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摇篮里的科学家读后感

时间:2021-08-17 14:52:4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摇篮里的科学家读后感

  摇篮里的科学家读后感

  春节期间读完了《摇篮里的科学家》,深感受益非浅。全书阐述了“儿童怎样了解人”、“儿童怎样认识事物”、“儿童怎样学习语言”、“科学家对儿童思维的认识”、“科学家对儿童大脑的认识”,作者从儿童,从生命的高度诠释儿童的认知与学习确实给人以震撼和启迪。如此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研究儿童、认识儿童、发现儿童,这才是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教育。

摇篮里的科学家读后感

  作者正是从这样的研究中深刻揭示了:“即使是很小的儿童,他们所知道的和学到的都比我们以前认为的要多得多。”“进化的力量决定了生命体有动机驱使和认知情绪,这就决定了人无限的学习潜力。科学家们大多数时间被认知情绪所驱动,需要大量学习的婴儿所有的时间也都被这种动机所驱使。这就是生命的力量,进化的力量。”这启示我们“以一种新的方式去理解婴幼儿,去欣赏他们复杂的智力。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已经拥有了解释世界的强有力的程序。”摇篮里有科学家!因此,任何对儿童、对学生智慧和学习能力自觉不自觉的漠视和贬抑都是极大的误会甚至愚蠢。我们应该从生命和进化的高度去认识儿童、认识学生;发现儿童、发现学生无限的智慧和学习潜力,满腔热情地去点燃、激励、引导其发展,这才是教育工作者的'天职和本份。

  基于以上理念,科学教育、科学探究完全应该,也完全有可能从娃娃抓起,这是“根”的教育;是教育的“根”,功德无量,无比神圣。但在回答了儿童必须学习也可能学习的问题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儿童该如何学习的问题。“孩子也应该像科学家一样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吗?这,一直困扰着我的头脑和行动。此书所提供的“仍然是一个轮廓,缺乏细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广阔的前景正在开始浮现。”本着与其千百次地重复说一句不会错的话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话的观念,特此提出以下问题向专家、学者和同行们求教:

  确实,犹如孩子能成长,能成人,这是毋庸置疑的生物学事实,但绝不是说孩子一下地就能吃饭就能走路一样。初生婴儿只能依靠母乳喂养,学步时只能依靠父母搀扶着走,这同样是不争的事实。众所周知爱迪生幼年时学着母鸡孵蛋的故事,这确实是一个极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故事,但他绝不是沿着成年科学家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在进行。书中所提及的“母亲式的语言”,妈妈们无意识地产生这种特殊形式的语言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婴儿也似乎特别喜欢这种语言,这也充分说明了成人与婴儿对话时也必须采用适合于婴儿接受的特殊方式而不是以与成人相同的方式与婴儿对话。人类认知是在人与环境(社会与自然)这样一个巨系统中实现自组织的,人类认知涉及一个演化着的复杂巨系统的探索。社会、自然与人这样一个复杂系统的相互作用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交错编织形成的网络。这种广泛存在的相互作用网络引出了生命复杂性所特有的次序和层次,是一个从混沌到有序的复杂过程,绝不是某种单一方式所能概括的,这种以一概全的点性思维难免局限。要从根本上回答人类学习的机制及其演化规律,探索的路还很长很长。孩子是如何如此轻松、如此高效,近乎神奇地学会了说话,学会走路的?这确实是一本我们未能读懂但又必须读懂的一本天书。如果简单笼统片面地阐述认知过程无疑是把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简单化了,难免误导。渴望能将系统科学特别是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教育研究,以便从点性思维的局限中解脱出来,在艰辛的实践探索中解读人类学习的机制,这才是教育的希望所在。


【摇篮里的科学家读后感】相关文章:

《摇篮里的科学家》读后感07-31

读摇篮里的科学家有感07-31

摇篮05-15

摇篮10-02

摇篮01-16

摇篮10-02

摇篮02-20

摇篮05-15

摇篮造句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