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鉴赏家》读后感(精选10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鉴赏家》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鉴赏家》读后感 1
前些日子,读了汪曾褀的短篇小说《鉴赏家》,顿时被叶三这位独特的“鉴赏家”的形象吸引了:他热爱生活,走乡串户卖水果三十多年,留意人间幽微、草木细情;他品行高尚,卖水果得四时之先,果大新鲜,童叟无欺;他喜爱艺术,始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对美的追求纯粹率真……从叶三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对美的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才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的本质所在。
细读《鉴赏家》,小说塑造了两个鲜活人物:四爷季陶民和果贩叶三。季陶民在当时已是久负盛名的画家,住在大红门里,他为人旷达超脱、忘情于丹青,而叶三位居社会底层,热爱生活,以贩卖水果为生。社会地位悬殊的二人没有雅俗之别,只因画家季陶民作画时喜欢喝酒,喝酒时只用果子做下酒菜结识。在相处中,两人意趣相投、惺惺相惜,季陶民欣赏叶三对美纯粹率真的鉴赏,欣赏叶三出自肺腑的不阿谀谄媚,视他为“真懂画的人”,总对他另眼相看;叶三更是欣赏四爷的画,四爷画得不满意团掉的,他都捡起收集起来,四爷死后画价大增,很多慕名前来买画的人,但叶三一幅也不卖、多少钱都不卖,而是自己死后与四爷的画一起装进棺材同埋葬。
其实,刚读完这个故事,感动我的是四爷与叶三这两个不同“生活圈”的人,却像伯牙与子期一样有着共同的喜好,并再次传颂了一段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传奇,但随着再次深读故事,最吸引我的还是人物叶三,这位能凭借内心本真表达对喜爱艺术执著的“鉴赏家”。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美的鉴赏和追求,无国度、贵贱、年龄之分,美好的艺术如同一座座无形的桥梁和纽带,能让惺惺相惜的心灵彼此通融。如我国的国粹京剧、武术、书法、中医、围棋等已经都誉满中外;丝绸之路将我国的瓷器、丝绸、茶叶、农耕等文明产物外输传承。当然,这些被国外人普遍接受发扬的艺术若无自身魅力,无民众基础,无艺术的民族性、民间性,也不会被广为流传,更不会被国外人士称赞不绝。
鉴赏家,顾名思义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的'专家。那么作为鉴赏家就要求必须具有鉴定和欣赏两个关键环节,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如今,纵观我们身边的一些自诩鉴赏水平高的青少年,以走不寻常路线为傲,穿破洞衣服、戴夸张饰品、无厘头纹身全身皆是、暴力色情的动漫无所不知、嘴里还不停哼哈一些不入流的美……这仅仅是人云亦云的随波逐流,是没用真心来感受艺术的伪鉴赏,甚至是对美的歪曲诠释。而叶三,虽然是个卖水果的小贩,但是他对美的鉴赏,却是发自本心的热爱,值得年轻人尊重和学习。在这纷杂的社会中,让我们和叶三一样,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欣赏和发现美,做一名真正的鉴赏者!
《鉴赏家》读后感 2
读汪曾祺的小说,犹如看到了一幅幅漫画,无需浓墨重彩,人物依旧鲜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熟悉欧亨利故事的人一定不会陌生欧亨利式的故事结尾。那是短篇小说创作大师在故事结尾的情节处理上的一种手段,让主人翁的命运有所逆转,虽是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大大增强了故事的艺术魅力和可读性。
然而,小说《鉴赏家》却不同于此,开头第一句话作者就告诉了我们他要写的这个鉴赏家叫叶三,且是全县第一个。鉴赏家给我们的概念是:艺术家,懂得欣赏辨析,且学识渊博、高雅的人。那叶三是个什么人呢?作者的'下一句话就是:叶三是个卖果子的。这里很自然地就会产生一个疑问:鉴赏家和水果小贩之间的关联。紧接着,作者又说:叶三不同与其他水果小贩。如何不同?这个与众不同的水果小贩又是如何变成了鉴赏家的?所以,这个故事从一开篇,每一句话都仿佛是一个钓鱼钩,勾着读者往下走。
现在看看叶三其人,这个作者用了一半的篇幅做了铺垫的人物。叶三做生意没有铺子,不摆摊,也不走街串巷,他只给几个大户人家送水果。仅这一点就够特别的。他的水果都是千挑万选的,个个鲜靓,所以他从不议价。一个有个性的水果小贩。他花在选水果上的时间要比卖水果的时间长出很多很多,四乡八镇,到处走,精挑细选。如此,叶三似乎不是个精明的生意人。但是叶三对待自己的小买卖很是很勤奋认真,既熟悉上家,有照顾下家,上下通达,却也不失生意人的本色。
是不是先有画家,而后才有了鉴赏家。画家是四太爷,季匋民,县里的大户,在叶三送水果的人家之列。四太爷不是一般的画家,很有唐李白的遗风。李白是喝了酒,作诗,四太爷喝了酒,作画。四太爷最不爱跟人谈画,尤其讨厌假名士的附庸风雅。四太爷还担心随意间的一句话被外人传来传去,传走了样,所以连亲戚间的走动也是能免则免。
但是,四太爷愿意跟叶三论画。既然是鉴赏家,那得评评画呀,小说里写了三幅画。四太爷画了一幅紫藤,叶三说:紫藤有风,花乱。四太爷画了幅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老鼠顽皮,尾巴卷灯柱。墨荷一幅画则是重点,叶三根据生活常识告诉足不出户的四太爷:红花莲子白花藕。切不可把白荷花和大莲蓬画在一起。
叶三卖果子只为了四太爷,四太爷送了叶三好多画,叶三把这些画都进了棺材。一个不拘一格的画家和一个异乎寻常的鉴赏家。他们是那样不相称的一对人,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成了不一般的朋友。
《鉴赏家》读后感 3
《鉴赏家》一文被选人苏教版选修教材《短篇小说选读》之中,位于“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一模块。汪曾祺在《鉴赏家》中塑造了一个懂得鉴赏的果贩叶三的形象。《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鉴赏”一词的解释是“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一位卖水果的能成为“全县第一个鉴赏家”真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是作者在文章的前面花了不少笔墨来铺设这件事情的合理性。
首先,叶三聪明,脑筋活络。
叶三是个生意人。“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叶三的不同在于他懂得“得天时”,得四时之先。“立春前后,卖青萝卜”“端午前后,卖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重阳近了,卖梨”……别人还没有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卖了;别人卖的时候,他开始琢磨其他果子了;不少深居简出的人可以从他卖的果子知道时令。叶三的特别还在于他知道“守地利”。他在卖果子这门行当可是下了一番功夫。“他喜欢到处跑”“出去买果子比他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河北河间府、山东莱阳、福建福州,山南海北的各地名产,都成了他的“囊中之物”。另外,叶三卖果子会“讲人和”。收果子时,“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卖果子时,“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由此可见,掌握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叶三在果贩中可谓独树一帜,在卖果子的行当中显得游刃有余。而长期在外收果子并与人打交道的经历使得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这也是他能够成为一位鉴赏家的坚实基础。
其次,叶三有品位。
叶三卖的果子品种很多。叶三卖的果子涵盖了白杏、蜜桃、樱桃、金橘……真是应有尽有。叶三卖的果子品相好。“他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有虫眼的、挤筐、破皮、变色、过小的全都剔下来,贱价卖给别的果贩”。叶三卖的果子品质好。他的果子很香,很甜,“都是原装”,都是“树熟”。叶三的品位还体现在他卖的佛手、香橼等水果具有久远、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历代文人将金佛手人诗人画,表达福寿、吉祥、丰收喜悦之意。“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叶三卖果子卖出了清幽,卖出了典雅,卖出了文化气息,确实与人不同。
再次,叶三有真性情。
叶三在与主顾接触时,卖水果从不说价,不势利。叶三在与季匋民的交往中,评画能切中要害,不谄媚。叶三的真性情还表现在对两个儿子劝他放弃果子营生的建议毅然回绝,对知己季匋民的画至死不售。叶三不慕名不图利,爱画以真,待人以诚。他的真诚、坦率也得到了大画家季匋民的认可和赏识。
叶三在果子鉴赏上的能力显然是毋庸置疑的。丰厚的阅历让他能识真伪,辨优劣;较高的'品位让他能提眼界,增内涵;率真的性情让他能直言,有信念。叶三的鉴赏能力是在对生活中的美的辨析与体悟中形成的。这就能顺其自然地让故事的中心由叶三赏果迁移到叶三赏画上了。
汪曾祺在写叶三赏画上写得既有序也有趣。先总写叶三是懂画,能够发自肺腑地欣赏画作。他一去就是半天,在旁出神地看,连大气都不出。“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然后分两层,第一层写“鉴”,鉴别。叶三因为在季匀民处看过不少李复堂的画,所以能辨识真伪,能用花花绿绿的“苏州片”换来李复堂的真品。第二层写“赏”,欣赏。文中写了叶三欣赏季匋民画作的三个场景。第一次赏的是“意”,叶三从季匐民画作“紫藤花乱”中赏出风意。第二处赏的是“趣”,季匐民画的老鼠上灯台被叶三读出顽皮的情趣。第三处赏的是“识”,季匋民误将白荷花莲蓬画得大,莲子画得饱满。生活经验丰富的叶三一下子就看出来了不对,不合生活常识。
那么,汪曾祺为什么要塑造叶三这样一个形象呢?其价值意义何在?笔者认为,汪曾祺肯定叶三之处,首先在于表现了叶三的一份孤独。在收果子和卖果子的人生路上,叶三倔强而寂寞地独行。两个儿子出息了,能体谅他的艰辛,希望他不要再收果子,却不能真正地理解他。唯有季匀民欣赏他,懂他。可是,季匋民本身却也是一个疏于与人交游,只顾闷头作画的人。一个爱作画,一个爱赏画,两个孤独的人惺惺相惜起来。这也就有了后来叶三收果子只为季匐民,叶三不售季匀民的画作并在死后将其带人棺材的情节出现。叶三的另一处熠熠闪光的地方是他安静。周国平说过:“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叶三卖果子,爱画。他在这样的生活中找到了安静的位置。面对日本人的高价收购,他只说两个字“不卖”。叶三用这样的方式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束缚,得以安心平静地自处。这不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如何在世间远离喧闹的方式吗?汪曾祺用温婉的方式告诉我们,可以有“叶三”这样一种人,有像“叶三”一样的生活方式。
《鉴赏家》读后感 4
最近,我偶然翻到一篇小说,就是汪曾祺的《鉴赏家》。刚翻开那本书,我根本就没有准备看这篇小说,因为鉴赏一类的东西给我一种呆板无趣的感觉。等到我把其他的文章都看完,实在没东西看了,才不情不愿地开始看这篇小说。当然,说到现在都是一些题外话了。主要想讲的是我十分庆幸没有错过一篇好的小说。
当我不情不愿地翻看它,只看了一个章节,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也许是汪曾祺描述的那个时代吸引了我,也许是他的质朴又生动的语言吸引了我,总之,我被迷住了。我把那篇小说前后一口气看了三遍。
小说塑造了两个鲜活的人物:四爷和叶三。四爷是一个真正的画家。他在当时已经久负盛名。他住在大红门里面。叶三是个给大户人家送果子的,天天在红门里进进出出。于是叶三有机会见到四爷。他总是把最好的果子留给四爷,因为四爷爱在作画时喝点小酒,喝酒时只用果子作下酒菜。叶三非常欣赏四爷的画。
四爷作画时不喜欢别人在跟前,只有叶三例外,因为四爷觉得叶三是真得懂画。他觉得满意的地方,叶三总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叶三也很喜欢看四爷作画,他总是屏气凝神,在四爷画的相当满意的地方吸气。
在他们长时间的'交往中,叶三得到了四爷的很多画,每一幅上都留个名。后来四爷去了,他的画变得更值钱,很多人找到叶三家去,要买他手中的画,他都没有同意。后来叶三也去了,他的棺材里除了他的遗骸就是四爷的画。
看完这个故事,我不觉想起了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我觉得高山流水觅知音。古往今来,对于美的感受,从来都不分阶级,不辨年龄。真正的艺术是永恒的,真正的知音也是难寻的。
《鉴赏家》读后感 5
读了一篇汪曾祺的《鉴赏家》。一遍下来觉得满口余香,第二遍下来觉得荡气回肠,第三遍后却心平气和。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却难得让人回味无穷。小说主要写了两个人物——叶三和季四太爷。这叶三只是个卖果子的,作者却说他是“全县第一鉴赏家,而季四太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画家。正是这两个人身上的那种情义与气节使整篇文章感人肺腑,使两个本不相关却又相关的人表现出一种民族的气魄!
叶三都是把果子送到人家门上的,他的果子都是顶好的。他从来不讲价,因为他相信人家不会亏待他,正是这种诚信的品质也是他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他从未被别人亏待过。优秀的品质给他丰厚的回报,这或许也给今天的生意人一点启示吧。
文中的.另一个人物季四太爷他很有名气,却难得的不傲气。文章说“他最讨厌被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师高谈阔论,以为季匋民是大画家,这些名师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这种议论全多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季匋民听了,实在是难受。”他有气节,一种傲骨,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他特别爱就叶三的果子喝酒。叶三也特别爱看季四太爷画画。他给季四太爷送果子,给他打下手。季四太爷只让叶三看他画画,因为他真懂自己的画。“季四太爷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因为花是乱的。对极了!”季四太爷常常送画给叶三,叶三都一张一张收着。季四太爷送他的画都题了上款,不好卖。后来季四太爷不肯题上款了,让他卖画,但叶三一口回绝,他要把画带进棺材。
叶三和季四太爷之间的情义是最令我感动的地方。他们之间摈弃了世俗间最令人厌恶的金钱利益关系。叶三爱画,却不是想用画卖钱;季四太爷喜欢让叶三看画,却不是因为他会奉承。他们之间是君子之交,亦师亦友。季四太爷画了一幅荷花图,叶三立即给他指出不符合实际的地方,季四太爷当即称叶三为老师。君子之交莫过于此!
在季四太爷死后,他的画价格大涨,许多人都知道叶三有许多季四太爷的画。日本有人在收藏季四太爷的画,以此有许多人来求画,但他坚守自己的承诺——不买,即使有人出到了天价!
我读到这里不禁感慨起来,这是怎样的一种气节啊,君子之交淡如水,叶三不会因为季四太爷不再了而卖了他的画,因为他懂得凝聚在画里的不仅仅是他的诺言,更是他与季四太爷之间浓浓的友情。
故事末尾很简单,寥寥一句话,“叶三的儿子遵从老头子的吩咐把画和老头子一起装进棺材,埋了。”这看似平常的结尾却给我一种无名的震撼,因为它在平淡中孕育了伟大,一种铮铮的情义与气节在这平淡中得以凸显!
壮哉,此情义,美哉,此气节!
《鉴赏家》读后感 6
牡丹怒放,只有短暂的夏,可有人为了这短暂的美丽,而等待了三季。我若是牡丹,我也愿只为这一人而花开,牡丹也若我,在等待有人来鉴赏——那人便是知音。
季匋民从不嫌叶三最低点果农,他们相距天边的等级却阻挡不了同一腔的爱画热血。知音,一生一人便足矣,正如那高山流水中偶遇的二人,他们的故事如花香,渗入书本,有着穿透千年的力量,感染了此时的我。比起那些谄媚奉承的嘴脸,也许只是果农的.赞赏才是最真实的。
记起霸王别姬,楚霸王是多么地柔情似水,多么地依依不舍,天下唯有虞姬是他的知音了吧。乌江自刎,那最后苍白而多情的“虞兮虞兮奈若何?”感动了多少文人骚客。英雄,穷途末路;美人,香消玉殒,滚滚河水诉不尽的悲哀,留给后人听。
知音却又不得不提到韩信与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大概是韩信一生和写照,萧何能慧眼识英雄,重用韩信,却在功成身退时献计杀了韩信,可悲的是萧何也死在韩信手中,这二人虽为知音却落得如此下场,令人深省。
还有那木石前盟的宝黛之恋,凄美而悲凉,那些未说尽的“宝玉,你好……”包含了多少不甘与埋怨,这一场红尘梦,有谁会追究,这一场繁华梦,有谁会意留,太虚幻境终究湮灭了红楼……
知音的例子或喜或悲地交替上演,但不变的是他们冲破世俗的束缚,结为夫妻或是兄弟,为历史长河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若是人间多情的石头,便在等待误入凡尘的绛珠仙草,任凭纷扬落英遗我一身的萧瑟,即便等待千年,老却了星星,黯淡了日月,也为那远漂万里的身影,望穿秋水。
知音难觅,但我情愿等待,等待我的鉴赏家出现,导演一部心心相惜的故事……哪怕等到来生。
《鉴赏家》读后感 7
叶三只是一个“卖果子”的小贩,可这个小贩明显地异于同类,他不“开铺子”,不“摆摊”,也“不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他专门“给大宅门送果子”。也许正因为此,叶三才有缘结识了画家季匋民。叶三“从心里喜欢”季匋民的画,年岁大了之后,他只为季匋民一人送果子。这样他就有了机会,零距离地看季匋民作画。时间长了,对季匋民的画也能说上一二,由此被季匋民视为知己。季匋民常常送一些画给叶三,叶三将其视为家珍收藏着。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格飙升。有个日本人听说叶三收藏了许多季匋民的画,便远道而来,试图用重金购画,叶三拒绝了。后来叶三死了,他儿子遵照他生前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叶三都装进了棺材,埋了。
小说的情节没有什么大的波澜,人物也没有什么大喜大悲。汪曾祺在《小说的散文化》中曾经谈及他的老师沈从文的小说《长河》:“它没有大起大落,大开大合,没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高峰,没有悬念,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就像这部小说所写的流水一样。”这样的表述,也完全适合汪曾祺自己的小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鉴赏家》所显示出来的正是这样的一种自然纯朴的特质。
可苏教版的“教参”却简单地将小说的主旨概括为“对美的鉴赏”,这种理解,只是停留在对小说表面意义上,并没有真正意会到小说深层次的意蕴。它缺乏对小说中“美”的内涵的挖掘,显得极为空洞。仔细研读小说,就不难发现小说中所展现出来的美是多彩的、丰富的。
一、风俗美
汪曾祺在《谈谈风俗画》一文中说:“我对风俗有兴趣,是因为我觉得它很美。”他以为风俗“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保留一个民族的常绿的童心,并对这种童心加以圣化”。他还在《〈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一文中说:“我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作者对风俗情有独钟,势必会在他的作品中借助于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小说《鉴赏家》开篇之后大段的内容,写叶三一年四季卖果子,从“立春”前后的“摔在地下就裂开了”的青萝卜写起,到“白得像一团雪”的香白杏、“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的蜜桃,到“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的樱桃,再到“端午”、“夏天”、“重阳”各个节令的不同果子,最后是“入冬”后的“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作者不厌其烦,如数家珍,或绘其形或描其色或写其味,将不同时令的果子展示在读者的面前,铺展开来的是小城风物的长长画卷,令人流连忘返。
这样的风俗美还表现在小说的一些细节描写上。比如,作者写叶三到季匋民家送果子,一去就是半天。季匋民作画,叶三先是“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然后就“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出”。年逾五十的叶三,之所以如此,除了他内心深处喜欢季匋民的画,对季匋民十分恭敬之外,还有就是小城崇文的古风熏染了他,致使他在不自觉中,向季匋民执弟子之礼。再如,季匋民作画送叶三,时常题款为“画与叶三”,以排行称呼,传承的也是古代之风。还有,季匋民死后,叶三虽然不再卖果子了,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而写日本人到叶三家看画,也是入乡随俗,“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这一切无不染上浓浓的世风民俗的气息,让人深深感受到一种远去的久违的美丽。
二、生活美
风俗是一种积淀,是人生活的一个背景。《鉴赏家》中的人物生活在这样的风俗中,他们的印记也就烙上了鲜明的地方色彩。虽然小城人的生活不能称之为富有,但他们按照自己的生存方式,生活得自在有味。比如叶三,他卖果子的“三不”方式,他“风里雨里,水路旱路”行走四乡,他与园主“熟得像是亲家一样”,无不透露出他生活中的自由与惬意。他能从紫藤的乱花中看出风,他能懂得一只小老鼠的顽皮,无不显示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唯有生活的美,才倍让人关注生活的.细小之处。即使是在他五十以后,只为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时,他也乐此不疲。又如叶三的两个儿子,“都是学布店的”,老大是“店里的头一把算盘”,老二的量布、撕布成了“布店的招牌”,他们各自顺着自己的特长发展,成人、成家。
还有画家季匋民,他不愿与那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便很少应酬,即使是实在不得不去的亲戚宴请,“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他画画时,习惯于“画两笔,凑着壶嘴喝一大口,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执笔接着画”,率性而为,颇有晋代士人的风采。小说中有一个情节,写叶三给季匋民送来一大把莲蓬,季匋民很高兴,便画了一幅墨荷,还有好些莲蓬。画完之后他兴致勃勃地问叶三,画得怎么样。叶三却说画得不对,画的看上去是白莲花,可画的莲蓬却很大,莲子又饱满,墨色也深,这又是红莲花的莲子。季匋民听后连忙又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幅红莲花,还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没有伪饰没有谄媚,更没有心机和盘算,一切出自肺腑,自自然然。
小说中的人物活得真诚而又实在,而这样的真实闪耀出的是“美”的光彩。
三、人情美
风土连着人情,生活显出人情。淳朴的风俗与自然的生活也就弥散出浓浓的人情味儿,这样的人情味儿,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温暖。
比如,“叶三卖果子从不说价。买果子的人家也总不会亏待他”。尽管叶三卖的果子“得四时之先”,个个“都很大,都均匀,很香,很甜,很好看”,但他“从不说价”,写尽了他为人的厚道;而买家的“总不会亏待他”,则是对叶三的绝对信任。卖与买之间的背后,是沉沉的真和善。
再如,叶三五十岁了,他的两个儿子便商量着养他,不要他再走宅门卖果子。叶三“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一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叶三非但没有领儿子的这份好意,还恶语相向,可儿子却毫不介意,“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最终儿子“依了”叶三,为父亲裱了季匋民送他的画,还按照当地的风俗,“讨个吉利:添福添寿”,为父亲打了一口寿材。父与子之间的冲突从起因到结果,传达出的都是厚重而温暖的亲情。后来叶三死了,儿子遵照他的遗嘱,将季匋民的画装在父亲的棺材里一起埋了。儿子并没有因为季匋民的画价格飙升而动一丝的其他念想,他们只是恪守着做儿子的准则行事。父亲生前视画如命,死后让那画与之相伴,唯有如此才能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儿子对父亲的情感显示出来的大美可捧可掬。 还有,叶三知道季匋民画画离不开水果,就将“最好的水果”,“首先给季匋民送去”;叶三知道季匋民最佩服李复堂,便用“苏州片”与人换了四开的李复堂的册页,给季匋民送去。而季匋民知道叶三喜欢自己的画,便破了自己“从不当众作画”的规约,特许叶三在他旁边看着;季匋民知道叶三生活不易,便“送了叶三很多画”,有时还体己地不题上款,“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自然不会卖季匋民的画,即使是在日本人重金诱惑面前,也是决然拒绝,他真正践行了生前对季匋民的诺言:“一张也不卖!”叶三只是一个果贩,没有什么学识,但他对季匋民画的挚爱,对友人本真的情,更让人感受到一种纯粹的美。
四、艺术美
风俗美、生活美、人情美构成了小说别样的味儿,这味儿散淡而极富有诗意,给人以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这种艺术美一方面体现在小说特有的语言上。“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汪曾祺这一散文化小说的理念,在《鉴赏家》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写叶三家老二买布:“撕布不用剪子开口,两手的两个指头夹着,借一点巧劲,嗤——的一声,布就撕到头了。”人物的动作干净利落,表述的语言也极为精确,没有一丝的泥水,于平常中显出不平常。再如,写叶三卖果子之余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寥寥数语,趣味盎然。
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小说意味深长的“留白”之处。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就小说的创作提出了冰川理论,冰山的八分之一露在水面,八分之七是在水下。作家所要做到的就是通过描写那可见的冰山的八分之一,来反映冰山的全部形貌和特质。汪曾祺也曾说:“中国画讲究‘留白’,‘计白当黑’。小说也要‘留白’不能写得太满。”比如小说中描写季匋民的画风:“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恰到好处的“空白”不但勾勒出季匋民画的风格,还给读者留下许多回味的天地。再如小说的结尾:“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平淡到了极点,也自然到了极点。埋了的是叶三和季匋民的画,留下的却是无尽的想象空间。
小说展示给读者的是一片纯美的天地,流连在这样的一片天地中,让人感知到一个个曾有的鲜活生命的存在,这样的存在充满着人生的美丽。也许这才是作者写《鉴赏家》的真正的用意。
《鉴赏家》读后感 8
在阅读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鉴赏家》后,我深受触动。这部小说以简洁而质朴的语言,刻画了两个截然不同却又心灵相通的人物——画家季陶民和果贩叶三。他们之间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关于艺术与生活的佳话,更是对人性中那份纯粹与真挚的深刻诠释。
叶三,一个普通的果贩,却拥有着不平凡的鉴赏眼光。他热爱生活,走乡串户卖水果三十多年,不仅留意人间的细微之处,更对艺术有着深沉而纯粹的'爱。尽管他身处社会底层,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但他凭借一颗赤子之心,对美的追求始终如一。他欣赏季陶民的画,并非出于附庸风雅或功利目的,而是真正懂得画中的意境与情感。这种对艺术的真挚热爱,让我深感敬佩。
季陶民,作为一位久负盛名的画家,他的生活与叶三截然不同。然而,正是这份不同,让他们之间的交往显得尤为珍贵。季陶民欣赏叶三的率真与纯粹,视他为“真懂画的人”。在叶三面前,他可以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的画作,甚至愿意听取叶三对画的评价。这种基于艺术共鸣的友谊,超越了社会地位与身份的差异,成为小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小说中的情节虽然平淡,但却充满了生活的韵味。叶三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季陶民则视叶三为知己,将自己的画作赠予他。这种真挚的情感交流,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那份纯粹而美好的情谊。在叶三死后,他将季陶民的画与自己一同埋葬,这一举动虽然有些极端,但也体现了他对艺术的尊重与热爱。
《鉴赏家》不仅是一部关于艺术与鉴赏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与情感的作品。它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保持一颗热爱生活、追求真挚情感的心,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满足。同时,这部作品也启示我,在纷扰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学会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欣赏和发现美,做一名真正的鉴赏者。
总之,《鉴赏家》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与真挚情感的珍贵。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部作品将继续陪伴我成长,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鉴赏家》读后感 9
在阅读了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后,我深受触动,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艺术与人生的深刻对话。这部作品以质朴而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两个截然不同却又心灵相通的人物——大画家季陶民和果贩叶三,他们之间的故事如同一曲高山流水,悠扬而深远。
叶三,一个普通的果贩,却拥有着不平凡的鉴赏眼光和纯粹的艺术热爱。他热爱生活,走乡串户卖水果三十多年,不仅留意人间的细微之处,更对艺术有着深沉而真挚的追求。他虽身处社会底层,却以一颗赤子之心,对美有着纯粹而深沉的理解,这种不涉功利的爱,正是鉴赏家真正的.本质所在。
季陶民,一个久负盛名的画家,他的画作广受赞誉,但他却为人旷达超脱,忘情于丹青。他与叶三的结识,源于对艺术的共同热爱。在相处中,两人意趣相投,惺惺相惜。季陶民欣赏叶三对美的纯粹鉴赏,更欣赏他不阿谀谄媚的品格,视他为“真懂画的人”。而叶三,也深深被季陶民的画作所吸引,他收藏了季陶民许多画作,甚至在季陶民去世后,也坚决不卖,选择将画作与自己一同埋葬,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和尊重,令人动容。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了伯牙与子期的故事,高山流水觅知音,真正的艺术是永恒的,真正的知音也是难寻的。叶三和季陶民,就是这样一对知音。他们跨越了社会地位和学识的差距,以艺术为桥梁,心灵相通,情致合一。
此外,《鉴赏家》这部作品还展现了汪曾祺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情节发展也自然流畅,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人物的情感和经历。
总的来说,《鉴赏家》是一部充满艺术气息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鉴赏家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有对艺术的热爱和尊重。同时,这部作品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那些能够与我们心灵相通的人,因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能够找到一位知音,是一件多么难得和美好的事情。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能像叶三一样,保持一颗纯真而热爱的心,去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去做一个真正的鉴赏家。同时,我也期待能够遇到更多像季陶民和叶三这样的知音,一起分享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
《鉴赏家》读后感 10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鉴赏家》以其质朴而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两个性格鲜明、形象鲜活的人物——大画家季陶民和果贩叶三。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触动,对美的鉴赏和追求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小说中的叶三,虽然身处社会底层,以贩卖水果为生,但他对美的追求却纯粹而深沉。他热爱生活,走乡串户卖水果三十多年,不仅留意人间的细微之处,更怀揣一颗赤子之心,对艺术有着真挚的热爱。他凭借内心本真表达对艺术的执着,这种不涉功利的'爱,正是一个真正鉴赏家的本质所在。
叶三与季陶民的结识,源于季陶民作画时喜欢喝酒,而喝酒时只用果子做下酒菜。两人因此结缘,并在相处中意趣相投、惺惺相惜。季陶民欣赏叶三对美的纯粹鉴赏和毫不阿谀谄媚的品格,视他为“真懂画的人”。而叶三更是对季陶民的画作情有独钟,他收集季陶民不满意而团掉的画作,甚至在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时,叶三也一幅不卖,坚持与四爷的画一起装进棺材同埋葬。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和忠诚,让人深感敬佩。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了伯牙与子期的故事,高山流水觅知音,叶三与季陶民之间也传颂了一段知音难寻的传奇。他们之间的交往,摒弃了利益之争、地位之争和世俗之见,只剩下了一种纯粹的精神交流。这种跨越阶层和地位的友谊,让人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美好。
此外,《鉴赏家》还展现了汪曾祺独特的写作风格。他的笔触轻松自在,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丝隐秘的幽默,让人会心一笑。同时,他也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使得整个故事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总的来说,《鉴赏家》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作品。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鉴赏家的品质,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和纯粹友谊的可贵。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像叶三一样,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欣赏和发现美,做一名真正的鉴赏者。
【《鉴赏家》读后感】相关文章:
寒假读后感_读后感01-10
《柳林风声》读后感 读后感03-05
鲁迅《彷徨》读后感 读后感03-04
读后感言:《活着》读后感大纲03-25
读后感获奖_获奖读后感03-31
亡羊补牢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03-05
在人间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03-05
秘密花园的读后感 读后感03-04
《爱的教育》读后感-优秀读后感05-08
母亲的传说读后感范文_读后感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