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600字
导语:面对有行为问题的孩子,我们要真诚地接纳孩子,这样的接纳是一种对生命的谅解,但接纳一个孩子,并不一定认同他的行为,真心接纳、耐心倾听,帮助孩子厘清问题。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1】
《麦田里的老师》由李崇建所著。这本书没有高深、枯燥的教育理论,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教育故事引人入胜,很多教育故事人物好像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李李崇建老师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李李崇建老师的每一个教育故事都像电影一样出现在我的眼前。一写起作文就像烂泥趴在桌上的小六男孩,后来不但受邀写书评,文章还刊登于教材。爱开黄腔、恶作剧,国二时连百位数乘法都不会、几乎被退学的孩子,却成为拥有独当一面的领导者能力,以及热烈追求梦想的上进青年(2011年参与欧洲与亚洲的乐团公演)。让全校老师都头疼的叛逆狂飙少年,之后却在美国专门帮乐团制作音乐。每天用45%以上力量对抗母亲的女孩,短短一个月,与母亲的关系有最惊人的转变。 这些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但他们都遇上阿建老师。从彷徨的年少走来,阿建老师感受父亲对他从不放弃的爱,但除了爱,有没有其他方式,能让大人与孩子有更和谐的关系?他发现,大人的内在世界,往往是师生或亲子关系的根本源头。如果大人能先回头整理自己的内心,明了自己情绪的根源,再逐一调整,那么大人与孩子都将获得令人欣喜的回馈。《麦田里的老师》是一本跳脱出传统教育、结合咨商与教养的书,它的许多想法,例如“正向好奇”的态度、真正的“接纳”,以及大人请记得给自己一份鼓励等,都令人激赏。而书里一则则动人的真实故事,更带着极大的震撼力量,席卷着心。
李崇建作为一个体制外的教育工作者,为了糊口,维生选择了从事教育工作,但是他坚持不断学习,自我成长,将教育工作做得如此精彩,他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对萨提尔模式转化过来的技巧,在师生互动及班级管理中的使用之精彩演绎,给我带来的启发与思考,既深且远。“做麦田里的捕手,守在麦田里、悬崖边,拦住那些要冲向悬崖的孩子,这应该是每一个家长和教师都应承担的责任。但现实的状况并非如此,很多时候,孩子正是在家长或者教师的逼迫下,走向悬崖的。”李李崇建老师透过《麦田里的老师》一书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大部分都在大人身上。大人的内在世界,往往是师生或亲子关系的根本源头。当孩子出现状况的时候,如果大人能先回头整理自己的内心,明了自己情绪的根源,再逐一调整,那么大人与孩子都将获得令人欣喜的回馈。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如何才是真正的爱?值得我们深思。正如我们爱孩子,我们真心期望他们在学校学习快乐、学有所成,将来生活幸福,能自立自强于社会。但,仅仅有这样一份真诚的爱心、这样一份期待就足够了吗?教育没有捷径,也没有标准答案。但阿建老师说“无论孩子做什么选择,没有孩子想向下沉沦的。他们都想向上奋进,都想当一个有价值的人。这个目标和我们对他们的期望是一致的,那我们理所当然要和他们携手共进。” 山毛榉、柚子、昆布、茉莉,这些聪明的孩子,或调皮捣蛋,或抑郁寡欢,甚至有自伤行为,问题多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与家长关系非常紧张,都不爱念书,都没有勇气去好好爱自己。他们有幸遇上阿建老师,找到了面对问题,改变自己的勇气,走向了自爱、自强的人生之路。从阅读中,我很佩服李崇建老师对于学生问题的了解、包容和豁达。李崇建老师的包容与豁达,或许正应了那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想想曾经学生在不被我们了解的情况下,被责备,被处罚,这给学生留下了多少痛苦和心灵的创伤,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确实要有更多的了解和爱的艺术,才能正确引导和教育。特别是我们的特殊学生更需要这样的爱与智慧。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当遇到问题时,如果一再重复相同的应对方式,却未觉察自己的生命历程,未静下心来重新思索问题,只是被惯性应对带着走,问题就永远是问题,很难找到解决的方案。” 书中大量真实而又感人的案例给我们讲述一个个教育故事,其所提出的建议中肯可行,充满着教育的智慧,从心理学的角度处理每一件事,对待每一个学生,富于实践性,带给我无限的思考。
所以说,教育是一种艺术,一种需用心去雕琢的艺术。
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2】
《麦田里的老师》这本书是我感受颇深,语言通俗易懂,条理清晰,书中大量真实而又感人的案例给我们讲述一个个教育故事,其所提出的建议中肯可行,充满着教育的智慧,从心理学的角度处理每一件事,对待每一个学生,富于实践性,带给我无限的思考。
李崇建作为一个体制外的教育工作者,为了糊口,维生选择了从事教育工作,但是他坚持不断学习,自我成长,将教育工作做得如此精彩,他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对萨提尔模式转化过来的技巧,在师生互动及班级管理中的使用之精彩演绎,让我大开眼界,顶礼膜拜。
首先,被作者对萨提尔模式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吸引了,为此专门上网搜集“萨提尔模式”的相关资料。
萨提亚模式能让我知道很多成年人对个人生活的不满足感,以及成年后遇到的问题和困扰,都是童年时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和限制造成的。一个小孩从出生到长大成人,都是和他的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学习并发展出来的求生存互动模式,这种模式会影响他的一生。
萨提亚认为,无论旧有的成长模式带给我们怎样的经历和感受,都值得尊重和接纳。同时也认为,人类也不是被动的、无奈的被过去所限制,改变永远是有可能的。她相信人类已经拥有我们成长所需的一切内在资源,有能力掌管自己的生活。她说,“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而如何应对问题那才是真正的问题”。
在今后的工作和家庭教育中,我也会应用萨提亚的这种模式,在处理和学生和孩子的问题上,应秉承的原则是:我想爱你而不用抓住你,欣赏你而不用批判你,你齐参与而不会伤害你,邀请你而不必强求你,离开你也无须言歉疚,批评你但并非责备你,帮助你而没有半点看低你,那么我俩的相会就是真诚的而且能彼此润泽。
其次,是书中关于“正向好奇”, “正向好奇”不是敷衍孩子,不是虚伪地跟孩子说“好棒喔”,而是一种真正的探索。一般人的赞美,都属于表象层次的称赞,并非聚焦于真实,反而落入“虚伪”、“敷衍”或者“安慰”,无助于启发孩子。
启聪部的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上课的语言很难丰富,即使语言丰富了,同步的手语却很有限,例如“好”,“很好”,“非常好”,“不错”,“太好啦”,“你很棒”,“你真棒哦”,“对的”,“正确”这些词语的手语都是竖大拇指,但是语境和语意是不同,这就需要我们讲话时要有表情,赞美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狂热的,学生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热情,相由心生。
再次,当读到有创意的“烂”作文---“千树成林”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让我回想起了小学时的一个人,一件事,小学同学的名字到现在还能记得的已经不多了,但是有一个叫李友红的同学我记忆犹新,对他充满了愧疚,那时是小学五年级,我当时是班长,农村村小的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我们班的语文老师不负责任,上完课就外出打牌,有时竟然忘记上课时间,还要学生去找,作业也是很久不批改,等要检查作业时,语文老师就让我他房间帮忙改作文,他自己有事出去了,说实话,当时还是很高兴的,帮老师做事是一件多么荣幸的事情啊,并且能够用红笔在别人的作业本上写字了,并且老师还只叫了我一个人,更是看重自己,兴奋的开始了工作,语文老师让我先看看他是如何改作文的,于是我就像模像样的批改了起来,仿照老师写评语。改到李友红的作文时,他的字确实太乱了,简直无法辨认,我不知道改如何修改,于是我看看前面两次老师是如何批改的,只见两篇作文老师只写了三个字“鬼画狐”,于是我也模仿老师在剩下的几篇作文后面各写了三个字“鬼画狐”。
这件事情过去十多年了,现在想起来觉得很内疚,那个同学读完小学就没有继续念书了,幼小的心灵哪能经得起如此般的打击,差生就是一样造成的,如果说他是一个受害者,我曾经也许是一个小帮凶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意识到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大,中小学阶段,特别在意每学期期末的教师评语,中学时期很看重老师在作文本上的评语,看有没有表扬的话,自己得到的评语是不是比别人少,从评语也可以看出老师是不是在认真批改,评语是不是写少了,是不是在敷衍我,对自己的评价是否客观,记得高三时自己的一篇作文被老师选中在全班做范文读,高兴得中午没有吃午饭。
现在我也是一名教师,曾经做过两年的班主任,很慎重给学生的每一个评价,真情实意的赞美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尽可能的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我的做法是将每个学生的评语栏写满,首先从表面让学生感觉老师对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即使学生某方面没有做好,也是用“希望”、“建议”、“期待”、“祝愿”等正向词语去引导、激励他。
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3】
曾经,他让父亲绝望落泪,如今,他帮孩子们找回人生。他是孩子们的麦田捕手。他是谁?他是李崇建老师。
“做麦田里的捕手,守在麦田里、悬崖边,拦住那些要冲向悬崖的孩子,这应该是每一个家长和教师都应承担的责任。但现实的状况并非如此,很多时候,孩子正是在家长或者教师的逼迫下,走向悬崖的。”第一次,看到如此一阵见血的语句,我的心被刺痛了!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如何才是真正的爱?值得我们深思。正如我们爱孩子,我们真心期望他们在学校学习快乐、学有所成,将来生活幸福,能自立自强于社会。但,仅仅有这样一份真诚的爱心、这样一份期待就足够了吗?
李崇建老师透过《麦田里的老师》一书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大部分都在大人身上。大人的内在世界,往往是师生或亲子关系的根本源头。教育没有捷径,也没有标准答案。但阿建老师说“无论孩子做什么选择,没有孩子想向下沉沦的。他们都想向上奋进,都想当一个有价值的人。这个目标和我们对他们的期望是一致的,那我们理所当然要和他们携手共进。” 山毛榉、柚子、昆布、茉莉,这些聪明的孩子,或调皮捣蛋,或抑郁寡欢,甚至有自伤行为,问题多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与家长关系非常紧张,都不爱念书,都没有勇气去好好爱自己。他们有幸遇上阿建老师,找到了面对问题,改变自己的勇气,走向了自爱、自强的人生之路。
山毛榉、柚子、昆布、茉莉,那些曾经的问题孩子在家长与很多老师眼中同样是“屡教不改”甚至“无可救药的”,是谁与他们共同造就了惊人的转变呢?胡适先生说“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是的,在这里也有方法,也有前提。阿建老师在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地事例告诉我们:首先要建立主文化与规则,还要注意大人的应对姿态:大人应该先整理自我、以正向好奇、趋紧一致性的姿态面对孩子,真诚地接纳孩子。当孩子出现状况的时候,如果大人能先回头整理自己的内心,明了自己情绪的根源,再逐一调整,以“正向好奇”、“趋近一致性”的态度与孩子一起面对问题,给孩子“有价值”的正向肯定,既宣达规则,又接纳孩子,接纳他会面临的状况,接纳他会遇到的困难,让他不至于为挫折所困住,当我们大人肯定了孩子有价值的正向特质,联结了他的“渴望”层次,那么大人与孩子都将获得令人欣喜的回馈。我们会看到孩子的惊人转变。
教育虽没有标准答案,但教育又是相通的,我想到了我们的学生。
特殊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特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交流沟通,而正常人也常常忽视他们的心理需求,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使得特殊学生常常处于一种封闭、半封闭状态,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作为特殊学校的老师,在完成各科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有责任、有义务走进这些孩子们中间,帮助他们疏通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并针对其异常心理行为进行预防和矫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对学校和社会都将起着积极作用。要促进特殊家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学校教育必须帮助学生主动积极改变内因,并积极帮助他们适当改善外因,营造适合其健康成长的氛围。特殊家庭学生中不良思想品质何行为习惯的形成,既有自身的消极因素,也有来自外部的消极因素。因此,对他们的品行进行矫治,家庭、学校、社会必须齐抓共管,既要各尽其责,又要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饼干麦麦08-17
稻田里的故事08-15
至赵麦玉老师09-25
麦兰作文09-25
心田里永不忘怀的你02-25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文06-07
梦见在田里插秧是什么意思03-07
麦兜经典语录02-25
诱人的酥煎麦09-19
永嘉麦饼作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