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鲁迅故乡读后感

时间:2022-11-08 11:59: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鲁迅故乡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鲁迅故乡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鲁迅故乡读后感

  很多时候,文化的芬芳在乡土,不在别处;很多时候,文化的隔阂也生在乡土,无所遁形。

  都说许多人难以接受鲁迅笔下的民国,宁可是去读梁实秋先生的作品了。也难怪如此,鲁迅先生写实,容不得人们的半点幻想;梁先生的浪漫,却正好契合了逃避现实人的心思——“躲进小楼成统一,管它春夏与秋冬 ”。

  鲁迅的记忆中只有一个故乡,但因为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故乡生出了两个不同的模样。他以细腻的抒情笔调描写了少年闰土活泼英俊的形象,娓娓动人地叙述“我”和闰土三十年前的一段交往。接着又精细地刻画了阔别三十年后的闰土的面貌、衣着与动作。全文至此,作者都是以温柔而最亲切的笔触进行刻画与抒情的,而当进行到闰土的巨大性格变化而透露出我少年玩伴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与不幸时,作者心情是沉重的,这陡然而下急转峰变的情形让作者不知所措的同时,内心又寄托了他的希望与感慨。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农村凋敝,民不聊生,农民百姓除了等待变革来改变这种悲惨的现状,别无他法。

  记得一处令人难以忘怀的叙述,主人公还是闰土——“闰土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入手于少年闰土那机灵活泼的状态与现在的麻木冷漠逐一对比,时代背景下的人世百态尽显。因是《故乡》收寻于《呐喊》中,这短篇小说其中的单篇便更显力量,沿着《狂人日记》《药》《头发的故事》《风波》后便到了《故乡》。此故乡的《呐喊》带给你阵阵凉意,似乎它是收录了之前所有的`不幸艰辛与惨淡加以冷漠继而平静地铺述出来的。像是《围城》中那句:“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带来的会是一种让人未曾料想的伤痛。”而故乡这片挚爱的热土便给鲁迅这种“未净的刺”而深深扎入其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部分去了,从未预期,因此剧痛,说的应该就是如此吧。

  故乡从他走的那一刻开始就陌生而孤独了。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十多年的故乡,鲁迅从骨子里感受到故乡的这份孤独,他知道,这里的人可能不止是身体上会冷了,连思想与精神上也该是无一例外。中国在当时也不就是如此吗?但鲁迅的情怀是巨大的,他写自己的故乡,把其剖开来给大家看目的意义是在于可以更深层次地剖析中国给国民看。如若不是“中国”这个大概念,鲁迅犯不上为“小说”这样日夜兼程。鲁迅先生的使命感——要将故乡的孤独与冷漠大声呐喊得出来好,要将国民与国从愚昧中解救出来得好,要是这样,便再好不过了。

  《故乡》写于1921年的1月,太不容易了。鲁迅用“圆规”去比喻一个五十岁上下卖豆腐的女人,用抒情与诗意的笔调描写我的少年玩伴,这般用心良苦,也确实太不容易了。因为杨二嫂可不是真的圆规,而圆规在那小一百年的岁月中可又真是个新鲜词。这两者的碰撞与相互修饰不就是那作者精彩的幽默与反讽了吗?圆规是“我”的主观感受,而又正是这番主观感受让现实与故事的街接又紧密了几分。而又为什么要抒情,为什么要诗意?有人说,在这里,所有的抒情和所有的诗意都在为小说的内部积蓄能量,在提速,就为了撞击“老爷”那座冰山。

  故乡太孤独了,没有人能和“我”说上话。许多人已经潜移默化地被改变了,变成了封建社会吃人的鬼,变成了麻木不仁的奴隶,冷漠不堪。鲁讯看见了这一点,他全看见了,因此他要举起手中的笔向着封建狠狠地刺去,他要用力地直击心脏,击打地鲜血淋漓。他是想冲破那老爷与个人之间的一层隔阂吗?不,还有那一股气,那一股愚昧,腐朽却始终领着人们向“前”走的那一股气。五四那一代的知识分子都会有两个基本的命题:反帝反封建。所有人都知道这点,而这也是毋庸置疑的。反帝是政治诉求,关乎民族兴亡,反封建是精神诉求,封建主义是国民内心的一个毒瘤。鲁迅先生反帝,但它更反封建,因为封建主义这颗毒瘤正在把国民一步一步推进深渊,人与人之间再不复亲昵与平等。封建制度在“吃人”——它不让人做人,它逼着人自甘堕落为奴隶。现实如此,于是故乡不复为内心的净土,国不复为真正之国。另一层意义上是鲁迅先生的责怪,人们为何要心甘情愿地为奴性所驯服?真正的勇士不应该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吗?可惜的是,这种勇士实在太少了,所以鲁迅要站出来呐喊,所以他要用笔为枪,批判唤醒人的自我意识与价值。这样看来,如若有效,鲁迅能够与之交谈的,不就又多一人了吗?

  故乡的冷气应是全中国的冷气了,鲁迅先生坚持用文字晓之以理却始终吝啬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人是不理智的,鲁迅先生深谙此理,因此他不会轻易将自己的主观感情显露出来,更不会随意将其著之批判色彩。故乡太典型了,在道德与情感选择过程中,真理与价值从来就不是永远只停留在一方的角度。它不在统治者那里,也不在被统者那里,内心的辩证是他能够阐述得最多的那个方面。

  在那样一个时代,拿出笔来与时代搏斗是极其艰辛的,但鲁迅先生站了出来;在那样一种境况,与专制思想争“个性主义”是非常不易的,依然是鲁迅以笔诛伐争针锋相对。在这个世界上,将错误的思想观念指出并加以批判,那么这个社会氛围在一时之间也许会变得躁动起来, 但在接来无数个日夜交替而推砌起的漫长岁月里,它将会变得越来越好。能人若在庸人之上,国可安,家方和,庸人若要在能人之上,人人都要起来造反,鲁迅先生面对的便是后者,于是他要起来造反,要起来掀翻封建统治者的黑暗统治。

  故乡的孤独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当时的人以冷冰冰的心互相触碰又小心翼翼地躲避开来,谁也不愿站出来当典例“被挨打”。如果有一个人夜晚走在空无一人的小巷,他的心情应该是十分踟蹰的吧,想起飘零不定的国家和堕落黑暗的社会,而他只能作为别人眼中愚蠢的飞蛾,一次又一次奋力地扑向比自己身躯大亿万倍的火坑……即使当时尝试做的每一次努力都失败,但我依旧愿意带着对未来的所有期待和盼望将天空中闪光耀的星光全部洒向那波澜壮阔的大海。

  踏梅寻艳雪,落满一身月,招魂向国来,不悔为华夏。故乡现在应该很热闹了……

【鲁迅故乡读后感】相关文章:

鲁迅《故乡》读后感02-27

鲁迅故乡读后感12-23

鲁迅的故乡读后感04-16

鲁迅《故乡》的读后感范文03-15

鲁迅《故乡》读后感参考03-30

故乡鲁迅读后感500字02-26

故乡鲁迅读后感300字03-15

故乡鲁迅读后感150字03-15

鲁迅故乡读后感范文三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