮助。
所以他尽管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却容易被忽视。可当我们私下和孩子的家长了解情况时才发现,原来孩子在家话很多,而且也非常活泼好动,这和他在幼儿园的表现是完完全全两种不同的样子。
正如书中坦言的,对这类孩子而言,“学校似乎不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可以探索世界、满足好奇的地方,而是一个取悦老师、做个‘好孩子’的地方。”通过本书的学习,让我意识到这样的孩子其实是被动学习者,尽管他们有时也会发言,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自然而然体验不到探索学习的乐趣。对于这类的孩子同样需要我们教师的关注,我们必须因材施教,从他们的兴趣点入手设计课程。孩子只有当处在一个令他们感兴趣的学习环境中,他们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2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中,古德拉教授认为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是要使教室成为“开放的教室”,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也就必须成为倾听的教育者,可见,教师的倾听与对话是多么重要。
事实上,倾听与对话发生在每一个教室,每一处教育场景,我们平时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其实,在通常情况下,教师使用的对话以向幼儿传递信息为主,而不是真正在倾听儿童,有的老师想有意识地改善这样的现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总是不能达到与幼儿互动比较理想的状态。
读到书中有一章是“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也许我们能够从中领悟到一些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需要做的一些最基本的工作。书中指出:在鼓励开发分享和主动倾听的环境中,对话得到最好的生成和发展。聪明的老师明白物理空间、活动安排和气氛是如何通过互相作用给孩子以机会,让他们谈话、互相倾听,安全、自在地分享自己的想法。
特别是提到对话空间的内容时,解释的极其详细,包括全班对话的空间、小组对话的空间、一对一对话的空间。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学会为幼儿的对话提供空间,在哪些空间全班可以对话,在哪些空间小组可以在一起谈话,在哪些空间一对一的对话可以发生。
想起近期听过一位青年教师的语言活动,在所有环境中,教师采用的大部分都是教师对全班这样的一个对话模式,导致了整个活动的氛围都是处在一种比较躁动、又略显死板的状态中,教师在上面说的很累,而下面的幼儿虽然一起说了,但是却缺失了个别幼儿表达自我的机会,没有了体现幼儿自主性的空间,并且将幼儿的倾听忽略,这样的语言活动是无效的,幼儿在这样的时空里得不到真正的语言领域的发展,所以教师还是要认真地研读这本书,习得一些有益的方法,进而转化为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有效手段,最终促进幼儿的发展。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3
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儿童观是很重要的,儿童是“空白的”,儿童是有能力的,你持有哪种观点会影响你对待儿童的方式,你如何与他们互动,如何向他们提问,如何应对他们的想法以及不断涌现出的对世界的看法。这段话,让我感触很深。
记得一天早餐过后,小朋友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游戏区域玩了起来,孩子们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秩序是那么井然,让人感到老实似乎多余的。可安静没有持续多久,就开始热闹了起来,孩子插好的刀枪等都派上了用场。李翔装着怪脸,拿着刚插好的剑向刘帅打去,陈维的大炮向唐欣的机器人炸去,张笑飞的刀向刘建强的宝葫芦砍去……活动室里顿时像战场。
我走过去,把散落在地上的插片一个一个地捡起来,他们看到我在捡积木,都不打了,低头捡起积木来。我把捡起来的插片放在小桌上,搬来小椅子,坐下来开始插。孩子们都围了上来问:“老师,你插什么呀?”“机器人,可我不会弄。”“我教你。”刘帅又重新坐下插机器人了,并且认真地教我插着。“给我个红插片,再给我一个红插片,不、不是这种,是梅花的……。”孩子们东找西找才凑齐了插机器人的插片。机器人插好后我拿在手里,说:“这个机器人真不容易插,要是一下子撞坏了多可惜,咱们应该建立自己的基地,保护自己的武器。”
“那我们怎么玩啊?”孩子们问我,我说:“我想通过猜拳,谁赢了谁就可以冲出基地,碰一下输家的武器,同时拆掉他武器的部分,拿到自己的基地,插在自己的武器上,你们说这样好吗?”孩子们欣然同意了我的建议,高兴得玩了起来。游戏过后孩子们都对我说:“老师,今天我们玩得特别开心,以后你还跟我们一起玩吧,你不会的我们教你。”
以往遇到孩子们打闹的情景,我总是采取制止的方式,让孩子们安静下来,但是这样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破坏游戏的情绪。实践证明效果不理想,其实,孩子们插好的物件就是用来游戏的`,而非摆设的。满足孩子们活动与游戏的需求,这是老师的教育职责。放下老师的架子,走到孩子们中间,以一名游戏者的姿态参与孩子们的游戏,自然而然的引导孩子的游戏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而且还可以得到孩子们那颗金子般的童心。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4
在《老师,你在听吗》一书中曾经说过:“对教师而言,理解学习理论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学习观和儿童观,会让人产生不同的观点。丽萨·波曼女士在书中例举了三位教师面对孩子扔积木时出现的不同看法:一位教师觉得这是孩子调皮的表现;另一位教师认为这是孩子想获得他人关注的表现;第三位教师则认为这是孩子在表达无法用语言解释自己需求产生的挫败感。
每一种观点的产生都是教师们的学习观和儿童观的`产物。这些不同的观点又会引起教师产生不同的言行,“教师的言行会创造出一些条件支持可以引起儿童学习的对话或是扼杀儿童相互交谈、彼此倾听的机会和渠道”,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学习观,意识到儿童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他们是独立的学习者。
作为教师,虽然我们都认同儿童是有能力的,可我们的行为和言语并不总是一致的,我们在每天和孩子的日常互动中却常常会忽略这个观点。当面对能力弱的孩子时,我们往往缺乏耐心,总是不由自主的包办代替,没有给他们留下足够探索、思考、操作的时间。
在书中作者提倡我们要跟随学习者而不是书本来创设课程,这是对我们忽视儿童的深刻提醒。“只有在真实的生活经验情境中,儿童才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在开展大班社会活动《兄弟姐妹是一家》前,我对孩子们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宇宇刚去过大草原,可去的时候并没有真正遇到过赛马节,因此我在活动中认识蒙古族的部分中增设了观看赛马的环节。
当赛马的视频播出后,立刻引起了宇宇的兴趣,他显得非常兴奋,因为宇宇对蒙古包、摔跤、骑马等蒙古族人的生活特色印象深刻,有一定的前期经验,所以他看边主动向同伴们介绍了很多自己在草原上的所见所闻。
同时也引起了他了解其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将自己的旧经验与新经验联结在了一起,从而建构了新的知识。这让我感悟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时刻关注孩子,“只有了解了儿童的先前知识与经验,你才能识别并为他们提供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学习经验。”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相关文章: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04-30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09-03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作文(通用30篇)09-07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04-30
你听,多美作文04-26
你听多美作文06-11
那是你吗作文02-25
读《丁香花你在天堂能听见吗》有感11-04
你是那只小猪吗作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