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范文(通用13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管理的常识》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1
这本书不是管理的理论教本,而是一本以管理的目的和作用为核心的实践指南。这一部分所讨论的管理常识,貌似“常识”,却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非得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慢慢体悟。
关于组织
组织是实施管理的平台和环境。因此,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组织,有助于对管理的理解和实施。书中这一部分所介绍的核心是:组织为目标而存在。理解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作为企业的组织,其存在的目的是什么了。
关于组织结构
书中提到,组织结构就是权利和责任的关系匹配。可见,组织结构是管理的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我所服务的公司的组织结构,是本书中所谓的“事业部制”结构。书中指出计划管理可以弥补“事业部制”结构中存在的重复和浪费现象。读到此处,我就理解了为什么公司一直很重视各项计划(尤其是生产计划等)的制定和实施。本书后面的计划管理部分,则是详细而具体地阐述了这一点。
关于领导
这一部分介绍了对领导力的理解、领导的艺术和魅力等内容。对于领导的权力,书中提到5点:法定权、专家权、奖赏权、惩罚权和统治权。我认为其核心就是奖赏权和惩罚权。这也就是为什么,《孙子兵法》中提到了“知胜负”的依据之一是“赏罚孰明”。
此外,本书中提到的“向上管理”的观点、技巧和注意的'问题,对于中层管理人员来说,这些应该是非常实用而有指导意义的。例如,“利用好上司的资源和时间”,往往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重要而紧急的问题,而且加强沟通也有助于领导者管理目标的有效实施。
“发挥上司的长处”这一点,我个人更是体会颇深。根据我自己的经验,遇到一些重要的工作,打不开思路的时候,集思广益,听听上司的见解和意见,往往能够理清思路、有的放矢。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2
一、 管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管理是一种决策,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管理中最怕的就是下属去揣摩领导的意图,这说明领导的指令不清,往往忙了半天,工作结果却不一定符合标准。
好的管理是靠指令去做更多的事。只有上下岗位都做相同的事,说明这个单位的管理是合格的,但现在很多公司都是做不到的,所谓的 没有执行力和效率就是这个原因。领导有时喜欢把自己变得复杂和不易理解,以显示自己卓尔不群,真正的管理只能凭指令做事,不能凭经验、情绪和情感做事。
二、 管理没有对与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是以结果评价,不是以对错评价,一定要追根到底能否解决问题、获得结果,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喜欢评判对错。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取得绩效,如果让企业亏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不管有什么委屈,有多大约束,有多少无奈,这个责任给了你,你就得承担。在我们的管理中,为什么效率非常低,陈教授认为,原因在于很多人做出决定,不是马上去执行,而是去评判对错。
人会犯错误,但对错在管理中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你证明自己是正确的,领导是错误的,也于事无补,最重要的是做事情的结果。
三、 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管理的重点是管事,同时也要理解人和尊重人。管理不是管人,如果你不懂得理解人和尊重人,那么你一定不懂得管理。很多管理的问题就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他们并没有清晰的指引应该做什么事情,所以只有凭着兴趣、情绪或者感情做事,这样的做事方法一定是无法评级以及无法控制结果的。界定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管理。
四、 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
管理没有对错,但有好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是否合二为一,两者是否一致,是管理中最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大都把忠诚看得很重要,其根本原因是管理水平不够。企业需要关注个人目标的变化,在企业组织目标不断实现的同时,个人目标也不断实现和提升,管理的挑战在于,让优秀人才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达成一致。
五、 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企业资源
管理的关键在于,要让企业的一线员工得到企业资源并有权力运用这些资源,要把所有的资源放在一线,并尊重每一个人。中国企业管理中最大的浪费是资源集中在二线管理者手中。
通过读书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争取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之余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充实自己,培养能力,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3
我曾在几年前应邀为一家大型海洋渔业公司做“领导变革”的培训,这家企业的总经理是一位很有魄力的成功企业家,他很重视这次培训,召集了全公司中层以上的管理者五、六十人参加。在讨论到公司目前的各项业务到底有哪些应该放弃时,有人大胆地提出,鉴于世界性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最应该放弃的正是目前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传统的远洋捕捞业务。这引起了与会者的一场激辩。培训结束后我和这位总经理促膝长谈,他认为开展渔产品深加工和营销方面的创新项目都是可行的,但若放弃远洋捕捞,公司的上百条渔轮、上万名从事远洋捕捞的员工怎么办?而且这样一来,他的企业也就不是一家“海洋渔业公司”了。以后三年,这位总经理为了挽救远洋捕捞,把公司最好的人才包括他本人的`大量精力都投放在那上面,又贷款购置技术装备更先进的新船,但公司绩效却每况愈下。最近我听说,该公司所属的集团总部已做出决定,对该公司进行重组或出售,而在公司内部,总经理把这两年的亏损归罪于“油价高涨”。
在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对企业、对员工很有责任心、很有承诺的领导人,但是他错误地把这一承诺当成了对现有业务和现有商业模式的承诺。套用一句成语,这是一种“妇人之仁”,最后的结果表明,他的决策无论对员工、对企业其实都是不负责任的。
著名的投资大师华伦巴菲特在他的经验之谈中,曾经检讨了自己过迟退出纺织业的类似错误,他把使人们本能地恐惧和抗拒改变的影响力,称之为“强制性力量”,他本人是花了超过十年时间,付出了重大代价,才学会如何摆脱这种“强制性力量”。可见对于任何管理者,养成一个企业家的正确心态,都是知易行难的。但是这个基本的心态转变问题,对于创新者来说,却又是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解决的。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4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获益匪浅,一个人不仅仅要有能力,更要有让人服从你的能力,这个能力则是管理。管理学教材的作者斯蒂芬.P.罗宾斯指出:管理是通过别人或者和别人一起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这本《管理的常识》主要从沟通、激励、领导、决策、计划执行等方面讲述如何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管理者。
一、发现才干,因才适应。
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弱点,而我们不要把注意力只集中在改变人的弱点上,应该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使其发挥到最好。通过制定管理制度和规范来限制人的不良倾向,又通过培训来教人掌握各种技能。但要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将所有的事情都完成。所以与其把时间精力用于改造一个人,还不如顺应人的天性,尊重人与人天性的差异,让其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让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目标明确,与之沟通
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没有方向,目标不一定要多远大,只要够明确就可以了。把一个大目标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一个一个的去完成,那样可以激发员工的兴趣,从而工作更加有效率。完成目标后会有一定的成就感,而使员工更加积极的去完成其他的目标。所以目标必须存在的。是可以衡量的',是可以判断的。
管人重在沟通,沟通可以消除隔阂,沟通可以激发积极性,沟通可以提高效率。沃尔玛公司总裁沃尔顿曾说过:“如果必须将管理体制浓缩成一种思想,那就是沟通。”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沟通去传递信息,增进相互交流,了解真实情况。如果你不与员工沟通,又怎么能发现其中是否有什么问题?没有发现又如何来解决?
三、化解问题,培养干将
无论是哪里有存在着不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需要我们灵活化解的。就比如同事之间的冲突问题,你要怎么办?你能怎么做?这些都是有一定的技巧:暗中解决矛盾,原则和灵活相结合,有些矛盾不解决比解决好,不是工作矛盾不要轻易介入,对恶意制造矛盾者绝不手软。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重视发现和选拔人才相当重要,同时在发现和选拔人才后的人才培养和管理也相当重要。任何事情都不是只要有一个人去做就可以了,所以这就需要培养出干将,让有才能的人发挥出他的才能。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5
书名《管理的常识》,是一本实用型书籍,讲述了管理的一些规则,这些规则介绍了提高管理能力的经验。阅读这本书就是希望增进自己在管理方面的知识。
本书作者艾伦·默里是《华尔街日报》的副总编,默里自己的新闻作品获得过多次大奖。
通过阅读内容简介、前言和目录,我得到的第一印象是:这本书是作者将管理领域最好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整合的一本知识汇总。作者按照领导力、激励、员工、战略、执行、团队、变革、财务常识、全球化、道德和自我管理等方面对管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对于希望提升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人来说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值得阅读。
通过阅读目录和粗略翻看,我对本书架构的概括是:
1.管理。介绍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社会发展对管理者的'新要求。
2.领导力。领导力的不同类型和关键。
3.激励。针对员工的需求进行激励。
4.员工。如何对员工进行雇用、解雇、评估,以确保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
5.战略。找到前进的方向,以及达到目标的方式。
6.执行。如何让公司沿着预先设定的路线走下去,中途不偏离方向、不停滞。
7.团队。如何赢得团队的信任,以充分利用团队实现自己的目标。
8.变革。应对变化的环境所带来的挑战。
9.财务常识。明确财务工具,确保掌握。
10.全球化。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应对挑战。
11.道德。做正确的事情。
12.管理自己。在现代企业中,自我管理,自我品牌的塑造才是立身之本。
本书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在每一章都列出了扩展阅读的书目,引导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管理学知识。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6
我曾在几年前应邀为一家大型海洋渔业公司做“领导变革”的培训,这家企业的总经理是一位很有魄力的成功企业家,他很重视这次培训,召集了全公司中层以上的管理者五、六十人参加。在讨论到公司目前的各项业务到底有哪些应该放弃时,有人大胆地提出,鉴于世界性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最应该放弃的正是目前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传统的远洋捕捞业务。这引起了与会者的一场激辩。培训结束后我和这位总经理促膝长谈,他认为开展渔产品深加工和营销方面的创新项目都是可行的,但若放弃远洋捕捞,公司的上百条渔轮、上万名从事远洋捕捞的员工怎么办?而且这样一来,他的企业也就不是一家“海洋渔业公司”了。以后三年,这位总经理为了挽救远洋捕捞,把公司最好的人才包括他本人的大量精力都投放在那上面,又贷款购置技术装备更先进的新船,但公司绩效却每况愈下。最近我听说,该公司所属的集团总部已做出决定,对该公司进行重组或出售,而在公司内部,总经理把这两年的亏损归罪于“油价高涨”。
在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对企业、对员工很有责任心、很有承诺的领导人,但是他错误地把这一承诺当成了对现有业务和现有商业模式的承诺。套用一句成语,这是一种“妇人之仁”,最后的结果表明,他的.决策无论对员工、对企业其实都是不负责任的。
著名的投资大师华伦巴菲特在他的经验之谈中,曾经检讨了自己过迟退出纺织业的类似错误,他把使人们本能地恐惧和抗拒改变的影响力,称之为“强制性力量”,他本人是花了超过十年时间,付出了重大代价,才学会如何摆脱这种“强制性力量”。可见对于任何管理者,养成一个企业家的正确心态,都是知易行难的。但是这个基本的心态转变问题,对于创新者来说,却又是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解决的。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7
如果要推荐一本书让商学院的学生、学管理学的学生、初入职场者、企业管理者、初出茅庐的管理者都可以阅读的,我认为,《管理的常识》值得考虑。这本书囊括了管理上的方方面面,突出常见问题,提供了不朽的洞见,激发了读者的思考。做管理前读一读,其实也就这些了吧。接下来,这篇读书报告会从每一章找到一些新的观点,联系我本人的工作观察,分享我读后对于管理的认知提升。
开篇首章定义管理,这是很正常的思路。很棒的是,本章重在讲管理与领导的区别。很有必要,本人觉得。现实中有太多的管理者,但极少是领导者。正如自序提到的一个事实,“每天有成千上万人成为管理者,他们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没有管理学教育背景,也不曾展示出岗位所需的天资......突然之间,就像航空公司非要从自己的乘客中挑选飞行员一样,他们被要求走上管理岗位——进入一个相对于其过往的经验而言崭新的.领域。”德鲁克首次推出“知识工人”的概念后,现代管理学的雏形才算真正开始。德鲁克得出结论:不是去管理员工,而是去领导他们。不止给员工指明方向,还必须让他们明确人生的目的。换句话说,管理者不仅要回答“怎么样”“什么时候”的问题,还要对“什么”和“为什么”成竹在胸。
我本人对此深有感触。我真的见过有些管理者只知道布置任务给手下,问他做这个项目的原因时,很有趣,他们说:“公司规定的”,要不就是“老板要求的”,要不就是“你问太多了”。哈哈,每次我都BS:不过是一架机器!一个管理者连做一件事情的动机和意义都不能自己深知,如何让他人配合?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8
作为学习管理学的职业经理人,一定要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自己管理,行为处事的习惯和风格是最基本的要求。去年因偶然的缘故,听过华南理工大学商学院陈春花老师的演讲,很是感动。陈老师作为一名管理学的教授,有很好的企业实践,把管理理论和实战结合起来,而且管理的思路,条理很清晰。所以也非常注意了解陈老师相关的著作和文章。最近几日读过陈老师的《管理的常识》有些感触,就象陈老师所说,读过MBA的也可以把本书当作是一个简要的总结和复习深化。通读一遍,确有如此感想。因为主要的一些理论在《组织行为学》里都有。但陈老师毕竟是具有卓越的实战背景,能够把复杂的理论阐释清晰、简单。而且在对管理的认知上,纠正传统的一些观点。
根据管理一定要有结构化的思维这样的模式去思考问题,我认为本书主要从两个基本面展开。第一是管理的认知和管理的思想和相关理论,第二是管理的技术应用。管理是一种实践,陈老师对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研究的很深,能看到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光芒。作为管理者,首先要做好角色认知,主要有人际角色、概念角色、技术角色。不同的管理级别三项角色所占程度不一样,越往上,概念技能角色越重要。为什么有些员工升职快,往往和这个有关系。因为他的概念能力强。
本书主要告诉我们以下观点,简要如下:
1、管理就是让员工明白什么事最重要的;
2、管理是管事,不是管人;
3、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位一,这点在员工职业规划和有效激励上是最重要的
4、管理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如销售管理的直线结构,销售代表直接与客户接触,但很多事情没有授权,层级回报,不利于工作开展。或者资源过分的集中在中层,而中层管理不利,也会导致员工绩效不佳。这一点特别要引起管理者注意。
5、管理只对绩效负责。管理一定要有绩效,光有苦劳也没有用,一定要认清效率和效果的关系,管理就要讲效果。
6、关于公司不是一个家的理解。公司是正式的组织,是责任、权利、利益机制相结合并为达到一定目标的组织。不是靠情感来联结的。“以厂为家”的误区,这和一个国家发展背景有关系。
7、领导的理论和应用,特别强调了领导权变理论。这也是陈老师非常推崇的理论。也非常符合现实的管理背景。因为随着更多80、90后的新生代员工走上工作岗位,管理要针对这个年龄代的特点进行,与管理70年代以前的人是不一样的。要支持、鼓励为主。
8、如何决策、制定目标、制定计划、如何激励下属。这是从管理技术应用角度,告诉管理者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管理技能,其实也是最重要的技能。
作为管理者,比如我是主要负责公司的营销管理,该如何有效的制定营销事业部的工作计划,如何帮助下属制定业务拓展计划,如何进行计划管理,如何根据计划有效的进行管理的督导和过程执行。陈老师也告诉了我们管理者,计划一定要结合SMART目标制定原则,必须要有计划的几大要素:工作内容,工作实现,约束条件,步骤,达到的目标等。制定的计划要有可行性,计划不是拿来交差的,而是用来执行的。在实际的营销管理中,我们没有很好的制定有效的计划。
如何激励下属也是当今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最头疼的问题,很多员工离职往往和这有关系,在具体的.激励过程中,往往业绩好的没有被激励,激励了态度好,但业绩一般的员工。在激励过程是,由于企业在设定激励制度是没有与被激励对象深度沟通,导致激励的力度没有效果,无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例外激励的不是员工想要的,比如员工看着的是精神激励,管理者却用金钱激励,方法不妥。在激励理论是,目标期望激励理论我认为对企业管理者来讲是最有指导意义的。也能够充分的体现管理本质的意义,即把个人的目标和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良性发展。
学习本书,也是希望再次对管理学的基本命题进行思考的过程,本书中一些观点和案例可以用在对中层管理者的培训中。其实管理的本质必须要回归简单、回归实践、回归人性的思考,因为管理是科学,有规律可循;因为管理是艺术,面对的是不同性格、价值观的人。
本书的亮点
1、理解管理能力要和经营能力匹配,一般来讲,管理能力千万不要超过经营能力。如何理解呢?经营能力指公司的战略层面,比如确定做什么;管理能力其实也是执行层面,即把事情做对。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比如经营要做低成本模式,则在管理上要做到成本管理和规模管理的工作。
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来决定;管理水平不能超过经营水平比如做管理培训,对员工讲领导力,企业战略就是过度培训,这对企业管理是有伤害的。
2、管理只对绩效负责,功劳/苦劳;能力/态度;才干/品德。
《管理常识》学习分工,效率,组织特性,让不能胜任工作的人胜任。
关键是分工。组织为目标存在,不是为人存在,目标是有效,能实现的。有吸引力,否则离开。老板要让目标清晰,管理者最重要的是要实现目标,并不是你有多重要。
组织强调人的贡献,组织中人是不平等的,目标权利不一样。
纠正对管理的认识,我们队管理的认识有偏差。管理本义:解决人与资源结果后产出的绩效管理要告诉下属:什么事最重要的,管理不是平对错,而是产生结果。
管理是一个过程。个人目标与组织保持一致。让一线员工得到使用资源。
这样看起来,反而是朝生暮死的蝴蝶为可羡了。它们在短短的一春里尽情地酣足地在花间飞舞,一旦春尽花残,便爽爽快快地殉着春光化去,好像它们一生只是为了酣舞与享乐而来的,倒要痛快些。像人类呢,青春如流水一般的长逝之后,数十载风雨绵绵的灰色生活又将怎样度过?
因为我们就这么一辈子,几十年的光景,无法重来,开心也好,不开心也罢,怎么都是活着,那么何不让自己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呢!
生活虽辛苦,但我们一定要笑着过,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样才不白来人世走一遭,才会无怨无悔。
因为生活没有真正的完美,只有不完美才是最真实的美。
不要总是悲观地认为自己很不幸,其实比我们更不幸的人还有很多;要学会适应,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宽容和理解,许多的苦、许多的累,都要坦然面对。
只有经历了,体验过了,才能明白了生活的不易。因为“经历就是收获”。
要知道世上没有什么不能割舍,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坡,当你调整好了心态,一切都会风清云谈。
人活着,活的就是一种心情。
谁都有不如意的时候,这就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上都要持有一颗平常心。
只要做到不攀比,不虚荣,待人诚恳、做事踏实,以知足乐观的心态释怀所有,做事尽量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常怀感恩的心态待人,哪怕平庸,也会赢得世人对你的认可和尊重!
因为人活着,就需要一份积极向上的乐观和感恩的好心态来对待所有。
只要心中有景,何处都是彩云间;只要有一份好的心态,所有的阴霾都将会烟消云散……
人生在世,免不了磕磕绊绊,不如意在所难免,因为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所预料的,也不可能按你的设想去发展。
正所谓“生活岂能百般如意,凡有一得必有一失。人生追求完美,但总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不存在十全十美,有遗憾才显出生活本色。”
只有这许许多多的遗憾,才是我们生命之中最为珍贵的财富;只有坦然面对所有,积极乐观的活着,就会发现平淡的生活原来也会变得很丰富。
生活,让我们微笑,也可以让我们哭泣。我们不要总是消极的怨天尤人,该以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活着,如若心态好,精神打起来,好运自然来,就看你怎样去对待!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9
一直以来,从学校的学生干部到企业中的一名部门主管,管理都是自己从经验中实践而来的,从未系统地去学习过。读了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让我对管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相信会让我在管理工作上受益良多。
管理一定是来源于实践的,没有管理实践的成效,我们无法真正获得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管理实际上人、物、事三者的辩证关系,不同的组合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而管理,就是确保人与物结合后能够做出最有效的事来。
管理者要了解和关注组织,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实现目标,组织管理的存在是为了提升效率。第一,公司不是一个家。组织结构设计从本质意义上讲就是一个分权、分责的设计,不能够以谈论感情、爱好和兴趣来分配工作职责,更注重责任、权力和目标。当然一家公司既有效率又有情感时,这是一家有人性化的好公司。第二,组织必须保证一件事由同一组人承担,职责明确,不会让组织不能形同虚设。第三,在组织中人与人公平而非平等。人和人是平等,但每个人被赋予不同的职责,有不同的权力,因为这些不同,在组织中人与人公平而非平等就很能理解而被接受了。组织的分工主要是分配责任和权力,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安排工作,有了对分工的认同,才能实现组织管理。
管理职能的执行者,我们称之为领导者,就是负有指导、协调群体活动的负责人。一个领导者要具有影响力,而影响力主要由权力和个人魅力构成。权力有:法定权、专家权、奖赏权、惩罚权、统治权;个人魅力有:外貌、类似性、好感回报、知识、能力。
管理需要有激励机制,成本最低的四种激励措施是:鼓掌、赞美、鲜花、隆重的仪式。比如优秀员工评比,员工的生日派对,节日购物卡等等。激励需要个性化和制度化的结合,充分发挥管理者的想象力,给员工惊喜,会得到很好的激励效果。最大的激励是授权与信任,提供平台,给予资源支持,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价值与作用。海里捞的服务能够做得人人称赞,就是赋予了员工自主决定的`权力。
一个管理者的绩效体现在下属的成长中,换句话说就是,下属的成长和绩效是管理者设计出来的。管理者向下负责,提供平台给下属,对下属的工作负有责任,对下属的成长负有责任。发展下属有四个方面,第一给工作团队提供清楚的方向感与目标,第二鼓舞下属追求更高的绩效,第三支持下属的成长以及成功。
优秀的管理不仅能够让一个人在职场中成长,更会成就一个优秀的企业。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10
在这个曾经“三讲”,现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大环境里,“关系是第一生产力”,“上面有人是核心竞争力”,陈春花的《管理的常识》,显得有些理想化。
但是,陈春花对管理的认知和论述,还是比较有借鉴、指导作用,也是完全客观公正条件下对管理的深刻、真正认知,是可以通过实践检验的,也是极具实操价值的东西。
认真读这本书,起码能够提升自己对管理工作的思考能力,能够从更全面、更高层次看待企业管理行为,是对自己价值的增值行为。
我粗略看过一遍以后,没能够有任何超出其文字范围的看法,对照自己实际工作中的情况,倒是有些感慨,但是实在不适于放在这里。但我真诚的推荐各位把这本书细读一遍,并落实到自己的管理工作中,能够对自己起到提升作用。
下面的文字,基本上是对《管理的常识》的摘抄。
第一章什么是管理
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实际上是人、物、事三者的辩证关系,是确保人与物结合后能够作出最有效的事来。
一、管理的理解
1、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不能够不做安排、不做岗位分析,不要让下属凭着自己的理解做工作而没有标准。不要让下属“悟性”“领会”“揣摩”。
2、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管理上的对错没有意义,不要用对错评判管理、评判上司。
3、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人是无法管理的,问题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清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因此无法评定、控制结果。(这个观点我不赞同,没有做事的态度,那么就总是找借口或者敷衍了事,即使给了他明确的目标和标准,他也达不到要求。事是人做的,不管人,做不好事。)
4、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5、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有权力运用人事和财务资源。高层领导远离客户会导致反应缓慢。
二、对绩效附则第管理观
1、管理只对绩效负责,绩效包括效益和效率。无绩效即为管理资源浪费。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态度只有转化为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才干才会产生绩效,品德需要转化为才干才会产生绩效。不能对人的品德下赌注,管理就是让人没有机会犯错。(美国的反垄断法就是让企业在能够以垄断作恶之前拆掉它,让它没有机会作恶。)但是,在招聘和提拔时要以德为先。
2、管理是一种分配行为,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注意要等分即责权利对等。
3、管理始终为经营(目标)服务。经营能力是选择正确的事做,管理是把事做正确。经营决定管理做什么,管理水平不能够超越经营水平。
三、管理解决的三个效率
管理就是为了提高效率。
1、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手段是分工。弗雷德里克·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阐述获得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4条原理:科学划分工作元素,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与员工沟通,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责任范围。
2、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和等级制度的结合。权力是组织而非个人,组织管理的核心就是让权力从个人的身上回归到职位上,即要求权力表现出专业能力,承担职责。
3、使个人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个人创造组织环境,满足需求,挖掘潜力。管理者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培养员工的能力和素质方面,用激励的方式触动和推进员工工作、成长。激励要以团队精神为导向。将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的激励就是有效的激励。
劳动效率、组织效率、个人效率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
四、如何能管理有效
彼得德鲁克《有效的管理者》,3个特征:时间管理、系统思考、培养人。
管理者本身的工作绩效依赖于许多人,而他必须对这些人的工作绩效负责。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同事(包括上司和下属)发挥长处并避免用到他们的短处。不能够以自己的工作替代同事。
五、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
包括计划管理(后续专门一章讲解,计划管理是其他管理的基础)、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
计划管理是资源与目标匹配,三个关键元素:目标(是基准)、资源(是对象)和两者匹配的关系(是结果)。
流程管理是解决人与事匹配,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决定了我们更喜欢职位(无责任的权力)多过流程。实现流程管理要改变习惯:打破职能习惯,培养系统思维习惯,形成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
组织管理是权力与责任匹配。专业化和分权。分权不是授权,分权是分配者不再拥有这个权力。
战略管理是解决企业核心能力的问题。核心竞争力是:进入多样化市场的潜能,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值作出关键贡献,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文化管理是解决企业持续经营的问题。人事制度-人的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
计划管理、流程管理和组织管理是基础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是更高层面,不要当作基础来做,否则适得其反。
(没做好基础管理就在企业里鼓动中层搞战略、鼓动全体搞文化,是作死。老板出去一交流、培训,回来头脑发热就大搞特搞,结果没有基础管理支撑,导致影响企业效益和发展,是很多好东西在企业里做不好的原因,如现在恨不得全面搞互联网思维、大数据、云计算、O2O,都属于跨阶段管理,后果不会好。)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11
作为一名管理者,一直有一个矛盾存在:实际做多了发现缺乏理论知识指引,一味的按照理论操作又发现脱离实际。看过书,参加过培训,也一直在领悟,但悟不出良好的方法能把管理所赋予我们的实践和管理的双重身份做好。年初听姚总的讲课后,对这本书的观点略知一二,现在详细读了一遍,非常钦佩作者能把枯燥的理论变为常识,让我们这些后人能够深刻的理会,下面谈谈我对这些常识中印象最深的几点:
一,管理是管事,其一,管人与管事分不清,很多人相信如果把人管好了,管理就做好了,健峰一位老师来讲课时说到要处理好与员工的关系,自己掏钱请下属吃饭,原因是人心稳定了,才能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打成一片,否则就会摇摇欲坠波澜起伏,但是管理者如果不界定该做的事情,员工只凭兴趣做事,就一定得不到成绩。其二,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有的领导心疼下属每天加班尽可能的去帮忙完成,有也有的领导提倡加班认为态度最重要,但是我们都清楚,不管是帮忙还是加班,事情永远是做不完的,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做好当前最重要的,准备做好今后最重要的,作为领导,要领着下属做好最重要的'。其三,管理的基本规律是管理不谈对错,而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公司一直强调的深入现场,我想也是需要我们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而不是在问题发生后,再去寻找原因和责任。管理会不断面对新问题,我们能努力做到同样问题不重复发生,但是我们没法避免新问题的发生,所以现场有问题马上解决比后知后觉的改善更重要。
二,对绩效负责的管理,我们常人的心态常常以苦作乐,付出就是对得起组织,但是只有功劳才能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我顿悟,产生苦劳很简单,只要有态度,就能产生苦劳,但是态度转化成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才是对组织的贡献。我们也时常关注个人的品德,犯了错误就是品德差,但人都会犯错误,如果管理者不犯错,员工就不会有机会犯错,作为管理者,这话应该谨记在心。
三,公司不是一个家,这话似乎说的极其痛苦,因为第一次听到时,我感觉一阵心凉,但是这话很有道理,管理者不是父母官,因为对于组织而言,不能够谈论情感,爱好和兴趣,组织更注重的是责任,权利和目标,公司要有组织的效率,而不是仅有家庭的情感。公司是一个组织,组织对事不对人,当一个目标出现时,所有人都必须服从,每个人都成为组织的成员,而不是成为自己,才能让组织实现目标,就像军队组织之所以能成为强大队伍的原因。
四,领导的理解,迄今为止,我一直认为领导与管理者没有区别,也习惯性的认为领导就是这个专业的专家,或者综合能力的专家。此书解释到,领导是指影响别人,以达到群体目标的过程。领导者就是负有指导,协调群体活动的责任的人。所以说,并非所有居于领导职位的人都能领导,反之,不在领导岗位的人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领导作用,对于身兼一定管理职务的我们,需时刻提醒自我,没有不好的士兵,只有不好的将军,在电影界,拍不出好的电影时,换导演也不换演员;在体育界,比赛不出成绩时,换教练也不换运动员,可见领导的重要性。
五,人为什么工作,这本书按照马斯洛的五层需求理论给了我们完整的答案:赚钱,消耗能量,社会交往,成就感,社会地位。所以对于一名员工,有时候涨工资并不会带来满足感,我们的工作环境也很重要,我们的地位提升,成就感的满足也是很大的激励,我对此感同身受。
六,决策如何有效,一直以来都很佩服姚总的果断与高效,决策的事情,马上落实下去执行,绝不拖延。很多时候决定了一件事情不敢马上执行下去,这并不是慵懒或者低效,其实是怕决策不正确,偏离发展方向。但是我们都没有理解,决策是为了能够执行,而不是追求正确性,决策正确性不是决策本身而是决策得到执行的结果。
七,计划一定要在意行动,如果花很多时间设目标,分解目标,盯着下属设计划定目标,到了月底年底花时间总结,如果没有达成目标,再分析再计划,依次循环,就被认为是一个有管理的组织。而此书认为,计划等同于目标分解是最大的错误,我们要做的是花时间来讨论,分析和总结实现目标的行动的合理性,资源的安排以及时间的控制。这段简明扼要的解释,值得为此深思。
以上是我阅读此书后,感触良多的七点感想,并非全部按照书中的7个基本概念展开。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12
几年以前,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在不改变组织架构,不增加人员配备,不增加投资预算的情况下,一家农牧企业的销售额,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从20多亿元,上升到接近80亿元。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这家企业的营收计划是800亿元。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一家农牧企业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答案是:管理。
管理就是把理论变成常识的过程。看完一本叫《管理的常识》的书之后,这句话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我们会发现,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作为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力,管理的地位会更加重要和突出。管理本身是一件系统工程,但是一定要让管理回归简单、形成常识、便于操作,不让它成为管理者或者被管理者的负担。只有后台管理水平的提升,才可能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实现前台营销效果的改善,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者需要具备全新的能力,不能只满足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应更善于发现市场机会并解决问题。国内很多企业,产品设计、引进和业务流程的安排等,都是由后台管理人员决定的,往往对市场变化更敏感的一线营销人员在这方面的话语权很小。如果想让邮政产品和流程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甚至形成新的增长点,就应该设计相应的工作机制。我们可以学习互联网企业设置用户体验官的岗位,鼓励管理人员直接面对客户,让他们更加主动了解市场发展趋势;通过机制的设计,鼓励和支持员工大胆开展探索,从而提高企业决策的效率和效益。
管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基层企业和员工执行不力的问题。这里面固然有基层领导不重视、思想认识不到位的原因,但也可以从管理支撑中找到问题的.根源。试想一下,因为各个条线的后台管理要求,支局长和营业员要记住那么多的规章制度,每天在很多个信息系统之间来回切换,填报各种各样的报表,有效工作时间被大大压缩,又哪来的精力去办理更多的业务、拓展更多的客户?同样,如果客户经理在产品推广过程中,缺乏营销工具和营销话术的支撑,营销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学习了这本《管理的常识》,我们在布置工作的时候,可能就会反思,目标是否明确?方法和工具是否到位?业务流程是否足够简单?基层企业和员工开展工作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潜在的问题能否及时响应和解决?
中国邮政拥有其他企业羡慕不已的品牌资源、牌照资源、网点资源和员工资源。这些资源要得到整合和运用,更离不开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员工资源为例,中国邮政有近百万的员工,是全世界拥有员工人数最多的企业之一。《管理的常识》作者陈春花教授经过长期的研究指出,中国企业人工成本低的概念是不成立的,因为中国企业中一般只有20%—25%的人能达到正常工作要求的绩效,有25%的人可以高效的工作。从这个角度看,面对这么多的邮政员工,如果真正做到激发潜能、人尽其用,企业的整体运营管控水平一定会有大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整合各种资源,满足客户多样化消费需求的能力,也一定能变得更强。
作为企业管理者,或者企业管理的参与者,也许你曾经想学习更多的管理知识,却因为外国管理著作的“厚重”而头痛,因为其中深奥的管理术语而退缩。那么我相信,当看到这本中国人写的管理著作——《管理的常识》时,你完全不会有这样的感觉。这本名字简单且不到200页的书,却实实在在不简单。因为它凝聚了作者20多年的教学和实战经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7个让管理发挥绩效的基本概念,将高深的管理理论变成了简单的常识。还要告诉你,更不简单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本文开头那个充满奇迹的案例,正是陈春花教授在兼任六和集团总裁的时候所创造的。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13
魔兽世界,作为一款网络游戏,出自美国的暴雪娱乐公司。一个游戏的精彩程度,和它的创作元素以及周密的程度有很大关系。游戏中也体现了美国文化,这就是合作和竞争。也是一个网络游戏是否好玩的重要因素。合作,需要一个外部环境,也就是游戏设定作为原动力。与早年的网络游戏相比传奇和奇迹,同样也需要合作,但是这种合作关系过于单一和简单,角色之间的组队配合过于苛刻。
魔兽世界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竞技场上的殊死搏杀,也表现在团队副本的竞速及过关上,一个(BOSS)的击杀获得的稀有装备,可以在整个服务器名声鹤立。
定期的团队活动,促进了一个公会的诞生。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往往需要公会的管理者费尽心机。如何高效率的完成组织活动,如何进行人员协调,如何合理分配,如何管理公会财产等等......
在魔兽世界的悠悠岁月里,我们曾亲眼目睹过,许多公会的兴衰,许多公会的成败,许多公会的涨落,也曾见到许多玩家的离去,究其原因当然也是多种多样。但是,管理是否得当,总是补课回避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总而言之,管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管理既是成功的要素,也是失败的根源。
游戏时间3年,2年的公会管理经验,虽不是大型公会,也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资本,但是通过3年的游戏,亲历了所有大型工会的变革,感慨虚拟世界并不是单纯的,而是宏观世界的一个缩影。
仅以此文献给所有公会的管理者。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相关文章: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06-13
消防常识标语03-17
常识的解释及造句09-13
关于诗歌的常识04-16
经典国学常识04-29
职场的礼仪常识10-28
职场礼仪常识03-06
古代时间的文化常识09-04
常见古代文化常识03-21
立秋养生小常识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