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三国演义》
三国,这是一段神秘的历史。这段历史有三种面目: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罗贯中,就写了一本非常有名的小说《三国演义》。现在,我就通过“刘玄德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简单地品读一下《三国演义》以及罗贯中。
诸葛亮出山,《三国志》中仅用了一句话来描写:“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罗贯中依照这句话,写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由于太精彩了,被人们一再传唱。从这里,可以看出罗贯中的文字功夫非常深,描写场面也很出神入化。
罗贯中在这个故事中简直要把诸葛亮捧到天上去了:刘备一顾茅庐,只见隆中的山“清景异常”,景“观之不已”,农民会唱歌,童子不懂事,朋友知识渊博。这一切,让刘备大开眼界,也让我们觉得卧龙先生肯定也不一般。二顾茅庐,只见诸葛亮的朋友、弟弟和岳父都很厉害,刘备想见、想用孔明的心情就更加急切了。所以,第三次去时,离草庐半里,刘备便下马步行;到草堂门口,他就拱立阶下;诸葛亮在睡觉,刘备当然会等到底。借用易中天先生的'一句话:“那心情,已不像一个礼贤下士的招聘者,倒像是上门求婚的痴情人。”
“三顾茅庐”的故事,尽管被罗贯中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但仔细一琢磨,就能发现破绽。刘备去隆中,每次都能遇到一些特别牛的人,比如会唱歌的农民、满腹经纶的朋友,道貌岸然的丈人,都是诸葛亮特意安排好的,就是想让刘备知道,自己是个非同寻常的高人,让刘备打心眼里佩服他,“出大价钱把自己买断”(易中天语)。诸葛亮很聪明,三顾茅庐才能见到他,摆足了架子,做足了文章。
那么,罗贯中这样写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原因之一,当然是为了好看,能吸引人。而另外一个原因呢,可能是包含了自己的志向。据《稗史汇编》记载,他“有志图王”,不过壮志未能实现。所以他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抱负投射到具体的某个人物身上。古代的读书人,都希望机遇不用自己去求、去考,而是人家给你恭恭敬敬的送来。诸葛亮享受的就是这种高级待遇,刘备请了他三回才答应出山。这很让人羡慕,罗贯中就利用手上这支笔,把这个故事吹的玄乎玄乎的,把其他故事里的孔明写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可谓是个奇才,好像诸葛亮干的事就是神干的事。所以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假的终归是假的,不可能变成真的,编的再好也会露出破绽。对于这种文学的形象,大可以一笑了之,而对于历史形象,就必须要深究到底了。
【我读《三国演义》】相关文章:
读《三国演义》有感01-22
读三国演义有感(15篇)09-07
读《三国演义》有感_650字01-24
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15篇03-11
读三国演义有感汇编15篇12-15
我读高三作文09-11
我读唐诗宋词作文05-29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深感09-29
读《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