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锦集14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后四十回写她死于难产,并不符合曹雪芹原来的设计。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泊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香菱的第三首诗是这样的: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香菱的成功,一方面说明了她自己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小说四十九回写众人看了她第三首诗所说的“无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此,香菱住在大观园里更为名正言顺,她做副册第一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这是今天读者的阅读难点之一。许多人草草看过,以为作者无所用心,这是可惜的。书中诗词,往往是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的,每个人的诗作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有些诗作,还点明了人物的处境与命运归宿。如上引香菱诗第三首中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实际就是在说香菱目前的情况。因此,仔细品味书中诗词,也是欣赏《红楼梦》的乐趣之一。
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还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识。从课文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较欣赏唐人诗作,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
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黛玉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另一侧面的反映。从某种角度说,黛玉比宝钗其实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
课文中写到的其他人物,如探春、湘云、宝玉等,着墨不多,都是陪衬人物。但作者轻点淡染,也颇见精神。如写湘云健谈、探春机敏,就符合她们一贯的表现。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第一次邂逅《蒋勋说红楼梦》,是同事郑萍推荐。没想到,居然一见钟情。
《红楼梦》一直是梦中情人,那些不同的版本,不同的解读,正象它的不同侧面,时不时冒出来,吸引着我的注意力,而蒋勋老师,早就听说的台湾知名文化人,他的解读,自然是第一时间订购。
蒋勋是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和画家,也是一位红学家。蒋勋曾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处处都是觉悟”.《蒋勋说红楼梦》仔细地讲解了《红楼梦》的一到八十回。每一讲,蒋勋都会参照文本,解释文本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让读者认识《红楼梦》,爱上《红楼梦》,理解《红楼梦》。
蒋勋在讲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讲到王熙凤的服饰,曾这样解说:“再看颈部‘项下戴着赤金盘璃璎珞圈’。璎珞,是一种珠宝,镶在黄金面板上。项链跟项圈不同,项链是比较细的链子,而项圈通常是一个很宽的黄金做的板状的东西上面镶着珠宝。‘赤金盘璃璎珞圈’,就是有点发红的黄金,上面打出了小的龙纹,龙纹上再镶上璎珞的项圈”.蒋勋这样逐字逐句地讲解,可以让读者们更加深刻、细致地理解《红楼梦》。
蒋勋在讲《红楼梦》的时候,很注重对“情”的理解,他曾说:“我觉得《红楼梦》一直在讲一个‘情’”.在讲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题目时,说道:“这两句的第一个字是‘情’跟‘意’,十九回整个在讲人世间的情意:宝玉和袭人的情意,宝玉和黛玉的情意。这种情意本身是可以扩大的,如果宝钗真正大度的话,也许也可以加入。我常跟朋友讲,十九、二十回是最让人百看不厌的,因为它没有大事发生,只有日常生活的悠远、情意的深长,这是作者写的最好的部分。”
在四辑的解读中,我慢慢分享蒋勋老师对青春、对美、对人性、对智慧、对生命状态的透彻认识。
在阅读《蒋勋说红楼梦》的过程中,渐渐进入悲悯、同情、宽容、通达、坚持、谦卑、救赎、无分别、净化的修行过程。
蒋勋在对《红楼梦》的解读中,不仅引领读者去认识这些隐藏在文学背后的生命状态、情感,而且引导读者从不同的'现实生活场景中观察美,体验美的力量。“美,其实是一种拯救。在人性众多的阻碍之中,在生命众多的困惑迷惘之中,美,使人有反省、有思维、有渴望、有向往、有对伤痛的悲悯,也有对喜悦幸福的期待。”
蒋勋老师以慈悲做为生命的底色,以美为救赎。
台湾最喜欢的几位大家,居然都是学美术出身:刘墉、席慕容,还有蒋勋,或许由此见美之于生命的意义。当然,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有一颗柔软的心。有美的感悟力,便可于细微处发现生命的光芒;有一颗柔软的心,便可于细微处体谅他人的心境。
我现在读了四辑读完了,真想对蒋勋老师说声谢谢!或许,这一辑一辑慢慢出版,也是一种修行,让我们慢读,因为蒋勋老师说过:“我一直在《红楼梦》里面修行。我想在假期读余下的四辑。真希望,就这样和大家一起读着《红楼梦》慢慢变老。”
或许,他本来就是希望这个阅读的时间变得长一些,让籍着慈悲与美的阅读成为读者的生活态度和思维习惯。
听说林青霞每周从香港飞到台湾,专门去听蒋勋老师的一堂“说《红楼梦》”的课,因为听了蒋勋老师的课,令林青霞“安定”.我们一本一本追着读,亦算是各得其所了。
完成了与《蒋勋说红楼梦》四辑的约会,生命中多了些许的柔软,些许的细腻,些许的关怀。这就够了,生活还在继续,修行是一生的功课。诚如蒋勋老师说的:“《红楼梦》这本书读到某一阶段,你会希望走进人间,在六合夜市、官场、商场……进入滚滚红尘,你将会更懂《红楼梦》。所以《红楼梦》的结局不在小说里,它的结局是在现实的人生里,因为曹雪芹经历过现实人生的起伏跌宕。”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红楼梦读后感600字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闲来无事,翻开了蒙尘已久的名著——《红楼梦》。它着实很厚,掂在手里就已失了些打开的勇气。
于是,在一个潮湿的雨天,我怀着恭敬的心情,走进了这个繁华落寞的梦里,和作者一起,见证了一个大家族,由兴盛走向衰败;一众红颜,最终万艳同悲;风流人物,一抔清土掩风流……
许多人都喜欢娇弱多才的林妹妹她的多愁善感惹人怜爱,她的敏感多疑让人心疼,她的才华横溢使人钦佩,她对宝玉的一份痴情,更是引人感叹。可是,却不能和她心爱的男子共度一生,这又是为何呢?她难道不如宝钗吗?论文采,宝钗不比她;论容貌,她也是绝代风流的俊俏美人;论背景,她是贾母的亲外孙女。哪儿就输给了宝钗?我苦苦思索了许久,却是参不透。也许,那时的时代,需要的不是这样一个锋芒毕露的清傲女子,而是像宝钗这样的大悲大俗之人。看到这里,我虽心中不快,却也依稀觉得有理。
且不必说,宝钗是一个标准的大家闺秀,她有着殷实的家庭背景,同时也受着良好的教育。所以她深谙人情世故,有着很强的生存智慧,性恬淡,识大体,得人心。这样的一个有德有才又有貌的女子,多少须眉都是求之不得的,所以贾母最终选她做了宝玉的内助,不失为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可怜的黛玉,持着一身傲骨,只求与宝玉有一段公平,纯粹的爱情,都不能如愿。在宝玉踏入婚姻的那一刻,她离开了这个污浊不堪的世界,带着不舍,怨恨,迷茫,不甘……这样的结局,让人无奈。看到这一节,我也沉沉的叹了口气。
我想,黛玉这样孤傲的女子,本不该存于人间,受那世俗的玷污。“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总算也实现了她的誓言。
再看凤姐,读者们都忌惮她心狠手辣,狡诈,贪婪,我个人也不喜欢她的逢迎做作,阿谀奉承。但是,同时我却也很佩服她的才智。能在庞大的家族中走到她的位置上的人,少之又少。可是,纵使是有了这样的地位,付出了这样多的心血,到最后,都化作浮云,说没就没了。她千算万算,却独独漏了算计人们惶惶的心。做了太多的恶行,终究只落得个凄惨的.下场。这是不是也在变相的告诉我们,“物极必衰”,“应果报应”呢?
女儿中的代表人物只是这些,其实还有许多。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可叹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男儿中,一个宝玉,不得不说。他出生在这样一个富贵的家庭,不知到底是可喜还是可悲的。他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和对封建礼制的反抗让我动容。尤其是他对黛玉的一片发自肺腑的炙热的爱,让我十分感动。他不满已有的封建传统,奋力企图逃离这个牢笼,却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封建势力的残酷压迫。他失去了他心爱的林妹妹,最终弃家出走。
多么可叹啊!这些辛酸的命运!
《红楼梦》是一个悲剧,我看到后来都不忍再看下去。那样大起大落的人生,那样可悲的命运。这让我感到,人生世事无常,有谁能参得透这人间沧桑?只是从此,我懂得,在辉煌的时候,也要想得到脚下的万丈深渊;在跌到谷底的时候,也要看得到头顶的一片清明。
如今的我们,不用再背负着过去那样的压力,可以随心的打造自己的人生。就像我现在,可以暂时抛下课本,捧起这一世繁华消遣时间。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呢?可以爱,就去爱吧,可以争取的就快抓紧吧!
正如鲁迅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只不过是一介书生,才疏学浅,就敢在这里品尝中国的历史大作,还发出些鄙陋的见解,真是献丑了。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我虽无酒,此时也已微醺了……当真是满纸荒唐言啊!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说起《红楼梦》,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那段恋情吧,这恋情因生不得在一起,死后也无法相见而显得难能可贵,刻骨铭心。我阅读《红楼梦》后,也对他们的恋情感到可惜,然而我却还是不为他们没在一起而感到惋惜。林黛玉只适合养在深闺中保护起来,如一只容易受伤的金丝雀,没了主人的保护和爱惜便不能久活。而贾宝玉正好就是哪位不能带给她幸福的主人,贾宝玉这个人,说傻不傻,但也不是太过聪慧,他只是一直都在随心所欲的活在世界上,他的存在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在于他表现了作者的意识和当代社会的阴影面的投射,不好的地方在于正是他的性格造成了他和林黛玉不幸的一生,不能拥有美满的结局。要我说还是薛宝钗和贾宝玉更加相配,薛宝钗要容貌有容貌撑得起一个家族的面貌,足够有当家奶奶的气场,且也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不想林黛玉一样处处敏感,总觉得别人话中有话,最终因为这多感的心而劳累了身体,最终香消玉殒。薛宝钗容貌,性格,气质,对贾宝玉的关心都足以为她赢得当家少奶奶的头衔,然而就因为当时社会的以夫为天的封建思想,使得她如此一位有才气,集美貌与智慧与一身的女子败在了一纸休书上。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能起来,只能郁郁寡欢,最终也落得个不太美满的结局,而贾宝玉呢,他辜负了一个女子的一生,又毁了另一位女子的一辈子,最终也只是考的状元却最终落得个皈依佛门的终局,正如曹雪芹自身在文章的开头便写到的那些伏笔一般,一个似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最终分散两地,全是虚幻,也全是泡影。
小说中主人公的不幸结局也暗含着作者的落魄和不幸的人生,原是豪门的曹雪芹却因正值革命时期而没能当上状元,也没能在官场上有所大出息,小说中贾宝玉的前半辈子幸福的人生可能就是作者的过去吧,也只能说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落魄了的作者其实内心深处还是在深深眷念着过去纸醉金迷的繁奢的生活吧,而贾宝玉之后所经历的贾府落魄,也正是作者生活开始衰败的投影吧。可能也正是由于作者生前经历过的真实生活的巨变,贫富的差异,生活的不顺心,使得他终于从过去那种腐烂,颓败的生活中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和隐藏在社会深处的黑暗气息。人心的异变与自身身份的改变给了曹雪芹一个蜕变的机会,正是因为他亲身经历过了奢靡的生活,他才通晓那些大家族里的规矩和方寸,也明白那些复杂的人心和大宅里的勾心斗角吧,结合了自身的人生经验,曹雪芹使得《红楼梦》中那些人物生活都活了起来,那些人物的言语,行为,动作,仿佛跃然纸上。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树下悲歌葬花的林黛玉,说出男女是泥和水的贾宝玉,有那通身气派的老祖母,一个个人物在小说中活出了他们精彩的一生,不可谓曹雪芹以示面面俱到了,还有众人那影藏了一生悲欢离合的人物诗,和那一出出暗含的.玄机,直令看的人觉得内心痛快,但在阅读书中人物的一生时也不禁引起我们对于当今社会的反思,那时候的封建社会的坏习性和不良风气是否延续到了今天?那时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是否在今天仍然出现在了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当中,那时的对百姓的迫害,大家族对百姓的欺压,法律对贵族的庇护是否在今天还活在社会那个阴暗的角落?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并不只是一个人的思考,也不是一群人的深思,而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世界全体人民的深深自我反省与自我监督。
《红楼梦》的魅力当然不仅仅只是这些,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是如此的出彩和丰满,看着《红楼梦》,仿佛就看到了整个社会的气息,仿佛触摸到了古代珍贵非物质文化的躯体。那不仅仅只是一本书,一本小说,它是另一个名为《红楼梦》的世界的载体,使得另一个世界得以以这种媒介和我们这个社会相接触。这或许就是红学的诞生缘由吧!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在这样一部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的古典小说中,那些鲜活的人物中我惟独对宝玉和黛玉这两个人物最为倾心。而倾心于他们的原因是从他们对封建等级观念的反抗、对爱情的真诚和那逃脱不了的悲惨命运,给我所带来的心灵的撼动。
整部《红楼梦》我可以说只对其中三个情节印象极为深刻,那就是:宝玉与黛玉合看《西厢记》、黛玉葬花、和黛玉焚稿。
一部《西厢记》让宝玉与黛玉情窦初开,两颗年少的心相怜相惜地走在了一起,从此轻狂的少年因了黛玉懂了几分爱的深沉和执著,让我第一次从这里感受到了爱的伟大力量。自小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宝玉、自恃祖母的宠爱,成为贾府上下人人都奉若宝贝的小祖宗,整天和那些丫鬟小姐嘻嘻笑笑,打情骂俏,而不务正事。然而这样一个十足的纨绔子弟,在清纯脱俗的林妹妹面前,却是十分的乖巧,正验了当今的一句套话:好女人是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再难驯的烈马也会变得温顺而可爱。
自幼出身凄凉,因丧母而不得不投靠外祖母的黛玉,第一天进贾府的门起,就牢记着母亲说过的话:不可多说一句话!虽然也很被外祖母所疼爱,却因为父亲的败落和无能被贾府里的人所歧视,那种寄人篱下、看尽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她,又怎的不多愁而善解?所幸的是有一个宝玉全心身的爱着她,这是她生命里唯一的一束阳光,也是贾府唯一能让她倾心的人,然而,在那种等级门第观念森严的社会,一个柔弱的女子,她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吗?
这样的爱情对于黛玉乃是“水中月、镜中花”,遥望而不可及,所以,她终日里以泪洗脸,枉自嗟叹!一颗敏感易碎的心更添几分落寞和凄凉。
黛玉葬花的一幕是《红楼梦》的经典之处。一个清丽哀怨的女子,荷着一把花锄,在满园的落红中独自伤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想起自己的身世,想起一身的病痛,和那渺茫的爱情,怎不叫人惆怅!又怎不让人伤怀!一个多情美丽的女子,一个不染纤尘的才女,终因了现实的残酷而郁郁寡欢。
最让人催人泪下的.还是黛玉焚稿的一幕:宝玉被骗得与宝钗成婚,喜庆的鞭炮声中,黛玉重病在床。当贾府沉庆在一片喜庆中,处处是欢歌笑语时,黛玉的生命却已经走到尽头。临终前她一遍遍呼唤着宝玉的名字,可是除了她贴身的丫鬟紫鹃外,就只有那只一直陪伴她的鹦哥了。当灵巧的鹦哥叫着:“宝哥哥来了,宝哥哥来了!”的时候,满腔的哀怨终让黛玉爱恨交加,她绝望地将那些记载着她与宝玉爱情的诗稿化作了灰烬,命比纸薄的她在吐尽最后一口鲜血的时候,叫着的仍是那个“负心人”的名字!
这样让人肝肠寸断的一幕,将整部小说推向高潮。而宝玉在得知林妹妹已去,对着那鹦哥和紫鹃大哭:妹妹我来迟了,我来迟了时,此时此刻的读者无不被其深情所感动,跟着那宝玉一齐痛哭流泪!
在宝玉心里,黛玉便是他生命的一切,黛玉已死,就意味着他的生命被抽空,这样的躯壳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人已经形同虚无,于是,看破红尘的他终于抛开一切,选择了出家。
只仅仅是出于封建家庭礼教的反抗吗?不是,还有他对爱情的专一和执著,当爱的人已经离去后,那曾经的美好也随之而去,既然爱已随厮人而去,自然心也死了。哀大莫过于心死,再多的荣花富贵都是身外之物,相比他心中的爱情,自然轻若鸿毛。
本无资格评论这样一部红学巨著,怕肤浅的理解亵渎了曹雪芹先生的力作,也不想让自己的浅薄被大家所唾弃,因出于对曹雪芹先生的仰慕、对《红楼梦》的喜爱,还有对宝、黛爱情的赞赏,才写下这篇文字,愿我们懂得珍惜爱情,更愿天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奇特的一部小说。
我读红楼,感悟最深的大致可分为两点。
第一,有感于《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之因此能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并不仅仅仅正因它在资料上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更重要的因素还取决于它巨大的艺术魅力。从小说的人物看,它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近五百人,而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数十人,例如林黛玉的尖酸刻薄,薛宝钗的温柔敦厚,贾宝玉的如傻似狂,王熙凤的诙谐幽默等,这些典型人物,各自都有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特征,早已成为人类艺术画廊中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在银屏上盛演不衰。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上看,《红楼梦》改变了以往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故事单线条发展的'单调模式,创造了一个完整宏大而又浑然天成的网状艺术结构,四大家族及众多人物,情节结构安排巧妙,虽然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互相联结,却又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从小说的语言上看《红楼梦》,曹雪芹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语言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丰富的发展,使小说的叙述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准确洗练,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堪称经典,作者往往只用三言两语就能传神地勾画出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林黛玉进贾府那段,王熙凤说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似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样姑妈偏就去世了!她这几句话,不仅仅夸奖了林黛玉,而且赞扬了探春姐妹们,还博得了贾母的欢心,充分显示了王熙凤圆滑世故的特点。
除此之外,小说中的超多诗词歌曲根据人物的不一样性格而作,更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第二,有感于《红楼梦》的主题,《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关于它的主题,历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诚如鲁迅所说的那样:“道学家看见淫,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但我们细读原著,就会发现,作者所要展示的主题,其实就是人生有限,天地无情的痛苦和无奈,是留恋完美的人生而又对人生美中不足的哀惋与感叹:人生为何要生老病死、离合悲欢?
小说中透过不一样人物之口,反复吟唱的这一旋律,正是作者历经世间荣辱后的人生感悟,也是《红楼梦》乃至历代文人所极力探索的永恒主题之一,例如,元春贵为皇妃,但却觉生活“终无意趣”;迎春误嫁中山狼,不久便被折磨至死;探春虽然“才自精明志自高”,但却“生于末世运偏消”,为了家族的利益被迫远嫁异域;惜春看破红尘,出家为尼,“独卧青灯古佛旁”史湘云虽然“英豪阔大宽宏量”,但最终却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带发修行,结果“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其他诸如香菱、晴雯、尤二姐、尤三姐等等,乃至大观园“女儿国”中所有的女儿们,都无一不是以背剧结局而告终的,但是,曹雪芹的这种人生感悟是用心而非颓废的,他对人生乃至世间一切完美的事物都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当人生与世间的真善美被无情地毁灭时,他才在怜惜悲悯中发出了无奈的感叹,综观全书,《红楼梦》主要在“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这一既诗化又真实的理想世界中展开故事情节,以“无故寻愁觅恨”的贾宝玉为主人公,透过他的独特视角和亲身经历来感悟人生,探索自然,充分展示了青春少女及世间之美被毁灭的无情和无奈。
以上就是我对《红楼梦》的浅谈,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就受到了普遍的赞赏和喜爱,红学各派各持己见,然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红楼梦》巨大影响和无穷的艺术魅力!,然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红楼梦》巨大影响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 篇7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情。”记得几年前初读《红楼梦》时,对于书中人物,除了我们那位多情的玉兄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袭人了。这么说来自己也觉得十分奇怪,而此话叫大家听了自不免更加称奇了罢,莫不都要问:读罢“红楼”,不仔细记忆“十二钗”中的女子,反而对一个丫鬟念念不忘,怕不是也受了宝玉之染而犯了呆劲罢?然而当时我确实就是这样,只是“呆呆”地喜爱袭卿一个。
有些朋友听说我如此,总是要怀上一种同我辩驳的态度来对我说:“袭人那么讨厌,你还喜欢她,有毛病!”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这事同我争个面红耳赤,总之是要我“放弃”袭人、要我同他们一般地去厌恶袭人。但我却始终“固执己见”,从不曾动摇过分毫,闹到最后,此事在我与友人们之间也就不了了之。其实说到朋友们嫌恶袭卿的根本原因,我却也知道并且理解——那全是由于“高某人”之故,事情的根由,只是我们那时所读到的还都是百廿回通行本《红楼梦》(其时我也尚还不知“石头”的其他版本),在思想上大大受到了后面伪续四十回中“高兄”劣笔的“感染”。
说句实话,当我将百廿回通读过一遭之后,也曾多少对我以前的想法产生了质疑,觉得是否自己从前“看错”这“丫头”了?但由于我实在是爱喜她在先,而且爱得深、喜得切,所以,念头挣扎了一回,也就不再去理会袭卿后来的`“大转型”了,只还将她当作心中的最爱。之后的几年,这等念想一直不改,无论旁人如何嗔谤于她。这或许就是我的“恋到痴处尽包容”罢。直到后来,我由于受了“红潮”的影响,也开始自行“钻研”(不过也就是自娱自乐罢了)起《红楼梦》,这才逐渐对它有了略深一层的了解,得知了它竟还有许多异本、晓得了“程高本”的伪劣之处。如此,我便更加确定了自家先时对于袭卿的看法与“爱恋”,我便更加不再“惧怕”于朋友们的争驳了。
记得最开始喜欢上袭人,还只是因为从书中看到她温柔贤惠、知事通理,处处都从宝玉一面设想,总觉同双儿(金庸先生《鹿鼎记》中人物)有些相似,但她又比双儿有过人的地方,便是她对于宝玉的一些“不是”总不会像双儿那样过分地去迁就,并非事事都大顺其意而行之。后来,在读到了附带“脂砚斋”批语的“石头”以后,通过那些夹杂在正文字里行间的小字,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袭人其女,她在我的眼中、心里似乎更渐清晰了,我竟好像是曾经同她终日相处过一般。
重读“石头”,我因了先前对袭卿的“恋”,对于书中有关她的文字就决意不再轻易放过,总都是反复读之再四,包括“脂批”。只觉得此女越读越能见出她的不平凡处,越“探究”得仔细就越感到她不像个丫鬟,以为她简直就该名列“十二钗”中才好,“十二钗”中无她,实在可惜!等到得见“脂批”点醒,被“告知”袭卿该是“十二钗副册”之首,我才略觉释怀——想她既出身丫鬟,自不好当真与“十二金钗”并列,但将她列于“副册”之首,却也再合适不过,试问舍她其谁?再想想袭卿于书中的种种行事,套用“脂砚”一话,曰:爱煞!爱煞,当真令人爱煞也!我只想再跟“批”一句:堪得此女为伴,夫复何求哉!若还有不能理解我者,且随我仔细回忆袭卿种种。
可还记得“枫露茶”与“奶油酥酪”两节文字,特别是后事,旁个丫头子对那李嫫嫫擅吃玉兄特为袭卿所留吃食时的态度如何?而后来袭卿自家却又是如何从中调停而过的?——她只说虽然爱吃那些,但因早前吃多了闹肚子,倒是不敢吃了,之后就要宝玉替她剥栗子,就此将事情揭过,恐怕宝玉再像“枫露茶”那回一般,一怒之下摔出什么东西来惊动贾母。“脂砚”则在此处批曰:通部袭人皆是如此,一丝不错。足可见,后文之中袭卿性情依旧这等温柔和顺,根本不是“高某人”所“续”那般的“招人嫌恶”!
红楼梦读后感 篇8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主耳目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串始终。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确当事人,但也有着相称高的地位。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寂荒不满,林黛玉终极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您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铺才华,违背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往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气力是如斯菲薄单薄,在贾府她究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玉,最后望破红尘,做了和尚。岂非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斯,众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主意太极端了。“您死了,我往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终极还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往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稀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望着自己的昆裔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望似没有挣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往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众人为了“得道羽化”,而是了无牵乖冬望绝红尘豢上挝人圆滑,讨人喜欢,她终极终极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
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进贾荚冬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挡。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斯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尽?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绝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还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还是舍她而往,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终极也未得幸福。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毫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尽未几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尽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尽差不了凤姐很多。
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委曲,一她是姨外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斯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再拿她与宝玉结婚之时,乘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来说说我自己的见解,我自以为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主意都不够了解。我只是以一个凡人的角度来思索。
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斯,也不等闲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躲起一般,在我望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躲,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眼前,她是贴心,在外人眼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安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也许是家景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斯,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究竟不是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归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归自己?固然她是强者,我个人以为将自己埋躲并不是件容
红楼梦读后感 篇9
在闲暇的午后,坐在书房中,一杯香茗,一本《红楼》,可谓,悠哉。能在百年之后,品读这一经典,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又可谓,幸哉。
——题记
《红楼梦》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妈妈的影响下,我至今已读了三遍。书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尤其是书中对于人物的描写,那可以称得上是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无不令人叫绝。例如宝玉的风流潇洒,黛玉的多愁善感,宝钗的雍容大气,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其中的一位老人家,却让我在前后三次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有了三种不同的感觉。她便是——刘姥姥。
初读时,第一次看到这个角色,是在荣国府外,一位“村气”十足的老妪,牵着孙子,不停朝着府内张望。接下来,刘姥姥的形象似乎固定在了丑角这一类型中,插着满头的花朵,喝得酩酊大醉,见到华贵的餐具和丰富的菜肴惊叹不已,甚至还说出了“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引得举桌的夫人小姐们掩腹大笑?当时我想刘姥姥就是作者在这稍显沉闷的情节中安插的一个使读者发笑的闪光点,仅此而已。对此,我并不深究,只一笑而过。
再读《红楼梦》,书中的`人物已不再陌生,再加上情节的辅助,对于许多人物的看法,我也改观了许多。而那位作为“笑星”的刘姥姥,我也不再认为她是一位单纯的丑角。作为一位“久经事故的老寡妇”,她初次见到贾母时会立刻想出一个奇特的称呼“请老寿星安”,这是多么的巧妙而恰当!此后,和贾母的许多对话又多么得体。当在筵席上鸳鸯和凤姐设计取笑她时,她将计就计,博得了众人的欢笑,此时的她心里是雪亮的,只不过装傻罢了。她还会投贾母和宝玉所好,讲一些稀奇的事儿,那样的“信口开河”让我刮目相看。另外在二进荣国府时,王熙凤要刘姥姥为自己的女儿取个名字,说要靠靠老人家的福。这是作者埋下的伏笔,将来“事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的故事由此开始。在这个时候,刘姥姥这样一个老妪却比贾雨村这样的饱学之士更讲义气,更能担当。因此,我认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作用除了好笑,还注入了一份难得的小智慧,大义气,大担当和同情心。
第三次读《红楼梦》,我在不经意间和作者已有了细微的心灵交流,合上书本,细想,在整本书中,和刘姥姥年龄相仿的贾母,生活在大观园中儿孙满堂,安享天伦,而刘姥姥呢?只有和板儿相依为命。那些照辈分来看本应称刘姥姥为“奶奶”的红楼小姐们却讽刺她为“母蝗虫”,对她进行百般讥嘲。刘姥姥在《红楼梦》的主题中看似不重要,就是不写这个人物对于整部故事的发展似乎也并不产生什么影响。实则熟悉曹雪芹的读者,大概都知道作者的一生何其坎坷,他出生贵胄,享惯荣华,后来家道中落又受尽贫苦无援之苦,故深知朱门深锁的生活空虚,也深知一切卑微无依小人物的哀愁,为了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深入的感受,于是他塑造了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希望借她的眼睛一探富贵豪门之奢侈浪费,不自知惭愧,反以穷人开心。
但反过来,试看贾府那些高贵的太太小姐们以及那些有权有势的管家奶奶们,有谁能像刘姥姥这样心地淳厚,遇事待人都能满怀一颗感恩的心?那一些生前享尽富贵荣华之辈,到头来,还不落得像贾元春才选凤藻然暴毙而终、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样的下场。而刘姥姥呢?一对孙儿得以安享晚年,可叹命运弄人啊!《红楼梦》的作者用这样一个乡村老妇人和那么多的城市贵妇人来作对比,此时,刘姥姥就成了一面镜子——一面折射出大家族“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腐朽欲垮的丑态的镜子。仔细想想,在这表面看似繁华的背后早已是大厦将倾,形同枯槁,而刘姥姥的行为似乎揭示了这一大家族破败的命运!“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读了三遍《红楼梦》,认识了三遍刘姥姥。“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感谢这位老人,通过对她的一次次改观,我渐渐拨开了这红楼之中的一场“富贵烟云”,更体会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
红楼梦读后感 篇10
把《红楼梦》合起,却感到心中气愤难平,“曹伯伯,如果让一个人让黛玉开窍,她一定会与宝玉有一个完美的结局的!只是当时的社会毁掉这一段爱情罢了!”曹雪芹眯上眼睛,哈哈大笑起来,“那就让你去劝劝她吧。”他意味深长的看了我一眼,转身离开……
凉风习习,丝丝沁人心脾:缕缕细雨,是可怜的黛玉在暗自垂泪?我推开贾家大院的大门,往日的辉煌已化为乌有,只有那山坡后的花冡依稀可见,黛玉啊黛玉,痴情的你是否怨恨宝玉?
潇湘馆——
“林姑娘,宝二爷为何送两条破手帕给你?”我不解地问道。你羞涩地莞尔一笑,不语。我知道问也是没用的,只好作罢。夜晚,我看见你的窗户还透出橘黄色的灯火,不由心生焦虑,怎么这么晚了还不睡?轻轻敲开门,却见你一脸的羞红。只见旧手帕上题着: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林姑娘,二爷可对你是一往情深呢!”我故意逗你,你却愁眉苦脸,“只可惜我是生在父母双亡的不幸家庭,又有谁能替我谋划这门亲事呢?我又何尝不想与他......”说到这,你竟然心生悲凉,轻声抽泣。“姑娘,既然两情相悦,为何不去勇敢地争取呢?贾母会为你做主的!”你的`脸上浮上一层红光,却很快黯淡下来,把目光移向窗外,“我始终不是贾家的人,如何使得让贾母替我提亲?罢罢罢。”
你又提笔写下: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黛玉啊黛玉,从这时起,我就觉得你和宝玉的爱情最终只会以悲剧结
束,你的怯弱,无情地斩断了你与宝玉的未来,如果你能更加勇敢地去争取,或许你们现在就不会阴阳相隔,或许你就不会郁郁而终,或许你们会更加幸福。黛玉,你可知道只要你能给宝玉一个肯定,他一定一定会全力以赴,你们就能冲破封建世俗的枷锁,过上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当然,前提是你能向前迈进一步!
沁芳桥的花冢——
我扶着你慢慢行走着,或许你想起了与宝玉的往事,叫我去拿手帕来,我应了一声,便转身离开。回来时,却见傻大姐在一旁哭,你的脸一阵苍白,毫无血色,我知道,宝玉要迎娶宝钗之事已被你所知,残酷的现实使你一病不起。黛玉,你的心是悔恨还是怨恨?
黛玉床前——
“姑娘,别相信那些闲人的话,二爷如此重病,怎能成亲呢?许是那些丫环拿来开玩笑罢了,别坏了身子!”我劝道。尽管我知道是你自己的一念之差,使你陷入如此悲痛的心情,但我还是不忍让你这样伤心。无奈,你只是笑笑,一阵猛烈地咳嗽,竟咳出好多血来,也因此一病不起。“姑娘,你为何不去亲自问问二爷?或许,他也是有苦衷的!与其这样猜忌又不知真相,还不如问个清楚明白!”我着急地说。“何必问,最后只会更加伤心罢了。”你一脸的伤痛与凄凉,清秀的脸庞滑下一行行的泪。我想说什么,但也知道说什么也无济于事,对于忧郁、寡欢的你,我能做的只有陪着你流泪。你病了,贾家的人都没来看你,以往对你的那些好,都只是看在贾母的脸上,才惺惺作态。这样的世态炎凉,也正在消减你对世间的留恋,没有了生的希望,就已经注定你将不久人世了。但是,黛玉,你为什么不能坚强一点?你活着是为了别人而活吗?不是的,是为了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命运也可以自己掌握!就算宝玉淡忘了你与他之间的情意,凭你的才气与气质,哪怕找不
到能与你吟诗作赋的好伴侣?如果你真能这样想,或许你不必落到如此场景!黛玉,我为你感到惋惜与哀叹啊!
当我想好好地劝你,我却觉得我与你越来越远,我知道红楼梦的一游已经结束,就算我再怎样地想改变你的想法,也无法改变你的性格。黛玉,我真的很为你感到悲哀!
红楼梦读后感 篇11
自从看了《红楼梦》一书,我突然发现我倒是很希望黛玉和宝玉能在一起,黛玉自小身子弱,又敏感,多疑,在姐妹中也不是人人都待见,加之本是外来的主子,自幼母亲亡故,只是外祖母疼惜接来住在那院子内而已,在这里无依无靠,好歹有个宝玉知冷知热的疼惜着,可这宝玉也是姐姐妹妹丫鬟的一大堆,让黛玉心生不安,于是就由宝玉说了句“你若但凡宽心些,你的病也能好些,你的病若能好些,我的病也能好些”我看着两个人一起说说笑笑我确实很是喜欢,喜欢宝玉对黛玉的心,喜欢黛玉对宝玉的牵挂,宝玉总不相信金玉良缘,偏要坚持木石前盟,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总是先给黛玉送去,在那个年代却比不得现在,想说的话不能说,但却喜欢宝玉对黛玉的了解,众人皆劝其读书,功名,他不听,却说”林妹妹从来不说这混账话,他要说这些,我早和他生分了”宝玉不喜欢读书,不喜欢功名,心却是极好地,屋里丫鬟婆子犯错他也担待着,有些事他也承担着,只是喜欢女儿身,要不说的:女儿是水做的。
黛玉对宝玉的心是极好的,却受不得他的那群姐姐妹妹。自小孤苦无依的她偏偏心比天高,但却又寄人篱下,她却说的.”今日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好个可怜的丫头,她却是极有才情的,香菱学习古诗她倾囊相授,古诗每次都做的最好却是老被说的比不过宝钗,她却不在意,唯独碰到个傻哥哥便没了头脑。却也到:你既为我之知己,我意为你之知己,多好!
一直不喜欢宝钗,宝钗识大体,得人心,所有的姐妹都喜欢她,我确实不喜欢,似乎感觉她太世故,当日知道太太妈妈们瞒着宝玉骗他和宝钗结婚,宝钗却也是答应,还整天的满口女子无才便是德,满口的功名利禄仁义道德,她确是比黛玉过的悠闲些才有的这般大度,她有母亲,有哥哥,还有一大家族的亲戚,有房,有地有产业,所以她不用像黛玉那般愁苦,善感。
元春是大姐姐,进宫当了妃子,十五省亲回家却来乱点鸳鸯谱,偏偏分的东西宝钗和宝玉一样的。
迎春是二姐,她懦弱,胆小,就连屋里的丫鬟,婆子也管不了,最后找了个混账的夫婿受折磨了一辈子。
探春是老三,他是赵姨娘所生,不是正出,却是个厉害人物,有胆识,有谋略,堪比男子,却因为不是正出且母亲弟弟不争气,时时不得安心,最后远嫁边疆。
惜春最小,最后却是青灯古卷,出家皈依了。
史湘云,是个疯丫头,没大没小,没头没脑的活泼猴子。
袭人是宝玉的大丫鬟,心地善良,待宝玉也没的说,是内定的姨娘。
王熙凤是个泼辣的主,对下人极其心狠手辣,对他们却又和蔼可亲是个好二嫂。她克扣下人月钱,私下收受贿赂,却又长得一张巧嘴,惹得老太太,太太喜欢。把家里大小事情都交给她处理,她身边还有平儿是贾琏的小妾也是他的得力助手,心的却比她好的多。
鸳鸯是老太太的贴身丫鬟,事事都离不开她,差点落得大老爷手里,幸亏老太太不放才免得一次,可最后也是老太太死后她就随了去了。
紫鹃是黛玉的贴身丫鬟,和黛玉感情极好,像亲姐妹一般,事事为黛玉着想,变着法的试探宝玉的心,是个可心的人儿。
香菱是个苦命的主,本是大家人家的千金小姐,最后被人贩子拐卖,又被薛蟠霸占,一生不得几天舒心日子。
要写的人还有很多,比如金钏,尤二姐,晴雯,麝月,等等,只是时间有限不做评论了。
自古的西厢记有个泼辣的红娘,却也使得两人情投意合的在一起,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然生不能同床,死却也同穴了,唯独这二玉生二人有情有意,却不得一起,一个眼巴巴的等待着林妹妹的新娘子,一个死在对方的结婚当晚,却没得个人尽在跟前,来人世间一遭,还完了泪却也走了!愿下辈子不要“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红楼梦读后感 篇12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完美之处恰恰在于它的不完美,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想我对后续作者高鄂氏感激的,感激他让黛玉香消玉殒,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并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有句话是对的,两个太过相像的人是无法再一起的。黛玉和宝玉两个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但有一点,我是不大赞同高鄂的续书的——黛玉死的太过凄惨。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我不得不说,黛玉是幸运的,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正如维纳斯的.断臂一般,残缺的才有更加悲壮的美丽。所以黛玉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再来看宝钗的结局,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宝玉最爱的是始终是自己,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又来做另一个假设,如果黛玉还活着,如果她和宝玉最终在一起了,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还有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可也只是回忆而已。
红楼梦读后感 篇13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愣腕叹息。如今取下衷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单,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改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香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得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崛战之地。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突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煌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的。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
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了”世外仙姝寂寞林”。黛玉虽为”主子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请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宾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众权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
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来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月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痴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利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婉婉,独无掐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闫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风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玉夫人觉得”小愿全大体”。
对黛玉的认讽听若烟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时比。于是,宝权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好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宣”。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的之举。借由一些小亨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时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如果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是"宝玉,你好狠。”为何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炊,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帝,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红楼梦读后感 篇14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者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利用暑假的时间看完了《红楼梦》,它赞美了自由爱情,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矛盾生活,解释了封建社会由兴到衰的必然规律。这书中人物栩栩如生的描述吸引住了我,让我想更进一步去了解它。由于初次阅读这本书,我确实不太懂,也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就对书中人物妄加评论,可是我却想以自己的角度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在这个封建大家族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贾宝玉。他本是女娲补天要用的一块石头,却因他本多余,因此想要去人间经历一番。于是他生下来便就是不服从于封建礼教的。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自小不喜读所谓的“正经书”,却钟情于《西厢记》、《牡丹亭》。他鄙视功名利禄,对未来仕途漠不关心,只一心想要与园中姐妹平平淡淡了此一生。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指导,宝玉终日与女孩们在一起,性格脾气也都似女孩一样的发展。而在贾宝玉这一生中,最欣喜的便是他认识了黛玉,他把黛玉视为知己,不理会和尚说的什么“金玉良姻”,只念“木石前盟”,与黛玉相爱开始于叛逆性格,也是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也正是由于他们爱情越发的偏离于封建礼教,才最终酿成了这场爱情悲剧。
林黛玉,也是在反抗封建的逆旅中遭受毒害的人。她本是小家碧玉,所以到了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从小失去双亲总让她感觉自己无依无靠。他心思细腻,落花本是常情,但他却做花冢,将落下的花瓣埋葬,并叹道“花落人亡两不知”。他是姐妹中最有才情的一个,与宝玉都是封建礼教的反抗者,他与宝玉真心相爱,但最终这一场爱情却被贾母等人扼杀,最终含泪离开人世。宝玉为此心痛不已,没有多久也就出家做了和尚。
说到宝、黛,也就想到了薛宝钗。她是公认的'最会做人的,贾府中上上下下都喜欢的姑娘。她处事妥帖稳当,生得美丽大方,但却是作者笔下封建礼教的捍卫者。她常常规劝宝玉在读书上用心,常拿仕途经济来压制他。他也是极富有才情的,堪比林黛玉,他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可是,宝钗虽然不会反抗,可是他仍是被封建残害的人,他虽爱慕宝玉,但从不想与黛玉挣爱,可是贾母等人受封建思想的侵害,想要用宝玉和宝钗大婚的喜气来为宝玉治病,才酿成最终独守空房的悲剧。
再一人,就是王熙凤了。自《红楼梦》出书以来,人们对王熙凤的描述就是“泼辣”、“破落户”、“阴险狡诈”、“狠毒”等,但我却觉得,王熙凤这不是坏,有句话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王熙凤心机多是为了保护自己,生在这种大家庭中,没有城府,他怎么会年纪轻轻仅二十岁就承担起荣国府的日常开销,这是他的才干。都说她爱表现自己,讨贾母开心,在我看来,那也是因为他自己有才干,有对老太太的一份心,所以贾母才这样喜欢他,重用他。但王熙凤的结局也甚是不好,常人道,他那时自己的坏事做尽了,才落得如此下场。但他也并不是没有积德,他在正得意的时候帮助了刘姥姥,才得以临终前将巧姐儿托付给刘姥姥抚养,这也就得到了回报吧。
初次阅读,我断然不能真切的体会到贾宝玉内心向往自由和纯洁的心境,黛玉葬花的感伤,宝钗与宝玉大婚时矛盾的心情,但我一个人的观点,渐渐读懂了封建礼教对人们的迫害和人们的无奈叹息之情。我看到了曹雪芹的“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得来的这一部宝贵的艺术珍品。《红楼梦》值得我们细细品尝这部书的更深层的含义。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9-19
《 红楼梦》读后感11-09
红楼梦的读后感01-30
《红楼梦》的读后感02-20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11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17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24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7-29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6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