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读后感(精选2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文观止》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1
初次了解到这本书是缘于儿子的语文老师,她让学生暑假读《古文观止》说有利于学习好文言文。于是将《古文观止》看一遍下来。看这本书的初衷是帮助儿子提高文言文的水平,可看过后才知道我收获的不止是这些。
这是本书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古文观止》的编选者为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他俩是叔侄关系。据记载,吴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他们二人才气过人,而他们想这些都是得益于之前祖先留下的古文读物,从而就想把这些文字发扬光大,书名取为观止,意在力图选编达到尽善尽美,无以超越。我粗略的数了一下初中教材从中共选了12篇文章,高中教材共选了16篇,而且新课改又加大了文言文篇幅。从春秋到明末两千年之间都有作品入选,且大多数都是非常优美的文章。这部书既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又重视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的锤炼,把说理、记叙、抒情、写景熔为一炉,搜集了许多名篇。从一个教师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
一、亲情传孝道
本书记载孝道的较少,但李密的《陈情表》使人深受感动觉得自己不够孝顺。李密写《陈情表》本是推辞、拒绝入朝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话语,使晋武帝明白其心志,不仅不被治罪,还受到皇恩沐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赤诚又另人同情。这种言论,我将其概括为“感恩”。作为一个教师,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经常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而观我自身,实在是做得不够:父母年迈,却不在身边。他们有病痛时,我却不能侍其汤药。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每一个人一生都难以报答的。因此,工作再忙、离家再远,我们都当常回家看看。
二、忠义弘美德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的“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匪浅。这些浓缩而有提醒意义的言论像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不足,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师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很有意义。“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提醒着我们在学校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要三思而后行、客观公正。然而,人非圣贤,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警示牌。知足常乐,学会淡泊。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诱惑,我们教师依旧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这也是一种品格。所谓“慎始而敬终”不过如此。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治,为天下百姓开创了一个盛世。而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他所著的《出师表》使人倍感其爱国之心,赤胆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挡天下一统之大势,虽如螳臂当车,却忠勇可嘉。
相对而言,范仲淹的,《岳阳搂记》,那种彷徨与愁闷,爱国与国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因此,我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淡泊名利,忧国忧民的优秀政治家。
三、解惑伴传道
作为教师,要读的相关内容首当其冲是〈〈师说》。“传道、受业、解惑”是我们教师站在讲台上每天必备的基本工作。然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言论使人难以接受。其实,我们的知识不断老化,不加以学习,就会不如弟子。我们该怎样面对这一尴尬局面呢?
首先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好动、好玩。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时时要求他们循规蹈矩,应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予他们改错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作为家长,也要尽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间。不要自做主张,就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培训、辅导班。应问问孩子,你们是否愿意学。由于老师、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因此,孩子们在大人面前很听话,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性格。谁也不知道他们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样引导。正如我们喜欢的盆景,永远只禁锢在盆中,永远也离不开园丁的悉心照料。这样的孩子到社会上,经不起折腾。不能承受打击和失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过于干涉,只会适得其反。即“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其次孩子需要什么作为家长,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作为教师,你了解学生吗?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惟恐子女(学生)才能一般,不能出人头地,更怕他们有陋习。因此,我们要求他们向指定的模式发展。其结果只会使他们失去自己的个性,变得千篇一律。就像时下的青年整容一样,美是美了,却千人一面,失去了本来的真。我们对子女(学生)的教育很难做到理性。这就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的教育胡同。孩子门需要什么?不过是一点自由而已。我们常常抱怨没有“千里马”,其实千里马常有,只是我们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
此外,书中的历史典故、唐宋八大家的写景散文,这些文章,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依然脍炙人口,可见它的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啊!希望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它阅读它。
利的好官。官大小都一样可以为国为民,何必一定要身居相位呢?我们教师也一样,虽只有一方三尺讲台,却也足以使我们传递智慧、施展才华,体现自身的价值。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2
我本人一生有两大宏愿:一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是集万卷书,识万里路。我距实现这两个愿望的时间还很遥远,甚至要延续至来世才有可能完成。但我并不觉得这两样目标是好高鹜远,他们值得我用毕生去追逐,带着敬重与苛求,携手兴趣与快乐,正所谓翻一页纸知三生事,当作者铺纸提笔时,就是在创造一个世界。用那薄纸汉字堆叠起的世界,埋藏着无数的悲与喜、荣与枯,甚至只言片语,就会被带去领略穿越千年的时光。
还记得在我总角之年,收到了人生中第一部属于自己的书籍,那是崇文书局版的《古文观止》。坠在手中的感觉:朴实、厚重,这是我对“知识”二字的第一次认知,也是对“文化”二字的第一次理解意识,对“历史”二字的第一次探寻。随着年龄与学识的增长,逐渐明白了什么是“正蒙养而裨后学,厥功岂浅鲜哉”的好读物。其选文博征春秋佳策,上起周代,下至明末,风格多种,体裁多样。所选文广泛,颇给人以启发,其以《郑伯克段于鄢》为首篇,讲述了郑庄公与共叔段之间的纠葛,其弟共叔段多次越礼,大臣多次劝谏庄公早作决断,然而庄公却以“多行不义,必自毙”(上句出于此)为理由,终使段野心滋长,起兵夺权,最后造成了兄弟之间的兵戎相见的结果,所以史官以“克”相言,而隐不忍言之事。我想,编者以此开篇,即为申明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伦理。
有时,我无比庆幸,自己的启蒙时期,可以浸润千年时光之中,与帝王将相打交道。于是,从那时开始,我对久远的过去,尘封的词句有了沟通的兴趣,也可以说是摸索着读尽百十篇古文后,它给予我一个寡言的世界,沉默的星空,让一个毛躁的孩童学会了思考,尽管想的只是古往今来的不同,先贤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再次阅览《古文观之》后,于我最深之体会便是:天道轮回,兴衰寻常,仁德相辅,宿命可张。如今的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战胜了饥饿、灾荒后,更重视起了精神世界的构筑,如何将“现代智愚”过渡到“现代智慧”的需求,就变得极为迫切。那么如何过渡呢?答案即读书,读好书,这是一件急不来的事,因而只有潜移默化,慢慢改变,注意:不要太具有功利性,在因上使力,在果上随缘便是这个道理。于是,我读过的诗,去过的远方,在书中徜徉过的美景,都将融入我的灵魂。
曾经有人这样问我,你读那么多书是为了什么?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因为我不需要用知识去装潢自己的阅历;我不需要用书籍去增添自己的魅力,无他,只一句便可回答,请君莫羡解语花,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真的要寻求一个答案的话,孔子曾对此下过最好的诠释: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总之,阅读是我生活的最大乐趣。
当然,读了这些书并不能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但可以改变我们的视野。我立志要在少年时期成为孔子口中所定义的“通人”。何为“通人”,即通读书籍一千卷,吾辈当秉承先贤之意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此,我向大家提出倡议,随着手指捻过的一年年时光,一点点的智慧,一本本书籍,都将成为缭绕于你灵魂的清香,都将会被回忆渲染为溢彩流光。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3
在我国灿烂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散文有着同诗歌一样悠久的历史。上起先秦,下迄清末,无数杰出的散文家都以其绚丽多彩的散文著作反映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兼具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优秀散文,被历代的许多学者重视、研究乃至最后编撰成册。《古文观止》历经三百年的沧桑,从浩如烟海的选本中脱颖而出,其声誉更是远播海外。
《古文观止》共选取从先秦至明末的短小精悍的佳作共二百二十二篇。其得名于《左传》中《季札观周乐》,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反映虞舜盛德的舞蹈时,情不自禁地感慨道:"观止矣,若有它乐,吾不敢请已。"季札认为这组乐舞已经达到了舞蹈的最高境界,其他的就没有观赏的必要了。而吴楚材、吴调侯两位编者也认为他们所选的古文均为上乘之作,故取名为"观止"。
回溯到先秦至明朝的历史时空,从欣赏温馨祥和的世外桃源"黄发垂髫,其怡然自乐"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暮秋胜景;从聆听急雨、密雪敲击竹瓦所生的清绝之音到"其色惨淡,烟霏云敛;从感叹"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人生体验……读《古文观止》让我感受古人智慧的力量,体验穿越时空的对话,步入一段又一段愉快的古典文化之旅。
《陈情表》中的李密,一亡国贱俘,家境清贫,没有俸禄,生活艰苦。但他敢于逆龙鳞,拒征召,实属不易。他之所以敢如此行事,就是因为含辛茹苦抚育他成人的祖母,如今卧病在床,无人伺候。“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正是因为他能够把亲情看得至高无上,以对祖母的孝心来显示对君王的忠心,因此,他也能够让标榜“以孝治天下”的皇帝深深地感动,从而“辞不就职”。
曾经我会为文言文里生僻字词,复杂语法而困扰着。直到遇到了《古文观止》,一开始原文晦涩难懂没有耐心读下去,但借助翻译坚持下去。读完以后,文言文对我似就不那么可怕了。慢慢发现,文言文不是祖宗留下来的"考试噩梦",而是一个寄托着许多文化瑰宝的载体,那些纷繁复杂的语法只是这朵玫瑰茎上的刺。那些文字里有分分合合的朝代更迭,有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情怀,有性情中人对国的一片赤子之心,有春去花下飘落的几句人生感慨。过去的我,渐渐被语文的魅力折服。原本不擅长语文的我不知不觉间喜欢上语文,其实,不仅仅是语文这门学科,更是它所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古文中的美景佳人,闲情轶事,读来怎不令人神往。穿越时空去感受另一个时代,理解另一个人的悲欢,怎不令人快哉?
所幸遇到《古文观止》,让我青春和语文的交集不再等同于考卷上鲜红的数字。
读一本好书,让我们获得前人的感受,让我们来一次跨越千年的旅行,读一本经典好书吧!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4
钱钟书先生曾说,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古代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才慢慢地进化到现代;读《伊索寓言》可以增进我们对现代文明的骄傲,《伊索寓言》中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最近我重读了一遍《古人观止》,也觉到古人真是幼稚得可爱,那些正儿八经的散发着头节气的见解,如不加以纠正必“贻害”后人。因此,我以钱先生为榜样,拈出几则故事,作为反面教材,以警醒世人。
一、丧欲速贫。
此言出自《檀弓》,意思是不作官了,应该迅速穷下去,以免别人误会他在位时是个贪官。只有儒家弟子才有这般迂腐!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君不见,高官下野大多暴富?只因在台上时,纵有千二八百万也不敢露财,下台了修高楼、泡包厢,又有谁管得着?在台上时生意不敢“做明”,与大款不敢傍得太紧,下台了正好利用旧日关系,以权易钱。昔日做官,今日为款,潮流每每如此。
二、如棠观鱼鲁隐公想要棠地看捕鱼,臧僖伯为此发了一大通议论,反对隐公去。
鲁隐公只好说:“吾将略地焉。”看来臧僖伯是个不识时务,没读过“下级学”的书呆子。领导有雅兴下乡钓鱼,他不备小车、不置钓具,积极陪领导锻炼身体,还要“称疾不从”,天底下有这样的傻子吗?奇怪的是,《古文观止》中这类角色还真不少,比方说里革,比臧僖伯还要恶劣,鲁宣公看着就要拉一大网鱼起来,他竟然挥刀割断鱼网——好在“适者生存”,这种人注定要“自然淘汰”。
三、民将筑台于夏氏陈灵公是古代最著名的昏君。
他与夏征舒的母亲有染,还要老百姓在夏家修个高台,以致于章子大摇其头,预言陈国必亡。看来,陈灵公吃亏在于他太老实,假若他生在现代,就决不会大张其鼓地修屋筑高台了,而是要大力发展“两非经济”、“路边经济”,今天“夜来香”,明日“康乐城”,不亦快哉!
四、杜蒉扬觯晋平公与师旷、李调一起饮酒作乐,杜蒉进来让师旷喝了一杯,又让李调喝一了杯。
平公觉得奇怪,问了原因,主动罚自己一“觯”。这就是“杜举”一词的来由。看来浪费人材的现象也是“古而有之”,象杜蒉这样善于劝酒的.人材,当“公关”或是办公室主任,才真正物尽其材。甚矣!平公之无珠。
五、白珩犹在乎?
赵简子招待楚国客人,故意把身上的佩玉撞得丁当作响,并问客人:“你们楚国著名的玉器白珩还在吗?”看赵简子的举止,让我感叹那时真是落后——一块石头是什么宝贝?少见多怪!假若他有幸在今天混个一官半职,他一定会拿出手机说:“这是哥们才送一个,款式新,功能强,上网、发短信息、传真样样搞定。你的呢?怎么那样老土?砖头似的!”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5
余以三年光景,每日晨读,阅毕《古文观止》,虽非正业,却是入职学校以来最大收获,颇有些心得,请略陈陋见。
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而立之年始读,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见当代中国教育之偏颇。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观止》一书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觉,而且不才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儒家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为本,因而不取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也有异议,故几乎不取魏晋一代的文章;编者是清代学者,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之争影响颇深,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观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学者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诸点,令“观止”黯然失色。
历朝历代之文,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阳明心学多偏锋,皆不足法,其余更不足论,其原因仍不得正解。个人以为,或许中华文明历经5000余年,至明代已垂垂老矣,国运不济,国势保守,文风英气不足,老态有余,全无汉唐气象。从学术的角度看,中国文明自“经重于史”的时代起,即自南宋起,文明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能力就日渐衰退。从武术的角度讲,有宋一代,重文轻武,血性渐失,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自宋始,愈演愈烈,直至近代不能复兴。可悲可叹!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6
正所谓浓缩的都是精华,《古文观止》就是这样的一本“精华”书籍,它收录的文章全都是古文中的精华。《古文观止》让我饱饱的享受了“文言大餐”,陶醉于文言文的韵味的同时,也让我对历史、文化、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读完这本书,我相信会它让你受益终身。
作为中国古文选本之最的《古文观止》,最大的特点:
一、选文经典。
二、时代性的编排。
三、最为津津乐道的评注。
我想这就是《古文观止》一直以来为人们喜爱的原因吧。我认为它被称为“历史上最高水准的文言文”一点都不为过。选文方面,着重选择汉朝之前的经典篇目,如《公羊传》、《国语》、《左传》等,它们总和达到了七十篇,占《古文观止》选文的三分之一之多。我认为这样的好处:一是让我们后人能够了解到中国散文的发源,二是让我们了解到秦汉时代文学的分量。所选的作品极具代表性,有司马迁的《史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等,无一不是大家之作,经典之作。所以收录的作品都是经济文化最鼎盛朝代时期的散文,也是最精华的部分。不管你是初学者还是学者,从中都能得到很大收获。在编目方面,《古文观止》也很有特色,抛弃传统的类型分类,而是采用以作者分类,朝代分类,可见编者的思路清晰,想更好呈现文章的想法。我从这样的编排中,看到的是时代的发展脉络,看到的是大气磅礴的气势。最让我耳目一新还是书中的评注,让我了解古人对于古书的评价,如《醉翁亭记》中表现其骈散风格的“也”的评注,司马迁对屈原的“同心忧思”的评注,表现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嗟叹。让我们从这些古文的评注中,了解评注者思想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到古文美。
读《古文观止》可以了解历史、了解哲学、了解理学思想、了解人情世故、了解人文精神……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合,读《古文观止》也是我们了解古文的一种方法。所以我推荐《古文观止》这本极具影响力的书作为我们的枕边读物。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7
我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有营养、有味道的书。那么,什么书有营养,什么书有味道呢?在我看来,书中的营养是指书中所包含的哲理,让读者在阅读后能够在思想上迈出一大步。书中的味道意味着作者的写作风格应该是独特的,而不是大众化的,可以带给读者独特的感觉。这样,所谓的“阅读”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
即使浩瀚如烟海的书,这样的书也少之又少。但至少在我看来,《古文观止》是这样一本好书。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从纵向来看,它记录了从战国时期到清朝每一代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当阅读时,让我感觉我正驾驶着一艘小船,在历史长河荡漾。
从横向上看,《古文观止》文章大都是散文,因为有很多散文,所以兼取了骈文。由此可见,本书的体裁风格是多样而独特的,如书、论、碑、记等。这确实是一本很好的纵横交合的选集。
在阅读《古文观止》之前,我和几个读过它的朋友讨论过。一个朋友告诉我,现在的文坛主要是现代的,而发展了几千年的文言文越来越少,所以读《古文观止》并不有趣,既不懂也不有趣,只是浏览一番。后来,当我看书的时候,我也起了“同理心”,但随着逐渐深入阅读,我的心就像一条干涸的河流,涌出了一个小小的甘泉。当泉水逐渐注满滋养我的灵魂时,我恍然大悟:现代文和中古文都是文章,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在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有许多原因交错其中,我们应该致敬,应该学习。
另外,我想提出一个建议。如果你正在读《古文观止》,请慢慢读,慢慢品尝,就像喝茶一样,只有这样你才能尝到这杯热茶的香味。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8
《古文观止》没有《论语》中的君子小人观的对比,也没有《诗经》中的烂漫与自由,也非《离骚》的华丽与哀怨,更无唐诗、宋词的豪迈,更非《庄子》的遥遥与洒脱,有这么一本书,它就是除去一切浮华,彰显古人智慧的《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这本书的哲理,有小有大。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含。《爱莲说》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学古文,更学为人处事之道,立身明辨之礼。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目标;告诉我们在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应该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别人;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古老的智慧、做人的道理、隽永的成语。
我偏爱其中的一些文章,如《三峡》、《马说》、《陋室铭》、《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每日熟读并背诵一段是我的习惯,假期我还会把我喜欢的文章誊写成作品,既练字又可复习背诵,深刻理解其中含义。当朗朗上口时,倍感自信与自豪。
感谢《古文观止》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快乐与收获。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9
《古文观止》。其实一开始,我对古文是厌恶的,这种厌恶来自另一本书,它叫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原先以为高考以后,我就永远和这些艰涩的文字说再见了,没想到,阴差阳错,我成了一个语文老师,今天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一点自己对这本书的体会。
《古文观止》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而这本由两位乡村教师选编的“教材”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南朝太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古文观止》,二百二十二篇古文,不能和大家一一分享,简单的谈一点自己的收获。
作为教师,要读的相关内容首当其冲是《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让我知道了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每日必备的基本工作。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言论一开始使我难以接受。但是逐渐的发现,我们的知识会不断老化,不加以学习,就会不如弟子。我们该怎样面对这一尴尬?这就激励我要不断的学习。
同时我也觉得,当学生出难题“考考你”时,我们要放宽心,即使请教于学生,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无知才是我们所要禁忌的。不要觉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过意不去。要知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10
就拿先秦文来说吧,它主要讲了一些古代人说的很有说服力,很有见地,很有哲理的话。有目光长远的宫之奇,有敢于反驳昏庸襄公的子鱼,又不重名利的介之推,有在狱中能说服梁孝王的邹阳……各种各样的贤人都在展示自己非凡的口才。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处以宫刑之后对自己非常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他在《报任安书》里说:“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意思是:所以,祸害没有比贪利更悲惨了,悲哀没有比伤心更痛苦了,行为没有比祖先受辱更难堪了,而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巨大了。受过宫刑的人,不能同正常人相提并论。在如此环境下司马迁而能著出《史记》,那我们健全的人更应该发奋图强了,不说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至少也要不愧于活在世上的每一天,不让人生的旅途留下遗憾啊。
我还知道了虔诚遵循“礼“而一丝不苟的态度。曾子卧病于床,病势已经很沉重了,家童看到曾子在床上的床席,问道:“华而睕,大夫之箦与?”曾子听到后,吃惊地睁大眼睛说:“然,斯季孙之赐也。”然后要求换掉床席,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士,不能睡在大夫用的床席上死。家人不同意,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姑息。”坚持要求换掉它,结果换掉没多久,曾子就死了。人都要死了还坚持不能破礼,要遵循道德。而现在社会的人有些简直是以无耻为荣,和古代人的坚守礼的思想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狱啊。
从《寺人披见文公》中我领悟到有大做大事的人有大的胸襟,晋文公二次被寺人披追杀,第二次被斩断一只袖子。可是经过寺人披的一番话,马上改变态度,放弃前怨,接受意见,才能免除一场杀身之祸。
读书能找到心灵的宁静,读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读书能陶冶情操。古人云:“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彦如玉”。所以多读书绝对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所谓: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11
燥热的盛夏,温上一壶香茗,捧读《古文观止》,茗香微动间,试看文坛众生,轻叩古人闲远之意境,自有那清凉一隅。一语观止,道尽了这本收录了上起先秦下至明末中国历代文言文散文典范之作的奇书,其见证中国古文学优秀作品之灿如星辰及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史。翻读着一篇篇美文,也翻出了一张张鲜活的面容,他们携着礼义仁智信忠孝勇和……信步向我们而来。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是就有了气吞山河,感人至深的《前后出师表》。从三顾毛庐,对刘备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进而心怀天下;白帝托孤,尽管幼主毫无治世之才,却并无半分取代之意;到因阿斗之掣肘,虽六出祁山亦无功而返,然为社稷计仍忠贞不改初心;上谏后主以情动人循循善诱,殚精竭虑以攻为守,为兴蜀汉步步为营……每每出师皆抱必死之心,身前身后一如心系朝堂,想先生文韬武略,智盖三国,倘不以小忠大义计,只受托于人便忠至死,此番忠义,可鉴日月!
归去来兮如陶渊明,《桃花源记》里,他诗意纷呈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清新美丽﹑一派祥和的世外桃源。在黑暗腐败的东晋末朝,当能否为官一任从而造福百姓,可以施展政治抱负,只看你的家世背景时,我们这位可爱的只上任了81天便辞去官职的彭泽令,他选择遵从内心,从此闲云野鹤栖身田园,躬身耕作自得其乐。无论知己良朋,还是农人樵夫,都能成其座上宾﹑酒中客,那份随和亲民如他比较钟爱的大自然般朴素珍贵。因了他的高尚情操,他所推崇的回归田园诗意人生,即使在千年以后,依然成为人们心中向往不已并孜孜以求的梦中乌托邦!
自古来高官厚禄本就难拒,若说真心请辞第一人,恐非李密所属,一章《陈情表》,字字泣诉,行行沛然。出生穷困﹑命途多舛﹑潦倒不堪,若以常理论,君主赐官怕是要感恩戴德了。偏是李密,三番五次以奉亲请辞,比较后还写了感天动地的请辞奏章,连皇帝也对他无话可说,无咎可追,谁说自古忠孝难两全,怕只是未到情深处吧!当读到“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刘之日短也”时,总能为其孝心潸然泪下,感动不已。他的再三辞诏,固也有为前朝守节之志,然言由心生,若无乌鸟反哺之孝心,又岂能作出如此感人之大作呢!
每次读《滕王阁序》,不管是其音律﹑对仗﹑辞藻,还是天文地理﹑人史典故,都能得到一份看大片的心情。只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即能将你带回千年前那个流光溢彩﹑的午后,天才少年王勃,一身束装风度翩翩,临江而立借景抒怀。当他极目远眺,天高云淡秋水阑珊,渔舟唱出清寂断肠,雁群惊于江山夜寒,“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是这位因才遭嫉﹑屡受打击的天之骄子无可奈何又不屑同流合污的感时伤怀。然并非一味沉沦,当下笔锋又转“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无路请缨,有怀投笔”,华丽的词藻背后,深藏了一颗不甘寂寞的心,只是吟诵越畅快淋漓,失落越无处可托罢了。比较终上天将王勃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他比较美好的气宇轩昂的二十七岁,短暂的一生里他才华横溢却又壮志难酬。我们婉惜怀才不遇给了王子安颠沛流离挫折横生的境遇,又庆幸于郁郁难平的子安才给出了如此瑰丽壮阔的绝唱。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仍静静相望,穿越千年而不老,正如永远年轻的王勃,还有他留给后人的千古名作。
不觉翻篇到了北宋,《前赤壁赋》就这样牢牢占据了我的眼睛,苏子与客泛舟游过我的脑海。空灵飘渺的江面,载着那一叶扁舟,欢声笑语中因乌台诗案被贬谪的阴霾已然散尽。是啊,世间万物皆有变与不变之两面,若变就算是天地之大也无法更改,若不变,渺小如我亦能终我之初,那万物又有何可羡慕的呢?万物各有其主,若不是你该得的,一丝一毫也莫强求,只是造物主又何其慷慨,将无穷的清风明月让你我尽情享用,徜徉其间其乐更无穷。逆境磨难又怎样,坎坷多舛当如何,起起落落我自一笑置之。从此开荒置种,亲事农桑,与渔樵杂处,为醉人推骂,渐喜于不为人识;更欢于笋鲜鱼香,于清苦处悉心研制注定会流芳百世的东坡肉鱼;即使在他被贬到更远更荒凉之地,也总能苦中作乐去发现廉美的食材将之改造成美食,诸如荔枝、羊脊骨、牡蛎,并跟儿子逗乐“无令中朝士大夫告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天真烂漫状,令人捧腹!
如果说此中欢乐给了苏轼以豁达和乐观,屡遭逆境又让他始终保持着对诗画文艺的敏感明亮,所以名篇大作更迭而出,对客观事物规律和人生哲理的感悟更是达到了的高度。苏轼又是政绩的好官,所到之处兴水利、减税负、开办慈善事业和公立医院,即使年老被贬惠州和海南,也绵绵致力于当地的水利教育民生,“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可见影响之深远。为官一任时必造福一方心系苍生,低谷窘境中粗鄙野菜亦能成就其有味的人间清欢,天大的事自有那碗东坡肉顶着,这样的东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堪称中国政治文人之典范!
再来看《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高调做人更高调做事的范仲淹;《邹忌讽齐王纳谏》,玉树临风位高权重的邹忌,由小事领悟治国大道,以其有才有度之君子风范向齐王巧妙地进谏忠言,为齐国扬风正气,终助其繁荣昌盛;《师说》,桃李满天下的韩愈,仍不断学习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向学之人心中的一盏明灯;《陋室铭》,简陋的居室内,装满了刘禹锡的安贫乐道与洁身自好,何陋之有啊……通读全篇,当我费尽周章方解其一句,千年前的三尺蒙童已然是倒背如流;纵观全书,流芳百世的名篇里,历代伟人丈夫几尽跃然纸上。我钦配这些伟丈夫,多数皆遭过常人所不能承受之难,然虽万难,既定初心便矢志不改,终为后世万人留下经天纬地之大文章,气吞山河之大气象。艺术与苦难是一对好兄弟,他们比肩奔跑,历经时间的沉淀与打磨,愈显其璀璨夺目,他们是不刺目之光芒,光照万丈;他们拥不张扬之力量,力透千古。
一部《古文观止》,浮光掠影般向我们呈现了一幅中国历代社会斑斓多姿的画卷,摊开一个个形形色色的故事,灵活丰满的人物,似乎每个人总能从中找到那个与自己相似却又飘渺的影子。相似于我们的本真如此一致,飘渺在身处这个巨大的名利场,那被不断激起的漩涡深藏着永无止境的欲望,并将不断吞噬迷失着芸芸众生。或许我们可以,学古人焚香试茶,听雨浅读,剪一段清明时光,撷一缕云淡风轻,放下纷繁困扰,找一找比较初的自己。无论漫步无论独处,慢一些,再慢一些,生活本该如此。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12
三年来,余每日晨读,阅毕古文观止,虽非正业,却是入职学校以来最大收获,颇为感慨,请略陈陋见。
一、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为学的入门读物,余而立之年后始读,可作为中国教育是人类历史最大笑话的明证;
二、就文集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似取《左传》传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也比较相符。苏东坡虽曾称誉韩愈文章“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但这本是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单就文采论,韩氏文章近乎味同嚼蜡。
三、愚以为,天下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文集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气贯长虹,笔尖所及,沁人心扉。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则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四、文集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太容易觉察,且鄙人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为先,因而对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不取;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有异议,故对魏晋一代的文章几乎不取;编者是清代学者,似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观影响,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大缺憾;另外,清代为外族入主,对这些以士自居的学者是一件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观止”未免黯然失色。
五、纵观历朝历代,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阳明心学多偏锋,皆不足法,其原因仍不得正解。个人以为,或许中华文明历经5000余年,至此已垂垂老矣,国运不济,国势保守,文风英气不足,老态有余,全无汉唐气象。从学术的角度看,中国文明自“经重于史”的时代起,即自南宋起,文明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能力就日渐衰退。从武术的角度讲,有宋一代,重文轻武,血性渐失,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自宋始,直至近代不能复兴。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13
《古文观止》,乃古时散文的基础读本,学古文者,入门即读《古文观止》。其中散文百篇,各有所寓。
《古文观止》,读之,不仅学古文,更应学为人处事之道,立身明辨之礼。
初读《古文观止》,摘自《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眏入眼帘。
这一篇主要讲
的是庄公与其母由不和到和好的过程。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这便是庄公与其母不和的开始。说来这亦非庄公之过,而惊其母,亦使生恶。而共叔段定不“寤生”。较之于庄公,姜氏故而更爱共叔段,遂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古时有迷信,则庄公寤生,可谓克其母,而其母恶之。
亟请之而公弗许。从这可以看出古代的世理。古时的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王位,庄公为嫡长子,位若不传庄公,武公恐国之将乱,故授其位于庄公。
不过我想此古理有不便之处,若嫡长子不明事理,或骄奢淫逸,或愚不可及,则何如?国之将崩欤?立诸太子,应以才华、人品为重,不一定要立长子,甚则,亘古时的禅让制更佳。
庄公于是平安地继了位。于时,其母武姜为其弟请制。“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由此,可见姜氏对共叔段的爱。这母爱是偏袒一方的,由后文“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可知,姜氏亦爱庄公。
庄公亦孝其母。姜氏请制,庄公封其弟于京,祭仲言之害,庄公以“姜氏欲之”而不辟害。此后庄公一让再让,亦显其孝,然失教于其弟。
大叔非是善类,谋国之大叔,先则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见庄公未动,其欲益盛,如后世秦收六国之地,而增其欲。
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此大叔之狼子野心。而姜氏将启之,亦为姜氏偏心之处。虽为己之二子,亦有所偏向,如手心与手背,手心的肉更多。姜氏夫人,定无雨果的《悲惨世界》中冉阿让、沙威之无私,即使此二者亦有偏心之处。而姜氏之偏心,不免过重了。
后如庄公之所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及:“不义不昵,厚将崩。”之语。大叔袭郑,然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由此,段亡命天涯,无立足之地。此不悌之害也。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左传》的解释是说“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大叔段的这个教训,我们定要吸取。
首先,成大事者,行义,有德,省己而能服众,得人心者,得天下。观大叔段所为,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收贰以为己邑,他用的方法,是强迫,是威逼,民心所不服也。何谈“人和”?
欲成大事,亦应度德量力,观之庄公,手下有良臣:祭仲、公子吕、子封等众;有完备的情报能力、军事能力:“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再者,庄公的智慧较共叔段为高。
知此,共叔段必无机可乘。
战争告一段落,而姜氏与庄公母子的关系也降到了冰点。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想是为母所弃,一时之愤,而此言行,随后而悔。
人,要冷静,再思而后行,不能为了一时的感情波动而坏了事。著名企业家余世维先生每次要开除员工时,都会将开除的通告多在柜子里搁一天,思考是否真的应该做这个决定,便是怕自己因一时脑子发热误了事。
而事已做成,生米做成熟饭,庄公后悔也无济于事。
终于来了救星。
救星者,颖考叔也,是为颖谷封人。一日,公赐之食,食舍肉,遗之其母也。公谓之曰:“尔有母遗,我独无!”语之故,且告之悔。颖考叔授之法。
后有母子,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曰,公入遂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如此,这篇文章开拓了我们对“孝”的理解,孝,不仅对于自身父母、长辈,亦可助人为孝悌之事。
君子有言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今世之孝子,自愧弗如耶。
《古文观止》,读之,学的不仅是古文,更应学孝悌谨逊之德行,学忧国忧民之冥思,度德而量力,得之人心,终有所成果,为世之福祉。
读之,而知需行善道,修其德,得其所,而安心立命。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14
偶尔听见老师说《古文观止》是本不错的书,我便缠着妈妈买了,但买回之后却大失所望,那一个个认不得的字,那一句句看不懂的文言古句,让我不知从何读起,更是让这本书一度被我所遗忘,直到某日,无意翻开这本蒙尘已久的书,细细品味一番,虽说依旧看不懂那深奥的文言文字,但那译文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却是让我大感兴趣,特别是“曹刿论战”一文。
在“曹刿论战”中,最吸引我的除了曹刿不费吹灰之力以少胜多战败齐国以外,便是他与鲁庄公的那番交谈,特别是在鲁庄公质问他:敌强我弱,兵力悬殊,我们可能胜利吗?的时候,曹刿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问鲁庄公,他所做之事是否会让百姓愿意为他打仗。他这一问,抓住了任何一个帝王都爱面子的特点,让鲁庄王不得不用各种事件来证明自己爱百姓,以至于百姓会真心诚意随其作战,而曹刿就是在这时取信于鲁庄公,让其相信自己是为国存亡而来觐见,从而获得出战的机会,在战时大放异彩。“曹刿论战”让我看到了一个机智而心思缜密的人,让我在敬佩他的同时也学会了很多。而除了曹刿论战,《古文观止》上一些我听闻已久的名篇也吸引着我。
《陋室铭》是唐代名家刘禹锡的传世大作,也被收录进了《古文观止》中。这篇文章仅仅八十一个字,却写出了刘禹锡那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就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样,那《陋室铭》中字句句间都流露着刘禹锡的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怀,特是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好像就是再向那些在他落魄时落井下石的人说着“我刘禹锡就算住在这里破旧的小茅屋之中,也不会放下尊严与你们这群人同流合污!”而这也让我在对刘禹锡的《陋室铭》大加赞扬时,也对面前抱着的这本我原本不太放在眼里的古文言文,书产生了极大地兴趣与好感,对于它的“身世”我也有了了解,他是从一对以教书为职的叔侄吴楚材与吴调侯编著的,虽然只是编著,但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本书,才让我对古文产生了兴趣。
《古文观止》中名篇众多,名句也众多,但我最爱的还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话语中透露着王羲之对世态炎凉,时间飞逝的感慨,让我也受益匪浅。
《古文观止》,文有十二卷,卷卷引人入胜,拿起而不想放,读之而不想停,篇篇都是古人智慧之精华,句句都是做人的道理,每读其文,品其语之后,都会懂得很多,更让我明白了通往人生目标的路上只有坎坷,而越过坎坷的方法,除了多经历,还要多读书以明志,我看中了《古文观止》,不知您意下如何让?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15
之所以会阅读《古文观止》,说来也是机缘巧合。
不久前收到班委的群发短信,知道了又是一学期一会的读后感时间,于是从群共享下载了书单直奔图书馆,凭直觉觉得标题不错,便借了这本1987年版的《古文观止》。简朴的封面上散落有缃色的斑斑点点,书页微微泛黄,这无一不昭示着它存在了好些年头,还未阅读,心底里已增添了几分好感。
《古文观止》是清康熙年间的吴乘权和吴大职叔侄二人选编的一本古文读本,从先秦到明末,共12卷,222篇,以散文为主,间或穿插有骈文辞赋。康熙三十四年,二吴将书稿寄给已是两广总督的吴乘权的伯父吴兴祚,吴兴祚“批阅数过”后于当年五月端阳日付梓,这就是《古文观止》的初刻本。此后,《古文观止》又经过多次翻刻。87年版《古文观止》是安平秋点校的,他以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本为底本,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再用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甚至还参阅了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首页刊登安秋平的点校说明,此外还附有吴兴祚的序,吴乘权、吴大职二人合写的序和吴乘权的例言。
《古文观止》里选录的篇目大多是耳熟能详琅琅上口的名篇佳作,其中有不少在中学和大学阶段的课本中出现过,每每读到,都会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吴乘权和吴大职二人在篇中注有不少的字音、词义、典故,部分句子的释义和自己的评注,用小字与原文隔开。适当的即时注释,能够帮人更好地理解原文,又不至于只看释文而不去思索。由于没有应试压力,再加上注释和已有的古文基础,阅读《古文观止》,不仅能温习了学过的古文知识,充实自身的文学修养水平,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窥见历史的片段。先秦时期,诸国混战、群雄并起,各国国君为开拓疆土,发起各种正义的非正义的战争;能臣干吏或向君主勇谏,停止不义战争、拒绝向他国借道,或出使他国,以一己之力劝退一国之师。两汉之际,帝王下诏求贤,贤臣上表献策。魏晋南北朝,朝代更迭频繁,文人雅士退居一隅,纵情山水。唐宋大家,居庙堂之高则陈书上表忧国忧民,处江湖之远则归于自然携友同游……
87年版的《古文观止》的最大特色在于二吴的评注,他们会在某些句子后面和全文借书处添加自己的观点看法,如《曹刿论战》中就有评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骂尽谋国偾事一流人,真千古笑柄”;《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中评论:“一念奢侈,饥寒立至。起手数言,穷极原委。‘奸法与盗盗’一语,透尽千古利弊”,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令人深思。
《古文观止》作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入门书,集中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16
近段时间,因为小孙女缠着要听故事,在讲了《聊斋志异》里的一些故事后,选择了《古文观止》里的26篇文章,首先是文章里的故事讲解,然后再录制古文原文。录制之前,孙女会给爷爷捧杯茶润喉。在故事讲解的过程中,孙女时不时地会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并且还会前后联系起来说出自己的观点。这么小的孩子居然能够喜欢听我诵读古文,既出乎我的意料,也使我感到无比欣慰和喜悦。
在诵读并录制这些古文的日子里,我是受益最大的那个人。好像是面对众多先贤在交流,聆听他们对世事人生的理解,越来越强烈的一种感觉油然而生,觉得自己的生命拉长了数千年,视野拓展了几万里。就像到华夏最高学府进修一个学年一样,学到了许许多多的历史、哲学、地理知识,历史兴替历历在目,秀美山川尽收眼底,人生态度更加阳光。
在《诫兄子严敦书》里更正了对“口无择言”这个词的理解,原以为是“口无遮拦”不分场合乱发议论呢。读了文章才知道这是对一个人(龙伯高)品德修为高的赞誉,品德好的人说出的任何一句话都是有道德的,根本不用刻意选择。而人们经常引用的“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狗”也是出自马援的这篇文章。
读苏轼的《超然台记》,“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为“心有阳光,处处美景;欣赏美景,心更阳光。”这段话找到了知音。
孙女问我:“怎么都是这么好的故事?”我回答她说“所谓观止,是几千年来最好文章的集合。”
《古文观止》滋养了祖孙俩的身心!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17
看过千万的风景,是否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呢?“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是和蔼可亲的,大自然更是位伟大的艺术家。”
我为大家推荐的书目是《不可不知的100处自然奇观》这本书是五年级上册等二单元的推荐书目。里面的内容引人入胜、十分精彩。有黄山飞来石、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大峡谷、长江三峡……但最令我震撼的“自然奇观”是——雅鲁藏布大峡谷。
在语文书中大家也曾认识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的大山巍峨,大江怒吼、峻险美……它是世界上最晚被人类足迹踏上的神秘之境。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峡谷风光,有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雅鲁藏布大峡谷是由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江水冲刷形成的。除了着称于世的自然风光,还有最古老的民族——门巴族。它是人类最后的秘境,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挖掘……
当我看完这本书后,知道了大自然造就的奇观无处不在,知道了什么才是天宽地广!人类可以建起那巍峨的万里长城,但和大自然相比之下,人类的力量真是微不足道。在人类生活的世界,大自然将大山移为海洋,变沧海为桑田,将世界点缀的更加壮丽、璀璨。书中除了介绍各类奇观,还提供了100处自然奇观的交通、位置、门票价格、周边景点。
如果想去遨游各类奇观,那么请带上这本书吧;如果想了解自然,那么请翻开这本书吧!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18
五年前,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偶然遇到了一个长者,所谓长者,不是因为他的年龄有多大,而是他的言谈话语中,无处不透着智慧、道理,出于对此人的崇拜,问其为何知识如此渊博,他只告诉我要好好读读《古文观止》这本书,于是很快到新华书店购得此书,并认真地读了此书。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两人为当时的学子编选的一部古文教材,它是一部囊括从东周到明末、集百家经典于一身,同时永远不会落后于时代、绝不会因为政治风云变幻而失去价值的文集。《古文观止》,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先秦文、汉文、六朝文、唐文、宋文以及明文其中以散文为主,间有骈俪文辞赋。都是历朝历代最富盛名的文章,作者以“观止”两字为题,可以看出书中所收录的文章的尽善尽美,是典范之作。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李斯的《谏逐客书》,诸葛亮的两篇《出师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等都是千古名文。
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绚丽宫殿,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爱不释手,但它毕竟是文言文,我总是得一点一点慢慢地阅读,虽然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内容都不算长,但却都值得我认真琢磨其中的人生哲理,好在我买的这个版本中既有题解,又有译文和评析,理解起来容易多了,这也使我越读越爱读,虽然年龄大了,记忆力不是很好,不能把其中的篇目都背诵下来,但其中的一些名篇也是我特别钟爱的,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等等还是背下来了。这让我能更深领悟到其中的哲理,时常静坐时想起,时时受益。就拿《陋室铭》为例,《陋室铭》中刘禹锡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隐逸情趣让我十分欣赏,虽然文章短小却写出了应有的人生态度。好的居住条件固然是必要的,社会也当给人们以这方面的关怀。但一个人的成就,并不是由居室状况决定的,而是由其心胸和志向决定的。所以,处陋室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绝对于事无补,也完全不必。须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里的“惟吾德馨”,似有自我标榜之嫌,但从他这里,却可以让我们悟到,只要一个人有志向,有追求,有德行,那么不管处于怎样一种情形,都可以欣然怡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等这些的名句更是让我熟记于心。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19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留侯论苏轼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两人为当时的学子编选的一部古文教材,选取了从先秦到明代的222篇古文,所选文章以散文为主,骈文和韵文为辅,皆是古文中的精华。作者以“观止”两字为题,可以看出书中所收录的文章的尽善尽美,是典范之作。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李斯的《谏逐客书》,诸葛亮的两篇《出师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等都是千古名文。
王勃,字子安,初唐著名文学家,年少能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骈文文采华丽,对仗工整,《滕王阁序》极负盛名。文中多处千古名句: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是本文的文眼。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
“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李斯,楚上蔡人,入秦,说秦王并六国,拜为客卿。佐秦王并六国,为丞相,著有《谏逐客书》。李斯幼年贫困,应厕鼠和仓鼠的生存环境不同而得出“老鼠哲学”。后师从儒学的集大成者荀子,出师入秦为官。后因韩国派水工郑国来秦修建三百余里的渠道,以实施“疲秦计划”。秦王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主动上书,写下千古流传的《谏逐客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在古时或是当今,若要国家强大广招人才应为不可少的一项政策,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密集的时代,是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广揽群雄不可不为!集招人才首先要不拘一格。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20
近日,将《古文观止》一书读了一遍,虽然有许多语句还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特别是有不少的生僻字,要查字典,很麻烦,但仍然感到这本书读迟了。千真万确,读书不一定要看读了多少本,关键要看读的什么书,对这本书理解的程度如何,自己在读后有什么收获与借鉴
说《古文观止》是一本好书,是因为它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的检验。《古文观止》编纂于康熙年间,至今数百年,文人墨客都以此书为圭臬,学习做人做事,学习文章写作,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我读此书有三点好处:一是了解历史,特别是《国语》、《左传》、《史记》等篇目中的文章,是春秋战国、汉唐到元、明、清历史的很好记录。二是学习了对时、对事、对人的看法、做法,受益匪浅。宗臣的致刘一丈书使我知道了人要乐于安命,不作非份之求。君子要有自己的人格,因时而动,顺应潮流。三是如何写作文章,特别是宋以后的文章,更多地偏向于记事、记景,借以抒发情怀。是中国几千年的巅峰之作,宜再细加揣摩,必大有收获。
将它放在床头,时常读之。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21
偶尔听见老师说《古文观止》是本不错的书,我便缠着妈妈买了,但买回之后却大失所望,那一个个认不得的字,那一句句看不懂的文言古句,让我不知从何读起,更是让这本书一度被我所遗忘,直到某日,无意翻开这本蒙尘已久的书,细细品味一番,虽说依旧看不懂那深奥的文言文字,但那译文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却是让我大感兴趣,特别是“曹刿论战”一文。
在“曹刿论战”中,最吸引我的除了曹刿不费吹灰之力以少胜多战败齐国以外,便是他与鲁庄公的那番交谈,特别是在鲁庄公质问他:敌强我弱,兵力悬殊,我们可能胜利吗?的时候,曹刿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问鲁庄公,他所做之事是否会让百姓愿意为他打仗。他这一问,抓住了任何一个帝王都爱面子的特点,让鲁庄王不得不用各种事件来证明自己爱百姓,以至于百姓会真心诚意随其作战,而曹刿就是在这时取信于鲁庄公,让其相信自己是为国存亡而来觐见,从而获得出战的机会,在战时大放异彩。“曹刿论战”让我看到了一个机智而心思缜密的人,让我在敬佩他的同时也学会了很多。而除了曹刿论战,《古文观止》上一些我听闻已久的名篇也吸引着我。
《陋室铭》是唐代名家刘禹锡的传世大作,也被收录进了《古文观止》中。这篇文章仅仅八十一个字,却写出了刘禹锡那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就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样,那《陋室铭》中字句句间都流露着刘禹锡的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怀,特是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好像就是再向那些在他落魄时落井下石的人说着“我刘禹锡就算住在这里破旧的小茅屋
之中,也不会放下尊严与你们这群人同流合污!”而这也让我在对刘禹锡的《陋室铭》大加赞扬时,也对面前抱着的这本我原本不太放在眼里的古文言文,书产生了极大地兴趣与好感,对于它的“身世”我也有了了解,他是从一对以教书为职的叔侄吴楚材与吴调侯编着的,虽然只是编着,但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本书,才让我对古文产生了兴趣。
《古文观止》中名篇众多,名句也众多,但我最爱的还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话语中透露着王羲之对世态炎凉,时间飞逝的感慨,让我也受益匪浅。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22
《古文观止》一书,是文人吴楚才、吴调侯爷孙两人在清朝康熙34年间,收集了由先秦到明末两千多年的优秀作品而著成。此书不仅包括了史传、论说文,还有见闻札记、山水游记、杂文小品和其他的应用文。另外,少量的骈文和韵文也被选入其中。大体上可以反映出中华古文的绚丽多姿以及百读不厌的文学风采。
这本书不但有收藏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有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潜质。每篇文章的寓意之深厚,令人读后回味无穷,耳聪目明,茅塞顿开。它不但教你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可以说篇篇都是做人做事的警示录,不愧堪称为“观止”。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深莫测,读后给人以宽博的想象空间。这些文章,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依然脍炙人口,可见它的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啊!
我在通读时,对其中大家熟知的:《左传》中的《曹刿论战》,《国策》中的《鲁仲连不帝秦》,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桃花源记》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文章,颇有偏爱。读后,深有感触,我认为这些文章,不仅是历史上公认的佳作,今天看来也是古文中的精华。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23
读国学经典,可以增加睿智,消除戾气,开阔胸襟,修养德行。祖先创造的灿烂国学经典,可谓浩如烟海,数不胜数。在快餐式阅读风行的今天,读经典除了要有一种静如止水的心境外,寻找便捷的途径也是一种读书方法。读古文综合选集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古文选集中的佼佼者,毫无争议当属《古文观止》。该书是自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刊行以来一直传世不衰,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令人惊叹。
该书编辑吴楚材、吴调侯取书名为“观止”,意在力图选编达到尽善尽美,无以超越。《古文观止》博采众长,所选以古代散文为主,兼顾骈韵二体,绝大多数文章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经受了时代的考验,无愧于“观止”的称号。该书精选了《春秋》三传、《国语》、《礼记》、《战国策》、《史记》中许多文字精练、意蕴深厚、富于趣理、善于刻画的精彩篇章,以及千古传诵的名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勃的《滕王阁序》等散文力作。这些国学的璀璨夺目的珍奇瑰宝,永远值得我们推崇和珍爱。
《古文观止》所选文章长短适宜,每篇文章都有简要评注,便于初学者熟读记诵、反复揣摩,从中领悟文章立意、布局、措辞、造势等,找到学习写作的门径。该书在选编时敢于创新,打破自古以来古文选本依据明昭明太子萧统《文选》体例的思路,克服以条目为主线,分类繁琐的缺点。以时代为纲,作者为目,阅读、使用方便快捷。正因为如此,尽管后人编选了不计其数的各种风格的古文选本,但无一能出其右者。
《古文观止》编辑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才器过人,潜心力学,古文造诣很深。有人称赞他们“下笔数千言无懈漫”。该书取名《古文观止》,可以看出他们才盖天下、自信满满的豪气和力臻完美、精益求精的态度。“观止”的牛皮吹了300多年不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但是,编者处在封建时代的种种局限,难免出现少数权衡欠要,选择不当之处。编者对于先秦诸子散文一概不收,甚至《论语》、《孟子》也予封杀,难免使人产生沧海遗珠之憾。这主要是编者囿于崇古尊经的偏见所致。同时,由于清朝考古业尚不发达,传媒出版业受到印刷和交通等方面的限制,古代散文编选难度颇大。编者干脆知难而退,对先秦诸子文章视而不见,这一点也可以理解。
由于编者的价值取向和个人编好,《古文观止》难免有看人下菜之嫌。比如被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的作品被排斥;因看宋徽宗、高宗误国乱政,他们的文学佳作弃之不用。至于诸如托名李陵所作《答苏武书》为投敌变节者辩解,托名苏询所作《辩奸论》对改革创新政治家以人身攻击的文章反而被收录,真伪不分,是非不明,就是明显的失误了。好在这些所占比例很少,其影响仅白壁微瑕而已。
编者颇具经济眼光,为了把销量搞上去,顺应科举策论需要,选入了一些八股气息浓郁的文章。该书自出版发行以来,虽然没有达到洛阳纸贵的畅销效果,但毕竟迎合了当时的市场需求,赚了一笔银子。从总体上看,吴氏叔侄编书的主要动力是个人爱好,并没有期望编书带来滚滚财源。用现代眼光看,他们干的是一番功在千秋的公益事业。在当时没有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的情况下,编辑的难度可想而知。尽管当时已有活字印刷术,印出这样一辑宏篇巨制没有雄厚财力支撑是难以如愿的。况且当时并没有著作权一说,编者完全是倒贴编辑、印刷费,不拿一分钱稿费干起来的。类似的编撰一般由皇家主持,他们也没向政府跑补贴。用流行的话说,哥图的不是钱,是名气。凭信仰、爱好和公心干事的态度,让人心生敬意。好在博得了“观止”大名,也算是对编者的一种肯定。
当前,我们正在开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在这种形势下,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认真研读国学经典,医治目前浮躁趋利的世风,无疑是一剂良药。读《古文观止》,更是一剂清凉之药。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24
鲁迅先生曾说过:“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读的眼光”。《古文观止》便是一部优秀的书本。
《古文观止》的编选目的是“正蒙养而裨后学”,即给青少年的我们提供一个学习文言散文的入门读物。孙洙在《唐诗三百首》的序言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如果读了《古文观止》中的此文章,一定会受益匪浅。《古文观止》的选文是比较全面而又有重点的。从春秋到明末两千年之间都有作品入选,且大多数都是非常优美的文章。这部书既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又重视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的锤炼,把说理、记叙、抒情、写景熔为一炉,搜集了许多名篇。
《古文观止》吸取了前代选家之成果,其作品大都是比较优秀的,全书表现出两个方面的特色,这部书对一部作品与一位作家选择了可以代表其思想和艺术风格的篇章。它宣扬了当时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民主思想,以及反对重神轻民,反对当时一些流治者的荒淫残暴,昏庸无道。在这部书,它择取的有唐宋八大家之散文,是具有独特物思想与艺术风格的,其中,韩文气势磅礴,曲折自如,善于发不平之呜,又善于在论说中插入对人情世态的典型刻画;柳文能突破儒家的某些思想的禁区,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对人民的同情,他的山水游记在写景中寄托着忧愤,意境幽深,语言精粹。欧文善于跌宕唱叹,一往情深,风神疏淡自然,语言流畅清新:三苏父子都善于纵横议论,特别是苏东坡的散文,思想活跃,立论新奇,境界开旷,前人有“韩潮苏海”的赞誉,语言也很清丽,像行云流水,流转自如,往往在散文中创造出诗意盎然的新界;曾恐之散文,立论平实,笔力沉着,论述如层层剥笋,在明清两代影响极大;王安石散文则以见解深刻著称,表现出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眼光。在从《古文观止》收集的《左传》文章中,描写出了战场场面和记叙外交政治家辞会,都是婉转曲折的文章。则第二特色就是对同一作品的不同体裁或不同作品的同一体裁从不同角度着眼在其书中,选文大多不是应酬之作,而是各具特色,情义并茂的作品。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路温舒的《戒兄子严敦书》等。
此书影响广泛。鲁迅说:“评选本子,影响于后来文章力量是不小的”。正是这书的作用。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25
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一点也不假,《古文观止》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古文观止》这本书是由清初山阴人吴楚材和吴调侯俩叔侄编著的。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到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我读这本书就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巍峨的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其中最让我身受感触的还属韩愈所著的《师说》一文。感觉字字入理,句句动情。
《师说》中的一段话这样写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意是说古代求学的人一定都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学习、请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最后说到真理和知识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读完这段文字,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学习。我以前偶尔会有一些问题不太懂,而又不敢去问老师或不好意思向同学请教,怕老师会说我上课没认真听讲而责备我;怕同学们因为我成绩好竟然有不明白的问题而取笑我。现在,我终于明白该怎么做了。以后我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去请教别人,正如文中所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我们向别人请教,并没有什么可以感到羞耻的地方。
读完《古文观止》这本书,确实令人受益匪浅啊!希望同学们都去读读这部国学经典名著。
【《古文观止》读后感】相关文章:
《古文观止》读后感07-26
古文观止读后感1500字10-09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三篇09-14
古文观止读后感(通用10篇)03-02
《古文观止》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03-26
《古文观止》经典语录02-03
读《古文观止》有感04-08
古文观止的阅读理解05-02
观《古文观止》有感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