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时间:2024-03-29 08:20:19 晓凤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精选20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精选20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1

  我家有许多藏书,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三国演义》。每当我翻开那本厚厚的书时,总是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

  三国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其中每个人物的神态特点都写得淋漓尽致,我最喜欢其中的蜀中五虎将——关、张、赵、马、黄:关云长是一个:红脸、丹凤眼、卧蚕眉的大将军(汉寿亭侯),他的出场是温酒斩华雄,后斩袁绍名将颜良、文丑,令众诸侯听得其名都闻风丧胆,后来不幸被曹操俘虏,但后来一得知旧主刘备在袁绍部,立即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来跟随刘备打遍天下。

  张飞,字翼德,黑脸,落腮胡子,他最出名的是长坂坡前一声吼,喝退曹军近百万,在战斗中取上将之首级如探囊取物,他虽然是个大老粗,但也有细的时候,在瓦隘口用巧计捉住蜀中名将严颜,并用诚心降服了他。

  说到赵云,最出名的'是长坂坡单骑救主,在曹操百万军中冲来杀去,如入无人之境,救出了刘备之子刘禅和刘备之妻甘夫人,砍死敌将五十多名,砍倒大旗两面,并帮助刘备恢复汉室,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真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说到马超,他可谓是忠、孝、勇兼备,他一听说自己的父亲马腾被曹操杀了,十分恼怒,立即率领西凉军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后忠于张鲁,虽受其怀疑,但仍和张飞大战,最终万般无奈,投降了刘备。

  说到黄忠,曾经和五虎将之首关羽大战过,他不但刀法挥舞如风,箭法更是了得,一箭就射中了关羽头盔上的红缨,关羽大吃一惊,折马便回。后来,真心投奔刘备,后又被诸葛亮用激将法,一举就夺下了定军山、天荡山,大败魏军,真是人老刀不老啊!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写得十分细腻,而写计谋却比它还略胜一筹。在官渡大战中,一开始形势对曹操十分不利,人少粮缺,而袁绍兵精粮足,虽然打了几次小败仗,但实力尚在,便和曹操打起了消耗战,正当曹操只有几天粮草时,袁绍降士许攸献策率三千轻骑直袭袁绍的粮仓——乌巢,曹操用此计果然打败袁绍,威名远扬,灭袁绍二子后,终于统一了北方。

  在赤壁大战中,水军都督周瑜和诸葛亮都知要火攻,这是江东名士庞统到了曹军中故意献上了连环计,诸葛亮预测到傍晚会有东南风,可一举攻破曹军,但必须有一个人去诈降,这是老将黄盖甘愿受苦,果然博得曹操信任,将曹军大败于赤壁,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在诸葛亮的一次北伐中军事要地——街亭失守诸葛亮闻讯大吃一惊,这是西北角魏军已经杀过来了,诸葛亮立即将城中旗帜放倒,大门敞开,自己在楼上弹琴。司马懿来后大惊,没过一会儿就退兵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

  《三国演义》在每一场战斗中,用尽了各种各样的谋略,浮现出一个个骁勇的武将,一位位巧舌如簧的辩士,在一起斗志斗勇,将每个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三国演义》中如果将一个个谋略去掉,那剩下的只不过是打打杀杀,如果将一个个人物的神情、话语去掉,那剩下的就更没劲了,所以你就能想一想它们在三国演义中的分量是多大了。我从这里还学会了许多写人的方法,我们平时的写作中只用一些平淡的话语,而忽略了另一个写作要素——神情,在三国演义中往往只要用一个人的某一个神情就能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而且让我们学会了描写人物要有典型性。特别是在三国演义中描写人物上,比如说诸葛亮,作者把诸葛亮描写得神乎其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许多史料记载中,诸葛亮并不象《三国演义》中那么厉害。

  我一时之内还无法将三国演义讲完,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你还是来看看《三国演义》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2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耳畔就仿佛响起古典剧《三国演义》中杨洪基那深沉而雄浑的音调,令人神往,令人神思。心底平静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涟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随着歌声穿越千年时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历史……而这,都缘自《三国演义》——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一部详尽而宏大的历史。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约110多年的历史。它以陈寿着《三国志》为模板,经过作者罗贯中大胆的艺术创作而完成的,使高深难懂的正史以一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为人民所喜爱、传颂。《三国演义》又是一部小说,一部内容丰富蕴涵深刻的小说,作者匠心独运,以生花妙笔勾勒出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借东风,长板桥等一系列生动的故事,为妇孺皆知。它妙趣横生的文字,以及驰骋于神出鬼没境界的畅快深深地打动了我,而它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被学者们列为“四大名著”之一,而它也确实无愧于这一美誉。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作者并不华丽却十分准确的文字就像点点笔墨给这幅画卷描绘出朵朵奇葩,使每一位读者都深深陶醉于其中。这里既有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也不乏风花雪月、情意深长的爱情。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地讲述一个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之处吧。

  然而使《三国演义》更让人觉经典绝妙是在于它的战争前后经过的细致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这恐怕是包括《史记》在内的其它史书望尘莫及的,譬如赤壁之战,战争的起因是刘备兵败,曹操妄图吞并吴,诸葛孔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抗曹是事情的经过,而后孙曹对峙,巧施连环计,火烧战船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书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最后又以曹操兵败,关云长义释华容道这原本出乎人意料却又让人欣然接受的结果圆满地叙述完了这宏大的战争。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独到之处,刘备的仁德,张飞、赵云、许诸、典韦的勇猛,鲁肃的憨傻都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宁可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的阻险毒辣,“安居平五路”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还有“降汉不降曹”“义拔云天”关公的忠义凛然更是被刻画地入木三分,读完《三国演义》,掩卷沉思,满脑是那杀声阵阵的战场,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畅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那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人读完有种无可名状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

  寇第斯曾说:“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不灭明灯,”读三国,就时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辉带来的温暖,它字里行间蕴含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读三国,让人深刻体会到它透露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匡扶社稷,兼济天下”的思想。这种思想与我内心深埋的理想交织、碰撞,产生共鸣,激荡出串串亮丽的火花,鼓励我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拼搏、前进……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仅凭我的三言两语又怎能细说?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但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而《三国演义》更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三国演义》——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4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英文名字: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 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拿出--草船借箭,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表明:周瑜并不相信诸葛亮在三天内会造出10万枝箭。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叫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调旱寨的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多人,一起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了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他还命令所有士卒一起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为此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5

  读书,可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流淌在书籍中的那一个个如宝石般璀璨的文字,映射的是时间长河里洗礼的文明的积淀!

  记不清从孩提时代至今多少次翻开《三国演义》,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知识阅历的不断增加,里面的故事情节却给了我更深深的震撼。它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张作为中国五千年历史象征的横幅拉开了一段详尽而宏伟的历史。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司马炎建晋约110多年的历史。虽说它是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为模板而创作的一部小说,可能有很多地方与正史相否,但它却以一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为人民所喜爱、传颂。作者罗贯中以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因为这样,它又是一部兵书。它也因此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它的确无愧于这一美誉。

  《三国演义》让人觉经典绝妙是在于它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

  诸葛孔明雄才大略,神机妙算,精忠而耿直,谦虚而谨慎,认真而尽职。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即使在魏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面前,也表现得镇定自若、处变不惊。面对曹操南下的百万雄兵,他并没有慌张,更没有绝望,而是主张联合东吴,凭借自己的过人才智,在青史上写下了火烧赤壁的著名篇章。七擒孟获的千古绝唱,更将他的过人胆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逆境中,他也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不管遇到了多少风雨,不管前路有多少坎坷,他心中希望的火苗从未熄灭,他逐梦的脚步也从未放慢。他一步一步征服着世界,凭借着一颗造福众生、矢志不移的心,经历了多少失败,多少风雨,他终至目标,促造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在中国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世纪路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但他的重任却依旧没有完成——北伐。一次次的出征,却注定是一次次的失败。但他依旧没有气馁,总是怀着那份试图力挽狂澜的希望,那份一统山河的决心,不骄不躁、坚韧不拔地向着理想的终点出征。

  “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被称奸绝的.曹操——雄才大略,残暴且奸诈;他既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也是一个生性多疑的疑虑家;他是一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明主,却又是一个凶残杀戮的暴君;他讨董卓,剿黄巾,诛袁术,灭吕布,平袁绍,定刘表,而确定中原的霸主地位。最后他也因他多疑而烟消玉陨。

  “降汉不降曹”,讲述了一代名将,被誉义绝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他既是一个军事战术家谋略家,也是一个骄横跋扈的骄横家;他被尊“五虎将”之首,却又是一个蛮横无理的统领;他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而威震华夏。最后他也因骄横跋扈失荆州,败走麦城,壮死于江东。

  还有许多人物。譬如“成也刘关张,败也刘关张”的刘备,“粗中有细”的张飞等。

  每当我沉浸在《三国演义》这本书时脑海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在这画卷里,讲述了“三分虚,七分实”的历史故事。这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人读完有种无可名状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这画不仅描绘出了无烟寂静的斗争,也显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这里既有七侠五义,同样也有儿女情长。引人入注的细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名著,而分明是在清晰地描述一个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之处吧。

  《三国演义》确实是一部蕴意细长的经典巨著,我们世人又怎能凭借三言两语而论述?如今,硝烟以散去,光阴以逝去,英雄以过去,唯有留下了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不管历史如何去改写,历史的潮流如何去进展,它却不回随时间的流逝而被世人健忘。因为它的魅力影响着世人,因为它的意义提醒着世人,最后它又以经典这个赞美而埋葬世人的心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6

  曹操是一个饱受历史议论的人物,褒贬不一,但需承认的是,能于乱世之中开辟一番霸业,一定有超人的能耐。

  首先声明,曹操绝对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一个嫉贤妒能的人,是绝对不可能称霸于众诸侯之林。之前读课文中的《杨修之死》,那只是片面的曹操。

  先分析一下杨修,在三国之中,杨修所占的'分量是微乎其微,在72回中,虽然屡屡猜透曹操的心思,那毕竟是小聪明,作为一个文官,文不能胜孔融,智不能败贾诩,谋不能过程昱,计不能赢郭嘉,此人处于三国众豪杰之中,徒一庸夫尔。曹操杀掉杨修,并不会有多少损失,但这并不能就说曹操嫉贤妒能,相反,广纳人才是其无人能及的长处。

  举一例子,庞统,道号凤雏,与卧龙并称,是一位名扬三国的名士,卧龙亦称其才十倍于自己,然而,这样一位名士,先投孙权,孙权见其丑陋,拒绝收纳,转投刘备,刘备亦以貌取人,只叫他当一个小县令,受到冷落。然而赤壁之时,他投曹操的时候,曹操“亲自出帐迎入”,而且虚心请教,求他指点。后还“置酒共饮,同说兵机,殷勤相待”可见曹操爱才之极。

  陈琳,建安七子之一,在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欲讨曹操,令陈琳草檄,陈琳数尽曹操之恶,骂尽曹操祖辈。官渡兵败后,曹操捕获陈琳,大家都劝曹操杀之,独曹操怜其才,不忍杀之,后得以进建安七子之列。

  刘备,仁德之士也。统领徐州,后归于曹操。曹一眼就看出刘备是英雄,众诸侯都不入眼,独赞刘备之德。不少人都劝曹操趁其羽翼未成,除之以绝后患,曹操不舍,也许是曹操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但也足见其爱才之极。

  关羽,世之虎将也。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以让他名声大振。后曹操攻破徐州,欲降关羽,关羽约法三章,曹操欲的良将,一口答应,之后“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款待关羽,直至之后过五关,斩了曹操六将,曹操大肚能容,放关羽头刘备。所谓君子成人之美,正是如此。

  曹操的爱才也给他带来不少好处,若无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曹操不一定能赢袁绍,华容道也不可能保住性命。

  说曹操阴险,狡诈,也不为过。三国中可以找到很多例子。战袁术时,兵17万,粮食却极少,粮官王*入禀曹操,曹操令其以小斛分散,后秘招王*入,欲借其人头一用,诬告其以盗窃官粮行小斛,以压军心,足见其奸险。

  蔡瑁,张允总领水军,周瑜用反间计,让曹操杀了他们。事后曹操知道中计,但不肯承认,说其二人怠慢军法,故斩之。亦其奸险之证也。

  徐庶,是一名很厉害的谋士,愿效忠于刘备。曹操知道她的才能后,先挟其母,欲让她叫她的儿子归顺,却遭到徐母的破口大骂,而曹操却模仿她的笔迹,致信徐庶,徐庶无奈,只得归顺。用计奸险,是其本性也。

  西凉一战最令人咬牙切齿。马超,韩遂进兵长安,连续大败曹操两场。曹操却用反间计,令他叔侄二人不和,使他们自相残杀,不战自溃。奸邪之极,正是如此。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曹操的却有过人之处。三国中,有勇无谋者,徒一莽夫尔;有谋者,才是立国之要。刘备虽有关张赵马黄之勇,若无孔明,不可能开辟蜀之基业。而孙权,若无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为他把持战局,不可能稳坐江东。相反,曹操虽说是谋士极多,但是很少见他们表现过。百家讲坛把贾诩夸得多厉害,可是赤壁惨败,渭水三战,夺船避箭,割须弃袍时,都不知道他躲哪去了。郭嘉说得似乎很有大谋,只是英年早逝,只在最后为铲除袁绍的苟延残力立了点功,不可称强。在早期北方战场,破袁术,擒吕布,攻徐州,败袁绍,运用外部势力为自己创造优势,可都是他自己的谋略呀!

  值得肯定的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特别是在古代。有人说得很对,政治家,军事家,说到底就是阴谋家。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7

  三国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就像苏东坡写的那样,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无论是成者为王,还是败者为寇,都抹灭不了那些熠熠生辉的灿烂恒星。就算是那些身首异处、功败垂成的群雄们,也有他们自身独特的亮点。

  如果说一本好书,每一次品读都有不同的感受的话,那么三国演义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在它描写的人物里,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诸葛亮啦,写诸葛亮出山的过程,先借司马徽、徐庶之口,影影绰绰地虚写他的非凡才能;继而是三顾茅庐,仍是从刘备等三人的眼光中虚写这位“高人逸士”的生活氛围和一种神秘色彩,逗引读者的兴趣。第一次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这个人物就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诸葛亮可以算是《三国演义》中智慧人物的代表,他在无论何种复杂的情况下,都能审时度势,掌握大局;在无论多么危急的情况下,都能运用巧思,转危为安。虽然三国演义已经神化了诸葛亮,但还是可以从中感悟到他的智慧和人生哲学。我想他应该是一位儒将,至少有着儒将的风范,尽管古代十大儒将中并没有他。这就是我对这个角色的第一印象,但当我再次拿起着本书,看到他在五丈原时,在寒风中视察军营时,面对长天的无力叹息,我更加的敬佩这位伟人。这是诸葛亮临终时的一句话“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意思就是,再也不能为复兴汉室、酬恩先主而上阵讨伐叛贼,浩淼苍天,永恒不朽,为何却对我如此苛刻,让我在此走到尽头,也不愿再多给我哪怕一点点时间,不甘啊!五丈原的秋风彻骨生寒,命运对这位壮志未酬的老人确实是过于苛刻了,他走得极为不甘,而且走在了老对手司马懿前面。也许在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他就已经觉察到复兴汉室江山是不可能的,但在刘备三顾茅庐的厚礼下,他毅然出山。他知道这一去怕是再也回不来了,但他并不后悔。司马徽当初就说,“孔明虽得其主,然不得其时。”想必诸葛亮也清楚这一点。也许真正的历史中诸葛亮并不是如此想的,而只是对刘备的忠诚。但三国演义就是如此恰到好处的塑造了这么一位英雄,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英雄。是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还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就是三国演义要告诉我们的。真正的英雄不一定是成功者,但一个敢于面对挑战,在困境中奋起,毅然决然的人,一定是以为英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者,虽败犹荣。试想这样一位小说人物,如何不能扣动读者的心弦呢?

  有一句话是《出师表》里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也许你觉得没什么,也许是你不明白。在这功名利禄的世界里,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这个道理是不会变的。所以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向你伸出援手的人,你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诸葛亮九岁丧母,十二岁丧父,幼年饱受失亲之痛。对于雪中送炭定有自己的.认识,所以奉命于危难之间也是他人生观的一种表现,更是知恩图报的一种形式。

  《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意思是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这也许是诸葛亮对自己人生观的诠释。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8

  书者,述也,以载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读《三国》,可载道,可明智。

  明朝虽驱逐胡元,把中国恢复过来。然而元末明初之际,用兵颇甚,不免有人感叹民生之凋蔽,于是平地一声炮响,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105年的历史。这之间战争极多,场面也是极磅礴的。英雄人物,更是不胜枚举。所以要写感悟的话,怕是一辈子也写不完。故趁此舞象之年,权且寄下一篇感悟,及弱冠,可供咨嗟。

  《三国》全书大可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分归晋”五大部分。其高潮部分,即“群雄逐鹿”“三国鼎立”最为精彩。”群雄逐鹿奠定了日后三分天下的最初基础:董卓死后,中原大乱。军阀混战之中,青州黄巾又起,曹操前往征讨,势力再次扩大。并趁李傕、郭汜内讧,劫献帝至武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孙策也借来袁术之兵,奠定吴国基业。刘备本占了徐州,但吕布却趁刘备与袁术相争之际,袭了徐州,刘备暂居小沛,不久又和曹操合兵,攻杀吕布。可谓“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这一段,是要你知道用人,善用人,方可成事。下一段就更精彩了:关羽一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一生是极重情义的。当初与曹操在土山三约,第三约最使曹操头疼。果然,斩颜良、诛文丑之后,听刘备在彼,便“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关云长自幼熟读《春秋》,只是性格上有些自负。这为他后来败走麦城,痛失荆州埋下伏笔。

  再说刘备,《三国演义》将刘备描绘成忠义仁德之士,观其正史,实则不然。不过通俗小说,本就七分实、三分虚。鲁肃本非老实懦弱之人,周瑜也非忌贤妒才之辈。刘备前半生漂泊孤苦,谋士中竟无一人可指望者,实在是到跃马檀溪之后,得水镜先生之言,闻卧龙凤雏之说,才明白自己实无一智人。明日便得单福,即徐庶徐元直,颇为得力,但不久被曹操赚取。不过,刘备确实礼贤下士,如若不信,且看他对徐庶临别言曰:“先生既去,刘备亦将远遁山林矣。”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又要尽伐阻其望元直之树木。其礼贤下士,可见一斑。所以才有后来“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

  诸葛既出,《三国》的气象为之一新。孔明不愧为治世之全才,先在博望坡初用兵,后又火烧新野。自赤壁战后,辅佐刘备,竟成大业。司马徽言他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斯是矣。可惜先主不听孔明之言,执意进寇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败退回白帝城,郁郁而终。诸葛亮镇守西川,内修政治,把个益州治得事事妥帖。所以能以一州之地,先平南方之乱,次出师北伐,和中国相抗衡。当初诸葛亮将出草庐之时,便有归隐之心。但“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真乃千秋万代之典范。

  诸葛亮说曹操“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我看倒冤枉了他。曹操本就怀着匡汉兴刘的愿望进仕,历经四朝,可时汉帝多柔弱,乃后汉之“阿斗”也。汉末军事家,首推孟德,于是荡平北方,纵横天下三十余年,平黄巾、战官渡、灭袁绍、诛吕布、征乌桓、定凉州。位极人臣却不思篡汉,只道:“若天命在孤,孤可为周文王也。”。曹氏多才,自不必说,似“建安风骨”何如?其《观沧海》、《短歌行》等至今仍脍炙人口。《三国志》中也称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死后,后人有《邺中歌》一篇叹曹操: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

  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呜呼——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然而汉朝人也有汉朝人的好处。因其去古近,所以有封建时代之士,一种慷慨之风。和后世的人,唯利是视,全都化成汉人所谓商贾者不同。汉代之士,让爵让产的极多,这便是封建时代,轻财仗义的'美德。至于武士,尤有慷慨殉国之风,当时不论南北人民,都有尚武的习气。我们观于三国的往事,真不能不神往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9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带上善良,行走于世界,让我们用善心雕琢世界,用真诚感化人间。

  ——题记

  三顾茅庐亮真心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罗兰曾说过:“真诚是使一个人伟大的最基本的力量,它使一个人的缺点和错失也能变得被原谅。”《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精华和道理不是阅读一次两次就能完全吸收和理解的。

  记得初次阅读,是它教会我“真诚”二字该当怎写!

  大家对“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最熟悉不过了。刘备他能做到真心诚意,实在让人敬佩。风雪交加,路途遥远,前去拜访,可诸葛亮接二连三地外出,刘备没有因此放弃,反而耐心地等待着机会。当第三次拜访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没有惊扰他休息,而是恭恭敬敬守在门外,等待诸葛亮醒来。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感化,愿意出山辅佐刘备完成大业!

  古往今来,因为真诚,多少王侯将相成其盖世伟业,多少迁客骚人著其千古文章,多少人正是因为真诚,才会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

  生活小事悟悔意

  新学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开始了,陈寿说过“一日无书,百事荒芜”,书对我们学生就像小树缺少不了雨水的灌溉和阳光的照耀。因此我们学校一直都有图书借阅的这一项传统。老师让我、汪懿柯、王佳桐和沈浩良四个男生一起去图书室借书。行为粗鲁的我们像饿狼扑食般地冲了进去,将原本摆放整齐的书籍翻阅得乱七八糟,还在图书室内自由喧哗。这一行为惹怒了图书管理员老师,她生气地呵斥我们出去。我们四个男生只好仓皇而逃,没完成老师的任务不敢回去,再进图书室又怕遭骂。

  后来,我向大家提出我们应该像刘备三顾茅庐那样,真心诚意地向老师道歉。我们在门口异口同声地说‘报告’,待老师说‘请进’才进去,并派出代表向老师道歉,也许是我们的真诚打动了老师,老师跟刚才完全判若两人,让我们去借书了。这下,我们轻手轻脚地选书、拿书、搬书,不再发出一丁点吵闹声,也将刚才弄乱的书整理摆放好了。出去的时候,管理员老师会心地对我们微笑着点点头,我的心里也甜甜的。

  还记得一节体育课,老师组织大家跑步,许多同学因为怕累而偷懒被发现了。老师气得回到了办公室,不愿再给我们上课。老师走后,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聊开了。看着他们的行为我有些不知所措,作为体育委员,我是不是该做些什么,可刚才看老师的脸色,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好了,别吵了!”我用最大分贝的声音喊了出来,同学们似乎被我吓到了,都安静了下来。我鼓足勇气,去办公室,并向保证一定会好好监督同学们跑步,真心诚意地请老师回来给我们上课。

  衣带渐宽终不悔

  真诚,是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桥梁,也是一朵正在含苞欲放的美丽之花。

  聪明的商鞅用搬木条事件树立真诚守信的形象,才得以变法成功;努力的小品演员陈佩斯、朱时茂真心诚意地在舞台上演喜剧,才收获了大家的欢声笑语和广泛好评。走在拥挤的马路上,红绿灯不停地变幻着,车流和人群快速地变更着,高科技和现代化的进步,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接近全面小康,社交软件网站的层出不穷,让人与人的距离变得更近。可是近期在各种媒体中看到的电信诈骗事件、车祸逃逸案件,保姆放火案件,让我突然觉得人与人心灵的距离是多么遥远啊,而真诚又是多么难以实现啊!

  让我不禁感到惋惜,甚至是悲痛……然而我们怎能因为花园中有几株杂草而放弃为花园浇水。让那些早就盛开的美艳的花儿因得不到滋润而枯萎呢?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刻骨铭心的话,让我恍然大悟。我仿佛看到了未来,那美丽而又富饶的地方是中国!那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地方是我的“家”!我的.直觉和现实都告诉我,是,是的。那就是堂堂正正的中国,我们的国家多少次用善良的力量感化了世界,感动了每一个冰冷的角落。我欣喜,甚至有些狂傲。原来,只要你执着,朝着自己的方向努力,只要你是个“有心人”,朝着自己的梦想奋斗,所有的困难都会向你妥协,所有的磨难都不值一提。因为,这是“真诚”的力量。

  刹那间,我充满了希望,充满了信念!真诚之花永远绽放心间!

  只要有一颗善心,心存善念,化邪恶为善良,我坚信,世界将会春暖花开!

  ——后记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10

  一千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的豪情志士对三国风云津津乐道。不知道有多少的智者谋士把三国中的计策视为经典。一本《三国演义》将三国时期争雄的场面刻画的淋漓尽致,令后来者爱不释手。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后所散发出的无限魅力。三国的历史就好比是一块璞玉,而罗贯中用文学的方式将它细细雕琢成一部经典。

  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总是喜欢里面战斗的激烈场面。除此之外,再也无法对三国有一点更多的理解。时隔几个春秋,当我再次从书柜中拿出这本曾给过我无限憧憬的书时,那一份欣喜感再次升腾了起来。就和我当初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的感觉一模一样。只不过岁月的流逝中,我的心不像儿时空荡荡,而是多了些对历史的感慨和社会的认知。

  品三国就是要慢慢咀嚼每一个字,因为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历史片段的再现。《三国演义》给我最深感触的是“忠,义”二字。关羽的忠肝义胆使他流芳千百。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对他一片忠心的完美写照。而后戏曲中用红色来表现关公也就自然了。但之后他在战争中放曹操一马,或许就是他满身的义气使然。这个义或许就是罗贯中写下的书名中的那个义。但这也只是我作为后来者的一种猜测罢了。当然,对忠义的表现还有许多人。赵子龙单骑救幼主。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浩气长存,最后也将生命的终结点留在了蜀国。忠义二字说来只是嘴唇的开合,做来却是用鲜血和生命去谱写。

  有红就会有黑,有光明就会有黑暗,有忠义就会有奸恶。似乎万物都是相对而生的一样。在三国争霸的狂沙漫卷中,以曹操为代表的奸恶之人大有人在。我认为曹操奸恶的来源是他那满腹的疑心。从他单凭个人判断就杀掉准备杀猪犒劳他的朋友到中反间计杀掉他的水战大将,这无一不体现了他疑云重重的内心。这或许也就是京剧中用白色衬托他的原因所在吧。奸恶之人还有不少,曹丕谋权夺位,司马家族最后趁势而起,使得三国的风雨终归停息。奸恶之人或许是封建帝制王朝的衍生物,不仅仅在三国,上溯到秦朝的赵高,下寻到秦桧,吴三桂之人。这也许是历史的一部分吧。

  走出三国的情感篇章,去读读一些人也还是不错的.。这也是《三国演义》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每个人特点鲜明,总是令我这种三国迷再三回味。

  先说说诸葛亮吧,作为一个时常羽扇纶巾笑谈间的智者。这个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在他的身上,少了些许杀气与莽撞。多的是一些草船借箭的智慧和大摆空城计的沉稳。正如他的名号卧龙一般,虽是卧榻之龙,但毕竟是龙。他与蜀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智慧与谋略就好比是一根粗壮坚实的木头撑起了蜀国与魏吴两国相抗衡的蓝天白云。但伴随着刘备的死去,众多蜀国名将的生老病死。诸葛亮在偌大的蜀国显得有些孤掌难鸣,蜀国好像诸葛亮的白发一样,显得不再有生机。终于,伴随着诸葛亮的逝去,蜀国在阿斗的欢笑声中退出历史的舞台。

  作为一代枭雄曹操,也是《三国演义》的一大看点。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却有他的过人之处。否则何以一统北方,举魏国之力与吴蜀开战。尽管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但他的雄才大略值得每一个成大事者的人去借鉴。作为军事家,曹操在三国里面或许不如诸葛亮,周瑜等人。但作为一名文学家,他却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一方面来说,曹操就是一个文武全才。从曹操的诗中,到处都是他的理想与抱负。这让我想起了西方千百年后的拿破仑,这两人的经历真的有点相似。起初出身并不优越,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国家的掌权者,最后陨落天际。

  三国的历史值得每一个人去品去赏。虽不用做到如易中天教授那样,但我们也应明白这一段历史。它里面有着人间最真实的东西。成功者的黯然失色,理想者的满腹离骚,忠肝义胆者的死心塌地,奸恶小人的长于应变。还有许多东西,是几行字能表达的清的,回到书中,或许你还能找到迷失的自己。

  使我明白了:智慧于成功相结合。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11

  手捧《三国演义》,好似坠入历史的长河的上游,探寻那遥不可及却又触手可得的宝藏。一字一句,让每一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一段一回,让每件意想不到的的历史事件映入眼帘。罗贯中用他非凡的笔墨,打造了一步令人爱不释手的小说。

  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成功地刻画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暴而少仁的吕布、老谋深算的的曹操等诸多英雄好汉的形象。

  《三国演义》也成《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为人民所熟悉。

  《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了晋武帝大康元年吴国灭亡为止。

  既然写的是历史,那自然和历史上大大小小的人物有极大的关系。

  要说足智多谋,非诸葛亮莫属。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既懂军事,又晓文学,真是个百里挑一的人才。说诸葛亮智,必要就事而论。看诸葛亮货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空城计,甚至死后还能以木像吓退司马懿等著名事件,可知诸葛亮智慧无穷,然在那些细微之处更能体现他足智多谋。

  关公“忠义两全”那是众所周知的,他由于曹操对他十分器重而在华容道曹操兵败时,关公因念旧情,所以放他过去,可是回去是要被孔明斩首的呀!孔明中引众人求情,且自己并不想啥关公而放了关公一马。孔明料事如神,怎会不知关公会放走曹操呢?不妨设想曹操那时那地一命呜呼,刘备的下一个大敌是谁?自然而然是孙权。曹操若死,刘备孙权开战,刘备就能胜孙权吗?几率很小,纵使是孔明本人页不可冒这个险啊!

  再说征战频仍的岁月里,少了武将是不行的。武将中吕布当然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且不说别的事,单说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刘关张还不一定胜过吕布,要不是人数众多,焉有不败之理?吕布虽说锐不可当,却勇而少谋、暴而少仁。何以见得?看张飞所言:“三姓家奴休走。”为什么张飞叫吕布“三姓家奴”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吕布本姓吕,先人丁原为义父,后杀丁原有人董卓,以此算来正好有三姓。杀义父即看出吕布少仁,被人欺骗杀义父不就是少谋吗?

  曹操更是写的出神入化。他开始杀死了吕伯奢全家,后势力壮大,半夜醒来,一心侍从有邪念,要谋害自己,于是将其杀死。天亮时,曹操向众人编造了一个“吾好梦中杀人”的谎言,足见曹操多疑阴险的性格。可是仁义为怀的刘皇叔也够心狠得的了。吕布死的那天,也就是刘备告诉曹操吕布先杀了丁原,又杀董卓,岂不怕吕布再杀了你?于是曹操下令缢死吕布。虽然这不及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心理以及害死名医华佗的行为,但是比起刘备那仁义的形象还是凶狠了许多。

  书中还有许多人物,比如脾气暴躁的张飞、年少气盛性情高傲的周瑜还有神秘莫测的左慈。这部小说中更吸引人的就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传说了。

  江东小霸王孙策可以算得上是英雄豪杰吧?他死的真够凄惨。由于他不信神,不信鬼,所以它碰上了于吉后就说于吉是在妖言惑众,当即处死于吉。于吉是太平道人,可是却含冤失去了性命,也许是真是他会法术,也许是孙策太多虑了,心里总想着于吉,眼里总看见于吉,最后金疮崩裂而死。貌似比较像周公瑾被孔明气死的下场,难道人们据此谣传?

  更具神话色彩的`就是关公之死。关公的“忠”“义”为后人所称赞,所以人们便将关公神化了。烧香拜佛也求关公保佑,小说也难免会手写影响。

  我们应该都知道吕蒙白衣渡江夺回荆州,关云长败走麦城。关公兵败被俘,不屈而死。然而神话故事就此开始。在庆功会上,吕蒙突然被关公灵魂附体,发狂一般,最终死亡。先不说关公就这样找人陪葬,且说说关公灵魂遇见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普净大师这一片断。这是关公才有的待遇,作者这样写抬高了关公的地位,突出了关公神一般的形象,真是妙笔生花!

  其实最有意思的是文章用了补叙,多次设置悬念。经典语句是“且看下回分解”,这样就更容易让读者一页一页不停滴翻下去,合上书也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像是吕布之死、周瑜之死都分开在几回之中。盘旋在回与回之间又穿插了不少细节,更让读者爱不释手。一个接着一个的出乎意料的结局更让读者着迷。

  《三国演义》就像一场电影,以一些真实的历史事件为线索,展开叙述,那些虚构的人物小故事就像真的一般。

  小说列入中国四大名著,我认为不在于它所涉及的历史事件,而在与它的写作技巧,它注重于刻画人物形象,反复运用外貌、语言、心理等描写,而且经常引用诗句,结合得天衣无缝,罗贯中的写作水平炉火纯青,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些高超的技巧没有不值得我学习的。

  或许我的见解与大家的不同,但是我不得不说,这不小说史中华民族历史文字艺术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带动了文学的进步,是文学的珍品,是罗贯中先生智慧的结晶。我们要保护好着宝贵的财富,继承并发扬前辈的优良写作传统。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12

  ——三国英雄论

  东坡词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少自认英雄的人或是自信即成英雄的人在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风云乱世中摸爬打滚,四起干戈,却也渐渐被历史淘出了长河。英雄,此二字不知纠葛了几多逐鹿群雄、东征西讨的人的心绪。多少人又葬身名利场下?

  凡言“三国”者,即便未曾看过此书者也必知悉“卧龙先生”诸葛孔明的大名。书中,他是一位羽扇纶巾、谈吐高雅、自比管乐、有呼风唤雨之能、经天纬地之才的一代儒将。隆中定三分,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无不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在无数人心中,诸葛亮的.文才武略、战术谋略,甚比“武圣”孙武而被顶礼膜拜。没错,孔明多谋而近妖,是个奇人;三国系一体,是个伟人;言归子底,他呕尽心和血,可惜却是个苦人,一世争战却未能打下那汉室江山。刘备尝夸诸葛亮:“君才十倍于曹丕。”缘何其六出祁山终无功而返?只因他把自己一生命运捆绑于一个平庸王朝的戎马战车之上了。知刘禅不可扶而扶,人格固然可敬,而现实终究是悲哀的:一代贤相南征北战,心血呕尽,戎马倥偬,到头来却也不过是五丈原夕夕秋风,锦官城片片降幡。

  而书中倍受推崇,集大义于一身的刘备,虽为汉室宗亲,当世皇叔,尽人和之利,而论起英雄,便如当时青梅煮酒论英雄之时一般,此酒也得脱手,难入口。书中刘玄德大仁大义,至孝至亲,满面忠厚之相,又有识人用人之才能,真可谓系古今圣主之德行于一身而无半点瑕疵。可惜透书而观,这却只能说是贯中为体贴顾念这位刘姓皇帝的面子而在其苍白脸上抹上些许胭脂而已。李宗吾所书之《厚黑学》中骂刘玄德之脸皮之厚更甚城墙转拐之处。刘备皮虽厚、心虽黑却终是心中无谋,而其皮厚心黑却实实在在地体现出了:刘备好哭,且会哭,哭得山崩地裂,日月无华。而其亦非干嚎,亦非嘶喊,乃是真正泗泪齐流,惺惺作态之中又不得不使人心服口服,以至于低声呜咽几声,似鲁肃这般忠厚之人便会跟着流下两行老泪。刘备之哭,把人心收买,孔明被哭出隆中,赵云被哭得死心塌地,左一声“刘大哥”,右一声“主公”,虽然没有拜过把子。玄德之心黑,胜于浓墨啊!其黑在于利用人近乎残忍卑鄙。白帝城托孤之时他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请自取。”这招欲擒故纵之技阴狠歹毒之至,好一声“君可自取”听得孔明汗流满面,热泪盈眶,手足无措,抽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想刘备听毕必是侧脸叹息,心中却已笑足三万六千五百次了,可见刘备确是一个皮厚心黑的“忠厚长者”。

  而回头看看那些各路诸侯,吕布虽可独战三英,却只是个背信弃义、沉迷声色的三姓家奴,被历史唾弃;周瑜,虽然是青年俊才,深谋远虑,城府之深都和卧龙有得一拼,只可惜意气用事,心胸狭小。孙权,只不过依父兄基业,虽有任人唯贤之能,知人而用之才,却无争世夺天下之大才,而无半点建树;董卓乱政,擅自废立皇帝,擅自戳杀群臣,虽极大打击了皇权,却不过是在三分天下之路下扮演了一个清道夫的角色,为旁人卖力做嫁衣耳……青梅煮酒,酒亦冷。乱世枭雄,令诸侯。

  可以说,那英雄之能饮者唯曹公耳,曹操年少时便被断言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其城府年少时已然颇深。书中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逆不道,遭人非议。而我却要说天下之大,能者居之,缘何唯有刘姓可称帝?曹操作为一位政治家,有远见卓识,他抓住“天子”这个有利筹吗,于乱世之中占一席之地,有何不可?作为军事家。官渡之战,他以少胜多,一统北方,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同样为其子代汉建魏,为最终平蜀平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诗词之格匠心独具,豪情奔放洒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全都脍炙人口,为人所争诵。惟一可惜的是曹操生性多疑,以致刚愎自用,不然赤壁之战总该有另胜负之写。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可见曹操之弊,也在那不得人和的环境。然而终究是瑕不掩瑜,曹操总无愧于英雄之名。后记:英雄之说本无定论,每个人心中的三国都有一个英雄,但刀光剑影之下,鼓角争鸣之远却总躲不过一个满头华发,黄尘裹身。英雄,英雄之说本戏言耳。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13

  在悠悠五千年的华夏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东西泛着耀眼的光芒,犹如浩渺银河中的明月,在皎洁的光晕下,照亮着无数后辈前进的脚步。而他们的创作者,也就这样紧紧地被世人所铭记。他们的灵魂与他们创作的作品一样流芳百世。这样一本书,它傲然屹立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他的名字叫做《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本书出自明代作家罗贯中笔下,以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为基础,经过作者大胆的艺术创作而完成的一部详尽而宏大的历史长歌。它是我国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及第一本章回体小说。使高深难懂的正史,以一种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并广为流传深受大众所喜爱、传颂,其中奇思妙想的文字,妙趣横生的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我,而它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各路豪杰逐鹿中原,这方唱罢我登台,不论是“狭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韬光养晦”的大汉皇叔刘备还是历经三世拥有着“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孙权,都被这样一本书洋洋洒洒地写出了生命力。或许只是寥寥数笔,一个富有张力清晰完整的故事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魏蜀吴三足鼎立,我独钟情于蜀国。从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到得荆州进而收取益州汉中,整个西南地区为其所有,三分天下有其一。这离不开蜀汉团队中成员们的精诚合作,协同作战。而且在这个团队中,有三个核心组成的中轴线,仿佛铁三角一般,支撑起了蜀汉的坚强脊梁。

  “羽扇纶巾,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孔明,虽然蜀汉弱小,但他“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穷尽一生致力于恢复大汉天下。人被击倒了不可怕,精神头信念垮掉了才可怕,这种矢志不渝的信念,在一个团队中方显得弥足珍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句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对诸葛亮的评价。而我也深深地崇拜着敬重着他,每当我捧起手中那本小说,我的眼前总能浮现出诸葛丞相的身影。他,年少躬耕于南阳卧龙岗,自从被刘备三顾茅庐出山以来,火烧新野,火烧博望,火烧赤壁,三把大火烧的曹操焦头烂额,元气大伤。他,能言善辩,乘一叶小舟,单人独闯江东,舌战群儒,促使孙刘两家联合破曹,草船借箭,借东风,智激周瑜,更是不在话下。他,知己知彼,扭转乾坤。用“空城计”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蜀汉天下,呕心沥血,写出一篇传世名作《出师表》,每当读起,就能体会到诸葛亮治理蜀国的用心良苦和其励精图治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的雄心壮志。

  在长坂坡百万曹军阵中杀得七进七出一身是胆的赵子龙,他武艺超群、品质高尚,无论是军师孔明交待的大事小情,还是处理日常的军务,总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干工作的态度,是一个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银盔银甲素罗袍,手提亮银枪,胯下一匹粉顶搏龙驹”。这句话,描写的就是赵云。想象一下,站在长坂坡前举目远望,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身穿银甲,在曹操的百万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只为了保住自己主公的唯一血脉阿斗而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那是多么的威武与豪迈,每到关键时刻,总能看到常山赵子龙的身影,任劳任怨,不计得失,不愧为一身是胆的虎威将军。

  大汉皇叔刘玄德之所以能从一个“织鞋贩履”的草根之辈,一步步通过努力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团队掌舵人,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他的礼贤下士,善于用人,他常自诩:“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吾占人和。”是的,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个团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鲁迅先生曾评价过,说刘备之德近乎伪,我不是很认同他的说法。刘玄德是我最佩服的三国人物,在许昌韬光养晦时,他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谈论起天下英雄,酒过三巡,曹操言道:“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刘备闻之大惊筷子掉在地下,但他处乱不惊,忙于雷声做掩饰,借故方能躲过一难。为了求得贤士匡扶汉室,他不顾关张俩兄弟的再三阻挠,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三分天下有其二。曹操十万大军围攻新野城,他扶老携幼让数十万城内百姓与其一同撤退江夏,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愧为一代贤明君主。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每个人品读过三国之后,心中泛起的那一丝丝涟漪也是不一样的。他们为了信念,为了远大的理想抱负而努力,并为之奋斗终身。这不正是我们当代年轻人要学习的地方吗?无论是卑微的小人物,还是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只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不抛弃不放弃胸中那团火焰,那么他们都是自己的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14

  五千年的古代中国,留下了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在这璀璨的文明之下,积淀了独到且深厚的文化,其中中国古代文学在我国的文化中尤为突出,而流芳百世的四大名著却像星空中的北斗七星,闪耀在千千万万惊奇的人们眼前。

  四部名著虽大,但与中国有史以来人们所创作下的作品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所谓四大名著,在我看来,仅仅是因为它在历史上曾被多人多个阶层拜读过而已。在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四大名著之中,想必《三国演义》是最受平民欢迎,也是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古典名著,时光走过数百年,自人们从枯燥无味的文言文中解放出来,人们所涉猎的书籍可谓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有人说《西游记》太过空虚,不实际,有人说《水浒传》充满了大男子主义,没有文学韵味,有人说《红楼梦》太过婆妈,一时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只有《三国演义》为万千大众所青睐,尽管依然有反对之声,说它只不过是迥异于《三国志》的小小野史,可大多数人们仍然在读它,品味着它,总之,穿越数千年,《三国演义》经受住了历史的严峻考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乃至外国文学史的宠儿。

  从表面上理解,所谓三国演义,也就是三个国家,三个集团的人物的一出“演义”大戏,这与水水浒传有相同之处,《三国演义》正是有一个又一个的像关羽这样的豪迈英雄,一个又一个像曹操这般的奸诈枭雄,一个又一个的像诸葛亮一般的济世奇才所组成的书,所谓声势浩大的赤壁之战,唇枪舌剑的舌战群儒,也不过是逢场作戏的配角,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其真正的诱人之处在于其中形形色色的各路英雄。

  整本书读完,仿佛与刚这千千万万的人物一一握手一般,我看见了张飞的勇猛,关羽的正义凛然,曹操的奸诈,孙权的老谋深算,然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只是这些,最令人瞠目结舌,最令人惊叹不已的要算是著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了,或许在看过司马懿,许庶,庞统的奇才大略之后,诸葛亮那为世人所不及的用兵神计依然可以给我们以无限的新鲜感,可是这样读过《三国演义》之后未免令人产生了审“才”疲劳,读多了反而会令人产生厌倦感,失去了一读再读的兴趣,相反,诺我们从诸葛亮在刘备一手缔造的集团之中的为官之道之处细细品味,不禁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自刘备有幸结识了关羽,张飞,三人结义之后,在“复兴汉室”的艰辛道路上倍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寄人篱下的他,虽然有英勇无比的.关张两兄弟的鼎力相助,可仍然感觉需要一名助手,可他一没权,二没钱,三没势,又怎么会有人投靠呢?可上帝给每一位渴求贤才的“军阀”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将诸葛亮这位济世奇才送给了这位穷困潦倒的“没落皇叔”,虽然,刘备毕恭毕敬地从穷得响叮当山沟里请来了这位军师,对其信任有嘉,可是在刘备这个用“血缘关系”堆积起来的大山之中,外人想要大展拳脚可谓是难中之难,像孙乾,魏延这样的人才不是被冷落一旁就是被铲除,心细的诸葛亮又怎么不会想到这一点,不同于其他的贤才投奔明主那般着急,立马就投奔他人帐下,临走时还细细嘱咐弟弟要尽心管理家务,好像到了将来要告老还乡,对刘备手中那前途无量的“家业”没有丝毫贪欲一般,也不同与其他一些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好大喜功,还威胁主上的统治,最后被当作威胁被铲除,诸葛亮不仅在刘备这个巨大的宗亲集团中始终以一个助手的姿态做事,也不在刘备的眼皮底下拉帮结派,不管是有意无意,恐怕将来刘备在肃清内奸时绝对不会将麻烦降到诸葛亮的头上,不象历史上一些功高盖主的人,忠心为主子服务,最终却落得被杀的下场,不然在刘备临终托孤之时有怎么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辛苦经营一世的蜀国交付于诸葛亮一个外人,而又不将其交给关羽张飞这两个一同出生入死的骨肉兄弟或是他们的后代呢?

  当然,幼主幼小无能,好吃喝玩乐这是刘备早已看在眼里的事,他无法信任这样一位昏庸的幼主才将大壁江山交与诸葛亮也是原因之一,但诸葛亮勤勉一世为刘备打下江山,以及他别具一格的为官之道,让刘备不忍心也不敢怀疑他的“诸葛先生”有任何不二企图,在这布满了重重困难的为官之道上,诸葛亮得以尽情释放他的才华,而又进退自如,最终功成名就的真正原因正是在此。

  不只是在古代,在与朋友之间,在班级之中,在复杂的“办公室政治“之中,在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上,诸葛亮的为官之道也不失为一个解决难题的良策,也许,最吸引各位“诸葛迷”的原因正是在于此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15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赵云开始跟随公孙瓒征讨,后投靠刘备,当阳长阪恶战,赵云几进几出,杀得曹军闻风丧胆。保护刘禅和甘夫人安全脱险。刘备入西川,赵云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作为援军,为平定益州做出了贡献。刘备死后,赵云跟随诸葛亮北伐,子龙单骑退追兵。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在演义中,赵云英武潇洒,武力超群,数次成为孤胆英雄,被刘备赞为“一身都是胆”,是深受我国民众喜爱的小说人物之一。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以一个浓眉大眼,阔面重颜,相貌堂堂的英气少年形象出常他一登场即和河北名将文丑大战,救了公孙瓒,曾和多名三国名将对战,冲锋陷阵未尝败绩,长坂坡救阿斗时,连续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智取桂阳时,更是展现了他过人的机智和出众的谋略。随诸葛亮吊祭周瑜时,因赵云带剑相随,吴将无人敢动诸葛亮。汉水救黄忠时,让魏国名将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刘备去世之后,曹魏五路犯蜀,赵云把守阳平关,一将当关,万夫莫开。七十几岁时仍为蜀军前锋,阵前力斩被作者称为“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西凉大将韩德一门五将。

  《三国演义》中刘备为汉中王时封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五位将军为蜀汉的“五虎上将”,五虎将之名因此成为人人朗朗上口的三国勇将代名词。而赵云又有许多机智应变、忠君为民的出色表现,因此在《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其形象是文武双全、近乎完美无缺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16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纵观历史长河,三国风云,犹如电闪雷劈,像那烟火瞬间般的绚丽,又如泰山般永恒的霸气。抚摸着那发黄的封面,仍能感受到当年群雄叱吒风云的豪气。气壮山河的历史,又有谁能像三国演义令我如此的意气激昂。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不错,正是如此,才能有了这感天泣地的故事。我深深的被这雄伟的著作所折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英雄数不尽,如同天上之繁星,从“桃园三结义”到“三分归一统”,无数的奇事流芳百世。美鬓公关羽,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一种难人可贵的忠,在他身上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了,所过之处,刀光剑影处,唯其独尊!可惜,长亭失守,明星坠落。

  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可谓“胜吴用,顶庞统,无人不知的.诸葛亮”。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非曹操莫属。曹操当真对的起“乱世枭雄”这一称号。一个人,能在不同的环境下扮演两个角色,只可能说明是环境改变了他。也就是说,治世,因为民得安泰,故而曹操不需要作为君主,已经有贤明的君主,所以,只需要辅佐就可以了。而在乱世,“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百姓饥饱谁来管?也许君主都自顾不暇,所以,曹操就担起了这个大任,为此他不惜青史留奸名,为此他不惜得罪朝廷股肱。有人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而不是一开始,他就豪言我要统一天下。他刺杀董卓失败后白手起家,讨董卓、攻陶谦、伐吕布、征张绣、击刘备、战袁术、抗袁绍,是时代将他推向了最前线。即使他晚年野心膨胀得厉害,直至登上魏王之位。曹操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许多人说,这正是曹操的卑鄙的表现,其实不然也。对错,也只能用历史的眼光来衡量。乱世铸就英雄,而曹操正是这绝世枭雄。

  也许是思绪太多,只觉得群雄并起、风云幻变、三国鼎立,多么壮观的场面,但在多年后的今天,只觉得弹指挥间似的过去,再多的纷争、再多的欲望也没什么意义,每个人只是历史轨迹上的匆匆过客。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要用豁达的胸怀对待事情……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17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硝烟弥漫,战火纷飞。问,花落谁家;看,群雄争霸;感,情丝情愫;梦,一方霸业。以史为镜,引以为戒。

  ——题记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麽能不懂寂寞”、“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听着林俊杰的《曹操》心中不免感慨万分。

  带着万分激情、寂寞与寥落翻开《三国演义》,体验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那别样的情感。

  乱世枭雄,拔剑伫立

  落魄的农家小院,今天却来了两个非凡的客人。只听一个老头儿说:“孟德,你在这休息吧,我去前庄打点酒来,顺便打探下你父亲的消息吧!我想他们应该追不到这儿来吧。”“嗯,叔,谢谢你……”

  老头儿说完便走了。那叫孟德的中年人闭着眼养神。忽然他闻到了些许杀气。隐约间,听到后院传来响声“我们把他给捆起来杀了吧,不然又让他逃了。”孟德大惊,挺剑而起,冲到后院,与同来的人把后院的人杀光,这才发现后院捆着一头猪。这才发现自己误会了,但没办法只好离开。两人到了村口,老头儿回来了:“孟德,怎么就走啊?我叫家人杀猪好好款待你呢!”“叔,我是带罪之人不能久留我先走了。”老头儿还想挽留。孟德说:“叔,你看那是谁?”老头儿转过头,孟德乘机提剑杀之。同来者大惊道:“方才杀了他一家是误会,你现在又杀他干什么?”孟德大声道:“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同来者大惊……

  带着这大声的吼叫,乱世枭雄曹操挺剑而立……

  曹操的事告诫我们,要弄清事情的真相才能下定论,做人不应该那么奸诈与残忍,应该善待他人,宽容为怀。

  麦城飘雪,心在哭泣

  每当看到武神关羽败走麦城,我便心痛不已。麦城之战失利,关羽面临着生死抉择,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贵权力会一涌而至,“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破不可毁其节”他背负着忠君的沧桑与巍峨,透着不尽的壮烈与苍凉,留给世人一个从容赴死的背影,赤诚,隽永……。

  关羽的自大,关羽的鲁莽,关羽的失误,共同编织了蜀国衰亡的开始。人生在世孰能无过?年少的我总是天真的认为关羽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是游戏中的boss,他是不会失败,是不会死的。他只会功成名就,辉煌的过完一生。但是事实证明,关羽也是一介凡人。我一直希望看到关羽再次站起,看到他拿着青龙偃月刀,骑着赤兔马再次征战沙场,我希望,这只是罗贯中的失误……这一个个希望,代表着一个少年对梦想的渴望。

  不管怎样,关羽的失败给我们的警示:让我们不要像他一样,不要走他的老路,要去开辟一条新的充满阳光的康庄大道。

  壮哉公瑾,悲哉公瑾

  “壮哉公瑾,悲哉公瑾。”这是诸葛亮写给周瑜的悼词,他在周瑜的葬礼上哭的悲天动地。让人觉得他和周瑜真的`是好朋友一样。反过来,周瑜的心胸狭窄,倒是让人不敢恭维了。就几句话就让他哭天喊地:“即生瑜,何生亮……”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必为一次小小的失误而被活活气死呢?这样实在是太不值得了。人生还有大好的时光,应为想不开而白白送掉了性命。

  但是,尽管如此,那个少年得志的将军还是成了我无数次午夜梦回的对象。依稀还是梦中,那些骑在白马之上,一身戎装,俊朗不凡的影子统统成了他。他的一腔抱负并未实现,却早早离开了人世,在历史长河中,就如一滴小水珠般,没有泛起阵阵涟漪。

  周瑜的事告诫我们,做人不能因为一点小小的失误而放在心上久久不能挥去,这样会害了一生的。我们应当以坦然的心去面对,笑一笑,这点小事就让他过去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鸡肋鸡肋,害死英才

  对于三国中最让人惋惜的,英年早逝的人才莫过于杨修了。杨修侍才放阔,不遮掩自己反而处处想要表现自己。屡次犯曹操的大忌,让曹操脸上无光。三国中,夏侯惇曾对杨修说过:“公真知魏王肺腑也。”然而他真的知道曹操心中的所思所想么?答案是否定的,他不知曹操的性格、人品。这都导致了他的死亡。

  他的失误在于他选错了主公。他选择了三国中最多疑,最心狠手辣的曹操,以至于最后被曹操所杀。如果,他选择的是刘备,那么他的结果就会有所不同了。刘皇叔爱才,宽厚大度。若杨修追随刘备,定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名留史册,万古留芳。

  杨修的死告诫我们,做人要懂得谦虚。不能将自己的才华全部外现,要深藏不露。要收敛锋芒,才能永得平安。

  三国给了我太多的渴望,它不断充实着我的知识,同时也在不断带给我对社会的了解。它告诫了我许多,也赠与了我许多。

  用一生,用一世,去品味那人,那事,那景。用心灵去感叹时间的奇妙,用心灵去感受人世间的温情。畅游在梦幻般的世界,呼吸着古老的气息,听那远方传来的悠扬的琴声,共同感受岁月的沧桑。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18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汉、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我读了《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滚滚长江,涛涛东流,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古今英雄的功成名就,都是一场空,都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消逝了。当年的江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在江边的白发隐士,早已看惯了岁月的变化。和老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付诸于人们的谈笑之中。这首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是非成败转头空”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既然“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就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

  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无论过去,当下,还是以后,追逐名利似乎总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缰利锁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难以自拔。古人云:要淡泊名利。“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人一直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

  这让我想起当代大学者钱钟书,他终生淡泊名利。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他的著名小说《围城》发表以后,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而且在国外反响也很大。

  新闻和文学界有很多人想见见他,一睹他的风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布什国女士打电话,说她读了《围城》探测切想见他。钱钟书再三婉拒,她仍然执意要见。钱钟书幽默地对她说:“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一定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居里夫人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她生活俭朴,不求名利。

  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应邀到她家做客,进屋后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皇家协会刚刚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质奖章,惊讶地说:“这枚体现极高荣誉的金质奖章,能得到它是极不容易的,怎么能够让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却说:“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知道荣誉这东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绝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远守着它,就不会有出息。”

  不管是钱钟书还是居里夫人,他们重视的是事业,淡泊的是名利。淡泊名利是人生所为的一种态度,是人生的一种哲学。淡泊名利,就是要超脱世俗的诱惑与困扰,实实在在的对待一切事物,豁达客观的看待一切生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做到信仰至上。

  人生总要有所追求,如果心中没有远大的志向,必然就会看重眼前的利益。要淡泊名利,需要的是充实思想,为之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追求名利主要还是为了满足欲望。其次要做到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低要求,才能更好地做到控制物欲。

  只有树立远大的乐于奉献的精神,才可能经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始终不渝地坚守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信念,不重名利,不计得失,以淡泊的情怀书写出高贵的人生。

  “名利”人的一生又有谁不是在追逐,努力地工作就是为了使自己的事业有所建树,可以说是求名;拼搏使自己的生活能够富裕也能说是逐利。人活着,有谁敢说没有追求过这两个字呢?

  追逐名利只要不过、不贪,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淡泊于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欲、名利横流的当今,有志者更应守住淡泊,向自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19

  五千年的古代中国,留下了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在这璀璨的文明之下,积淀了独到且深厚的文化,其中中国古代文学在我国的文化中尤为突出,而流芳百世的四大名著却像星空中的北斗七星,闪耀在千千万万惊奇的人们眼前。

  四部名著虽大,但与中国有史以来人们所创作下的作品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所谓四大名著,在我看来,仅仅是因为它在历史上曾被多人多个阶层拜读过而已。在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四大名著之中,想必《三国演义》是最受平民欢迎,也是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古典名著,时光走过数百年,自人们从枯燥无味的文言文中解放出来,人们所涉猎的书籍可谓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有人说《西游记》太过空虚,不实际,有人说《水浒传》充满了大男子主义,没有文学韵味,有人说《红楼梦》太过婆妈,一时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只有《三国演义》为万千大众所青睐,尽管依然有反对之声,说它只不过是迥异于《三国志》的小小野史,可大多数人们仍然在读它,品味着它,总之,穿越数千年,《三国演义》经受住了历史的严峻考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乃至外国文学史的宠儿。

  从表面上理解,所谓三国演义,也就是三个国家,三个集团的人物的一出“演义”大戏,这与水水浒传有相同之处,《三国演义》正是有一个又一个的像关羽这样的豪迈英雄,一个又一个像曹操这般的奸诈枭雄,一个又一个的像诸葛亮一般的济世奇才所组成的书,所谓声势浩大的赤壁之战,唇枪舌剑的舌战群儒,也不过是逢场作戏的配角,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其真正的诱人之处在于其中形形色色的各路英雄。整本书读完,仿佛与刚这千千万万的人物一一握手一般,我看见了张飞的勇猛,关羽的正义凛然,曹操的奸诈,孙权的老谋深算,然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只是这些,最令人瞠目结舌,最令人惊叹不已的要算是著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了,或许在看过司马懿,许庶,庞统的奇才大略之后,诸葛亮那为世人所不及的用兵神计依然可以给我们以无限的新鲜感,可是这样读过《三国演义》之后未免令人产生了审“才”疲劳,读多了反而会令人产生厌倦感,失去了一读再读的兴趣,相反,诺我们从诸葛亮在刘备一手缔造的集团之中的为官之道之处细细品味,不禁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自刘备有幸结识了关羽,张飞,三人结义之后,在“复兴汉室”的艰辛道路上倍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寄人篱下的`他,虽然有英勇无比的关张两兄弟的鼎力相助,可仍然感觉需要一名助手,可他一没权,二没钱,三没势,又怎么会有人投靠呢?可上帝给每一位渴求贤才的“军阀”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将诸葛亮这位济世奇才送给了这位穷困潦倒的“没落皇叔”,虽然,刘备毕恭毕敬地从穷得响叮当山沟里请来了这位军师,对其信任有嘉,可是在刘备这个用“血缘关系”堆积起来的大山之中,外人想要大展拳脚可谓是难中之难,像孙乾,魏延这样的人才不是被冷落一旁就是被铲除,心细的诸葛亮又怎么不会想到这一点,不同于其他的贤才投奔明主那般着急,立马就投奔他人帐下,临走时还细细嘱咐弟弟要尽心管理家务,好像到了将来要告老还乡,对刘备手中那前途无量的“家业”没有丝毫贪欲一般,也不同与其他一些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好大喜功,还威胁主上的统治,最后被当作威胁被铲除,诸葛亮不仅在刘备这个巨大的宗亲集团中始终以一个助手的姿态做事,也不在刘备的眼皮底下拉帮结派,不管是有意无意,恐怕将来刘备在肃清内奸时绝对不会将麻烦降到诸葛亮的头上,不象历史上一些功高盖主的人,忠心为主子服务,最终却落得被杀的下场,不然在刘备临终托孤之时有怎么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辛苦经营一世的蜀国交付于诸葛亮一个外人,而又不将其交给关羽张飞这两个一同出生入死的骨肉兄弟或是他们的后代呢?当然,幼主幼小无能,好吃喝玩乐这是刘备早已看在眼里的事,他无法信任这样一位昏庸的幼主才将大壁江山交与诸葛亮也是原因之一,但诸葛亮勤勉一世为刘备打下江山,以及他别具一格的为官之道,让刘备不忍心也不敢怀疑他的“诸葛先生”有任何不二企图,在这布满了重重困难的为官之道上,诸葛亮得以尽情释放他的才华,而又进退自如,最终功成名就的真正原因正是在此。

  不只是在古代,在与朋友之间,在班级之中,在复杂的“办公室政治“之中,在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上,诸葛亮的为官之道也不失为一个解决难题的良策,也许,最吸引各位“诸葛迷”的原因正是在于此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20

  作为一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小说,三国演义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历史故事。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何谓英雄,书中讲到了的这些英雄人物骁勇善战,智计百出。然而群雄逐鹿于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书中写到的蜀汉五虎上将,曹魏五子良将,作为主公的豺狼董卓,建安八子之一刘表,江东猛虎孙坚,奸雄曹操。仁主刘备,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孙权,这些人物都在我们的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的是忠臣,需要一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历史中的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七擒孟获,摆八阵图。空城计,锦囊杀魏延,为蜀汉后期进攻魏国做好了充足的钱粮准备才有了七出祁山这样的宏伟的战绩,可是在后人看来我们伟大的诸葛丞相却是一个"常败将军",两把火丢了博望坡和新野,火烧赤壁乃周瑜为主将,七出祁山一次都没成功,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蜀汉历史中诸葛亮的.存在是举足轻重的,作为蜀汉的第一任丞相,作为一个军事家,政治家,然而诸葛亮他独有的特殊人格,择梧而息,择主而事,他竭尽忠诚于蜀汉,在主公刘备死后,他留下的"先主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诚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这篇出师表流传百世,显示了一个汉末时期大儒的精神。

  在曹魏政权的初期,曹操手下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谋士,如果不是他的英年早逝,曹操不会败于赤壁,不会在后期刚愎自用,甚至就不会有司马懿的上位,他就是鬼才郭嘉郭奉孝。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郑州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曾说过:"希望大家看看郭嘉这个人".郭嘉到底有多牛呢?毛泽东能够有为什么要人们去了解郭嘉呢?相比于在文官凋零的蜀国内发挥自己一技之长的诸葛亮。郭嘉在人才济济的魏国中能够脱颖而出更显示出了他的不凡。如果说诸葛亮的厉害之处在于政治,在军事上显得有些逊色的话,那么郭嘉便是是整治与军事上的天才。从年轻时候的结交名士,到弃袁投曹,到之后的每天建议,每个谋划都显得那么深谋远虑。郭嘉擅长谋断,对于敌人的状态和行动的判断比较准确,郭嘉和贾诩都是一类人,此类人都是攻心为上,只不过贾诩擅长的是政治方面,郭嘉则是在军事上。郭嘉和诸葛亮不但作为个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在各自阵营的分量也都一样。刘备得到诸葛亮以后的说法:"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曹操得到郭嘉以后的说法则是:"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刘备临终前,是托孤于诸葛亮的;而曹操多郭嘉,也曾"欲以后事属之".只不过因为郭嘉英年早逝,我们没有看到那一天,也因为那个原因,郭嘉这颗将星不像诸葛亮那样璀璨。

  在东吴政权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了很多名将诸如周瑜,鲁肃,陆逊,甘宁等人,但是在这些历史有名的将军,都督中有一个人不得不谈,那就是战败武圣关羽,白衣渡江的吕蒙吕子明,这位东吴第三任大都督年少时依附姐夫邓当作为校尉征山越战黄祖骁勇善战,但是此子有勇无谋,于是当时的东吴主公孙权劝其多读兵书,史书,吕蒙乃悟,之后他读的书,超过了许多宿儒。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孙权人命吕蒙为大都督,率军隐蔽而出直袭江陵,而骄傲轻敌的关羽,对吕蒙的袭击行动一无所觉,导致了最后的兵败被擒。可惜之后吕蒙疾病发作,即使孙权千方百计的诊治护理,并且派遣道士为他祈祷,想保全他的性命,但是最后吕蒙还是在孙权的内殿中去世,享年四十二。在吕蒙生前,所得的金银财宝和各种赏赐都交到府库中收藏,且命令主管人员,待其死后,把这些全部交还朝廷,并且留下遗言丧事务求简约,不的奢侈。对于吕蒙的评价后世给出早年果敢有胆,后来折节读书,见识精博,渐能克己让人有国士之风。

  历史的沉淀,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后人能学到很多优秀的品格和道德品质,但是归根到底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就应该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像毛主席的诗词里写的一样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相关文章:

三三国演义读后感01-03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12-13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4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30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07-31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07-23

(精选)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8-02

[经典]《三国演义》读后感08-20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3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