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三国演义》有感

时间:2021-02-24 12:59: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推荐】读《三国演义》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三国演义》有感1

  空城计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决中的重彩戏,诸葛亮通过这一场大战,被奉为三国最有谋略的人。而司马懿则成了胆小如鼠,蠢笨如牛的人。

  《三国演义》中写道,马谡不听诸葛亮的话,失掉了街亭后,蜀军兵力大减,只能转攻为守。诸葛亮率领5000兵去西城搬运粮草,准备在汉中休养生息。可是魏国怎么会放过他呢,他们“宜将利勇追穷寇”,于是司马懿便率领15万大军进攻蜀军。

  一听到司马懿,诸葛亮就慌了,因为在当时,真正能做他对手的只有司马懿。就连毛主席也说过: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诸葛亮对司马懿不仅仅是担心,更是恐惧。

  和曹魏相比,不管是地域、经济,还是军事,蜀国都是远远不如的。之前,凭借诸葛亮的智谋,还可以弥补蜀军军事和经济上的不足,最终“智取三城”,有了一定的基业。但是遇上司马懿后,诸葛亮的厄运就开始了,他的智谋在司马懿那里被一一看破,如透明人,实在是无计可施了。

  面对司马懿的15万大军,该怎么办呢?诸葛亮绞尽脑汁想:跑吧,2500人在15万大军中,踏都被踏死了,怎么跑?战吧,这不明摆着是鸡蛋碰石头,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吗?投降吧,先帝奋斗一生建立的蜀汉政权就这样白白葬送掉,这怎么可以?那该怎么办呢?装,诸葛亮最后把主意打在这个字上,使用空城计吧。

  于是他让士兵大开城门,让百余士兵打扮成百姓的模样,洒扫街道。自己却端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旁边只有两个小童站着。

  这是诸葛亮的一次“豪赌”,也是一次攻心术,因为司马懿非常了解诸葛亮,他行军谨小慎微,不敢铤而走险,今天城门洞开,必定有埋伏。于是就赶快退兵了。

  读到这里,空城计的胜败原因似乎很明显了。可是再一深究,好像另有隐情。

  我们都知道,司马懿是一个智谋高深而又多经战事的人,即使一般的将领,也会使人去探虚实,他难道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吗?诸葛亮再有定性,难道他的琴声中就没有弦外之音吗?诸葛亮身旁只有两个小童,司马懿为什么不射死诸葛亮呢?即使有伏兵,也是快不过箭的呀,何况是“攻其不备”,杀了诸葛亮,不就一了百了吗?可是司马懿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领着15万大军撤退15里,还一再强调:吾若不走,必中诸葛亮之计矣。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司马懿进曹营以来的事,曹操初次见到司马懿是就看出他有“鹰视狼顾”之性,他不重用司马懿,也不敢重用司马懿,他看得出司马懿有扶邦安家之才,却甘愿做一教书匠。他一再叮嘱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正因为这样,司马懿在魏国做事一直是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曹丕即位后,虽然对他重用,但是也处处对他设防,所以他不敢有大动作,不敢锋芒太露,只能卷缩着做人。曹叡即位后,更是对司马懿多加猜忌,不重用他。

  诸葛亮早知司马懿的能力,为了替北伐扫除障碍,他利用魏王对司马懿的猜忌,煽风点火,使反间计,把司马懿赶回宛城养老去了。

  然后他一次又一次地攻打曹魏,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抵达魏国都城,曹魏集团无人能够抵挡,曹叡才不得不起用司马懿,封他为“平西将军”。由此可见,司马懿的“平西将军”是专门为对付诸葛亮而封的。

  司马懿心里很清楚,如果灭了诸葛亮,他的使命也就结束了,在曹魏集团中,便无他的一席之地,所以他一定要诸葛亮活着,这样他才有可用之处,即使在宛城困住,被猜忌打压,还能苟活在世上,养老归终。如果诸葛亮死了,他就会像一只狗一样被抛弃,自古就有“天下已定,你固当烹”的说法。何况他是曹魏集团共同的猜忌者、排斥者。不想被烹,就要留下诸葛亮这只兔子,养寇自重啊!

  因此,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较量中,就像走独木桥,必须要捏拉准确,否则,要么因为失败惨重而被魏王废弃,要么因为全胜而被魏王“狗烹”。

  于是,在西城,司马懿不是不想进城,也不是不敢进城,而是不能进城,那是一座空城,一进去就只有“被烹”这个结果。诸葛亮也是深知司马懿的心里。所以,这两位三国时期最优秀的谋略家,暗通心里,一个在城楼上抚琴,一个听懂了弦外之音,完美地表演了这场空城计。

  诸葛亮和司马懿真是棋逢对手,他们的较量既惊险,又精彩。人生难得一知己,有了彼此,他们足矣。

读《三国演义》有感2

  今年暑假我又重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读罢,似乎有了更多别样的体会。

  和很多读者一样,我惊叹于刘备的仁义、曹操的奸诈、孙权的识人、关羽的忠义、孔明的聪慧、司马仲达的隐忍老辣......

  感叹之余,我常常思考,刘备为何就失了江山。毕竟他身为乱世中的皇室后裔,天赐他饱受封建时期具有忠君思想的臣民的拥戴,具有天时之利;刘备坐拥西川“天府之地”,成为一方诸侯,可谓占据地利;刘备的桃园三结义,得了关张两位盖世雄将,三顾茅庐请的卧龙奇才作为军师,此后更有凤雏庞统庞士元、常山赵子龙、天威将军马超......真可谓人才济济,再加上天下百姓折服于刘备的仁义,此番可见,刘备占尽了人和之利。然,天下终究还是归了司马懿。

  感叹之余,不禁有几分哀婉。究其根源,我深觉“不善纳谏”断了刘氏江山。

  话从关羽说起,自从关羽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擒于禁、捉庞德......之后,威震华夏,骄狂之气旺盛,小觑天下,更何况东吴的书生陆逊,自然更不放在眼里。如此这般,不顾军事孔明布防安排,不顾兄长刘备军令,调集咽喉要地荆州几乎全部精锐恶功樊城,致使陆逊偷袭得手,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再说张飞,身为三军将帅,酗酒成性、脾气暴躁、不听劝言,每醉酒常毒打士卒,关羽死后,张飞更是变本加厉,落得个被部下砍掉首级。

  刘备素来为军事之命为尊,对孔明百般信赖。可是当关张两兄弟相继死去,巨大的仇恨让刘皇叔失去了理性的判断,再听不进孔明的劝阻、众臣的谏言,越过军师倾举国之兵伐吴报仇。冒然用兵、不守兵法、独断专行,让陆逊一把火烧掉了七百里连营,烧掉了刘氏苦心经营的军事资本,只烧得个白帝城无奈托孤。

  诸葛亮不听劝,临终的刘备再三告诫诸葛亮,马谡之人言过其实,不能重用。而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就让此人扼守要道街亭,直接导致第一次北伐失利。

  此几番折腾,亡了主帅、折了大将、赔了军师、损了军队,断送江山也就不足为奇了。感伤之余,我深觉成大事者听谏纳谏的重要,冲动专行的可怖。以后,我将以“兼听则明”作为我做事情的“座右铭”。

读《三国演义》有感3

  有一首流行歌曲《说唱脸谱》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三国》中的曹操以奸诈著称,戏曲就以曹操作为白脸的代表,因此曹操以奸贼的形象一直流传至今。

  《三国》中,曹操是凶残,暴戾的。他不是皇室血脉,却背着“篡汉”的罪名把持朝政,挟天子令诸侯,他以宁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人的狠毒名望远扬。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被董卓通缉。在潜逃回乡的途中,他的世交故人吕伯奢收留他。吕伯奢及其家人买酒杀猪设宴款待曹操时,曹操却以为吕伯奢想杀他领赏而将其一家人杀害。事后,他虽知大错已铸,但为保其身,连吕伯奢都杀了。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话语以及他屠杀吕伯奢一家的行为的确令人心寒;当他攻下徐州城池,屠杀数百万无辜百姓,他的凶残令人不可理喻;赤壁之败,从华容道逃回时,他用老弱残兵置于泥路,行尸而过,他的行为令人发指……!

  他,太狠毒了!

  但是,这些的背后呢?曹操一介人肉之躯,难道就真的如此铁石心肠吗?

  的确,曹操不是皇室血脉,其父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因此不可能也不允许曹操出来图谋天下!但在乱世官争的环境中,造就了他的机警、胆识、超龄的冷漠。他少年步入仕途后,即与祖辈、父辈所属宦官集团针锋相对。看来,他对于不平之事,是敢出面相争的。

  生在战火纷争的年代中,他是不幸,也是幸运。不幸的是,本该有他向往的太平生活,却被乱世所逼,成为百姓唾弃的奸雄;幸运的是,乱世给这位野心家图谋天下的机会。

  我个人认为,他的品行不差,他的行为和做法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

  他惜才。在官渡之战前,许攸投靠于他,他不计前嫌,赤脚相迎。想他一堂堂丞相,却对一介谋士赤脚相迎,这是王者的大度。

  莫说他残忍、无情。在看到三国战乱,民不聊生后,他渴望统一中原的愿望更加迫切,随后作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句,你敢说他无情吗?

  其实在《三国》中,有他对百姓的仁义,有他煮酒论英雄豪迈,有他对陈宫的宽容,更有他对丁夫人的情义。只是这些,都隐藏在他作为一个王者无奈的背后,而被人所忽略。他从侍郎走上三国王者之一,有多不易和无奈,相对于软弱,缺少霸气的刘备,我更倾向于曹操,这仅仅针对《三国》而言,历史真实我却不敢妄自评断。

  对于《三国》的曹操,人们的是非评价,对我来说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曹操——历史上的雄者,王者的风范,霸气及傲其一生对自己目标所做出的奋斗,这才是我所钦佩的!而《三国》与历史,都不能缺少它们的存在。

读《三国演义》有感4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从智和勇来 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例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管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过分。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在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读《三国演义》有感5

  小学毕业我在暑假用两个月的时间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一直以为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一个演绎着完美的历史瞬间。

  我们先来说一下曹操,曹操一个几乎可以主宰天下的英雄,或许称他一代奸雄会比较合适。有人说:一个人的智慧和阴险是成正比的。毫无疑问,曹操便属于这种人,从年轻时他刺杀董卓未遂,便可看出他的勇气、智慧、狠毒决定了他的人生。

  后来灭黄巾、诛董卓、伐袁术、平北方,他的气势几乎睥睨天下;他的雄兵,几乎踏过长江;他的才华曾在沧海边上的碣石上回荡;他的狠毒同样令人世人皆知,许攸、杨修、华佗哪一个不是极具才能的人,却都丧命于曹操刀下。

  再来说一说“武圣”——关羽。他艺贯千古,能文能武,不可多得的奇才,一生过五关斩六将,可称神勇,一把青龙偃月刀,温酒斩华雄,现在想起来也令人心生崇敬。只可惜他太骄傲了,不顾大局,华容道放过曹操,镇守荆州时,又不顾诸葛亮的建议与东吴拒和,大意失了荆州,败在了他从未看得起的后辈小子陆逊手上,连命也丢了。

  我们再来说一说诸葛亮,他十年耕读隐居隆中,自比管仲、乐毅,出将入相,二十七岁出山,一心辅佐刘备,可惜刘备早死,阿斗无能,尽管他竭尽才能借东风、入益州、擒孟获、出祁山、收姜维、传兵书、托后事,好苦心经营,鞠躬尽瘁,耗尽二十七年的心血,也保不住那一片西蜀之地。五丈原上,就是那盏长明灯,也挽回不了那满腹经纶、挥扇抚琴、仅仅跳动了54年的逝去的生命。

  最后司马家族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代的招兵买马、积聚实力,终于吞曹灭汉,扫平江南,统一残破的天下,那个三国鼎立的时代也随之终结。

  当岁月的流迹抹平了历史的皱痕时,这个明征暗斗,战火纷飞,共逐天下的时代,也远去了所有的成败、输赢都化为尘土尘埋于历史的记忆之中。

读《三国演义》有感6

  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

  当我10岁生日时,爸爸送了我一本。一收到,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我打开扉页,就被作者的话给吸引了,立刻产生了往下读的兴趣。

  读完之后,这本书里的武将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他神机妙算,一心帮助刘备统一天下。刘备死后,诸葛亮依然为完成主公的遗愿殚精竭虑。我喜欢他的神机妙算,更佩服他的忠心,重情义。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人物,如:红面关公,手持八丈蛇矛的张飞,五虎大将之首的赵云,武功高强的吕布等等。这些人物,他们形象个性各异,我读了也有不同感悟的。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情节就是“曹营救阿斗”这一段。阿斗刘备之子不慎落入了曹军手中,赵云单枪匹马一人闯入曹营救阿斗。一人对曹军几千人,他一点儿也不畏惧,骑着骏马在人群中杀出了血路,杀死曹军几百人,砍下八面大旗。因曹操想让他归顺,设了陷阱。可他从几米深的陷阱里驾马一跃而起逃了。在一座桥上,张飞在那儿接应,当曹军赶来,张飞大喊一声,可所谓惊天地泣鬼神啊!

  从中我看到了赵云的英勇、忠心,张飞在关键时候的也表现出人粗心细的一面,更看到了他们之间的心心相惜,精诚团结。

  《三国演义》这本名著,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有诚信,应该学会合作。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合作精神和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合作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让我们拉起手来,团结合作,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7

  《三国演义》用杨慎的一首诗开头,意境深远,我细细的品来,赞不绝口。“成败转头空”“都付笑谈中”告诉我们,名利对于人生不重要,重要的是喜相逢,珍惜相聚的时光,享受那青山和夕阳、秋月与春风。

  我大概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了小时候应该读完而没读完的三国演义。大三时候看过新版《三国》电视剧,每一集都像大片,看过之后直呼过瘾。读完原著之后,发现是一部瑰宝,一部英雄的史诗,读来受益匪浅。

  我发现,毛泽东的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策略来源于三国,声东击西、虚实结合的战术也都来自三国,天时、地利、人和都有考虑。可以说,读懂了三国,打仗打输都不容易。

  古往今来,能成就帝王之业的,识人很重要。保持开明的心态也很重要,不然袁绍、吕布也不会失败,他们都是刚愎自用、不听谏言、自以为是的结果。

  三国后期,人才凋敝,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蜀中无大将,寥化为先锋,说明蜀国的人才培养出了问题。诸如魏国和吴国也是,能人慢慢减少。多年的战乱,百姓无暇学习,造成三国后期人才整体匮乏。

  从诸葛亮身上,我学到了他是智慧的化身,但是识人方面与刘备、曹操有差距,所以只能当个谋士,不能当主公。任用马谡,失掉街亭,可能是诸葛亮一生唯一的败笔,但是却对蜀汉命运产生了致命打击。诸葛亮用人方面也不行,事必亲躬造成精力消耗太大,造成“英年早逝”,所以作为领导要懂得放权抓重点。

  从司马懿身上,我学到要适时隐忍,“小不忍则乱大谋”,低调处事,该放手就放手,韬光养晦,不断修炼自己。

  从周瑜身上,我学到虽然智勇双全,才智过人,但是也要修心养性,扩大自己的胸怀,多向厉害的人学习而不是嫉妒。

  此外,我悟到了一种佛家的思想,曹魏篡汉,司马篡魏,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所以,做个好人,与人为善,别人也与你为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每个朝代的开创者都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休养生息,但是继承家业的子孙们慢慢开始享受,直至朝代灭亡。所以天下的管理者,要能者居之,保护好良好的晋升渠道,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才是好猫。

读《三国演义》有感8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尺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年一度的寒假又来了,这期间我看了一本书,叫《三国演义》。这本书里面有许多人物,每个人都有独特鲜明的性格,仁义之君刘备,奸雄小人曹操,高傲又重义的.关羽,机智过人的诸葛孔明先生等。其中我最喜欢:血染征袍透甲红,乱世谁敢与争锋。一杆银枪无人能敌,越战越勇,杀得敌将闻风丧胆,招架不住。一把青缸剑削铁如泥,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能受得了如此之称号者,乃赵云,常山赵子龙。

  赵云,字子龙常山人氏,五虎将之一。身长五尺,威风凛凛,浓眉大眼。从小就酷爱枪法,14岁就拜遍河北名枪师,16岁经人指点投师于山东琅邪著名枪师童原门下,学艺只一年,因天资聪慧,而且勤奋,所以尽得真传,初投袁绍帐下。但袁绍是个昏君,赵云看不惯它的所作所为,就投于刘备。

  在长坂坡一战,蜀汉人民大举南迁避难,但刘备妻妾糜夫人带着阿斗(刘禅)深陷曹操大军之中。但子龙为救刘备之子,不顾一切的单枪匹马深入曹操大军中前去解救。糜夫人为了不拖累赵云,就跳井自杀,赵云把墙推倒后将糜夫人埋后就带着阿斗(刘禅)杀出重围。子龙在十万曹军之中来去自如,所向无敌,无人可挡,一人斩杀猛将50余名,斩伤猛将100余名。韩荣、张颌、曹仁、毛介、于禁统统都被赵云所伤,赵云也伤余数10处。最终赵云突出了重围,将刘婵带到了刘备面前,只说了一句:“少主未醒。”刘备在事后这样称赞赵云:“子龙浑身是胆也。”

  赵云,不仅有勇,而且也有谋。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名全军回国,让赵云断后。赵云不动声色,沉着应对,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命令部队在暗中埋伏……不久,司马懿的军队到达。霎时,万箭齐发。司马懿生性多疑,以为后面还有更多的伏兵。就惶恐的下命令:“穷…寇莫追…穷寇莫追…”语音未落,司马懿的马就中了一箭,仓促逃跑。事后赵云以零伤亡的成绩,让诸葛亮喜出望外。还称赞赵云说:“子龙,有勇有谋也。”

  在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时,赵云病亡。诸葛亮顿时呆若木鸡。接着对天长叹说:“老天断我一臂啊,老天断我一臂啊!”没过多久诸葛亮也身亡与五丈原。

  赵云,20岁就投靠刘备,60岁病亡。40年的戎马生涯,立下无数的赫赫战功。其中著名的战役有:斩裴元绍,夺卧牛山,单骑救主,截江夺阿斗,拒汉水单枪寡敌”这种种汗马功劳,皆出自常山赵子龙之手!

  我敬佩子龙。敬佩它的胆,穿梭于百万雄兵之中。我敬佩它的勇,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我敬佩它的谋,零伤害吓跑司马懿。我敬佩它的忠,为救少主不顾自身。所以我在这样称赞赵云:“有勇有谋,穿梭雄兵之中。肝胆相照,救主不顾自身。”

读《三国演义》有感9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三国演义》的书,令我回味无穷,记忆深刻。

  本书乃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罗贯中写的,句句栩栩如生,共一百二十回。

  它全景式地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的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应,揭露了董卓等统治者的某些罪恶,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结构雄伟,故事曲折,语言精练,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三国演义》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内涵,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举大的影响。

  书中人物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三顾茅庐的刘备,英勇善战的关羽,脾气暴躁的张飞

  读了这本书,我的启发是:时时刻刻,都要爱国爱民,用一颗仁义之心去回报祖国!

读《三国演义》有感10

  今天,我读了一本古典小说,这本小说的名字叫做《三国演义》,它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你们一定会很奇怪,我现在都已经上高中了,怎么现在还来读这本《三国演义》呢。其实我们以前读的都是儿童版的,不过今天我的弟弟买来了四本原版的,我一看那可比儿童版的好多了,于是我就跟弟弟借来读,没想到一读就不想停下来,迫不及待的想要把它读到末尾。

  《三国演义》这本古典小说是写三国时期的战争和各类英雄人物,如刘备的豪气,诸葛亮的忠诚,曹操的大气,其中我最敬佩的人就是关羽了。关羽,字云长,他与刘备结为兄弟,是张飞的二哥,令人敬佩的就是他的勇气和信心。比如说有一次关羽中了毒箭,需要开肉去毒,虽然这个手术会让关羽很痛苦,但他还是一边和自己的手下下棋,一边进行这种去毒手术,等到棋下完了毒也去掉了,虽然关羽在麦城一战中被吴军沙死了,但他的形象已经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了。

  读了这一本古典历史小说,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有一次,我生病了,来到医院看病,医生说要打吊针,我一听医生说“要打吊针”这几个字吓坏了,死活也不肯打吊针,最后还是医生耐心地鼓励了我足足半小时,我才肯打吊针。

  当我读到“关云长脸色极其镇静,用一只没有受伤的手和自己的手下下棋,另一只手正刮毒”这个地方时,我深深地被关于那种勇敢的气魄给震撼了,我仔细一想,我们生活中打一下针都会疼的不得了,更何况是割掉手上的肉去掉毒液呢,那肯定是一种扎心般的痛,可是关羽连哼都没哼一声,由此可见,关羽是多么的有勇敢气魄啊!难道关于这种拥有勇敢的气魄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这不正是时代进步的动力吗?如果没有拥有这种勇敢的气魄的精神,时代就没法发展,社会就没有办法进步,人类在地球上的文明就没有办法长久。我们这些青少年儿童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就更要具备这种拥有勇敢的气魄的精神,因为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来传承,如果没有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我们是无法在世界上立足的!勇敢胜于一切。

  一定要具备勇敢的气魄——这就是罗贯中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带给我的启示。

读《三国演义》有感11

  也许大家都听过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段三家分汉的故事,这段故事不仅此后各朝各代的文人都知道,就连现在的人们也不忘那分汉的壮观场面——这就是《三国》。

  说起《三国演义》,大家便会很自然的想起了胸怀大志、仁义之至的刘皇叔;想到智谋超群、神机妙算,为蜀汉大业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先生;想到英武非凡、忠心耿耿、义重如山的汉寿亭侯关羽;想起艺高勇猛、正气凌然、坚不可摧的莽张飞;想起老奸巨猾、假仁假义、居心不良的曹孟德;忘恩负义、阴奉阳违的孙权……

  《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回回引人入胜,无论是“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还是“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无不叫读者拍手称快,就连我也被书中人物那料事如神的英雄气概所打动,所吸引。

  其中诸葛亮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我。他未出茅庐先知“魏蜀吴三分天下”;“博望坡”设计烧曹营;“新野”留空再败曹营,又以“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使东吴百官无言以对;智激周公瑾;连吴蜀之力共谋兴汉大业;又以“苦肉计”火烧赤壁而使曹操望而生畏……

  在读到“诸葛亮三气周公瑾”时,我再一次佩服诸葛亮的计谋,而为周瑜的才智出众,但终因心胸狭窄而气绝身亡感到惋惜,从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人不能嫉贤妒能、心胸狭窄,更不能瞧不起别人,如果想方设法去陷害别人,自己终会尝到苦果的。

  “为将者,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以庸才也……”古人在没有任何先进仪器的情况下,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再瞧瞧我们呢?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浩瀚的图书,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刻苦学习呢?

  孔明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耗尽心血,鞠躬尽瘁,效犬马之劳,为蜀汉大业奉献了多少力量。可还没来得及享受一下荣华富贵便“大汉丞相归天了”。想到这,我的心便隐隐作痛。哎!诸葛孔明先生一生坎坷,不顾身体虚弱,为蜀汉日夜操劳,正可谓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啊!我们不也应该向他学习吗?我们虽然没有诸葛先生那样聪明的头脑,但也应该效仿古人,好好学习!

  我愿立诸葛武侯之志,为国为民尽我全部力量,振兴中华!

读《三国演义》有感12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刻画了近400个人物形象,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后来,刘备在将死之际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嘱咐他:“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之后,诸葛亮说到做到,在五丈原上,事事亲力亲为,众官劝其不必如此,诸葛亮曰:“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众人听后接掩面而泣。最后,诸葛亮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可谓是真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实,古往今来,为国捐躯的人数不胜数。“抗金名将”岳飞三次投军,岳母在其背上刻下“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也的确做到了,为了国家尽心尽力,在与金兵对战时身上被射几十处箭伤,但他毫不在意,继续战斗。回到临安后,他却被秦桧等人诬告“谋反”。试问,如此忠勇之士,可能谋反吗?如果他要谋反,有何必等到现在!最终,岳飞被高宗处死,时年三十九岁。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岳飞和诸葛亮虽然一文一武,却都是为了国家而奋斗着,,一直到死……我们也应该向他们一样,或许我们不用意思报国,但是我们也应该用自己的所学,来报答祖国对我们的栽培,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读《三国演义》有感13

  《三国演义》是一部详尽而宏大的历史,是一部描述利用战争改朝换代的历史纪实。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元的约110多年的历史,以作者罗贯中大胆的艺术创作而完成,正史中间有戏说,戏说又贴近老百姓的愿望,使高深难懂的正史以一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作者匠心独运,以生花妙笔勾勒出凤仪亭、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借东风、长板桥、三英战吕布、夜战马超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更有哪些戏不够、神仙凑的章节,如南屏山借东风、出陇上诸葛装神,妙趣横生的文字,以及驰骋于神出鬼没境界的畅快为人民所喜爱,也深深打动了我,一部内容丰富蕴含深刻的小说,它也成了大家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被称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也确实无愧于这一美誉。翻开它就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作者并不华丽却十分准确的文字就像点点笔墨给这幅画卷描绘出朵朵奇葩,使你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并深深陶醉于其中。这里既有毛阿敏歌声中的鼓角争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鲜活面容,三十六计,计计连环,刻画的淋漓尽致;也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世袭领导的无为和被迫禅让帝位的无奈,也不乏风花雪月、情深意切的爱情,凤仪亭的故事说明汉末的中国的妇女已开始走上了政治舞台,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地讲述一个美丽动听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之处吧。

  《三国演义》更让人觉得经典绝妙之处在于它对战争前后的经过的细致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比如赤壁之战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周瑜、孙权、鲁肃、蒋干、曹操,黄盖的描写,这恐怕是包括《史记》在内的其他史书望尘莫及的,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更有智激周瑜抗曹决心的描写,诸葛亮巧妙的把曹操的《铜雀台赋》中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巧妙地改变成“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在古代,‘乔’和‘桥’是同义字。而恰好周瑜和孙策的妻子也姓乔,因此很容易混淆,而诸葛亮故意将两座桥解释为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一下子就激怒了周瑜,原来你曹操是来抢我的妻子的,自古就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为必报之仇,周瑜还能原谅曹操吗?原来历史上的赤壁古战场也就是诸葛亮一句话使它成为了如今的旅游胜地,更使宋朝苏东波痴迷,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首流传至今的诗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读完《三国》掩卷沉思,满脑是杀声阵阵的战场,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畅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唐中老三届的朋友们都已是古稀之年,聚会在唐河岸边,用一杯老酒,祭奠唐河水中当年的明月,回忆我们当年的老师和同学,岂不是一件快事!

读《三国演义》有感1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不错,这正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开篇词,这个寒假,我细细地品味了著名大作家罗贯中写的这本经久不衰的文学精品—《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本书讲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争,最后,司马氏统一了全国。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许多英雄好汉,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爱民如子的刘备,有敢作敢为的曹操等等,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关羽。他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学习。关羽对刘备、国家可谓是忠心耿耿,在他降汉不降曹的故事中能充分体现出来。当下邳失陷后关羽身不由己投降了曹操。他投降后的种种表现都体现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精神,他“辞曹归刘”则更是“忠刘”之壮举。当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后,毅然挂印封金,千里寻兄去了。对于这种去安及危,效忠刘汉王朝的忠诚行为实在是难得。关羽是一个仁义的人,他不仅对兄弟、朋友讲仁义,而且对敌人也讲仁义,这体现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一事上。当初关羽在曹营被厚待,一直对曹操充满感激,而在曹操赤壁之战大败路过华容道时,关羽甘冒杀头之危险,也要放过曹操,这更能突出关羽一一诺千金,知恩必报的品格。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很需要像关羽这样讲仁义、知恩必报的人。每个人的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可真正像关羽这样的朋友却没有几个。有些你眼中所谓的朋友,在遇到困难,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对你百般好,又是讲好话,又是送礼物。可当你真正遇到困难,需要他们帮助时,他们总是找各种理由,编各种谎话,甚至对你不理不睬、冷漠无情,对你就像便利贴一样,用完就扔掉。这就是真正的朋友吗?不!这不是朋友!想想关羽,永远对兄弟、朋友都是坦诚相待,为人讲义气,这样的人谁不想和他做兄弟,做朋友呢?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要真诚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对帮助过自己的每一个人都要知恩必报,当他们有困难时,要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同学们那就让我们都来做一个一诺千金、知恩必报的人。

读《三国演义》有感15

  《三国演义》是一部巨著。读后感想颇多,不能一一尽述,独对曹操印象深刻,特别是对曹操的几次败仗的描写,“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绣、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潼关割须断袍……”很是让人回味。

  那回在濮阳,曹操被烧得焦头烂额,险些死于乱军之中。谁知他仰天大笑曰:“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足见其镇定自若,豪情万丈,换了别人也许早就“急急如丧家之犬”了,笑过之后,妙计速发—“今将计就计,诈言我被火烧伤,已经身死,布必引兵来救……”如此这般,果然大破吕布,由此可见曹操临危不乱的顽强和诡谲。

  初战马超时,曹操输得割须断袍,夺船避箭,可以说狼狈不堪,才勉强捡回一条命。当时的曹操不但面不改色,又是一阵大笑:“我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一面笑,一面又已布下疑兵陷阱,观察到马超勇有余而智不足的弱点从中吸取教训,变硬拼为智取,遂大败马超。曹操在败军之际,仍然成竹在胸,不为胜负所乱,同时他乐观态度又安定了军心,实为难得的将才。

  “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是曹操败得最凄凉的时候,火烧之后,逃亡路上又值大雨倾盆,寒风刺骨,人困马乏,死伤无数。八十三万大军几乎片甲不留。曹操却出人意料地连连大笑,笑敌人乏谋少智。狭路相逢关羽时,合当命休,可他也并不坐以待毙,料定关羽是重情重义之人,竟“死皮赖脸”地向关羽哀告旧时恩义,终得逃出虎口。若是项王穷途末路时必会很有骨气地叱道:“吾闻汉将购吾头千金,邑万户,吾今德若。”

  小说戏剧性的一次次安排笑声未停,计谋已成。将曹操一代枭雄的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是非成败转头空”,昔日的得失已烟消云散了,但曹操在逆境中顽强不屈,永不放弃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三国演义》塑造的许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磨灭!

【【推荐】读《三国演义》有感】相关文章:

读《三国演义》有感01-22

读《三国演义》有感_650字01-24

读三国演义有感(15篇)09-07

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15篇03-11

读三国演义有感汇编15篇12-15

读安徒生童话有感【推荐】03-07

读《三国演义》之“温酒斩华雄”有感04-06

聪明的诸葛亮——读《三国演义》有感04-07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推荐】03-02

读《蝶恋花》有感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