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篇优秀的文章读后感范文(通用12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一篇优秀的文章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优秀的文章读后感 篇1
听听名字就知道是一本关于励志的书,书封面是黑色,用四个大字写着“我的奋斗”。对这本书的兴趣是源于孙老师的推荐。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罗老师很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在中国这样不健康的、浮躁的社会中,像罗老师这样能保持自己个性的人,实在不多。
首先觉得他很有勇气。印象最深的是,初二时,老师让用事实,真情实感的写一篇关于校园的作文,其他同学都是说“五星红旗飘扬在学校上空”,就他写“五星红旗耷拉在校园上空”,老师愤怒让改,他改成“说来也怪,尽管没有风,五星红旗仍然飘荡在校园上空。”哈哈~罗老师在老师面前的表现,反应出他从小就对教育的某些不满。说的也不错,中国的教育让人感到悲哀的地方很多,教育法里说的公民平等的接受教育,就是一句屁话,从高考最能看出来,都知道,不说了。
罗老师没读过大学,罗老师的经历也算个传奇,他没有很清晰的职业规划,起码在去新东方前。去新东方也是为了薪水,做自己最讨厌的事——做老师,教英语。现在的社会许多领取变数很大,如果做职业规划不该划定太长的时间内,还是活在当下好,抓住能抓住的机会。
罗老师说话很随意,什么都敢说,有些话听者很别扭,但是这些话我们私下,或者在上敢说,面对公众就不敢了。罗老师不一样,大义凛然地批判不良的社会风气,在媒体公众面前都敢说,听者觉得蛮对的,有时还很过瘾,还会大笑。他的牛博充当了社会舆论的平台,因为不主动删除过于敏感的政治言论,多次被封,两年多没赚着什么钱,但他依然快乐,因为他喜欢做站,喜欢牛博。所以有人说,创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激情会更持久,这点我同意。喜欢不需要什么理由,就是发自内心的。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上,也不要说某些东西你不会追求,其实你的心里并不排斥它们。罗老师“叛逆”的童年,“叛逆”的青春,跟他最后的成就以及职业都有很大帮助,这些个人都是学不来的。
这本书读下来,感觉并不是一本励志书籍,就是教会了我,让我知道,要学会独立思考,不管世俗怎么说,别人怎么说,凡事都要有自己的判断,多看书籍,敢于怀疑一切过去没经过自己思考就接受了的想法。
最最好的自己,做最真实的自己,做自己的自己,而不是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读优秀的文章读后感 篇2
从小到大,让我最不忍观望的便是外婆那矮小而又略带沧桑的背影!
外婆总说她老了。是啊,你看,岁月已在她的眼角和额头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一道道、一条条皱纹在她的脸上刻得越来越深,越来越明显。她额头上的三道深深的皱纹像岁月的伤疤,那么明显,有时候看了都让人心里酸酸的,她眼角的皱纹像树枝,也像鱼美丽的尾巴。外婆每次见到我的时候总会眯起她的小眼睛,直到眯成一条弯弯的线,笑容很甜很甜,皱纹就从舒张的形态向中间收紧,虽然这样,但是依旧感觉不到外婆在渐渐地老去,惟独每次看到外婆的背影,我才有一种锥心的痛——原来外婆真的老了!
记得小时候,外婆走路总是健步如飞,她说这样去哪里都可以早去早回,每次我都只能屁颠屁颠地跟在她的背后,时而还得小跑几步才能跟上她的步伐。每次望着她的背影总是直直的挺立着,笔直的脊梁把衣服撑得很平整,看着她的背影就会让人觉得外婆虽然矮小,但是却是个很能干的女人!
可是,等我渐渐长大,有一次跟着外婆去赶集的时候,外婆走在很陡的路上,气喘吁吁,被累的上气不接下气,我说:“外婆,累了就休息一下吧!”外婆感叹道:“哎,老啦,真是不中用咯!走点坡路也觉得有气无力啊!”但是外婆还是坚持走着,微风吹来,撩起她银白色的头发,飞舞在空中,我走在她的身后,望着她双手叉腰,略微佝偻的背影,摇晃在风中,她蹒跚的步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路上的样子,突然使我意识到:“原来外婆老了!”看着她沧桑的背影,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
每次放假回家,我总要去探望外婆,但是每次去学校的时候,外婆总是坚持要送我,走在路上我都要偷偷看外婆的背影,沧桑的背影隐藏了多少外婆对我的爱啊!
离别的时候我悄悄回头,看着外婆那矮小而又略带沧桑的背影消失在远处,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最后小成了一个小黑点消失在了远处。有时我在想,那时外婆独自走在路上应该很孤单很落寞吧!
我那爱我的外婆虽然离开一年多了,但是每次想起她的背影,我都会想起外婆对我深深的爱!
读优秀的文章读后感 篇3
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练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出自作家林清玄的《桃花心木》。散文讲述了一位种树人,种下了桃花心木后,却不按时地给它浇水,让小苗在这不确定中,学会深深地插入泥土中,长成参天大树!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确定。该如何面对呢?来听听法国人鲍尔的回答吧!鲍尔是一家著名杂志的主编,生活春风得意时,但一场突然的不确定让他病倒在医院的病床上。脑出血使他不能说话,若是没有氧气的话,他甚至不能呼吸!但他没有放弃,没有消沉。他坚信,上帝关了一扇门后,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他用唯一一只能动的左眼晴与护士取得联系、沟通。护士一直不停地反复念着字母,他眨一次眼,就是说不对,眨两下,就是说对。经过鲍尔地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一本不凡之作《潜水钟与蝴蝶》。他带来的是生命的奇迹!
人的生活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挫折,磨难,如果坦然面对,就能走出山重水复的境地,闯出柳暗花明的新世界;如果能勇敢的拼搏,就能将不确定踩在脚下,并把它变成成功的垫脚石。没有秋霜的洗礼,枫叶就不会拥有火红的颜色;没有机器的打磨,钻石就不会放射出夺目的光彩。人似洪水奔流,不遇到岛屿与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当生活中的不确定袭来时,让我们坦然地面对它吧!因为它能激发出我们的潜能,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力量!
谢谢你那一次次的不确定!
读优秀的文章读后感 篇4
我很崇拜毕淑敏,特别爱读她的散文集。有人这样评价她:在热闹而浮躁的文坛,毕淑敏似乎自立门户,不能把她归属于任何一个派别;她不以学问见长,也不以前卫的语言标榜;她不是江南的清山秀水,也不是草原上的黑骏马,她似乎是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中走来,但又不全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她把日常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事物作为审美客体,把人人都经历的事情写得妙趣横生。这种朴实无华的文风,很有一点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
在暑假里,再次读了《毕淑敏散文》,和她一起分享了心灵的颤动,毕淑敏以散文的形式,以诗一般的文字告诉我们爱是世界上最有记忆的金属,她是那么具有夺目的光泽,是那么具有多艳的色彩。爱是人世间最最具有情感,最最具魅力的,是任何物品所替代不了的。《爱怕什么》是毕淑敏的散文名篇,被现代人称为心理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我对文章产生了特有的激动,或许是毕淑敏在字里行间对我的打动,第一次,我真真地对爱有那样的按捺不住的冲动,肯定地说,正是毕淑敏对爱的深刻理解打动了我。
爱一桩事业,就奋不顾身地投入。爱一个人,就斩钉截铁地追求。爱一个民族,就挫骨扬灰地献身。爱一种信仰,就至死不悔。从毕淑敏对爱的诠释中,不难看出她对爱那种独有释怀。
阅读这篇散文,感觉毕淑敏对爱的解释特别具有生活的气息,特别具有人性的舒漫,使爱更具有人性之魂。在她的笔下,爱怕撒谎,爱怕沉默,爱怕犹豫,爱怕模棱两可,爱怕沙上建塔,爱怕无源之水,爱怕假冒伪劣,爱怕刻意求工。说了爱的许多毛病,爱岂不一无是处?其实不然,毕淑敏在散文中用了大量的爱是什么从广泛的多视角诠释了爱的博大、爱的坚固、爱的力量和宏大。文中对爱的强调,足以保有一份人世间的真爱真情,能使孕育万物之生活的草原生长出能力、勇气、智慧、才干、友谊、关怀……保有一份真爱,就是照耀人生长明的温暖的灯。
读优秀的文章读后感 篇5
我曾经在《读者》中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说的是一栋楼失火了。防员来救人,因为路面太窄,云梯进不去,只好用人力来救人。他们拿来一块大垫子,让人们跳到垫子上。一位妇女站在第一个,但她不愿意跳,只好让别人先跳。别人都跳完了只剩那位妇女了。火越来越大,妇女犹豫了一会跳了下来。可是她却是反面落地,不像其他人那样是正面落地。这样的危险很大,可是她还是这样着地了。当消防员问她时,她却只说了一句话,让在场的人们震惊不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我肚子里的孩子。"
看了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相信不只是我,你也被感动了吧。是啊多么伟大的母爱啊!在这生命紧要关头,那位妇女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孩子。孩子还没有出生,不应该就这样无辜地死去。可是妇女也不该死,为什么她放弃了自己,选择了孩子?因为,母爱。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是妈妈的宝贝。母爱是多么伟大啊!相信天下所有的妈妈都是如此的。
想到这里我脸红了,因为我也很淘气,也顶撞过妈妈。但妈妈都原谅了我。我为自己的不懂而羞愧不已。那是暑假的一个傍晚,我没和妈妈说一声就偷跑出去玩了。玩到夜深还没有回家,把爸爸妈妈急坏了,它们晚饭没吃就到处去找我。妈妈急得快哭出来的时候我现身了,非但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还和妈妈顶嘴:"你真繁,出去玩会都不行。整天管这管那的,我又不是你的犯人!"妈妈听了先是惊讶,随即被气得发抖,狠很地抽了我一个大嘴巴。"我恨死你了!"我捂着嘴巴冲进房间,把房门用力一甩"嘭-",妈妈被关在了门外。回想起来我当时只想到了自己,完全忽略了妈妈。我想肯定比我哭得还伤心。
第二天早上起床后,看到妈妈已经亲自下厨为我准备了营养的早餐-荷包蛋,大米粥。我正在生气故意不吃,妈妈慈爱地递过来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清秀的字迹:孩子对不起。,妈妈不该打你,可是妈妈是多么爱你啊。顿时,我的眼泪夺框而出。不,妈妈。是女儿不孝,不该惹您生气。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妈妈,我爱您。愿天下所有的妈妈幸福,快乐!
读优秀的文章读后感 篇6
暑假里,我读了很多书,有《笑猫日记》、有《查理九世》、有《父与子》,还有《哈佛家训》,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哈佛家训》这本书了。
《哈佛家训》这本书是美国的著名作家贝纳德编写的,里面近有二百多个小故事,读完我才知道哈佛是一种象征——顶尖学府的象征,充满智慧的象征,勇于创新的象征,最具活力的象征。我把《哈佛家训》当成了我的枕边书和手边书,无论什么时候拿起它来看,你都会发现触动自己灵魂的语句,无论你从哪一页读起,都会被它吸引,都会有所感悟,无论你看完几遍,都想再去翻一翻。
其中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无腿走世界》也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它讲了一个澳大利亚残疾人名叫约翰.库缇斯,他出生的时候只有可乐罐那么大,腿还是畸形的,医生断言说他活不过24小时,但是三十年后,约翰.库缇斯不但还依然健康的活着,而且还到世界各地发表演讲。他的父亲为了不让他受欺负,把他和一条凶恶的狗关在了一起,后来父亲听到了狗的嘶鸣声,惊喜的看到小约翰骑到狗的背上,他制服了这条凶恶的狗,父亲告诉他:“如果你觉得恐惧,就应该学会面对它!”父亲给他上了人生
的第一课。到了约翰上学的时候经常受到同学们嘲笑和侮辱,他 失去了活着的信心,他的母亲搂着他劝慰他说:“世界上比你更惨的人多得是,他们还都坚强的活着。”母亲说的话使小约翰有了活着的信心。到了小约翰长大的时候,他决心自食其力,经过成百上千的应聘失败后,终于在一家杂货铺找到了工作,他每天凌晨4点半起床要赶火车到镇上,然后还要爬上他的滑板,从车站要赶到几千米厂子工作,尽管生活那么艰辛,他依然很快乐。 长大后的约翰成了一名健将,由于他从小练习室内板球,举重和轮椅橄榄球,长期的锻炼使他手臂有着惊人的力量。曾在1994年他获得澳大利亚残疾人网球赛的冠军,2000年又拿到体育机构的奖学金。他用他的成绩回击了所有的嘲笑的侮辱。令他想不到的是他的人生经历竟然引起那么大的轰动!一次一个简短的演讲,一个女人跑到台上哭着说是约翰救了她的命,她正准备自杀,听了他的演讲,她觉得无法和约翰的生活相比,太微不足道,要好好活下去。这却给约翰意识到讲出自己不幸,讲出自己的挣扎和拼搏,竟然是一件很重要很有意义的事情。
这个故事激励和影响了我,你是不是正在因为身材矮小经常被人欺负?是不是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被人耻笑?你是不是遇到困难就害怕?跟约翰比,你不是好很多呢?我们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勇敢的面对生活,昂头挺胸才能展示出自己最美的一面,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成就辉煌的人生。
读优秀的文章读后感 篇7
在四月里,阅读了由北师大出版的《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一书。该书就幼儿园教学反思与评析这一热门话题,以“体现课程改革的整体性”、“体现教师课堂教学探索的丰富性”、“体现教学和教学研究的过程性”、“体现教学的知识、策略及技能的个性与共性”为目的,选取了近三十个真实案例,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评价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多个领域的活动组织过程,以及反思与评析。
这本书的可读性很强,所举的近三十个案例生动而务实,都来自于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如有对幼儿的兴趣点进行价值评价并形成教学主题的《蜗牛》;有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整合各领域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美丽的蝴蝶》;有让墙饰反映幼儿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的《秋天的故事》;有通过适宜的材料投放支持幼儿跨越学习难点的《赶小猪》;有迁移已有经验让幼儿在主动学习中熟悉新材料的《七彩橡皮泥》等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充分发挥墙饰的教育和互动功能的《采摘前后》。活动的展开与墙饰的布置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在活动前让幼儿猜一猜说一说玉米、花生等农作物长在哪里?长什么样?怎样采摘?,再把猜想画下来布置墙饰“采摘前的猜想”,然后带着问题去田间采摘农作物。回来后对比猜想进行验证,并把新经验画下来,形成第二面墙饰——“采摘后我们知道”。第三步,引发“它们做成什么?怎么吃?”的新问题,让幼儿去超市了解农作物在生活中的用途,形成第三面墙饰“它们可以这样吃”。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将科学探究的线索,贯穿于整个采摘活动,通过猜想验证、整理信息、分享经验,充分发挥了墙饰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学习的作用。这样一个活动,每个环节都相互支持、相互衔接,幼儿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在三面墙饰不断充实的过程中,不仅扩展了幼儿的学习空间,还有机地整合了科学、社会、数学等方面的知识。
在所举的近三十个案例中,从每个活动的生成背景到组织过程,再到成果呈现都非常的详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活动后分三个层面的反思与评价。首先是执教者作为当事者对自身教学组织的梳理与反思,然后是同伴作为旁观者对活动的评价与建议,最后是专家理性的总结与指导。如果说执教者的反思多停留在实践层面的话,专家的总结则更具有理论的高度。这样分层次的评价,既清晰又全面,引导我们能够从多个层面去认识和思考教学的价值,既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对我们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也有很大的启发。
合上书本,还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因为这些案例的设计理念新颖,环节清晰,方法灵活,我们不妨根据书中的建议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加以适当的改动,也尝试一下,我想,在实践中去理解书中的理念,应该会更有成效吧。
读优秀的文章读后感 篇8
前些天在家和上大学的女儿一起看电视时,不经意间中央电视台上一则关于关爱儿童的公益广告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这则公益广告的设计独具匠心:楼下有人在放风筝,临窗而望的孩子却慨叹:可是我还有好多作业,写也写不完;别的孩子在欢快地踢足球,坐在钢琴前练琴的孩子心里在说:其实我一点也不喜欢弹钢琴;星期天,一个小女孩很想去公园玩,可爸爸为她报了英语班,关注孩子,却不关住孩子。广告用漫画的手法表达了三个被过度"关注"其实是被"关住"的孩子的内心无奈。女儿不禁拍手叫好,为广告设计者精彩的构思,巧妙的语言,而作为一个从师范毕业,已在教师岗位上耕耘二十多载的教师,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而今素质教育的呼声在全国各地不绝于耳,各类所谓的拓展创新活动也是此起彼伏,可试问我们自己,作为素质教育中颇为关键的一环,健全人格塑造的不可或缺所在,我们是不是忽视了这些孩子的身心培养,品德教育?我们关注这些年轻的生命,新生的一代,所以我们带着教师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恨不得把所有我们知道的知识灌输给他们,恨不得每个孩子都能门门功课优秀,于是我们不惜把德育课改成数学课,语文课,课外活动的时间也成了补缺补差的课堂,甚至有些班级晚自习下课还要留堂补习,每周的思想教育主题班会草草了事,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不够重视,自上而下形成一种只重成绩忽视德育的风潮,在这种盲目应试化趋势下,中国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探索心理也就越来越差,长此以往,未来的社会环境令人堪忧!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十年前,人们相信智商决定你生活的高度,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赞同,情商才是真正把握人生的关键。因此,我们不仅要紧抓孩子的基础教育,更要在孩子的黄金年华里培养他们正确认知世界,清醒认知自我的能力。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性的发展,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细化到未成年人教育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高度阐述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上,并再三强调"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礼记里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我国当代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环,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德是为人之根本,无德不足以立天下,我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品德教育,融之于课堂教学当中,积极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并启发诱导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多一些关注其身心健康,少一点关住其活动范围。给孩子多一点希望,少一点失望;多一点喜悦,少一点沮丧;多一点如意,少一点无奈。关注孩子,却不关住孩子。
读优秀的文章读后感 篇9
童年,是美好的梦;童年,是理想的港湾:童年,是记忆里的甜蜜……童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美好的,但是,对高尔基来说,却是另一番感受……
就在前几天,我读完了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这令我十分感动。书中说到他小时候,妈妈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中。当他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已经变得十分暴躁。他的两个舅舅不断地争吵、斗殴。然而,他的奶奶和外祖父他们却是截然不同的,她慈祥、聪明。这给幼小的高尔基留下的不仅仅是当时社会的丑恶,还有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就在这种艰险、恐怖的生活环境中,他只能默默地忍受着,默默在这种污浊的环境中生存着。然而,在这么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他依然走了过来,成为了一名享誉世界的大文豪,为人类留下了一部又一部的名著,流传千古。
凭借着这一点,我心里油然而生一股敬佩感。
但此时我也感到十分惆怅,还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压抑,我觉得仿佛有一堵墙在挤压着我,我的心都有掉下来了。只因为现在的我们与小时候的高尔基相比那是天壤之别。
现在的孩子们有的就如同那一株株枯萎的桃花心木一般,无法在不确定中生活,无法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无法深入“地下”,无法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力量,努力生长,即使幸而存活下来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除此之外,孩子们没有烦恼和痛苦,从来不用考虑衣食往行不需要为生活去奔波,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仅如此,有的也如同寄居蟹一样,整天只找可以避居的地方,而没有想过如何令自己成长的更强壮,整天只活在别人的庇佑下,从而使得自己的发展受到限制,变得越来越懦弱了,遇到一点困难就想退缩,逃避或是走捷径。我们应该知道没有任何捷径可取,要面对的始终都要面对的,与之同时,没有经过任何风吹雨打的成功是不会长久的。
此时,我们应该感到惭愧,我们无疑是在糟蹋父母辛勤的汗水,自立是成才的第一步,没有自立能力,也就没有未来。
读优秀的文章读后感 篇10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被李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真情,那份真挚而无私的爱震撼了。
让爱走进学生的心灵,让爱永驻学生的心田,李老师换来了学生的健康与幸福的成长,桃李芬芳。记得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感受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帮助学生而费尽心思。李老师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爱的教育。特别对待“后进生”,倾注了更多的爱。用心灵赢心灵,在“后进生”万同身上得到充分的展现,万同是一个上课扰乱课堂纪律,常与街头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经常打架斗殴,邻近几条街“家喻户晓”的人物,在李老师爱的感召下,后来万同成为我们国家的“最可爱的人”。这当中李老师付出了多少爱心、耐心教育。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是真挚的、是无私的,也只有这种爱,才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正像李老师所说:“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李老师与学生一起过生日,为学生送上生日礼物——书籍、笔记本、贺卡;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通过书信交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李老师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何尝不努力地爱着自己的学生,但有时很难做到自然而然,往往居高临下,以至于学生不能接受。班上总有个别学生懒做作业,尽管软硬兼施,既耐心地开导过他,也让他罚做过作业,但过不了几天,缺交作业问题依然存在。
反思再三,是我们缺少了李老师那颗童心,李老师说:“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我们用一种十分纯粹的大人的视角去看待学生,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为他们设身处地想问题,结果学生内心不接受,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变学生”,用“学生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活,用“学生的爱好”培养兴趣。真正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世界,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用我们的童心、耐心、诚心,把爱倾注在学生的心灵,我们相信我们的教育之舟定能驶入成功的港湾。
读优秀的文章读后感 篇11
晚上闲来无事,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从教已经第三年了,我虽然已从幼稚逐渐走向了成熟,但是对于现在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老师这个问题,我还有所疑惑。坐起身,目光掠过床头的一本书,一个标题吸引了我:《教育,我们忽视了什么》。我想:或许我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出我想要的答案。
《教育:我们忽视了什么》这本书汇编了2009年江苏省中学“师陶杯”全部获奖论文,在讲述教育“尴尬”的同时,也体现着教师对教育现实的反思和教育理想的追求。这本书的第一篇就是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实验初中的张爱军老师写的《教育:我们忽视了什么》,这是他基于毕业班学生状况的现实思考的成果。我看了之后深受感触。张老师从毕业典礼上学生的热闹和教师的落寞引起的发差现象为缘由,继而再现了现在毕业班学生的一些“状况”,而后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和想法进行分析、总结出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总会以过去的学生作参照加以对比,把过错全部归因到学生身上,总是以怀疑和否定的眼光审视孩子的做法和想法,最后导出他的结论:教育,我们究竟忽视了什么。
的确,我也刚带过初三,有过这样的体会:学生对家长的敌视,与老师的对立,与同学的不友善等等,还有毕业之后,学生们热闹地忙着写毕业留言时,老师默默地坐在办公室里整理着自己的东西……这些情景有点在我身上发生过,有的没有。面对这些情况时,我也曾犹豫过:现在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才算满意?平时辛辛苦苦的传授知识、教育他们,他们却不知道感谢,甚至在毕业的时候不都来问候一声。但我并没有多想,我本能地把责任都推给了学生,认为是他们没有“良心”,“忘恩负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学生的错,老师怎么做都是为了学生好,殊不知有的时候方法使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教育的主体是“人”,是培养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育的关键字在于“育”上,而我们很多老师却光注重于教,忽略了育人的功能。
看来我确实错了,张爱军老师把学生看的如此深远,把教育想的如此透彻,这份心思是值得我学习的,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凡事多思考的精神使得他的论文获得了江苏省“师陶杯”论文比赛的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他的文章标题命名了这本书。我愿当一名像张爱军老师一样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携爱而行,更好地诠释教育的意义。
读优秀的文章读后感 篇12
今天,我读了《桃花心木》后受到了很深刻的教育。使我懂得了,假如过于依靠别人、自己不动手做事,就不能把握生存本领,终将被社会所淘汰的道理。
课文《桃花心木》是一篇借种树喻育人的文章,它借种树人给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的方法说明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把握生存的本领。
“假如我天天都来浇水,天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靠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了浇水,树苗就会枯萎得更多。”种树人说的这句话很有道理,假如天天给树苗浇水,树苗的根就会浮在地表上,只吸土地表面的水,不能深入地下寻找水源,而一旦停止了浇水,树苗没有了水源,自然就会枯萎。树是如此,人又能怎么样呢?
人也是一样!不能过于依靠别人,假如一个人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就会产生依靠的心,无所事事,从而不去观察社会,研究生活,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不能适应社会。
就如一则笑话所说:有一天,一位富翁问自己那大腹便便、懒惰的儿子:“米是从哪里来的?”儿子平时只见过厨子从麻袋里把米拿出来,便不加思考的说:“从麻袋里来。”正是因为这位富翁的儿子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只看到了表面的东西,以至于米从哪里来都不知道。一旦他依靠的人去世了,他终将失去所拥有的一切。
【读优秀的文章读后感】相关文章:
优秀散文:读文章04-11
读《钢铁怎样炼成的》有感优秀文章04-24
读文章《朋友》有感04-05
读文章朋友有感04-05
读《童年》有感的文章04-05
读文章《匆匆》有感04-06
读目送有感文章04-08
读《项链》文章有感04-07
读《项链》文章有感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