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爱上语文》有感

时间:2021-02-20 10:16: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爱上语文》有感2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爱上语文》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爱上语文》有感2篇

读《爱上语文》有感1

  七八月间,央视《百家讲坛》连播王崧舟先生十二集《爱上语文》,看了很有感想。他是我们章镇人,现在是杭师大教授,国内语文界“诗意语文”教学的创立者,20xx年评上全国劳动模范。之前,他的语文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播出,已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如今看他上《百家讲坛》,果然是文采斐然,言无虚发,可谓“含英咀华”;旁征博引而又清扬自如,称得上“侃侃如也”。但我以为最值得称道的,是他所切入的问题都相当精致,不落窠臼,富有新意,又发挥得融会贯通而恰到好处。这都同文化判断力相关,是真功夫,是他从教三十一年来始终专心读书和认真教书的结果,更是他勤于总结、善于创新的丰硕成果。

  王崧舟的《爱上语文》多涉及诗歌——诗是他的最爱。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他最崇拜孔夫子。孔子讲:“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想必王崧舟对这些话有着独到的领悟,所以他讲授诗歌深入浅出,又能举一反三,如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也因此,他的讲课学生子喜欢,像我这样的老童生也爱听。我想,王崧舟提出“诗意语文”这个课题,就是要让语文教学多出诗意,无论什么课文都要教出有情有趣的诗意人文,然后才能达到让学生“爱上语文”的目的。显然,这个要求具有普遍的引领意义,但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其实是一个很高的人文要求,因为必须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创新,其实质意义是对语文教学常态模式的突破。较长时期来,语文教学受“语文工具论”及其应试教育控制,很被动地从事形式上的“精讲多练”,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语文内容的人文性。从小学到高中,大体因袭着字词句段篇的结构教学模式,重文字不重文学,重记背不重能力培养;诗意文心常被回避,因为被认为无关考试。照理,语文学科应当是一门最富文化教养的学科,而之所以总被批评为苍白枯燥等,主要不在于教材的单薄与固执,也不在于教师的“先天不足”或匠气太重,关键在于“题库教学”下的模式体制使然。因此,王崧舟的身体力行,他的“让诗意语文回归课堂”的奔走呼吁,首先体现了锐意改革的精神。

  我们的语文教学,曾经遗忘了“乐学”这个教学原则和“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通常以应接不暇的作业试题取代文本阅读,让学生以题目为伴而不以诗书为伴。王崧舟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即首先是教材怎样以足够的文化含量,然后教师怎样以足够的文化水准,从而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审美陶冶。他主张教师应该以有声有色令学生难忘的启发指导,来助长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夫在尽可能多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丰富以致深厚。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很好地学习和发挥了于漪老师的“教文育人”、“文道统一”和“努力培养学生文化判断力”的思想理论,即:把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一句话,王崧舟注重以文化熏陶教育,强调“语文学习的人生价值”,提倡知、情、意的全面教养,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的立身、立德、立业打好基础。

  在《百家讲坛》上,王崧舟讲的最后一集是“语文学习的三重境界”。他通过三首宋词来讲授寻求学问的过程境界: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柳永的“为伊消得人憔悴”;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很适合王崧舟本人的治学过程,他的《诗意语文》成功的足迹,就是经过大量的阅读体验,艰辛的集中课题研究,再经过千百度寻求之后的成果获得。现在他正年富力壮,如晴空一鹤。祝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路上秋光正好,太阳正红。

读《爱上语文》有感2

  最近阅读王崧舟老师的书《爱上语文》,心灵感受到了深深地震撼:感叹于王老师的思辨能力,探索精神极其深厚的文学素养。他能从一个小小的点,引发各种思考,并深入探究,最终得出结论,引发读者深层地的思考。他说他准备百家讲坛的一次演讲稿,一万字左右的演讲稿,他要阅读约一百万字的文献资料。十二篇演讲稿,就要阅读一千两百万字的资料,这个工作量该有多大啊!

  中午看到《未经思辨的语文毫无价值》这一篇时,又有种醍醐灌顶之感。原先,我们对童趣诗的`误解太多了。不是所有含有“儿童”这一意象的诗都是童趣诗,都是写出儿童的童真童趣,这种理解太片面、太机械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给耄耋之年归乡的诗人的感受是多元的,是能引起读者思绪万千的。“儿童”意象,给诗人的生命底色添加了鲜活的一笔。

  宋朝诗人范成大写的《四时田园杂兴》,也被我们误读误教了,把它简单的当做田园诗来对待了。田园诗发展到宋朝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描写的重点已从歌咏田园风光转而直接描写农民的疾苦和农事活动……这些诗称为“农事诗”。(陈文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

  所以,我们理解诗时,要把诗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结合诗人的生平等多维度来体悟,才能真正的读懂诗人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我们不要盲目相信教学参考书,它只是给我们作为参考,遇到困惑要查阅、细心地比对相关的资料才行,也要向他人求教,无同行交流……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王崧舟老师正是通过多方的论证才得出结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所写的不是不是农忙时节收获的喜悦,也无宁静可言,连童孙也要学种瓜。诗人想要表达的是对农民辛勤生产、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