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书徐汝佩卷》读后感

时间:2024-09-27 10:34:38 俊豪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书徐汝佩卷》读后感范文(通用9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徐汝佩卷》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书徐汝佩卷》读后感范文(通用9篇)

  《书徐汝佩卷》读后感 1

  阳明先生深黯教育之道,大教不言,大教若不教。在《书徐汝佩卷》中,对一些士子的问话和疑惑,要么问而不答,要么只是一句非是之谓也对徐汝佩的反省之言只是颔之而弗答,默然者久之。从而使徐汝佩悚然若有省,觉得先生的'不言之教是倾耳而听,若震惊百里。粗心浮气,一时俱丧矣。

  作为企业家,如何践行不言之教呢?

  首先是修身以德,修身以诚,以身作则。正如《大学》所言: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只有自己先做到无私奉献,躬身力行,把员工的利益放在心里,与员工的幸福痛苦感同身受,员工才能和企业家、和企业一起同道同心,才能齐心合力。

  其次是行胜于言,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一大本规章制度,一百句口号,形不成企业文化,一个仅以监督、奖惩为治理手段的企业也不会是员工口中好礼、好义、好信的企业。而一个企业家的品格、德行,才是员工最好的榜样,榜样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身教重于言教。一个员工在企业里努力工作,除了要获得薪水、尊重和幸福外,必须获得心灵的成长和职业技能的成长。只有具有教育家思维的经营者才能真正培养、扶持他们成长,从而带动企业的成长。

  行不言之教,造就更多的经营者,让企业更好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书徐汝佩卷》读后感 2

  读完阳明先生的《书徐汝佩卷》,深有感触。而先生面对世人的质疑却不急不躁、心平气和日复一日去布道,从而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接受、弘扬自己的理论学说。反观自己,一遇别人的诋毁误解就拂而去、闭目塞听,和先生的差距实在太大了。作为领导干部的我们在生活深受启发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1、因为世界是多元化的,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会因为其环境背景、学习体验不同而有区别,不可能千篇一律。“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再好的理论也不可能要求大家都能接受,相反真理越辩越明,诸子百家争鸣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联想到本人在担任某公益组织理亊长时,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因为自认为自己付出努力,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当遇到他人的不解甚至是流言蜚语、冷嘲热讽时就会不冷静、难过甚至是想到放弃,这不是和徐汝佩面对考试题目阴诋先生一走了之如出一辙吗?其实,自己犯的错误就是急于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标准观念,结果即使是正确的理念也难以服众,心有余而力不足,越着急越难以实现目标和理想。

  2、批评和责难是成长的老师,战胜心中的不意愿才是真正的`勇士。 忠言逆耳,或者说面对不同的意见,人一般都存在不舒服。同样面临着太多的质疑和误解。自己也有过退缩和畏难情绪,明知吴教授的`理论是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上医上药的精粹文化,却在面对周围人士、投资专家、专家学者的质疑时痛心难受,不敢勇于坚持,其本质上来说还是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音乐疗法在中国传统文化断层缺失的大环境背景下遭到质疑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任何新生事物出现的时候没有不遭质疑的,因为它们冲击了人们的传统思维定式,会让人感到不适应。如果因此萌生退意,那么这个世界将失去前进的动力,创新将不复存在。文章中阳明先生遇到不解甚至诋毁时,“夫子冒天下之非笑诋毁,而日谆谆惟恐人之不入于善”,我却如徐汝佩一样“而我则反之,其间不能以寸矣”。

  3、自我反思是觉悟的最佳方式,理须事上明。 文中当汝佩有所感悟说与先生听后,先生虽然表示赞许,却“颔之而弗答,默然者久之”。此时无声胜有声,不言之教若震惊百里,粗心浮气一时尽丧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尊佛,开悟即佛法。

  总之在纷繁杂乱的事务和名利场常常会蒙蔽我们心中的慧眼、污染我们心中的明镜,让自己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途。只有遇到事情当作砥砺自己成长的机遇,遇到困难当作锤炼自己成熟的机会时,我们才会不断成长进步。

  《书徐汝佩卷》读后感 3

  今天读《书徐汝佩卷》一文,感触颇深。

  徐汝。佩是先生的得意门生,进京。参加会试,因为题目中隐含有诋毁。先生的意思,遂愤然弃考,准备回乡归隐。同学听闻此事,都非常钦仰歆服,认为他气节高尚,能“不昧良知以媚俗”,而先。生却黯然不乐。有同学见先生这种态度,很为徐汝佩鸣不平,于是向先生请教,先生亦默然不应。

  汝佩。回乡后,该同学将先生的反应告诉了他。他在深刻反省。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知道自己还缺乏推己及人、包容异己的胸襟。

  1、推己及人,以“恕”字包容异己

  徐汝佩之所以弃考,是容不得出题者批评自己的老师,他觉得“吾夫子之学,则若是其简易广大也;吾夫子之言,则若是其真切著明也;吾夫子之心,则若是其仁恕公普也。

  他深深的钦服先生的学说,并被先生救世的苦心所感动,所以当先生被人误解的时候,才会愤愤不平。可是。这股不平之气,还是障。蔽了自己的良知,让。他忘记了自己当初刚接。触先生学说时,也。曾对其非。笑诋毁。在回乡的路上,他的心情渐渐。平复,回忆起曾经的经历,才猛然醒悟自己的行为是“忘己之困而责人之。速”,表面上好像是在捍卫先生,其实正是在“身谤”先生。

  大多数人在开始接触一种新学说的时候,都会经历一个从不信到半信半疑,再到深信。的过程。先生。的妹婿徐爱,是先生最心爱的弟子之一,对于先生的学说,也是“始闻而疑,既而骇”,随着他不断向先生请教,最后经过反复思考讨论,才终于坚信先生的学说是孔门嫡传。

  所以在传播一种学说的时候,要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别人的批评、误解,乃至攻击。在这一点上,阳明先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其他学生告知他考试出题事件。的时候,他不仅没生气,反而大喜说:“吾学将大明於世矣!”出题者的所为,不正是帮助先生传播他的学说吗?从此以后,天下的读书。人都知道了阳明心学,而其中必有求真之人!

  今天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每个人的思想观念都会因为其文化背景、成长经历、教育经历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再好的学说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接受。所以我们在传播传统文化的时候,切不可因为急于求得认同,而反感拒绝别人的批评、误解,以。及攻击,其实这些都是帮。助我们提升修养和圆满智慧的逆增上缘。

  2、忍辱担当,以“仁”字慈怀众生

  徐汝佩弃考后,想到的是隐居避世,“从夫子而常往于深山穷谷”,很轻易的就放弃了自己的济世之志。

  在阳明先生写给另一位学生的信中,他曾以孔子自况: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议其为谄者,有讥其为佞者,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东家丘”者,有嫉而沮之者,有恶而。欲杀之者。晨门、荷蒉之徒,皆当时之贤士,且。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鄙哉!??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虽子路在升堂之列,尚不能无疑于其所见,不悦于其所欲往,而且以之为迂,则当时之不信夫子者,岂特十之二三而已乎?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

  暇于暖席者,宁以祈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故其言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先圣后圣,其心一也,皆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心。既是一体,何弃之有?

  古语云:处大事不辞劳怨,堪为栋梁之材;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之寄。那些勇于担当,不辞劳怨的人,才能成为国家社稷的栋梁,如果遇到一点批评打击,就生退心,说明他的仁爱心还不够,不足以担当大任。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弘扬传统文化,其困难比之于孔子、阳明先生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更需要我们有大担当、大忍辱、大无畏,方能挽狂澜于既倒,柱大厦之将倾,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3、不言之教,以“智”字,随机教化

  自古圣贤,无。不是伟大的教育家,阳明先。生也不例外。他的道德、功业、学问,都堪称楷模,足以为百世之师。先生一生,无论在患难之中,居官之际,还是戎马之隙,都讲学不辍。

  他的学说既名为“心学”,则其宗旨已明,是关乎人心的学问,以世间万事万物均不。离人心,此心若立,足以应天下万事之变。所以先生教学,绝不似老学究一般拘拘于语言文字之间,而是观机逗教,直指人心。观《书徐汝佩卷》一文,足见先生教学艺术之高明。

  考官出题影射先生,众弟子群情激愤,徐汝佩弃考,自然大快人心。若就世俗而论,学生如此维护老师,老师应当感到高兴欣慰才对,而先生听闻此事,却是“黯然不乐久之”。因为他知道,学生的行为是出自意气之偏,而非良知之正,于己于人都没有半点。好处。

  可是要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苦心呢?直接批评讲道理,肯定不近人情。毕竟徐汝佩的弃考是做出了极大牺牲的,他的家境本来就极贫困,赴京应考,路途遥远,花费自然不少,更何况这一举极可能断送自己的'仕途。所以,当有学生在自己面前为徐汝佩鸣不平的时候,先生只是“默然不应”。

  徐汝佩回乡后,这位学生把先生的反应告诉了他,他马上就反省到自己的问题。而当他面见先生,向先生汇报。自己反省的所得时,先生的反应却是“颔之而弗答,默然者久之”。

  “颔”是点头的意思,表示对学生的反。省。是认可的,可是为什么这个时候还要“默然者久之”呢?因为先生观察到学生此刻的心还是浮躁的。一个真心忏悔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是沉重的,不会夸夸其谈。先生的这种态度再一次让徐汝佩警醒,他自言:“若震惊百里,粗心浮气,一时俱丧矣!”

  这一篇小文,一波三折,层层设疑,引人深入,把先生高超的教学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书徐汝佩卷》读后感 4

  王阳明先生的《书徐汝佩卷》一文,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求学问道以及为人处世的诸多思考。

  文中徐汝佩因对科举考试结果不满,认为主考官不公,愤而离场,其行为看似是对正义的追求,实则反映出他内心的浮躁与狭隘。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不能仅凭一时的冲动和主观臆断行事,而应保持冷静与理智,以更宽广的视角和豁达的心态去看待。徐汝佩未能真正理解科举考试的意义,过于看重结果,而忽视了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收获。这使我警醒,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不应仅仅为了追求成绩和功名,更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品德的修养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真正的学问在于不断完善自我,而非仅仅在一场考试中争得高下。

  王阳明先生强调“心即理”,认为外在的事物都应在我们的内心去寻找答案。徐汝佩的行为正是因为他内心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没有正确对待得失。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在竞争中失败、受到他人的误解等,如果我们的内心不能保持平和与坚定,就很容易陷入情绪的漩涡,做出错误的决策。我们应当向王阳明先生所倡导的那样,从内心去探寻真理,修炼自己的品德和智慧,做到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摇,以一颗纯净的心去面对世间的种种。

  同时,这篇文章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在与人交往和处理问题时的态度。徐汝佩因对主考官的不满而采取过激行为,这不仅伤害了自己,也可能给他人带来不良影响。在生活中,我们也难免会与他人产生矛盾和分歧,此时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和难处,以温和、理性的`方式去沟通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像徐汝佩一样,冲动行事,导致局面更加恶化。

  读完《书徐汝佩卷》,我深感自己在修身养性、求学问道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以徐汝佩为鉴,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方法。努力做到内心光明、胸怀宽广,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道路上,保持谦逊与坚定,用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去指引自己的行动,实现自我的成长与进步,为社会和他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真正领悟到“致良知”的真谛,让自己的生命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书徐汝佩卷》读后感 5

  读完《书徐汝佩卷》,心中感慨颇多。

  文中徐汝佩的经历让我深思。他在科举考试中因对考官处事不公的不满而毅然离场,这种行为展现出他的正直与勇气。然而,王阳明先生对此事的剖析却让我有了更深的领悟。

  徐汝佩的举动虽看似正义,但他在行动时可能并未充分考虑后果和更周全的解决方式。这让我明白,我们在面对不公与不满时,不能仅凭一时冲动行事,而应冷静思考,寻求更合适的方法来应对。

  同时,这也提醒我要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我们常常会被情绪左右,做出一些事后可能会后悔的决定。我们需要像王阳明先生教导的那样,在心中存养良知,让良知指引我们的行为。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和不公平。我们不能只是抱怨或逃避,而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用智慧去解决问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被情绪牵着走。

  《书徐汝佩卷》让我懂得,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智慧,以更加成熟和理智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做到既坚守正义,又能妥善处理问题,让自己的行为真正符合良知的指引。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实现自我的价值。

  《书徐汝佩卷》读后感 6

  王阳明先生的《书徐汝佩卷》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求知与为人处世道路上的迷茫,令我深受启发,感触颇多。

  文中徐汝佩因对科举考试结果不满,认为考试不公,进而对儒学产生怀疑,甚至在返乡途中表现出愤懑与过激行为。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在面对挫折和不如意时,应如何保持正确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徐汝佩的经历警示我,不能因一时的不顺而轻易否定自己长久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和信仰。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或许是一次考试的失利,或许是与他人的矛盾冲突,但这些都不应成为我们放弃和背离正道的理由。正如阳明先生所倡导的,我们要学会在困境中坚守内心的良知,保持冷静和理智,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阳明先生强调“良知”的重要性,认为良知是每个人内心本有的道德准则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应时刻听从内心良知的声音。在做决策和行动时,要以良知为指引,不被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所左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培养和提升自己的良知,通过学习和实践,让良知更加敏锐和坚定。

  从徐汝佩的事件中,我还领悟到了自省与改过的重要意义。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能仅仅归咎于外部因素,而要反躬自省,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徐汝佩在最初的愤怒之后,若能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心态,或许就能够更快地走出困境,重新找回对儒学的信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犯错或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此时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认真分析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正。只有不断地自省改过,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完善自我。

  另外,《书徐汝佩卷》也让我对学习的目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功名和荣誉,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智慧,为社会做出贡献。我们不能将学习视为一种功利性的手段,而应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探索知识的海洋,追求真理和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并且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他人和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阅读《书徐汝佩卷》,让我仿佛与阳明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的思想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我将以徐汝佩的经历为鉴,时刻铭记阳明先生关于良知、自省和学习目的的教诲,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努力做到坚守良知,善于自省,不断学习进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我相信,只要我们秉持着正确的信念和态度,就一定能够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美好与温暖。

  《书徐汝佩卷》读后感 7

  《书徐汝佩卷》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与启发。徐汝佩身为一位学者,她的书信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诚与智慧,让我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人心的温暖。这些文字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时代、文化与人性的深刻反思。

  书中,徐汝佩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细致的描写,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她所经历的时代和环境。她对生活的`观察细腻,使我意识到身边的小事常常蕴藏着深刻的意义。无论是对学术的追求,还是对亲情的珍视,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共鸣。

  徐汝佩不仅是一个学者,还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从她的书信中可以看到她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后辈的期望。她的文字激励着我思考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在当今社会,如何传承知识、培养品德,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通过这本书,我也更加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真诚的交流和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徐汝佩的书信不仅表达了她的思想,也传递了对生活的热忱与对他人的关怀,这种温情在当今的社会中愈加可贵。

  总的来说,《书徐汝佩卷》是一部值得品读的作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知识与情感的交融,思考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徐汝佩为榜样,努力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情怀的人。

  《书徐汝佩卷》读后感 8

  读完《书徐汝佩卷》,心中涌动着深深的感慨与敬佩。此文记录了阳明先生与其弟子徐汝佩之间的一段故事,展现了师徒间深厚的情感与深刻的'教诲。

  徐汝佩因会试题目中隐含对阳明先生学说的诋毁,愤然弃考,其气节虽令人钦佩,却也透露出年轻时的冲动与不够包容。阳明先生对此并未直接赞许,反而以沉默的方式让徐汝佩自我反省,最终领悟到了包容与谦逊的重要性。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徐汝佩个人的成长,更是对后世学子的深刻启示。

  阳明先生的教学艺术在此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深知,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言语的灌输,而在于心灵的触动与自我觉醒。面对弟子的冲动行为,他没有直接批评,而是用沉默和态度让徐汝佩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这种“不言之教”让人深感敬佩。

  读完此文,我深刻体会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挑战与误解。但正如阳明先生所展现的,唯有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去理解,方能真正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同时,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谦逊与自省的态度,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书徐汝佩卷》读后感 9

  《书徐汝佩卷》是一本充满智慧与哲思的作品,读后让我深感启发。书中徐汝佩对人生、艺术和文化的思考,展现了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让我对许多事物有了新的理解。

  阅读过程中,徐汝佩提到的关于生活的态度让我印象深刻。他强调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内心宁静与清晰的重要性。人生充满了喧嚣与纷扰,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自我,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他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个人经历,鼓励读者思考自身的定位与价值,这种反思不仅适用于学术,也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谈到艺术时,书中提出了艺术与人类情感的紧密联系。徐汝佩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够打动灵魂,传递深层的情感和思想。这让我想起自己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感受,很多时候,作品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表面的美,更在于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投入。这种见解促使我在日后的艺术欣赏中,更加关注作品所表达的深意,而不仅仅停留于表层的欣赏。

  另外,徐汝佩对文化的思考也值得一提。他关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醒我们在努力传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也要勇于创新与探索。这对于当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当珍惜传统文化,同时大胆尝试新的表达方式,以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书徐汝佩卷》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人生、艺术与文化的新视窗,也激励我在生活中追求更深刻的内涵。阅读这本书,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在平淡的日常中找到了思索的乐趣与力量。

【《书徐汝佩卷》读后感】相关文章:

《南齐书》卷十三11-06

《南齐书》卷附录08-28

李汝珍《镜花缘》经典的语句08-23

徐姓的来历07-19

国风·周南·汝坟注释鉴赏及译文06-01

汝有田舍翁文言文03-05

佩韦弦的诗词典故12-01

诗人“徐凝”的简介11-03

徐铉《春分日》04-17

诗人徐俯简介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