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红楼梦有感1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被我在三天之内啃完了,这一本名著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发生了一段凄凉但又美丽的故事,让人不禁泪流满面。
这本小说讲了金陵四大家族之一贾家的兴衰史。出自苏州的林黛玉,失去了妈妈的关爱,爸爸又工作繁忙,只好寄住在外婆贾母的家中,结识了表哥贾宝玉,并且爱上了他。而贾宝玉也同样喜欢上了她。但是贾母却没有把林黛玉许配给他,反而将薛家的'薛宝钗许配给了贾宝玉。林黛玉不久得了抑郁症,离开了人世。虽然薛宝钗讨人喜欢,但依旧阻挡不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思念。贾家开始衰败,而贾宝玉只好去当了和尚。
而书中也有不少我敬佩的人,如林黛玉。她善解人意,多愁善感,还十分富有智慧。他曾为花写了一首词,名《葬花词》,充分地体现出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特点。诗将是她的灵魂,诗将她精神的寄托。我一定要像林黛玉一样,努力学习,成为一位多才多艺的人。
这一段凄凉的爱情将被读者牢牢记住。
读红楼梦有感2
我觉得黛玉葬花这一章是对整部书的高度概括和暗示。作者安排林黛玉将那些落花葬入土中,让其化作春泥更护花,而不要飘入一些肮脏的水潭里污染了她们。
在那里曹雪芹将那种世俗之物欲、权谋的东西比作了肮脏的臭水塘。而主人公又如何能落入那种肮脏的环境中被“污染”呢不能,绝对不能,因为那种至情至性的东西太完美了,如何能够被污染呢于是,主人公仅有选择死,或者进如空幻世界。当然,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之单纯清洁,实在没法生存于现实中,却又不能永远生活在大观园中的梦想幻境之中。于是,作者只能乘着即将被污染却还没有污染的时刻让他们都有个归宿吧!
《红楼梦》太过伤情而没能有结局,曹雪芹不愿意看到那个令人伤痛的结局。作品只能就此打住。
最终的思考:读《红楼梦》,让人感到那个结局正好预演着我们这个时代。民族文化的底蕴严重的淡化,至情至性的属于人生最完美最根本的东西被抛弃了。人成了金钱和机器的'奴隶而不自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也越来越淡薄了。最终,又将是一个怎样的结局呢人类似乎已完全步入了曹雪芹笔下那种肮脏的臭水塘,曹雪芹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吗
读红楼梦有感3
缘起缘灭,终觉梦一场。拾笔写一纸荒唐言,痴人我解其中味。道不尽三千红楼泪,赎不回一世苦命缘。曹先生拂尘写下惊世揄扬之作,不过是求大千一人能懂其中辛酸罢?
这本就是一场荒唐可悲的梦,且让后人在梦中解其味。且让人我掀开风月宝鉴的书帘,翻阅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叫绝于王熙凤风骚泼辣的鲜明性格,伤感于宝黛爱情的悲惨终局,沉湎于昏暗封建的社会现实。
混沌乱世,是容不下世间空灵凄美的爱情吗?如若不是,那苍天何苦折磨了一双薄命儿女?一个宝玉口中神仙似的妹妹,在贾府中寄人篱下,步步为营,诚然,起初我眼中的林黛玉是个高傲敏感,说话尖酸刻薄的纤弱女子,只是只是,黛玉该是一幅绝美的画,待你慢慢品味,才会惊觉在她纤弱细致的外表下多么善良灵慧。一个人,无论多么坚强,多么孤傲,总会有一双手卸下她心中的保护色,触及其内心的脆弱。这个人,便是宝玉。他懂她,他爱她。他们对诗寻乐,他们在树下互吐衷肠,他们嬉戏玩耍,他们感情交织缠绵。问世间情为何物,宝黛之恋即是正解。只怪命运红尘太残忍。这一边宝玉宝钗大婚,那一边林黛玉卧病在床,凄凉走完人生最后一程。那一刻的他们,仿佛隔了一世那么遥远,读后感《作文 梦解千百味——读《红楼梦》有感》。怨天怨地怨宿命,念花念树念黛玉。无奈宝玉再怎么后悔苦恼,也终是阴阳相隔,最后为僧以了尘缘。
纵使命运薄如蝉翼,这世间的真情却高比山,深似海。我常说,生活有遗憾,总是好的。也许这样的红楼梦给世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和怀念。但是这一切,怕是比残酷命运更可怕更昏暗的封建社会所导致。高高在上的权贵,一成不变的制度,岂容你偏僻叛逆?这冷暖自知的大观园,哪一个人不是小心翼翼,步履维艰?那精明强干的王熙凤都最后落得个“机关算计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又何况其他呢?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而那让世人品味的不只是它错综复杂的感情,还有就是那百变不离其宗的社会现实。那金陵贵族从鼎盛走向衰亡,而扼杀掉人性的封建社会也终在穷途末路中走向灭亡。
春光芊绵也叹世态炎凉,白云苍狗只道岁月无常。几百年前的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当初残酷的命运,冷漠的人性,昏暗的社会,在如今难道也只是一个梦吗?一个强大繁荣的家族只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而一个社会的灭亡只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当代的我们不再受封建的束缚,却摆脱不了社会的现实。我们敢恨敢恨,我们在情与理中交织,我们处事不惊,我们总会在社会中生存,我们只希望,这是一个美梦。
三生河畔的林黛玉还在等待着什么,而世人已读完这一世红楼。流过多少辛酸泪,梦中已解千百味。缘分天注定,命运总多情。我知道的,在漫漫人生路,总会再品一品其中滋味,梦一梦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读红楼梦有感4
哪里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是我自己真正追求的?是随波逐流还是追求真我?《红楼梦》为我展示的就是人心与世俗的对抗。 大观园中充斥着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还有那些丑陋的灵魂。然而却又那么一个人,孤傲自洁,对抗着世俗。
当初她初进贾府,那双似水如泉的含情目。那弯似蹙非蹙的柳叶眉,闲静时的姣花照水,行动时的弱柳扶风,虽说宝玉称她病如西子胜三分。但我认为,她就是她,无需同他人比较。因为她不食人间烟火,容不得半点污浊。于是她绝美的身影,永远停在我的眼中,定格在我翻飞的思绪。
林黛玉,应是多么聪明的女子,生在那样一个年代,在她眼里黑就是黑,白亦为白,于是,孤傲自洁的她必定要忍受风霜刀剑的摧残。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无人理解的她就是一朵盛开在悬崖上的花,注定是要孤独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世事无常,就痴痴吧!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愁思,感慨。
探春曾说:“不要太在乎真假,这样只会让自己伤心。”可那么一个生性孤傲的女子,怎能不在乎真假。于是,她用刻薄的.话语包裹自己刻薄的心,用孤寂的身影抚慰同样孤寂的灵魂。
还好,上天总是公平的,孤单的人遇上另一个孤单的人,那么,那个孤单的人就不会显得那么可怜。总算还有宝玉理解她的孤傲,如此两人走到一起,是命中注定,又或是相互安慰。
可是,恰恰又是这份孤傲阻挡了二人,最终还是处事圆滑的薛宝钗赢得了长辈的心。但是她还是没有向世俗妥协,她依旧如一朵不畏风雪的梅花,开放在摇曳的枝头,即使最后,雪压枝断。
黛玉清高的个性与世俗格格不入,与社会无法融洽,这也是她自尊的体现,悲剧的开始。她还是孤单的来,孤单的去了。我不知道她最后嘴角的笑是对人世猛烈的抨击,无情的嘲讽,还是对自己的坚持的结果的苦笑。 也许,生在那个年代是她的不幸,是大观园里所有人的不幸。一如她,一如晴雯,一如四春。她追求自由,追求幸光明,却被世俗一步一步推向无尽深渊。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直到最后,那些你以为在乎你的人,也没有来见你最后一面。
黛玉死了,宝玉出了家,这也正应了宝玉那句戏言:“你死了,我就做和尚去!”这也许也是最好的结局吧!
这就是封建思想带来的结果。其实对于最后贾府的落败我并不惊讶,因为古代封建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必将走向灭亡。而黛玉虽然身死,但我永远记得,如此消瘦的她,将写满往日情思的的手稿投入火中,用仅剩一丝气力,割断与这尘世最后的牵挂时的身影是多么的耀眼。
他的身影,会永远的停留在我的心中,不来不去!
读红楼梦有感5
每每独坐窗前,总是频生感伤。那似乎,源于不知名的忧愁和怅惘。直至翻开了那卷忘在角落的书卷,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总有人将它荐于我,嘴里还满是赞叹。他们是想让我明白,什么真的值得感伤,什么真的可以为此叹息流涕而后泣不成声。
《红楼梦》,我在百度百科里寻到这样一段简述:”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可是我倒并不这么认为。我无法做出那样宏观的概述,也无法从这本书里读到什么手法、底蕴、价值。我看到的,只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样的无奈和辛酸,还有那可以与我突生泪水的人走茶凉的哀莫结局。
忆及黛玉初来贾府时,虽说是孤苦伶仃,可那一大家子说笑喧哗、门庭若市的场景,是多么红火、热闹、令人心生向往,那场诗文之赛多么令人钦羡、赞叹,而那贾府上下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感情,又多么难得可贵。可随最终还是家道败落、家破人亡,只留一个人活下来。这,便是现实而残酷的结局。
对于这个令研究红学的人苦苦哀叹的结局,我则是带着一分不敢言说的窃喜和九分浓浓的悲痛。窃喜这个故事不是俗套,是孤傲作者的点睛绝笔,而悲痛,则与常人无异。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贾家之人走的走、散的.散时,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兴衰,可我同时也明白,这只是一个作者呕心沥血创造出的虚拟环境,不是真实的。可对于其中林黛玉这个角色,我却宁愿相信这是真的,是真实存在的,她的离去,是我唯一悲痛的事情
依记我儿时,体弱多病。老师和同学总把我称作“林黛玉”。彼时我还不知林黛玉是谁,又和我有什么关系,后来我终于知道了,林黛玉是终日沉绵伏塌却满腹才情,多愁善感却孤独叛逆。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刹那明白后,我才始了悟,原来我不是她,我没有她的才情,更没有她的伤感。虽然我依旧体会得到她死前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痛,可我比她坚强。
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每个人都有悲惨的命运,而我唯唯记住了黛玉泣血的一生。这便是我所悲痛的结局,一个女子香消玉损让我看到的结局,犹如曹雪芹给我们的结果。林黛玉犹如儿时的我,我感叹她红颜薄命,也为她的柔弱而而掩面跺脚。
沉思良久,我终于懂得人要为何伤感难过,不是凭空掉泪,是要经历大风大浪后,是在经历了像贾府家破人亡的风雨后,而再次站起奋斗而后收获留下的喜悦的泪珠。没错,现实是残酷的,可我们却可以在领教了它的残酷后,重新获得力量。
读红楼梦有感6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读红楼梦有感7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是很精彩的一回,也是很诗意的一回。脂砚斋在总评中说这一回也称《大观园记》,是很不错的。我认为,本回的纽结在一个“委婉”上面——不管是中式建筑的含蓄委婉之美,还是政老爹对宝玉隐晦的父子之情;不管是宝玉题对额的委婉美的句子,还是曹公曲折委婉的笔法。
本回主要讲述了政老爹在和宝玉以及一众清客的陪伴下游览了整个大观园,并由宝玉给大观园各个主要建筑题字作对。整体故事很简单,但又极风雅,可以说鲜明体现了《红楼梦》雅俗并重,雅中有俗、俗中有雅的艺术特色。首先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大观园的面积。前回贾蓉提到“三里半大”的地方建省亲别墅。无论如何算法,“三里半”似乎都算不得很大,而贾政宝玉游览又着实不小,结合后文来看,大观园面积也应不小才是。在没有明确证据前,不能说是版本讹误和作者笔误。我认为这是曹雪芹的一个障眼法。脂砚斋提到,大观园乃是人间的太虚幻境,因此着重在一“幻”字上。幻,则不实,则无须以世俗真实的计量法去衡量。作者在处理大观园时,真真正正做到了“天上人间诸景备”,似乎将天地美景浓缩嵌入其中,让人在一回中仿佛概览了江南山水与亭台楼阁等嘉景,当然后面还有白雪红梅等等景色,不必细说。大观园是浓缩的自然,而大观园之女儿又是天下女儿的精华所在,无怪乎此是太虚幻境的人间投射了。
大观园是中国建筑学的一个缩影。中国人搞建筑,喜欢朝两个方向努力,一曰“婉约”,一曰“天人”。“天人”很好理解了,这是中国哲学里非常常见的一个概念。相比“天人”的渗透,“婉约”更多地体现在实际操作中,例如屏风、玄关、影壁之类。前文第三回,黛玉进贾府,就写到了一块影壁。这里大观园里同样有类似屏风作用的一座山。看到了这座山,众清客都称好,贾政还发了一番议论:“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可见,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这一审美要求都是了然于胸的。后面曲曲折折的路径、层峦叠嶂的假山石块,似乎都具有一点障眼法的意味,让人欲看不能,欲罢不舍,撩动心弦,非要让你看个不停。“犹抱琵琶半遮面”,才是中国建筑的滋味。此外,大观园中特意强调了,引了一股活水入园。中国人是讲风水的。风,必要流动;水,必要流淌。须得活风活水,才是上好的住宅。而天然的水又远胜于人工的水,因此众人才纷纷赞叹山子野是“有丘壑”的。
其次,题对额的时间应该是在春、夏两个季节。就前六十回而言,虽然季节描写多变,但大体上是处在一种如沐春风的氛围中的。作者是以一种生机勃勃的态度去处理大观园中群芳荟萃的场景的。而后则大致以秋冬凋零的氛围去描写大观园中群芳流散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绕堤柳借三蒿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宝鼎茶闲烟尚绿 幽窗棋罢指犹凉”“新涨绿添浣葛处 好云香护采芹人”才显得那样得宜,才显得如此风雅。
第三个问题是宝玉的题字和作对。宝玉的题字和作对如果按照中国文学史的话语体系来说,是近于宫体、香奁一脉的。关于这个问题,脂砚斋的批语中也多次提到,称《红楼梦》中的多数诗词是“闺阁语”。如果说诗词意象的美又可大致分为优美和壮美的话(近似于西方美学中的“优美”和“崇高”,又不完全似之),则宝玉的题字和作对是完全偏向优美一派的。这并非是曹公作不得壮美,而是要符合宝玉等贵族公子小姐足不出户的身份。中国古代的`诗人将作诗的生活经验和所需养分称为“诗料”。譬如老杜、东坡这种生活阅历无比丰富、人生理想无比坚定的人,自然“诗料”是丰富的。而像宝玉这种生活阅历欠缺、人生理想正在培养的人,自然“诗料”就会匮乏,感情就会单薄,所作滋味也就淡然了。
我时常在想,假如宝玉在最后“悬崖撒手”后仍有诗词创作,想必是可以脱却香奁,进入古奥的了。以上是就风格而言,宝玉的题字作对在本回委婉的美学背景下,不但是够用的,而且大大拔高了委婉的高度。中国古代的文论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然而只要创作,就必要有字,二者间的矛盾似乎无法调和。唯一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尽量在其中淡化人的主体地位而突出人的参与作用。试以“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联为例——“浣葛处”则必有人,“采芹人”则言明有人。人在景中,并非以人观景,人与景不再是主客二元对立,而是主客融合为一。宝玉几乎每一联都体现了这个美学特征,可以说是尽得中国诗学的这一点的特征了。
第四个问题是在回目和内容处理上的笔法。作者写得非常细致,在转圜处又极自然。描写山水时忽以人事截住,在最热闹处忽出最冷僻之语,在宝玉侃侃而谈之际忽断以贾政怒喝。写长篇文字最难处在于转圜和结尾。曹公的处理是宕开一笔,无疑是高明的,巧妙结尾的同时还能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也于此处可见,委婉的处理,而不是生硬的搬套在文章写作中是多么重要。
说了许多,本回最让我动容的却是贾政和宝玉之间的父子之情。别看贾政一口一个“畜牲”“孽障”,开口闭口“不读书”“不长进”,冷不丁还来一句“叉出去”。作为一名父亲,他对不但是他这一脉且是整个家族几乎唯一希望的宝玉的进步是十分上心和喜悦的。这些不易为人察觉的欢喜藏在他一丝一毫细微的神态变化里。例如在宝玉拟了“曲径通幽处”后,众人纷纷赞叹,贾政虽然口头谦逊,但他的神态却是“笑”,你能说这“笑”里没有包含他一丝一毫的赞美之意么?还有,宝玉作了“绕堤柳借三蒿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这一联后,贾政的反应是“点头微笑”,这里竟让人看到了这对矛盾重重的父子鲜有的和谐画面。
再如宝玉题了“有凤来仪”四字后,贾政虽然满口的“畜牲”“管窥蠡测”“也未见长”,可是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嘴硬的父亲不愿承认儿子优秀的倔强表情。再之后,贾政满口都是些“叉出去”“更不好”,甚至骂宝玉让其速速回去,但我们从字里行间里仍然可以看到一位中国式严父的勉强,他似乎不想让儿子因为自己的赞许而飘飘然,同时又因为儿子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发力而有些无法理解,又有儿子不走自己规划好的认为的所谓“最好路线”的懊恼,还有对于自家所谓“诗礼传家”家风的维护。种种种种,将其困在一位对儿子数落却从未正面表达过赞美的境地中,将其实实在在地与儿子越推越远。也许,这就是一位不大会教育的中国式严父最大的无奈吧。而这也终将是这位严父对儿子深藏的爱的最“委婉”、最“曲折”的表达。
总之,我在这回中读出的一个词就是“委婉”。这种精神是中国文化韧性之所在,也是中国美的核心所在,希望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位中国人都能真切地体会到这种“委婉”,并将其以自己的方式传承下去。
读红楼梦有感8
听到《红楼梦》,心中总是泛起淡淡忧伤。是为了宁、荣二府的家破人亡?是为了黛玉的魂断潇湘?还是为了宝黛的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或许每种都有吧!
自古以来红颜多薄命,或许林黛玉就应该应征了这话吧!她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多情善感,注定了她孤独无依,同时也注定了她的廖落忧伤。民民之中也注定了她“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悲惨结局。
女娲补天的顽石坠入红尘,化作宝玉。贾宝玉从一出场便被蒙上的一屋神秘的色彩。在贾府,他呼风唤雨,深为贾母疼爱,就是这样的他爱上了黛玉,但究竟没有逃出命运的的束缚。
宝钗,她出世圆滑,博得贾府上上下下多人之信任,这样的她虽然聪慧规矩,但不免让人觉得太过于虚伪。可是事实并非这样,我相信没有人将自己埋藏,只是世俗让她不得不这样。
宝,黛,钗就是《红楼梦》中的灵魂,还有豪爽泼辣的王熙凤,善解人意的袭人,外向活泼的.史湘云,慈眉善目的贾母。。。。。。共同筑成了《红楼梦》的骨架。
也许,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生,我真得无法理解《红楼梦》,但是我依旧有评价的资格。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甚为不满。为何一定要如此悲惨呢?贾宝玉的出家为僧,林黛玉的魂断潇湘,还有薛宝钗的独守空房,都让人为之潸然泪下。
其实,往深远看,宝,黛,钗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他们又何尝不想随着自己的意愿去办事,然而社会缺不允许,他们的家族不允许,最后落得这样一个让人辛酸的结局。
“寒冷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史湘云和林黛玉的诗句透着一丝丝孤寂与悲凉,就像秋天的落日一般印证着宁荣二府的衰落,就像飘零的桃花一般寓意着葬花的颦儿兰摧玉拆,就像水中落单的白鹤意味着史湘云的漂泊孤舟。波光粼粼的“寒塘”,寒气逼人的“冷月”映出了曹雪芹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不满与无奈,同时又映出了多少读者的辛酸之泪。
读红楼梦有感9
四大名著想必是孺妇皆知,四部佳作各有千秋,而我却认为,《红楼梦》最为引人注目。她不似《水浒》,写草莽英雄、江湖豪杰之事,行侠仗义、报仇雪恨之心;也不似《三国》,写雄主名王、谋臣勇将之事,攻城略地、纵横捭阖之心;更不似《西游记》那样,写求取佛经、历尽磨难之事,斩妖除魔、伸张正义之心。她犹如一个“新新人类”,竟是描述了一群少男少女,特别是以妙龄少女为核心所展开的故事画卷,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封建社会是没有人权的,特别是在末期,更是不把人当人看,而女性的地位,根本就不存在。历史上,在战况危急之时,围城之中,没有粮食,便将城中的女人全捉来吃,这样的事情多次出现在史书上,还不是野史,而是辉煌的正史!而就在这样的社会,就出现了这样一本书,书中的女性,个个聪明美丽,有自己的想法主见,有自己特殊的行止见识,好像现今“女强人”的先祖,并且,还有一个七尺男儿说出了“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怎能不谓之是石破天惊的大事!
再来看看写出这本看似“叛逆”的书的作者,他就是“曹雪芹”。书中的取材,大多都是来源于他年少时的笑声与泪水。我曾经看过一段文字,曹雪芹的写作目的就是要“使闺阁昭传”,让天下后世人知道“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泯灭其也”。他也曾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比裙钗;我实愧则有,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听,这不正是当初宝玉在那些女子前,自惭形秽,以“浊玉”自称的原型么?不难看出,贾宝玉就是曹雪芹的化身兼“进化级”了。
宝玉,如同是封建社会孕育出的'“新人”胚胎,显然与那个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开始时,这个问题就显露出来,在他年幼抓周时,一把就抓个脂粉钗环,让贾政当机立断,他将来不过是个酒色之徒,从此对宝玉只有蔑视与不屑。而宝玉,从小,就与丫鬟姐妹们“混”在一起,玩的不亦乐乎,更是鉴证“酒色之徒”这个称谓。他除了对贾母和王夫人等的亲人之爱,对身边的每一位女子都喜欢着,尊敬着,举止也亲密无间,但没有半分逾越。也难怪,鲁迅也称之“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
当然《红楼梦》是女性的颂歌,其中女子多得眼花缭乱。她们,汇聚在大观园中,就像个小小的女儿国。这些女孩儿,都容貌俊秀,浑身散发着青春的纯洁气息。她们虽说是大家闺秀,却不似自古以来的女儿一般:在家中,对父母唯命是从,出家后,以“三从四德”为毕生目标。她们有自己的主见思想。书中有两个重要人。一是林黛玉,二是薛宝钗。命运将她们俩与宝玉紧紧相连。面对黛玉,宝玉是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因为,黛玉懂得他这个“新新人类”的思想,两人同枕一个枕头,躺在床上说着悄悄话,对男女有别之类的世俗视而不见,显然是两个趣味相同的人儿。而对宝钗,宝玉是相敬相爱,但心里总有隔膜,宝钗处事是圆滑的,比黛玉得人心多了,可正是她对任何人都那样温和,就越发让人无法走向她的内心。可贾母她们也发觉宝钗是当妻子的最佳人选,毕竟黛玉那温顺下隐藏的叛逆让长辈们不安,正是如此,故事终于走向了最后……
读红楼梦有感10
红楼梦,终究是避免不了悲剧的。既然是梦,终究要醒。梦中的恩情、梦中的功名,在梦醒的那一刻,毫无征兆的,烟消云散。终究是一场惊梦,悲喜千般,虚无缥缈。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还是那块石头;离恨天灌愁海太虚境中,也只有一株仙草。甚至,这些地方,都是虚无缥缈!“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连故事,都是作者经历一番梦幻附会出来的。到底说来不过是一场惊梦。红尘中的滚滚厮杀,也不过是窗外的一阵疾风、一时骤雨罢了。
可是,虚幻中又折射着真实。世态炎凉,离合悲欢。荡气回肠,撕心裂肺!富贵荣华转瞬即逝,荣辱自古周而复始。但是细细想来,人生之事,不过百年。一时的境遇又能维持多久?明媚鲜艳能几时,残红遍地,又能几时?“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说来倒都是自然之理。可是,你我毕竟是俗人。不能摆脱俗世的名利,欲脱尘网,却又不能放下声色犬马。指责别人的蝇营狗苟,却又渴望自己能时来运转。真正大权在握的时候有竭力的追名逐利。于是乎,自己变成了自己当初咒骂的尸位素餐的贪官污吏。成日的灯红酒绿,忘记了当初假作脱俗的“人间有味是清欢”。“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到头来,不知这嫁衣裳谁人穿了去。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我是不是跑题了?
其实我并不想说教材上所谓“揭露了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的专制、腐朽及其没落的结局。”我想,真正读过红楼梦的人会真的有一天是世界末日呢?贯穿《红楼梦》的,绝不是四大家族的兴衰,我更赞同周汝昌先生的说法。贯穿红楼的,是情。作者痛恨的绝对是“封建礼教”而不是湘云宝钗这类红楼女儿。把封建社会的没落当作红楼梦的一个内容固然可以,但若是把它当作主题,编教材的人,是不是欠考虑了?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某个阶级的腐朽和没落实际上无可避免。时代总在进步,纵然没有了阶级,又何以知道不是情。我完全相信刘心武考证的情榜的存在。红楼女儿,在此,才算是完整的结局。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红楼梦的主题,是情!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黛玉痴情,魂归离恨;宝钗痴情,误了终身!
其实,宝钗是个好女孩。她并不像有些黛玉党所说的是木石姻缘破裂、黛玉魂归的罪魁祸首。不可否认的是:薛宝钗确实爱过贾宝玉,或许也真的幻想过自己有一天可以与宝玉结成神仙眷侣。但是,她也绝对不会因为自己的这个想法而不惜搭上黛玉的生命。毕竟,这是薛宝钗,不是吕雉,更不是武媚娘。有人把薛宝钗称为红楼梦中的“冷美人”。或许和花名签上那句“任是无情也动人”有关。但是,清醒的读者都会明白,没有任何一个花季的女孩是所谓的“无情”自然,薛宝钗是有情的,甚至,是多情、是痴情。记得薄命司的楹联么?“痴男怨女,堪叹古今情不尽;厚底高天,可怜风月债难酬。”既然这样说来,进得了薄命司的,不都是怨女吗?怨女,因何而怨?想必也是用情过深,痴情所致吧?我不否认薛宝钗有心机,有城府。但是,你几时见过薛宝钗用她的心机去算计?她的城府,只是表现为她适当的防人之心。黛玉是世外仙姝寂寞林,宝钗是什么?山川高士晶莹雪!世人只看到最终以金玉姻缘收尾,但是,有想过宝钗是否真的就快乐呢?她爱贾宝玉不假,但是,第一她不会以牺牲林黛玉的幸福乃至生命为代价;第二是她也不可能因为自己的爱去自私的占有宝玉。其实,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爱是梁思成对林徽因的那种。因为他爱她,所以他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是为了让她开心。哪怕是分手——其实真爱就是这样,所做的一切为了另一方。如果和自己在一起不能让她感到幸福,那索性放她去追寻她的快乐。所谓爱她就不能让她和别人在一起,不过是冠以爱的名义的自私的占有罢了。而且,为宝钗计,她也一定会料到自己和宝玉在一起一定是“到底意难平”的结果。如果这样,她会心甘情愿的赌上自己一生的幸福吗?我觉得,宝黛爱情的悲剧的根源,在于他们生活的那个大家族。尽管如此,宝玉也好,黛玉也罢,她们,是不可能离开也离不开那个钟鸣鼎食之家的土壤的。正如现在说贾宝玉如何痛恨那个封建地主阶级。我想,说出这样的话的人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为现代政治摇旗呐喊的文化流氓,另一种是受了文化流氓误导的.读者。你想一下,贾宝玉出身在那样一个阶级,他又怎会痛恨自己的出身之处呢?这,合乎人情吗? 相反,我觉得宝玉在失去这一切以后反而会怀念那个封建大家族给他提供的资本。所以,有学者考证,红楼梦是封建家族的挽歌。作者写这部书的时候,是怀着无限的因自己无力扶大厦之将倾,而最终使自己的家族土崩瓦解的愧怍与忏悔之情来写的。作者曹雪芹,当然,某种意义上就可以看作贾宝玉。但是记住!只是某种意义上。如果说红楼梦中所有的人物都有原型而且与与原型完全一样,所有的情节都真实发生过,这是不是太贬低曹雪芹的能力了?再说封建的家族,有学者认为金玉姻缘完全是贾府内部几大利益集团斗争的结果。——就是说,宝玉最后娶谁和宝玉想娶谁没有任何的关系。宝玉、黛玉,包括宝钗,不过是王夫人、薛姨妈、贾母、王熙凤相互争斗所得出的结果罢了。既然这样,就可以说: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都是牺牲品,而真正得益的,是其他人。可是,她们的利益,又维持了多长时间呢?最终贾府败落,他们的既得利益自然也烟消云散。正应了王熙凤判词里的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红楼梦自然不止是爱情悲剧,还有家庭悲剧甚至时代悲剧。总之,大荒山无际崖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在人间,经历的更多的是世态炎凉。红楼梦,是个令人荡气回肠却更撕心裂肺的故事!因此,我们对其中的人物,也不应太过挑剔。红楼女儿,既都在薄命司中,命运是不幸的,遭遇是可悲的。后人给予她们的,更多该是理解与同情,而不是嫌了这个(黛玉),又恨那个(袭人),说这个太张扬(晴雯),又烦那个太狠毒(凤姐)。红楼女儿都不是完美的,但都是可悲的!芳魂有感,情痴抱恨!对她们,何必太苛求呢?黛玉有高洁之处,袭人也是个痴子;晴雯率真可敬,凤姐精明强干!红楼群芳,无一人不可爱,无一人不可怜,纵有错处,何必抓着不放呢?
有一段话,我是喜欢反复引用的。大约是旧式文人共同的感悟吧?是说人生三恨:“恨鳆鱼多刺,恨海棠无香,恨红楼未完!”前两项我倒觉得没什么,只是这最后一项,我倒是有深切的体会。想来古人与来者,大约都会有这样的感叹吧?而从另一个角度去想,如果红楼梦真正完结了,又怎么会有现代层出不穷的续书呢?或许,红楼梦未完,留个谜题给后人去猜,才是最好的结果吧?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引用畸笏叟在第二十二回的批注:此回未完而芹逝矣,叹叹!现代红学家多半否定程高续本的后四十回。我也自然相信后四十回不符合曹雪芹的意思,但是,作为一个庸俗的读者,我倒是情愿相信大部分高续本的结局。我不忍心看到最终凄凉的场面,感谢高鹗最终加了个兰桂齐芳的结局。而最终的抄家这一节,也有了,不算脱离了悲剧的结局。悲剧,加基本上大团圆。这固然为红学家所不齿,但是作为普通的读者,我还是喜欢这样的结局的。我对高鹗比较不满的地方,主要是三处。第一处写贾母对黛玉态度的转变,第二处写妙玉的结局、第三处是写真如福地,完全是道学先生的手笔了。
我并不是一个客观的人。读红楼梦,自然有我的偏爱。和很多读者一样,我是个黛玉党。所以,我最喜欢的人物,第一是黛玉,不过,我最偏爱的,应该是妙玉。或许很多读者并不喜欢妙玉,认为她虚伪、孤傲,我倒是觉得,这是妙玉的高洁之处。怀有这样看法的读者,倒是应了妙玉判词里的一句话: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说红楼梦是一面镜子,对妙玉这样看法的读者,可在这句判词中照出自己了?我觉得,红楼梦中的人物,是没有高下的,以我的审美来看,宝玉、黛玉、妙玉可以并列第一。当然,这个排名,在于人。
林语堂先生曾经打算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结果,准备了几个月之后却发现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于是仿照红楼梦的行文写成了一部英文小说:Moment In Peking(曾译作《瞬息京华》,现多译为《京华烟云》)但是,从人物刻画等多个角度来看,它和红楼梦比起来还是逊色得多试想连林语堂这样的文学巨匠去模仿都不能和红楼梦同日而语,何况其他人呢?我自然也不敢说去续红楼梦之类的话。只把日常读红楼梦所得到的感悟以人物为分法集合在一起,留着以后看看自嘲罢了。
读红楼梦有感11
《红楼梦》是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部小说以上层社会的四个家庭为中心,真实生动地描述了18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不可挽回地崩溃的真实写照。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将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引出一个故事——石头记。整个故事从甄隐士开始就结束了。
另一个国家在遥远的大洋彼岸,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杰出、有才华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自己的毕生经历,发扬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戏剧。当时,一个民族,他那个时代不朽的灵魂,以各种形式展现自己,充实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也是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是异步伟大的巨人,不如说是中国通史。
与其说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形势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细节来看,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多人物。从人物的一举一动,每一个微笑,每一个放松。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到一丝瑕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都与之相关。这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本柬埔寨书。
读红楼梦有感12
今天,我和同学们看了《红楼梦》这本书。
有13个角色:曹雪芹、薛宝钗、林黛玉、贾元香、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贾巧、李婉等...
我最喜欢的书是林黛玉。她天生孤傲,天真率直,多愁善感,鄙视名贵,和宝玉是封建叛逆者。我知道金陵十二钗是谁,最热闹的故事是元妃省亲。最有意思的`是刘奶奶进了大观园。
我们召开了这次图书交流会,让我对金陵十二钗和作者曹雪芹有了深刻的了解。让我对这部名为《红楼梦》的经典有更深的了解。
读红楼梦有感13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是曹雪芹创作的杰作,对后代有着巨大的影响。通过描述贾府的兴衰,这部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将走向衰落的命运。小说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是对封建社会血泪的抱怨。
《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巨作,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鉴赏力。例如,在《刘奶奶进大观园》中,人们被刘奶奶逗乐的情节非常精彩,让读者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史湘云撑不住了,一口饭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得喘不过气来,躺在桌子上,哎哟;宝玉早早滚到祖母怀里,贾母笑得抱着宝玉叫心肝……“同样是写笑,但每个人的表情和动作都不一样,描写生动、生动、具体,从侧面衬托出刘奶奶的幽默,以及贾府喜欢她的原因。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出现的人物有400多个,很多人物性格特征鲜明,栩栩如生。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刘奶奶等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说贾宝玉吧,他表面上玩世不恭,顽皮,轻挑,内心却善良纯真。虽然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他讨厌自己的封建阶级,认为人只有善恶美丑,从来没有贵贱之分,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他的话充分体现了他同情女人、尊重女人、倡导人权平等、男女平等的宝贵观念。尤其是他与林黛玉纯洁的爱情,更体现了他思想的成熟。
让我们来看看林黛玉。她纯洁坦率,清高孤傲,多愁善感。她骨子里对封建道德的叛逆深深吸引了宝玉。她的“农今天把花埋在笑痴里,他知道他是谁”和“一旦春天美丽老了,花就死了”寄托了黛玉凄凉的人生经历,但也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闺房中优秀文学才女的风格 。
《红楼梦》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未来,它将一如既往地以无限的魅力吸引更多的读者。
读红楼梦有感14
自从我翻开《红楼梦》这本书,我就认识了她——林黛玉。
林黛玉因母亲生病去世,为了让她受到更好的教育,父亲让贾雨村把她带到荣国府。
刚到荣国府的黛玉处处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不肯多走一步,怕被嘲笑。
很多人评论黛玉脾气小,心胸狭窄。有人甚至说黛玉喜欢嘲笑别人,特别烦人。但我不这么认为。
黛玉的父母早年去世,她的痛苦是普通人无法忍受的。当她到达荣国府时,她是无助的。她的关心、嘲笑和嘲笑都是为了她心中唯一的尊严。她不允许别人践踏它。
黛玉的诗是大观园里最好的姐妹之一。诗歌是她美丽的灵魂和精神寄托。她的`诗就像一把锋利的刀,深深地刻在读者的心中,给人一种肝肠寸断的感觉。就像她写的《葬花吟》一样,“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春残花渐落,就是红颜老死的时候。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之后,让人心如刀绞,悲痛万分!
很多人认为黛玉心胸狭窄更体现在她和宝玉的谈话上,但我认为这是因为黛玉的心太娇嫩了,宝玉感觉不到。每次宝玉说不该说的话,都会被黛玉拒绝,无情,凶猛,但无意,不能接受。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仍然微笑着说:“宝玉,宝玉,你好!”然后,他永远死了。
每当我看到这里,我都忍不住哭了起来。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合上书,想把尘埃关起来。然而,这并不能阻止尘埃,尘埃仍然在我的记忆中旋转和飞翔...
读红楼梦有感15
寒月如纱,伴着天边寥落的冷星。诗词似笔,画着骚人傲然的风骨。喝一口清茶,执一卷诗词,追求那古典的美,聆听那空灵的音。——题记
小时候,跟着奶奶,天天听着那咿咿呀呀的越剧,长大以后才知道,那越剧的名字叫《红楼梦》,不知是日久生情还是其他的原因,自我懂事,便打心眼里喜欢林妹妹。不为别的,就为那首《葬花吟》。她最后生命的终结,犹如那花儿的香气,净土掩风流。记得与曹雪芹同一时代的明义写的《题红楼梦》,其中有这样两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倘若“沉痼”真的能起,“红丝”真的能续,那林妹妹生命的香气也不能永恒了吗?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咿咿呀呀的唱词、温润细软的曲儿,说不出的江南糯软调子,曾让黛玉为之倾倒,大观园中,沁芳闸桥边,落英缤纷下,宝玉那句:“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更平添了一份韵味,那段华美的唱词,那段平整的韵脚,那段瑰丽的故事,令人如痴如醉。
无疑,黛玉是爱宝玉的。她的爱,化成一句句华美的辞藻,呈现在了词卷上面:“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黛玉似冰山上绽放的雪莲,冰清玉洁,虽无花之妖艳,却雪白一身,何其美哉!
“孤标傲世皆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潇湘妃子的《问菊》也应是她人生的写照吧!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黛玉更是骄傲的,即使为那个“似痴而狂”的.花花公子偿还了一生的眼泪,她亦是骄傲的。但同时,她也是脆弱的,对着一地落花和那潺潺流水的沁芳闸,吟出了“冷月葬花魂”的诗句,花魂是谁?自是黛玉自比。她似乎早已预见到自己的结局,如同那遍地落花,绝美却惨淡凋零。
潇湘妃子的结局,美到凄凉。
美在红楼,我读懂了其中的辛酸。
夜半了,夜深了,我合上诗词,低头,清嗅着那醉人的墨香,茶香已渐渐朦胧,淡了……
美在其中,叹在其中,人物的一颦一笑都牵动着心弦,静静的迷失在这唯美的诗卷中。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里梦红楼——读《红楼梦》有感04-18
读红楼梦有感之红楼梦中的刘姥姥04-05
花落人亡,红楼梦断——读《红楼梦》有感08-08
读《红楼梦》有感 04-05
读红楼梦有感04-05
读《红楼梦》有感04-04
读红楼梦有感04-05
读《红楼梦》有感05-25
读《红楼梦》有感04-14
读《红楼梦》有感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