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俗世奇人》有感作文

时间:2021-02-13 14:24: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俗世奇人》有感作文三篇

  导语:《俗世奇人》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故事生动有趣,惟妙惟肖,使人物跃然纸上,令人惊叹不已。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精彩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俗世奇人》有感作文三篇

  《俗世奇人》读后感作文:

  一次,听了虞大明老师引领的《刷子李》,那课堂上精彩的师生互动让我折服、惊叹!一篇文章上得那样神乎其神,学生的心情也随着曹小三的半信半疑而跌宕起伏,听课老师们自然也是叹为观止,望尘莫及。在课堂上,虞大明老师带领孩子们翻开了《俗世奇人》的扉页,再翻开了《刷子李》。就因这样的缘,我记住了《俗世奇人》,也终静下心来在今年一日之间看完了薄薄的小册子。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也是冯骥才的第一本小说。全书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本书用天津方言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

  书中的故事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写出生活在天津的诸般奇人妙事。故事生动有趣,惟妙惟肖,使人物跃然纸上,令人赞叹不已。在当时,“天津卫”是天津的古称,它既是水陆交通要道,也是世人瞩目的开放城市。所以,在天津生活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他们有的现身于上流社会,有的混迹在市井民间,都是“俗世”中人;然而他们又不是普通人,他们所做的事情令人匪夷所思,是“俗世”中的“奇人”。他们中间有凭着一把钓竿把鱼钓绝的大回;有看病前必先收七块银洋的正骨医生“苏七块”;既有专会溜须拍马的“死鸟”贺道台,也有造假画的黄三爷以假乱真耍得蓝眼丢了饭碗。书中粉刷匠“刷子李”干完活全身不沾一个白点;泥人张从鞋底上取下一块泥巴便单手捏出活人嘴脸……皆是些听起来神乎其神,实际上存在过的人物。这些“俗世奇人”,在作家冯骥才独到的眼里、幽默的笔下,个个生动有趣,活灵活现。

  其中《泥人张》和《好嘴杨巴》被选入人教版现八下语文书第20课《俗世奇人》。《刷子李》被选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3课。

  “奇人”有过硬的本事。苏七块以让病人丝毫感觉不到疼痛的速度接好断骨;刷子李刷墙的动作简直就是艺术家的表演,干完活身上的黑衣没有一星白点;大回可以几天把坑里的鱼钓得“片甲不留”……治牙的华大夫技术高超,求医者只要张开嘴,不用说那个牙怎么了,他瞅一眼,全部知道,能使真牙做得跟假牙一样好看,也能使假牙做得跟真牙一样好使。一天下晌,两个便衣侦探过来找一个通缉犯,长相是络腮胡子,肿眼泡儿,挨着右嘴一颗大黑痣。华大夫记性极差,早上才看了六个人,便忘记了。一日他在一壶春酒楼吃饭时,认出了通缉犯的长相,侦探问他如何识得便是此人。他说:“起初我不敢确定,后来他咧嘴一笑,露出了虎牙,这牙是我治过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这话让所有人都惊呆了!书上说:“他记不住人,不是毛病,因为他不记人,只记牙;治牙的,把全部心思都使在牙上,医术还能不高?”

  他们的这些本事令人叹为观止,就是凭借这些让人啧啧称奇的技艺,他们衣食无忧,并且受到别人的尊敬和追捧,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奇人”们超群的技艺似乎又促成了这些人行为古怪、举止奇特的现象,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苏七块接骨不管穷人富人一律七块大洋,哪怕穷人借钱看病他再还回去,这就是他的规矩;刷子李刷完一面墙必抽一袋烟,喝一碗茶;“文混混”刘道元为了想看看别人对他的交情,上演了一出“活出殡”的闹剧,让人忍俊不禁,又感到世态炎凉……高超的本领再加上独特的个性更增添了他们身上的传奇色彩,于是越传越奇,越传越神。听他们的故事,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更是现实中不能满足的需要在此时得到了一定程度虚幻的实现。谁不想做一个受别人仰慕的富有个性的能人呢?

  诚然,天津卫不都是守规矩的手艺人和买卖人,坑蒙拐骗的事情天天发生,靠着奸诈的“聪明”巧取豪夺,往往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胆子之大,方法之“奇”,让人不由惊叹不已。《绝盗》讲到一老二小三人,踩着三轮车,一路气势汹汹、骂骂咧咧地来到一对新婚小夫妻家,老的口称是新郎官他爹,两个小的是他弟弟,说不孝之子私奔到此,却不管快咽气的老娘,听者也义愤填膺,接着三人把能搬的全部搬走,不能搬的砸光后扬长而去,小两口回来后有人告诉他们这事,新郎官哭笑不得,说:“我哪还爹呀!我三岁时爹就死了,我娘大前年也死了。只有一个姐姐嫁到关外去,哪来的兄弟?”这可成为“史上最牛的盗案”了吧!蔡二少爷用低价买进古董再高价卖出,让自视为占了便宜的毛老板有苦难言,也让人啧啧称奇。生活中假恶丑的东西不是主流,但它却是客观的存在,作者采用不隐恶的态度让读者自行评判,因为这也是生活真实的一部分。

  当然,“奇人”们人性闪光的一面也是比比皆是。泥人张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让狂妄的海张五丢尽颜面。他告诉我们:社会地位再低下,也要保持自己的一份尊严;金鳌的仗义让小杨月楼的戏班子起死回生,他也投桃报李,在金鳌的请求下,义演三天救了上千码头工人的命。金鳌救人于危难之中的侠义,小杨月楼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仁义,都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们并不是鲁迅笔下麻木愚昧的国民,而是“仁”字当先、善良博爱的性情中人。他们身上散发的人性的光辉会让我们感动、追随。

  冯骥才以极具韵味的天津方言,诙谐的文笔,毫不拖泥带水的简洁凝练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当地最底层人民的生活,让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发现了他们真实的个性特点、生活状态、思想动态、精神追求,这样才能对所处的时代有一个最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还原时代的真实,消除狭隘的偏见和“想当然”的错误。

  有人评价《俗世奇人》故事奇、人物奇、语言奇。的确,无论语言艺术还是故事内容、思想深度,这都是一本好读、好看、好玩又能掩卷沉思的好书!值得推荐!

  我们肯定惊讶,冯骥才老师是怎么写下这样的人物的?在书本最后的题外话里,他讲到了三点。

  日本的新锐作家南条竹则极通吾国文学。他读过我刊在《收获》上的几篇《市井人物》,便问我所写的这类小说是否受冯梦龙的影响。我说:“然也。我与他皆姓冯,我们这是‘家传’。”他笑了,接着问我受冯梦龙哪些影响?

  我说:三个方面——

  一是传奇。古小说无奇不传,无奇也无法传。传奇主要靠一个绝妙的故事。把故事写绝了是古人的第一能耐。故而我始终盯住故事。

  二是杂学。杂学是生活,也是知识。杂学必须宽广与地道,而且现用现学不成。照古人看来,没有杂学的小说,只有骨头没有肉。故而我心里没根的事情决不写。

  三是语言。中国的文学史,散文在前,小说在后。小说的语言受散文影响。中国人十分讲究文字的功力,尤重单个的方块字的运用,决不是一写一大片。故而我修改的遍数很多。

  南条竹则说:“你所有小说都这样写吗?”

  我说:“只这类小说才这样写。这是文本的需要。”

  此后,我主动告诉他,鄙人写完《神鞭》与《三寸金莲》等书后,肚子里还有一大堆人物没处放,弃之实在可惜。后来忽有念头,何不把一个个人物写出来。各自成篇,互不相关;读起来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于是就此做了。

  初写数篇,曾冠名《市井人物》。这次又续写十余篇,改名《俗世奇人》。话说得比较明白,为了怕把读者搞乱。

  再有,写完了这一组小说,便对此类文本的小说拱手告别。狡兔三窟,一窟必死;倘若再写,算我无能。

  话已到此,已然兴尽。再无言之欲也。

  读到此,您是否也受到了一些启发呢?

  此外,本书中还插入了一些《醒俗画报》和《醒华画报》的一些图。这些图具有很强的真切性与生活气息,图中内容与小说的故事并不相干,但文耶图耶却都属于同一时代。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有帮助读者进入、感受与认知那个时代。

  对于这两份画报的由来和变迁,书中的题外话都做了阐述,值得我们细细体味。

  《俗世奇人》读后感作文: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去书城买书:《俗世奇人》和《百万英镑》,我像小鱼得水般,在《俗世奇人》书海里自由地游来游去。

  《俗世奇人》的主要过程:本书主要讲了18个奇人的传奇故事,他们是苏七块、刷子李、酒婆、死鸟、张大力、冯五爷、蓝眼、好嘴杨巴、蔡二少爷、背头杨、认牙、青云楼主、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泥人张、绝盗、小达子、大回、刘道元好出熙,令我最难忘的是泥人张了!大家看看他的绝活吧!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咸丰年间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东北角的戏剧大观楼,一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坐在那儿,为了瞧各种角色,去天庆馆要看人世间的各种角色。这后一种的样儿更多。

  那天下雨,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一边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这当儿,打外边进来三个人。中间一位穿的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势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站在迎门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赶紧吆喝着:“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

  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当下,成立城里城外最冲得要算这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他当年由于未盛京将军海仁卖过命,被海大人收为义子,排行老五,所以又叫“海张五”一称。但人家当面叫他张五爷,背后叫他海张五。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

  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但是不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他来。有个细嗓门的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

  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人们等着瞧以告人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一个泥团儿砍过去?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大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土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帐。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打磨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面写着:贱卖海张五。

  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快乐。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读了这个故事后,我也很惊奇,一大一大片的问题从我的头脑里蹦出:张明山是怎么捏泥人的呢?后来是怎么失传的。。。。。。

  总之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很有趣,以后大家也可以看看哦!

  《俗世奇人》读后感作文:

  《俗世奇人》讲的是天津的一个小码头的奇人妙事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在这个码头上流传。码头上的人都有一个绰号: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刷子李则是我最敬佩的一个。刷子李专门干粉刷这一行,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墙时总穿一身黑衣服,干完活,身上一个白点都没有。他还给自己立了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一天,刷子李收了个徒弟,叫曹小三,曹小三当然听说过师傅的绝活,一直半信半疑。所以想要亲眼看看。

  这天,刷子李戴着曹小三去刷一座洋房。一间屋子,一个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刷子李可厉害了!一拍在屋顶,一滴不沾。曹小三看傻了。师傅刚刷完一面墙,就得喝茶,吸烟,曹小三意外地发现师傅的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刷子李看着曹小三,于是,他把黑裤子往上一提,白点就没了。曹小三一看才知道,原来师傅里面穿着白裤子,刚才抽烟时把黑裤子烫了。师傅说:“你以为别人的名誉都是假的?那是你自己骗自己,好好学吧!”曹小三第一次学的可能别人一生都没学过。

  看完后,大家可能都认为我敬佩的是刷子李高超的技艺,但我更敬佩的是刷子李那学有所成,精益求精的态度。谁能知道刷子李练就这门绝技的顽强。这是多少人练就一生的练不出来的。看到这,我又想起了我自己。

  在平时,我总是认为我敲鼓十分厉害,总不会给自己定一个更好的目标,老师再怎么加强我也只能原地踏步。直到一天,颜老师来到我们学校给我们排练,我才敢于精益求精。

  那天,颜老师给我们排练,我十分不服气,心想:“就这样一个秃头的老师也能当上中国二级演员?心中又是怀疑又是轻视。可当排练完后,颜老师在我面前大显身手。他紧握鼓棒,有力的敲打起来,这些节奏在我眼前编制出了一幅画面首先看见了两只小老虎在打闹嬉戏,左蹦右跳。后来大老虎也来了,他们向天上一声一声的吼叫,这声音直入云霄。天上的龙好像得到了召唤,在天上欢腾。一会电闪雷鸣,一会艳阳高照,各显自己的神力,他们与老虎一起玩耍打成一片。就这样,中间的一段打击乐独奏就完成了!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情不自禁鼓起掌来。这才是真正的大师啊!心中不禁感叹!就这样,我成了颜老师的徒弟,一心一意的跟着老师学,老师也教会了我许多道理,其中最为有益的就是要学会精益求精。真是这样,我才有今天的技术,这得多亏老师啊!

  这不仅是我从书上得到的道理,更是老师教诲中领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