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麦克·莫波格《帆的孤独啊》读后感

时间:2021-08-09 16:14:4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麦克·莫波格《帆的孤独啊》读后感

  【小编有话说】 朋友,请以坚忍不拔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帆的孤独啊》读后感 ,供大家参考。

麦克·莫波格《帆的孤独啊》读后感

  【篇一】《帆的孤独啊》读后感

  《帆的孤独啊》,是我读的第三部麦克·莫波格作品,所读的前两部是《柑橘与柠檬啊》和《孤岛上的红毛猩猩》。三部作品,一部比一部感人至深。

  麦克·莫波格,英国儿童文学作家,“桂冠作家”,作品百余部,得奖无数。由于他的杰出讲故事和写作能力,被冠以“天生的说书人”、“最会讲故事的人”等美誉。

  莫波格的创作充满想象力,他的每部作品都来自于真实事件,是故事却又不仅仅是故事,这些故事的背后或有着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或有着一个非凡不同的人物,故事在他真挚深刻的情感和流畅浅显的文字下,变得那样动人。这部《帆的孤独啊》就是取材于“二战”背景,讲述了“二战”背景下一个小男孩命运波折的故事。

  故事从六岁的亚瑟和姐姐凯蒂分离的情景开始描写。男孩亚瑟手中握着一把幸运钥匙,那是他在这个世上还有一个亲人——姐姐的唯一物证,如果那不是亚瑟的幻想,而是真实存在的记忆的话。但是姐姐在哪里,如何找到她,他不知道。男孩孤独存在于世上。

  然后,这孤独跨越了国界,经历了流离,承受了体罚——他被送往澳大利亚,被送进一家农场,成为童工,被虐待,被凌辱。这段故事的背后有着一段真实的、悲惨的历史——在1947年至1967年间,约有7000至11000名英国儿童被独自送往澳大利亚,这些一无所有的孩子被放逐到陌生的国度,经历着虐待、凌辱和剥削,用一颗破碎的心,过着破碎的生活。

  终有一天,柳暗花明,亚瑟的生命第一次出现可喜的转机,他被人收留且善待,学习独自工作和独立生活,直到长大成人。但是此刻,他依然倍感孤独,孤独一人,孤独一心,生命的天空依然灰暗和阴霾。

  直到他遇到改变和重新书写他人生的妻子,他才重识对生活的信心和热忱,从孤独中渐渐走出来。我能从莫波格先生入微的描写中感受到亚瑟心中那份极致的孤独,而此刻,我终于放下心来,因着那个重燃生活信心的亚瑟。那个水手远航的梦啊,那个萦绕在心间多年寻找失散姐姐的心愿啊,在岳父、妻子、女儿和众人的支持下,终于开始准备。虽然终究没能成行,但有家庭、有梦想、有触手可及的梦想的亚瑟,已然不再孤独。最重要的,女儿代替父亲亚瑟完成了这一使命,和姑姑凯蒂、亚瑟失散多年的姐姐得以团聚。而那把幸运钥匙,也终于和它的锁相遇,音乐盒被打开,心中那首《伦敦大桥垮下来》再次响起来。

  这样完美、温暖的结局,是一个人从孤独到不再孤独的归途,是人生所有不幸和磨难转折后的幸福花开。那片孤独的海上之帆,人生之帆,是可以走出孤独的。相信生活,好好活着。

  【篇二】《帆的孤独啊》读后感

  麦克 莫波洛的书永远都是这么悲伤却美好,个人的命运隐在历史大事件背后,衬托出个人在时代背景下的孤独命运,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所以对于孤独便总是有着深刻的感受,当我们读他们的故事时,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孤独的孩子,随着他漂泊的一生起起伏伏。

  《帆的孤独啊》,很少有书肯把名字起得如此引人叹息,所以未读便先知这定又是一个让人唏嘘的故事,只是什么样的帆会承受孤独?

  我们都是有根的人,只是很多人在生命的最初被放逐了,从此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主人公亚瑟便是这样。英国在1947至1967年间放逐大量儿童到澳大利亚,政府认为这是为了他们好,但殊不知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对生命是一种多么残忍的剥离。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离开了记忆,一生都像是那次远航飘飘荡荡。

  亚瑟留给自己真实记忆的只有脖子上的一把钥匙,和一支永远也不能忘却的歌谣,而多年后他甚至不知道这两者是出于自己的想像还是出于什么。当生命渐消逝,她的女儿决定完成父亲的心愿,孤帆回程,找寻他的亲人。

  书分两部分,前者是亚瑟的回忆,后者是女儿在海上的日记,人的一生恰像一叶孤帆,但是有时命运的不能把握,更加重了这种孤单的印迹。恰像上一次读到的作者另一本书《奔向荒野》一般,小人物与大时代完美的结合,将故事讲述得淋漓尽致,让人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但这本书却有一个很大的重复点,上一个故事讲述主人公在荒野中迷路,一直走一直走,最后被一个爱护动物的女士收留,这个女士仿佛世外桃源般的神秘人物一样,而这本书中,作者显然也是沿用了这一路数,将主人公的逃离也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两个相同的手法,倒让人产生了一种突兀的感觉,觉得他们的逃离必得有这么一个人的出现才能解决,所以故事最怕重复,一重复就让人觉得都是安排出来的,而不是故事自然生长出来的。

  所以尽管这本书总体上读来承袭了作者“最会讲故事”的风格,我却觉得稍逊《奔向荒野》那本一点儿,那本书简直给人惊叹,让人知道故事原来可以这么写。而另一本书《柑桔与柠檬啊》光名字就让人心生向往,我想那本应该也非常棒。但总得来说,作者的确是会写故事的人,他的视角非常独特,写作手法总是出人意料,最大的特点便是结合引人关注的时代背景,将个人的命运里的悲伤无奈与转折道尽,让人赞叹。

  【篇三】《帆的孤独啊》读后感

  最近一时不慎读了好几本不靠谱的青少年文学作品,使得我这个早都成年了十来年的怪阿姨气不顺了很久。我,虽然依然有一颗童心。但是我分得出童真和弱智的区别。我觉得暮色系列算是我忍耐的底限,如此话痨玛丽苏加圣母,可是突破这破烂底限挑战读者智商的书还不知凡几,真是,不知死活。看,我都被气出安妮宝贝体了,可知我是多么恨铁不成钢。哈利波特这种神作级别(我是脑残粉请不要和我辩论,只看过电影的请不要发言)的总被各种出版商拿来做腰封,整天来回被超越,不知这多少年来躺中了多少次。

  借用豆友1997xhp的话来说,如今不入流的青少年文学只配得到这样的评论:“如果你喜欢国内三四流的魔法满天飞类网络文学,如果你喜欢国内那些不入流的伪大片,请千万不要错过此书。如果你一直嘲笑《哈利波特》的幼稚,那么看过此书之后你不得不感叹《哈》作者是多么的练达世故。”也不知道如今的作者脑袋是不是都坏掉了,美国的非要来写英国风格的故事(我说的就是那《怪屋女孩》,蒂姆·波顿买了这玩意儿去拍电影只能越来越走下坡路),爱尔兰的非要去写美国双胞胎历险记(是的,我说的是《炼金术士》,这脑残的尼古拉斯·弗莱梅的故事还写成了一个系列,纯粹是浪费纸张),最后出来的结果就是半吊子的哥特风加半吊子的好莱坞流水线风格,不伦不类,令人作呕。

  这种愤慨,大概会让看喜羊羊与灰太狼长大的一代非常的不解,因为我们是看着蓝精灵圣斗士花仙子巴巴爸爸忍者神龟福星小子希曼等等长大的一代人,所以现在的国产动画片在我们看来是如此的简陋不堪,这大抵是中国人民看朝鲜人民的那种感情。所以如果有人觉得我说的那些书很好看的人,请你们先去补课,随便看点罗尔德·达尔的,或者长袜子皮皮、水孩子、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青鸟、彼得潘……也有提高审美水平之功效。所以说,世界是不变的,但是你站在哪里看世界很重要,非常重要。

  言归正传,之所以吐槽吐得那么激动。是因为我终于又看到一本靠谱的'了。这是一本青少年文学作品,很靠谱,不矫揉造作,不捏着鼻子装嫩,不把肉麻当有趣,不把弱智当纯真。在看的时候可以让你想起《大卫·科波菲尔》、《悲惨世界》等等这些描写过孤儿生活的伟大作品。因为同样真挚平实却又极富感染力的优美语言让你读起来欲罢不能,何止是毫无阻滞的流畅,简直是读完第一章就想跪倒在地的拜服之感!能让有廉耻心的写作者想把自己那些幼稚的习作给撕掉的冲动!这就是伟大作品的魅力,这就是大师金字招牌的保障!麦克·莫波格这个桂冠作家绝对是实至名归,让人放心,所以以后选择靠谱的作家,可以大大减少触雷的可能性。

  关于孤独这个永恒的话题,有太多的作家讨论过,但是如何能讲的让孩子和大人都感同身受呢,这就体现了作者的功力。亚瑟的孤独来源于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困惑,因为一生都作为外乡人在异国他乡漂泊,所以就算偶尔遇到了温暖的码头得以停靠,但是惶惑感无时无刻不在困扰他的内心,他是一片孤帆,注定了所有的类亲情关系都会有曲终人散的一刻。为了避免离别的苦痛,亚瑟只好自己麻醉自己,甚至不敢与人发展友谊及超出友谊以上的关系。正如他在文中所说,当你落魄潦倒的时候,你眼中的世界充满了阴暗与无情。你越觉得世界阴暗无情,就会越加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如此,而结果也往往的确如此。我曾经就深陷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这大概就是孤独的恶果。

  而亚瑟终究是靠着亲情的力量渐渐走出了人生低谷,开始自我救赎的历程,他开始重拾信念和希望,并且找到了人生寄托,将这种精神作为家族的信念予以传承。所以,尽管他并没有完成最后的寻亲路,但是艾丽的孤身渡海寻亲的经历则让文中的理念显得更为深层,亚瑟是无力地陷入孤独,然后凭借着信念的曙光开始融入普通人的生活,而艾丽则在自我选择的孤独历程中开始亲历长辈的心路历程,并且通过自己的力量赢得了与孤独的角力,收获颇丰。不管你是否选择了孤独,当你身处孤独之中,你大可颓废,但是,如果能从中汲取力量,那么,也会成为你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苦悲凉,换个角度也可以看作是《古舟子咏》的磅礴及感恩,“谁爱得最深谁祈祷的最好,万物都既伟大而又渺小”!帆的孤独啊,也可以成为帆的幸福啊。

【麦克·莫波格《帆的孤独啊》读后感】相关文章:

帆的孤独啊读后感05-31

《帆的孤独啊》读后感05-31

《帆的孤独啊》– 读后感05-31

读《帆的孤独啊》有感06-01

英国小说《帆的孤独啊》读后感05-31

励志书籍《帆的孤独啊》读后感06-01

《麦克鲁格海滨的死海豹》阅读理解05-02

《麦克白》读后感05-19

《麦克白》的读后感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