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

时间:2021-08-11 19:46:1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浮生六记读后感「精华篇」

  【文章导读】”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悠游泉石,烟火神仙,这才是不枉此生。这几天常常念叨一首诗: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浮生六记》读后感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浮生六记读后感「精华篇」

  【篇一】《浮生六记》读后感

  昨天晚上看《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陶庵梦忆》,又翻了翻《枕草子》。对古代人的情爱观、道德观完全不能领悟。

  按照冒辟疆写的(如果他说了实话的话),陈圆圆一开始对他虚与委蛇,后来再三表示下嫁。这肯定有时局变幻导致态度转变的成分。但古代女性无法独立的因素真的在其间占有多少?冒辟疆很傲慢地向陈圆圆表示(如果属实),与她结缘不过是救父途中消遣辰光,不谈其他。这应该是公子对待名妓的正常态度。那么“妾”又究竟是什么身份?我越来越觉得它与婚姻无关,只是一种长久稳定的情人关系。当人,古人的婚姻并不以爱情为重。那么如果妾也是情爱而已。爱情在哪里?或者爱情只是现代人发明出来以匹配现代婚姻的说辞?

  16岁的董小宛微醉之后被侍女扶在走廊与29岁的冒辟疆见了第一面,“面晕浅春”已让冒公子心怀荡漾。再过一年,又见。再又见。“留子倾倒於明月桂影之下”。总之很美。但是冒公子还是以对名妓的态度对她,时局又不定。如果不是董小宛一再一再坚持,旁人一再一再劝说,钱谦益又资助,冒公子是不会留下她的。(冒辟疆这么写,不像是表现自己为大丈夫不恋女色,因为他们似乎没有这样的道德压力啊。更像一个文士对待名妓的正常态度。)即使在董小宛嫁入冒家,得到举家上下的认可,甚至种种美德美韵为冒公子所肯定之后,他还是五次三番地想要“弃”她。董小宛完全不介意,甚至在冒家逃难,冒辟疆独自要把他留给朋友照顾,不带她走时,董小宛还表示一定等他,万一发生变故,大海便是她葬身之处。后来又带走了。冒辟疆于是感叹小宛“顾全大局”,仅仅而已,全无歉疚,亦不觉任何不合适。可见“妾”身份之低。

  在《浮生六记》里,芸的“奇怪”表现也可说明妻妾身份的差异。惊叹的是这本书里纪录了夫妻之间的“爱情”。新婚燕尔的一些细节,完全说明这感情超越了情爱,而是爱情。新婚第三夜,三白作新舅送嫁,很晚回来。那时已是灯残人静,悄悄走进新房,发现陪伴的老嬷嬷盹于床下,芸卸妆却没睡,高烧银烛,低垂粉颈,原来竟然在看《西厢》,看得入神。两人就此书交谈了两句,发现怎么那么有话题,那么有默契……老嬷嬷催促他们睡觉,让她关了门先去了。“遂与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就是说好得像知己啊!“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舂乃尔耶?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之既白。”……——怎样,现代爱情未必如许甜蜜吧。。。

  但就在这样“甚笃”的爱情里,芸竟然因为一场戏言要为三白张罗小妾。我觉得是戏言,为了给三白最好爱情的赌气……事端是三白的一个朋友娶了妾,芸看后评价没有风韵。朋友说,如果你家三白取妾,一定是要有风韵喽。芸说,那当然!后来真的碰上一个有风韵的,就真的做主给三白娶回来了,连三白都觉得惊讶……后来这个妾又被掳走,芸却因此生病丧命……可见,妾真的是个无害于古代婚姻和道德的东西,只要不太作,反而能成为婚姻的调味。反观现代人,婚外情倒是能与婚姻势不两立,两败俱伤……

  古时的国外又如何?说道《枕草子》,这个宫女写的风韵流转的宫廷生活,也明确提到她是有情人的。古代哎,在宫廷里哎……即使这样,情人对她来说,似乎也是个不需要遮掩的话题。

  现代的婚姻、爱情、道德观一定是与现代生活的种种价值观和现实问题紧密联系的。可能是私有制,可能是健康危机……无论如何,一个生于现代的人,浸淫在现代的种种观念里,除了对古人风流韵事的艳羡,其实是无法理解古代情爱生活的。

  “代沟”,“代沟”太深。

  【篇二】《浮生六记》读后感

  读《浮生六记》【外三种】(含《影梅庵忆语》、《香畹楼忆语》、《秋灯锁忆》)

  那一年那一刻,那一个女人,那一次不经意的回眸,那一段记忆,如同春暖时分飘过庭院的第一缕花香,芬芳刹那成梦。

  可是秋风终于乍起不绝,繁花零落成泥,世间之美总蕴了短暂的宿命,正若那晨风中凝在嫩叶上的一滴露珠,晶莹纯粹,却留存极为短暂。

  这大概就是美人如花凋谢,红颜不辞多桀,凡人凡物,染了美的特质,就似被上了符咒,你看那朝阳夕照何其璀璨光芒,匆匆地风流云散,昙花一现罢了。

  虽深恨美不长存,偏生世上还有一些惜美之人,瞻望梨花带雨,雾余林畔,月下尘风,便终其一生不能忘怀,百般思量之计,无他做法,只得付诸文墨,留此一脉余香于辞章卷帙,给后人一个若即若离的背影,还自己一个若远若近的回忆。

  于是,吾侪好美之徒才得观瞻此美此情此疼此憾,文章过了几百年,而文墨之彩不减分毫,精研默久,抚案怅惘,涌上心头二三情绪,不可不说,不能不说,遂寥寥秉笔,不胜惶恐。

  这四篇笔记小品皆为悼念亡故之人,(除了《浮生六记》中的三篇,但其中两篇疑为伪作。)作者都是传统的中国文人,其中最负盛名的当然是冒襄,其余三人不过是较为普通的书生而已,尤其是沈复,若非《浮生六记》被偶尔发现于陋巷地摊,怕很少会有人知道三百年前曾经有过这样一位爱山水,尚性灵,至情至性的男人吧。

  当他们在怀念亡人之时,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走向了末世。那个时代,变革思想正酝酿在国家的体肌之下,与冒襄同时代的黄宗羲、顾炎武几乎堪称比较激进的思想革新家。从冒襄到最晚的《秋灯琐忆》的作者蒋坦,中国社会几经变迁。冒襄的年代,汉民族再一次整体匍匐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下,最后的也是最专制的君权建立在血腥的镇压屠杀上,封建社会迸发出死亡前的回光返照。而蒋坦的年代,大乱迭起,西方列强早已经撞开了中国的大门,当此时,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半个中国,中华帝国风雨飘摇,外忧内患。

  便是在这个时候,他和她相逢,他为家国命运奔波劳碌,她必然地也卷入其中,在垂死的社会体制内辛苦遭逢,或者,就算他逃入山水中,他最终还是发现自己逃不出这个社会的禁锢,他逃不出,她最终也逃不出。

  何况,在古代中国,女人何来什么社会权力,个人选择,在她们为数很少的自由里,选择爱情很多时候便是一种极高的精神价值,甚至成了她们的全部生命。

  我看这四个女人的爱情命运,当中自有相似与分别,芸娘有沈复的不离不弃,紫姬有陈裴之的倾心以待,秋芙有蒋坦的知己酬唱,唯独董小宛半生浮萍,她虽千里追随冒襄,遇盗贼、忍断炊、遭离弃、经战乱,苦楚万端,却还是换不来心怡男人的款款深情。偶尔一次温言柔情,仍抵不过她万分之一的付出。

  现在的人看见冒襄的绝情,或者会以为董小宛遇人不淑,与其被他厌弃,不如早别了此人,另做打算。可惜他们拿今天的观点去评价古人,太过现代化了,需知道,没有爱情的古代女人,拿什么撑起生命的晴天,所以就算伤痕累累,还是义无反顾地扑上去,扑上去,求得的或许不单是那个男人,那份深情,而是生命的认可,精神的首肯。

  她但凡获得了爱,才获得了做人的价值,陈芸若没有沈复至死不渝的忠贞,在她屡遭家族驱逐之时,哪里还有力量绵延年月,又去什么地方“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做远游计也。”

  是啊,她们即使逃进诗书田园里,逃进男耕女织的神话里,也还是要和那个,必定是和那个男人一起逃。藏在中国文人心底的是一方诗酒怡情的桃花源,藏在中国古代女人心底的桃花源又在哪里呢,就在这些怀揣梦想的男人身上。

  这是古代女人的宿命啊。

  虽如此,我是不喜董的委曲求全,爱情的姿态摆得太低,反而得不到平等的对待。纵然她对冒襄一心一意,冒襄尽管也在长期的生活中对董小宛产生了一些依恋,但每当危难到来,他第一个抛弃的就是这个舍了自尊,抛了颜面,豁出性命跟随着他的女人。

  原来放低了自己到尘埃里去爱一个人,便真是成了一粒尘土,随他挥去四处,再也没了足以依靠的肩膀,可以枕着安眠,一生一世平淡如水,也是一种惬意的幸福了。

  董小宛在冒襄重病之时衣不解带,夜不能寐,她信誓旦旦地说:“夫子生而余死犹生也;脱夫子不测,余留此身于兵燹间,将安寄托?”

  她是知道的,没了这个男人,她就没了生存的依赖,她何尝不知道他绝情冷酷,她何尝不能领悟冒襄心里时隐时现的“曾经沧海”,可是她都不在乎了,唯有横下心的生死相随,走到头,除死方休。

  冒襄写作《影梅庵忆语》怀念董小宛,我觉得他一是忏悔,二竟是有些炫耀的意味,所谓炫耀,无非是显示自己得遇一女倾心相随,遭他无数次抛弃,还是不改初衷,这番心思恐怕是真有的。

  而且他既是悼念,却偏要提一提旧情人陈圆圆,说起当初对那位绝代美人的惊鸿一瞥,津津有味地回忆道:“令人欲仙欲死”,把他与陈圆圆相识相恋之过程尽情书写。只不过,历史做了一次讽刺的决断,陈圆圆没有嫁入冒家,成为温顺的良家妇女,她成了改变历史的一个关键因素,演绎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传奇剧本,后人可以臆断那不过是吴三桂的一个借口,可是没有人能够否认这个因素的推动作用。

  冒襄晚到了几天,当人去楼空,他“怅惘至极”,却不知历史的命运将要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