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1-08-16 10:22:5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1000字

  导语:沈从文在《边城》中“建起了一座希腊小庙,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彩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1000字

  《边城》读后感1:

  人向往的是什么?

  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蓝天,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一座小屋、一个村庄、一个城镇……一个步伐、一辆自行车、一辆轿车……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人手所创造的不知道得否满足于他们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当你贫乏的时候,追求的是财富;当你动荡的时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这个时代,繁华的城镇里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上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们在忙碌中建设着社会的发展。这景象本应符合人类的追求,但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城镇人们却开始向往农村的环境。这似乎有点矛盾,从落后的农村到发展的城镇,从发展的城镇又到落后的农村。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边城》作者沈从文所流露的这些思想,无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处。

  在这里,也让我想起两句话,作为结束:

  “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怀中,便不会安宁。”——奥古斯丁

  “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耶稣

  《边城》读后感2:

  《边城》此文乡土气息极重,我十分喜爱,可能因为从小也是长在乡土气息重的县城有关。读此文,就如闻到了故乡的气味。

  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蓝天,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边城》里:“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文章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边城》读后感3:

  读《边城》是小时候的事了,当时尚且懵懂,对书中的场景半知半解,却为沈先生笔下纯净的湘西和质朴的湘西人深深着迷,为翠翠梦中的歌声淡淡哀伤。当时的自己,如凤凰城中的人一般,心灵一尘不染,对于那块净土无比向往,翻阅着书页,随着书中人物哭哭笑笑,期冀或失望。后来,又读了许多的书,心中却总固执的保留《边城》的景象,好书的确很多,它们也让我沉思,让我成长,可是能够在我心中鲜明亮丽,永葆颜色的,怕是只有《边城》一个。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写于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三四年初。沈从文,生于1902年,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在家中排行第二。沈从文的母亲黄素英,是本地贡生黄河清之女,她读过不少书,自小随一个兄弟在军营里生活,见识极广。沈从文四岁时,她就教他认字,五岁时已认完六百生字。童年时的沈从文,读私塾时学会了逃学,跟着几个年长的学生城里城外到处跑,去认识城乡的各种景物和人事。后来他在自传中还认为,不必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用人事写成的大书。1922年沈从文来到湖南保靖,在湘西巡防军统领陈渠珍的军部任职。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字画文物和古籍,学习到传统文化的东西。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26年,沈从文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鸭子》。1937年8月12日,奉教育部通知,沈从文和一批北大、清华的教授,结伴逃出北平,后辗转南京、武汉、长沙、贵阳等地,于1938年4月30日到达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他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八十六岁。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街》《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等。

  沈从文由于其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边城》的题记中说“按照目前风气说来,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及大多数读者对于这种作品是极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的。前者表示‘不落伍’,告给人中国不需要这类作品,后者‘太担心落伍’,目前也不愿意读这类作品。这自然是真事。‘落伍’是什么?一个有点理性的人也许就永远无法明白,但多数人谁不害怕‘落伍’?我有句话想说:‘我这本书不是为这种多数人而写的。’”,沈先生在写这书时,本就无意逢迎他人,本就将世俗摒弃,把理论家,领导干部,追寻潮流被文艺批评所支配的学生这些“大多数”放弃,而是写给“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法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在我看来,沈先生此言未免过重,将太多的人排除于他的设定读者之外,但从这点看来,沈从文的确一直怀着湘西乡下的心,与充斥着浮躁与谎言的城市格格不入,也正因如此,才使得他笔下的湘西那么纯净,那么真实。

  《边城》的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湘西山区的一个偏远小镇——茶垌城。“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晒得黑黑的。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主人公翠翠一开场便吸引着我的目光,天真活泼,充满朝气,处处散发着自然的灵性,使人不仅仅对翠翠多了几分喜爱,对茶峒城也平添无限向往。文章中,爷爷爱翠翠,却不懂翠翠的心事,翠翠有翠翠的一颗心,心底深处神秘地缠想着什么,当爷爷对她说起什么时,翠翠却喊着“爷爷疯了!”翠翠总是担心爷爷会死,“假如爷爷死了呢?”这设想对于将来的是怀着恐怖,怕得可怕的是终归要来,翠翠的爷爷到底不免一死。之于翠翠,她不爱走车路的大老,而是爱上了走马路的二老,爱上了伴随着她如梦的美好歌声,在梦中抓着一把虎尾草。也许是心底的诗意和对美好的向往,使得沈从文在书中让翠翠爱上的不是代表经济实力那一方的大老,而是代表纯净的二老。可是大老的死让二老没有办法继续像一切那样不顾一切地爱着翠翠,他选择了远行,“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垌来。”故事的结尾笼罩着淡淡的悲凉,翠翠依旧在等,心里想着“也许永远都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

  《边城》一书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文学理想,就如他所说,他“建起了一座希腊小庙,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03-07

《边城沈从文》读后感04-13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精选03-29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04-06

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01-12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10-26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范文05-13

沈从文关于边城的读后感03-10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800字03-31

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1000字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